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是怎麼來的它是如何形成的
引言:石油對於人類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現代文明的命脈,對於發展文明是至關重要的,地球上石油的形成都是來自於一些古老海洋的浮游生物,這些生物會通過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有機分子,當浮游生物,死後他們的屍體會沉到海底當中,因為海底里氧氣過於稀少,實體是沒有辦法分解的,所以就會聚集成厚厚的有機油泥在混雜著其他沙土和有機物,經過數百萬年的形成,經過地面上高溫和高壓的情況會形成一種混合物,最終才會形成石油,這個過程是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
最後石油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而且現在也沒有辦法找到全方位的替代品。所以目前已經在採取一些其他的東西來代替石油,比如用清潔能源來代替傳統燃油,使用一些可降解物質來代替塑料等產品。
2.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以後的石油可不可以人工製造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
[1]
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據媒體報道美國兩位科學家在植物秸稈中提煉到了石油,所以以後肯定能人工製造的
3. 石油是怎樣煉制的
石油「減肥」三步驟
從井中采出的石油一般都含有一定數量的水,因此,所謂讓石油「減肥」,其實是讓石油「脫水」。石油的「減肥」分為三步驟----即脫鹽脫水、常壓蒸餾、減壓蒸餾。每一道步驟,都關系著石油「減肥」的效果。
第一步:脫鹽脫水
石油中混合著水、鹽類、泥沙等物質。這些物質會生成具有腐蝕性的酸類物質。這些酸類物質會加速設備、容器和管線的腐蝕。因此,在「減肥」的第一個環節,煉油廠的工作人員會向石油中添加破乳劑(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為「分離油和水的高手」);同時,在高壓電場和高溫的條件下,最終達到油水分離的目的。由於大部分鹽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脫水的同時,也就脫去了鹽分。
第二步:「蒸桑拿」
常壓蒸餾有點像讓石油「蒸桑拿」----把經過脫鹽脫水的石油在常溫下進行「加熱」,再冷卻。根據石油中所含有物質的沸點,把石油同其他液體混合物進一步分離。經過常壓蒸餾後,汽、柴、煤油等輕質油和一些作為石油化工產品的原料的重油就誕生了。
第三步:變廢為寶
減壓蒸餾的步驟很有意思,能夠「變廢為寶」----在真空條件下,將重油和一些殘留的渣油分別進行二次加工轉化為輕質油。通過減壓蒸餾,還可以得到製作潤滑油的原料。另外,為了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要將分餾出來的輕質油進行催化重整。至此,石油的初加工完成了。
但是,石油的初加工一般只能得到20%~30%的輕質油產品,而且質量也達不到要求,必須再進行深度加工
希望滿意
4. 石油是怎樣產生的,能否人工製造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
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據媒體報道美國兩位科學家在植物秸稈中提煉到了石油,所以以後肯定能人工製造的
還有,石油是混合物。
你所說的這個問題是汽油狀的不明有機物!這是有可能產生的!真正的汽油味是有機物揮發產生的!可能你所混合的幾種成分裡面就本來有與汽油相似結構的材料,在長時間放置產生反應,使得其中的油分解出來了!
5. 石油是什麼變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6.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又是誰最先利用石油做能源的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死亡後的遺體隨著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長年累月地一層層堆積起來,跟外界空氣隔絕著,經過細菌的分解,以及地層內的高溫、高壓作用,生物遺體逐漸分解、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
中國
西漢是我國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時期,煤的顏色黝黑,狀似石頭,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烏金、石黑丹等名稱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約公元前五世紀)的山海經·五藏山經說,女床之山女幾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陝西,女幾之山在今四川,說明當時這些地區已經發現了煤,這是我國關於煤的最早記載.
西漢時,我國開始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史記·外戚世家記 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 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 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解放以後,在河南鞏縣 鐵生溝和鄭州古滎鎮等漢代冶鐵遺址中,又發現了用於冶煉的煤塊以及用煤末摻合粘土石英製成的煤餅,照一般情況看,煤用作冶煉燃料 應該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餅又要比使用煤塊晚,可見西漢使用煤已有較長的時間.
北魏酈道元水經·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中,有我國古代用煤冶鐵的最早記載: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內,那裡冶煉的鐵,可供當時新疆一帶的36個國家使用,足見採煤冶鐵的規模相當可觀.
北宋末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采和廣泛使用煤,煤已較為普遍地 用於冶鐵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還代替了柴草,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礦開采,已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明代的採煤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已出現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礦井塌陷 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國家.在歐洲,公元315年才有關於煤的文字記載,比我國的文字記載晚了約800年;英國在公元13世紀才開始採煤,比我國晚了約 1400年.
我國最早發現、開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要從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經》中有「上火下澤」、「澤中有火」等記載,說明可燃的天然氣在地表湖沼水面上逸出氣苗.
1900多年前,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商奴,有洧水,可蘸」,是說在陝西延安一帶的洧水(即清澗河)水面上有像油一樣的東西可燃燒.
公元267年,晉朝張華著《博物志》記載:「酒泉延壽縣南山泉水中漂有石油,採集後用作潤滑車和燃燒照明.」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關於歷史中我國人民認識、利用石油、天然氣的記載有很多.
自魏晉以來到唐宋(公元7?13世紀)的史籍中的記載;在甘肅酒泉、新疆庫車以及准噶爾盆地南緣等地都發現了石油,其古稱為石漆、石脂水、火油等.
「石油」這一名稱最早見於900多年前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的著作《夢溪筆談》.書中曰:「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脂水即此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大約距今2000年前,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然(燃)之極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點燈.北魏酈道元(公元466/472?527年)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車及水碓釘甚佳」的記載(註:、車轂中鐵也,即車軸.此句意為:用原油塗在車和水碓的軸承上,甚好).唐、宋以來,用石油製作「石燭」和墨.北宋時,京城開封出現了煉制「猛火油」的作坊,所產的猛火油主要用於軍事.
最早的採油井也是在宋代就已出現.據元朝初期的《元一統志》記載,「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
我國四川人民最早利用天然氣煮鹽是聞名於世的.晉朝常璩(音「渠」)在《華陽國志》中記載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四川臨邛縣勞動人民鑽井開采天然氣煮鹽的情景:「有火井,夜時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光躍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終日不滅也」.四川自流井氣田的開采約有2000年歷史.據統計,在古代文獻中至少記載了四川盆地有20個縣發現和利用了天然氣,在古代中國有19個省市有發現天然氣的記載,發現地域遍布全國.發現天然氣之早,數量之多稱著於世.
到公元13世紀,人們開始對四川自貢、富順和榮縣一帶的淺層天然氣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突出的是自流井氣田的開發,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開採的天然氣田.到明朝中期(16世紀中葉),自流井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而且用竹筒和木頭製作了輸氣管線,總長達二三百里.
7. 石油是這樣做成的
石油成因主要有兩個
1、無機成因,就是碳氫合成,靠火上附近的地方高溫高壓。
2、有機成因,經沉積初期改造過的有機物質,達到一定的埋深和溫度時,轉換為石油。如果深度過深會變成甲烷和石墨
參見石油地質學
8. 石油怎麼演變成的
石油的形成過程是:
1.在遠古的海洋里,生活著很多水生動物。它們有的體型大,有的體型小,甚至還有很多浮游生物。當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們的屍骸就沉積在海底。有的骨骼變成了化石,但由於海洋中有很多鹽分,它們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魚一樣,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2.由於海底的水壓很大,所以長年累月動物和微生物的屍體就逐漸被壓縮。幾千年後我們看到的沉積岩,就是壓縮的結果。在強大的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了石油,存在於沉積岩中。
3.很多的陸地上也盛產石油,這是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造成的。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