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北石油和石化哪家汽油好
石油的好一些。雖說石油和石化都是央企,都是大型企業。但是要說成品油的質量,還是中石油的更好一些。中石化的油往往在罐區調和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添加劑。這些添加劑雖然會使得汽油的標號升高,但是在燃燒性能上確不怎麼樣。個人建議石油。
㈡ 中國有幾大油田,分別在那
中國有五大油田,分別為:
一、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於1959年發現,1960年投入開發,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陸相砂岩油田之一。油田位於黑龍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海拉爾等油氣田組成。
國內勘探范圍包括松遼盆地北部、依舒等外圍盆地、內蒙古海拉爾盆地、新疆塔東區塊、四川重慶礦權流轉區塊等領域,海外業務覆蓋中東、中亞、亞太、非洲和美洲等區域。業務有上市、未上市兩大部分,包括勘探開發、工程技術、工程建設、裝備製造、油田化工、生產保障、礦區服務等。
二、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是勝利石油管理局、勝利油田分公司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的統稱,包括勘探開發、石油工程、公用工程、礦區服務四個業務板塊。
工作區域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市的28個縣(區)內,以及新疆、內蒙古等5個省、自治區。勝利石油管理局、現勝利油田的開采及運營工作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公司管理。
三、遼河油田
遼河油田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油氣深加工等多元開發為輔的大型聯合企業,曾是中國第三大油田,在全國500家最大企業中位居前列。目前原油年開采能力1000萬噸以上,天然氣年開采能力8億立方米。
遼河石油勘探局具有工程總承包、工程勘察設計等14項國家甲級資質和建設部、交通部一級施工資質,獲國家級信譽等級證書。通過了GB/T1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了HSE管理體系。所屬20個單位通過了HSE管理體系認證、國際質量網認證、德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SA8000社會責任體系審核認證。
四、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屬的第二大油氣田,總部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主要勘探開發區域包括東濮凹陷、普光氣田和內蒙探區。中原油田發現於1975年,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天然氣化工等綜合優勢的國有特大型企業。
成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2011年,中原油田年產油氣當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跨入中國千萬噸級油氣田行列。目前中原油田共有職工家屬24萬人,在崗員工8.6萬人,資產總額680億元。
五、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華北油田分公司的簡稱,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和生產、石油天然氣集輸及儲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工藝研究及規劃研究等石油勘探開發核心業務。資產價值:擁有油氣資產原值201.29億元,凈值84.65億元。
注冊油氣勘探區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地區、內蒙古中部地區和冀南—南華北地區等三大探區、山西沁水盆地。油氣生產能力:在冀中和內蒙古兩大油氣生產基地共擁有53個油氣田,油氣集輸管線3000多公里。年原油生產能力450多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6億多立方米。
㈢ 東北石油
恭喜恭喜
㈣ 請問,黑龍江大慶產的是什麼油,是不是食用油
是原化油,也叫石油,可以提煉很多用品,基本能燃燒的除了植物都是石油成分,但就是不包括食用油!
㈤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北開採石油了沒
東北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有人後來為這件事解脫說,以日本當時的煉油技術,很難用這種石油提煉90號以上的航空汽油,陸軍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最高不過是78號,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產航空汽油,就必須從美國導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僅這一點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載,所以就放棄了繼續在大慶地區找油的計劃。實際上,新中國時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從興安北省的海拉爾到熱河省這樣的范圍內做了廣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設了常駐住宅,進行了深度達一千米的鑽探。滿鐵的鑽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這樣先進的鑽探技術,卻將它擱置起來,實在是遺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鑽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鑽探罷了。
而日本曾經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麼沒有發現,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現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這是日本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的另一種解釋。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當時的日本專家非常迷信當時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論」,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屍體與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為沉積物,這些動植物腐爛,沉積物就會生出油氣。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論」,中東地區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東北找了14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依然一無所獲,又沒有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撐,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最終,日本將其大部分設備和技術人員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蘇門答臘等地。
但並不是說日本在東北沒有得到石油。
日本對東北石油工業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人造油的兩個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撫順頁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強?答案是德國。1933年納粹上台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希特勒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像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2萬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看到德國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堅定了開發人造石油的決心。但是,德國把這項技術視為國防工業機密,不肯外泄給日本。一無所獲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鑽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由於對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費巨資進行該項目,將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為第一次產業開發的一項重點。在1936年,建設撫順煤炭液化工廠,1939年開始試行生產,1941年實現了一次液化輕油和二次加氫液化石油生產。1943年,撫順液化廠移交給「滿洲人造石油株式會社」,並由日軍軍需部門直接指導,主要生產加氫油,即航空和汽車用油。但由於條件的限制,產量不高,「1944年生產航空汽油1289噸,普通汽油1487噸」。1937年,偽滿成立了「滿洲合成燃料株式會社」,主要用阜新煤製造人造石油,計劃用以強化國防,後因設備問題未能成功。還有四平的油化工業會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會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廠機構都因後期的資金、設備不足等問題,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於生產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產量為100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1400萬桶的8%。由於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東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鎖而無法將那些人造石油運回本土。
而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泥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的緻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這種開采方式後來被美國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奪撫順頁岩油最為嚴重。「撫順煤礦的油頁岩厚約120多米,藏量達55億噸,按平均含油量5.5%計算,可得原油3億噸」。關東軍與日本海軍均參與到對頁岩油的爭奪中,開始對頁岩油工業化進行試驗。1928年建立煉油廠,1930年開始實際運營,到「九一八」事變前,1930年產原油達5.7萬噸。撫順煉油事業能夠大量生產,且作為當時唯一的石油資源,為滿足日本與偽「滿洲國」需求,開始著手進行擴建。1934年到1936年,撫順煤礦西制油廠實行第一期改建計劃,改造干餾裝置並新建精煉油裝置,原油年產量達到了14.5萬噸。「七七」事變後,日本加緊對頁岩油的掠奪,在1936年到1939年,又實行二期擴建,使原油年產量增加到19.1萬噸。1939年著手建設撫順東制油廠,1944年投產,到1945年共產原油9078噸。撫順煉油廠所生產的原油基本上全部運往日本,供以軍用。1942年,撫順煤礦兩制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最後說句,日本陸軍的裝甲化、機械化程度比德國差遠了,其石油消耗量不過佔到日本龐大海軍的一個零頭,所以「只要石油這東西能滿足,日本的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就能動起來啊,中國完全抵擋不住日的輪番轟炸啊,中國必亡啊」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㈥ 東北石油局情況怎麼樣
東北分公司地處松遼盆地南部地區,總部機關設在吉林省長春市。主要勘探區分布在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嶺市、長嶺縣、農安縣、乾安縣等縣區。新區勘探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開魯境內,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全區總勘探面積3.5萬平方公里。
到2004年末,東北分公司(局)先後勘探開發了四五家子、八屋、孤家子、秦家屯、伏龍泉等10幾個油氣田和含油氣構造,輸氣能力達到70萬立方米/日,原油150噸/日。累計生產原油29萬噸,生產天然氣14億立方米,產銷二氧化碳24萬噸。通往一汽、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公主嶺市、長嶺縣等鄉鎮輸氣管線500多公里。為數百萬戶城鎮居民和數十家大中型國有企事業單位提供天然氣能源。占供應吉林省天然氣能源市場90%以上的份額。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04年油氣勘探取得7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圓滿完成23萬噸產量目標。按照集團公司整體部署要求,制定了企業發展和改革目標: 2005年油氣產量力爭突破23萬噸目標,從2006年開始,實現油氣產量年增10%,"十一五"油氣產量要達到30萬噸油當量,二氧化碳銷售年增1萬噸,"十一五"末達到銷售 6萬噸。企業按照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獨立核算的管理模式並於2005年正式運行,逐步向"一企一制"過渡。整合後的東北分公司(局)下設8個直屬單位,正式職工800人,高級職稱人數占總數40%以上,固定資產7.07億元,成為中石化在東北地區新的亮點。
2005年總部下達的油氣產量目標是23萬噸油當量,其中原油5.5萬噸,天然氣1.8億方,新增天然氣控制儲量10億方,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 10億方,天然氣預測儲量10億方,新增石油探明儲量200萬噸,新增石油控制儲量200萬噸,石油預測儲量200萬噸。完成二氧化碳銷售3.3萬噸,新建原油產能1.01萬噸,天然氣0.68億方,新鑽油氣發現井2-3口井,達到80萬/日產天然氣,150噸/日產原油的目標。
到2004年末,東北分公司勘探區塊累計完成二維地震6544平方公里,完成三維地震1243平方公里,共完鑽探評井151口,總進尺29.53 萬米。共發現10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7.7 平方公里,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945萬噸,探明含氣面積43.9 平方公里,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 17058億立方米。
㈦ 東三省,每個省,都加那個公司的油啊,中石化,還是中石油
東三省是中國石油的內部市場,中石化的加油站很少,建議加中石油的。
㈧ 西南石油和東北石油應該上那個
有後台你隨便上一個就行了,上不了也沒有任何關系。子弟都是內部解決的,這個不需要我多說。但是如果你還是想靠一些自己的實力,不是完全混日子,下邊的分析也許有用、
西石油確實差了些,我就是這畢業的,不過看你自己,像哥自己沒有任何關系也簽了中海油天津,這些都是浮雲
東北石油剛從大慶石油學院改過來,而且大慶的石油快完了這是明眼人都知道的事實,自己想想就知道怎麼樣了。
西南石油是除了兩所中石油之外最好的了,看你自己的實力,量力而行!
㈨ 東北石油大學是什麼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簡稱「東油」,坐落在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黑龍江省大慶市,是伴隨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而誕生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入選高校,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石化)、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和黑龍江省四部共同建設高校。東北石油大學源於清華大學石油煉制系,孕育於北京石油學院,誕生發展於大慶油田,是大慶油田大會戰的重要成果之一。學校前身東北石油學院創建於1960年5月,1975年7月更名為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4月正式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多位總裁、副總裁畢業於此,被譽為石油界的「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