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是什麼古地理環境形成的
擴展閱讀
發布廣告費用如何入賬 2025-05-01 13:19:56
上不了網有什麼修復工具 2025-05-01 13:01:00

石油是什麼古地理環境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5-04-28 13:02:25

1. 含有石油的古地理環境

含有石油的古地理環境:溫暖的淺海環境。石油是古代水生生物遺體被埋沒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過程是:
1.在遠古的海洋里,生活著很多水生動物。它們有的體型大,有的體型小,甚至還有很多浮游生物。當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們的屍骸就沉積在海底。有的骨骼變成了化石,但由於海洋中有很多鹽分,它們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魚一樣,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2.由於海底的水壓很大,所以長年累月動物和微生物的屍體就逐漸被壓縮。幾千年後我們看到的沉積岩,就是壓縮的結果。在強大的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了石油,存在於沉積岩中。
3.很多的陸地上也盛產石油,這是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造成的。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2.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3. 石油形成需要什麼地址和地形條件

首先,大地構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強烈地殼拉張會產生低窪、深陷的古海盆或古湖盆的還原環境。大家都知道,原始有機質在陸地表面難以保存,有機質極易被氧化破壞,只有當原始有機質在比較廣闊長期被海水或湖水淹沒的低窪地區,在隔氧的還原環境下,才有利於有機質的堆積與保存。這種環境並不是到處都有的,它受到多種地質條件嚴格控制。那些沉陷規模大的湖盆或海盆,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需要經歷多期地殼構造運動,形成地勢高低懸殊的高山和平原盆地以及深埋在地下看不見的很多起伏不平的隆起帶和窪陷帶。從現今全國地形圖看,所分布著的大大小小眾多被高山包圍的沉積盆地(如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盆地,甘肅酒泉盆地,四川盆地,東北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以及中國沿海大陸架的若干沉積盆地等都有利於有機質堆積、保存,為油氣生成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且,地殼運動還可以產生巨大的熱量,能加速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成藏。

其次需要適合油氣生成的古地理條件和古氣候條件。

無論在海相沉積盆地還是在陸地湖相沉積盆地中,油氣的生成還需要一個大量生物繁殖和生長的地域,如淺海大陸架區、陸地的深水?半深水的古湖盆區。

在海洋大陸架區,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水體較寧靜,陽光溫度適宜生物的繁殖,尤其是各種浮游生物異常發育,死亡後不需經過太深的水體即可堆積下來,再加上這些部位鄰近河流三角洲,陸上各種有機質也源源不斷地被河流帶入海中,致使這一帶地層中的有機物質特別豐富,為極有利的生油氣區。大陸上某一地質歷史時期發育的深水?半深水湖泊具有穩定的還原環境水體,浮游生物特別發育,還有來自湖泊周圍河流帶來的大量有機質。相反,在濱淺湖區、沼澤地區水體動盪,有機質受氧化破壞則很不利於生成石油;或者在淺海區,雖然生物也極為繁盛,但是水體中的氧含量也很高,死去的生物或者被其他生物吃掉了,或者迅速被氧化破壞了,無法被保存下來,因而也就談不上以後形成石油了。

這就是說,地質歷史上發育的湖盆、海盆從總體上講具備了生油、氣的大背景、大環境,但是要形成有工業價值的油氣還需要適宜於有機質發育的古地理條件?海洋大陸架的較深部位、陸地的半深水?深水湖泊區。

不言而喻,古氣候變化也影響到各種生物的生長和繁盛程度。溫暖、潮濕的暖濕帶?亞熱帶氣候最有利於各類生物的生長。我國西北地區現今的氣候基本上是屬於乾旱少雨的氣候帶,生物極不發育,將今論古,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4.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國家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東,中東地區是海洋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和這些熱帶植物的屍體所組成的。

(4)石油是什麼古地理環境形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