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為什麼現在叫石油社會
擴展閱讀
產品出口稅率多少合適 2025-07-11 03:27:14
什麼是石油是什麼意思 2025-07-11 03:08:11
養膚品牌費用多少 2025-07-11 02:54:29

為什麼現在叫石油社會

發布時間: 2023-03-08 14:45:05

『壹』 石油在社會生活中有怎樣的重要性

石油價格的猛漲,關繫到全球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問題,而石油價格的漲落牽動著世界的每一根神經,由此也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今天這個發達的時代,石油已經像血液一樣維系著社會生活的運轉、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

英國石油專家彼得·R·奧得爾曾這樣論斷:無論按什麼標准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惟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

面對越來越緊缺的石油,各國都積極應對。

『貳』 為什麼說石油有政治色彩

(1)石油的政治說。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現代工業社會的「血液」,其安全供應關系著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石油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實際上也具有政治屬性,是「戰略政治商品」。近代以來,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資源掠奪戰中,石油雖是後來者,但對其爭奪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其他資源的爭奪。一些戰略家甚至宣稱:誰佔有了石油,誰就擁有了世界。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石油實際上一直是和金錢、政治、戰爭纏繞在一起的,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關。石油和政治是一對雙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幾乎是不存在的。近現代歷史中,石油更是直接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相連。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問題就開始跨越了經濟問題的范疇,對國際政治和安全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甚至國家之間的戰爭都與石油問題有著密切聯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這種特殊屬性,使得在國際舞台上,還沒有哪種商品能夠像石油和天然氣這樣牽動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關系的調整。有專家甚至稱,在某種意義上說,石油和天然氣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銳不可當。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體現是石油作為政治武器的廣泛使用。在冷戰期間,石油作為政治武器被頻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來對付第三世界國家的。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實行石油禁運,禁止伊朗石油進入世界市場,因此導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夭折,民族主義的摩薩台政府垮台。這一歷史事件日後也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長期結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後來,石油則被資源國廣泛用來作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將石油視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國家在阿以沖突中廣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敵視我們,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樣多;如果你持友好態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樣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切斷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輸油管線。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伊士運河石油運輸被切斷,沙烏地阿拉伯對英、法實行禁運,導致歐洲出現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宣布停止石油生產,並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OPEC成員國如伊朗以減產、禁運為手段,給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以痛擊,由此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是阿拉伯國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規模集體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經濟上給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沉重打擊,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敘利亞等國的軍事斗爭。
在石油危機的打擊之下,西方被迫調整中東政策。歐盟不再一味追隨美國,歐共體9國外長會議通過《布魯塞爾宣言》,要求以色列結束1967年戰爭以來佔領的阿拉伯領土,要求保證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不允許通過武力獲得領土。極度依賴中東石油的日本也脫離了美國的中東政策軌道。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全部領土上撤走」,並主張「承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宣布的「新中東政策」表明了日本從親美、親以轉為親阿拉伯國家的重大政策轉變。這是戰後「惟美是從」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區政策上的「自主決斷」。此後,日本開始在中東實行親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國在戰後也開始被迫調整中東政策,1975年首次承認巴勒斯坦問題是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國家反以斗爭的一個創舉,不僅重創了西方,促使其內部出現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極大推動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斗爭,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標志著傳統的兩極格局開始出現瓦解。在此之後,石油武器被更加頻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現出來,並一再引發石油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冷戰後,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等國也頻繁使用石油武器來應對美國的制裁和封鎖。
(3)石油與國際政治形勢緊密互動。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的戰略物資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戰後,石油作為特殊商品,更成為國際政治爭奪的焦點之一,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國際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濃厚。正如我國一位研究中東問題的專家所言:「國際石油經濟總是與國際政治,特別是世界霸權主義政治和地區霸權主義政治及反霸權主義政治緊密地糾纏在一起。」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在中東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激烈的爭奪,蘇聯入侵臨近波斯灣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國前總統卡特針對蘇聯企圖控制海灣發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圖控制波斯灣地區的任何嘗試,都將被視為對美國利益的進攻。美國將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軍事力量在內——打退這種進攻。」1991年的海灣危機則由伊拉克企圖建立海灣和中東霸權,薩達姆夢想成為「當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關。如果伊拉克並吞了科威特,那麼伊拉克將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儲量的20%,如再進一步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將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應。因而1991年美國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名義上是為了將伊拉克驅逐出科威特,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進軍海灣,謀取控制海灣石油,建立中東新秩序,進而謀求建立美國領導的世界新秩序的夢想。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為發動海灣戰爭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裡,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
縱觀世界石油發展歷史,國際石油市場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呈現明顯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會帶來國際能源外交活動,而國際能源外交活動通常又會引起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另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動也會引起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引發新一輪的國際能源外交活動。
(4)地緣政治凸現石油色彩。
進入21世紀以來,石油與國際政治的關系更加密切,對石油的爭奪與控製成為國際沖突與矛盾的一個重要根源,並成為國際關系變動的新因素。
石油與地緣政治的關系表現被稱為「石油地緣政治」。石油地緣政治的形成具體又表現在石油儲量與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和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儲量或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資源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38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和中亞及俄羅斯地區是世界油氣資源最為豐富而集中的地區,佔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的71%。因此,這兩大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有重要的國際意義,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兩大地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國際地緣政治中仍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大地區內部是否穩定,國家之間是否友好、團結,協作狀況如何,不僅制約著本地區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且也會影響整個世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
具體地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少數國家和地區集中了該地區的主要石油資源。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伊朗等五國,佔中東地區石油儲量的96%,天然氣儲量的80%;中亞、俄羅斯及沿裏海國家占歐洲石油儲量的76%,天然氣的91%;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三國占非洲石油儲量的81%,天然氣的85%;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三國佔美洲石油儲量的88%,天然氣儲量的74%;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四國占亞洲石油儲量的89%,天然氣儲量的67%。石油資源的這種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這些地區或國家的「地緣政治」特色,使這種地緣政治帶有明顯的「石油地緣政治」色彩。加上這些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和優勢,更加深了它們的地緣政治作用和意義。
這里不能不著重提一下中亞地區這一新的地緣政治問題。中亞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相當特殊和重要,也是歷史、民族、宗教等遺留問題較多的地區。這是因為,一是中亞國家多是從原蘇聯分離出來的民族國家,同時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些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後,政府都寄望於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來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中亞地區成為新的「石油地緣政治」地區,主要是指裏海周圍國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根據美國能源部和國務院的樂觀估計,該地區最終可供開採的石油儲藏量高達2000億桶(約等於273億噸),僅次於中東地區,可開采100年;這里的天然氣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國和墨西哥兩國儲量加起來還要多。如果按照美國官方的這種估計,裏海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裏海地區在19世紀曾經是世界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角斗場,但那時的爭奪偏重於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和各加盟共和國轉變為獨立的民族國家,特別是隨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采,它的「地緣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濃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羅斯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這個地區的爭奪,就帶來了濃厚的「石油地緣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產的地區分布和天然氣生產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同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基本上相對應。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又主要表現為石油生產和天然氣開採的「地緣政治」,不包括煉油工業的「地緣政治」問題。目前,原油生產仍以中東地區為核心,天然氣生產以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為核心。中東地區原油產量佔世界原油總產量的31%,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天然氣產量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33%。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的這種地區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同時,如前所指,中亞裏海地區石油生產正在加快發展,這樣也將會加重中亞地區「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費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歐和亞太地區是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北美、亞太和西歐地區分別佔29%、25%和20%。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石油消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中亞太地區尤為突出,年均增長率為8.8%,北美為3.9%,西歐為2.4%。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石油消費增長速度仍將是亞太地區增長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石油資源的絕大部分。
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貿易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與世界石油三大消費市場相對應,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美國、西歐和東亞。這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區內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石油消費的增加。目前,這三大地區石油進口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80%以上。與目前世界石油生產格局相關,形成了中東、非洲和中亞及俄羅斯三大主要的國際石油出口市場。世界三大出口市場都是以本國資源的高「稟賦」和石油的低消費為基礎的。目前,這三大出口市場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東地區所佔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貿易中佔有40%的市場份額。世界石油的三大進口市場和三大出口市場,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資源、石油生產、石油消費和石油貿易共同構成的全球「石油地緣政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糾紛」,具有更為豐富、復雜的內涵,也把「石油地緣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擴展了,它不僅包括經濟問題,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問題。
在國際關系中,不同國家或國家聯盟都在利用地緣政治因素來開展「石油外交」。在發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投資、開發、加工、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地區,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的「石油地緣政治」外交建立在兩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生產和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抵消發達國家對它們的石油控制,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建立在三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開采、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保持它們的獨立性,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學者的看法,美國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國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為美國政府地緣政治戰略的核心。美國新戰略的新視點是把戰略重點從歐亞大陸的東部地區轉移到包括擁有世界石油2/3儲量的海灣地區和石油儲量豐富的裏海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中南部地區。美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直接控制這一地區,為加強其在整個歐亞大陸的霸權鋪平道路。鑒於海灣地區和裏海地區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以及中國、歐洲、日本和韓國未來都需要依賴這兩個地區,因此,海灣和裏海是美、俄這些世界大國利益發生沖突的重點地區。
而中亞各國也乘機開展能源外交,謀取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中亞位於亞洲大陸的「心臟」地位,「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國對裏海能源競爭的背後更多隱藏的是戰略上的地緣政治角逐。美、歐、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國政府及能源企業大舉進軍中亞,在勘探開發、生產、運輸等各個領域全線競爭。
**問題》:什麼是石油外交?
隨著石油作為戰略物資重要性的日益顯現,許多國家都將石油問題列入國家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當中,並將石油外交作為確保本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手段。國際上石油問題通常需要藉助外交途徑來解決。石油外交成為各石油需求國實現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產國保證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同時,石油外交也對國際經濟、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上就出現了「石油外交」的提法,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認。有專家將「石油外交」定義為一國圍繞石油戰略目標,為解決重大石油問題而展開的外交謀略和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石油外交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及其後;第二次是「9·11」事件後,世界石油重要生產國與消費國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應而進行的石油外交活動。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隨著天然氣地位的不斷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圍擴展為油氣並舉;第二,第一次石油爭奪的焦點集中在海灣地區,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灣、裏海、非洲、俄羅斯和南美;第三,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於石油生產國和進口國兩大陣營間的交鋒,即集中在阿拉伯國家及OPEC與西方世界之間,而這次參與的國家進一步擴展,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成為新的參與者,並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質上相對比較單純,主要是為保證石油供應,反映的是禁運與反禁運、壟斷與反壟斷的關系,而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1年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的石油外交則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國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第五,20世紀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於爆發石油危機,出現供應緊張而導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力圖建立21世紀世界霸權,控制全球能源而引發。同時,反恐戰爭以及世界石油消費不斷增加也成為重要推動因素。
「9·11」事件後,在國際政治領域主要有兩大因素推動著國際關系的重組:一是反恐,布希以反恐劃線,決定誰是美國的盟友或敵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產國或消費國積極利用反恐戰爭來增進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推動國際能源格局嬗變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關系的重組。其中能源外交比較活躍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國等。
石油外交的目標因各國國情不同而表現各異。具體而言,主要有四種:一是石油生產與供應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實現對本國石油的自主權,保證生產開發得以順利進行,確保有一個穩定的買方市場和一個於己有利的合理價格,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二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確保本國從外部獲得安全穩定的石油供應,保證石油價格的合理與平穩,以確保本國石油安全、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三是地區或全球性大國的石油外交目標。對於大國特別是霸權國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標除了要確保本國的石油安全外,還包含企圖控制某一地區或全球石油的生產或供應,並對其敵人或競爭對手的石油供應構成制約。比如美國企圖控制海灣石油,進而實現對該地區的長久控制。四是特殊國家的石油外交目標。受美國制裁,被美列為「無賴國家」或「邪惡軸心」的一些產油國,如前薩達姆政權、伊朗、利比亞和蘇丹等,都將石油外交作為抵制美製裁,打破圍堵,擺脫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實現手段與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沖突與斗爭型。包括直接動用武力佔領油氣資源或資源所屬國,實現對生產國進行政治、軍事與經濟的控制,建立生產或銷售的壟斷性同盟以控制市場(如最早石油工業卡特爾「七姊妹」)、佔有或控制戰略通道(包括重要運輸路線、管道)。二是合作與參與型。這是為當今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與進(出)口國家建立良好雙邊關系、簽署雙邊或多邊石油合作協議、聯合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共同維護交通運輸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際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石油外交在許多國家外交以及國家安全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霸對立失衡,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盡管大國的外交戰略根本上沒有改變,但各國在開展外交關系中都更加務實,更加重視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一些國家之間的關系正在由原來的戰略夥伴關系轉向以發展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主的務實外交關系。近幾年來,通過外交手段積極推動本國在世界范圍內優化油氣資源配置,加速本國經濟發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大國(如美國、俄羅斯)和一些中小國家(如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來,各國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外交實施機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國際石油經貿合作與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與技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和發揮。「9·11」事件後,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全球能源外交異常活躍,在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地緣政治生態和國際關系格局。

『叄』 石油與人類社會進步的關系是這樣的

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石油的開發和利用,而石油一經發現便極大地帶動了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
人類的發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歷經了能源消費的薪柴時期、煤炭時期和油氣時期。薪柴時期從人類誕生到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開始時為止。蒸汽機的發明促使當時的新能源——煤炭用量越來越大。據歷史資料記載,從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間,世界一次能源總消費量增加了1.4倍,其中煤炭消費增加了4.5倍。到19世紀70年代,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上升到24%,而到20世紀初又進一步上升到60%,人類進入了煤炭時期。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推動了人類對石油的利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以英國和德國為主的歐洲強國將軍事裝備由使用煤炭改為使用石油,進一步刺激了對石油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汽車的發明和迅速普及,汽油的需求猛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多數國家都致力於恢復和發展經濟,因此具有可燃性好、熱值高、易儲運等特點的石油,無疑成了備受歡迎的能源,再加上在一個較長時間里石油的價格又低於煤炭,更促使了人們對石油的消費。自20世紀以來,石油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到20世紀40年代,石油在整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就達到了40%以上,成為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1965年,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以39.4%大於煤炭的39.0%成為世界第一能源。到2000年,在世界能源構成中油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已達64.6%(其中油40.5%,氣24.1%),穩居世界第一能源。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在石油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的同時,石油需求迅速增長,有力地推動了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
世界經濟增長離不開石油,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石油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年代,也是發達國家掠奪石油最瘋狂的年代。

世界經濟增長與石油消費關系表資料來源:IMF《世界經濟展望》。
耗油比是指石油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彈性比例。
當今社會,石油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石油的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氣等。通過石油煉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使用的潤滑劑等。通過化工過程,可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葯、化肥、醫葯、油漆、合成洗滌劑等產品。因此,石油被廣泛運用於交通運輸、石化、製造等各行各業,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品,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被稱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黑色黃金」、「經濟血液」。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與石油等能源的關系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至2004年末,世界一次能源總消費已超過160億噸標准煤/年,石油消費量超過了40億噸標准煤/年,世界人均能源消費總量約為2.5噸標准煤/年,人均石油消費總量約為0.7噸標准煤/年。石油與其他能源一起,成為支撐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

『肆』 為什麼叫石油石油跟石頭有什麼關系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伍』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會枯竭是謊言嗎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確的來說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傳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謊言,是利益集團在操縱,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為時過早。如果目前真有那麼確定石油可再生的話,不管哪個國家都會偷偷加大生產力度好好撈一把,省的以後掉價了。

你可能會認為,說不定是各個國家已經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達成了統一並且緩慢的生產,以防止石油掉價?但是縱觀當今的世界,在各種利益沖突面前,很難保持這樣的一致性。難免會有一些國家出來攪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並沒有達成共識。

下面就說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現在的爭議在哪?

石油是當今工業 社會 的血液,很多的化學燃料都是從石油里提煉出來的,並且人類目前還依舊處在使用化學能源的階段,因此石油就成為了保障人類工業持續運轉的必要原料,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現在都離不開石油,如果真的發現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也沒啥可藏著掖著的,這對人類是件好事。

人類使用石油的 歷史 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公元前的3世紀已經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來燒飯、取暖和照明的 歷史 了,而當時的時候並不是說向地下打了鑽孔主動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而是這些流體燃料常常會因為地下壓力被噴到或流出地表。

人們當時對這種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紀人類才大規模的開採石油並用於工業生產。自從美國打出世界上第一個採油鑽孔至今,已經生產了將近數千億噸的石油。我們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廣泛性,那麼人們就像知道這種黑色的粘稠液體燃料是怎麼來的?

長期以來,關於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為兩大派別:生物成油說(有機起源說)和地球碳循環成油說(無機起源說)。

無機起源說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元素混合以後自發形成的,這中間肯定有十分復雜的物理化學機制。這種說法就意味著地球一直在不斷的製造著石油。

但無機起源說無法解釋石油復雜的化學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質分布情況。雖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氫元素(11% ~ 14%)還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並不是由簡單的原子組成的,而是由碳和氫構成的大分子烴類(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混合而成的。地球內部確實存在很多的碳和氫,但他們在地球深處混合成復雜的烴類分子並通過岩石縫隙向上滲透並形成石油的具體機制並不是很清楚。而且,這種理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各個地區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學家支持這一觀點,但石油的往上滲透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油田已經采空了,但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為依據說石油是可再生的,但這個現象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畢竟石油是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地區石油過度開采,導致壓力下降,其他高壓地方的石油滲入是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的。拿出來說石油可再生並不不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只能說是一個疑點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舊是主流的有機生成說,雖然是主流說法,但也存在一些疑點。有機說認為,在地球的遠古時代,海洋中生活著一些比較簡單的原始生物,我們知道生物都是有機分子構成,等這些生物死後,大量的遺體就被掩埋,並於空氣隔絕,在細菌的作用下經過了復雜的化學過程,經過漫長的演變和地質過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實跟煤的形成很類似。

隨著油田地質和石油化學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葉綠素和動物身體內的血紅素相似,當然石油也就有有機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於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來解釋。最有力的證據是石油都產自於和生物關系十分密切的沉積岩中,所以有機起源說也就成為了科學界公認的一種說法,當然這個說法也是石油會快速枯竭的來源。

但是在有機形成說中,也存在一些疑點,包括上文中說的一個疑點,隨著開采深度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了在地球深處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源,但是並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滲入是來自地球深處還是周圍的含油層。所以這個疑點也被經常用來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說法。還有就是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確實還在無生命的其他星球上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物質,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確實。不然早就推翻有機說了。

總結:現在說可再生還是為時過早

所以兩個學說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來的瑕疵。但是現在就急著說石油可再生簡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後證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處通過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形成,並緩慢的往上滲透,但是這個碳循環也是相當緩慢的,不是說我們人類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馬往上滲多少,畢竟這是一個自發的碳循環過程,並不是機器在地球內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科學家也還沒真正弄清楚。

目前兩個結論,一是生物死後經過長久的堆積加上地殼運動形成的。二是地殼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現磚石或者碳酸鈣一樣,可能就是地殼運動產生。

會枯竭不是謊言,因為石油和煤碳等礦產都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是在幾千萬至幾億年地殼運動中形成的,如果過度開采就會面臨枯竭。不過人們不必擔心能會枯竭,現在人們已經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現在還有可燃冰、乾熱岩等可開發利用,總之人類在不斷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來會出現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會出現能源枯竭,會有新的能源來替代。

世界上有兩大騙局,一是石油,二是鑽石。鑽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構成,卻被包裝成「稀世珍寶」,天價銷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殼內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說」,其實是可再生資源,不會枯竭。

石油號稱「工業的血液」,用途廣泛。而它的成因與可否再生的說法已逐漸接近真實。

石油的成分

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質、膠質、瀝青質及碳質。主要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構成的化學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氫、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鎳、釩、鐵、銻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國內石油的名稱和使用 歷史 悠久,名稱是由北宋時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時間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與枯竭論

石油的形成,傳統的說法是「生物沉積變油說」,最近幾年的說法是「地殼內的碳形成說」。後者的說法日益佔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傳統理論,油價也隨之下跌,車主們暗暗慶幸。

「生物沉積變油說」,是1956年由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論》里提出的。論文認為:石油是一種古老的化學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億多年以前的海洋藻類及古老恐龍等生物在地殼中經過高溫高壓等漫長的生化反應形成,這樣漫長的生化反應不可能再發生了,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他的依據大約有兩個:1.石油具有油膩膩的旋光性,這是有機生物獨有的特徵;2.現代與古代沉積物中都有石油的烴類化合物。

不過哈伯特在1989年離世前曾說,在發表《石油峰論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頭的意示:讓他預算世界石油總量。於是他在論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總量只有1.25萬億桶,美國只1500億桶,1970年會達到開采峰值。這個數字比當時美國威克斯預估的美國有4000億桶低了三成。當然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為之,他們就是為了讓石油售高價,而且讓教科書也這樣記載,來增加權威性。

他們除了兩個不像理由的理由,沒有其它任何科學依據。

他們的第一個理由「石油呈現生物的旋光性,」其實只要在石油形成過程中落入一些動物就能形成這樣的「生物特性」;第二個理由「沉積物中都有石油的烴類化合物」並不嚴謹,因為「沉積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體底層的固體微粒,它們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內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並不多,沒有石油那些明顯,還是這樣的動物含油量低還是沒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萬億噸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動物全部加起來也難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構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應就會是鈣、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礦井在開采完的幾年後,石油又會出現。比如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羅馬什金油田在1948年發現時只有20億噸儲量,2002年卻還有30億噸。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說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說」的那樣會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來形容了!高昂的油價背後是復雜的利益鏈!

「石油會枯竭」是偽命題嗎?

一直以來都盛傳著一種說法:石油將在未來XX年用完,或者XX年後石油即將枯竭。

這個說法其實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來的,他繪制了一個鍾形曲線,用來描述和預測石油的產量。並且預言,石油的產量會在1966年到1972年達到峰值,之後開始下滑。

這聽起來還是挺奇葩的,但還真的被他說中了一部分,1970年真的就達到了石油產量的高峰。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他的這套理論。

可是好景不長,如果照這個理論推演下來,石油應該慢慢開始枯竭,事實上並沒有。於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個偽命題。那真的就是如此嗎?

從地球世界去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都知道,石油實際上是 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機物,其中含碳量極其高,這也是化學能源的主要特點。當然,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來看還是有爭議的,但並不是我們這次要說的重點,這里就不過講述。

有一點可以確定,從地球整體的視角出發來看,石油其實是地球碳循環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環還在持續,石油就不應該枯竭。換句話說就是,人類可能都滅絕了,石油都還不會枯竭。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並不是存在石油,我們就可以直接開采來用的。實際上,從石油的開採到銷售是一套極其復雜的體系。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人類開採的石油會枯竭嗎?

大家首先從做買賣的角度來思考時空開采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的是,開採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開採石油的難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開采起來就很容易,比如:中東,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開采其實就極其費勁,我們舉一個例子, 大港油田 。一開始技術條件比較差,就需要工人們在沒有完全融化的水塘當中穿行,並進行開采。

因此,同樣是開采一桶油,實際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裝備設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時間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價格是受到市場決定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開採的成本要大於油價,那開采還有意義嗎?這不是典型的賠本買賣嗎?

所以,實際上,許多還儲藏著石油的地方,而我們沒有去開採的原因就在於開采他們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償失,因此就沒開采。

而且許多油田只是開采了一小部分,然後石油公司就換到其他的油田。這是因為許多油田開採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各種原因,開采難度加大,開采成本上升,導致開采成本大於油價,於是就會暫停開采。

所以,我們看沙特是石油大戶,但究其本質其實是它們開採石油的成本要遠低於其他國家,因此可以掙這筆錢。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會知道,石油其實還有很多,只是我們因為成本的原因,沒有去開采,並不是說已經被開采完了。比如,中國油田的採收率只有可憐的28%~35%,這意味著一個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實沒有被開采出來。這樣的情況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想,花這么多錢,費老大勁開采這些石油,遠不如再花錢買一塊好開采來的劃算。

我們還總會聽到,多少年後石油就會被開采完,實際上也是有問題的。這里的問題就在於他們只計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況,但是實際上這些「已探明石油儲量」逐年在增加。

基於這兩點,實際上可被人類開採的石油還是很有潛力的,因此,一時半會,石油並不會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內人類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資源

尤其是在油價的驅使之下,但油價高到一定程度時。許多人就會開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氣,頁岩油等等。美國如今就在大力發展頁岩油。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 汽車 是消耗石油的大戶,隨著油價越來越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漸地加強,發展出了電動 汽車 。因此,各種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現,也在減緩石油的消耗。

總結

「石油枯竭」實際上是個偽命題。雖然從客觀的角度上看,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但人類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開採的石油,目前來看,人類也根本沒有必要擔心會發生枯竭。不過,石油燃燒產生溫室氣體這是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因為石油足夠多,而肆無忌憚地消耗石油,這會加重溫室效應。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看,發展新能源還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出現,許多的動物還處於進化前的低級時代,地球在海洋的復蓋下,溫暖的陽光孕育了非常多種類的植物。

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陸地上瘋狂的生長著,層層疊疊的生長在一起,許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體上,而使整個世界被植物復蓋。

地殼運動,許多平原隆起,而成為高山,這給形成河流創造了條件。

因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處下雨的水,流向低處,把上游的泥沙帶到低處。覆蓋了低處層層疊疊茂密的植物。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蓋了。

時間荏苒,底部的泥沙長期被上面的泥沙壓住,而變成了沉積岩。這些沉積岩,把這些腐爛的植物密封在一個巨大的空腔內,億萬年之後,這些植物變成了沼氣,沼氣凝聚液化而變成了石油。

我們的教科書上寫過,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殘骸形成的,當然一直以來任何的假說都存在爭議,這個假說也不例外,在這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石油的無機形成假說。

這個假說是說石油與古代的生物無關,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下,通過內部的高溫高壓,無機條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氣。原理是短練的烷烴類物質會在高溫高壓下自動合成長鏈吸聽物質,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氣,通過這種說法可以認為地球是一個裝滿石油和天然氣的海綿,不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氣還會不斷的形成,這樣人類使用傳統油氣就不會存在理論的天花板。

這個理論也有一些依據,比如說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為什麼石油大多戶籍在中東領域不是應該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劃分嗎?另一方面據一些油井開采者說,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質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殘骸形成的這一種說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這樣形成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人類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極限,唯一的極限是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說不好,沒研究過,也沒看到過資料。但是,有很多資料和專家講是古時有機生物沉積化學物理反應演變生成的,這我認為不正確,也不太符合常識。關於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為地球就那麼大,資源就那麼多,用沒了或者轉變為其他物質了,那不是沒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說法是哪來的?

話說關於「石油枯竭」的問題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傳的版本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40年,有時候是50年。但是每當我們到了那個時間節點時,卻發現還有很多石油。那麼問題來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了解一下這個說法到底是咋來的?

如果詳細地去追溯 歷史 ,我們會發現,這個觀點確實來自於一個學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譯過來就是馬里恩·金·哈伯特。這個學者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 他基於自己的長年以來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論。具體來說就是用一個曲線來描繪全球石油的產量和時間的關系,這個曲線是非常常見的鍾形曲線,根據他的理論,他預言在了石油的產量將會在1966年~1972年之間達到一個 歷史 性的峰值,並且從那之後開始逐漸下滑,直到消耗完為止。 照理說如果這套理論不準確的話,也不至於會流傳得那麼廣。偏巧這個理論說對了一小半,到了1970年的時候,石油的產量真的達到了高峰,再加上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著名的學者,這兩者一結合,這個理論和預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並且開始流傳開來。也就是在那時候開始,人們開始相信,石油在未來XX年後,就會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譜嗎?

不過,這件事其實沒多久就迎來了反轉,因為按照他的理論,石油的日常量應該在1970年之後沒多久就開始下滑,可是這非但沒有下滑,相反還保持著十分穩健的趨勢。那我們就能說「石油枯竭」這個說法不靠譜嗎?

其實,客觀地說,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我們還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看。

我們先從石油的本質來看。首先,石油其實就是一種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種烴,我們也管這叫做有機物。人類可以通過燃燒石油來獲取能量。石油燃燒後會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直接被排放到大氣當中,如果持續這樣下去,那地球就會越來越熱。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地球也有自己的調節機制,這就是 碳循環

無論是石油,還是二氧化碳本質上都是碳循環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有一部分還會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經過幾百萬年,最終又成了石油。如果我們僅僅從地球演化的角度來看,「石油枯竭」就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

因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盡了,說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鏈已經徹底不存在了。

以上僅僅是從地球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還可以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基本點,那就是開採石油來賣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碼要掙點錢的。那我們就可以來考慮一下,賣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麼?

其實這也很簡單,開採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設備、物流和時間的。而石油的價格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開採石油比較容易,還有一些開採石油比較難, 這就會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東地區開采成本是最低的。

不僅如此,同一個地區,隨著開採得越多,開採的難度也會提升,這時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於這兩點,我們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開采成本低於市場價,那其實皆大歡喜,可以開采掙錢,如果石油的開采成本高於市場價,那應該如何操作呢?

實際上,這時候就會選擇停止開采。

因此,大多數如今不再繼續開採的,並不代表沒有油了,只是繼續開采賠錢,所以不開采了。就拿中國來說,中國採收率只有28%~35%,這意味著大多數油還在地下沒有開采。

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石油是不可能耗盡的。因為如果人類真的要去耗盡石油,這就意味著要花巨大的功夫去開采,那這個油價肯定會是天價,誰能買得起,誰又捨得用?到那個時候,人類寧願花一部分錢去研發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們說到的還是已經探明的石油,事實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人類都會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儲量不僅僅沒有跌,相反還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國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這其實是基於環境的考慮,碳排放始終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或許有可能因為碳排放的問題而放棄使用石油。

因此,基於以上四點的分析,我們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現的,但在人類滅絕之前是不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會枯竭是謊言嗎?

石油「全身」是個寶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從地底下鑽出原油,脫去水和鹽,再利用精煉技術,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價值,可以做出許多於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包括瀝青、潤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義為液體黃金的美稱,石油現已經成為了大國博弈的關鍵,沙特地區遍地石油,撐起整個國家的財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時,石油依然是市場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謎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兩個學說。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們在教課書百年可以見到粗略的解釋,在上億年前,大量的動植物因地殼變遷埋藏地底,經過高溫、高壓反復打磨,成了現如今的石油資源。

詳細點解釋,就是在當時多數的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就像煤炭一樣,是由動物的屍體和藻類的屍體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兩者之間的形成區別是材料的來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來自於大海,而煤炭的材料來源於陸地的動物屍體。

經過漫長的時間,有機物和細菌,經過高壓和高溫的考驗,逐漸轉化成「黑金」,開始向上滲透到中空的岩石層,匯聚成油田,在經過人工開采便可以問世屬於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羅斯地質學家提出理論假設,他認為地殼中存在大量的碳,它們分層有序,有些碳會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漸沿著岩石縫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層,然後冷卻形成了石油礦藏,屬於可再生能源。

兩者本質上又很大的差異,生物成油註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則表明石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爭議中誕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論,不過非生物石油理論只能解釋了乾枯的油井中又出現了原油的現象,但是它又無法解釋石油中復雜的化合物。


總體來說,前者是多數人地質學家支持的觀點,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後者雖然是滿足了些特定條件,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存在無法解釋的原因。

不管怎麼樣,未來的世界絕對以新能源為核心的能源競爭,石油的爭議什麼時候能結束,恐怕到等到石油無價值的時候才能夠說明白吧!



話說小學時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遺骸形成的,那時候就說石油再有40年就開采完了,但目前的狀態是發現一個又一個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遺骸是個天大的謊言?石油行將枯竭是個巨大的陰謀?地球石油蘊藏很可能取之不竭?為這一顛覆性的觀點提供有力佐證的,是前蘇聯科學家花費40年時間,在傳統理論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們究竟用什麼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們又是如何用科學證據來證實傳統石油生成有機論是偽科學的?推薦看一下下面這本書:《石油大棋局》,這本書是我我在大學時候看的。

石油目前來說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國為何要編織這個謊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車臣戰爭、伊拉克戰爭、顏色革命,這些事件跟石油枯竭謊言有何關系?它們背後的黑手是誰?美英精英集團為達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從覬覦中東等國儲量豐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過外交、經濟、軍事等手段在這些國家駐軍、將其據為己有的。

『陸』 石油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石油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

『柒』 現代社會稱石油為什麼

也稱為黑色黃金。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人們運用石油已上千年歷史,我國人民在四、五世紀就已經開始煉油。隨著石油成為人類的主要能源,它日益減少的儲量使其身價攀升,擁有黑色黃金的稱號。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在很古以前已開采利用石油。「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捌』 為什麼說石油與人類的生活聯系非常密切

現在的人類社會的衣食住行都與石油息息相關!
吃的糧食生產必須依靠石油化工生產的化肥才能得到高產,滿足人的胃口。現代化農業機械也離不開石油製品。

穿的衣服很大一部分都是化纖產品;
家裡的很多東西都是塑料製成;也是石化產品。而且現在很多建材也是塑料的。
出門坐車一定離不開汽油、柴油。坐火車也有內燃機車;船舶用的也是石油。
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