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價格泡沫我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是誰能用比較標準的經濟學術語概括一下呢100左右就好 謝了 !!
資產價格泡沫是指資產價格(特別是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逐步向上偏離由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就業、收入水平等實體經濟決定的內在價值相應的價格,並往往導致市場價格的迅速回調,使經濟增長陷於停頓的經濟現象。
㈡ 什麼叫做泡沫經濟
什麼叫泡沫經濟?《辭海》(1999年版)中有一個較為准確的解釋。「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㈢ 資本泡沫是什麼意思
資產泡沫
資產泡沫是金融研究領域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在現實的資產市場上,經常可以觀察到的經驗現象是,在沒有顯著基本面變化的情況下,資產價格卻會持續上升,從而產生資產泡沫現象。 泡沫理論研究可以分為理性泡沫與非理性泡沫二大方向,理性泡沫研究具有系統且科學地理論基礎,並且對資產泡沫形成機理有著合理地解釋,一直受到經濟學家的青睞,在資產泡沫研究中佔主導地位。
編輯本段資產泡沫與通貨膨脹的區別
通貨膨脹為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得過程;而資產泡沫則是某種資產的市場價格水平相對於理論價格的非平穩性向上偏移過程。根源上看,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是過多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的結果;資產泡沫是由於不符合經濟現實的買賣行為導致的資產價格高估。 計量上看,通貨膨脹關心的當期一般物價水平和前期一般物價水平的差別;資產泡沫關心的是資產的市場價格水平和同期資產理論價格水平之間的差異。 資產泡沫漫畫
從效應上看,通貨膨脹時期居民普遍感覺到財富減少;而資產泡沫的出現則往往會使居民感到財富增加的虛假感覺。 從現象上看,通貨膨脹如果不治理,具有不可逆轉性;泡沫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可能會發生自發的價格回調,有時是價格暴跌。 房產實際涉及兩個市場,一個是房租出租市場,另一個是房產的產權交易市場。如果兩個市場的價格相偏離,當房產產權交易市場的現實價格水平高於房產出租市場相對應的價格水平時,我們就說房產產權交易市場出現了價格泡沫。
㈣ 什麼是資產泡沫
資產泡沫是金融研究領域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在現實的資產市場上,經常可以觀察到的經驗現象是,在沒有顯著基本面變化的情況下,資產價格卻會持續上升,從而產生資產泡沫現象。
泡沫理論研究可以分為理性泡沫與非理性泡沫二大方向,理性泡沫研究具有系統且科學地理論基礎,並且對資產泡沫形成機理有著合理地解釋,一直受到經濟學家的青睞,在資產泡沫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網路)
7月22日,研究公司WolfeResearch的分析師克里斯•塞涅克表示,降息已經反映在股市中。他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新一輪的全球寬松政策可能會助長現有的資產泡沫,並產生新的泡沫,從而可能將「普通的經濟衰退,轉變為全面的金融危機」。
「從長期來看,有明顯跡象表明,債務水平過高。」他寫道:「我們最擔心10個資產泡沫。問題在於這些失衡何時會得到緩解。」
塞涅克指出,在過去30年裡,各國央行往往將利率維持在過低水平太長時間。這就形成了更多的資產泡沫,當通貨膨脹上升或者銀行家加息時,泡沫就會破裂。
以下是塞涅克正在關注的一些資產泡沫:
1.美國政府債務
塞涅克寫道:「當前經濟周期中最大的泡沫之一存在於美國國債市場,美國聯邦債務水平處於戰後高位,盡管美國經濟已經復甦了近十年。」
2.美國公司債務
塞涅克指出,非金融企業債務佔GDP的比例正在穩步增長,非金融企業債務達到歷史新高。這推動了本輪並購和企業回購。穩健的經濟和低利率也使一些較弱的信貸看起來比實際更強。他寫道:「下一次經濟大幅放緩有可能引發一個降級周期,將普通的衰退變成一場全面的危機。」
3.美國杠桿貸款
塞涅克還對公司債券市場杠桿貸款領域的趨勢感到擔憂。企業負債更多,貸款本身對投資者的保護更少,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也被削弱。情況不妙。
4.歐洲債務
塞涅克寫道,收益率為負的歐洲債券「可能是目前最大的泡沫。過去幾個月,市場對歐洲央行將出台額外貨幣刺激措施的預期不斷上升,給歐洲主權債券和IG/HY收益率帶來了下行壓力。」。
5.日本銀行資產負債表及相關股權投資
塞涅克寫道,在幾輪量化寬松政策中,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已經增長到GDP的100%左右,現在還包括股票和交易所交易基金。「日本央行是東京證交所約半數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我們的感覺是,日本央行購買ETF有助於人為地支撐日本股市,可能在下一次經濟低迷來臨時,使整體損失更為嚴重。」
6.無利可圖的IPO
負盈利的IPO比例已經超過了上世紀90年代科技泡沫的峰值,塞涅克稱之為「市場泡沫的跡象」。他指出,IPO總數低於上世紀90年代的峰值水平,「這表明投機活動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像網約車平台優步和Lyft這樣的大型IPO公司估值很高,卻沒有盈利。
7.加密貨幣與大麻股
塞涅克表示,他認為「加密貨幣幾乎沒有內在價值」。比特幣在2017年升至18674美元的峰值,是「泡沫正在債券市場以外蔓延的早期跡象之一。最近比特幣一直在漲,或許是由於人們對央行流動性的預期不斷上升。」
隨著比特幣再次達到頂峰的時候,像AuroraCannabis和CanopyGrowth這樣的大麻類股票也開始走高。他寫道:「盡管這些股票最近一直橫盤整理,但我們正密切關注這一板塊,將其視為市場投機活動增加的跡象。」
8.成長型和動能型股票
成長型和動能型股票也呈現出泡沫特徵,除了所謂的FAANG股票,即Facebook、蘋果、亞馬遜、奈飛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塞涅克寫道:「在我們看來,動能強勁的非科技類股票,如:金融股MarketAxess和材料股BallCorp,在過去12個月中經歷了基本面以外的多重實質性擴張。」
9.軟體和雲計算類股票
塞涅克寫道,自2018年以來,軟體服務和雲計算股票的「市盈率已經明顯提高」。目前軟體類股的市盈率中值比市場的市盈率中值的倍數高了29。
10.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塞涅克寫道,被動投資策略受到央行流動性抑制波動性的推動。特別是ETF的興起,可能會在下一輪市場低迷時期加劇問題。「我們最擔心的是,許多固定收益ETF投資的證券,其流動性明顯低於持有這些證券的工具。」(來源於網路)
㈤ 投機性泡沫和資產價格泡沫是同一個概念嗎
投機性泡沫和資產價格泡沫不是同一個概念。
【投機性泡沫】是指一種與基本經濟變數不一致的匯率運動,並且這種運動具有自我強化的性質。
【資產價格泡沫】資產價格泡沫是指資產價格(特別是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逐步向上偏離由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就業、收入水平等實體經濟決定的內在價值相應的價格,並往往導致市場價格的迅速回調,使經濟增長陷於停頓的經濟現象。
㈥ 資產價格泡沫的宏觀調控
資產泡沫問題是虛擬經濟發展中常見的現象,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場的過度投機。泡沫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而一旦破滅將會對經濟產生巨大危害,並且持續時間越長,破滅時對經濟的危害越大,治理起來也就越困難。所以,對資產泡沫問題應是防重於治。 作者:張曉蓉著
出 版 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9-1
版次:1
頁數:314
字數:288000
印刷時間:2007-9-1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包裝:平裝 前言
1 資產價格泡沫是否存在
1.1 資產定價理論與有效市場假說
1.1.1 資產與資產定價理論
1.1.2 有效市場假說
1.1.3 投機、投機泡沫與市場失靈
1.2 資產價格泡沫的定義
1.2.1 資產價格泡沫的定義
1.2.2 資產價格泡沫研究的進展
1.2.3 資產價格泡沫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本章參考文獻
2 理性投機泡沫理論
2.1 資產價格的理性預期模型
2.1.1 資產價格的理性預期方程及其特解
2.1.2 資產價格理性預期方程的泡沫解
2.1.3 典型的泡沫形式
2.1.4 內蘊性泡沫和外生性泡沫
2.2 理性投機泡沫與鞅
2.2.1 理性投機泡沫的鞅性質
2.2.2 理性泡沫解集合
2.2.3 內蘊性理性泡沫的集合
2.2.4 理性泡沫解的性質
2.3 理性投機泡沫的剔除
2.3.1 確定性理性投機泡沫的剔除
2.3.2 隨機性理性投機泡沫的剔除
2.3.3 單一世代模型中的泡沫剔除
2.3.4 世代交疊模型中的泡沫剔除
2.3.5 無法剔除的泡沫
2.4 理性投機泡沫模型中的聯合假設
2.4.1 確定性泡沫
2.4.2 爆炸性泡沫
2.4.3 持續再生性泡沫
2.4.4 對聯合假設的進一步討論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3 非理性泡沫及其理論模型
3.1 行為金融學理論
3.1.1 對EMH的理論挑戰
3.1.2 對EMH的實證挑戰
3.1.3 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
3.1.4 噪音交易者與有限套利
3.2 噪音交易者與信息泡沫
3.2.1 噪音交易者模型
3.2.2 噪音交易者的長期生存
3.2.3 噪音交易者與信息泡沫
3.3 正反饋交易與股價泡沫
3.3.1 正反饋交易
3.3.2 正反饋交易引發的價格泡沫
3.3.3 歷史泡沫事件中的正反饋交易
3.4 金融市場上的時尚
3.4.1 金融市場上的時尚
3.4.2 時尚模型
3.4.3 時尚與理性投機泡沫的差別
3.5 太陽黑子均衡
3.5.1 太陽黑子與經濟周期
3.5.2 太陽黑子均衡
3.5.3 太陽黑子對金融市場的解釋
3.6 金融市場中的混沌
3.6.1 混沌系統與混沌理論
3.6.2 混沌系統與金融市場
3.6.3 資產市場的混沌檢驗
3.6.4 資產市場的混沌與泡沫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4 資產價格泡沫的混合正反饋模型
5 資產價格泡沫的檢驗和測度
6 中國股市投機泡沫的實證分析
7 匯率泡沫的實主分析
8 泡沫、泡沫經濟及其預防與對策
後記
㈦ 什麼叫資產泡沫
【泡沫的定義】
泡沫是一種經濟失衡現象,可以定義為某種價格水平相對於經濟基礎條件決定的理論價格(一般均衡穩定穩態狀態價格)的非平穩性向上偏移,這種偏移的數學期望可以作為泡沫的度量。導致價格泡沫的原因是復雜的,在實際經濟活動中,與預期相關聯的過度投機行為、幼稚投機者交易行為、規范失靈、詐騙行為和道德風險等都可能成為導致泡沫現象的原因。
一般來說,在投機性泡沫發生時,價格往往會出現突然攀升,價格的攀升趨勢可能會使市場產生進一步價格上升的預期,並且吸引新的買主,形成自我實現的正反饋過程。當價格泡沫一旦被市場發現,就會產生和原來相反的預期,出現使市場價格回歸理論價格的市場力,價格可能迅速而急劇地下降,導致泡沫的破滅。
【泡沫經濟的定義】
泡沫經濟是指一個經濟中的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價格泡沫,並且泡沫資產總量已經佔到宏觀經濟總量的相當大的比重,而且泡沫資產還和經濟的各個部門發生了直接或間接性的聯系,並且一旦泡沫破裂,將給經濟的運行帶來困境,或者引發金融危機,或者引發經濟危機。具有這樣特徵的國民經濟,稱之為泡沫經濟。
【資產泡沫與通貨膨脹的區別】
通貨膨脹為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得過程;而資產泡沫則是某種資產的市場價格水平相對於理論價格的非平穩性向上偏移過程。根源上看,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是過多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的結果;資產泡沫是由於不符合經濟現實的買賣行為導致的資產價格高估。
計量上看,通貨膨脹關心的當期一般物價水平和前期一般物價水平的差別;資產泡沫關心的是資產的市場價格水平和同期資產理論價格水平之間的差異。
從效應上看,通貨膨脹時期居民普遍感覺到財富減少;而資產泡沫的出現則往往會使居民感到財富增加的虛假感覺。
從現象上看,通貨膨脹如果不治理,具有不可逆轉性;泡沫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可能會發生自發的價格回調,有時是價格暴跌。
房產實際涉及兩個市場,一個是房租出租市場,另一個是房產的產權交易市場。如果兩個市場的價格相偏離,當房產產權交易市場的現實價格水平高於房產出租市場相對應的價格水平時,我們就說房產產權交易市場出現了價格泡沫。
【經濟周期波動與泡沫經濟的區別】
首先,泡沫經濟不是經濟內部蘊藏的必然動力學特性。泡沫經濟可以避免而經濟周期波動則無法避免。
其次,經濟周期波動具有規律性,而泡沫經濟的爆發具有很大的隨機性。
再次,經濟周期波動的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往往是相對比較平滑的,而跑迷經濟的上升則一般比較平滑,而下降階段則往往非常陡峭,可能會以破滅的形式出現。
最後,經濟周期波動中的蕭條期即使帶來消極影響也不至於帶來出現太大的災難;而泡沫經濟則不同,泡沫經濟破滅時期往往伴隨著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並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㈧ 資產價格泡沫的識別方法
據定義,要判斷資產價格是否存在泡沫,就必須估計由基本面因素決定的內在價值,並將其與當前價格進行對比,看兩者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然而,估計內在價值意味著必須對預期收益和未來利率水平做出假定。如果假定出現問題,內在價值的計算就存在偏差。因此利用戈登公式來判斷是否存在泡沫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替代的辦法使用特定資產當前的市盈率(PERatio)與該資產的歷史市盈率、資本市場當前的平均市盈率進行比較。
要在泡沫形成過程中事前(ExAnte)識別資產價格泡沫尤其困難。誠如金德爾伯格(2007)所言,資產價格泡沫就像美女一樣,事前你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然而一旦你遇見過,你就肯定能認出來。因此在下文中只討論如何在事後(ExPost)識別資產價格泡沫。Diba和Grossmann(1988)認為,如果存在理性泡沫,那麼股票價格的一階差分應該是非線性的。Campbell和Shiller(1987)指出,如果股利收入數據和股票價格數據不是協整的,那麼就存在泡沫。Craine(1993)聲稱,如果市盈率存在單位根,那麼就意味著存在「非理性繁榮」。
Voth(2000)將資產價格泡沫定義為,資產價格在峰值後至少下跌50%,並在至少5年時間內不能恢復到峰值。Sklarz和Miller(2003)發現,股票指數5年變化率(以月度數據為基礎)是對美國1900-2000年期間股票市場泡沫的良好預測指標,如果該比率超過200%,在該時期內就存在較為明顯的泡沫。芬蘭央行開發了一個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該指標衡量過去3年間資產收益和資產價格之間的相對變化。其核心思想在於:在一個特定時期內資產收益和資產價格不可能偏離太大。如果股票價格上漲幅度顯著超過股利增長幅度,就表明存在泡沫(MelolinnaandTaipalus,2006)。Bordo和Jeanne(2002)設計了一個指標來衡量資產價格的繁榮與蕭條(BoomandBust)。如果特定資產價格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大於所有國家該資產價格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的算術平均數加上1.3倍所有國家該資產年均增長率的標准差的算術平均數,則該資產價格在過去3年間存在繁榮;如果特定資產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小於所有國家該資產價格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的算術平均數減去1.3倍所有國家該資產年均增長率的標准差的算術平均數,則該資產價格在過去3年間存在蕭條。
運用不同的泡沫識別方法,對同一次資產價格漲跌作出的判斷可能截然相反。Simon(2003)以1929年美國股市為例說明了這一點。例如,McGrattan和Prescott(2001)通過驗證投資的Q理論,得出1929年美國股價被低估的結論。Delong和Shleifer(1991)通過考察封閉式基金相對於其持有的基礎股票組合的價值,發現1929年存在泡沫。Rappoport和White(1991)考察對股票經紀商提供的貸款中蘊含的風險溢價,發現該溢價在1929年股票市場上顯著上升,因此推斷存在泡沫。Santoni和Dwyer(1990)通過判斷股票市場收益是否遵循隨機漫步來驗證泡沫的存在(這是對有效市場假設的偏離),他們發現在1929年並不存在泡沫。Siegel(2003)用持有股票的30年已實現收入是否高於30年前預期收入兩個標准差來判斷是否存在泡沫,他發現在1929年美國股市並不存在泡沫。
資產價格泡沫是與整體經濟相聯系的,特別是股票泡沫與住房泡沫更是如此。對此比較典型的分析莫過於Shiller的分析。
對於股票泡沫,Shiller提出了關於股市價格與整體經濟之間的反饋機制(FeedbaekMechanism)。當股票價格迅速上漲時,向上反饋(UpwardFeedback)機制形成。即公眾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股票價格上漲上,普通預期與信心增強,對股票的需求增加。這又導致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揚。而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又會導致預期與信心的進一步增強,導致股票價格更進一步上漲。這種情形對整體經濟會產生較大影響。因為對股市增強的預期與信心會鼓勵人們對商品或服務進行更多的消費(支出),從而推動整體經濟的迅速增長,從而提升公司利潤,這又會進一步推動股票價格的上漲。在這個向上反饋機制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股票價格的上漲應該是穩定的和連續的。但事實上股票價格每天都是不斷波動的,而且市場中還存在許多雜訊(Noise)。股票價格的變化並不總是在前一日交易價格的基礎上發生變化,有時則是反映一種很多年的長期趨勢。二是隨著股票價格的變化,公司應該存在更多的盈利(機會)。但事實上這種機會的存在只是一種可能性,並不是確定的,而且也不是經常發生的。所以,這種向上反饋機制是存在風險的。關於財產(住房)價格泡沫,Shiller等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當利率下降或某種其它因策的出現,導致住房需求上升,住房價格上漲,住房所有者收益增加,其歸還借款能力增強。這導致其預期和信心增強,借款會進一步增加,對住房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住房價格更進一步上漲。同時隨著這個過程,消費支出增加,整體經濟向好。同樣,這個過程也是有風險的。第一,利率會隨著借款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對借款會產生一定的抑制;第二,其『他因素會消失或別的因素出現,也會導致住房需求的抑制。如果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或其它因素產生重大影響時,則可能出現一種向下的趨勢,即:利率大幅上升或其它因素導致住房需求減少,住房價格不再上漲,住房所有者收益減少,其歸還借款的能力減少,甚至導致高債務的借款人還款的困難。進一步的借款同時減少,住房供給相對過剩,住房價格更進一步下降。同時,住房所有人緊縮消費支出,整體經濟向壞。
㈨ 什麼叫金融資產泡沫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泡沫經濟可分為三個階段,既泡沫的形成階段、泡沫的膨脹階段、泡沫的潰滅階段。
泡沫(Bubble)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的授權下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於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鬱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以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形式存在的,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資本;
現實資本(Actual Capital)就是以生產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實物形態的資本。
在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中不會出現泡沫,因為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都是以實物形態流量為媒介,並進行和其相對應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貨幣形態流量。因此人們認為泡沫經濟產生於虛擬資本的運動,這也是泡沫經濟總是起源於金融領域的根源。此外,作為不動產的土地,其特殊的價格構成使土地資產成為了一種具有虛擬資本屬性的資產,同時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經濟泡沫的產生都必然伴隨著地產泡沫的產生。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編輯本段]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的關系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編輯本段]泡沫經濟形成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宏觀環境寬松,有炒作的資金來源
泡沫經濟都是發生在國家對銀根放得比較松,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的階段,社會經濟表面上逞現一片繁榮,給泡沫經濟提供了炒作的資金來源。商品經濟具有周期性增長特點,每當經過一輪經濟蕭條之後,政府為啟動經濟增長,常降低利息,放鬆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一些手中獲有資金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些資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潛力的資源上,這就是泡沫經濟成長的社會基礎。
日本從1955-1985年,完成了經濟起飛,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手中有了錢的日本企業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話「,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為日本的稀缺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佔地不斷增加,同時,由於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投資的增加,地價特別是城市房地產價格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日本人將這種趨勢絕對化了,認為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以至把房地產投資作為一種資產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他們開始製造土地泡沫,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地價飛漲,投機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從銀行取得更多的貸款,然後再去尋求新的投機機會,於是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80年代後半期,由於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的籌資成本趨於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把房地產作為尋求高回報率的途徑,對房地產業的融資大幅度增加。若以1985年3月為基期,到1991年3月,銀行業的貸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對房地產貸款的增加量卻高達150.6%。銀行對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由1985年3月 17.1萬億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萬億日元,同期的房地產貸款在銀行全部貸款余額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進入90年代,「土地神話」同泡沫經濟一起破滅,以土地為抵押的貸款項目便成了難以消化的不良債權。
第二、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缺乏約束機制
從歷次泡沫經濟的發展過程看,到目前為止,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約束,關鍵是對促進經濟泡沫成長的各種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但到目前為止,社會還缺乏這種監控的手段。這種投機活動發生在投機當事人之間,是兩 兩交易活動,沒有一個中介機構能去監控它。作為投機過程中的最關鍵的一步——貨款支付活動,更沒有一個監控機制。雖然貨款支付活動一般要通過銀行進行,但銀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據客戶指令付款,對付款的內容無力約束,加上銀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監控投機活動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於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之中。而且,政府還常常容易被投機交易所形成的經濟繁榮假象一時迷惑,覺察不到背後隱藏的投機活動,一直到問題積累到相當程度才得到發現。
日本土地泡沫發生後,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全國范圍內都出現了城市土地再開發熱潮,土地價格隨之猛漲,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經濟圈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6%,1990年則更比1980年上升了525.9%。這期間,日本全國平均土地價格也上漲了1倍以上。日本約有一半的人擁有土地,約20%的人擁有土地繼承權。因而,隨著土地價格的上升,大多數日本人感到自己的財產在這幾年內增值了1-2倍。這一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不到6%,而金融資產價格、不動產價格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虛假上漲,使經濟逞現出虛假繁榮景象。1991年10月22日,日本經濟企劃廳的官員還在內閣例會上津津樂道日本經濟處於景氣狀態之中,幾天之後經濟形勢就急轉直下,企業破產事件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