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貿易是什麼
國際石油貿易發展的新趨勢
全球經濟發展的區域結構變化將推動國際石油貿易持續快速增長。這是因為,一方面,國際石油貿易的區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隨著一些新興經濟體的高速增長和對石油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供需地域不平衡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國際石油貿易規模會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與石油貿易量逐步擴大和石油貿易日漸活躍相伴隨的是貿易主體的多元化和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國際石油貿易將成為石油公司盈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油貿易方式不斷向多樣化、體系化方向演變。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石油實貨交易中心的規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現貨合同、遠期合同、中長期合同等在內的體系化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石油紙貨交易規模增長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貨在整個石油市場交易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隨著金融市場、金融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套利交易、現金交割以及期貨轉現貨、期貨轉掉期和差價合約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
國際石油貿易基準油價格形成過程中的金融屬性日益突出。盡管現貨市場仍是形成國際石油貿易基準油價格的基礎,但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並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動性,通過標的原油品種的交易,對世界原油價格變化起到了主導作用。金融屬性在世界原油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價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價漲勢。
亞洲交易中心地位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同時以重酸為特徵的基準油可能會成為三大基準油之一,亞洲有望成為全球三大原油定價中心之一。隨著國際石油市場中重質高硫原油市場份額的不斷增加,建立一個有別於西德克薩斯中質油和布倫特油能反映重質高硫原油市場供求關系的、相對獨立的石油市場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圍繞這一新的定價中心的爭奪將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
我國參與國際石油貿易面臨的挑戰
第一,參與國際石油貿易主體需要進一步多元化,貿易公司競爭力亟待提升。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逐漸打破國有貿易一統的局面,允許更多有資質的企業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從事原油、成品油貿易的企業受體制與人才的制約,目前還只能以保障國內石油供應為其主要使命,全球石油貿易業務還不足以成為公司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也無法與國際大石油公司展開全面競爭。
第二,石油進口只能被動接受以美國和歐洲為主導的石油供需形成的價格,國際價格形成過程中沒有客觀、合理地反映我國石油的供需變化。雖然我國石油貿易量增長迅速並逐漸成為國際石油貿易中的重要部分,但這一因素在基準原油價格中並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中國需求因素常常被錯誤的預期所誇大,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國際石油價格,而我國卻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石油價格。
第三,適應多元化貿易方式的體制和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風險管理遠遠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石油交易機制。一方面,在目前形勢下對企業從事國際石油交易難以進行有效的監管,只能對企業參與國際石油衍生品交易實施限制;另一方面參與石油貿易活動的石油公司靈活運用衍生產品進行交易的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價格風險而無法主動、有效管理風險。
第四,支持國際石油貿易的軟硬基礎設施尚不能為企業贏得有利的貿易機會提供保障。目前國內具有權威性的信息發布和研究機構還沒有建立起來,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石油市場的能源金融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硬基礎設施不足以保障國家應對突發事件而導致供應中斷所面臨的風險,也不能滿足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經營策略的需要。另外,石油貿易過多地依賴海上運輸和「馬六甲」通道也是制約中國石油貿易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五,參與多邊國際能源合作機制的框架還不足以保障我國石油貿易的安全。國際能源合作機制中,石油是核心。我國有重點地參加了一些多邊能源合作機制,但礙於時間、制度、政治等因素的制約,目前還未完全建立起穩定、有效的能源合作框架,影響了安全、穩定、可靠的石油貿易戰略的實施。
我國參與國際石油貿易的戰略選擇
完善國內石油市場體系,提高中國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話語權。
隨著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國內石油市場已經成為世界市場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國應該從世界石油市場的高度出發來看待國內市場建設對保障國內供給的作用。我國應在借鑒國際石油貿易市場多層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多元性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國內實貨交易市場,有步驟地推進紙貨市場的建設,形成現貨、遠期、期貨為重點的多層次、開放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允許國際大石油公司、金融機構和機構投資者等參與國內石油期貨市場的交易,提高國內石油市場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爭取成為全球性石油定價中心之一。
營造有利的國內外合作環境,構建穩定、可靠、多元化的進口來源渠道。
發揮國家在爭取國際石油供應中的作用,積極開展國際能源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揮中國經濟崛起的優勢,將石油合作納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性的各種對話和交流。此外,在合作的產油國開展先進技術展示,進行產業交流,以市場換取穩定的石油供應,也是穩定與產油國關系的重要方式。在穩固現有石油進口來源渠道的同時,也要逐步拓寬石油進口來源地,以降低由於石油進口集中度過高可能帶來的風險。
提升石油企業國際化和獲取權益油的能力,保障國際石油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培育企業競爭力最為有效的手段,我國應逐漸打破國有貿易一統的局面,在競爭中促進我國企業國際貿易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我國石油企業在國外也應積極獲取權益油,當然,在國外取得權益油並不是直接的國際石油交易,也不意味著必須將取得的權益油運回國內,但這提供了一種關鍵時刻的戰略選擇,會提升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討價還價能力。
加快石油貿易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靈活、發達的石油運輸網路體系。
運輸方式要實現多元化,尤其是增大海運能力和管輸能力。海運仍將是石油運輸的主要方式,應改變我國油輪運力小和油輪噸位小的現狀,建設一支能基本確保我國石油供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遠洋油輪隊伍,降低運輸成本。通過西北、東北、西南三個渠道建立或擴建輸油管道,形成海陸相得益彰的運輸通道。目前,要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的陸地輸油管道,著重擴大中亞、俄羅斯至中國管線的運輸能力。
推進體制和法規建設,提高政府對國際石油貿易的監管能力。
積極推進體制、法規和石油市場信息披露機制的建設,為政府調控和企業參與國際石油貿易提供製度和信息保障。近20多年來,發達國家的石油市場信息披露機制為穩定其國內石油市場和保障安全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披露機制建成之後,政府可及時檢測國內及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趨勢,並對國內有關石油的信息公開和統一披露進行有效的管理。此外,還應該加強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建設,我國在參與國際貿易過程中,交易信息的安全管理和信息的公開披露要建立一套制度,統一口徑,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造成的損失。
『貳』 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優點和缺點是哪些
1、石油氣:
優點:動力強勁,燃燒後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及含硫化合物。
缺點:污染嚴重
天然氣:
優點:成本較低,燃燒物主要為水和二氧化碳,環保。
缺點:動力不足。
2、石油也叫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采出來黏稠黑褐色液體燃料。天然氣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經過億萬年的高溫和高壓等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氣體。
3、在化學組成的特徵上,天然氣分子量小(小於20),結構簡單,H/C原子比高(4~5)。石油的分子量大(75~275),結構也較復雜,H/C原子比相對低(1.4~2.2)。
4、在物理性質方面,天然氣基本是只含有極少量液態烴和水的單一氣相;石油則可包容氣、液、固三相而以液相為表徵的混合物。天然氣密度比石油小得多,既易壓縮,又易膨脹。在標准條件下,天然氣粘度僅n×10-2~10-3mPa·s,而石油粘度為n~n×10-3mPa·s,相差幾個數量級。天然氣的擴散能力和在水中的溶解度均大於石油。
5、在生成的條件方面,天然氣比石油寬。天然氣既有有機質形成,也有深成無機形成;沉積環境以湖沼型為主;生氣母質以腐殖型乾酪根(Ⅲ型)為主,生成的溫度區間較寬,在淺部低溫下即開始生成生物氣;在中等深度(溫度多數在65~90℃)范圍內,發生的有機質熱降解作用而大量生成石油的「液態窗」階段,也可伴之生成;在深部高溫條件下有機質裂解則又主要是生成天然氣。
6、天然氣對儲集層的要求也比石油要寬,一般岩石的孔隙度10%~15%,滲透率在1×10-3~5×10-3μm2也可成藏。而由於天然氣的活潑性,則對蓋層的要求比石油嚴格得多。因此,天然氣分布的領域要比石油廣,產出的類型、貯集的形式也比石油多樣,既有與石油聚集形式相似的常規天然氣藏,如構造、地層、岩性氣藏等,又可形成煤層氣、水封氣、氣水化合物以及緻密砂岩、頁岩氣等非常規的天然氣藏。煤層既是生氣源岩又是儲集體的煤層氣藏已成為很現實的類型。
『叄』 中國的石油主要從哪些國家進口用什麼方式運輸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45個國家向中國進口原油。中國進口原油的一半(44.1%)來自9個中東國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最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費國。中國石油進口的大幅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國內經濟和消費增長的驅動。
一、以下是向中國進口原油的前15個國家/地:
俄羅斯: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5.8%
沙烏地阿拉伯: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2.4%
安哥拉: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0.4%
伊拉克: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9.4%
阿曼: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7.2%
巴西: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8%
伊朗: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3%
科威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5%
委內瑞拉: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9%
美國: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8%
剛果: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7%
哥倫比亞: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1%
馬來西亞: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
利比亞: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
二、運輸方式:公路、鐵路、海運、國際輸油管道等方式
在最開始運輸石油的時候,是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因為生產力不發達,但是之後隨著技術的發展,漸漸地演變到了第二個階段,那就是鐵路運輸。相比於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的量更,更便宜。
到現在,管道運輸才是王道。現在,在中國石油運輸的途徑當中管道運輸佔了將近80%,至於咱們在剛開始說到的空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這賠本的買賣,誰都不可能幹。那麼管道運輸有哪些優點呢?第一個就是量大,那一根根粗粗的管子,就彷彿瀑布一樣,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石油。而且還不需要你太多維護,投入的話,也就是那幾根管子,只需要把管子建好就行,建在地下的話,對於地面上的環境也沒有什麼影響,最大的擔憂就是有些人挖路的時候把石油管道挖破了,那這損失可大了去了,這主要是對於挖穿石油管道的那些人而言的。
除了輸油管道,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海運,咱們從國外進口來的石油,除了輪船運輸,好像也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咱們先把國外的石油通過大型的油輪運到碼頭上,然後再通過輸油管輸送到國內的各大煉油廠,從而提煉出各種石油產品。當然了,咱們還建了一些國際的輸油管道,但是也沒多少,比如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以及中緬輸油氣管道等等。至於更遠的地方要建國際輸油管道的話,成本太高,而且打通關系太麻煩,不值得。
『肆』 管道運輸石油的優點是什麼
管道運輸石油
管道運輸運輸量大、連續、迅速、經濟、安全、可靠、平穩以及投資少、佔地少、費用低,並可實現自動控制
『伍』 石油相對於煤和天然氣有什麼優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天然氣與人類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眾所周知,天然氣是一種干凈、方便、優質、高效的能源。所以,不管是直接燃燒,還是用於發電或開車,都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經測定,天然氣的熱值和熱效率不但高於煤炭,而且高於石油。
以1公斤煤炭與1立方米的天然氣相比較,天然氣的熱值為9300至10000大卡,而煤炭的熱值還不及天然氣的一半。天然氣的熱效率可達75%以上,而煤炭的熱效率卻只有40-60%。即使是石油,它的熱效率也只有65%左右。更可貴的是天然氣燃燒均勻、清潔、有害成分少,相對於煤和石油來講對環境的污染較小。因此,許多行業的專家對天然氣高看一眼,格外青睞,常把天然氣用於本行業的特殊工藝過程,以製造最理想的優質產品和爭取最佳的經濟效益。
把天然氣作為化工原料,更顯示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與其他化工原料相比,天然氣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它擁有各種特殊的成分。目前,全世界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的化工產品以近千種,其中既有供工業生產使用的,又有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既有供人們吃和穿的,又有滿足人們住和行使用的。應有盡有,包羅萬象。正因為如此,人們利用天然氣生產出了許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在經濟上獲取了十分客觀的效益。
在經濟、能源和環境三位一體的原則下,天然氣將會進一步大顯身手,展現自己的才華。90年代以來世界天然氣消費量增長速度較快。國際能源研究機構大都認為,21世紀上葉天然氣消費量將快速增長,並將取代石油成為第一能源。
『陸』 多元化渠道進口石油原因
我國石油進口源主要依賴於中東地區,而進口主要路徑是馬畢李六甲海峽,這給我國的石油供應安全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因此,多元化原油進口渠道成為眼下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考慮到物流成本和物流安手差遲全問題,增加管道運輸或通過船運避開馬六甲海峽進口的比例,成了石油進口多元化選擇的重點。同時,考慮石油進口戰略要以「鐵礦石價格談判」案例為鑒,實施「走出去」戰略,多參股海外油田,控慶斗制油氣資源的源頭。
『柒』 中石化和中石油各自有什麼優點
從收入端來看,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的汽、柴油和煤油受到國家管制,其他產品都是自由定價。算個比例的話,大致65%左右的收入受到了國家價格的管
制,35%左右能夠自由浮動。這樣的話,即使是中國石油,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國家不調整成品油價格的背景下,真正能夠享受到油價上漲好處的只有35%的
收入,而在目前國家徵收石油特別收益金的情況下,即原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家還要被拿去一部分,中國石油受益於原油價格上漲的好處還會更少。總的來看,在
國際油價上漲的情況下,如果國內不調整成品油價格,則中國石化的盈利會受到負面影響,中國石油對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受益的程度也受到了國內管製成品油價格
和石油特別收益金的抑制,但還是提供了一個對沖油價波動的工具。
從業務板塊對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比較,情況如下:
上游業務板塊:
在上游的業務上,中國石油相對於中國石化的優勢明顯。經過4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國石油已形成一套陸相生油理論和油氣勘探開發配套技術,在油氣勘探開發業務領域的技術優勢集中在以下方面:
(1)勘探領域:岩性地層、前陸盆地、碳酸鹽岩及斷塊等油氣藏勘探地質理論及技術;
(2)開發領域:聚合物驅油等三次採油技術、中深層稠油開采技術、低滲透油田開發技術;
(3)天然氣領域:天然氣藏及凝析氣藏開發技術。
這些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佔有重要位置。更大和更有利的勘探區塊分布:中國石油在我國境內擁有的勘查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
184.0萬平方公里,擁有的采礦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6.6萬平方公里。中國石化在我國境內擁有的勘查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98.2萬平方
公里,擁有的采礦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1.1萬平方公里。這里一方面面積上中國石油大的多,另外一方面在勘探區塊的分布上更有利,當時中國石油和中
國石化分家的時候,中國石油分到的是更有利的勘探區塊。中國石化隨後收購新星石油公司,就是對其分家時弱勢地位的一種補償。
天然氣業務上更是佔主導地位:在三大石油巨頭裡面,中國石油占據了最有利的戰略位置。從資源來看,中國石油天然氣的產量佔到了國內產量的75%,天然氣
的儲量佔到了國內的85%,從運輸管道來看,中國石油的天然氣運輸管道佔到了國內天然氣管道的85%。中國石油在天然氣的領域優勢是中國石化所無法比擬
的。煉油和銷售板塊:在各自區域各占優勢,但中國石化效率和競爭優勢更明顯。首先來看業績,由於中國石油並不單獨公布煉油和銷售的情況,所以為了便於比
較,我們把中國石化的煉油跟銷售板塊相加的情況跟中國石油相比較。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最大到了350億元,最小也有100億元。當然一
個原因是兩者量的差距,中國石化的原油加工量在1.5億噸,中國石油只有1.1億噸。中國石化一年銷售汽柴油1.1億噸,中國石油一年銷售汽柴油0.73
億噸。另外的原因包括中國石化的煉廠更有效率(表現規模經濟和更好的產品結構)、物流成本更低和更高的產品實現價格(尤其是汽油)。
煉廠環節
中國石化煉廠的平均規模在750萬噸,而中國石油煉廠的平均規模僅為400萬噸,煉廠是典型的規模經濟,中國石化更大的規模提升了煉廠部門的效益。同樣加
工一噸油,中國石化比中國石油的成本應該低30元/噸(含折舊)。另外從產品結構來看,汽油、柴油、航油和石腦油的收率,中國石化為77.7%,中國石油
僅為69.3%,相差了整整8.4%,這是一個很大的差距,這些產品價格在4400元以上,8個點收率的相差表現在經濟價值上相差很多。
銷售環節
從地理分布上來看,中國石油的主要銷售區域在北方,相對於南方市場,地域更廣,但銷售量低一些,從而在物流成本上比中國石化更高。另外一部分汽柴油產品運
到南方去賣,物流成本也比較高。而從產品的實現價格來看,由於中國石化占據的是更富裕、成品油消費更旺盛的市場,相對中石油較高。以2006年為例,中國
石油汽油和柴油實現的平均價格分別為5034元/噸、4409元/噸,而同期中國石化汽油和柴油實現的平均價格分別為5224元/噸、4466元/噸,平
均比中國石油高190元/噸和57元/噸。
化工銷售板塊
中國石化佔主導優勢中國石油的化工業務跟中國石化相比,其效率要低不少。以2006年為例,中國石油共生產206萬噸乙烯,但EBIT僅為50億元,一噸
乙烯的EBIT為2400元,而中國石化共生產550萬噸(扣除了賽科、揚巴外方的權益產量),EBIT為172億元,一噸乙烯的EBIT接近3200
元。這還沒有考慮中國石油的石腦油結算價格比中國石化低的因素。其實這一點從乙烯廠的規模上也可以看出來,2006年中國石油乙烯廠的平均規模為40萬
噸,而中國石化是60萬噸。不過中國石油在對化工銷售業務的統一上面比中國石化早,並且由於大部分廠在北方和西部,為了在華東、華南銷售,其渠道建設、物
流建設以及庫存建設上面還是花了不少心血。
上煉油化工項目拉近同中國石化的對比差距
中國石油要參與國際競
爭,實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和保持其國內油氣供應主導地位是重要一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石油的煉油業務如果不能迅速做精做強,將可能成為其發展的一個「瓶
頸」。因此,其煉油業務的戰略性結構調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從其發表的招股書上看得出,上煉化項目將是其本次募集資金重要投資方向之一。
事實上,中國石油的下游業務在過去幾年已經得到長足進步。但就煉化項目而言,目前仍不及國內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石化。
『捌』 俄羅斯的石油全部賣給中國,中國夠用嗎
俄羅斯的石油全部賣給中國,中國當然夠用,但這是不可能的,對於俄羅斯來說石油買家渠道多樣化有利於抗風險,不至於因一國經濟波動而自身受影響,對於中國來說,作為石油能源買家,要拓展更多能源來源渠道有利於自身能源安全,不至於因政治因素影響自身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