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為什麼傳承石油精神
擴展閱讀
中國鑽石哪裡出產 2025-07-28 04:14:31
海運dt是什麼費用 2025-07-28 04:05:21

為什麼傳承石油精神

發布時間: 2022-05-09 13:20:54

1. 結合工作實際做好為什麼要繼續大力弘揚石油精神

弘揚石油石化優良傳統,就要弘揚「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奉獻精神,弘揚「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弘揚「嚴從細中來,實在嚴中求」、「寧要一個過得硬,不要九十九個過得去」的精鑽細研精神,弘揚「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弘揚「老老實實做人、乾乾凈凈做事」的自律精神。

2. 石油精神是什麼新時期如何弘揚石油精神

所謂「石油精神」是解放初,在大慶剛發現石油的,建設大慶油田的時候,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為了建設油田,努力奮斗的精神。詳細可以網路一下鐵人五進喜和事跡,也就知道了什麼是石油精神。

3. 什麼是新時代石油精神

到過茫茫戈壁,你才知道他們的魅力

到過油廠井場,你才知道他們會發光

走進他們,你才知道有這樣一種精神

艱苦樸素、砥礪奮進!

這就是石油人!這就是石油精神!

鑽井的過程會使用大量的鑽井液,這些鑽井液用完後和泥土、岩屑等一起排放就成為有污染性質的廢物。對於一般的廢棄鑽井液,最為常見的處理方法是採用固化法,即選擇一處場地,對廢棄鑽井液進行固化處理,這樣不僅會浪費很多土地,還存在著污染環境的風險。李興春所在的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團隊,通過一系列的探討與研究,成功實現鑽井液與廢物分離,鑽井液可以循環使用,廢物可以生產免燒磚、砌塊、基土等,這樣既可以實現廢物再利用,又解決了傳統處理方法帶來的「佔地、污染」等難題,達到了清潔生產和資源節約的雙重目的。

今天,已是中國環保行業知名專家的李興春依舊在默默努力。提到自己為之奮斗的環保事業,他感慨頗深:「從1985年進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至今,32年時間,我經歷了環保工作一步一步被國家、社會重視的過程。作為中國石油一名環保工作人員,我希望能從源頭、過程中把環保問題解決好,助推中國石油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成為世界頂尖企業。」

復合驅技術創新團隊:三十年磨一劍

三十年,你們只幹了一件事,石縫里洗油。這一洗,綠了油田發展的常青樹,白了小夥伴的少年頭。攻克世界級難題,把驅油技術演繹成創新藝術。以當驚世界殊的豪邁,引擎大慶百年之航。你們,傳遞了科技力量,更傳承了石油精神。

俗話說,上天難,入地更難。大慶油田經歷50多年的開發,已經到了高含水後期,采出的液體90 %以上是水。在這種條件下採油,相當於水中找油、水中撈油。採收率要提高一個百分點,不亞於百米短跑成績提高0.1秒的難度。

科技創新為老油田帶來新曙光。三元復合驅技術,可在水驅基礎上提高採收率20個百分點以上。

「1986年,大慶油田與法國國家石油研究院合作進行三元復合驅可行性研究,法國專家說我們大慶油田原油酸值太低,三元復合驅不適用,讓我們忘掉這個技術。」大慶油田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復合驅項目經理部經理程傑成說,「但我們並沒放棄,反而憋了一口氣要開展研究。」

三元復合驅從注配到采出,從技術完善到管理標准,涉及地上、地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程傑成和他的團隊,30年來,從當年的「小夥伴」一路拼到如今的「老夥伴」,多少次「山重水復疑無路」,他們卻「咬定青山不放鬆」,千磨萬礪,多次換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30年的「三元」圓夢之路,鍛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夢之隊」,該團隊群英薈萃:培養中國石油技術專家7人, 16名地區公司專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和專業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其中博士32人、高級工程師119人。他們的成果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就有發明專利42件、實用新型專利15件、軟體著作權2件。

一次次挑戰科技極限,一次次勇闖世界難關,大慶油田30年的「三元」圓夢之路,正是大慶科技「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生動「現實解說」。由此也鍛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夢之隊」,彰顯了中國石油前行的科技力量。

堅守自己的崗位就是最大的精神。

4. 娛樂至死的年代,為什麼還要石油精神

這是一個思想多元的時代。人們講的是自我、個性,石油傳統、苦幹實干、奉獻精神這些詞,顯得有點老套,說得多了還常常被視為唱高調。
——思想活躍、價值多元、個性蓬勃當然是好事,但創新是個性最好的歸宿,責任是成長最好的歸宿,想當長不大的「巨嬰」,又怎麼能體會到擔當責任的可貴?如果我們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味盲從流行的價值標准,不過是在大眾文化的牽引下成為「提線木偶」,不過是在「拒絕洗腦」的旗號下接受另一種洗腦,從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意志。
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傳統的價值觀念遭受質疑,文化的交流也帶來理念的沖突,人們喜歡那些舶來的新詞,而不喜歡被打上傳統的標簽,對個體價值充滿暢想,對集體主義心懷疑慮。
——在全球化時代,當然要放寬眼界,博採眾長,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但是我們自身的寶貴傳統同樣需要記取。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放棄、不退縮,勇於抗爭,這種精神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越挫越勇的精神內核。一些人追捧西方的文化價值,往往選擇性忽略的是,最崇尚個性和強調個體的美國,也高度強調職業精神和共同目標。
這是一個市場消費主義的時代。一切都可以用來消費,一切都可以用錢來換算,人人都在追求用更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我就曾親耳聽到一位年輕員工說:「我在工作上追求性價比,遵循最省力原則。」
——沒錯,市場化是個好東西,但是,能用錢買到的東西畢竟都太輕易,而更重要的事物都無法標價。做生意才追求性價比,人生不是做賣賣,如果缺少了應有的格局,餅再大也大不過烙它的鍋。人擁有選擇的自由,更擁有因選擇而帶來的責任。在一個過度競爭和攀比的社會里,更不應忘記自己的初心,更應該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戰勝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需要人們精神比物質多邁出一步。當然,我們不能無視時代的變化,成為刻舟求劍之人。如今的人們對一切居高臨下的口吻和說辭帶有警惕,更喜歡具體真實可感的事物,他們喜歡那些感動了自己的事情再來感動別人,他們需要的不是教導和灌輸,不是雞湯和催眠,而是在精神成長的路途上相互砥礪。
所以你會明白,女排精神為什麼會激盪那麼多人的心靈,面對強敵拚死一搏,身披光環而不自居,「光靠精神贏不了球,還要技術過硬」,多少人為之點贊。你也會明白,一個貧困學生和一所高校的往來信函會打動那麼多人,「人生實苦,請你足夠相信」,你若自強不息,必有厚德載物。用直指人心的話語,用人們能接受的方式,用契合時代特點的形式和載體,讓人們思考、感悟和懂得:精神上的富有和堅強,才是最值得嚮往的詩和遠方。
人終究是需要一點精神的。

5. 對黨史學習教育目標要求傳承石油精神弘揚石化傳統方面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

摘要 傳承弘揚石油精神,需要吐哈石油人進一步堅持「小油田辦大事」的理念。吐哈油田自成立之初就有著「小不自弱」的氣魄。吐哈油田公司持續推進高效勘探、低成本開發和擴大自主經營權改革,全面加強合規管理。面對新機遇新挑戰,必須要把弘揚石油精神作為激勵鬥志和推動實踐的不竭動力,求新思變,創先爭優,創造優異業績。

6. 石油精神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雖然石油精神距離我們的時代漸行漸遠,但是它的精神一直在傳承在不斷的發揚光大。那種不怕累不怕苦無私為國的精神永遠不老!今天我們仍要有這種不怕苦累的偉大精神,中國才能更快很好的發展進步!

7. 石油精神的核心是什麼

1、石油精神說的應該就是鐵人王進喜,像他一樣不怕苦不怕累對不對勇於團結敢拼敢做。

2、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同志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

3、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乾的奉獻精神等。鐵人精神的核心價值是愛國創業我最認真,求實奉獻我最根本。


8. 新時代海油精神是什麼

新時代海油精神的內涵是:愛國、擔當、奮斗、創新。
大力弘揚石油精神:以石油精神紮根,胸懷全局講政治。以石油精神固本,求真務實轉作風。以石油精神聚力,改革創新謀發展。以石油精神鑄魂,深度融合抓黨建。
全面理解石油精神、新時代海油精神:
1、「主幹和枝幹」的關系。中國精神是主幹,石油精神、海油精神是枝幹。處理好主幹與枝乾的關系,要從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從中國精神譜系傳承的高度,深刻把握石油精神和海油精神應有的歷史定位。
2、「傳承和發展」的關系。石油精神是海油精神的「根」與「魂」,海油精神就是石油精神在海洋石油工業領域的實踐、發展和傳承。
3、「守正和創新」的關系。我們講「守正」,守的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石油精神之正,是「愛國、擔當、奮斗、創新」的海油精神之正。

9. 石油精神是什麼意思

石油精神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總稱,誕生於石油石化工業異常艱苦的創業時期,是石油石化戰線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奪取勝利的不竭動力。

在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發展歷程中,以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苦幹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業的靈魂和根基。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大力弘揚石油精神作出重要批示,他強調:「石油精神」是攻堅克難、奪取勝利的寶貴財富,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事實確實如此,只要細細思考,我們就會發現,石油精神其實一直都未曾遠去。

石油精神在 「中國石油師」的堅實腳步里。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共和國的石油工業,正是發軔於王之渙詩中的這片荒涼悲愴的大漠。

甘肅玉門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開發,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員工最多和工藝技術領先的現代石油礦場,解放前的產量占舊中國石油產量的95%以上。

1952年8月1日,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改編為「中國石油師」,集體轉業到石油戰線,翻開了石油工業史的第一頁。

面對重重挑戰,這支「石油師」發出了錚錚誓言:「我們是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不怕死,更不怕苦。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沒有一個是逃兵。」

其他:

石油精神在哪兒:在石油前輩的手拿肩扛、浴血奮戰里!

建國初期,國家經濟建設百廢待興。在那個時代里,尋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風霜萬里,顛沛流離,兼之物質匱乏,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對於石油人來說,面臨著技術人員匱乏、石油裝備落後、後勤補給奇缺等一系列問題。然而,困難嚇不到石油人。

沒有吃的,他們就摳鼠洞、扒樹皮、挖野菜、開荒種地;沒有用的,他們就「人拉肩扛」;沒有住的,他們就住在簡陋的帳篷、牛棚、馬廄里……

「沒有條件創作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他們用不屈的意志和瘦瘠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國工業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