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多生產一單位商品的代價,成本就是買任一單位商品的代價,通常情況下,邊際成本在一定產量內遞減,超出某一限度,則遞增,因而有一最小值。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賣家為了俘獲市場或者獲取利潤,相互競爭,競爭的手段就是降價,但是賣家可以接收的最低價格就是邊際成本。舉例:生產100個玩具的成本是5000,平均成本為50,生產101個玩具,成本5045,第101個玩具的邊際成本是45.如果賣家定價為40,那麼第101個玩具就會虧損,因而賣家定價會就不會低於邊際成本,但是由於市場上的賣家太多,互相競爭的結果就是價格訂到45,無利可圖的那個臨界點。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
因為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劃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
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高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
邊際成本定價(Marginal cost pricing) 邊際成本定價是指這樣一種定價規則,廠商或國有企業使得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定價法也叫邊際貢獻定價法,該方法以變動成本作為定價基礎,只要定價高於變動成本,企業就可以獲得邊際收益(邊際貢獻),用以抵補固定成本,剩餘即為盈利。其計算公式為: P = (CV + M) / Q P為單位產品價格;CV為總的變動成本;Q為預計銷售量;M為邊際貢獻,M = S — CV;S為預計銷售收入。 如果邊際貢獻等於或超過固定成本,企業就可以保本或盈利。這種方法適用於產品供過於求、賣方競爭激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與其維持高價,導致產品滯銷積壓,喪失市場,不如以低價保持市場,不計固定成本,盡量維持生產。編輯本段邊際成本簡釋當一個人得到一種幸福時,往往會不得不放棄另一種幸福,比如當你追求到一個相愛的戀人,和這姑娘決定結婚時,那你必須放棄繼續追求其他美麗姑娘的權利,當然姑娘越是美麗可愛,相對於你放棄的權利邊際成本越輕,反之亦然。又比如馬丁老師決定開餐館,他可能就必須放棄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因為老師是注冊會計師,專業人士。老師在放棄「會計師」這個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餐館的利潤越高、規模越大,相對放棄的邊際成本就越輕,如果象居士這樣的小學生去開馬丁老師同樣規模的餐館,當然邊際成本就要小的多,~~哈哈。 如果學歷比居士還要低的外來民工,也開同樣的餐館,那邊際成本將更低。即便一個餐館每個月的凈利潤只有1000元,對民工所放棄邊際成本來說,都是合算的。這點希望馬丁老師考慮一下,因為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比如16年前有朋友介紹我去英國頂級「伊麗莎白女王號」 游輪上面工作,月薪3000多美金,還包吃包住,但我還是放棄了,我當時的情況是「仔小老婆嫩」,放棄家庭享有的天倫之樂,邊際成本太大了! 從邊際成本理論分析,我們很容易知道,為什麼象瑞士、法國、挪威等歐洲富裕的國家,人民的犯罪率相對都比較低,而在上海,外來人員犯罪率高的驚人!稍加分析,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
在對財富的佔有過程中,邊際收益的減少,邊際成本就會增加。為了增加收入,犧牲家庭,犧牲婚姻,在某一點上說,追求財富就會變成了「劃不來」的行為。比如好的婚姻,其幸福感的價值相當於10萬美金。如果上船工作收入不足此數,犧牲了婚姻,那此行為就是不劃算的。
㈡ 怎麼理解商品正確的價格呢
「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實際上是指市場形成商品的價格首先,「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是針對以往「商品由國家統一定價」而言的,不是針對「價值決定價格」而言的。石先華同志注意到了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課中有關「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的提法,但卻誤解了這一提法的本來含義。教材第五課的「引言」中寫道:「在1979年以前,我國的商品基本上實行單一的計劃價格形式,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商品的定價權,集中在中央機關和地方各級行政機關手中。我國商品定價權的變化,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講資源配置方式時,教材寫道:過去,我們「在否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的同時,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定價的范圍太大,而且價格一旦確定,很少調整。技術發展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或產品用料消耗變了,供應情況不同了,價格卻往往不變。這就使得不少商品的價格既不反映價值,也不反映供求關系,違背了價值規律的要求。……實踐告訴我們,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進行改革。」由此可見,教材雖然在好幾處提到「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但都是針對舊經濟體制下商品由國家統一定價而言的,沒有一處是相對「價值決定價格」的觀點而言的,「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與「商品的價格由價值來決定」並不矛盾。
㈢ 如何理解價格的本質
價格本質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價格是人們天天要與之打交道的一種經濟現象,從表象上看價格就是一件商品值幾元幾角,但要把價格的含義確切的表述出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經濟學及營商的過程中,價格是一項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為商品、服務及資產所訂立的價值數字。在微觀經濟學之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
國家調整價格會影響財政收支
一般說來,提高價格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有些國家的政府往往通過這種辦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情況。
價格變動的幅度取決於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企業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國家財政的負擔能力。價格變動雖然不能直接增加或減少社會財富,卻能夠使純收入在各部門之間發生轉移,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比例。
㈣ 怎麼理解價格的上限和下限
價格上限是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高價格;價格下限是指出售一種物品、服務或者資源的法定最低價格。
價格上限可以高於均衡價格也可以低於均衡價格,價格下限總是高於該產業自發形成的均衡價格。高於時價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低於均衡價格時是限制性的。租金控制是一個例子。如果價格上限低於均衡價格,需求量則大於供給量。就會引起短缺,賣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在買者中配給物品或勞務。
(4)價格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當價格上限高於供求平衡的價格時,價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市場力量自然而然地使經濟向均衡變動,價格上限對價格或銷售量沒有影響。當價格上限低於供求平衡的價格時,價格上限對市場有一種限制性約束,就產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賣者必須在大量潛在買者中配給稀缺物品。
價格下限價格下限高於均衡價格時,會造成供應商多生產產品以期在價格下限時售出產品,但往往不能全部售出;消費者將減少該產品的購買量,並增加對替代產品的購買。
㈤ 價格的概念是什麼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從本質上講價格是一種從屬於價值並由價值決定的貨幣價值形式。
㈥ 價格的定義
在現代社會的日常應用之中,價格(Price)一般指進行交易時,買方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或付款。
按照經濟學的嚴格定義,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是一項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為商品、服務及資產所訂立的價值數字。
在物物交換的時代,不存在價格的概念。當一般等價物或者說貨幣產生的時候,價格問題才隨之產生。
在微觀經濟學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
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於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的,也是由貨幣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不變時,貨幣價值的變動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同樣,商品價值的變動也並不一定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按同一方向發生相同比例變動時,商品價值的變動並不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雖然是表現價值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價格和商品價值不相一致的情況。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直接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利潤的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因此,價格矛盾地同時又供給與需求以及商品本省的價值決定。
商品的價格和生產力成反比,生產力的高低是相對於需求來定義的,所以從廣義上講:價格是需求和生產力之比。
㈦ 如何理解「價格等於邊際成本」這一市場規律
首先在理解邊際成本等於價格這個規律之前,要明白三個點。
1、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也就是,你沒有定價權,所以不論你的成本是50也好,45也好,價格都是50元。當然,參加和推出市場是你的權利。同時在壟斷市場擁有定價權的情況下,反而你不會遵循這個市場規律,因為在壟斷市場這樣做反而無法達到利潤的最大化。當然這個就有點扯遠了。
2、你是一個理性的人,你會遵循著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開始你的生產。
3、邊際成本,指的是最後一個單位的產品的邊際成本,而不是平均成本。一定要重點理解黑字部分。
那麼此時,你的利潤從何而來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總利潤=(平均價格-平均成本)×生產量。
其次,應該理解,邊際成本是先遞減後遞增的,而且在競爭市場里,僅在最後一個單位的產品的邊際成本大於平均可變費用時,企業才會繼續生產。
從道理上也是這樣,如果這個產品的價格過低,而你又沒有足夠的技術可以壓低你的成本,你的邊際成本從未低於產品價格,而是一直高於產品價格且隨產量遞增的話,你絕對不會生產。
一開始你的邊際成本或者固定成本較高,看似虧損,但是慢慢地隨著產量擴大,你的邊際成本下降,小於價格,你的利潤就來了,而不停擴大產量,邊際成本又會上升,直到上升到和價格一樣時。
你就會停止擴大生產,保持原有產量,此時達到利潤的最大化,因為此時再擴大你的產量,你的邊際成本就大於價格,也就開始虧了。
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量q時,如若邊際成本小於價格,則你可以再獲得一些利潤,直到,邊際成本等於價格時,你的利潤獲取空間為零,此時便停止擴大生產量。
你的利潤即等於MC於價格P0圍成的陰影,又等於AC與P0圍成的陰影。應注意理解,不是說成本越低總利潤就越大,因為還需要看產量,也不是產量越大,總利潤就越大,還需要看成本和價格的差。當然這個在壟斷市場會有不同的表現,因為價格會變,但是總的邏輯不會變太多。
㈧ 價位是什麼意思,那價格又是什麼意思 ,兩者怎麼理解。謝謝
價位是大概價格的意思,是一個范圍
價格是固定的一個數目
㈨ 價格決定什麼比價格是怎樣決定的重要怎麼理解
主流價格理論主要講述價格如何決定,然而價格決定什麼遠比價格是如何決定的重要。價格反過來也決定如何生產、如何分配、如何消費等諸多方面。
那些掉書袋的人,只會把吃飯問題看作是糧食、土地問題,難免會擔憂糧食不夠吃。而正確運用了價格理論,你就知道吃飯問題其實不是糧食、土地問題,而是收入問題。
正確的經濟學的看法是,一切的數量問題,本質上都是一個價格問題。離開價格,我們不知數量為何物。你問我有多少糧食,那我要問你,出得起多少價啊?假如你願意出一百塊錢買一斤大米,那麼我敢保證,家家戶戶陽台上、睡房裡種的都是水稻,糧食會多得吃不完。
實際上,你都不用出到一百塊錢,只需出到汽油的價格,就能從汽車口中搶回吃不完的糧食。隨著油價的飆升,用大豆、玉米等生產的生物燃料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許多國家紛紛鼓勵使用生物柴油,在車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並且不斷加大對生物燃料生產的扶持力度。美國在大規模用糧食製造生物柴油。目前我國生物乙醇汽油消費量已達全國汽油消費量的20%,成為繼美國、巴西之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消費國。東北的汽油里含20%的乙醇,所以夏天汽車開過,會滴下一路水滴來,冬天汽車開過,排氣管會一路冒蒸汽。
千萬不要說土地資源有限,用來做了別的,就沒有用來種糧的土地了。如果人們出得起足夠高的價格來買糧食,那麼生產糧食的土地就會生出來。且不說那些不太適合種糧的土地,過去因為糧價低無利可圖而被放棄,現在因為糧價高可以用來種糧,用工廠化的方式生產糧食都會成為可能。今天世界市場糧價上漲,就已經有人利用房頂、高樓生產糧食蔬菜了。
更何況,今天的真實情況是,有很多土地被荒棄了。我的家鄉因為有一個大水庫,因而取名長湖村。因為有這個大水庫,很多田地是可以直接引水灌溉的。朋友們可否知道,今天這些直接引水灌溉的水田,好些已經荒蕪了。據說,像這樣荒棄農地的現象全國並不少見。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沒糧吃,挨肚子餓,其實並不是種糧的土地不夠多、糧食少不夠吃的緣故,根本的問題乃是收入低,人們出不起高價買糧吃。
所以,吃飯問題不是土地問題,不是糧食問題,而是收入問題。挨餓不是因為糧食少,而是因為貧窮出不起價。我們只見過窮人挨餓的,然而見過有富人挨餓的嗎?發達國家農業不是主產業,可是發達國家的人民偏偏沒有挨餓;他們的問題,恰恰是太肥胖了。發展中國家多數以農業為主產業,可是飢餓偏偏發生在這些以農業為主產業的國家。
典型的例子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吃不飽飯,可是仍然要賣糧食。國家在出口糧食,個人餓著肚子也在賣糧食。計劃經濟的時候,中國餓死了幾千萬人,而我們的外匯收入主要是靠出口糧食獲得的。我小的時候,很多人家是吃不飽飯的,但是大家要賣糧食。我的父母勤勞一些,不會直接去買糧食,但是會養雞、養豬然後出賣。這是間接賣糧食了。聯合國規定的生存標準是年人均糧食佔有250千克。印度低於這個標准,和朝鮮(年人均約130千克)、非洲大部分地區(年人均小於200千克)一樣都還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可印度是糧食出口國。
這個現象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人不只是需要吃飽飯,還有別的需要,要上學,要穿衣,要就醫。總不能只顧吃飽飯,光著屁股也不管了,或者只顧吃飽飯,文盲也無所謂。最優的狀態是錢在各個用途上的最後一單位的效用要相等。如果收入低,那麼即使吃不飽飯,也要賣糧食來滿足其他方面的需要。這和農民工明明知道小飯館可能有地溝油,但是仍然要去那裡吃飯的道理是一樣的。即是說,不僅吃飯是收入問題,很大程度上食品安全也是收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