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灣石油的油品好不好
海灣石油的成品油是好的。最先,海灣石油是中國第一個外資企業加氣站,它的油大部分都是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購置的,因此品質大部分是沒有什麼情況的。唯一的差異就取決於燃油添加劑,海灣石油的燃油添加劑會比三桶油差一點,因此在汽柴油驅動力、耐好滑芹燒性、降低汽車發動機損壞等領域就比但是三桶油了。
海灣石油為何劃算
海灣石油往往劃算,是由於它是剛推出的外資企業原油公司,開張前期的促銷友畢活動幅度非常大,因此油也就劃算了,等促銷活動以往,油價當然也就提上去了,這也是縮小盈利開啟銷售市場非常常用的方法了。
次之便是經營成本不高,海灣石油在我國的加氣站很少,因此工作人員費用和經營成本較為低,低成本了,海灣石油就會有自信減少油價了。而如今實際上除了促銷活動,海灣石油的油價早已挺高了,已經慢慢接近於兩桶油的油價。
此外,如果碰到海灣石油更為劃讓旦算的狀況,車主也是能夠首先考慮到海灣石油的,因為它的油品質跟三桶油的差別並不是很大,在價錢較低的情況下,性價比高當然是高些一些。自然,缺陷便是它的業務網站非常少,許多大城市也沒有,因此給油較為不便。
百萬購車補貼
❷ 大宗商品界的高盛—嘉能可,估值從6億美元到980億,創始人是通緝犯
導語:嘉能可被媒體喻為"大宗商品界的高盛",40年間公司估值實現了從6億美元到980億美元的大躍進,其創始人馬克·里奇曾被稱為"石油之王",也曾是美國通緝了17年的通緝犯。嘉能可公司浸透了馬克・里奇的交易思想,但卻受累於他的名聲,而最終與這位創始人劃清界限。
文/唐逸如
對於從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人來說,嘉能可公司(Glencore)是一個令人景仰的存在。如果簡單地進行一下類比的話,嘉能可公司對於商品交易行業的影響,大概相當於高盛在金融行業、聯邦快遞在物流行業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1974年成立以來,嘉能可僅用4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一家初出茅廬的瑞士石油貿易商進化為全球大宗商品全產業鏈巨頭的輝煌歷程。嘉能可的經營項目無所不包,涵蓋穀物、金屬、石油、軍火、糖類等。其混業經營模式在業內也獨一無二。在原油領域,其競爭對手是維多石油集團這樣的公司,在農業領域是美國的嘉吉公司和法國的路易達孚公司,在采礦領域則是力拓礦業集團和必和必拓公司。
這一歷程伴隨著大宗商品波瀾壯闊的牛市,也浸潤著其創始人馬克・里奇(Marc Reich)骨子裡的野心和膽略。在商品交易領域,馬克・里奇一直被認為是頂級的貿易商導師,他開創了原油現貨交易市場,打破了石油卡特爾的壟斷。但馬克・里奇激進的行事風格也遭受了不少非議。他習慣於在偏僻且存在爭議的地區開展業務,一旦成功就會為公司帶來高盈利。
嘉能可公司浸透了馬克・里奇的交易思想,但卻受累於他的名聲,而最終與這位創始人劃清界限。但馬克・里奇不會忘記,當初他是如何白手起家,將全球的商品交易市場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石油,被喻為黑色黃金,是"世界上最富爭議的資源",也是與每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必需品。當一位司機需要汽油時,他們來到加油站,按照油價付款,加滿汽油,然後揚長而去。這再正常不過的"交易"流程卻在上世紀70年代才出現。而締造了這一商品現貨市場的發明者,就是嘉能可集團的創始人馬克・里奇。
馬克・里奇1934年出生在比利時的一個猶太家庭,5歲時因為逃避納粹迫害而隨家人逃往美國。從大學輟學後,他在著名的商品交易公司菲利普兄弟公司(Philipp Brothers)做交易員。在工作中,馬克・里奇充分展示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膽識。一個當年與里奇一起在兄弟公司工作的貿易商赫特回憶說:"里奇是公司里記憶力最好的人,是一個天生的、一生 決不會 輕易失敗的賭徒。他的每一項冒險都經過深思熟慮。"
馬克・里奇的第一筆大生意是水銀。1950-1953年朝鮮戰爭期間,水銀有很高的市場需求,為了未來的軍事需要,各國政府都搶著購買和儲存。里奇設法獲得了世界最大兩家公司的產品經銷權,讓菲利普兄弟公司能夠低價購進高價賣出。此後,老闆耶西森(Jesselson)開始親自帶里奇入行,並像對待親生兒子一般地器重他。
而馬克・里奇真正的成功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原油市場的出色表現。當時,市場中的原油交易主要由所謂的"石油七姐妹"掌控,即海灣石油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龍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這7家石油巨頭。現貨市場上的原油產出在幾個月前甚至是幾年前就已經按固定價格預定,致使短期需求缺口無法得到彌補。因此,石油輸出國想盡辦法實現了石油資源國有化,奪取了國際石油定價權,導致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緊張起來。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菲利普兄弟公司覺得石油生意難做了,曾一度決定將重心轉移到金屬買賣上。但馬克・里奇卻認為,這種"禁運"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設想利用公司與中東各國的良好關系,買來石油,再高價轉賣給西方各國。1969年,里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建設了一條原油運輸管道,此後不久,他就開始將中東的原油出口到全世界,菲利普兄弟公司也因此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商。
馬克・里奇創設了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功能型競爭市場,也首次創造了現貨市場這種貿易形式。石油貿易利潤巨大,然而當馬克・里奇准備從公司領取每人100萬美元的紅利時,卻遭到耶西森的拒絕,這直接導致了後來被稱為"兵變"的結局。
在與菲利普兄弟公司發生薪酬糾紛後,馬克・里奇在瑞士中部的楚格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馬克・里奇國際公司,這家公司正是日後世界最大的商品貿易商嘉能可的前身。當時,里奇的父親從玻利維亞銀行籌措了200萬美元貸款,另一個從菲利普兄弟公司"叛變"的商人雅克(Jacques Hacheu)投資了100萬美元現金,而公司的啟動更多依賴於伊朗議員阿里(Ali Rezai)承諾幫助其在伊朗建立一系列的石油貿易渠道。
馬克・里奇把公司總部設立在瑞士楚格州,顯然經過了一番縝密的計算。楚格州是瑞士的低稅區,所以許多跨國公司、商行等紛紛在此安營紮寨。到這里落戶不僅稅低,而且手續也十分簡便,只需要到一家法律事務所登記注冊,就成了瑞士公司。公司成立後,馬克・里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牆腳"。馬克・里奇不惜用重金來收買菲利普兄弟公司的人,並對手下職員、經理論功行賞,以高薪重獎加以刺激,以令眾人一心為其賣命。
多年以後,這種工作激勵機制已經深入了嘉能可集團的基因。一篇新聞曾說在嘉能可工作的壓力是"投行工作壓力的3倍"。如果經理級別的人覺得自己的工作時間過長,想要縮短工作時間以便更多地與家人相處的話,其手下員工就會加倍努力工作,並最終取代經歷的位置。一位雇員說道:"成敗全看業績,與其他無關。"
而馬克・里奇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利用過去的關系,將公司建立的原油現貨市場與其他大宗商品業務相結合。在這一段時間,馬克・里奇公司成交了一筆又一筆大生意,石油、金屬、穀物、庶糖等,什麼買賣都做,積累了不少資金。
公司按照馬克・里奇激進而且創新的方式迅速發展。而馬克・里奇想在偏僻且存在爭議的地區開展業務的想法最終也成為公司一項高盈利策略。
在南非種族隔離期間,馬克・里奇曾將大批原油運往南非,以中間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換原油的交易,隨後他又無視美國的制裁而與古巴進行白糖貿易。
1981年由於伊朗扣押美國人質,美國政府作出禁止美國公司與伊朗做生意的決定。但馬克・里奇從上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實行石油禁運而使菲利普兄弟公司大發石油橫財的經驗中,發現可以利用美國的"貿禁"做一筆大生意。
為了避免遭到監管,馬克・里奇必須繞過美國購買石油。他先是通過自己在瑞士的公司買下石油,然後轉賣給兩家美國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這筆2億美元的石油買賣,最終通過他在蘇黎世、巴黎、倫敦的銀行戶頭,將巨款流向伊朗。
而休斯頓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接二連三地轉賣數十次,將油價抬高到每桶20美元。顯然,無論是馬克・里奇國際公司,還是休斯敦石油公司、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都賺了大錢。
通過與一些非常規國家的交易來往,馬克・里奇建立了全新並且極低的行業標准。在他的眼裡,沒有不能與之做生意的國家。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後的15年間,伊朗一直為馬克・里奇供應石油。里奇曾談及他與伊朗的貿易,"我們買來石油,負責運輸,然後賣掉。伊朗人沒辦法自己做這些事,而我們能夠做到"。
隨著商品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廣,合約價格的起伏也逐漸變大。為了加強對於交易者的監管和保護,1973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監管的緊箍圈很快落到了馬克・里奇公司的頭上。1983年,聯邦檢察官控訴馬克・里奇多宗罪狀,包括敲詐勒索、偷稅漏稅以及在人質危機期間與敵國進行交易等。
對於馬克・里奇國際公司的調查,是從其與美國石油轉售商WTM公司的業務開始的。當時,石油危機令美國的油價暴漲。一桶6美元進價的石油可以賣到25-40美元,套利交易的機會明顯到來。到了1978年,美國從事該項貿易的石油轉售商從石油危機前的12家井噴至500家。而WTM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據1983年的起訴證明表明,馬克・里奇國際公司通過WTM公司運作著整個石油業務鏈。
首先,WTM公司接受法國銀行的貸款,同時將1800萬桶原油賣給一家叫Listo的空殼石油公司。接下來馬克・里奇把高質石油貼上低質石油的標簽,以市價賣給WTM公司。WTM公司再將石油虧本賣給馬克・里奇秘密的巴拿馬公司,虧本部分自然在巴拿馬公司完全的市場化運作中補回來。
這樣的交易在數量的得失之間轉來轉去,到石油不再被轉移時,錢已經聚集在美國之外的地方了。1980年一年,WTM公司就在石油倒手生意中賺取了超過20億美元,平均每天經手的石油超過30萬桶,而馬克・里奇國際公司就佔了WTM業務總量的10%甚至更多。
1983年美國司法局起訴了WTM公司老闆大衛・雷特立弗(David Ratliff)和約翰・特諾蘭德(John Troland)。兩人後來轉為污點證人出面指認馬克・里奇,時任聯邦檢察官的韋恩伯格說:"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馬克・里奇。"
與此同時,另一個案件露頭。從1974年開始,馬克・里奇的公司通過以物換物方式,用武器和其他貨物從伊朗換取了大量石油。伊朗人質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禁止公民與伊朗進行貿易往來,但里奇的生意仍然在繼續。而馬克・里奇瑞士公司的人則辯稱,禁令對馬克・里奇國際公司無效,因為公司屬於瑞士。
1983年,美國政府指控馬克・里奇犯有包括電信和郵政欺詐、詐騙、逃稅4800多萬美元、與"國家敵人"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等共達51項罪名,若罪名成立他將被判處325年監禁,同時創造了美國 歷史 上個人逃稅的最高紀錄。在指控正式生效前,馬克・里奇就和他的合夥人格林逃往瑞士。一年後,他的公司服罪並被處以罰款。
盡管身為通緝罪犯,但美國政府從未放棄與馬克・里奇的商業往來。1985年,美國國會發現,馬克・里奇通過幫助外國購買美國大麥和小麥的農業補助計劃,與農業部進行生意往來;1989年,美國政府批准馬克・里奇投資4500萬在新開發的維爾克群島設立氧化鋁工廠。
自從被美國法院起訴之後,馬克・里奇就一直漂泊在外。盡管在前妻丹尼斯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游說活動後,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任期最後一天簽署了總統特赦令,但馬克・里奇再也沒有踏上美國的領土。
在美國針對馬克・里奇展開調查十多年後,馬克・里奇的形象也遭到嚴重的損害。他成為了一個因逃稅而從美國竄逃出去的億萬富翁,也是一個在人質危機中與伊朗進行非法石油貿易的不法分子。當馬克・里奇的名字已成為貪婪和姦詐商人的象徵時,這無疑對公司也帶來了相應的影響。
1992年,馬克・里奇曾拿出逾10億美元的巨資企圖控制市場,但其押注落敗,公司瀕臨破產。1993年,馬克・里奇將自己51%的公司股份出售給其他合夥人,並承諾將在幾年之內逐漸減少他在公司的多數股權,由管理層和高級員工進行收購。而威利・斯特霍特(Willy Strothotte),一個曾受到馬克・里奇指導並在後來的一場權力斗爭中被開除的德國金屬交易員,再次回到這里成為了首席執行官。
1994年11月,馬克・里奇終於將他所創立的公司的最後一部分股權出售完畢,從公司的行政委員會卸任。公司的新老闆們摒棄了這個能夠繼續誘發負面聯想的名字,改成了嘉能可。而且在公司的網站上隻字未提馬克・里奇的名字,甚至在該網站的" 歷史 "欄目中,馬克・里奇的名字也不見蹤影。
然而,公司合夥人及管理層決定收購公司並改名嘉能可,除了擔心馬克・里奇的聲譽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新公司注入資金,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無論馬克・里奇的商品帝國有多麼龐大,但嘉能可最終是一家貿易公司。與其他貿易公司一樣,嘉能可身負重債,主要依賴平穩的信貸資金鏈來維持運轉。
事實上,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出自馬克・里奇之手。在從事商品交易之初,馬克・里奇一直堅持的觀點是,若有銀行融資的支持,進行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交易所需的資本和資產比人們設想的少得多。這種高度杠桿化的商業模式成了托克、維多及嘉能可等現代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經營模式。
當大宗商品繁榮時期,這樣的商業模式令嘉能可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商品價格在低點徘徊,嘉能可就會遭遇資金難題。
上世紀90年代,嘉能可就在大宗商品的熊市周期中煎熬。當時,以IT業為代表的美國新經濟產業蓬勃發展,而傳統製造業反而顯得有些沒落,因此對原材料的需求也疲軟。商品價格走低,令銀行也越來越吝嗇手中的信貸資源,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嘉能可最需要資金的時候。
因此,讓管理層收購公司,則是為了提供大量資金供嘉能可開展業務。在管理層收購全部股權之後的幾年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收購了一系列新的資產,加強了其在煤、ͭ和金等商品領域的話語權,為接下來20世紀初開始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做好了准備。
❸ 海灣石油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答:①利用石油財富發展本國經濟。70年代以後,海灣石油國家將石油工業全部或大部分收歸國有。然後團結發展中國家的廣大產油國,沖破石油壟斷資本的控制,提高石油價格,增加收益。②努力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積極發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業,逐步建立起以石油開采為主、石油化工為主導的工業生產體系。
❹ 海灣石油的油品好不好
海灣石油的成品油是好的。
海灣石油在石油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確保每一種成品油都具有優異的性能。例如,海灣石油的汽油能夠提供出色的動力和加速性能,同時還能保持引擎的清潔和穩定性。而柴油則擁有更高的山虧熱值和更低的排放,能夠提供更高效的動力和更低的燃油消耗。
潤滑油則能夠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和摩擦,延長設備壽命。航空燃油則需要具備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海灣石油的航空燃油經過嚴格的測試和審查,確保滿足航空工業的嚴格要求。因此,海灣石油的成品油不僅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還能夠提供更優異的性能。
海灣石油劃算的原因
由於它是剛推出的外資企業原油公司,開張前期的促銷活動幅度非常大,因此油也就劃算了,等促銷活動以往,油價當然也就提上去了,這也是縮小盈利開啟銷售市場非常常用的方法了。海灣石油在逗派神我國的加氣站很少。
因此工作人員費用和經營成本較低,海灣石油就會有自信減少油價了。如今實際上除了促銷活動,海灣石油的油價早已挺高了,已經慢慢接近於兩桶油的油價。
如果碰到海灣石油更為劃算的狀況,車主也是能夠首先考慮到海灣石油的,因為它的油品羨陵質跟三桶油的差別並不是很大,在價錢較低的情況下,性價比高當然是高些一些。
❺ 原油期貨利潤怎麼算,就拿海灣戰爭時候來說,假如我手中有2億美金做空石油,當原油每桶從48跌倒26時候我賺
純利潤:(48-26)/48*2*100=91.67億美金 總剩餘資金:91.67+2=93.67億美元
你說的意思是2億美元作為佔用保證金 而且是100倍的杠桿
杠桿呢 也就是放大利潤100倍 風險100倍
❻ 海灣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怎麼樣
好。根據查詢企業瞎早蔽睜晌招聘信息可知,海灣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福利待遇非常好,工資高於同行磨州業平均水平。海灣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位於山東省煙台市,是一家以從事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為主的企業。
❼ 海灣石油和中國石油的區別
海灣石油在汽油中有添加劑,起到提升汽車動力、清潔的作用,價格相對於中國石油來說更為便宜。
海灣石油的油品是好的。首先,海灣石油是國內第一個外資加油站,它的油基本上都是從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采購的,所以質量基本上是沒什麼問題的。唯一的區別就在於燃油添加劑,海灣石油的燃油添加劑會比三桶油差一點,所以在燃油動力、耐燒性、減少發動機磨損等方面就比不過三桶油了。
海灣石油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它是剛剛上市的外資石油企業,開業初期的促銷活動力度比較大,所以油也就便宜了,等促銷活動過去,油價自然也就升上去了,這也是壓縮利潤打開市場比較常見的手段了。
其次就是運營成本不高,海灣石油在國內的加油站非常少,所以人員成本和運營成本比較低,成本低了,海灣石油就有底氣降低油價了。而現在其實除開促銷活動,海灣石油的油價已經不低了,正在逐漸趨近於兩桶油的油價。
❽ 海灣石油加油員賺錢嗎
海灣石油的加油員帆拆升態老收入取決於他們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在一家高收入的加油站,加油員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御衫在一家低收入的加油站,加油員的收入會相對較低。此外,加油員的工資還取決於他們的工作經驗、能力和專業知識,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收入水平。總體而言,海灣石油的加油員可以賺取一定的收入,但具體數字取決於他們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
❾ 石油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
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
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9)海灣石油一年盈利多少擴展閱讀:
在過去數十年中開採石油以及其副作用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導致了巨大的問題。在有些地區土著居民被驅逐,在分配石油帶來的財富上也可能有些地區造成巨大的沖突。
外部的干涉和對沖突某一方的支持則導致更多的暴力。比如在阿爾及利亞平均每周就有約500次暴力沖突。
目前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運輸工具使用石油及其衍生品驅動,此外石油還被用來發電,它也是化學工業重要的原材料。諸多國家有戰備儲油制度。
❿ 保羅·格蒂的人物生平
1903年,喬治為了追回一筆貸款去俄克拉何馬州的馬特爾斯維行銷爾,那是一個新興的邊疆小鎮,原先是印第安人居住地區。因為發現了油礦,外來人口大量涌來,在那裡到處打井採油,搖搖欲墜的小棚屋間頓時豎起了無數油井架。保險商喬治·格蒂不由自主地捲入了這股黑色的漩渦,他花了500美元在那裡買了1100英畝土地,在次年第一口油井投產後,他便把家搬到馬特爾斯維爾,當時保羅只有11歲。
喬治運氣很好,他在兩個月里鑽了6口井,每口井每月可產1萬桶石油,一下子就成檔鉛遊了暴發戶。保羅用屬於他自己的錢購買了明尼荷馬公司——他父親的公司的100股股份,成了父親的合夥人之一。後來,他和父親發生激烈的爭吵,幾乎分道揚鑣。這父子倆在生意上意見總是不能一致。而事實證明,保羅比他的父親更具有冒險和開拓精神。
在短短的3年中,喬治成了俄克拉何馬最大的石油商之一。到保羅14歲的時候,他們又搬了家,遷居到加利福尼亞的聖迭戈,然後又遷到洛杉磯。
保羅在學校里不是個好學生,他的學分總達不到要求,從中學到大學,不知轉了多少個學校。最後,他總算取得了英國牛津大學的文憑。在歐洲學習期間,他不斷地寫信向父親要錢,在信中埋怨父親對他太吝嗇,而父親說他的這些信像是一個律師寫給一個猶太放債人的,而不是一個獨生子寫給慈愛而慷慨的父親的信。
接著,保羅又開始攻擊父親的經營方法,批評父親沒有聽他的勸告在俄克拉何馬建造儲油庫。他叫父親用600美元賄賂印第安人理事會,以擊敗對手美孚石油公司,從而得到新澤西州的一塊租借地的開采權。喬治卻在給兒子回信中說:我寧激緩願保住我的600美元及我的誠實與名譽。
保羅·格蒂回到美國後,便決心要在石油業上試一試自己的本領。父親答應為他提供資金,購買他認為有希望而且也是價格低廉的租借地。利潤的30%歸他,其餘歸父親。
於是,不滿22歲的保羅·格蒂隻身前往俄克拉何馬的塔爾薩,開始了他的石油生涯。在那些粗魯的流浪漢和賭徒中,他是唯一帶著手錶的人——其他人都帶槍。塔爾薩當時還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白天,掘油者在齊踝深的泥漿里跋涉;晚上擠在臨時搭的四面透風的小木屋裡吃和睡,木屋裡彌漫著汗臭和酒氣。保羅從小就習慣了油田的這種環境,他能夠受得了。
兩年後,他在自己的租借地上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就在油井噴油的第3天,他又將這塊地轉賣給另一家公司,從中賺了將近4萬美元。這是他第一筆盈利的交易.由於這一成功,父親正式接納他為家庭企業明尼荷馬公司的一名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石油價格漲了將近一倍。格蒂家的財富也隨之膨脹。保羅仍和一批掘油者住在塔爾薩的旅館里。這里像紐約的股票交易所,熙熙攘攘的石油商搜集有關油價和油礦的行情,交換租借地買賣的信息。保羅在這里做租借地中間人的生意,從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並同時擴大了自己的租借地。
當時,石油商中很少有人認識到地質學在石油開采中的實用價值,他們只是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認為哪裡有油就在哪裡鑽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保羅卻與那些人不同,他聽從了地質學家的勸告、把目光從競爭激烈的地區轉向沒有人注意的庫欣油田北面和西面的紅土地帶。不久,他果然在那裡發現了加伯和比林斯油田。僅僅5個月以後,他發現自己的資產已經達到100萬美元了。
保羅年僅24歲就成了百萬富翁,他躊躇滿志,覺得這一輩子夠用了,於是決定退休。他要把工作丟到腦後,好好地玩樂,盡情享受。他回到加利福尼亞家中,整天沉湎於酒色,跟女孩子胡鬧,搞得滿城風雨,差點被送上法庭。他因此得了個年輕的游手好閑之徒的惡名聲,也給他的父母帶來了恥辱。
這么瞎混了兩年之後,連他自己也感到,無所事事帶來的只有無聊、不安和空虛感,他決定返回油田。
1921年末,格蒂家以693美元在聖菲斯普林斯附近買下一塊山地,這是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舉措。到1923年,這塊地上年產油量達到7000萬桶以上,並在此後的15年裡,創造了640萬美元的價值,真可謂是一本萬利了!保羅認為這是他的功勞,他聲稱,如果不是他選定了那塊地,他們家在20年代將一無所獲。
老喬治與他的兒子在經營方式、個性及商業價值觀上差異很大,喬治的誠實在加利福尼亞南部是有口皆碑的;而保羅則是一個高而瘦、目光銳利、粗獷的年輕人,他只對錢感興趣。有時候,他會不聲不響地去父親管轄的油井,企圖把鑽井設備強行拿到自己那裡去。喬治就會提醒手下的人:我叫你們別讓這個狗娘養的到這兒來,什麼也別讓他拿走!但有時候他也會心軟,嗨,他是我唯一的兒子,他要拿,就讓他拿走吧。
1930年老喬治病故,他給妻子薩拉留下了1000萬美元的遺產,並把遺產的控制權交給指定的遺囑執行人和他的副手;保羅只得到50萬美元遺產。這對保羅·格蒂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知道,父親根本不信任他,認為他野心勃勃,會敗光家產。名義上,他是公司的董事長,實際上,決定權卻在別人手裡。他說的別人是指他的母親薩拉和她身邊那些出謀劃策的人。從此以後,母親就成了他行使權力的主要障礙。
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大蕭條,股票市場崩潰。當大多數投資家和商人紛紛退縮和躲避的時候,格蒂卻逆流而上,斷定這是他施展才華、創建一個大型石油綜合企業的良機。當時許多石油公司的股票已跌到相當於原來幾分之一的價格,而股票的持有者們仍繼續拋售。格蒂看中了加利福尼亞的兩家石油公司,它們是墨西哥海濱聯合石油公司和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這兩家公司在凱特爾曼山油田擁有寶貴的地皮。格蒂的母親薩拉反對購買股票,他就繞開母親,設法說服公司的董事們,用貸款購買了300萬美元股票。
然而,股票價格仍繼續下落,他剛買到手不久,這些股票的票面價值就損失了100萬美元。董事和石油商們都大發雷霆,相信他母親的看法是正確的。但格蒂仍堅定不移地繼續用自己的錢購買股票,因為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已從早先的每股17美元跌到3美元,幾乎低於它的票面價值了。格蒂相信,經濟蕭條是暫時的,遲早還會復甦。在這一點上,他的確比一般投資者要高明。但為此他幾乎花光了屬於他的每一分錢,如果此舉失敗,他將身無分文,而且負債累累。
到1931年底,格蒂終於獲得了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這也意味著他已經擁有這個公司的控制權。可是他還是不滿足,眼睛緊緊地盯著海濱聯合石油公司。這個公司是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即使在這種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它的年凈收入也高達500萬美元,幾乎相當於喬治·格蒂公司的全部收入。而在跌風籠罩的股票市場上,它的股票價格下跌了大約90%,每股售價不到3美元。格蒂算了一下,這個公司的全部股份只值1450萬美元。真是一個便宜貨!他怎麼也不能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為了搞到錢,他將喬治·格蒂公司的一塊寶貴的產油地段以450萬美元賣給了殼牌石油公司。然後,他開始以每股2.5美元的價格悄悄地買進海濱石油公司的1.51萬股股份。
野心勃勃的格蒂為了進一步實現他的計劃,覺得必須獲得屬於母親所有的大部分公司股份,這樣,他才能完全控制自家的公司,隨意地貸款,以便更多地買進海濱聯合石油公司的股份。這就使得他與母親的關系越來越緊張,母子之間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爭斗。這場斗爭一直持續到1933年聖誕節,薩拉終於向他的兒子讓步了,答應以450萬美元將她的股份賣給格蒂,但不是以現金方式支付,而是有息期票。也就是說,格蒂欠她的錢是要付利息的,而且這筆借款必須在限定的幾年時間里還清。
格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樣一來,他的母親就從公司最大的股東成為格蒂最大的債權人。
當格蒂掌握了家族財政的控制權之後,他的主要對手就不再是他的母親,而是控制著海濱聯合石油公司的龐大的美孚石油公司了,他必須把賭徒的本領和嚴密周到的計劃結合起來。格蒂顯然具備這種素質。
美孚石油公司和它的夥伴們對股票市場的形勢是有清醒認識的,為了防止被接管兼並,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格蒂也有相應的對策,經過幾次反復的較量,他用了兩年時間,終於收購了海濱聯合石油公司下屬的一家控股公司的40%股份,並順利地進入海濱聯合石油公司的董事會。
1936年,美國開始從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中掙扎出來,出現了復甦的跡象,石油股票價格也逐步回升。格蒂4年 以 前 以每股2.5美元收購的股票此時價格已漲到20美元一股;1935年以9.6美元一股買的股票也翻了一倍多。到1936年年底,海濱聯合石油公司的股票已漲到29.5美元一股。這樣一來,格蒂家族的財富便陡然增長了好幾倍,連一向反對購買股票的母親也驚呆了。
在後來的10多年裡,格蒂又不斷地擴大他的股權,到50年代初,海濱聯合石油公司的董事會里除一人之外,其他的董事都是在格蒂的股份下產生的,這也就是說,格蒂那時已經完全控制了這家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蒂漫遊歐洲,與德國法西斯上層人物多次接觸,並公開表示崇拜希特勒,誇耀自己與納粹元首的友誼,因而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監視。官方懷疑他暗中與德國人做買賣,為他們提供石油,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曾親自提議將格蒂作為潛在的敵人予以拘留,但後來又改變了主意,原因是證據不夠充分。
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繁榮,汽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本國的原油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美國的石油商們開始向國外,主要是向中東地區尋求發展格蒂也有這樣的打算。但當時中東地區已被英國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海灣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所控制,要想打進去很困難。
沒有人會想到,格蒂最後看中了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間一塊不毛之地,這是一個屬於兩國共管的中立區,是一大片沓無人跡的沙漠。格蒂的石油地質學家駕著飛機從空中觀察地形地貌,斷定那下面埋藏著石油。經過談判,格蒂獲得了60年石油開采特許權,但他必須滿足沙烏地阿拉伯提出的相當苛刻的條件,要冒極大的風險。美國石油工業界許多人公開指出,格蒂這樣做註定是要破產的,他們認為那裡根本不可能出油。
格蒂卻很有信心,他首先付給沙特國王950萬美元現款,以支付國王的文職人員的薪水。此外,即使沒有石油,他每年也要付給沙特人100萬美元。而最令石油界瞠目的是,他竟答應每生產一桶石油付給沙特人高達55美分的開采稅,這比其它石油公司付給科威特的每桶22美分多出一倍半。他敢於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在沙特開採石油成本低廉,著眼於石油價格上漲因素,他斷定那塊地從長遠來看是必定能賺大錢的。
在4年中,格蒂先後投下了4000萬美元,但只產出少量劣質油。這種油很難提煉,幾乎沒有商業價值。石油工業界的預言似乎已經被驗證了,連格蒂本人也顯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緒。1951年初,他對沙特國王說:我們的前途明暗莫測,盡管我們相信中立區的工作正在以最完美的方式進行著,如果這個地區有石油,就可以通過這些工作找到它。此時格蒂已經年近60了。從他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業務手腕非常不滿和自卑,他說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要活躍在商業界,但同時他又表達了仍不放棄爭取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這一抱負。
在經歷了4年之久的不斷挫折之後,成功意外地降臨了。1953年2月10日,在一塊隆起的高地上鑽的第六口井在距地表3482英尺處發現了含油砂層,接著就開始向外噴油。這一發現徹底扭轉了格蒂的命運,美國《幸福》雜志稱這一發現是偉大的、歷史性的。
高產油井被一口接一口地打了出來,一個月內,格蒂公司的股票從23.75美元猛然上升到47.75美元,格蒂的財富又開始成倍地增加。他個人認為,如果進行一次性賣空或清算,他的股票有可能達到每股85美元。
石油地質學家們保守的估計:格蒂的中立區油田儲油量在13兆億桶以上。
為此,格蒂建造和購買了煉油廠,自行掌握巨量的原油加工生產,在威明頓、舊金山、義大利的蓋塔和丹麥都有他的煉油廠。從1954年起,格蒂開始營建他的超級油船隊,總噸位達100萬噸,其中巨型超級油輪噸位數在7萬噸以上。在洛杉磯、圖爾薩和紐約,他以驚人的速度建起了價值超過4000萬美元的新辦公樓。
1957年,格蒂的資產就已超過10億美元。這一年,《命運》雜志列出美國最富有的人名單時,格蒂名列榜首。
1976年6月6日、在距倫敦33英里的一座古老的貴族邸宅薩頓宮里,保羅·格蒂丟下他價值60億美元的家產,撒手歸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