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超額供給使市場價格趨於下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超額需求使市場價格趨於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穩定於均衡價格。
❷ 經濟學基礎:均衡價格理論及彈性理論的應用
手機打的不方便簡單點就。以玩具業為例: 1.製造玩具的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價格同時也影響到購買力度。 2.玩具業內部的價格調控也會直接影響到購買力。 3.市場上同內商品價格以及數量也會間接影響銷售量。 4.國際市場的競爭與技術的革新在間接上是會影響銷售的。
採納哦
❸ 價格均衡理論的實際運用
一般均衡論的體系是由法國經濟學家裡昂·瓦爾拉斯建立的,後由他在洛桑大學教授職位的繼承人帕累托並未對該體系作出重大的修改,而僅僅提出一些與該體系有關的新概念。 早在1874年,里昂·瓦爾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後人稱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論。在經濟學說史上,瓦爾拉斯第一個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數學模型並試圖解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瓦爾拉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構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首先,他從產品市場著手來考察交換的一般均衡,而後從要素市場的角度來考察包括生產過程的一般均衡,然後再對資本積累進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後他還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貨幣交換和貨幣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貨幣和流通理論」,從而把一般均衡理論由實物經濟推廣到貨幣經濟。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後經帕累托、希克斯、謝爾曼、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以及麥肯齊等經濟學家的改進和發展之後,形成為現代一般均衡理論。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路線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他首先撇開生產、資本積累和貨幣流通等復雜因素,集中考察所謂交換的一般均衡。在解決了交換的一般均衡之後,他加入更現實一些假定——商品是生產出來的,從而討論了生產以及交換的一般均衡。但是,生產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夠「一般」,它只考慮了消費品的生產而忽略了資本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瓦爾拉斯進一步提出其關於「資本積累」的第三個一般均衡。 瓦爾拉斯把資本形成方程引入一般均衡體系後出現了內在的不一致性,從而在異質資本品的假設下,一般均衡體系只存在"差別利潤率"。在斯拉法體系中,不同的資本品部門卻擁有"統一利潤率"。兩種類型的利潤率體現了兩種均衡體系的對立。與"差別利潤率"相聯系的一般均衡體系只研究一般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體現技術關系;而與「統一利潤率」相對應的斯拉法體系則涉及特定市場經濟關系下的總量分配,體現社會關系。而後者才可以更好地解釋市場經濟中的現實問題。
❹ 均衡價格理論在經濟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均衡價格理論又均衡價值理論,表現在生活中的工資,利息,房價,物價等等.但是他在初期中國的欠發達二元經濟結構環境下表現不是很明顯!
所以有人認為沒什麼用,認為他只是為理論研究者吃下一顆定心丸,告訴你市場是存在均衡狀態的,為後續的更深入的研究奠基.在實際經驗中,沒有人能算得出具體的均衡狀態是怎麼樣的,或許那永遠只是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狀態,非均衡才是經濟的常態!如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經濟差異.
非均衡發展理論特點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經濟必然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其區別主要在於,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均衡與增長的替代關系,因而各有適用范圍.在關於增長是否不論所處發展階段如何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問題上,這兩類理論之間是相互沖突的.增長極理論、不平衡增長論和梯度轉移理論傾向於認為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進一步的增長總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論則強調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時期增長對均衡的依賴.
下面用均衡價格原理來描述經典「谷賤傷農」的現象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
「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❺ 什麼是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是指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指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的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這個均衡價格,市場的需求量就會下降,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這時市場價格不降就不行了。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市場的需求量就會大大增加,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這時市價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上來。
均衡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均衡價格理論中關於供給價格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的分析,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通過對均衡價格的理解分析,我們就不會對玉米比小麥貴的現象感到奇怪了。
❻ 以實際經濟中的一個例子說明均衡價格理論在市場經濟中的運用
彩電市場在我國是一個經過充分競爭的市場,近兩年少數企業連續組成價格聯盟,企圖維護利潤,但每次都迅速徹底的失敗了。如這個不合適,還有:雞蛋價格,中秋節前價格平穩,節前送禮導致需求大於供給,價格上升,節後需求不足,價格下降。類似的還有豬肉,只是周期稍長一點。夠用了吧?
❼ 均衡價格理論對消費者和生產者起到什麼作用
1. 消費者均衡:它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生產者均衡:當某生產者在給定的成本約束下,產出量達到最大時, 生產者達到最優的經營狀態,生產要素組合達到最佳 。
2. 指導消費者和生產者用有限的資源,達到各自經濟主體收益最大化的一種狀態
3. 這兩個理論模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理性經濟人在市場上如何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狀態,生產要素組合達到最佳 。
供參考。
❽ 均衡價格理論的應用
1.支持價格
支持價格是指政府為了扶持某一行業的生產,對該行業產品規定的高於市場均衡價格的最低價格。實行支持價格後,該商品市場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導致供大於求,出現該商品過剩。此時,政府可採取的措施包括:(1)政府收購過剩商品,或用於儲備或用於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收購過剩商品會增加政府財政開支。(2)政府對該商品的生產實行產量限制,規定將生產的數量控制在均衡產量,使供求平衡,但這需有較強的指令並且代價較高。
2.限制價格
限制價格是指政府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價格而對它們規定低於市場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其目的是為了穩定經濟生活,保護消費者利益。實行限制價格後,該商品的市場價格下跌,刺激需求,導致該商品出現短缺,可能形成搶購現象或黑市交易。此時,政府可以採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採取配給制,發放購物券。但配給制只能適應短期的特殊情況,否則,一方面可能使購物券貨幣化,還會出現黑市交易,另一方面會挫傷廠商的生產積極性,使短缺變得更加嚴重。
3.政府稅收和補貼政策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如果政府是對廠商進行征稅,將使廠商的生產成本或供應成本相應提高,供給曲線左移,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均衡產量減少;如果政府是對消費者進行征稅,將使消費者的收入相應減少,需求曲線左移,導致均衡價格下降,均衡產量減少。當需求曲線斜率大於供給曲線斜率時,稅負主要由消費者承擔;反之,主要由生產者承擔。補貼對均衡價格的影響與稅收反向同性。
也稱為均衡價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價值理論之一。最早由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傑出代表馬歇爾所倡導,並在20世紀初期為經濟學家們所廣泛採用。該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於供給價格(即生產者所要去的出售價格),和需求價格(即購買者所願出的購買價格)相等之點,即需求與供給的均衡點;供給價格決定於商品的生產費,需求價格則決定於這一商品對購買者的「邊際效用」。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也就是這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價格。
所謂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對一定量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上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一般與其價格呈反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價格下跌,需求量增加。所謂供給價格,是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願意接受的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供給與其價格呈同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價格下跌,供給減少。當然,影響需求與供給變動的因素不僅僅是價格。影響需求變化的其他因素還有消費者收入、替代品價格、互補品價格、對未來價格的預期等;影響供給變化的其他因素還有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要素價格、相關商品價格等。這些因素變化了,會導致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發生位移,從而也會使均衡價格發生變化。但是,在均衡價格下,供求相等並不意味著所有商品都找到了買主或者所有需要這種商品的人都得到了滿足。一部分消費者可能認為這種均衡價格太高而放棄或減少購買;一部分生產者可能覺得這種均衡價格太低而減少生產或增加庫存。
❾ 試述均衡價格工資理論的應用
試述均衡價格工資理論:
馬歇爾在他的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建立起均衡價格工資理論,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闡明工資的決定,工資水平有勞動要素的均衡價格決定。
從勞動的供給看,工資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勞動力的生產成本,即工人及家屬養活自己與全家的生活費用以及工人所需的培訓和教育費用;第二、勞動的負效用,或閑暇效用。
均衡價格工資理論認為,工資水平的決定是生產要素需求和供給兩種力量作用的效果。
❿ 均衡價格是如何實現的,對制定價格政策有何意義
均衡價格策略是企業以某產品在市場供需平衡時的價格作為定價依據的策略。它是該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均衡價格不同於生產價格,是在生產價格的基礎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價格,即供求平衡時的價格。
意義:均衡價格是在正常市場中需求量和生產量同等的時候的價格,一般情況下政府都不會干涉,因為有看不見的手在控制市場。
如果均衡價格帶來外部影響如有環境污染等,會有相應的政策比如提高稅收去控制其數量,也就是均衡價格上升,像教育類的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市場政府都會盡量把均衡價格調低。
因此,均衡價格對制定價格政策有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