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沙曼翁的甲骨文價格如何
擴展閱讀
卧室櫃子怎麼做節約成本 2025-08-03 01:17:21
lol鑽石最低多少 2025-08-03 01:14:33

沙曼翁的甲骨文價格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7-16 03:32:23

『壹』 那些沒破譯出來的甲骨文都有哪些破譯一個十萬塊我想試試蒙一下

蒙是不行的。那十萬塊不是隨便就能得到的。要寫論文,說出你考證的具體過程。給出論據,證明那個甲骨文對應某個漢字。關鍵是要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你的觀點,才能獲得那十萬塊。

『貳』 慶祝建黨100周年——當代甲骨文書法名家作品專題展

慶祝建黨100周年——當代甲骨文書法名家作品專題展

統籌策辦:

藝界網 / 家國情懷文化強國欄目

支持機構:

安陽學院甲骨文藝術研究中心

日本甲骨文書道研究會

參展者(以姓氏筆畫為序):

池新民 阮淵椿 楊牧青 張大順

張道森 陳愛民 崔學路 韓天雍

韓志強 傅偉華 謝兆崗 魏 峰


慶祝建黨100周年——當代甲骨文書法名家作品專題展·導讀

□ 楊牧青

慶祝建黨100周年是中國人民的一件大事,世界矚目共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職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慶祝,緬懷黨的光輝歷程,展望黨的藍圖擘畫!

逢此慶祝,作為一名新生代的網路媒體人郝富強能夠悉心籌劃這么一個專題展,是非常的好,連同「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75位中國書畫家新媒體展」、「聯合國中文日·24國華人書法名家書寫中國24節氣」、「當代藝術家書寫中國歷史紀年」、「2021聯合國中文日·中國藝術家以中華傳統文化響應聯合國倡議」、「世界地球日·中外名家書寫『人類命運共同體』微展」、「紀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愛與和平』50位中外書畫家作品展」等付出辛勤工作一起給他點個大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路上需要更多有志者做好這個薪火相傳的事業,有益中華民族大發展、大團結,有益世界人民和平共處、和諧美好!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將它上升至書法藝術層面這在全世界可謂是獨樹一幟的。甲骨文書法是甲骨學的一個門類,是學習、研究甲骨學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點在海內外甲骨學界初步形成共識。若不諳中國書法之道,不通甲骨文化書法之藝,估計研究「甲骨文」總會有點兒隔靴搔癢之嫌!

自1899年甲骨文被引起重視並成為國際學術研究對象廣行其道以來,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環境下,老一輩甲骨學者大都是甲骨文書法佼佼者,如孫詒讓(1848-1908)、羅振玉(1865-1940)、丁仁(1874-1949)、郭沫若(1892-1978)、董作賓(1895-1963)、於省吾(1896-1984)、商承祚(1902-1991)、潘主蘭(1909-2001)、胡厚宣(1911-1995)等,他們接受著晚清文人規訓,堅守傳統金石學意蘊,在忠於甲骨契刻精神的同時取法篆書形體筆法的意趣。這一點在早期甲骨文書法作品中表現的很明顯。當然,甲骨文書法創作不是抄字典,不是搬字模,而是需要藝術性的升華進行文字構造規律的再次出新。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藝術視野漸廣,受現代書法藝術風潮和水墨實驗藝術及線條色彩、展廳視覺等影響,甲骨文書法面貌發生了重大轉變,許多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者開始藝術性的思考和探索,破體求變,推陳出新,具有一定的深刻的覺察度。

最早對甲骨文有書法表現意識的是孫詒讓先生,然而將甲骨文直接引入書法表現形式的則是羅振玉先生開了個先河。之後,學者們相繼循跡,時有新的突破。從甲骨文書法面貌上率先與前人拉開距離的是胡厚宣先生。再後來如沙曼翁(1916-2011)、劉江(1926年生)等先生也有了新的作品。突出者如楊魯安(1928-2009)先生取篆刻刀法和大寫意畫法而融於筆端的率性筆斫、富有書寫性的場景,使人對甲骨文書法不得不產生新的藝術審美和認知。

再如先後身居「書協」要職的翟萬益(1955年生)先生是一位綜合能力很強的書法家,學養深厚,「篆意草情的甲骨書風」突破了以往的藩籬,算是率先的大膽創新和實踐者!至於當今能夠進行甲骨文書法藝術和甲骨學學術研究「二者並重」的來創作出新者,從2019年舉辦的一些大型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書法展覽」投稿數量和入展作品、編輯書刊等考量,甲骨文書法人才還是比較少的,這個「冷門」是需要升溫持續性的熱度!

就較全面性的考察,也有許多從事設計創意、工藝美術及現代書法創作者,從甲骨文的契刻精神和玄靈幽深的形體構造中汲取養分,以"漢字"為載體,抽其象,盡其性,水墨與色彩相媾和產生了另一番新風尚,如奧運會LOG創意者韓美林先生,藝術家石虎、徐冰、老甲、濮列平等先生。雖然他們遠去甲骨文的簇生之系統,但對於中國文字與書法的藝術內涵發掘是有一定的時代意義的。

傳統不是一味不變的,創新也不是不顧及傳統的內涵,二者是在相互作用、相互激盪中求守、求進、求變、求新,這是一個極其矛盾的辯證問題,智者自覺,非言辭而能達其義!

本次專題展以甲骨文書法藝術性、創新性、學術性為原則,不僅主體內容寫的好,寫的有甲骨契刻精神,寫的有筆墨藝術規律,而且還要察其落款處的書法功底,考察書寫者近幾十年來學術研究度如何,影響力如何,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廣和對新時代文化思想認知等方面的因素。

綜合而考之,歷時兩月有餘,從「我們所知」范圍內對幾百位老、中、青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者「藝術履歷」和近千幅甲骨文書法作品「藝術風貌」進行比較分析、閱審覽讀,最後確定了一些先生參加展出,選推以慶祝建黨百年之盛事!當然,有的約稿因礙於其它瑣事未能參加,實為缺憾!就參展的這十幾位,雖然不能概括當今甲骨文書法界的全貌,但是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和趨向。

譬如,生於洹上的魏峰(1942年生)先生,在甲骨文書法創作、學術著述、推廣交流等方面成績斐然,中國大陸以及台灣、香港、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多次組織交流活動,國際影響很大。啟功(1912-2005)大師稱他高古、野逸的甲骨書法堪稱「甲骨遺風」。

早年創辦《青少年書法報》的崔學路(1945年生)先生,以老莊哲學為基,見心、見意、見性、見道的「靈性甲骨文書法」在書法界是不可多得的。就書法推動方面,劉海粟(1896-1994)大師贊許其:「福佑書壇後坤,功莫大焉。」

張道森(1953年生)先生,先後執教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鄭州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安陽學院美術學院等,受邀在魯迅美術學院、海南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講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已是譽滿大江南北的教授。他於甲骨文書法投入具足,有《中國美術史》《美術教育學》《中外美術對比發展史》等24部著作行世。特別《甲骨文書法入門》一書,謂之在甲骨文書法史上揭開了新的篇章。

再如,張大順(1962年生)先生,二十世紀八十代起,負笈東瀛,勤於刀筆,創出了匠心獨具的藝術風格,尤以甲骨文書法稱雄日本,漸播國際。還有印尼華人阮淵椿,上海池新民,山西韓志強,江蘇陳愛民,沈陽韓天雍,河南傅偉華,湖南謝兆崗等幾位先生,他們在業界都很棒,創作了許多新穎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出版了多種著作和文論發表,熱心甲骨文書法研究和推廣,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有的在國際上影響力也非常大,恕愚不才,就不一一細述了。

留觀書壇,遍覽藝界。以上諸位有我認識並敬慕多年的,也有至今未曾謀面因藝神交的。今我忝列其中,緣於對甲骨文等古文字與上古文化研究學習的一些心得及書法、國畫藝術創作展覽、交流講座與藝術、文化、社會評論文稿多見於網之故,亦因撰發「甲骨文非卜辭說」、「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等,努力期使新時代甲骨文信息綜合研究有一個新的突破,求諸慧鑒之殊。

專題展籌辦期間,1990年生於「羲皇故里」的小郝先生與我不斷地溝通並囑寫個導讀,今文內有不到之處請方家掩笑呵正便是!2021年4月26日初稿於龍城,5月18日修稿於京都,楊牧青記。

『叄』 沙曼翁的人物生平

8歲學書,14歲練刻。20世紀30年代曾在上海、無錫、蘇州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 早年成名,中年暗淡,晚年輝煌。張海,言恭達等皆其門下弟子。
沙曼翁先生在書法上酷愛褚遂良,印宗秦漢。稍長,臨王羲之行草,學石鼓文、鍾鼎文,旁涉漢碑、秦詔版、甲骨文、簡牘。
曾於20世紀30年代從虞山蕭蛻庵先生學習籀文、小篆、隸、分各體書法及中國文字學,長期來對書法、篆刻藝術理論及實踐進行研究;復縱覽古人名跡,使其作品形成了古樸淳雅、蒼勁秀逸的藝術風格。
沙曼翁先生50歲以後學畫,深愛虛谷、八大、石濤等人的筆墨情趣,學得的畫風高雅絕俗,清新秀逸之氣,撲人眉宇,頗多佳趣。
20世紀80年代,在南京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舉辦個人書畫,並先後四次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人書畫、篆刻展覽,均獲海內外人士高度評價。

『肆』 書法鑒定有價值嗎

內容摘要:現代書法的鑒定主要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現代書法的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特徵;二是要掌握地域、群體代表書家的書體結構和用筆特徵;三是要熟悉現代書法作偽的形式和鑒定的方法。 關鍵字:鑒定 書風 特徵

現代書法的鑒定相對於古代書法的鑒定既難又易。所謂難,主要是現代書法個性突出、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所謂易,畢竟現代書家離我們的時間較近,其資料的對照性及鑒定的可靠性比古代書家容易得多。
現代書法的鑒定,主要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現代書法的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特徵;二是要掌握地域、群體代表書家的書體結構和用筆特徵;三是要熟悉現代書法作偽的形式和鑒定的方法。
一、了解現代書法的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特徵
現代書法的發展與歷史、政治的發展,以及學術風氣密切相關,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存在著不同的藝術傾向,並產生了諸多的藝術流派。
現代書法直接承襲清代遺韻而又自具面貌,其書風主要有三方面:一、民國時期的陰柔書風。二、篆刻金石與書法融匯一體的書風。三、書法與繪畫融合的書風。
(一)民國時期的陰柔書風
民國初年的書風,受明清兩代書法的影響,書法家們追尋商周、秦漢、魏的上古書風,注重古文字的研究與考證。甲骨、碑版、畫像以及漢簡均為書家所重。這一時期書家大多碑、帖並重,篆、隸、真、行、草諸體兼習。書法教育的興起、書法組織、書法活動的增多,推動了書法的普及和書藝的發展。這一時期成就突出的書家有楊守敬、康有為、吳昌碩、沈曾植等。其藝術成就總的來說,很難超越前賢,然就時代發展趨勢而言,書體的涉及之廣,書風的出陳之新,則較前代有所發展。
民國中期,又有新的發展與變化。書家們在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與理論探討之後,對碑帖都採取了博採眾長、兼容並蓄的態度,書學風氣的活躍和風格的多變,加快了書法現代化發展的節奏。此時的書壇,呈現出面貌眾多、書體各異、名家輩出的局面。其中有碑帖兼長的鄭孝胥,金篆均工的吳敬恆,四體皆工的馬公愚,專攻章草的章太炎,行草尤精的於右任。而其中以章太炎、於右任成績最為卓著,在推行章草和標准草書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民國時期的書法風格在總體上偏於陰柔。清代早期的書壇崇尚董其昌、趙孟頫的書法,以陰柔細膩之風為主流。強大的碑學運動則一反千年帖學的陰柔細膩,變得雄強、丑拙、支離與率意。對帖學的回歸是民國時期書法呈現的突出特點,因而民國時期的主導書風趨向於陰柔化。
(二)篆刻金石與書法融匯一體的書風
現代書壇,還有一批擅長篆刻、金石而書藝成就不凡的書家。他們大都是集篆刻、書法為一體。現代篆刻藝術,因受「浙派」、「皖派」的影響,其技藝能薈萃甲骨、陶文、鍾鼎、印璽之長而參道變化,在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水準和濃郁的民族氣息的同時,篆刻家們的書法藝術也同樣顯示出他們的優勢。①他們從大量的甲骨文、封泥、鍾鼎、金文、陶文等資料中吸取營養,並有機地運用到書法創作實踐中去。這些書家大都四體皆能,尤擅篆隸、金文。其書作具有較強的金石韻味,呈現出古樸雄渾、清醇典雅的風格特徵,代表書家有羅振玉、朱復戡、來楚生等。
(三)書法與繪畫融合的書風
在現代書法家中,還有一些擅長繪畫的書法家,他們不僅在繪畫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書法上也造詣頗深。這一類書法家都以書法為繪畫的基本功,其書法更注重寫意,在筆法運用、結體布局上均與一般書家不同。注重筆畫的內在質量,講究骨法用筆和線條的起止變化。在結構、章法的安排上不太注重法度,故其書體高低偃仰、錯落有致、率真自然、典雅厚重,顯示出濃烈的時代特徵。其代表書家有黃賓虹、齊白石、吳湖帆、張大千、陸維釗等,而尤其以黃賓虹、齊白石等人成就最為突出。
二、掌握地域、群體代表書家的書體結構和用筆特徵
現代書壇、流派紛呈、名家輩出,除了必須了解現代書法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外,還應掌握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群體代表書家的書體結構和用筆特徵。從這些代表書家入手,就可起到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的作用,這對鑒別其他書家作品的真偽可起到參考作用。
現代書壇在各個不同時期均有傑出的代表書家。在民國初期的遺民書家中,較有影響的代表書家有鄭孝胥、羅振玉、梁啟超、譚延闓等,在民國中期變革書家中,代表書家有章太炎和於右任等,而在以篆刻與書法融匯一體的代表書家中又以趙叔儒、王福廣、朱復戡影響較大,在書畫融合的書家中以黃賓虹、齊白石成績最為顯著。
三、熟悉現代書法作偽的形式和鑒定的方法
現代書法作偽的方法很多,除了利用高科技,如用高倍的實物投影儀,精焦距的幻燈機將原作投放在壁面上,而後請人描繪作偽,更多的是請一些已故名家子女代筆或一些私承弟子作偽。這些人一般比較熟悉被仿對象的書體特徵、書法風貌、筆法特點。畫商們出一定的價格,請作偽者仿寫,其數量有的幾幅,甚至成批,而後加蓋留存下來的印章。無印章者,一般將高清晰出版物或原作上的印章製成鋅版,更有的用電腦製作,經處理後鈐蓋。書法作品利用木版水印冒充作偽或利用出版物作偽,較之繪畫來說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木版水印需相當的成本,經濟上劃不來。再者,書法作品比繪畫作品鑒定真偽相對來說要簡單。
現代書法作偽明顯帶有區域性作偽的特徵。如齊白石、徐悲鴻的偽作大多來自北京;沙孟海、陸儼少的偽作大多來自杭州,李叔同、吳湖帆、沈尹默等人的偽作則在上海。有些名家書法的作偽則遍布全國了,如黃賓虹、於右任、張大千、章太炎等,其仿作遍布北京、上海、杭州,甚至在廣州、海南等地亦有人作偽。
一般來說,鑒定傳統的書法作品相對於繪畫作品要復雜些,其線條的運行、章法的布局、款識與鈐印的特點有時令鑒定者無從下手。而鑒定現代書法作品則比繪畫作品要簡單些,主要是現代書家離我們較近,人數雖然也不少,但與古人相比要少得多,而且都集中在一個較短的時間段。較容易找其原作、相關資料進行比照;再者作偽者的水平,比古代人要差得多,無論是筆墨技巧還是書外學養跟古人比都有差距。
鑒別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一是了解每位代表書家的書風特徵,用筆習慣,個性特點以及師承淵源。二是了解各地區,各書家的作偽方法和形式。三是鑒定者必須自己臨習書法,了解書法的一般技法與審美特質。
在具體鑒定時,凡運筆唐突、墨色灰黯、結體雜亂,且氣韻不佳、氣脈不通、氣息不純的作品,便應引起重視。在用筆上,多注意挑、勾、撇、捺的起、收筆和轉折處是否自然合理,用筆的藏與露、方與圓,用墨的濃與淡、枯與竭,結字的松與緊、疏與密都要用心觀察,尤其是首字和尾字更應該注意。章法上要注意鄰近字的關系、行間和豎間的距離是否舒適得體,全篇章法布局是否和諧統一。此外還應摸清作偽者與被作偽者的關系和本質區別,以便鑒定時作參照。
參考文獻:
①《書畫鑒定與收藏》葉子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第224頁。

『伍』 沙曼翁的篆書藝術

沙曼翁的篆書師承蕭退闇,但其作品取徑和審美取向與蕭有明顯的不同。在篆書體系中,其師蕭退闇一生不寫甲骨文,而沙曼翁寫了,且達到了一種虛和空靈的高境界。對於大篆,蕭退闇雖也涉獵,但不深入,其主要精力放在小篆上,而沙曼翁凡籀、篆文字,廣泛摩挲。如寫甲骨文,「過去有的老書家,也書寫殷墟文(甲骨文),往往是寫一般鍾鼎銘文那樣,比較粗壯、厚重,忽視了殷墟文的特點,即殷墟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所謂『書鍥』,鍥者,刻也。應該著意表現出刀刻的味道來,力求寫來挺拔有力,而不在於厚實、平衡,它與一般的古籀或秦篆不同。 」他說,「近幾年來,我不斷地在探索書法藝術,寫籀、篆、隸、分、行等各種書體,不僅著意於結字,而且更注重於篆書的章法、用墨的變化。在一幅作品中,講究字的大小,墨色的干、濕、濃、淡,產生了明顯而強烈的對比,使它有神韻、有變化,不是呆滯而無生氣和韻味。 」正是這種自覺的審美追求,使沙曼翁的藝術進入到自然空靈之化境。如果說書於1979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橫披和臨《石鼓文》條幅還能清晰地看到蕭退闇的影子,沙曼翁也承認「我60歲以前篆書很像蕭老師,現在不同了。」那麼87歲所作的篆書七言聯和88歲所作的兩件篆書橫披則已是脫胎換骨的曼翁家法了。這也恰應了他的那句話:「從事書畫藝術研究的不論是老、中、青,特別是老年人,最可貴的是:不甘於保守,不墨守成規,不斷探索,勇於開拓,努力突破舊模式,具有不斷的進取精神。 」
事實上,在他的筆墨世界裡,篆隸書如水乳交融一般,難以區分。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性思考,沙曼翁在古稀之年實現了篆隸通變。幾十年來,他神遊於三代兩漢,終日與鍾鼎、簡帛、詔版、權量、碑碣、專瓦、寫經為友,把篆書的筆法結體、草書的筆情墨趣有機地融入隸書,又把簡帛書的自然天真之趣與碑刻隸書的渾厚古樸之氣相調和。更在線質上進行大膽嘗試,敢於運用古人慎用的枯澀之筆,使線條潤中帶燥,力追毛潤澀暢、蒼渾勁健之感,用他那「沙沙」的筆致表現極富感染力的線美。這種本來只在草書中方能見到的藝術語言使沙曼翁的藝術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現在,當我們回眸過去一百年的隸書發展歷程,如果說,俞樾、吳昌碩、沈曾植等為第一代代表性書家,黃葆戉、胡小石、來楚生、吳子復等為第二代代表性書家,那麼,沙曼翁則與陸維釗、蕭嫻、趙冷月、錢君陶、吳進賢、宋季丁、孫其峰、沈定庵等無可爭議地擔當了第三代書家的領軍人物。

『陸』 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名家

一、啟功(1912——2005),男、著名書畫家、教育家,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

『柒』 沙曼翁的社會評價

近代著名書法金石家馬公愚(1894—1969)是沙曼翁步入藝術殿堂極為重要的師長。對沙曼翁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虞山蕭退闇(1876—1958),即拜其為師。對於藝術上
的取法乎上、探本溯源的創作理念,沙曼翁畢生恪守。他認為:學習漢隸、漢分書,必須先學籀篆,因為漢代隸、分都是篆書中變化出來,斷沒有不明籀篆,而能寫出高古的隸分書的,而且還將不可避免地寫出錯別字和俗體字。沙曼翁是先學篆書後學隸、分書的,一方面是因為學習篆刻藝術的需要;另一方面,這是因為隸、分書是從篆書中變化而來。所以,古人有句名言:『非究於篆、無由得隸』。
由此可見,不通篆書,學寫隸書,分書只能是依樣書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為一知半解的作品,也說不上有什麼藝術水平的了。」沙曼翁的篆書得蕭退闇之真傳,走平正一路,而別於近代另一大家吳昌碩。但對個性風格的追求,沙曼翁並未受其師籠罩,而是多方探求、體悟,終在晚年形成清逸蘊藉、朴茂峻爽的獨特面目,較之乃師有明顯突破。這與其一貫倡導的「求變出新」的創作思想密切相關。
沙曼翁是當今書壇屈指可數的名宿,他的一生歷經了20世紀中國最為動盪的社會變革時期(20世紀50年代被錯劃成右派,但其書法、篆刻、文字學研究卻未曾有半點鬆懈 )。在逆境中抗爭的他始終堅守不屈的獨立精神和對藝術真諦的追求。他傾畢生精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對中國文字學、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繪畫乃至茶道、佛學的參悟均臻自然之境。沙曼翁瞄準篆、隸書體作為畢生主攻的方向。對於沙曼翁的篆隸藝術,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的好友林散之就有十分精闢的評價。對於沙曼翁的篆隸藝術,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的好友林散之就有十分精闢的評價。林散之有詩寫道:
能從漢簡驚時輩,文習殳書傲俗儒;
左旋右抽今古字,縱橫篆出太平符。
循規矩於方圓,悟空靈之黑白。
將字作畫畫亦字,此真書道之狡賊。
這是林散之1980年7月在南京博物院觀看了沙曼翁個展後所作。此前的一年,沙曼翁在《書法》雜志主辦的「全國首屆群眾書法評比」活動中,以一幅書卷氣十足的甲骨文對聯在數萬件來稿中脫穎而出,成為10名一等獎得主之一。而此時,他蒙受了20年之久的不白冤屈也終於得到伸張。從此,他的藝術人生跨越到一個新的階段。
縱觀近百年篆書藝術的發展,若以吳昌碩、羅振玉、丁佛言等為第一代代表性書家,黃賓虹、齊白石、蕭退銠、王福庵、鄧散木等為第二代代表性書家,那麼,沙曼翁則與陸維釗、朱復戡、商承祚、陶博吾、徐無聞、劉自櫝、潘主蘭、蔣維崧等堪稱第三代代表性書家。

『捌』 甲骨文的書法鑒賞。 急急急·········

現代人將甲骨文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可謂鳳毛麟角,藝術水平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甲骨學的創始人羅振玉﹐董作賓等人的甲骨文書法作品,這些學者在研究甲骨文同時開始集甲骨文字為聯語詩詞,以筆代刀,付於草墨,這些作品大多屬於藝術珍品;第二部份是當今海外甲骨文學者和書法篆刻家的作品﹐包括有日本的渡邊寒鷗﹐韓國的金膺顯等;第三部份是目前國內的名家作品。

羅振玉不僅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而且也是書法家、鑒賞家。他1921年推出《集殷墟文字楹帖》,首開近代以甲骨文入書之先。羅振玉考釋之餘,提筆揮寫甲骨文,以考釋的幾百甲骨文字編集成楹聯,1927年,羅振玉又與章鈺、章德馨、王秀烈合著《集殷墟文字楹聯匯編》;他在《集甲骨文楹聯集》中說:"乃始從事繕寫,付之乎民"的。晚年應酬,多以甲骨文作答。他的甲骨文書法,用筆秀潤,妙乃殷人刀筆意趣,渾朴含蓄,敦厚秀美。

「羅氏寫甲骨文有兩種形式,臨寫原刻辭和集聯。他以體勢開闊宏偉、結構謹嚴的一期卜辭為宗;參以中鋒篆法,堅實挺拔的結構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能別具心裁,成為契刻書法的傑出代表,」影響著甲骨文藝書界。(叢文俊:《雪堂書法敘論》)

「羅氏甲骨文書法用筆改變了甲骨刻辭恣肆放縱的瘦勁,而為玉箸篆的圓韻豐滿,起筆藏鋒,間用側鋒,收筆斬齊,運筆有的中鋒,圓筆書之,有的加大了按筆力度,使筆鋒鋪開,有方筆遺韻。結體采篆法縱長,大小整齊,點畫間平衡對稱,協調而統一,雋雅而質朴。行款章法,楹聯單行,雖有欹側,但中軸穩定。卜辭縱有行,橫無列,端莊謹嚴。有粗筆畫的,也有細筆畫的,不失甲骨神韻,為我們如何用毛筆書寫甲骨文,開辟了一條正宗之路。(張俊之《羅振玉對甲骨文書法的貢獻》)

羅繼祖在其後跋曰:「雪堂公篆寫契文,由於摩挲日久,獨具會心,注意力專在其疏密錯綜體勢上,絲毫不摻入後來鍾鼎文的筆法,能不失契文之真。」羅氏的鍾鼎文也是寫得很淳厚的,但鍾鼎文筆意也許並未如其公子所說「絲毫不摻入」,比起略後的董作賓說,董氏則更近甲骨原貌。

董作賓由於研究的需要,對甲骨曾作了大量的摹寫工作,同時他還經常書寫甲骨文對聯、集詩等,筆致秀潤端雅,深得卜文神韻。他的甲骨文書法多為第一期卜辭的風格,並吸取了卜辭中朱書墨書的豐厚風格於一體。寫的清潤朗健,字體整肅峻峭,形態變化自然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用他自己的話:"武丁時代的書契文字,氣魄宏放,技術嫻練,字里行間,從滿了藝術的自由精神,非其他王朝所比擬,所以我喜歡這一派。"

著名的甲骨書法家,還有沙曼翁、潘主蘭、劉順、丁輔之等人。
愛新覺羅"曼翁,滿族人,著名書法篆刻家,蘇州市書協名譽會長。書法四體皆精,尤以篆隸飲譽當今書壇。他的甲骨文書法在1979年全國群眾書法徵稿評比中獲一等獎。用筆似刀刻勤,用墨宿於變化堅挺而又寫意,深具甲骨文神韻。

丁輔之(1878--1949)浙江杭州人,名仁,號鴞廬。著有《商十文集聯附詩》,所作甲骨文書法結合停勻,字形變長方略正方,筆劃挺直細秀、疏朗清麗。評者認為丁氏用筆謹飭有餘,傷於贏弱,失去了甲骨文純朴自然的書風。

馮文鳳,女,廣東鶴山人,她以金文筆法寫甲骨文書法,行筆沉著,線條豐存,結構工穩勻稱。

葉玉森,江蘇鎮江人,著有《殷契鉤沉》、《說契、研契技談》、《殷墟書契前後編集釋》、《鐵雲藏龜考釋》等。其所寫甲骨文,以毛筆作刀筆,頗得卜辭文字遺韻,曾撰聯並書《天衣集》一卷。

他所書甲骨文,以毛筆作刀筆。寓剛於柔,與董作賓甲骨文書法弘毅剛勁相映成趣,其所書線條極精緻細膩,頗有書卷氣息,甚至可以說更得殷代甲骨文書家的筆意而少刀意。是一種更為成熟的對甲骨文書體的借鑒與創造,較羅、董更趨諳熟與圓融。

王襄,天津人,古文字學家,是我國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鑒定和購藏者之一,其甲骨文書法厚重質朴.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樂山人,原名開員,字鼎堂。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是研究甲骨學的"四堂"之一,著有《卜辭通纂》《殷契粹編》《商周文字類纂》等,對殷墟文字、史實、年代的考證、貢獻區大。他的書法奔放遒勁,風流倜儻,仰成而自,被譽為"郭體"。偶作甲骨及書法,筆法嫻熟練達,筆力勁健,結字錯落瀟麗,深具甲骨文恣意天然之情趣。

黃賓虹(1864——1955),名質,字朴存,一作濱虹,安徽歙縣人。黃氏雖然兼善詩、文、書、印,但主要是一位山水大畫家。他以筆墨「寫」山水,蔚成開宗立派大師。由於他對書畫線條的深刻理解與錘煉,在篆書上更為自由地融入甲骨與金石的多種筆意,形成形體疏放,結字簡古,用筆松活的似甲骨非甲骨,似金文非金文的獨特風格,頗受時人所賞。可以說是對甲骨文書體的天才吸收運用。

潘天壽,浙江寧海人,著名國畫家,其甲骨文書法用筆老辣蒼潤,結體峻拔奇肆,章法迭宕起伏。

楊仲子,江蘇南京人,精於鍾鼎文字及甲骨文書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鴻稱其為近代以「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諸樂三(1902——1984),名文萱,號希齋,浙江安吉人。諸為吳昌碩甥,也是吳昌碩書法與繪畫的嫡傳弟子。吳昌碩以秦篆《石鼓文》為範本的篆書創作在諸樂三身上一脈相承。因此,諸氏作甲骨文體書法時,結字取自甲骨文,但結體與筆意仍多存金石碑版氣息,與董作賓,葉玉森等的風格大相逕庭。

饒宗姬,著名學者,書法家。淤甲骨學研究方面多有收獲,尤其在中西古文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所書甲骨文書法,用筆犀利,所書殷商晚期雕骨刻辭。道美豐腴,含蓄洋厚,形神兼備。

秦士蔚,江蘇淮安人,數十年致力於甲骨文書法篆刻,其甲骨文書印渾朴奇崛,別開生面。

劉江,著名書法家。多年從事書法篆刻藝術的教育工作。所書甲骨文,用筆峭力,結體方折,深厚古樸,別具風格。

劉順,書法家。河南安陽人,安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安陽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因其生長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所見甲骨甚多,經過多年臨習,自得甲骨文個中三昧。他的甲骨文書法空靈簡古,飄逸飛動,別具風采。其書寫內容多為自撰聯語詩文。他的特點,在於弱化了甲骨文尖刻險峻的特徵,而加入了自己獨創的優雅、富於裝飾性的韻味。

潘主蘭,福建福州人,著名書畫篆刻家。以甲骨書法見長,所書甲骨文書法用筆如刀,形神兼備,意趣無窮。他能將字數不多的甲骨文集為文字,實屬罕見,具有深厚的學識文學功力,受到海內的好評。潘主蘭先生甲骨文書法「布白呈均衡式但能自由構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字距參差有別致,行距疏宕有餘韻,用筆直取瘦硬,能活潑,具生氣,「字外出力中藏棱」,經衍化的繁簡錯落有致的線條,於無規劃中求規則,於纖微要妙處臨事從容,情馳神縱而任其自來,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令古樹開新花。」(摘自蔣平疇先生《枕流漱石逸清剛——潘主蘭先生藝術世界》)

王友誼在近年書作中,寫甲骨文體線條靈動,剛柔相濟,頗受時譽。」「他更多參入了行書筆法,如運筆的裹鋒絞轉、中側並用;結體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勢,章法以隨形布勢、虛實相生;墨法的濃度相間、燥潤相雜。因而線條委婉多致、靈動活脫而不失勁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愛而不神秘,意境古樸而清新,明爽而蘊藉,一面以現代審美意識解讀著先民『仰觀』、『俯察』的構思,同時抒發著「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的情致。」(見王世征《發遠古之韻抒時代之情》)

『玖』 為什麼說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這個說法成立。說「最早」,是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比甲骨文更早的能稱得上「書法」的成熟漢字;而說「書法藝術」,則是因為至今所發現的甲骨文,確實具備了中國漢字書法的基本特徵。


「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是指按照漢字特點及含義,以考究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創造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深受中國書法影響,產生了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等。

第三,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是頹靡期。朝政凋敝,書體亦顯幼稚、錯亂,而且錯字屢見不鮮。


第四,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是勁峭期。文武丁銳意復古,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第五,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是嚴整期。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專攻中國書法的學者指出,除了甲骨文本身是中國最早的書法之外,後來又出現了兩個方面的「甲骨文書法」——後學之人。


一種,就是前面說到的羅振玉、董作賓及其弟子和後學。他們是以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原字。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如此創作的要首推羅振玉。他在研究之餘,曾將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種甲骨文書法,被稱作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一種,是借鑒甲骨文特徵,作為一種創作靈感,不追求形似,從而創作新的作品。所以,其往往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借鑒了甲骨文,但又不同於甲骨文。


甲骨文,確實是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對書法愛好者來說,彌足珍貴,大可師法。書法前輩對此亦有教誨。 書法篆刻家、金石家沙曼翁(1916-2011)先生認為:「寫甲骨把筆要輕,運筆要活,要學『大米』的刷字。要中、側鋒互用,既要寫出毛筆的韻味,又要有刀的感覺。」就是說,書寫甲骨文體,既要體現鍥刻的感覺,更要表現書寫的味道。起筆微逆入紙,提筆中鋒運行,駐筆平出空收。在行筆時切忌出現楷書的頓挫之法,筆致要簡率、質直和暢達。尤其是要做到搭筆即成的迅捷運筆方式,做到急緩適中。臨習甲骨文盡管以中鋒為主,但要間或輔之以側鋒,以增其韻。甲骨文的轉折,一般應斷而再起,且不可一筆帶過,形成圓轉之狀,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