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什麼能源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化石能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是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這類礦產的產生最短也是以萬年來計算的。從有機質的沉積、壓實、埋藏、 再經過一系列演化過程,這個時間短則上萬年,長則以千萬年甚至億年計算。
煤
煤是古代的植物體因為地殼運動而埋沒地下,在適宜的地質環境中經過漫長年代的演變而成的,含碳量一般為46%~97%。煤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學工業原料。煤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豐富。
煤是由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混合組成的。煤中有機物質主要由碳(C)、氫(H)氧(O)、氮(N)四種元素構成,還有一些元素則組成煤中的無機物質,主要有硫(S)、磷(P)以及稀有元素等 。
石油
石油一般認為是由地層中的有機物質「油母質」,經地溫長時間的熬煉,一點一滴地生成而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石油在水中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
它可以被加工成各種餾分,包括天然氣、汽油、石腦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以及其他許多種衍生產品,是最重要的液體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氣
天然氣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多是在礦區開采原油時伴隨而出,過去因無法越洋運送,所以只能供當地使用,如果有剩餘只好燃燒報廢,十分可惜。若以人工建築設施存放天然氣,在遭到外力破壞如地震、火災等,極易產生危險。
天然氣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烴類組成,其中甲烷佔80%~90%。天然氣通常可以分為純天然氣、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和礦井氣4種。
(1)石油礦產天然氣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其他非可再生能源
1、化學能
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稱為化學能,除了燃燒煤、木材、石油及其製品產生的燃燒熱外,還有電解化發電。電解化發電是將兩種不同的金屬板隔若干距離,一起浸入電解液中,金屬板間會產生電壓。兩金屬對於電解液的離子傾向力或溶解壓不相同,發生化學變化,以電解方式放出能量。
2、核燃料
核能也稱原子能,是一種高效率持久的能源。核能發電是利用鈾235的核分裂連鎖反應釋出大量熱能,將水變成水蒸氣,利用這些蒸氣來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的實際利用有兩種方法:一是目前已達到實用階段的重核裂變方法,這就是核裂變反應堆的原理;二是目前還處於研究試驗階段的輕核聚變方法,這就是核聚變反應的原理 。
3、人力獸力
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就懂得利用最簡單而且容易取得的能源----人力。沒有車子,人們走路得靠雙腿;沒有工具,搬運東西就要用雙手。漸漸地,人們懂得利用獸力,如馬、牛、騾等牲畜來拉動,代替人力。十九世紀初期,已經有簡陋的鐵路出現,但沒有動力,所以只能用人或牲畜拉車。
大約在兩百年前,已經有腳踏車出現了,在沒有發明動力以前,腳踏車是最方便且最受歡迎的代步工具。
⑵ 天然氣是什麼礦物
天然氣不是礦物,屬於礦產資源。
天然氣蘊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層中,包括油田氣、氣田氣、煤層氣、泥火山氣和生物生成氣等,也有少量出於煤層。它是優質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葯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2)石油礦產天然氣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採用天然氣作為能源,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並有助於減少酸雨形成,減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
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具有單位熱值高、排氣污染小、供應可靠、價格低等優點,已成為世界車用清潔燃料的發展方向,而天然氣汽車則已成為發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然氣
⑶ 石油和天燃氣有什麼關系
聯系:都是地底的古生物遺體經過長時間作用形成的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有機能源物質。
區別:石油是液態的,天然氣是氣態的。
1、狀態不一樣
石油:液態黑色物質;
天然氣:普通狀態下為無色無味氣體。
2、價格不一樣
石油:價格高,戰略價值高;
天然氣:價格便宜。
聯系:都可以通過原油進行提煉而成。
天然氣基本特點:
1、天然氣中所含雜質少,分子結構小,燃燒較充分,排放廢氣較干凈,對居室衛生影響最小,是潔凈氣體燃料。
2、天然氣與人工煤氣、液化石油氣等同屬可燃氣體,如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比例,進入爆炸范圍,遇火源則會發生爆炸。
3、天然氣比空氣輕,泄漏後易於擴散、稀釋,密閉空間內應採用上部出風方式通風,危險性較液化石油氣要小。
4、天然氣資源豐富,供應較穩定,價格相對穩定。
5、天然氣能源效率高、用途廣泛,可應用於發電、城市燃氣、工業燃氣、化工原料、汽車燃料(天然氣汽車)等。
⑷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其形成過程有何區別和聯系
摘要 天然氣與石油生成過程聯系與區別:石油主要形成於深成作用階段,由催化裂解作用引起,而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與石油的生成相比,無論是原始物質還是生成環境,天然氣的生成都更廣泛、更迅速、更容易,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因此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天然氣的成因可分為生物成因氣、油型氣和煤型氣。
⑸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天然氣的形成:
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熱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
⑹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1、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在腐敗分解之前就被埋在地底,轉化成泥炭,然後轉化成褐煤,然後為次煙煤,之後煙煤,最後是無煙煤。煤產生之碳氫化合物經過地殼運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亦即,煤炭就是植物化石。這涉及了很長時期的生物和地質過程。
2、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3、天然氣的形成: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
(6)石油礦產天然氣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煤特點
煤炭資源量豐富,且因世界各地都有煤炭礦藏,因此開采及供給皆很穩定,價錢也較石油及天然氣便宜。
石油特點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膠質含量高,屬含硫石蠟基。其直餾汽油餾分產率高,感鉛性也好。柴油餾分的十六烷值高,閃點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經精製後可生產輕柴油與專用柴油。潤滑油餾分中,有一部分組分的粘度指數在90以上,是生產內燃機油的良好的原料。
天然氣特點
採用天然氣作為能源,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並有助於減少酸雨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
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具有單位熱值高、排氣污染小、供應可靠、價格低等優點,已成為世界車用清潔燃料的發展方向,而天然氣汽車則已成為發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
⑺ 石油和天然氣礦床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具有燃燒充分、發熱量高、比重小、流動性、易於開采、運輸方便和成本低廉等優點,近年來的開采量和需求量迅猛增長。據統計,在工業較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地位由90%跌至30%左右,而石油、天然氣則上升到65%~75%。
石油和天然氣還是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化肥、農葯等化學工業最主要的原料。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工產品,目前約有50餘種。從石油和天然氣中尚可提取大量的硫,有些還可提取氦、氬、汞。因此,人稱它們為「工業的血液」。
一、石油的基本特徵和成因
1.石油的組成和性質
石油主要是由多種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混合物。純粹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稱為碳氫化合物(烴)。烴可以分成幾個族。石油主要是烷烴(CnH2n+2)、環烷烴(CnH2n)、芳香烴(CnH2n-6)所組成。此外,石油中還含有少量的非烴類,如硫、氮、氧等,但含量很低(表10-1)。非烴組成對石油的質量影響很大。原油中含硫<0.5%為低硫原油;含硫>0.5%為高硫原油。在石油灰分中還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以釩和鎳含量最高。
表10-1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石油是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因而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多為墨綠色、深褐色至黑色,具明顯的氣味,輕質石油有芳香味,濃而黑的石油有瀝青味,少數含硫、氮多的有惡臭味,密度一般在0.75~1.00 g/cm3之間;石油的粘度主要取決於其化學組成,烷烴和溶解氣的含量高則粘度小,環烷烴含量高則粘度大;石油難溶於水,卻易溶於許多有機溶劑;在紫外光照射下顯出熒光,這可作為確定岩石是否含油的標志。此外,石油的導電性差,是電阻率測井中用來尋找油藏確定油層的依據。
2.石油的形成
關於石油的成因,長期以來曾有無機說與有機說的爭論,現在已普遍承認石油是有機成因的。那麼生油的原始物質是什麼?人們曾指出石油直接起源於活的有機體,並認為細菌是促使烴類化合物轉變為更多類石油烴的主要營力。海洋生物,特別是藻類被認為是最佳的生油物質。而對沉積岩的研究則表明,各種沉積物中均不同程度的含有機質:泥質岩平均為2.1%,碳酸鹽岩中為0.2%,砂岩中為0.05%。目前,已能從沉積有機質中提取氨基酸、類脂物、糖類物質以及烴類和瀝青組分,但它們只佔有機質中很少的一部分,而絕大部分是高分子殘渣——干洛根。干洛根指存在於沉積岩和沉積物中不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有機質。干洛根可從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腐殖酸中產生。1962年亨特首次在隔氧條件下加熱干洛根獲得烴類化合物。爾後提出了干洛根熱降解成油的觀點,這一認識得到廣泛的重視和認同。
石油的生成取決於:①大量的有機物質來源;②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還原環境;③促使有機質向石油轉化所需要的合適溫度、壓力以及細菌、放射性作用等。當有機質在埋深過程中由於溫度的升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大量烴類產生;因此,長期穩定下沉的深坳陷是形成石油的最主要地質構造條件。只有當沉積物下沉到相當大的深度,才能保證溫度和壓力升高到足以使有機物熱解轉化成為石油。
二、天然氣的基本特徵和成因
廣義的天然氣泛指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切氣體,狹義的天然氣則指分布於沉積圈中或地殼上部的各種天然氣,其主體是聚集成氣藏的烴氣。人們一般所指的天然氣,即是那些與石油有成因聯系的烴類為主的氣藏中的天然氣。
1.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氣藏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烴類(表 10-1),通常甲烷為主,次為重烴氣,其中以C2H6、C3H8最常見。非烴氣在大多數氣藏中都為次要組分,常見為N2、CO2、H2S、CO、SO2、H2、Hg以及微量或痕量的惰性氣體等。有時這些非烴氣也可以成為天然氣的主要組成,並形成非烴氣藏,如我國廣東三水盆地的CO2氣田,CO2高達99.53%。
2.天然氣的成因類型
(1)生物成因氣:亦稱菌解氣,是指在淺層低溫的還原條件下的生物化學作用帶內,由厭氧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而形成的天然氣(甲烷氣)。通過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礦化作用研究表明,有機質形成甲烷是細菌的代謝作用過程。在喜氧細菌的代謝作用中,游離氧很快被消耗,形成缺氧環境。在厭氧細菌生活的環境中,細菌的發酵作用明顯加強,生成甲烷的速率加大。因此,富含腐殖型和混合型有機質的淺海和海陸交替帶的硫酸鹽還原作用帶以下深度,是生物氣大量生成的有利環境。生物氣在天然氣工業中具有重要地位,佔世界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0%以上。
(2)與成油作用有關的天然氣:指分散的有機質(干洛根)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甲烷為主的天然氣,也包括液態烴在過成熟階段熱裂解形成的甲烷氣。由於這種天然氣在成因上和分布上與石油關系密切,又稱為油型氣。油型氣通常有三類:①油田氣,指溶解於原油中的氣體和從原油中析出呈游離狀態的氣體;②氣田氣,是一種與石油沒有伴生關系的甲烷氣,產於與石油大體相同的構造中;③凝析氣,是一種含有凝析物(油)的氣體,這種氣體冒出地面後,由於溫度和壓力的下降,會析出液態凝析物,它是一種輕質的、淡黃色液態烴,稱為凝析油。
(3)煤層氣:也稱煤型氣,是指煤在煤化過程中變質作用階段所形成的天然氣,是賦存於煤層中的自生自儲式非常規天然氣。煤礦開采過程中不時湧出或爆炸的瓦斯,就是煤層氣。在實際應用中,有人也稱之為煤成氣。從真正意義上講,煤成氣是指煤或煤系有機質在天然熱力作用下生成的熱解氣,多聚集於煤層之外其他儲層中。
煤層氣作為一種新興、潔凈、高效的能源,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開發利用。世界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煤層氣潛量巨大。就目前所知,在世界發現的26個最大氣田中,有16個是煤層氣氣田,其最終探明儲量佔26個最大氣田總探明儲量的72.2%。煤層氣將成為今後世界上開發的最主要能源礦產之一。
近年來,隨著潔凈煤技術熱潮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煤炭地下氣化就是將處於地下的煤炭進行有控制的燃燒,通過對煤的熱化學作用而產生可燃氣體的過程。這種人為的使煤產生的可燃氣不屬於天然氣范疇,但對煤的潔凈和充分利用以及替代天然氣資源具有變革性意義。
(4)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新能源,預計40年或50年後將大部分替代行將枯竭的石油和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是由碳氫氣體(主要是甲烷氣)與水分子組成的一種冰狀固體物質,在低溫(<10t)、高壓(>10 MPa)下由有機質形成並儲存於深海底之下的淺層沉積物孔隙內,大陸上永久凍土帶也有大量天然氣水合物。據估算,其資源量為(1.8~2.1)×1016m3,相當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總資源量的兩倍,其總量之大足以成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世界開發利用的潛在能源。
(5)無機成因氣:泛指在沉積作用過程中捕獲的氣體、岩石受熱分解以及遭受變質後的脫氣、岩漿析出氣等各種無機成因的天然氣。形成氣藏的主要是CO2氣。
三、油氣藏和油氣顯示
1.油氣藏的形成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最基本單位。它的形成首先要有產生大量油氣的生油(氣)岩(烴源岩);其次要有具滲透性的儲集岩,以容納從生油岩中運移出來的油氣;第三要有儲集岩與非滲透性蓋層或其他遮擋因素所組成的圈閉,以捕捉和聚集油氣。
(1)生油(氣)岩:指可能產生或已產生石油(氣)的岩石。由生油(氣)岩組成的地層叫生油(氣)層。在一定地質時期內所形成的生油(氣)岩與非生油(氣)岩的岩性組合,叫生油(氣)岩系。生油(氣)岩都是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岩,以暗色的泥質岩和泥晶碳酸鹽岩類為主。世界上所有大型油氣田差不多都和泥岩、泥灰岩密切相關。在實際工作中,要准確地鑒定或定量地評價生油(氣)岩,通常要進行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指標及有機質轉化指標等方面的測試和研究。
(2)儲集岩:指能夠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又能輸出油氣的岩石。由儲集岩構成的地層,稱儲集層或儲層。儲集岩必須同時具備良好的孔隙性和滲透性。砂岩的孔隙度高,並且滲透性能好,因而是良好的儲集層。其次為石灰岩和白雲岩。裂隙發育的頁岩、變質岩和火山岩也可以作為儲集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99%以上儲集在沉積岩儲層中,其中又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儲集層為主。碎屑岩儲集層包括砂礫岩、砂岩、粉砂岩及未膠結或膠結鬆散的砂層;碳酸鹽岩儲集層的岩石類型主要為粒屑灰岩、生物骨架灰岩等。
(3)蓋層:指位於儲集層之上,能對儲集層起封隔作用、阻止油氣向上逸散的岩層。組成蓋層的岩石為不具滲透性的岩石,如泥岩、頁岩、蒸發岩。其中,泥岩和頁岩蓋層常與碎屑岩儲集層伴生,而蒸發岩蓋層則多與碳酸鹽岩儲集層並存。
(4)油氣的運移:有機物質轉變成油氣只是提供了形成油氣藏的物質來源,只有使分散狀態的油氣經過運移而大量聚集後才能形成油氣藏。油氣的運移就是油氣在地殼中因自然因素引起的移動。引起油氣運移的動力因素有:上覆沉積負荷不斷增加,導致壓實作用而形成流體運動;由於埋藏深度增加,在溫度升高的熱力作用下,流體膨脹造成流體運動;其他動力因素,如粘土礦物脫水作用、毛細管作用、水動力作用等。油氣從生油(氣)岩中向外運移的過程,稱為初次運移。油氣脫離生油(氣)岩後在儲集層內運移,稱二次運移。只有當儲集層具有一定的傾角以及構造運動形成圈閉時,儲集層中的油氣和水才能在動壓力、重力及水力等因素作用下繼續向岩層上傾方向運動,直至遇到能捕獲油氣的圈閉,油氣聚集起來形成油氣藏。
(5)圈閉和油氣藏:圈閉亦稱油(氣)捕,指能阻止油氣在儲集層中繼續運移並將其聚集起來的空間場所。圈閉必須具備儲集層、蓋層和一定的遮擋(或封閉)條件。根據控制圈閉形成的地質因素,圈閉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圖10-4):Ⅰ類為構造圈閉,為儲集層在褶皺和斷層作用下形成的圈閉,包括背斜圈閉、斷層圈閉、裂縫性圈閉、刺穿構造圈閉;Ⅱ類為岩性圈閉,為儲集層岩性橫向變化造成的圈閉,包括透鏡體圈閉、岩性傾向尖滅圈閉、生物礁圈閉;Ⅲ類為地層圈閉,是一組不滲透性岩層,不整合覆蓋在具有儲集性岩石上面造成的圈閉,包括不整合圈閉、潛伏剝蝕突起圈閉。通常最重要的圈閉是背斜構造,油氣常聚集在背斜的頂部。
圖10-4 圈閉的類型及油氣藏類型示意圖
聚集了一定數量油和氣的圈閉,稱油氣藏。如果圈閉中僅聚集了石油,稱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氣,稱為氣藏。儲量可供工業開採的油氣藏,稱為工業油氣藏。一個地區,只有具備生油層、儲油層、蓋層、圈閉等基本條件,並且油氣經運移進入圈閉聚集,才會形成油氣藏。
2.油氣顯示
油氣顯示是指石油、天然氣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頭,有時也包括鑽井岩芯或礦井巷道中見到的含油氣跡象。其中,石油衍生物是指由石油演變而來的一系列有機礦物。常見的宏觀直接油氣顯示有:由地下沿斷層或其他通道向上運移而透出地表的液態原油,稱為油苗,隨地下水滲出或隨泥漿湧出,呈薄膜狀浮於其表面者,稱為油膜;氣苗通常在水中或泥漿中呈連續或斷續的氣泡冒出,有時從土壤或岩石中直接溢出,並可嗅到特殊的氣味,甚至聽到嗤嗤的響聲;被液態原油浸染的岩石通常為砂岩,含油砂岩分為油砂和油斑,油砂指全部被原油所浸潤的砂岩,油斑則指局部被原油浸染的砂岩;地下高壓的天然氣挾帶地下水、泥砂、岩塊噴出地表,所攜帶的泥砂等固體物質在溢出口形成錐狀堆積體,即泥火山,實際上,泥火山是氣苗的一種特殊形式;地表岩石含有石油瀝青礦物(地蠟和瀝青)屬於固體顯示。油氣顯示對油氣藏的調查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四、油氣田和含油氣盆地
在地表同一塊面積下,油氣藏類型和數目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組合的,即存在著不同圈閉類型或同種圈閉的多個油氣藏。一般把受單一地質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積內油氣藏的總和稱油氣田。如果在同一面積下,圈閉中只聚集了石油或天然氣,則稱為油田或氣田。
含油氣盆地指有過油氣生成,並運移聚集成為工業油氣田的沉積盆地。含油氣盆地在其地質發展演化的某一時期為沉積坳陷區,在同一盆地內或若干生油期,有相似的油氣聚集過程。沉積盆地的基底可以是古老變質岩系或老的沉積岩層,其上有含油沉積蓋層。在橫向上常表現有分割性,隆起和凹陷相間。凹陷區往往是有利的生油環境,而隆起區則對油氣聚集非常有利。
發現和勘探油氣田首先要對該地區的含油氣遠景作出正確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有:①區域構造條件,含油氣盆地的內部構造特徵;②區域地層關系、生油層、儲油層、蓋層的組合條件;③油氣圈閉條件,尤其是構造圈閉類型和特徵;④油氣藏的保存條件;⑤油氣顯示。
⑻ 為什麼說石油煤炭,天然氣是能源礦產既是能源資源也是礦產資源
能源資源是指在目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風、河流、海流、潮汐、草木燃料及太陽輻射等;
礦產資源是指天然賦存於地殼內部或地表,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具有經濟價值或潛在經濟價值的富集物。
煤炭,石油,天然氣屬於能源礦產
其他就屬於能源資源了
⑼ 石油和天然氣分布在一起嗎,二者的分布有何區別和聯系呢
石油和天然氣
1 .石油和天然氣的概念
石油(petroleum)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空隙中的可燃有機礦產,是一種成分復雜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天然石油(又稱原油)一般是黑綠色、棕色、黑色或淺黃色的油脂狀液體。石油的密度在0.75—0.98之間。顏色愈深,相對密度愈大,相對密度大於0.9的稱為重質油;顏色淺,相對密度小於0.9的稱為輕質油。石油不溶於水,但溶於有機溶液中。石油具有熒光性,在紫外光照射下產生熒光,據此可作為鑒定岩石是否含油的標志。石油的電阻率極高,在測井工作中,用作尋找油藏和確定生油層的依據。石油的化學成分很復雜,主要由多種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純粹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叫碳氫化合物,簡稱為烴。石油除烴類組成外,還有硫、氯、氧等非烴類物質,它們對石油質量的影響很大。硫在石油中是一種有害成分,它會腐蝕煉油設備,降低石油產品質量。原油中含硫量小於0.5%者為低硫原油,大於0.5%的叫高硫原油。
天然氣(nalural gas)是指儲集在地下岩石空隙中的以烴類為主的可燃性氣體。它們基本組成是甲烷,其次是乙烷、丙烷和丁烷等,還有少量的液態烴類和微量的非烴類組分,如N2、CO2、H2S等。天然氣無色無味,當含一定量的H2S時會有臭味,相對密度在0.6—1.5之間,發熱量在33.49×10-6—54.33×10-6J/m3之間。在高溫、高壓下天然氣易溶於石油中,一噸石油可溶解數十到數百立方米的天然氣,從而降低石油的粘度,減小毛細管力,使石油容易在地層中流動。
2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大多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由大量有機質轉化而來。一切有機物質均可作為石油的原始物質,包括高等植物在內。有機質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都有可能轉化為石油的物質成分。這些生物遺體和泥砂一起沉積在湖、海底部,逐漸形成有機質淤泥。然後在一定的物理化學因素和地質作用下轉化為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地質條件主要取決於:具有大量的有機物質來源;有利的還原環境;要有促使有機質轉化為石油的溫度、壓力以及細菌作用的影響等。油氣的形成實際上是去氧、加氫、富碳的一種化學過程,因此溫度和壓力是重要因素。隨著有機物質的埋深加大,當溫、壓升高到50—150℃,30—70Mpa時,或深度在1.5km以上時,就有大量的烴類物質產生。因而,長期穩定下沉的深坳陷是形成石油的主要有利條件。淺海特別是瀉湖、海灣和三角洲的集水盆地及潮濕氣候區的廣闊湖盆是有利的生油環境。
3 .油氣藏的形成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基本單位,是油氣勘探的對象。石油和天然氣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地層中,它們必須經過遷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開採的工業油氣藏。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地質條件。這些條件概括為:「生、儲、蓋、圈、運、保」六個字。
生油氣層:是指具備生油條件的含油氣的地層。它富含有機質,是還原環境下沉積的,結構細膩、顏色較深,主要由泥質岩類和碳酸鹽類岩石組成。生油氣層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陸相的。另外生油氣層遷必須具備一定的地質作用過程,即達到成熟,才能有油氣的形成。
儲層:是能夠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又能輸出油氣的岩層,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滲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雲岩及裂隙發育的頁岩、火山岩及變質岩構成。
蓋層:指覆蓋於儲油氣層之上、滲透性差、油氣不易穿過的岩層,它起著遮擋作用,以防油氣外逸。頁岩、泥岩、蒸發岩等是常見的蓋層。
⑽ 煤石油天然氣統稱為什麼資源
煤石油天然氣統稱為化石燃料資源。
化石燃料也稱礦源石燃料,是一種烴或烴的衍生物的混合物,其包括的天然資源為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資源。
化石燃料的運用能使工業大規模發展,而替代水車。當發電的時候,在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能量,從而推動渦輪機產生動力。舊式的發電機是使用蒸汽來推動渦輪機的。現時,很多發電站都已採用燃氣渦輪引擎,那是利用燃氣直接來推動渦輪機的。
(10)石油礦產天然氣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化石燃料資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這些埋藏在地下和海洋下的不能再生的燃料資源。化石燃料中按埋藏的能量的數量的順序分有煤炭類、石油、油頁岩、天然氣、油砂以及海下的可燃冰等。
2、在踏入全球現代化的步伐20世紀至21世紀中,化石燃料(fossil fuel)潛在著能源短缺的危機,特別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是引致全球石油危機的一個原因。現時,全球正趨向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這可以幫助增加全球的能源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