1. 從糧食口徑來看,我國糧食自給率可以達到多少
糧食的問題一直廣受大眾的關眾,因為這畢竟是關繫到全國十幾億的吃飯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況且在疫情發生之後,有多個國家限制糧食的出品,就會有很多人都擔心全國的糧食存儲量會不夠,以後會出現搶糧食,買不到糧食的局面。
從中國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上來看,從糧食全口徑上來看,中國糧食自給率可以達到八成以上;如果將口徑縮小到主糧(小麥、大米、玉米),《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75%,不存在進口依賴問題。
所以無需擔心糧食儲備量的問題,因為現在中國人最主要的口糧是大米和小麥,其中吃大米的人一直在逐年增加,不僅僅是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吃大米的人也一直在增加。
其實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產出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在2018/2019市場年度時,中國的進口的大米趨勢就以經實現了轉轉變,從原來的大米凈進口國轉變成了大米凈出口國,椐統計,在當年,全球大米的產量約為5億噸,中國大米產量約佔全球大米總產量的28. 9%,中國的大米進口量為260萬噸,出口量為272萬噸, 5年來第一次成為大米凈出口國。預計,2019/20市場年度,中國大米出口量進一步增至340萬噸,大米進口量繼續縮減至230萬噸,中國將連續第二年成為大米凈出口國。
在中國主要的糧食中,最依賴進口的糧食的是大豆,在面對這類糧食的儲量問題時,政府有關方面也采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種植結構調整的方案面對。
總之,在遠期內還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局面。
2. 中國糧食進口佔百分之多少
中國每年大約進口1700萬噸糧食,糧食自給率約為95%以上。
1、中國的糧食,即穀物麵粉,進口逐年下降。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糧食1785.1萬噸,同比下降12.8%,進口大豆8851.1萬噸,同比增長0.5%,進口食用植物油953.3萬噸,同比增長51.5%。
2、小麥進口量1978年至1997年為2.0013億噸,占同期糧食進口總量的81.06%,而大米,玉米,大豆等其他糧食進口量不足20%。進口小麥從1995年到1996年占進口糧食的比例分別為55.89%和69.75%。
3、1997年以後進口的最大變化是小麥的進口數量和比例急劇下降,而大豆的進口數量和比例急劇上升。1997年,進口小麥占進口糧食的比例下降到27.38%。
4、2019年,中國生產了6.6億噸糧食,用7%的耕地種植了世界2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2019年糧食自給率95%以上,糧食年產量穩步增長,中國有龐大的糧食儲備體系,中國非常重視關系國計民生的最重要的糧食。
中國一年進口1億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看起來數量很大,但其實,2019年中國大米、小麥兩大主糧進口分別只有348萬噸和254萬噸,只佔消費總量的2%左右。相反,中國還出口了31.3萬噸小麥、274萬噸大米,之所以進口,主要是起到品種調劑作用。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講究了,做饅頭、餃子、面條、麵包的麵粉就不一樣,我們有些小麥品種產量少,就進口點。中國糧食自給率是非常高的,中國人不過「有米一鍋」的日子。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全世界上一市場年度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佔了近1.2億噸。
3. 瑞典農業概況
農業較發達。農、林、漁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農業以畜牧飼養業為主,其產值約占農產總值的80%,糧食和畜產品自給有餘。大部分農產品用於國內市場消費。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 世界各地出現了以不使用化肥和農葯為主要特徵的「生態農業」,又稱「無毒農業」。瑞典在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食品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經營生態農業的農戶,在全國已超過3%,他們擁有耕地5萬余公頃,佔全國耕地 的1.6%,按生態要求飼養的禽畜約佔1%。瑞典全國現有350家工廠加工生產各類生態食品。近10年來, 瑞典生態農業從無到有,發展很快。瑞典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目標 是:生產高質量食品;保持土地持久肥力;豐富農作物和禽畜種類;限制對非可更新自然資源的使用;減少環境污染;使經營生態農業的農民保持合理的收入等。
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8%。2002年農、林、牧、漁從業者約9.1萬人。約占總就業人數的2.2 %,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 %,其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80%。糧食、肉類、蛋和奶製品自給有餘,蔬菜、水果主要靠進口
農產品自給率達80%以上。
4. 中國各省的糧食自給率都是多少
現在說是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但實際上進口多些,農業部一個官員在2004年說自給率低於87%。但要是出現異常,我國能完全自給,主要減少工業用糧。
自給率低地方是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高的是黑龍江、吉林、新疆、遼寧、河南、山東、湖南、湖北
5. 中國糧食目前可以自給自足嗎
可以。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75%,不存在進口依賴問題。多位受訪專家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口糧並不缺,糧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
近些年來,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光環下,中國三大主糧庫存高企。據統計,2019年我國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期末總庫存約為2.8億噸,其中稻穀、小麥兩大口糧的期末庫存量均超歷史最高水平。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稻穀、小麥庫存均能夠滿足全國1年以上需求。這意味著,即使國外斷供,外糧一粒不進,14億中國人照樣有飯吃。
(5)農產品自給率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以視頻直播方式召開的2020年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今天(20日)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預計,2020年中國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魚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農村部表示,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業也是一次大考和檢驗。疫情期間,我國做到了米面、肉蛋、水果蔬菜供應充足、價格穩定。他介紹:「疫情期間,我們強化糧食和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建立重點城市保供機制,開辟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
中國那麼多大中城市,武漢市有上千萬人口做到了米面、肉蛋、魚菜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我們加快恢復春季農業生產秩序。今年夏糧面積穩定在4億畝,在田作物長勢良好,早稻面積7000萬畝,比上年增加了300多萬畝。
春耕生產在順利推進,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有基礎,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現在稻穀、小麥的庫存夠全國人民吃一年,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6. 中國的糧食能否自給自足
中國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中國解決糧食供需問題的基本方針。中國將努力促進國內糧食增產,在正常情況下,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凈進口量不超過國內消費量的5%。
現階段中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客觀上具備諸多有利因素。根據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和其他發展條件,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7. 中國的糧食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嗎
眾所周知,我國是全球糧食進口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僅是進口主糧就達到驚人的2200萬噸。這個數字是相當龐大的。
中國水稻庫存量高達1.3億噸,小麥、玉米的庫存量高達7000多噸,正是因為庫存量的增加,使得我國近幾年糧食價格比較平穩,糧農並不能賣上很高的價格,所以現在種糧的積極性在逐步縮減。
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三大品種差不多有5.8至5.9億噸,而大豆就是1500萬噸,其他還有高粱穀子等雜糧雜豆和薯類,產量也在明顯提升。中國的糧食能達到95%的自給率。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未來中國進口糧食似乎除了一部分優質專用小麥用於生產麵包粉,還要進口一些優質大米用於滿足國內高檔消費需求外,似乎糧食並不存在太大缺口,並不需要大量進口。
但是,現在我國小麥、稻穀和玉米三大品種的確能保證自給自足,但大豆、大麥、菜籽、高粱等都依賴進口。
正是因為我國大量進口糧食,才把國內糧價壓得比較低,而糧食一旦不再向外進口,國內即使生產主糧能夠自給自足,但是糧價漲幅會非常巨大。因為,國外是搞規模化、現代化糧食種植,而國內糧食生產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如果中國糧食不再進口,即使主糧能自足,糧價也會高得出奇。
再者,中國每年進口2000萬噸玉米,1500萬噸大豆,除了用於廣大民眾消費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家畜的飼料。因為,隨著國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肉類、禽蛋的需求在不斷上升。但是飼養大量家畜,就會消耗掉大量的糧食。
所以,我國如果糧食不進口,能夠維持自給自足,但是家畜養殖方面就不夠滿足需求了。而由於家畜養殖的減少,會使更多的人吃不上肉類和禽蛋製品。
最後,如果我國停止進口糧食,那就意味著要增加菜籽、大豆、大麥、高粱等農作物的種值面積,這勢必會影響到主糧小麥、稻穀和玉米的種植面積。
目前,中國的可耕地面積紅線在18億畝,人均土地面積並不富裕,如果停止大豆、菜籽、大麥等糧食進口,那麼國內相應就要種植這些農產品,這樣會使國內主糧的產量下降,反而就達不到自給自足目標了。
8. 我國糧食自給率不低於多少
今後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到2020年,耕地面積保有量不低於18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為此,國家將採取多項措施保證以上目標實現。 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糧食安全規劃《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下稱《綱要》)經國務院批准,昨日由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昨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綱要》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的重要依據。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 今年,我國糧食連續第五年豐收。根據《綱要》的預測,到2010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89公斤,糧食需求總量達到5250億公斤;到2020年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95公斤,需求總量為5725億公斤。同時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張曉強表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有很大壓力」。《綱要》強調,今後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到2020年,耕地面積保有量不低於18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為此,國家將採取多項措施保證以上目標實現。 另外,張曉強表示,《綱要》著眼於長遠,要編制10個專項的配套規劃,其中第一個就是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規劃(2009年~2020年)。完善糧食價格不會影響CPI為了保障外貿穩定發展,刺激經濟增長,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12月1日起取消部分糧食和其他一些產品的出口關稅。 此前的10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從明年新糧上市起,白小麥、紅小麥、混合小麥這三種小麥每斤的最低收購價格要分別比2008年提高13%、15.3%和15.3%,張曉強透露,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也將做較大幅度的提高,會在明年適當時候宣布。據張曉強介紹,目前國際上一些重要糧食產品的到岸價格已經基本上和國內市場價格持平,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完善糧食價格體系的各項政策,使得中國的糧食價格保持在一個比較合理、有利於促進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水平上,同時能和國際糧食價格形成一個相對合理的比價關系,對中國的CPI不會有大的影響。對待外資:趨利避害每次提到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怎樣看待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產業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張曉強表示:「外資的進入對於行業競爭、技術進步有積極作用。但是對於保障供應,特別是價格穩定,也引起各方面的關注。為此,中國政府也在妥善地研究,總的要求和精神是要趨利避害。比如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2007年12月公布的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就明確今後在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這個領域,只允許中方控股,這就是對過去政策做了一些調整。」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艾雲航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應該由自己掌握,不能由外資控制。而且農產品的加工並不需要特別高端的技術,大部分民族企業都可以依靠自己力量發展。因此應該警惕外資在糧食產業的滲透。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貿易系主任洪濤則認為:「對於農業來說,保護農民的利益應該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消費者利益,最後考慮的才是經營者的利益。如果前兩項不能得到保證,談產業安全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http://business.sohu.com/20081114/n260626326.shtml
9. 中國糧食自給率是多少
95%。
糧食自給率是一項評估國家糧食自給程度的指標,糧食自給率,也就是當年糧食產量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
一般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給。
在95%至100%之間,屬於基本自給,在90%至95% 之間,是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一旦小於90%,糧食供求的風險就會增大。
我國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占國內穀物生產、消費總量比例較小,並未改變我國穀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對全球糧食市場運行也未產生明顯影響。
據測算,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231萬噸,占國內產量的1.6%、佔全球貿易量的6%左右,小麥進口369萬噸,占國內產量的4.4%、佔全球貿易量的2.7%左右,玉米進口521萬噸,占國內產量的3.6%、佔全球貿易量的4%左右。
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際市場,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明顯,同時適度進口部分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飼料用玉米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餘缺調劑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