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東石油輸出路線運往西歐 美國 日本的路線
中東石油輸出路線的三條路線分別是
1.
運往日本(東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2.
運往西歐、美國(最短西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3.
運往西歐、美國(較遠的西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旺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② 日本進口大量石油的必經之路是什麼海峽
日本大量進口石油的必經水道是馬六甲海峽。這個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的重要航道。
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的產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 燃料:這是石油產品中使用量最大的一類。根據用途和范圍,燃料可以分為五種:航空汽油、車用汽油、航空煤油、高速、中速和低速柴油、液化石油氣、以及爐用和船舶用的燃料油。
2. 潤滑油:潤滑油和潤滑脂用於減少機械部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使用壽命,節省能源。盡管它們只佔全部石油產品的約5%,但種類繁多。
3. 瀝青:瀝青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工得到的,其產量約為原油加工量的百分之一到幾百分之一。
4. 溶劑:溶劑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石油與原油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石油是一個工業術語,相對於礦產資源而言。通常所說的石油工業指的是礦產資源工業。在石油勘探過程中,根據勘探程度和探明情況,計算並確定石油儲量。石油儲量是地質勘探的成果,是一種待開發的原始礦產資源量。
2. 原油是埋藏在岩石地層中並被開采出來的石油,保持著其原有的物理化學形態。它是石油工業的初級產品,實現了其使用價值,是油田開發的成果,原油產量是一種已經開發的礦產資源產量。
3. 石油一詞多用於描述油層滲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而原油一詞多用於國家統計的原油產量數字、評價原油理化性質及用於說明採收率、采出程度及採油速度。
4. 石油作為礦產資源是指含有水分和氣體的油,而原油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其中的水分和氣體已經從油中分離出來,是一種合格的工業產品。
③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軸心國集團的三大巨頭之一。作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日本的石油消費量巨大。然而,眾所周知,日本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本土幾乎不產。那麼,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在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美國是其主要供應國。在三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大部分依賴美國進口,美國進口的原油占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80%。此外,還有從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緬甸等南洋地區進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約10%。
第二個渠道是日本海外控制區,其中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的薩哈林油田最為重要。薩哈林油田是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的,是日本二戰前控制的最大油田,石油產量占日本總需求量的約7%。除薩哈林島南部外,台灣、東北等地也有少量石油出產。
第三個渠道是人工制油和提煉油。日本通過撫順的油頁岩等資源進行人工制油,盡管產量較小,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日本的石油需求。
由於日本嚴重依賴海外石油,始終受制於人,因此日本在中國東北、朝鮮等地積極尋找石油,並從國外購買石油進行儲備。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囤積了約500萬噸石油,但僅夠其支撐一年。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始終小心翼翼地避免激怒美國,以免美國切斷其石油供應。然而,美國以切斷石油等資源供應為威脅,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面對美國的威脅,日本人非常憤怒,拒絕接受美國的要求。這導致了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切斷了日本的石油和成品油供應,迫使日本採取極端行動,偷襲了珍珠港。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迅速佔領了東南亞,英國人和荷蘭人匆忙撤退時炸毀了當地的油田。盡管日本人努力修復並逐步恢復南洋油田的產量,但直到1943年,產量才恢復到戰前水平。然而,由於美國逐漸掌握太平洋主動權,並通過潛艇戰破壞了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和商船,日本能夠從南洋運回的石油非常有限。到了戰爭後期,日本的油輪幾乎有去無回,海外石油供應被切斷,國內石油儲備日益枯竭。日本不得不使用豆油、松脂等替代品,甚至將國內的松樹幾乎挖光以煉油。許多艦船也被改用煤炭作為燃料。
盡管日本竭盡全力搜羅石油,但軍隊的基本需求仍無法得到滿足,也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最終,在遭受美國兩顆原子彈的打擊後,日本選擇了投降。
④ 發達國家日本從發展中地區西亞進口石油運輸工具是什麼
日本進口石油,主要用油輪運輸。
我們國家的中石化,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既有管道運輸,也有油輪,鐵路運輸。最省錢還是管道運輸。
⑤ 世界油氣運輸通道有哪些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國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業化國家,而產油區主要集中在中東、裏海、南美和西非這幾個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格局必然導致石油貿易的國際化。國際石油貿易涉及的地區范圍廣泛,它由數十萬千米的管道、數百個口岸、數千艘油輪和龐大的航線網構成海陸聯運系統。石油運輸可以採取海運、陸運、空運、聯運、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由於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而且進口數量龐大,所以,目前石油運輸主要是海上船運。海上船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不受道路和鐵路限制等優點。而天然氣則由於其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氣的運輸比石油更復雜,它還涉及氣態天然氣液化的問題。
海上航線 目前,海上運輸線主要有: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波斯灣—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線等。隨著國際石油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大運輸通道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為這些航線的起點或是中繼站的海峽與運河,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為保障石油航運順暢無阻的「咽喉」。
海上運輸線(1)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周邊國家有吉布地、厄利垂亞和葉門,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亞丁灣,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20萬~33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30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北美、東南亞和大洋洲。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輪通過該海峽後,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另一條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因此,霍爾木茲海峽可謂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動脈」。在波斯語中,「霍爾木茲」意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鎖或受到影響,西方世界將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4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200萬桶,幾乎全部為南向運輸,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數十萬桶的成品油。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西歐和南歐。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該海峽雖然最狹窄之處僅有708米,但卻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大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輪,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難航行的「咽喉」水道。海灣石油的眾多出口線路中,有許多是向西經過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
(4)巴拿馬運河/穿越巴拿馬的石油管線。
巴拿馬運河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連接位於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和位於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馬港),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寬150~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61.3萬桶。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載物資總量(以噸位統計)中,石油和成品油的運輸量最大,佔16%。油輪中有64%的船隻是南向行使,通過運河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且以運輸成品油為主。
(5)蘇伊士運河/薩米德石油管線。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與地中海,將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運河全長175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深度為22.5米。蘇伊士運河/薩米德(Sumed)石油管線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80萬桶,其中薩米德管線的日輸量(石油全部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為250萬桶,剩餘130萬桶通過運河運輸。石油出口目的地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也有一小部分運往美國。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線因故遭封鎖而中斷石油運輸,那所有的油輪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將導致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增加。
(6)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及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水道,全長約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運通道,號稱「東方直布羅陀」。海峽的東南出口處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030萬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
(7)俄羅斯油氣出口管線/港口。
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油氣出口港主要是位於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和位於波羅的海的普里莫爾斯克港(列寧格勒州北部、芬蘭灣沿岸)。油氣出口管線主要經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出口量超過450萬桶;天然氣年出口量超過67000億立方英尺(合1896億立方米)。油氣出口目的地包括東歐、荷蘭、義大利、德國、法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
管道運輸 採用管道運輸石油具有運量大、安全、方便和運費低等優點,因而成為各國油田與油港、煉油廠之間的紐帶,在石油進出口貿易中,也是與油輪相輔的運輸方式。世界油氣管道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遠距離、大口徑的管道系統,二是管道分布廣,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例如,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蘭為265米/平方千米,法國48米/平方千米。美國在天然氣管輸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復雜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國有天然氣長輸管道40825公里,100餘個州際天然氣管輸公司,管網遍及本土48個州。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還分別有6條和4條國際供氣管道。
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兩億。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歐洲對情節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原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滕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在東歐輸氣、配氣管線的修復與新建計劃正在進行。北非輸氣管線長度的增長與歐洲天然氣擴建項目密切相關。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正在開始建設歐洲—馬格裡布管道系統在其本國的系統。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和管道建設發展前景巨大。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向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項目正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道項目。
就世界各國(地區)的管道建設與發展來看,有如下特點:
第一,油氣管道建設與經濟和資源的關系密切。世界油氣運輸,特別是天然氣運輸業最發達的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前兩者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後者是世界天然氣蘊藏量最大的地區。他們都有強烈的油氣消費慾望。
第二,油氣消費量是管道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北美、西歐、原蘇聯地區和中東地區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氣最大的消費區。
第三,油氣產區遠離消費區是油氣管道發展的前提。從世界儲量分布分析,這種產、需區域嚴重分隔的現象將不斷推動油氣管道的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運 液化天然氣是將氣態的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以便於運輸,這種運輸主要是指海上船運。亞太地區是液化天然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卡達、汶萊等國。其中亞太地區除馬來西亞有少量液化天然氣向歐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另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阿曼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除少量出口到歐美地區外,很大數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兩國。中國可以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從以上液化天然氣的進出口國別來看,與石油進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運輸特點也基本一致。要保證國家油氣供應必須兼顧所有這些運輸渠道的安全。
⑥ 中東石油出口的主要航線
中東石油主要靠海運出口到歐洲、北美、以及中國、日本等地。
向西有三條航線:
一條是: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英、法);
另一條是: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英法或美國。
向東是: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日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