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史籍中怎樣記載石油的
我國古人很早就能分辨出石油露出地表的有油苗、氣苗和瀝青三種形態。其中的油苗是地殼內的石油在地面上的顯露的痕跡,是尋找石油礦的重要標志。
石油的出現時間並不清楚,最早記載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提及上郡高奴縣的洧水可以燃燒,其實是水面上漂浮著原油或石蠟、瀝青的東西。據此推算,最遲在西漢時就發現石油。
石油的名稱首見於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之前多稱為「石漆」,可能由於一些油苗含瀝青質高、顏色像漆一般黑。
也有人叫石油為「水肥」,主要由於浮在水面的一層油像肥肉一樣,一點即燃。沈括發明了用石油做「炭黑」,再用炭黑來制墨。
石油在古代的開發並不普遍,只有小規模的開采。古人發現石油有不同的功用。
北周武帝時期,石油曾經被酒泉人作為燃料,燒毀來犯的突厥人的攻城器具,突厥軍大敗。這是石油在我國軍事史上的首次利用。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酒泉延壽縣河裡有一層肥如肉汁的東西,可以塗在車和水碓的軸承上,效果非常好。
石油一點就燃,十分明亮,但燃燒時煙很大,要經過提煉才能使用。古人把石油澆灌成燭,亮度是普通蠟燭的三倍。
Ⅱ 北宋時期石油何時開採的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的是誰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中國古人就已發現並利用了石油。那麼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據史料記載:他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
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漢族,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我國最早記述石油與石油開採的記載也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那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50歲,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夢溪筆談》中他記錄了石油的存在狀態與開采過程。他是這樣寫的:
「在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就是過去說的高奴縣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火炬,冒著很濃的煙,帳幕沾上了油煙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根據現有的史料,他是第一個使用石油的人,他將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煙塵製成了墨,他還寫過一首《延州詩》,描述了延州開採石油形成煙塵滾滾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沈括,最早描繪石油形態與開采過程的是沈括,最早用石油煙塵代替松煙制墨的也是沈括。他筆下的延州石油如今已形成我國著名的長慶油田,年產量達到了二千萬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Ⅲ 石油在古代叫什麼
在古代西方人還不知道石油是什麼東西時,中國老百姓已經用這種黑色液體燒飯點燈了。這要歸功於我國古代的一位讀書人,是他經過反復研究,弄清了這種東西的性質和用途,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這位讀書人還給它起了一個名字:「石油」,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這位讀書人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間錢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學家,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學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稱他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33歲到京城開封研究天文歷法。王安石變法期間,被任命為負責觀測天象、制訂歷法的司天監長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歷》代替舊歷,提出《十二氣歷》代替農歷,《十二氣歷》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還要合理,可惜未被採納。
沈括在物理學方面建樹很多。他通過實驗找到了使用指南針的辦法,使針總是精確的指向南方。這是世界上關於如何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此後,他在用指南針定向時,發現磁針常向東偏,不指正南,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這比歐洲人要早400年。他對凹面鏡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說明,對聲音振動的實驗,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到浙江東部地區考察,提出雁盪山群峰是經過千萬年流水的沖刷而成。他經過太行山麓,見山壁中間有一條由卵石螺殼組成的堆積層時,斷定這里是古時的海邊,並推論出「大陸都是混濁泥沙沖積形成」的。這些獨到的見解,與現代科學結論有許多相通之處。
沈括晚年居住在潤州(今鎮江)的夢溪園,專門從事著述,為後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庫。像活字印刷、磁針裝置四法、水法練鋼等重要成果,就是由這本書記錄留傳下來的。
Ⅳ 石油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4個名稱
石油在古代曾被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Ⅳ 中國古代把石油稱什麼求大神幫助
石油的發現早已有之,沈括並不是第一人,最早可以見於史書的石油的記載是在《前漢書》中,稱其「肥可燃」[8]。石油在中國古代的用途比較廣,主要有五點:照明、做潤滑劑、醫治疥瘡、制墨、用以作戰[9]。沈括在出任北宋塶延路經略使的時候,非常重視石油可能給宋朝帶來的益處,數次去石油產地益州做實地考察,甚至結廬而居[10]。 我覺得沈括利用石油還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那就是「油煙墨」——他本人稱之為「延川石液」。他將石油燃燒後得到了碳粒製得油煙墨,自己評價為「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10],蘇軾也曾對之贊不絕口。後世仍不斷為人稱道,在謝在杭的《五雜俎》和潘贗祉的《墨評》中均有提及,且極受推崇。 不知對不對啊,自己看下
Ⅵ 讓現代各國為之大打出手的石油,在中國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的
在中國古代,最早發現石油的是北宋時期的沈括,他是當時有名的科學家和軍事家,他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石油的人,為此他還寫了夢溪筆談,在裡面描繪了石油的形態。
他在50歲的時候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後來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在打仗的生活中,他也沒有忘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他的夢溪筆談里,他是這樣寫的石油是產生在水邊,我把它採集到了瓶罐里,這種油看起來像清漆,但是點燃以後像火炬,會冒著很濃的煙。所以他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就用地上的煙煤做墨,還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所以後來根據歷史,他就是第1個使用石油的人,他用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煙製成了墨。
Ⅶ 沈括與石油是指
沈括(1031-1095)是我國北宋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他對數學、物理、地質、醫葯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值得中國人因他而感到驕傲的有兩件事:一是他首先發現地球有「磁偏角」,足足比歐洲人早400年;二是他起了「石油」這個簡單、明了又具科學意義的名字。在這之前,石油不叫「石油」,而叫「脂水」、「石漆水」、「膏油」,名稱雖不同,但都形容了石油是黑乎乎、粘乎乎、如脂如膏的液體,這雖和現在人們看到的石油的模樣是一致的,但都沒有「石油」這個名字醒目。
然而,究竟什麼是石油?石油是一種在地殼上天然生成的結構十分復雜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煉油廠可以把原油分餾成汽油、煤油和柴油,正是利用了石油是混合物的特點。
石油的顏色有多種,從無色、淡黃色、黃褐色、深褐色、墨綠色至黑色。獨山子原油呈墨綠色,克拉瑪依原油為褐色和黑色。原油有輕有重,我國通常把相對密度大於0.9的稱重質油。克拉瑪依油田大斷裂上盤多為重質油,下盤多為輕質油。石油的流動性用粘度來表示。我國依粘度大小將原油分為四類,即低粘油、中粘油、高粘油和稠油。自然界所有液體都有自己的凝固點。水在0℃變為冰,0℃就是水的凝固點。由於石油是多種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所以石油的凝固點變化范圍很大(-30~30℃以下)。克拉瑪依油田大斷裂上盤的原油,由於含蠟量低於5%,使其凝固點低到-45~-20℃,這一特性全國獨一無二,全世界也是罕見。這種低凝固點原油,成了國防和航空、航天工業的珍品,有特殊的應用價值。
石油,號稱「工業的血液」,伴隨著人類文明一路走來。現在,從石油中能提煉3000多種產品,應用於各個領域,石油成了當之無愧的「萬能化工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