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分成主要跟什麼條件有關系
擴展閱讀
臨沂特斯工具銷售怎麼樣 2025-07-11 00:55:36
如何培養分包資源 2025-07-11 00:54:05
濟南哪裡有金鑼加盟費用 2025-07-11 00:53:29

石油分成主要跟什麼條件有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3-08 06:17:12

⑴ 石油形成的條件

地質科學沒有什麼絕對正確,至少現在是,因為人們始終無法直觀認識地質現象,所以只有主流觀點一說。
石油成因,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有機成因,一種是無機成因說。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所科普的都是有機成因中的晚期成因說。
如你所說,大量生物有機沉積物富集,經過沉積、成岩的作用,一部分轉化為乾酪根,在溫度、時間、壓力、催化劑、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地下的環境中,大量轉化成為石油。
其中,溫度和時間比較關鍵。
溫度在促使有機質發生熱降解並生成石油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溫度的幾個概念:門限溫度:生油數量開始顯著增長時的溫度叫做門限溫度。門限深度:與門限溫度對應的深度叫做門限深度。主要生油階段的起始溫度(門限溫度)不低於50℃,而終止溫度很少高於175℃。也就是說地殼中的生油過程只出現於有限的溫度和深度范圍。門限溫度高低主要與有機質受熱持續時間或地質時代有關, 此外還與有機質類型和催化作用有關。
時間本身不能單獨起作用,但在有機質的熱降解演化過程中,時間卻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與溫度相比,時間居於次要地位;溫度與時間可以互補(溫度不足可以用時間來補償)。

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僅是烴類的富集過程,更主要的是烴類的新生過程。在有機質改造過程中,只有達到一定溫度或埋藏深度,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

⑵ 石油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2)石油分成主要跟什麼條件有關系擴展閱讀:

性質

具有代表性的大慶石油屬低硫石蠟基石油,已開采酌石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這種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的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及商品石蠟,直餾汽油的感鉛性好。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膠質含量高,屬含硫石蠟基。其直餾汽油餾分產率高,感鉛性也好。柴油餾分的十六烷值高,閃點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經精製後可生產輕柴油與專用柴油。潤滑油餾分中,有一部分組分的粘度指數在90以上,是生產內燃機油的良好的原料。

有的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較高,屬低硫環烷一中間基。其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也富含環烷烴與芳香烴,故也是催化重整的良好原料。柴油餾分的凝點及硫含量均較低,酸度較大,產品需鹼洗。減壓渣油經氧化後可生產石油建築瀝青。

另有些低凝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也低,屬低硫中間基。適於生產一些特殊性能的低凝產品,同時還可提取環烷酸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⑶ 形成石油需要哪幾個條件

形成石油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遺體;二是要有儲集石油的地層和保護石油不跑掉的蓋層;三是還要有有利於石油富集的地質構造。

一些石油地質學家認為,大陸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紀與第三紀以後的海相沉積,這種地質構造是石油生成與儲蓄的良好的場所。大陸架與近海緊相連,近海有著大量的藻類,魚類以及其他浮游生物,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當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掩埋後,這些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壓力,高溫及細菌作用,便開始分解。再經過長期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隨著大量泥沙的沉積,這就為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石油儲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滿在海綿里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大陸架淺海區。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地區。

⑷ 石油怎樣分解出汽油柴油的

加熱達到沸點分離。
混合物中的各種烴,一般是含碳原子數越少的分子,沸點越低;含碳原子較多的分子,其沸點越高。當給石油混合物加熱時,低溫,低沸點的烴先氣化,經過冷凝分離出來;隨溫度的升高,較高沸點的烴再氣化,經過冷凝分離出來,不斷繼續加熱、氣化、冷凝,就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點范圍的蒸餾產物,這種方法叫石油的分餾。石油分餾出來的各種成分為石油的餾分(仍然是混合物),為了不使高溫下高沸點的烴受熱變化和炭化結焦,常採用低於常壓的條件下進行分餾,叫做減壓分餾。
石油分餾的產品:溶劑油(C5~C6 30~150℃)、汽油(C5~C11 220℃C以下)、煤油(C11~C16 180~310℃)、柴油(C15~C18 200~360℃)、凡士林(C16~C20 360℃以上)、石蠟(C20~C30360℃以上)、瀝青(C30~C40360℃以上)。

⑸ 石油形成的各個條件

石油的形成條件非常復雜。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是無機論,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來自地球內部無機物質,或者是來自宇宙炭、氫元素,結果復雜的化學作用形成的。
二是有機論,認為石油是在一定的壓力、溫度下,地層中的大量生物經過復雜的缺氧還原環境發生細菌作用、溫度作用、壓力作用、催化作用,而形成的。
目前公認的是有機生成論。
其主要生成條件是:具有能夠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並有大量的微生物生成,沉積岩中的大量古生物,就是石油生成的物質基礎;具有合適的壓力、溫度,長期處於還原環境;長期處於穩定的下降地區,沉積厚度大;具有完好的生、儲、蓋組合。

⑹ 石油生成所需的各個條件是什麼

石油和天然氣的聚集——油氣田可以在全球各地的地下找到。但是盡管如此,石油與天然氣的聚集和進一步形成油氣田是需要一些必要條件的。石油的形成必須具備7個基本條件,每一個條件都是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且所有這些進程都發展得十分緩慢。

第一,需要能夠轉化為石油的足夠量的有機質,這就是烴源岩。第二,存在適合這種轉化的所有適宜條件,即必須存在這些有可能使石油和天然氣成熟的地質條件。第三,新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氣開始向地表運移。第四,在這種運移過程中,烴類物質遇到能夠將它們大量聚集的岩石層,即儲集層。第五,這種儲集層必須是非滲透性的,因此就需要一種屏障(封閉或蓋層),即一套非滲透性岩石,把石油和天然氣向上逃逸的路徑阻斷,這種岩石就是封閉或蓋層岩石。第六,能夠聚集起可供勘探的足夠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必須有范圍足夠大且具備了封閉地質條件的地層——這就是聚集了足夠量的含油圈閉。第七,內部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平衡狀態必須不能受到外來的干擾,即必須存在烴類良好的保存條件。當石油科技人員在研究一套地層時,他們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確定上述7個條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具備各自發育的機會。這種具備了7個條件的石油系統稱為一套石油生成體系。

油氣田示意圖

⑺ 石油是由什麼物質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
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石油會穿過疏鬆岩石層向上流動,
一直流到緻密岩石層才被擋住。天然氣和煤的形成方式與此相似。因此,它們統稱為石化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等
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是有限的,將來必定會用完。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這些寶貴的資源,不能隨意浪費。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⑻ 石油的概念及化學組成

(一)石油的概念

石油是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態烴為主體的可燃有機礦產。地下油氣藏中的石油是氣態、液態及固態烴類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在成分上以烴類為主,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相態上以液態為主,溶有大量烴氣及少量非烴氣,以及數量不等的固態烴類及非烴類物質。油氣藏中組成石油的各種成分和相態的比例因地而異,因此,石油沒有確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常數。

(二)石油的元素組成

石油沒有確定的化學成分,因而也就沒有確定的元素組成。但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C)和氫(H),其次是硫(S)、氮(N)、氧(O)。不同產地的石油元素組成含量存在差異(表1-1)。

石油中碳含量一般為80%~88%,氫含量為10%~14%,兩種元素占絕對優勢,一般含量在95%~99%之間。硫、氮、氧總量在0.3%~7%之間變化,一般含量低於2%~3%,個別石油含硫量可高達10%。

由於硫具有腐蝕性,因此含硫量的高低關繫到石油的品質。原油中含硫量變化很大,從萬分之幾(克拉瑪依,0.05%)到百分之幾(委內瑞拉,5.48%)。根據含硫量可把原油分為高硫原油(含硫量大於1%)和低硫原油(含硫量小於1%)。原油中的硫主要來自有機物的蛋白質和圍岩的含硫酸鹽礦物如石膏等,故產於海相環境的石油較形成於陸相環境的石油含硫量高。

原油的含氮量在0.1%~1.7%之間,平均值0.094%。90%以上的原油含氮量小於0.2%。原油的含氧量在0.1%~4.5%之間,主要與其氧化變質程度有關。

表 1 -1 石油的元素組成 ( 質量分數/%)

( 據石毓程,1980,有改動)

除上述 5 種主要元素之外,還從原油灰分 ( 石油燃燒後的殘渣) 中發現有鐵 ( Fe) 、鈣 ( Ca) 、鎂 ( Mg) 、硅 ( Si) 、鋁 ( Al) 、釩 ( V) 、鎳 ( Ni) 、銅 ( Cu) 、銻 ( Sb) 、錳( Mn) 、鍶 ( Sr) 、鋇 ( Ba) 、硼 ( B) 、鈷 ( Co) 、鋅 ( Zn) 、鉬 ( Mo) 、鉛 ( Pb) 、錫( Sn) 、鈉 ( Na) 、鉀 ( K) 、磷 ( P) 、鋰 ( Li) 、氯 ( Cl) 、鉍 ( Bi) 、鈹 ( Be) 、鍺( Ge) 、銀 ( Ag) 、砷 ( As) 、鎵 ( Ga) 、金 ( Au) 、鈦 ( Ti) 、鉻 ( Cr) 、鎘 ( Cd) 等 30多種元素。這些元素雖然種類繁多,但總量僅占石油質量的萬分之幾,在石油中屬微量元素,或稱之為灰分元素。

在石油微量元素中,以釩 ( V) 、鎳 ( Ni) 兩種元素含量高,分布普遍,且鑒於其與石油成因有關,最為石油地質學家所重視。V/Ni 比值可作為區分是來自海相環境還是陸相環境沉積物的標志之一。一般 V/Ni > 1 被認為是海相環境,V/Ni < 1 為陸相環境。

( 三) 石油的化合物組成

組成石油的主要元素是碳 ( C) 、氫 ( H) 、硫 ( S) 、氮 ( N) 、氧 ( O) ,但由這 5 種元素構成的化合物卻是龐大的。籠統地說,組成石油的化合物多是有機化合物; 作為雜質混入的無機化合物不多,含量甚微,可以忽略不計。石油的化合物組成,歸納起來可以分為烴和非烴兩大類,其中烴類是主要的,這與元素組成以碳 ( C) 、氫 ( H) 占絕對優勢相一致。

現今從全世界經過分析的不同原油中分離出來的有機化合物有近 500 種,還不包括有機金屬化合物。其中約 200 種為非烴,其餘為烴類。原油的大半是由 150 種烴類組成的。

1. 烴類化合物

在化學上,烴類可以分為兩大類: 飽和烴———烷烴、環烷烴,不飽和烴———烯烴、芳香烴和環烷-芳香烴。

(1)飽和烴

在石油中飽和烴在數量上佔大多數,一般占石油所有組分的50%~60%。可細分為烷烴和環烷烴。

在常溫常壓下,烷烴C1—C4為氣態,C5—C15為液態,C16以上為固態(天然石蠟)。

圖1-1 異戊二烯型烷烴同系物立體化學結構圖

石油中帶支鏈(側鏈)的異構烷烴以≤C10為主,常見於C6—C8中;C11—C25較少,且以異戊二烯型烷烴最重要。石油中的異戊二烯型烷烴(圖1-1),一般被認為是由葉綠素的側鏈———植醇演化而來的,因而是石油為生物成因的標志化合物。現已從石油中分離出多種異戊二烯型化合物,其總量達石油的0.5%。其中研究和應用較多的是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姥鮫烷)和2,6,10,14-四甲基十六烷(植烷)。研究表明,同一來源的石油,各種異戊二烯型化合物極為相似。因而常用作油源對比的標志。

環烷烴在石油中所佔的比例為20%~40%,平均30%左右。低分子量(<C10)的環烷烴,尤以環戊烷(C5—五員環)和環己烷(C6—六員環)及其衍生物為石油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一般環己烷多於環戊烷。中等到高分子量(C10—35)的環烷烴可以是單環到六環。石油中環烷烴以單環和雙環為主,占石油中環烷烴的50%~55%,三環約佔20%,四環以上佔25%左右。在石油中多環環烷烴的含量隨成熟度增加而減少,故高成熟原油中1-2環的環烷烴顯著增多。

在常溫常壓下,環丙烷(C3H6)和甲基環丙烷(C4H8)為氣態;除此之外,所有其他單環環烷烴均為液態,兩環以上(>C11)的環烷烴為固態。

(2)不飽和烴

石油中的不飽和烴主要是芳香烴和環烷-芳香烴,平均占原油質量的20%~45%。此外原油中偶見有直鏈烯烴。烯烴及不飽和環烴,因其極不穩定,故很少見。

石油中已鑒定出的芳香烴,根據其結構不同可以分為單環、多環和稠環三類,而每個類型的主要分子常常不是母體,而是烷基衍生物。

單環芳烴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環芳烴有聯苯、三苯甲烷等;稠環芳烴包括萘(二環稠合)、蒽和菲(三環稠合),以及苯並蒽和崫(四環稠合)。

芳香烴在石油中以苯、萘、菲三種化合物含量最多,其主要分子也常常是以烷基的衍生物出現。如前者通常出現的主要是甲苯,而不是苯。

環烷-芳香烴包含一個或幾個縮合芳環,並與飽和環及鏈烷基稠合在一起。石油中最豐富的環烷-芳香烴是兩環(一個芳環和一個飽和環)構成的茚滿和萘滿以及它們的甲基衍生物。而最重要的是四環和五環的環烷-芳香烴,其含量和分布特徵常用於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對比。因為它們大多與甾族和萜族化合物有關(芳構化),而甾族和萜族化合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標志化合物。

2.非烴化合物

石油中的非烴化合物是指除碳、氫兩種主要元素外,還含有硫或氮或氧,抑或金屬原子(主要是釩和鎳)的一大類化合物。石油中這些元素含量不多,但含這些元素的化合物卻不少,有時可達石油質量的30%。其中又主要是含硫、氮、氧的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硫是石油中碳和氫之後的第三個重要元素,含硫的化合物也最為多見。目前石油中已鑒定出的含硫化合物將近100種,多呈硫醇、硫醚、硫化物(H2S)和噻吩(以含硫的雜環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重質石油中含量較為豐富)。

(2)含氮化合物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較為少見,平均含量小於0.1%。目前從石油中分離出來的含氮化合物有30多種,主要是以含氮雜環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可將其分為兩組,一組為鹼性化合物,有吡啶、喹啉、異喹啉、吖啶及卟啉、吲哚、咔唑及其同系物。其中以含釩和鎳的金屬卟啉化合物最為重要。

原油中的卟啉化合物首先是由特雷勃斯發現的(C.Treibs,1934)。包括初卟啉和脫氧玫紅初卟啉,並提出石油中的卟啉是由植物葉綠素和動物氯化血紅素轉化來的。這個發現為石油有機成因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重視。目前對卟啉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並發現了多種類型。卟啉是以4個吡咯核為基本結構,由甲川橋聯結的含氮化合物。在石油中卟啉常與釩、鎳等金屬元素形成絡合物,因而又稱為有機金屬化(絡)合物,其基本結構與葉綠素結構極為相似(圖1-2)。

圖1-2 葉綠素(A)與原油中的卟啉(B)、植烷(Ph)、姥鮫烷(Pr)結構比較圖(據G.D.Hobsohetal.,1981)

但是,並不是所有原油中都含有卟啉,有相當一部分原油中不含或僅含痕量。一般中、新生代地層中形成的原油含卟啉較多,而古生代地層中的原油中的卟啉含量甚低或不含。這可能與卟啉的穩定性差有關。在高溫(>250℃)或氧化條件下,卟啉將發生開環裂解而破壞。

此外,原油中的卟啉類型還與沉積環境有密切關系,海相石油富含釩卟啉,而陸相石油富含鎳卟啉。

(3)含氧化合物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已鑒定出50多種。包括有機酸、酚和酮類化合物。其中主要是與酸官能團-COOH有關的有機酸,有C1—24的脂肪酸,C5—10的環烷酸,C10—15的類異戊二烯酸。石油中的有機酸和酚(酸性)統稱為石油酸,其中以環烷酸最多,占石油酸的95%,主要是五員酸和六員酸。幾乎所有石油中都含有環烷酸,但含量變化較大,在0.03%~1.9%之間。環烷酸易與鹼金屬化合作用生成環烷酸鹽,環烷酸鹽又特別易溶於水。因此,地下水中環烷酸鹽的存在是找油的標志之一。

(四)石油的餾分組成

石油是數以百計的若干種烴類和非烴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每種化合物都有自己的沸點和凝點。石油的餾分就是利用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點的特性,通過對原油加熱蒸餾,將石油分餾成不同沸點范圍的若幹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餾分。分餾所用的溫度區間(餾程)不同,餾出物(餾分)有所差異(表1-2)。

表1-2 石油產品的大致餾程范圍

通常石油的煉制過程可以看做是對石油的分餾,餾程的控制是根據原油的品質及對油品質量的具體要求來確定的。現代煉油工業為了提高石油中輕餾分的產量和提高產品質量,除了採用直餾法外,還採用催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熱裂解、石油的鉑重整等一系列技術措施。例如在常壓下分餾出的汽油只佔原油的15%~20%,在採用催化熱裂化後,可使汽油的產量提高到50%~80%,以滿足各方面以汽油作能源燃料的需求。

(五)石油的組分分析

石油的組分分析是利用有機溶劑和吸附劑對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選擇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選用不同有機溶劑和吸附劑,將原油分成若幹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組分。

一般在做組分分析之前,先對原油進行分餾,去掉低於210℃的輕餾分,切取>210℃的餾分進行組分分析。凡能溶於氯仿和四氯化碳的組分稱為油質,它們是石油中極性最弱的部分,其成分主要是飽和烴和一部分低分子芳烴。溶於苯的組分稱為苯膠質,其成分主要是芳烴和一些具有芳環結構的含雜元素的化合物(主要為含硫、氮、氧的多環芳烴)。用酒精和苯的混合液(或其他極性更強的如甲醇、丙酮等)作溶劑,可以得到酒精-苯膠質(或其他相應組分),此類膠質的成分主要是含雜元素的非烴化合物。用石油醚分離,溶於石油醚的部分是油質和膠質。其中能被硅膠吸附的部分是膠質,不被硅膠吸附的部分是油質,剩下不溶於石油醚的組分(但可溶於苯、二硫化碳和三氯甲烷等中性有機溶劑,呈膠體溶液,可被硅膠吸附)為瀝青質。後者是渣油的主要組分,其主要成分是結構復雜的大分子非烴化合物。

⑼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1.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2.生物沉積變油學說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死去後,屍骸沉積在海底。海洋中含有很多鹽分,所以生物脂肪不能馬上降解,在強大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被逐漸液化,變成石油。
3.石化油學說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