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紙的種類有哪些
按照用途常規的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包裝用紙;2.印刷用紙;3.工業用紙;4.辦公、文化用紙;5.生活用紙;6.特種紙。具體如下所示
1.包裝用紙
白板紙、白卡紙、牛卡紙、牛皮紙、瓦楞紙、箱板紙、茶板紙、羊皮、雞皮紙、卷煙用紙、硅油紙、紙杯(袋)原紙、淋膜紙、玻璃紙、防油、防潮紙、透明紙、鋁箔紙、商標、標簽紙、果袋紙、黑卡紙、色卡紙、雙灰紙、灰板紙;
2.印刷用紙
銅版紙、新聞紙、輕塗紙、輕型紙、雙膠紙、書寫紙、字典紙、書刊紙、道林紙、米黃色道林紙、象牙白道林紙;
3.工業用紙(主要指還要經過加工製成書寫、包裝等特殊用紙)
離型紙、碳素紙、絕緣紙、濾紙、試紙、電容器紙、壓板紙、無塵紙、浸漬紙、砂紙、防銹紙;
4.辦公、文化用紙
描圖、繪圖紙、拷貝紙、藝術紙、復寫紙、傳真紙、列印紙、復印紙、相紙、宣紙、熱敏紙、彩噴紙、菲林紙、硫酸紙;
一般來說,辦公室用消耗最多的還是復印紙,雖然現在提倡無紙化辦公,但是復印紙還是必不可少的,像科力普、double a等都是比較知名的品牌。
5.生活用紙
衛生紙、面巾紙、餐巾紙、紙尿褲、衛生巾、濕巾紙;
市場中較好的紙巾品牌有維達、清風、潔柔、科力普等,種類很齊全,性價比最高的還是科力普紙巾,辦公室必備良品!
6.特種紙:如牛油紙、鋼古紙,、裝飾原紙、水紋紙、皮紋紙、金銀卡紙、花紋紙、防偽紙常用的辦公用紙大致包括:復印紙 ·傳真紙·列印紙 ·收銀紙、相片紙 、標簽紙、彩噴紙、信封、繪圖、白圖紙、描圖/硫酸紙
❷ 如何開采銀礦
純銀為銀白色,故又稱白銀。在所有金屬中,銀的導電性、導熱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於拋光和造型,還能與許多金屬組成合金或假合金。銀還具有較強的抗腐蝕、耐有機酸和鹼的能力,在普通的溫度和濕度下不易被氧化。因為銀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它不僅很早就被人們用來作貨幣、飾品和器皿,而且在現代工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工業和國防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一、礦物原料特點
目前已知銀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以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深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e)、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銀屬銅型離子,親硫,極化能力強。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銀、硫化物、硫鹽等形式存在,因其離子半徑較大,又能與巨大的陰離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歡潛藏在方鉛礦中,或作機械混入,或作類質同象潛晶。其次是賦存於自然金、黝銅礦、黃銅礦、閃鋅礦等礦物中。因此在鉛鋅礦、銅礦、金礦開采、冶煉過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銀。
在內生作用中,銀在熱液階段才趨於高度集中,富集成銀(金)或各種含銀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在表生條件下,銀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於水的Ag2SO4,在氧化帶下部形成次生富集體;在沉積作用中,銀常與銅、金、鈾、鉛、鋅或釩、磷等一起遷移,沉澱於砂岩、粘土頁岩和碳酸鹽岩類岩石中,當其達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積型或層控型銀礦床;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原岩中呈細分散狀態的銀,經變質熱液的萃取與活化遷移,在適當的地質條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新礦床,或者使原礦體疊加富化。
由於銀礦物或含銀礦物種類繁多,它們又可在不同的地質作用階段形成,因此這些銀礦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礦相中,甚至好幾種銀礦物賦存於同一礦石之中,它們除獨立呈粗粒單晶存在,嵌布於脈石礦物中外,還有與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呈細微的連晶出現,也有呈分散狀態賦存於上述礦物之中。銀礦物分布的這種特點,給設計較理想的選礦工藝與流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對銀礦物與共生礦物進行工藝學研究,對銀的最佳回收意義重大。
二、用途與技術經濟指標
長期以來,大量純度較高的銀用於製造銀幣和裝飾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銀已由傳統的貨幣和首飾工藝品方面的消費,逐漸轉移到工業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領域。目前,它在電子、計算機、通訊、軍工、航空航天、影視、照相等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影視和照相行業中,由於銀的鹵鹽(溴化銀、氯化銀、碘化銀)和硝酸銀具有對光特別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來製作電影、電視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與彩色膠片、底片、曬相和印相紙、印刷製版用的感光膠片、醫療與工業探傷用的X光膠片和航空測繪、天文宇宙探索與國防科學研究等使用的各種特殊感光材料。
在機電和電氣工業方面,銀主要以純金屬、銀合金的形式用作電接觸材料、電阻材料、釺焊料、測溫材料和厚膜漿料等。如銀銅、銀鎘、銀鎳等合金製作的電觸頭,可以消除一般金屬的消耗變形、接觸電阻及粘接等弊病;銀鎢、銀鉬、銀鐵合金等製作的低壓功率開關、起重開關、重負荷的繼電器與電接點材料可廣泛用於交通、冶金、自動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業;在厚膜工藝中,銀漿料使用最早,導電最好,與陶瓷的附著力又強。
在石油化工方面,銀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網等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
醫療衛生事業中,銀金、銀汞、銀錫合金等為重要的牙科材料;銀泊丹、鎮心丸具有定志養神、安臟之功用;銀紗布、葯棉可醫治惡性潰瘍;銀線、銀片是固定碎骨與修補顱骨破洞的非常材料。銀鹽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銀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農業、氣象上,碘化銀用於人工降雨。
在能源利用上,將銀塗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鏡面上,可聚集陽光,將其轉變成熱能和電能。銀鋅、銀鎘電池比普通電池強20倍以上。此外,銀敷玻璃窗戶可以防止紫外線通過,能節省空調設備的能耗和費用。
由於我國在80年代以前,獨立銀礦床發現不多,大部分銀是為有色賤金屬礦的伴(共)生組分,在勘查主礦產時順帶進行評價,當含銀量大於5~10g/t時,就給予計算儲量。若銀的選冶性能較優,在銅和金礦中有時降低至1g/t,鉛鋅礦中為2g/t。
❸ 冷水坑銀鉛鋅礦田
該礦田產於北武夷與浙贛拗陷結合部位。為與晚侏羅世陸相酸性火山-潛火山岩有關的銀鉛鋅礦床,以貴溪縣冷水坑銀鉛鋅礦田為代表。
礦田處於北武夷隆起北緣古羅嶺火山構造窪地的北西邊緣。出露地層主要有晚震旦世老虎塘組變質岩和晚侏羅世鵝湖嶺組陸相火山岩。礦床下部還有石炭紀梓山組碎屑岩、黃龍組碳酸鹽岩和晚侏羅世打鼓頂組陸相火山岩。礦區為一個遭受構造破壞的古火山口構造,鵝湖嶺組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熔結角礫凝灰岩、集塊角礫岩及流紋岩大面積分布,斷裂構造非常發育,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和東西向次之,北東向F1高角度沖斷層和F2逆掩斷層貫穿整個礦田,對控岩控礦起著重要作用。
在鵝湖嶺火山噴發旋迴的末期,有潛火山花崗斑岩(137 Ma)、流紋斑岩(110~107 Ma)、石英正長斑岩(122~117 Ma)和正長花崗斑岩(116.4~109 Ma)侵入。其中以花崗斑岩與銀鉛鋅成礦關系密切。花崗斑岩體沿F2斷裂帶作多峰波狀上侵,呈舌狀岩體出露於礦田中部,面積0.36km2,岩體周邊還發育有隱爆相岩石。
花崗斑岩呈淺肉紅色、淺灰色,中心具清晰的斑狀結構,四周為碎斑結構,塊狀構造,基質為顯微花崗結構。岩石由石英32%、鉀長石37%、斜長石27%及少量黑雲母組成,其中斑晶礦物含量為28%~40%,副礦物少,主要為鋯石及微量磁鐵礦、磷灰石。岩石化學成分:平均SiO2 74.58%,K2O+Na2O 7.15%,Na2O/K2O 0.05,具有超酸性高鉀低鈉之特點。岩體87St/86Sr初始值為0.7110,全岩δ18O為+6.6‰~+10.93‰,稀土元素配分呈右傾斜「V」型曲線,δEu0.04~0.18,顯示陸殼重熔的岩源特徵。
據912隊勘查,銀鉛鋅礦化主要有斑岩型和層控鐵錳碳酸鹽岩型兩類,前者產於花崗斑岩及其內外接觸帶中,有細脈-細脈浸染型和脈帶型兩種礦體;後者賦存於打鼓頂組頂部和鵝湖嶺組下段鐵錳質碳酸鹽岩夾層之中(圖4-49)。
圖4-49 冷水坑銀鉛鋅礦區地質圖及剖面圖(據江西912隊)
礦田包括5個礦床。鮑家、銀路嶺、銀珠山3處為斑岩型礦床,下鮑、營林2處為層控鐵錳碳酸鹽型礦床。具超大型規模。
斑岩型礦化以鮑家礦床為中心,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北西,沿花崗斑岩體內接觸帶分布。銀路嶺礦床位於花崗斑岩前緣(上部),銀珠山礦床位於花崗斑岩體東北部。鮑家礦床以浸染狀礦化為主,次為細脈浸染型礦化,礦體規模大。銀珠山和銀路嶺礦床以細脈浸染型礦化為主,並有不規則的寬達1~2 m的大脈穿插其中,構成富礦體。細脈浸染型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最長者達900餘米,厚7.03~37.58 m,傾角20°~30°往深部變陡。
礦石含銀多在150~170g/t之間,Pb+Zn>2%,受構造裂隙控制的脈狀銀礦體含銀>200g/t。礦石類型有硫化物銀鉛鋅礦石、鉛鋅銀礦石兩種;礦石礦物主要有輝銀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次為深紅銀礦、淡紅銀礦、自然銀等。脈石礦物有絹雲母、石英、綠泥石、方解石、綠簾石等。礦石結構以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為主,次有熔蝕交代結構、壓碎結構、固熔體分離結構等;礦石構造有細脈浸染狀、細脈網脈狀、條帶狀、塊狀和角礫狀構造,圍岩蝕變具有以花崗斑岩體為中心的多階段蝕變疊加特徵,由岩體中心向外,依次出現綠泥石絹雲母化帶→絹雲母碳酸鹽硅化帶→碳酸鹽絹雲母化帶,局部有螢石化、綠簾石化、葉臘石化及水白雲母化。據912隊資料,與礦化有關的絹雲母K-Ar法同位素年齡為138~121 Ma,綠泥石年齡為111~84 Ma。事實上形成於122~117 Ma的石英正長斑岩脈已無礦化,考慮到測年值誤差,估計從花崗斑岩成岩至最晚的蝕變礦化時間,約20 Ma左右。
下鮑和營林層控鐵錳碳酸鹽型銀鉛鋅礦床,產於花崗斑岩外接觸帶,下鮑礦床位於中晚侏羅世打鼓頂組上部火山噴氣形成的含鐵錳碳酸鹽岩夾層中。碳酸鹽岩層比較穩定,而銀鉛鋅礦層則主要產於鄰近花崗斑岩地段。下鮑礦床位於打鼓頂組頂部,頂底以石英正長凝灰角礫岩為標志,礦體呈層狀,計3~4層,厚3~15 m,埋深350~600 m,沿走向和傾向均較穩定,礦物成分以菱鐵錳礦、菱錳鐵礦、磁鐵礦、輝銀礦、方鉛礦、閃鋅礦為主,礦石平均含Ag 270g/t,Pb 1.40%,Zn 2.00%,具大型規模。營林礦床產於鵝湖嶺組下部,埋深200 m左右,含礦稍貧,具中型以上規模(圖4-50)。
圖4-50 冷水坑礦區鐵錳碳酸鹽底板等高線及疊加銀鉛鋅礦分布圖(據江西912隊)
對斑岩型銀鉛鋅礦體礦石同位素測試結果,δ34S‰介於-2.4~+4.88之間,呈塔式分布,主要來自岩漿;δ18OH為-6.7‰~+2.06‰SMOW,δDH為-80.3‰~37.1‰SMOW,反映出除岩漿水外,尚有部分大氣降水參與。礦石礦物包裹體測溫結果為170~367℃,主要在高-中溫階段形成。礦物流體包裹體的特徵表現為富含Ca2+、K+、Cl-和含較高的CO2 、CO等氣體,含鹽度為5.7%~35% NaCl,存在低鹽度和高鹽度兩種流體。據計算,成礦壓力為200×105Pa,推斷成礦深度為距地表0.5~2km的淺-超淺成環境。
礦田內還見有銅、鉬、金礦化。金礦化見於銀珠山黑色(綠泥石化)花崗斑岩內帶及其與含銀花崗斑岩的內外接觸帶,礦田中部還發現了數條近東西向的含金硅化破碎帶,但未詳細探索。近期在下鮑層控鉛鋅銀礦床中發現有共生的金礦層,遠景較好。
❹ 萬全寺銀金礦的成礦作用
(一)成礦地質背景
萬全寺銀金礦區位於張宣幔枝構造東側,赤城-平泉深切斷裂的北側,烏龍溝-上黃旗深斷裂的西側。主要賦存在侏羅繫上統白旗組二段的安山岩和粗安岩中。礦區以脆性斷裂構造形式為主,為赤誠-平泉斷裂的次級派生構造。根據斷裂構造的走向可分為 4 組:即 NW 向、NNE 向、近 SN 和 NE 向。這些斷裂穿切了白旗組地層,也切穿了燕山期閃長岩體,因此其形成應為燕山期及其之後。
礦區岩漿活動比較強烈,岩漿岩分布廣泛。岩漿活動以中性-亞鹼性噴溢和淺成、超淺成侵入活動為主,前者形成了大面積分布的火山岩,後者則以閃長岩岩株形式產出,還有閃長玢岩、正長斑岩成脈狀產出。閃長玢岩和正長斑岩岩脈多呈北北西向產出,往往成為後期礦化的有利部位。根據礦區地質特徵,並結合區域構造演化,可探討該區的地質演化特徵(圖 3-18)。
圖 3-18 萬全寺銀金礦地質略圖
(二)礦床地質特徵
1.礦體規模、形態、產狀
礦體主要賦存於侏羅繫上統二段的安山岩、粗安岩及燕山期閃長岩中。礦區火山碎屑岩呈頂垂體產出。全區已發現礦帶38條,具工業意義的主要是Ⅰ、Ⅲ、Ⅴ、Ⅷ、Ⅹ、Ⅻ、ⅩⅢ、ⅩⅤ等8條脈帶,在深部還有新的發現(如746中段14號脈)。礦體的形態和產狀嚴格受北西向或北東向構造控制,大多數礦體呈脈狀、小扁豆狀和透鏡狀。礦體在水平上和垂向均有明顯的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現象。礦體傾向北東、東、南東東,傾角多為75°~85°。礦體規模較小,走向延伸一般為100~300m,但延深大於延長(如Ⅴ-1礦體)。Ⅰ、Ⅲ、Ⅳ號礦脈為本區的主礦體,平均厚度分別為1.64m、1.59m和1.89m。最厚可達5.1m。
2.礦石組構特徵
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結構、包含結構、乳滴狀結構、填充結構和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蜂窩狀構造和細脈狀構造。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自然銀、輝銀礦[β-Ag2S]、螺旋硫銀礦[α-Ag2S]、銀金礦、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菱鐵礦、硬錳礦、軟錳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鉀長石、斜長石、方解石、角閃石、綠泥石等。礦石中金屬礦物顆粒較細,其中,黃鐵礦晶形多數較完好,但在自然銀產出的礦脈中往往為他形。
礦石中銀主要以輝銀礦、螺狀硫銀礦和銀金礦產出。少量自然銀呈獨立礦物存在於金屬硫化物或石英-硫化物孔洞中。銀礦物主要呈不規則粒狀,少量呈發絲狀特徵明顯(圖3-19),粒度為0.01~2mm。銀的主要載體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和黝銅礦。輝銀礦以不規則粒狀為主,粒度多在0.037mm以下。輝銀礦主要嵌生於脈石礦物和硫化物礦物粒間或裂隙中。
圖 3-19 銀金礦、發絲自然銀
金屬礦物中,黃鐵礦是礦石中最多見的金屬礦物,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立方體顆粒,粒度在0.4~0.01mm,是金的主要載體礦物;方鉛礦是銀的主要載體礦物860×10-6~4500×10-6;閃鋅礦中含微量銀和金。
礦石結構以粒狀、包含狀、乳滴狀、填隙狀和交代狀為主;礦石構造以浸染狀、角礫狀細脈狀為主,氧化礦石以蜂窩狀為主。
多金屬礦化具有多期次貫入的特點,相互關系比較明顯,表現為黃銅礦沿黃鐵礦邊界貫入並包裹黃鐵礦;閃鋅礦沖碎並交代黃銅礦,在閃鋅礦中有黃銅礦交代A留;閃鋅礦沖碎黃鐵礦並在黃鐵礦中成穿孔;方鉛礦取代閃鋅礦並在閃鋅礦中成穿孔;方鉛礦取代黃銅礦並在黃銅礦中有穿孔。多金屬礦物形成順序為: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
3.蝕變礦化特徵
圍岩蝕變礦物組合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葉臘石化、泥化、絹雲母-水雲母化、青盤岩化等。空間分布可分為線形和面型兩類,線形蝕變明顯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北東東向斷裂裂隙控制,與銀金礦化關系密切,蝕變帶內常賦存礦體或礦化體,礦化的強弱與硅化和黃鐵礦化強度成正比;面型蝕變呈北西向大面積分布於古路溝與東溝之間,多與岩石微裂隙密集分布有關。面型蝕變與礦化的關系尚不明確。
4.成礦時限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是侏羅系中統後城組火山碎屑岩和上統白旗組中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燕山晚期閃長岩侵入之後,呈頂垂體產出。銀金礦脈同時穿切閃長岩和侏羅紀地層,說明成礦時間應晚於閃長岩和侏羅紀地層。因此,從礦床產出的空間位置可大致確定其成礦時限應為燕山晚期。
測定粗粒和細粒閃長岩K-Ar法年齡分別為101.82Ma和133.33Ma,並對比冀西北地區主要金、銀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同位素年齡值,可見萬全寺銀金礦產出時限與冀西北眾多金、銀礦床相近,均為燕山期產物。也反映了在燕山期冀西北確實存在一次重大的金、銀多金屬成礦活動。但相對來說,冀西北地區金礦形成時間稍早些,銀及銀多金屬礦略晚些。
(三)成礦物質來源
1.硫同位素
通過18件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三種硫化物的硫同位素測試結果(表3-20)可知,本礦床δ34S變化范圍為-0.44~7.2,平均2.64。分別統計三種礦物硫同位素平均值,本礦床硫同位素具有δ34S黃鐵礦>δ34S閃鋅礦>δ34S方鉛礦變化規律,即平均值從大到小排列為黃鐵礦(5.14)>閃鋅礦(2.83)>方鉛礦(-2.08)。說明區內硫同位素基本已達到平衡,可以代表成礦流體的硫來源。儲雪蕾(1994)對密雲、什剎海地區地表水中34S值監測表明,北京地區地表水的硫在6~10。兩者相差甚遠。據此可以認為礦床硫同位素變化范圍窄,硫同位素組成以重硫型為主,接近隕石硫同位素組成,說明本礦床中的硫位素是來自未發生明顯同位素分餾效應的原生硫,反映其成礦物質具有深源性,部分可能來自圍岩。
2.鉛同位素特徵
採集萬全寺銀金礦床黃鐵礦和方鉛礦進行鉛同位素測定(表3-21),從表3-21中可以看出,萬全寺銀金礦床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變化很小,樣品的值較為集中,具有含正常鉛特徵。其206Pb/204Pb為16.127~16.528,207Pb/204Pb為15.075~15.310,208Pb/204Pb為36.631~36.807。將鉛同位素數據投點於B.R.Doe鉛構造207Pb/204Pb-206Pb/204Pb圖解中(圖3-20),投影點均位於地幔與下地殼鉛演化線之間,表明萬全寺銀金礦床鉛同位素具有相同的特徵,即鉛應主要由地球深部供給。
表 3-20 萬全寺銀金礦硫同位素特徵
注:①華北有色 519 大隊,萬全寺外圍 2000 年預查找礦報告,2000。
圖 3-20 萬全寺銀金礦床鉛同位素組成(據 Doe 等,1981)
表 3-21 萬全寺銀金礦鉛同位素特徵
3.氫、氧、碳同位素特徵
本區礦脈δ18O為12.80~13.80,平均值為13.30(表3-22)。據脈石英的δ18O和石英包裹體的均一溫度,利用石英-水分餾方程式,計算與石英平衡時成礦介質的δ18OH2O值。計算結果表明:成礦流體的δ18OH2O為0.77~4.36,平均為-2.57,變化范圍較窄,並與標准岩漿水接近。礦石石英的δDH2O為-106~-113,平均為109.5,投點於δD-δ18OH2O變異圖中,均落在岩漿水范圍的左下部,而遠離雨水線,反映了含礦流體的岩漿成因,但確有天水的混合。1件石英樣品中流體包裹體CO2的δ13CPDB值為-3.9,與初生碳值接近。
表 3-22 萬全寺銀金礦床碳、氧、氫同位素測試結果
Molini-Velsko等(1986)認為隕石全岩的δ30Si值的變化范圍為-1.8~0.3,平均為-0.5。丁悌平等(1994)對中國及北美花崗岩進行了硅同位素分析認為,其δ30Si值的變化范圍為-0.4~0.4,峰值為-0.1,平均值為-0.12。本區燕山期花崗岩的δ30Si為-0.3,本礦區銀金礦石石英δ30Si為-0.1~-0.2,平均-1.5。兩者δ30Si值非常接近,表明該區燕山期岩漿活動確實對成礦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硅。
4.稀土元素地球化學
對礦區閃長岩及主要礦脈黃鐵礦11件樣品進行了稀土元素測試。其中粗安岩樣品1件、安山岩1件、閃長岩3件、礦石樣3件和黃鐵礦樣3件。研究結果表明:
礦區粗安岩∑REE為213.63×10-6,安山岩為225.90×10-6,閃長岩的變化范圍為152.41×10-6~162.11×10-6,平均為156.89×10-6;礦石樣品中∑REE為114.30×10-6~164.95×10-6,平均為134.95×10-6;礦石中黃鐵礦∑REE為138.37×10-6~191.38×10-6,平均為161.22×10~6。閃長岩總稀土含量與礦石中黃鐵礦總稀土含量十分接近,暗示成礦作用與本區岩漿活動的關系十分密切。而與粗安岩及安山岩相差甚遠,且二者在礦區僅以閃長岩的頂垂體產出,與成礦作用無直接的淵源關系。礦石是礦物的集合體,由多種礦物組成,可能發生稀土元素的遷移而含量降低。地層、岩漿岩、礦石及單礦物中輕稀土元素含量均大於重稀土元素,屬於輕稀土富集型,反映其屬上地幔岩部分熔融成因,其主要形成於岩漿演化的晚期富集特徵。
本區粗安岩δEu為0.93,安山岩為0.95,閃長岩為0.96~1.01,平均0.97,均為弱負銪異常型,但無明顯銪虧損;礦石和黃鐵礦中δEu為0.9~1.16,平均為1.03,屬弱正銪異常型,但無明顯銪富集。δCe變化范圍為0.92~0.99,屬弱負鈰異常型。由於銪在還原條件下呈Eu2+狀態與其他3價稀土元素分離,而鈰在還原條件下呈Ce3+狀態,只有在氧化條件下才呈Ce4+狀態與其他稀土元素分離。因此,礦石和黃鐵礦的稀土元素具銪正異常、而鈰無明顯異常表明金礦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為還原環境,這與礦石中大量發育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硫化物一致。
將粗安岩、安山岩、閃長岩、礦石和黃鐵礦中稀土元素的測試結果經球粒隕石標准化後投點於稀土配分模式圖(圖 3-21)中可以看出,礦區樣品的稀土元素特徵具有一些相似的特點,均為向右傾斜的平滑曲線,屬輕稀土元素富集型。在(La/Yb)N-δEu 變異圖解中(圖 3-22),粗安岩、安山岩、閃長岩、礦石和黃鐵礦投點均落入殼幔型區域,表明稀土元素給出了岩漿起源的某些信息。
圖 3-21 萬全寺銀金礦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圖
圖 3-22(La/Yb)N-δEu 變異圖
5.氦、氬同位素特徵
本次測試了3件硫化物樣品(表3-23),其3He/4He含量范圍為1.47×10-6~3.68×10-6,平均2.70×10-6。將黃鐵礦中的3He/4He與空氣的3He/4He(Ra:空氣3He/4He=1.39×10-6)相比,其值域為1.06~2.65Ra,平均為1.95Ra。利用簡單的二元混合模式,依據3He/4He的比值推算成礦流體中地幔流體參與成礦作用的比例為13.2%~33.33%,平均為24.41%。
表 3-23 萬全寺金銀礦床氦同位素特徵
注:*為黃鐵礦中的3He/4He與空氣3He/4He(Ra:空氣3He/4He=1.39×10~6)的比值。
該礦床的氬同位素分析結果見表3-24,40Ar/36Ar為300~386,40Ar/38Ar為1601~2074,36Ar/38Ar為5.32~5.37,40Ar=6.25×10-7~33.83×10-7cm3STP/g,4He/40Ar為0.19~2.61,平均值為0.4。與Schwartzman(1973)估算現今地幔的4He/40Ar在1.36~2.23之間相近。根據氦、氬同位素特徵,表明有來自地球深部氣體組分的加入。
表 3-24 萬全寺銀金礦床氬氣體特徵
圖 3-23 萬全寺銀金礦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直方圖
6.包裹體特徵
萬全寺銀金礦床內保存於石英中的包裹體均一溫度為 120~410 ℃,峰值主要集中於150~250 ℃ 區域(圖 3-23),平均 236.71 ℃ 。該礦床成礦溫度可確定為中溫熱液。冰點變化范圍較窄,在-1.0~-0.7 ℃ 之間皆有分布,主要集中於-1~-5 ℃ , 平均-3.97 ℃ 。 對應 的 鹽 度 為1.23%~58.41% ,主要 集 中於 1.0%~10.0% ,平均為 8.76%。說明成礦溶液鹽度變化應屬中等水平。
綜上所述,本區金應主要來自地核,地幔熱柱多級演化是金向上遷移的主要動力,而中生代大規模花崗質岩漿活動及大規模的鹼化作用是金向上遷移的主要載體。在地球深部超高溫、高壓環境下,金銀及其硫化物只能以氣相狀態存在並隨地幔熱柱多級演化不斷向上遷移,在岩漿冷凝演化過程中向成礦熱流體中集中,並沿 NW 向、近 SN 斷裂帶貫入,在適當的空間和物化條件下卸載成礦。
❺ 銀礦的銀礦物
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深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l)、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銀屬銅型離子,親硫,極化能力強。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銀、硫化物、硫鹽等形式存在,因其離子半徑較大,又能與巨大的陰離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歡潛藏在方鉛礦中,或作機械混入,或作類質同象潛晶。其次是賦存於自然金、黝銅礦、黃銅礦、閃鋅礦等礦物中。因此在鉛鋅礦、銅礦、金礦開采、冶煉過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銀。
在內生作用中,銀在熱液階段才趨於高度集中,富集成銀(金)或各種含銀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在表生條件下,銀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於水的Ag2SO4,在氧化帶下部形成次生富集體;在沉積作用中,銀常與銅、金、鈾、鉛、鋅或釩、磷等一起遷移,沉澱於砂岩、粘土頁岩和碳酸鹽岩類岩石中,當其達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積型或層控型銀礦床;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原岩中呈細分散狀態的銀,經變質熱液的萃取與活化遷移,在適當的地質條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新礦床,或者使原礦體疊加富化。
自然界銀礦物或含銀礦物種類繁多,它們又可在不同的地質作用階段形成,因此這些銀礦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礦相中,甚至好幾種銀礦物賦存於同一礦石之中,它們除獨立呈粗粒單晶存在,嵌布於脈石礦物中外,還有與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呈細微的連晶出現,也有呈分散狀態賦存於上述礦物之中。銀礦物分布的這種特點,給設計較理想的選礦工藝與流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對銀礦物與共生礦物進行工藝學研究,對銀的最佳回收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大量純度較高的銀用於製造銀幣和裝飾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銀已由傳統的貨幣和首飾工藝品方面的消費,逐漸轉移到工業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領域。
1.影視和照相行業
在影視和照相行業中,由於銀的鹵鹽(溴化銀、氯化銀、碘化銀)硝酸銀具有對光特別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來製作電影、電視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與彩色膠片、底片、曬相和印相紙、印刷製版用的感光膠片。醫療與工業探傷用的X光膠片和航空測繪、天文宇宙探索與國防科學研究等使用的各種特殊感光材料。
2. 其他行業
在機電和電氣工業方面,銀主要以純金屬、銀合金的形式用作電接觸材料、電阻材料、釺焊料、測溫材料和厚膜漿料等。如銀銅、銀鎘、銀鎳等合金製作的電觸頭,可以消除一般金屬的消耗變形、接觸電阻及粘接等弊病;銀鎢、銀鉬、銀鐵合金等製作的低壓功率開關、起重開關、重負荷的繼電器與電接點材料可廣泛用於交通、冶金、自動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業;在厚膜工藝中,銀漿料使用最早,導電最好,與陶瓷的附著力又強。在石油化工方面,銀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網等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
醫療衛生事業中,銀金、銀汞、銀錫合金等為重要的牙科材料;銀泊丹、鎮心丸具有定志養神、安臟之功用;銀紗布、葯棉可醫治惡性潰瘍;銀線、銀片是固定碎骨與修補顱骨破洞的非常材料。銀鹽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銀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農業氣象上,碘化銀用於人工降雨。在能源利用上,將銀塗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鏡面上,可聚集陽光,將其轉變成熱能和電能。銀鋅、銀鎘電池比普通電池強20倍以上。此外,銀敷玻璃窗戶可以防止紫外線通過,能節省空調設備的能耗和費用。 由於中國在80年代以前,獨立銀礦床發現不多,大部分銀是為有色賤金屬礦的伴(共)生組分,在勘查主礦產時順帶進行評價,當含銀量大於5~10g/t時,就給予計算儲量。若銀的選冶性能較優,在銅和金礦中有時降低至1g/t,鉛鋅礦中為2g/t。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80年代以來,相繼找到一批以銀為主的礦床,根據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對銀礦床的工業指標、規定如下:邊界品位A40~50g/t,工業品位Ag100~120g/t,礦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可采厚度0.8~1m,夾石剔塗厚度≥2~4m。 中國銀礦的地質工作始於本世紀初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後,截金礦銀礦全套選礦設備
止1949年,中國只有十幾處含銀量高的鉛鋅生產礦區(如水口山、柴河、瀾滄等)進行了淺部的銀礦儲量概算。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在對有色金屬礦床進行大規模勘探的同時,對伴(共)生銀礦開展了綜合評價。60年代後期逐步加強了獨立銀礦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至70年代末有7處大、中型銀礦產地(山東十里堡、浙江銀坑山、湖北銀洞溝、陝西銀硐子、河南破山、廣東龐西洞、廣西金山)經勘探轉入工業評價。近40年來,中國銀礦業得到迅速發展,全國已有26個省、市、區找到了工業銀礦床,現建成生產和綜合回收白銀的礦山與冶煉企業有200多個。 截至1996年底,中國已探明銀礦區569處,分布於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銀的保有儲量達到116516t,其中A+B+C級儲量佔23.6%,為27519t。與1985年相比,銀的保有儲量翻了一番。
中國已探明的銀礦儲量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銀品位達到工業指標具有獨立開采價值的銀礦儲量,另一部分是指銀品位低於工業指標,隨主元素開采而順便綜合回收的伴生銀礦儲量。80年代以來,銀礦儲量增長較快,由1985年占總儲量的18.4%到1995年佔到總儲量的42%;伴生銀礦儲量相對增長較慢。
據美國礦業局出版的《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1996》報道,全世界銀礦總儲量為28萬t,儲量基礎42萬t,主要分布在美國(儲量3.1萬t、儲量基礎7.2萬t)、加拿大(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7萬t)、墨西哥(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萬t)、秘魯(儲量2.5萬t、儲量基礎3.7萬t)和澳大利亞(儲量2.9萬t、儲量基礎3.3萬t)。如果以中國其獨立開采銀礦儲量和這些國家的儲量基礎相比,中國居美國、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產地分布廣泛,儲量相對集中
全國已探明有儲量的產地有569處,分布在27個省、市、自治區。儲量在萬t以上的省有江西、雲南、廣東;儲量在10000~5000t的省(區)有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這7個省(區)的儲量佔了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其餘20個省、市、自治區的儲量只佔全國總儲量的39.3%。
貧礦多,富礦少,伴生銀資源豐富,產地多,但貧礦多,富礦少
中國伴生銀資源豐富,1995年,保有儲量66146t,占當年銀總保有儲量的58%,尚有一部分礦區未進行銀的分析或未計算儲量,伴生銀礦儲量實際上應更多些。全國除寧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伴生銀產地。伴生銀礦儲量和產地以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和雲南為最多。但是中國伴生銀礦富礦少,貧礦多,銀品位大於50g/t的富伴生銀礦只佔伴生銀礦儲量的1/4左右,而銀品位小於50g/t的貧伴生銀礦儲量卻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3/4。
大、中型產地少,佔有的儲量多;大、中型產地少,佔有的儲量多;小型產地多,佔有的儲量少
據1992年的資料分析,中國以銀為主要開采對象的銀礦,大型產地12處,中型產地40處,大、中型產地佔有的儲量占該類銀礦儲量的95%;小型產地29處,佔有的儲量只佔5%左右。伴生銀礦大型產地14處,中型產地73處,大、中型產地佔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79%,而小型產地有271處,佔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只佔伴生銀礦總儲量的21%。
銀多與鉛鋅共生或伴生
中國共生銀礦以銀鉛鋅礦為多,其保有儲量占銀礦儲量的64.3%。伴生銀礦主要產在鉛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44%)和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31.6%)中。與銀共生或伴生的除了鉛鋅和銅外,還有錫礦、金礦,以及多金屬礦等。
一種銀礦。化學成分為Ag3AsS3、晶體屬三方晶系的硫鹽礦物。又名硫砷銀礦。英文名來源於法國化學家J.-L.普魯斯特(J.-L.Proust)的姓氏。
淡紅銀礦呈鮮紅色,條痕也是鮮紅色,在光線下顏色變暗。半透明到不透明,金剛光澤到半金屬光澤。其表面因易氧化而常被暗黑色的薄膜所覆蓋,粉末呈磚紅色。摩氏硬度2~2.5,比重5.57~5.64,清楚菱面體解理,斷口貝殼狀至參差狀。溶於硝酸,易熔。晶體的兩端不對稱,呈異極形的短柱狀;通常呈粒狀和塊狀產出。晶體柱狀、菱面體和偏三角面體。也以塊狀或緻密狀集合體產出。
淡紅銀礦是熱液成因的礦物。通常都與其他銀礦物一起產出,作為銀礦石利用。與多種礦物伴生於熱液礦脈,如黝銅礦和砷黝銅礦,以及一些硫化物,如方鉛礦,還有石英。中國遼寧、江西、青海、廣東等省的鉛鋅銀礦床中均有淡紅銀礦。美觀的大晶體發現於智利的查納西約。墨西哥、玻利維亞、德國有著名產地。淡紅銀礦除作為提煉銀的礦物原料外,其單晶體可用作激光材料。
銀礦灣(又寫作銀礦灣)是香港一個海灣,銀礦灣酒店
位於新界大嶼山東南部梅窩一帶。該處的銀礦灣泳灘寬闊且較淺,為香港著名的海灘之一。銀礦灣因位於附近山上的銀礦洞而得名,該洞曾出產白銀,約於19世紀末期開采,後因礦石含銀量過低而停止生產,只留下洞穴遺跡給遊人懷緬。
鄰近景點:銀礦瀑布(銀礦灣瀑布公園)
❻ 可賽銀的一些問題
可賽銀是塗料。是以碳酸鈣和滑石粉等為填料,以酪素為膠粘劑,摻入顏料混合而製成的一種粉末狀材料。
塗刷可賽銀漿應經過哪些工序
室內塗刷可賽銀漿分為高級、中級兩個等級。
高級室內刷可賽銀漿的主要工序是:
清掃→填補縫隙,局部刮膩子→磨平→第一遍滿刮膩子→磨平→第二遍滿刮膩子→磨平→第一遍刷漿→復補膩子→磨平→第二遍刷漿→磨浮粉→第三遍刷漿。
中級室內刷可賽銀漿的主要工序是:
清掃→填補縫隙,局部刮膩子→磨平→滿刮膩子→磨平→第一遍刷漿→復補膩子→磨平→第二遍刷漿。
膩子的材料及配合比同刷石灰漿中所述。為使膩子更牢固,堅硬,可用大白粉和可賽銀粉各半對摻。也可以將可賽銀粉用開水泡成稠糊狀,直接嵌批到牆面上。
配可賽銀漿時,先將一半用量的熱水倒人桶內,再把可賽銀粉加入熱水中,隨加隨拌,充分拌和,面上不能有浮水,然後蓋好桶蓋,使可賽銀粉內膠質慢慢溶解,至少待4h,再加入剩餘的一半水量,充分拌勻,過濾後即可使用。
可賽銀漿塗刷方法同刷石灰漿,最好使用毛頭較為柔軟且整齊的排筆。
第一遍漿刷完後,牆面90%以上已乾燥,無明顯濕跡時,即可刷第二遍漿,這樣做,粉漿顏色容易達到一致,表面較為光潔。
❼ 銀山銅銀多金屬礦田
銀山礦田位於贛中逆沖推覆帶前緣的德興-樂平中生代陸相火山盆地北東端,贛東北深斷裂上盤。火山盆地基底為中元古代張村岩群下部淺變質岩系,以絹雲母千枚岩為主,夾砂質板岩和凝灰質板岩;中晚侏羅世打鼓頂組火山岩不整合覆蓋於張村岩群之上,地層中Cu、Pb、Zn、Au、Ag等成礦元素豐度比地殼或區域地層平均值稍高。礦田主體構造是由基底變質岩組成的銀山北北東向背斜和一系列北北東向及東西向斷裂,礦田西部西山地區保留有中生代火山活動遺留下來的古火山口,該火山口地表呈北東向橢圓形,長1100 m,寬700 m,剖面上上大下小呈漏斗狀,略向南東傾斜,火山口內充填了一套流紋質和英安質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及層凝灰岩等,周圍被環狀斷裂圍限,其中充填有管道相的英安斑岩體。
中生代火山岩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值為164 Ma。根據火山-潛火山岩的空間分布、產狀及相互關系,可分3個亞旋迴,每個亞旋迴都從噴發開始到噴溢和潛火山岩體侵入結束。具反序和帶狀岩漿房特點。第一亞旋迴為流紋質集塊角礫岩和角閃流紋岩,總厚120 m,晚期有流紋斑岩侵位,同位素年齡159~142 Ma;第二亞旋迴為英安質集塊角礫岩、熔岩、凝灰質角礫岩和凝灰岩,總厚1100 m,晚期有英安斑岩等潛火山岩侵入,同位素年齡145~143 Ma,伴有較強的蝕變和銅鉛鋅金銀礦化;第三亞旋迴是少量的安山質熔岩和潛火山粗面安山玢岩,同位素年齡100.4 Ma。成礦作用主要與第二旋迴的英安斑岩有關。但據陳毓川等提供的銀山閃鋅礦石英脈中石英Rb-Sr同位素年齡值為156 Ma±15 Ma,原測定的第二旋迴英安斑岩年齡值可能偏新。
含礦潛火山岩主要沿銀山背斜呈串珠狀分布。三號英安斑岩是礦田內規模最大的含礦潛火山岩,岩體為東西走向的岩牆,長1050 m,寬20~130 m,出露面積0.08km2,產狀陡立,略向南傾,已控制延深1000 m以上,西端伸入西山火山口中,岩體與圍岩呈侵入接觸關系,邊部發育隱爆角礫岩帶(圖4-32、圖4-33)。
圖4-32 德興銀山銅鉛鋅銀金礦區地質略圖(據江西有色地質局1隊)
英安斑岩呈灰黃—紫紅色,斑狀結構,基質隱晶結構或微晶霏細結構,斑晶以斜長石為主,次為角閃石、黑雲母和石英,總含量20%~40%,石英斑晶熔蝕呈渾圓狀,有碎裂現象,角閃石和黑雲母具暗褐色暗化邊,粒徑0.5~5 mm;基質由上述礦物的他形集合體組成。岩石具塊狀、流紋狀或角礫狀構造,基質斑雜構造。副礦物有黃鐵礦、磁鐵礦、鋯石和磷灰石等。
同一旋迴的火山岩與潛火山岩在化學成分上基本一致,屬富鉀的鋁過飽和的鈣鹼系列。與成礦有關的英安斑岩含SiO2平均62.77%,K2O+Na2O 5.91%,Na2O/K2O 0.33,具貧硅,富鉀,鋁過飽和的鈣鹼性岩石特點(表4-19)。
圖4-33 銀山礦區西山-銀山地質剖面(轉引自楊明桂等,2004)
表4-19 銀山火山岩-潛火山岩平均化學成分(%)
註:括弧內數字為樣品數,未計算H2O和燒失量,32件樣品的原始資料引自江西有色地勘局。
經測試,含礦潛火山岩δ18OH7.89‰~9.17‰SMOW,δDH -66.6‰~-69.6‰SMOW,Sr同位素初始值0.7046~0.7083,∑REE165.19×10-6,∑Ce/∑Y7.84,δEu0.90,Eu無明顯虧損,稀土配分模式為右傾斜線(表4-20、圖4-34)。
表4-20 銀山火山岩-潛火山岩稀土元素含量表
註:括弧內數字為樣品數,14件樣品的原始資料部分引自江西有色地勘局。
礦田內貴、多金屬礦化面積6km2,礦化延深超過1500 m,從北往南可依次分為北山鉛鋅銀礦帶,九龍上天鉛鋅銅礦帶,九區銅金礦帶,西山銅金礦帶,銀山鉛鋅銅礦帶和南山鉛鋅銀礦帶等6個礦帶。礦體多呈脈狀、細脈浸染狀產於英安斑岩、隱爆角礫岩體及其附近的火山噴出岩與基底變質岩中,少數呈似層狀產於火山岩與變質岩的不整合面上。已探明礦體400多條,主礦體100多條,礦體長50~600 m,最長1050 m,一般厚1~15 m,最厚>100 m,延深200~600 m。礦體多呈陡傾斜產出,傾角70°至直立,其中九區、九龍上天、北山3個礦帶呈北東東走向,傾向南南東;擠壓片理發育,具壓扭性特徵,銀山區礦帶以北北西走向為主,受張扭性裂隙帶控制。傾向南西,少數北北東走向,傾向南東東;它們是新華夏系的3組構造成分。西山礦帶呈北東東-北北東半環狀分布。
根據礦體產狀形態和產出形式可分為細脈浸染型銅金礦體、脈狀銅金礦與鉛鋅礦體、緩傾斜層狀鉛鋅銀礦體3種類型:
細脈浸染型銅金礦體,以九區和西山區為代表,礦體產於3號英安斑岩體南北兩側接觸帶、隱爆角礫岩以及旁側的千枚岩、火山岩圍岩中。現已圈出銅金礦體20個,以3號英安斑岩南接觸帶的S1礦體規模最大,該礦體長785 m,垂向延深680 m,平均厚59 m,大量含銅金的硫化物呈細脈、網脈沿英安斑岩、隱爆角礫岩和千枚岩裂隙充填或呈稠密浸染狀散布其間,礦體平均含Cu 0.553%,Au0.727g/t,礦體邊界靠化驗品位圈定。
脈狀銅金礦與鉛鋅礦體,為沿裂隙充填的陡傾斜礦脈。其中脈狀銅金礦體主要分布在3號英安斑岩外接觸帶和西山火山口東側接觸帶的千枚岩中,呈盲礦體產出。脈狀鉛鋅銀礦體主要分布於北山區、九龍上天區和銀山區,是礦田內主要銀鉛鋅工業礦體類型,礦脈一般長300~600 m,最長1050 m,一般厚1~5 m,延深400~600 m,多條平行的脈狀礦體常組成礦脈帶,在礦區中部-250 m標高以下逐漸變為銅金礦體。
圖4-34 銀山火山岩、潛火山岩稀土分布模式(轉引自楊明桂等,2004)
緩傾斜層狀鉛鋅銀礦體,僅見於南山區,礦體產於晚侏羅世鵝湖嶺組底部火山碎屑岩與中元古代張村岩群千枚岩的不整合面之上,規模較小,礦體呈似層狀、不規則透鏡狀,由細脈浸染狀鉛鋅礦石組成,含多量的銀,產狀與地層一致,傾角平緩,介於15°~25°之間。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硫砷銅礦、砷黝銅礦、斑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銀礦,輝硫銻鉛銀礦、銀金礦、自然金、自然銀、碲金礦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絹雲母為主,次有綠泥石,鐵方解石等。礦石主要有自形和他形晶粒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和固熔體分離結構,碎裂狀、膠狀及次文象結構也較常見;礦石構造多為細脈浸染狀、脈狀、塊狀、角礫狀和條帶狀。
礦石自然類型以原生硫化物礦石為主,氧化礦石很少。原生硫化物礦石按有益組分可分為硫金礦石、銅硫金礦石、銅鉛鋅(金銀)礦石、鉛鋅銀礦石、銀鉛(鋅)礦石;按礦物組分可分為黃銅礦-黃鐵礦礦石,硫砷銅礦-砷黝銅礦-黃銅礦礦石,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礦石,方鉛礦-閃鋅礦礦石和方鉛礦礦石;按礦石的內部組構或構造特徵亦可分為網脈浸染狀、細脈浸染狀、小脈浸染狀和緻密塊狀礦石。各類礦石間無明顯界線,多呈相互過渡關系。礦石有益組分以Cu、Pb、Zn為主,伴有較多的Ag、Au、Cd、Ga、In。
圍岩蝕變圍繞英安斑岩體發育,寬度在1km左右,蝕變分早、晚兩期,早期蝕變呈面型發育,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晚期蝕變呈線型發育,疊加在早期蝕變岩之上,有硅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
蝕變分帶較為明顯,自英安斑岩內部向外水平分帶為:絹雲母化英安斑岩帶→石英絹雲母化英安斑岩帶→石英絹雲母化千枚岩帶→絹雲母綠泥石化千枚岩帶→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火山岩及千枚岩帶。垂向上,近地表的火山岩多具綠泥石化碳酸鹽化,而石英絹雲母化則可延伸到垂深800 m以下的千枚岩中。推斷礦床深部應有斑岩銅金礦的內蝕變岩-鉀化帶。
圖4-35 銀山銅鉛鋅礦區+50 m中段平面地質示意圖(據江西有色地勘局)
礦化分帶與蝕變分帶大體一致,以3號英安斑岩體為中心,向南北兩側展開:銅金礦化帶→銅鉛鋅礦化帶→鉛鋅礦化帶→鉛(銀)礦化帶。垂直方向上,與蝕變分帶相對應,深部為銅金礦,中部為銅鉛鋅礦,淺部為鉛鋅銀礦(圖4-35)。
通過測試,礦田成礦流體的δ18O值如下:銅金礦化帶為+3.18‰~11.266‰,銅鉛鋅礦化帶為+9.30‰~10.37‰,鉛鋅銀礦化帶為+4.4‰~10.40‰,鉛(銀)礦化帶為+0.18‰~7.76‰。可見早期流體的δ18O值較高,近於岩漿水,成礦晚期的δ18O質偏低,近於大氣水。據197件硫同位素測試結果,δ34S‰介於-1.58~+1.27之間,平均+0.93,具深源硫特點。礦石鉛同位素測試資料顯示,靠近銅礦帶的九龍上天區,成礦早階段的方鉛礦鉛同位素組成穩定,並與英安斑岩、流紋英安斑岩的岩石鉛同位素組成相似。但北山和銀山區方鉛礦鉛同位素組成變化較大,說明有外來物質加入。將測試數據投入207Pb/204Pb-206Pb/204Pb圖解中,大多數投影點落在地幔演化線與造山帶演化線之間,顯示鉛的來源具有地幔和造山帶的混源特徵。另有3點落在上地殼演化線以外,說明有地層鉛參與(表4-21、圖4-36)。
表4-21 銀山礦床礦石、岩石鉛同位素數據及有關參數
註:2、3、4、6、7、8、10、12、14號樣為江西有色地質研究所資料;1、5、9、11、13號樣為銀山礦資料;15、16、17號樣據杜楊松資料。
礦物包裹體研究發現,礦石中氣液包裹體較小,多在3μ以下,為星點狀,不規則狀及負晶形等形態。包裹體液組成分中,陽離子以Ca2+、Na+、K+為主,Mg2+次之,陰離子以Cl-、
大別-台灣走廊域成礦區帶形成的四維結構
、HCO3-為主,F-次之,氣體成分以CO2和H2O含量最高。包裹體均一法測溫得出,成礦溫度在330 ~100℃之間,其中銅金礦化為330~200℃,鉛鋅銀礦化為310~130℃,成礦溫度由礦化中心向周邊逐漸降低。包裹體中流體的含鹽度NaCl在3.0%~12.2%之間,其中銅金礦化帶為4.9%~12.2%,銅鉛鋅礦化帶為4.6%~8.4%,鉛鋅銀礦化帶為3.0%~7.7%,鉛(銀)礦化帶為4.6%~7.3%。成礦溶液的鹽度由礦化中心向邊部有降低的趨勢。通過計算,礦床的成礦壓力在260×105~100×105Pa之間,部位較淺。綜上所述,銀山礦田銅鉛鋅金銀成礦與燕山期中酸性火山-潛火山岩漿活動有關,礦體受火山機構控制明顯,與礦化有關的英安斑岩成岩年齡為145~143 Ma,礦化蝕變火山岩同位素年齡為129.5 Ma,成岩-成礦持續至少有15.5 Ma。礦田中心部位(3號英安斑岩及其外接觸帶)以及礦田的中深部位為潛火山斑岩型銅金礦,以細脈浸染型為主;礦田上部和邊部遠離潛火山斑岩體的圍岩中,廣泛發育(潛)火山熱液型鉛鋅銀礦,礦體為陡傾斜脈狀。迄今,礦田累計探明工業儲量:銅108.68萬噸,鉛41.8萬噸,鋅55.86萬噸,伴生金127.61t,銀2690 t。礦床規模除鉛為中型外,其餘均達大型。
圖4-36 銀山礦區岩體與方鉛礦207Pb/204Pb-206Pb/204Pb圖解(轉引自楊明桂等,2004)
銀山礦田自地表向深部構成了一完整的火山-斑岩成礦體系,對應的礦化類型從火山熱液型—潛火山熱液型—斑岩型,它與Sillitore(1973)年根據安第斯帶和菲律賓島弧總結的經典礦化斑岩帶的成礦模式完全相似,因而深部可能出現斑岩型礦化帶。江西有色地勘局(1996)根據銀山礦田的蝕變、礦化分帶建立的區內火山-斑岩型礦化的綜合成礦模式見圖4-37。
據研究預測認為礦田更深的部位可能存在與德興銅廠類似的斑岩銅金礦現已證實。目前在九區、西山區和銀山區已施工1000 m以上的深孔20餘個,見礦最大孔深1283 m,控制銅金礦體延深已超過1500多米,礦體的厚度和品位有迅速增厚、變富的趨勢,預測礦體延深可達2000多米,銅資源量在200萬噸以上(圖4-38)。
❽ 海南島構造成礦系統
一、構造成礦系統
20 世紀 20 年代末開始地質調查以來,在海南島已發現近 90 種礦產、200 多處礦產地,前人雖對海南島主要礦產開展過成礦規律和成礦系列的探討( 廖香俊等,2005) ,但結合構造分布格局,進行成礦系統的分析仍非常薄弱。「成礦系統是指在一定時-空域中,控制礦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質要素和成礦動力學過程,以及所形成的礦床系列、異常系列構成的整體,是具有成礦功能的一個自然系統」( 翟裕生等,1999、2000、2008; Zhai,2005) 。翟裕生( 2004) 還按構造動力體制進一步將成礦系統劃分為七大構造成礦系統。以此為指導,結合海南島主要構造體系分布格架,本節 將島內主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為以下 5 個構造成礦系統,即鐵-鈷-銅-金-鎳-銀-鉛-鋅等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金-鉬-鐵-銅-鉛-鋅-銀-鈾-鎢-錫-稀有-稀土金屬等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金-銀-鎢-鉛-鋅-稀土等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鋁-鈷-鎳-鐵-錫-鈮-鉭-稀土-鈦鐵礦-金-鉻鐵礦等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和油氣-煤-油頁岩等非金屬構造成礦系統( 圖 2-11) 。
( 一) 鐵-鈷-銅-金-鎳-銀-鉛-鋅等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 圖 2-11 中①)
該成礦系統分布於海南島西部 NE 向戈枕構造帶和 EW 向昌江-瓊海構造帶交叉部位,礦體及賦礦圍岩嚴格受石碌復式向斜控制,該類型的礦床目前僅在瓊西石碌地區發現,如著名的石碌式富鐵礦( 赤鐵礦為主) 兼鈷、銅、鎳、銀、鉛鋅等多金屬礦床。該礦產於石碌群淺海相、淺海-潟湖相( 含鐵) 火山-碎屑沉積岩和碳酸鹽岩建造中,無論是垂向還是平面上,不同類型( 鐵礦、鈷銅礦等) 的礦體均呈層狀、似層狀作「S」形或反「S」形透鏡體產出,明顯具層控性質。但由於礦區南、北及西側有大片印支-燕山早期和燕山期花崗岩侵位,構造疊加明顯,因而復合成因特徵似乎更為突出。
圖2-11 海南島主要構造成礦系統分布略圖(帽廖香俊等, 2ω5 ,經修改)
( 二) 金-銀-鎢-鉛-鋅-稀土等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 圖 2-11 中②)
構成該成礦系統的礦床主要分布於海南島西部,其次分布在海南島東北部。
1) 分布於島西的該類型礦床主要沿 NE 向呈「S」形和反「S」形分布,主要礦床類型有戈枕式金礦、抱倫式金礦和烏烈式銅礦,這些礦床受 NE 向戈枕剪切構造帶及 EW 向昌江-瓊海構造帶、尖峰-吊羅構造帶和九所-陵水構造帶嚴格控制。在構造控礦式樣上主要沿綱村-烈東向斜呈弧形分布,但受岩漿熱液活動影響。
a. 戈枕式金礦。分布於 NE 向戈枕斷裂上盤,產於長城紀抱板群變火山-碎屑沉積岩和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岩中,礦石類型主要為破碎蝕變岩型、其次為含金石英脈型,系典型的剪切帶型金礦床類型,主成礦時代可能為印支期。主要礦床有土外山金礦、抱板金礦、二甲金礦、不磨金礦等。
b. 抱倫式金礦。包括抱倫和王下兩處金礦床( 點) ,均分布於戈枕斷裂帶下盤、白沙盆地北西緣的志留系陀烈群淺變質碎屑沉積地層內,主要礦石類型為含金石英脈型,其次為破碎蝕變岩型,與剪切變形和印支期或燕山期花崗岩有關。其中,抱倫金礦與 NNW 向次級破碎帶有緊密相關,成礦時代可能為 210 ~230Ma( K-Ar,Rb-Sr 法: 陳柏林等,2001; 舒斌等,2004; Ding et al. ,2005) 。
c. 烏烈式銅礦。分布於石碌礦區南部,產於印支-燕山早期花崗斑岩內,具斑岩型銅礦床成因特點,但規模較小。
2) 位於北東部的該類型礦床分布於海南島穹窿的北部邊緣,呈 NW 向「S」弧形展布,受 EW 向王五-文教構造帶、昌江-瓊海構造帶和尖峰-吊羅構造帶控制,它們的構造控礦式樣主要有洛南向斜、加樂向斜、南坤園向斜、長量向斜、營瓊向斜、龍江向斜和溝濂倒轉向斜,與下白堊統鹿母灣群碎屑沉積岩、長城紀抱板群和中元古代片麻狀花崗岩,以及燕山期火山岩—侵入岩有關。代表性的如產於下白堊統鹿母灣群碎屑沉積地層內的富文金礦、產於燕山期花崗岩( 流紋岩) 內的南報金礦、南凱金礦等,以及與爆破角礫岩有關的牙代金礦等。
( 三) 金-鉬-鐵-銅-鉛-鋅-銀-鈾-鎢-錫-稀有-稀土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 圖 2-11 中③)
該成礦構造系統與燕山期花崗質侵入岩和陸相中酸性火山岩密切相關,形成的礦床類型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等。根據空間位置,又可分南、北兩個亞系統。其中,南部亞系統分布於海南穹窿南部,主要受 EW 向九所-陵水構造帶和尖峰-吊羅構造帶控制,整體呈NWW 向展布,但又可分為近 EW 向和 NE 向兩個「S」形成礦構造亞帶,它們的成礦中心則位於保亭縣西側新政—三道鄉一帶,主要礦床( 點) 有南改金礦( 點) 、保亭毛感鄉矽卡岩型鐵礦和羅葵洞鉬礦等。北部亞系統主要受 EW 向王五-文教構造帶和昌江-瓊海構造帶控制,整體呈 NE 向「S」形展布,如屯昌羊角嶺式。
( 四) 鋁-鈷-鎳-鐵-錫-鈮-鉭-稀土-鈦鐵礦-金-鉻鐵礦多金屬構造成礦系統( 圖2-11 中④)
該成礦構造系統主要沿島東海岸帶呈 NNE 向分布,產於新生代特別是古、新近紀玄武岩內,成礦類型為玄武岩風化殼型,如文昌蓬萊式; 再一個是濱海鋯英砂礦礦床類型,如文昌埔前式。在構造部位上分布於環形構造外緣。
( 五) 油氣-煤-油頁岩等非金屬構造成礦系統( 圖 2-11 中⑤)
該成礦系統分布於島北部古、新近紀雷瓊凹陷南緣,呈 NEE 向展布,與海陸交互相盆地沉積活動和陸相斷陷火山沉積及風化作用有關。
二、成礦系統地球動力學演化
由各構造成礦系統分布不難看出,組成海南島不同構造成礦系統的大多礦床( 點) 大致沿環狀或弧形構造帶呈「S」和反「S」形展布。由於海南島經歷了多次構造發展階段,而每個構造發展階段都有相應的構造格局產生和相應的成礦作用事件,因而構造格局在不斷地變遷的同時,也導致了海南島別具一格的構造成礦系統。這些又均與海南島所經歷的復雜地球動力學系統和區域重大地質事件有密切的時空耦合關系。
中新元古代時期所形成的礦產可能主要以鐵-鈷-銅-鎳-金等多金屬礦產為主,除在島西外,因抱板群在島東、島中部可能也有出露( 圖 2-11) ,因而也是金礦床找礦遠景區。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時期,主要形成與淺變質碎屑沉積岩有關的金礦化。晚古生代時期,因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出現,可能伴有 W,Mo,Sn,Nb,Ta 等成礦遠景,形成的礦點有蘭洋鎢礦、白虎嶺鎢礦、金波鎢礦、那大錫礦、鴛鴦嶺鈮鐵礦等。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以來,與印支—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花崗岩有關的原生金屬礦產以鉛鋅銅鉬等多金屬礦分布最廣、經濟價值最高,如與千家-西浪嶺岩體有關的石門山-看樹嶺鉬鉛鋅銅銀多金屬礦、與昌化大嶺岩體有關的昌化鉛鋅礦、與田獨岩體有關的田獨鐵礦、與計架、振海山、扎南、南好等小振海山岩體有關的紅石、鋅山-南後山、振海山-摩天嶺、情安嶺等礦區的鉛鋅礦、含銅硫鐵礦和鐵礦等,這一時期、特別是印支—燕山早期構造-岩漿活動對位於昌江縣石碌鐵礦的富集形成厚大富鐵礦體以及對戈枕式和抱倫式金礦等成因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詳見以下各章 ) 。此外,下白堊統碎屑沉積岩也產有金礦床。
❾ 蔡家營鉛鋅銀多金屬礦床
(一)成礦地質背景
蔡家營礦床是一個大型Pb-Zn-Ag多金屬礦床。礦區位於張宣幔枝構造北緣核部與蓋層之間,雲州-公會大型倒轉復式向斜的中段,為康保-蔡家營-赤誠北西向構造岩漿成礦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地層主要為古元古宙紅旗營子群大同營組及中生代侏羅繫上統白旗組和張家口組。據統計蔡家營礦床95%的儲量都分布在紅旗營子群地層中(圖3-26,圖3-27),但在剖面上有多條礦脈侵入進侏羅繫上統白旗組火山碎屑岩中,清楚地說明成礦應晚於白旗組。
圖 3-26 蔡家營鉛-鋅-銀礦床地質略圖(據地表露頭和鑽孔資料)
區內構造發育,北部有康保-圍場深斷裂,南部有尚義-平泉深斷裂。深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有北東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組。其中北西向斷裂構造為主要控礦容礦構造。礦區內切割基底變粒岩和蓋層火山岩的北東東走向斷裂帶(F45),控制著礦床和鄰近的薛家溝花崗斑岩體(142Ma,鋯石U-Pb法,黃典豪等,1991)的空間分布。該斷裂帶西北側的次級斷裂裂隙系統是主要的容礦構造,而且制約著成礦前石英斑岩脈(119Ma)的產生。
(二)礦床地質特徵
1.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
大部分礦脈產於角閃黑雲斜長變粒岩內,兩者呈大角度相交錯,少部分礦脈則產於凝灰質角礫岩中。礦體呈隱伏-半隱伏產出。平面和剖面上由一系列規則至不規則脈狀、透鏡狀和囊狀礦體組成,局部為層狀。根據礦脈分布密集程度劃分為5個礦帶,其中Ⅲ礦帶規模最大,Ⅴ礦帶次之。Ⅲ礦帶富 Zn,Ⅴ礦帶富 Pb、Ag。從礦區東北部(Ⅰ礦帶)向西南部(V 礦帶),Zn/Pb 比值降低,而 Ag 含量增高,Au 含量在兩礦帶相似(表 3-27)。
圖 3-27 蔡家營Ⅲ礦帶 315 勘探線剖面礦體形態
表 3-27 蔡家營礦床Ⅲ、Ⅴ礦帶礦石成礦元素豐度
注:據張長江,張家口地質,1990,總第 17 期。
根據礦脈和礦化脈的交代穿插關系,可劃分成 3 個成礦階段。成礦早階段為礦化石英脈,脈中可見較富的閃鋅礦、方鉛礦和黃鐵礦脈穿插; 主成礦階段為塊狀、團塊狀、浸染狀及脈狀礦石的形成階段; 成礦晚階段為礦化方解石脈,脈中可見呈星點狀分布的粗粒方鉛礦,偶爾可見閃鋅礦。鉛鋅礦石主要形成於主成礦階段,成礦早階段的礦化石英脈與成礦晚階段的礦化方解石脈含鉛、鋅,一般小於 0.10%,不具工業意義。
圍岩蝕變主要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碳酸鹽化,次為鉀化、綠簾石化、陽起石化、螢石化、重晶石化等。由於近礦圍岩的原岩類型不同,其蝕變特徵存在著某些差異。
2.礦石組構特徵
礦石礦物主要為鐵閃鋅礦、含鐵閃鋅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 次要礦物有毒砂、白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赤鐵礦、磁鐵礦、褐鐵礦、赤鐵礦、藍銅礦等; 微量礦物有自然金、銀金礦、深紅銀礦、輝銀礦、螺狀硫銀礦、自然銀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綠泥石; 次要礦物有絹雲母、陽起石、綠簾石、長石、菱鐵礦等。
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它形粒狀結構、乳滴狀結構、花崗變晶結構,變余結構,流變狀結構,網脈結構、樹枝狀結構、包含結構、溶蝕結構、揉皺結構和壓碎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脈狀構造、流變構造、洞穴式構造、斑雜狀構造等等。
3.成礦物化條件
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可歸納為:①均一溫度為200~460℃,其峰值在218~340℃。方解石的液體包裹體和氣液包裹體的均一溫度測定為180~260℃;閃鋅礦的液體包裹體均一溫度為180~220℃。綜合上述溫度,結合礦物生成的相互關系,認為本礦床形成的溫度變化在180~460℃,屬中低-高溫成礦。②本礦床成礦流體的鹽度為10%~18.5%(NaCl),平均為15.0%(NaCl)。③成礦壓力為400×105~600×105Pa,如按每千米地殼增壓率為250×105~300×105Pa來計算,則礦脈產出的深度為1.5~2.5km。這個成礦深度代表了礦床最後定位的深度。富K+、Na+、Ca2+、SO2-4、Cl-,有少量Mg2+、F-,氣相成分為H2O、CO2、CH4。
(三)成礦物質來源
1.硫同位素特徵
經對本礦床49個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分析結果統計,δ34S值為+2.20~+7.80,平均為+5.2,極差為5.6。各種礦物的δ34S值見表3-28。據Ohomoto等的意見,岩漿硫的δ34S值為+4.0,本礦床硫化物δ34S為2.2~7.8,平均5.2,離差較小,塔式效應明顯(圖3-28)。比岩漿硫的δ34S值大1.2,基於礦區及外圍無膏鹽存在,故認為本礦床的硫是以岩漿硫為主,可能混入部分古元古宙變粒岩、片麻岩中的硫。
圖 3-28 蔡家營礦床硫化物礦物的同位素組成頻率分布圖
表 3-28 硫同位素組成特徵
注:據黃典豪等,1992。
2.鉛同位素特徵
礦區已公布的礦石、地層和火成岩樣品有44件(表3-29),其中礦石鉛(27件):206Pb/204Pb為16.68~17.08,平均為16.80,207Pb/204Pb為15.30~15.78,平均為15.44,208Pb/204Pb為36.22~38.15,平均為37.52;紅旗營子群變粒岩(7件):206Pb/204Pb16.13~17.61,平均為16.75;207Pb/204Pb為15.19~15.70,平均為15.44、208Pb/204Pb為36.22~38.00,平均為37.15;張家口組火山岩(3件):206Pb/204Pb為17.36~17.59,平均為17.48,207Pb/204Pb為15.37~15.43,平均為15.41、208Pb/204Pb為37.59~38.55,平均為37.94;次火山岩鉛(7件):206Pb/204Pb為16.74~17.96,平均為17.17、207Pb/204Pb為15.38~15.64,平均為15.47、208Pb/204Pb為37.03~38.19,平均為37.4。將所有數據投點於207Pb/204P-206Pb/204Pb圖解中(圖3-29)可見,投影點主要位於地幔與下地殼鉛演化線之間,部分落點與造山帶和上地殼之間。同時,花崗斑岩、石英斑岩落點與礦石鉛基本相同,表明蔡家營鉛鋅銀礦床鉛同位素具有相同的特徵,即鉛應主要來自地球深部,並加入了部分殼源物質。
圖 3-29 蔡家營鉛-鋅-銀礦床鉛同位素組成(據 Zartman 等,1981)
表 3-29 蔡家營鉛同位素特徵
續表
3.氫、氧同位素特徵
黃典豪等(1992)對礦石中的石英進行了氫氧同位素分析,其結果見表3-30。本區礦石中石英的氧同位素組成的變化范圍為10.89‰~14.4‰,根據石英-水氧同位素分餾系數與溫度的關系式求得成礦溶液的δ18OH2O值,其變化范圍為2~8.3‰,與一般的變質水(δ18OH2O5‰~25‰,Taylor,1972)的氧同位素值不同,與一般岩漿水(δ18OH2O7‰~9.5‰,Taylor,1972)也不完全相同。氫同位素δDH2O變化在-76‰~-109‰,與一般變質水(δD-65‰~-20‰)和岩漿水(δD-50‰~-80‰)的相應值均不同。僅個別為-76‰,可進入岩漿區。將分析樣品的數據和給定溫度條件下在δ18OH2O-δDH2O關系圖(圖3-30)上進行投點,其投點均比較集中在岩漿水區的下方,個別在岩漿水區,可見成礦溶液屬於岩漿水與地表水的混合溶液。
表 3-30 蔡家營礦床氫氧同位素組成
圖 3-30 蔡家營礦床成礦流體與岩漿水、華北地區中生代大氣降水的 H、O 同位素對比(據黃典豪等,1992)
蔡家營礦床銅鉛鋅階段閃鋅礦和石英包裹體流體 REE 配分曲線均顯示深源流體特徵,鉛鋅銀成礦物質均來源於地幔。黃鐵礦等礦物包裹體 REE 曲線輕重稀土分異較強,反映成礦均有稍淺成成礦物質參與。
綜合硫、鉛、氫、氧穩定同位素提供的直接成礦信息:本礦床硫源是岩漿硫為主和部分古元古代變粒岩、片麻岩中的硫所組成的一種混合硫。鉛既有地幔鉛,也有經過活化、改造的上地殼鉛。氫氧同位素的各類指數也都反映成礦溶液屬於岩漿水與地表水的混合溶液。表明成礦物質和成礦流體的來源與岩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