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1年,中東地區的石油價格是多少
你這樣問的太籠統了,完全可以出一份統計報告... ... 石油價格可以從「期貨」市場來查詢,你不如到網路里找一個期貨方面的軟體,打開它看看就行了。網路上有很多,我這里就不說了,避免廣告
Ⅱ 中東的石油可供使用多少年 如果沒有石油他們就什麼都沒有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如此換算,中東石油約可使用二十多年或六十到一百三十年(根據全球石油可能供應三四十年或一二百年推算)。
至於中東國家沒有石油會怎樣?這個問題他們也考慮了,准備利用現有石油所帶來的資金發展新興產業,擺脫無油可買到局面。中東也並非只有石油,中東還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世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146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為50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總儲量的1/3左右。我認為即使礦產資源耗盡,中東仍可發展畜牧業、漁業等產業。
Ⅲ 中東的石油儲存量到底有多少
每次說到中東這個地方的時候,相信大家第一個字眼就是石油,當然對於中東這個地方,除了石油這樣一個標記之外,同時還有土豪,戰亂。我們都知道中東的石油儲存量是特別巨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讓很多國家都看中了中東這個地方,這也成為了中東長年累月爆發戰爭的原因之一。
而對於現如今石油儲存量世界第一的國家就是委內瑞拉,但奈何我瑞內拉原油品質是特別差的,多為重質油,所以開采體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同時還需要向別的國家購買輕質油勾兌催化,因此價格上也並不佔什麼優勢。而對於中東地區石油品質大多非常好,埋藏得比較淺,儲存量也大,所以開采成本比較低,即使國際油價處於低位的時候,也能夠保持比較高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麼中東地區會出現各種各樣土豪的原因了。
Ⅳ 中東石油有多少噸
經濟: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沙特特別重視農業。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耕種面積360萬公頃。在中東地區各國中,沙特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在發展中國家裡堪稱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石油部門在沙特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貨幣名稱:沙特里亞爾。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阿聯酋通訊社2000年7月1日報道,截止1999年底,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978億桶,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儲量為5.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國民經濟以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85%以上。貨幣名稱:迪爾汗 (dirham)。
經濟:經濟以石油為主,所產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原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政府重視發展多樣化經濟,以減少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
Ⅳ 石油交易佔中東經濟大概多少百分比 石油交易對於中東的國家有多重要請舉出具體例子和資料出處。
以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長期世界第一的沙烏地阿拉伯為例:
2012年沙特石油出口量將超過26.8億桶,價值達1.089萬億沙特里亞爾,收入同比增長5.6%。石油出口增加可實現約1700億美元貿易盈餘,石油收入占沙特總收入的88%。
對於國民收入比重如此之高的石油出口,資源枯竭給中東經濟帶來的影響無疑是毀滅性的,然而這個假設在目前來看還不太實際,因為中東地區還有大量未探明的油氣儲量,未來開采年限不可預估。
更為實際的問題是中東各國本國的能源消費,由於中東地區氣候炎熱,需要大量的電力來保證公共設施、居民和工業設施的正常運作,而基本上中東各國的發電燃料均為石油和天然氣。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目前已經超過了其石油增產額度,並不斷擠占其能源出口量。美國某能源投資網站甚至預計到2030年前後沙特會成為石油進口國。
如果上述假設真的發生,且中東國家不著力發展新能源和其他支柱產業(目前看還沒有跡象,沙特除石油工業外唯一重視的就是農業)。一旦石油出口收入大幅縮水,則會導致公共設施無法正常運作,人民福利大幅下降,人口和資本大量外逃等等社會動盪問題,最後導致國家分裂、政權更替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Ⅵ 為什麼美國攻打伊拉克後不把伊拉克石油占為己有
假的!現在所有伊拉克開採的石油收入美國都有10%的銷售純紅利,這遠比開采伊拉克石油賺得多。所以,不是美國不佔有伊拉克石油,而是美國以另外一種方式掩蓋自己的強盜行為。
由於當地的反美情緒很嚴重,美國很難去直接開采伊拉克的石油,而且還因為美國本身就是石油儲量大國,這使得美國開采伊拉克石油沒有用,他同樣得倒手第三方才能兌換成美元。所以,當時的美國就推出了一種策略,那就是合作分成股。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的油井大部分是法國跟東亞某國的。美國將這些油井歸還給這兩國,但是條件就是美國抽10%銷售純紅利。兩國答應了,兩國每年在伊拉克開採石油總價值1200億美元左右,美國可以分成120億美元左右。伊拉克戰爭至今已經過去16年了,直接轉化成美國紅利是1800億美元左右。
除了這些有主(中法)油井外,伊拉克的石油開發權也在美國手裡,美國把這些開發權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賣掉,大約賣了1500億美元左右,而且賣掉的時候又簽訂一個霸王條款,必須從美國采購石油開采設備石油,為此美國又賣出了大約500億美元的採油設備。
打伊拉克確實花了不少錢,美國看起來虧慘了,但美國人還是賺大發了。
當然了,美國人民是掙不到這錢的,而是美國政府背後的金主們、利益集團掙了去。
各大軍工企業、安保公司、甚至建築商等等,一大票的公司從美國政府那裡拿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錢是花出去了,可最後大都流進了利益集團的腰包。
伊拉克的石油,確實很多,但美國人看不上。
用政治和經濟手段去控制一個國家,遠比實控它的土地、資源有效的多,也實惠的多。
如果美國真要控制伊拉克的油田,就伊拉克那混亂的治安,恐怕美國人挖出來的油還不夠安保人員的開支。
就像你在一個沙漠里開採金礦,周圍是無窮無盡的虎視眈眈的充滿敵意的人群,你能順利地挖出多少石油?還要順利地運出去?幾十美元一桶的油價!
操著賣白粉的心,掙著賣白菜的錢,美國人會幹麼?
石油是很寶貴,但美國本身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油出口大國。
歸根基地,美國人打伊拉克,最核心的是打一場「石油美元」的保衛戰。
薩達姆一直對美國強烈不滿,正好歐元橫空出世,老薩尋思著用歐元。
伊拉克畢竟也是石油生產大國,萬一真被老薩搗鼓出什麼東西來,對石油美元總是個威脅。
石油美元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只有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美國人才能肆無忌憚的在全世界薅羊毛。
所以得把老薩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不能讓老薩對其他土豪產生不好的影響。
老薩真的也滿牛的的!一身硬骨頭,到死也不認慫!
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最終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並建立了親美傀儡政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是其目的之一。考慮到伊拉克民眾的反美情緒,美國沒有直接插手伊拉克的石油開采,而是通過美國企業、戰前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有交易的外國石油開采公司,合作開采伊拉克石油並對外銷售,美國則通過利益集團收取10%的石油銷售利潤。
表面上看,美國沒有將伊拉克石油據為己有,不是為了石油打擊伊拉克的。但是,美國通過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控制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攝取了石油銷售利潤,賺得盆滿缽滿。
這也很簡單。
第一、美國稱霸世界有三大武器。一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陸空軍,還在全世界各個重要戰略位置擁有軍事基地。只要需要,他們能快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發起軍事行動。二是經濟上各個領域擁有定價權。比如全世界經濟都要看美聯儲是否加息。美聯儲是否加息成了金融從業者平時最關注的問題。三是美國的強大繁榮加上其所標榜的價值觀在全世界都催生出美粉。而親美的美粉基本都成了歐美外交和政治上重點利用的群體。輿論上保持美國的光輝形象需要美粉吹捧、粉飾,形成對他國的內政壓力促使他國按美國指揮棒辦事也需要美粉里應外合。從二戰後美國在各國搞的政變、培植反政府勢力、發動反政府行動看,這些美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總體上保持美國形象的體面是很重要的。
第二、美國打伊拉克原因也很簡單,美國要控制中東就必須有能按照美國指揮棒轉的代理人,薩達姆不聽美國指揮也就罷了,伊拉克與伊朗交戰符合美國利益,但伊拉克軍事壯大威脅阿拉伯其他成員國就觸動了美國這個保護國的權威。入侵科威特則擊破了美國的底線。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保護國的權威,摧毀不聽話的薩達姆政權。什麼獨裁、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只是一個借口,都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正當性。而阿拉伯國家幾乎都獨裁。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霸佔伊拉克石油,那不是讓全世界都留下口實,它怎麼可能這么做?
第三、美國控制中東有兩大目的,一是控制這個連接歐亞非重要的戰略地,控制蘇伊士運河。二是控制石油出產地,一方面可以在爆發戰爭時第一時間切斷敵方的石油供應,另一個方面則是獲得石油定價權。石油價格上漲和下跌都是美國人說了算的,比如最近搋撲總統就要求沙特採取措施降低石油價格,而之前石油價格大跌,雖然石油重要出口國的俄國、伊朗沒有倒下,委內瑞拉倒下了。但也給俄國、伊朗能源經濟以重創。就是說石油價格還是一種攻擊制裁他國的武器。而美國吸金能力最大的方面並不是商品出口,而是金融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包括石油在內的各種重要物資上擁有定價權,就可以根據美國經濟利益需要、政治需要隨機調整價格,以達到對美國最有利的目的。
第四、伊拉克那點石油在整個石油產地里所佔份額微乎其微,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想去搶奪科威特更豐富的石油。比起石油定價權,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算什麼?比起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體面又算什麼?就是說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很小很小,如果美國霸佔伊拉克石油,那它在全世界將失去不計其數的美粉,因為太赤裸裸了。尤其中東的反美呼聲會更加高漲。沒有親美勢力,或者親美勢力變成完全邪惡的代名詞,美國又如何培植代理人、如何控制包括中東在內的各個角落。難道要全方位採用武力控制嗎?如果失去中東的控制權,那等於失去了石油定價權,失去了石油在戰爭中的戰略地控制權。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德法為何會收留那麼所謂敘利亞難民,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維持西方尤其是歐洲的形象。藉此掩蓋敘利亞戰爭的不正當性。所以美國不可能為了伊拉克石油那麼芝麻點利益去霸佔。
美國當初顛覆伊拉克政權,絞死薩達姆的目的並非是為霸佔伊拉克的石油。其初衷是堅挺美元,是為石油美元在世界上建立霸權!
美元是世界硬通貨,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軍力。美元最早是與黃金掛鉤的,哲學上有「金銀天生就是貨幣,貨幣天生並非金銀」的說法。黃金因為其價值高,體積小,方便攜帶的特點,也非常適合與美元掛鉤。這個時候,美元沒有疲軟,很「硬朗」,也非常講信譽,全世界也樂意使用這種貨幣。
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支撐戰爭開銷,就大量印刷美元。使得美元縮水嚴重, 無法支撐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價格 。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統於1971年當即立斷,放棄了此前的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承諾,這樣,美元與黃金就人為地脫鉤了。
這以後的10年,黃金從35美元1 盎司 漲到850美元1 盎司 。為了美國,尼克松的做法是對的!他如果不進行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有可能被各國政府兌換一空。如此一來,美國會失去巨額財富。
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信譽度下跌,美元本身遭受重創。為了美元恢復信譽,重新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凌地位。美國選擇石油與美元掛鉤。這是因為,石油是戰略資源,現實生活中,誰也離不開石油——尤其在西方表現得更為明顯。
但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卻不信任美元,他想以歐元做為自己國家石油貿易的貨幣。在軟硬兼施下,薩達姆始終不為美國所動。這在美國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也徹底惹怒了小布希。須知,薩達姆 的做法無異於砸了美國的金庫啊。如果不滅薩達姆,就會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會引起連鎖反應,最終會使美國失去世界的統治地位。
於是,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一食管「洗衣粉」(普京戲評)到聯合國安理會,他一臉嚴肅,振振有詞地聲稱伊拉克有 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 。以此為借口,美國糾集了歐洲一幫小弟國家,悍然對伊拉克發動了入侵略戰爭,在絞死了薩達姆,扶植了親美傀儡上台,伊拉克民眾死亡的超過了一百萬後,在活著的伊拉克人民過著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凄慘生活時,石油美元霸權終於站穩了腳跟。
不過,現在伊拉克出口的石油收入,美國也有10%的純紅利。也就是說,美國在石油美元霸權建立後,又終於以另一種方式,佔有了伊拉克石油。
只能說你被美國欺騙了,最簡單明了的例證,伊拉克想趕走美國卻趕不走,可想而知,引狼入室的後果很嚴重。
而美國狼是要吃肉的,伊拉克的石油被美國全部吞並了。
說伊拉克好的都是賣國賊,賣主求榮之輩,而普通老百姓實在太可憐了!至今很多老百姓無家可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具體詳細解釋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有解釋,請移步查看。
美國為了一己私利,置伊拉克普通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很多人背井離鄉,逃亡周邊國家。
美國是世界動亂之源,我們對此必須清醒深刻認識,時刻准備著保家為國。警惕美國利用賣國賊搞亂中國,從而再次攫取我們的財富,美國最擅長無中生有,豪取強奪。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21世紀初,美國兩次攻打伊拉克,至今在伊仍有駐軍。至於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兩次都有明確理由:第一次是因為伊拉克佔領了科威特,安理會授權美英等國去「解放」科威特;後一次美國私自出兵攻打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幫助恐怖分子。
當然,透過表面的現象,美國攻打伊拉克肯定還有不可示人的目的,很多人說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但後來美國似乎並沒有把伊油田據為己有。那麼美國到底為什麼攻打伊拉克呢?
第一,為了掌控中東局勢。中東因其能源及地緣優勢一直是美國關注的地區,美國一般是通過代理國或勢力來控制中東,決不允許這一地區出現一個反美的強國。而當時的伊拉克正是這樣一個「出頭鳥」。
第二,為了伊拉克石油。美國雖然沒有佔有伊油田,但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視伊拉克石油。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石油的開采基本都控制在美英石油公司手中(後來控股權有變化)。美國之所以沒有把大批石油運回美國,是因為美國已成為油氣出口國。當然,美國打伊拉克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石油美元,這是美國收割羊毛的工具,而伊拉克擬接受其他貨幣,這是美國不能忍受的。
第三,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在於改造伊拉克。一方面,美國企圖打下伊拉克之後按照自已的意願和模式把其打造成一個「模版」,以此來規范其他中東國家;另一方面,美國在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過程中也有巨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我們也不能低估美國軍工企業對戰爭的推動作用,對它們來說可謂是「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美國並未進行國家佔領,而是通過資本控制,更多是基於成本的考慮。
我們發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主要強國的版圖格局基本上沒有變化。是強國不再擴張了么?還是什麼原因?
人類 社會 ,從奴隸制產生開始,就一直伴隨著征服與被征服。即使現代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歐洲,羅馬帝國、普魯士王朝、奧斯曼帝國,一直到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都是通過佔領更多地盤,攫取更多的生產資料,成就霸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得以修 養生 息,但是資本主義國家攫取世界發展紅利、攫取其他國家資本的行為不會停止,只是方式不再是採取佔領的方式,而是更多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控制,如果有反抗那麼就用軍隊進行鎮壓。
接上文,如果通過佔領並進行殖民控制,往往成本非常高昂。但是通過在當地進行投資,把當地資本產出的大量盈餘變成收益。這樣可以避免高昂的管理成本、避免高昂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且由於股本控制,其控制力更強,控制效果更好。
同時,在絕大多數的國家裡面,資本對於政治有天然的吸引力,資本可以很輕松實現對於政治的影響。
接上文,想要把資本對於政治的影響力變換為控制力,一個非常容易的辦法就是扶植代理人。曾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量的財閥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代理人,而且在俄羅斯政府高官裡面絕大多數已經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如果不是沒有美國資本背景的普京以鐵腕手段迅速消滅了7大財閥,那麼俄羅斯依然是牢牢控制在美國資本之下的小弟。
同時,運用殖民手段進行控制除了成本高昂之外,還存在一個巨大隱患,就是革命。美國曾經是英國、法國的殖民地,這些殖民者從初期作為宗主國控制殖民地的工具,到後來想獲得更大的利益和話語權,最後成為反抗宗主國的先鋒。例如,現在的美國早已脫離英聯邦,成為世界霸主。
但是,運用代理人來控制,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代理人更容易屈從,運用本土的代理人進行本土化的控制更加容易,況且代理人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更換。
因此,美國現在不會通過佔領的方式佔領伊拉克油田,但是會通過資本滲透的方式控制伊拉克的資源。
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佔有石油,而是為了石油美元體系。各個國家發展經濟、發動戰爭都需要石油,想要石油必須拿美元交換,持有美元就必須為美元的濫發買單。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讓美國出現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濫發美元,讓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為戰爭買單。伊拉克的薩達姆宣布石油貿易用歐元結算,讓美元和伊拉克的石油貿易脫鉤,而且要實現石油產業國有化,所以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戰爭結束後,臨時政府就宣布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
Ⅶ 中東石油儲量
720億桶
據石油輸出國組織相關能源統計,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佔全球已探明儲量的61.5%,共7420億桶(約1002億噸)。我們常說的中東不是特指某個國家,而是地中海東南海岸、俄羅斯高加索山脈、波斯灣和非洲紅海海岸所包圍的區域。中東一詞來自英國殖民者。
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西班牙、荷蘭等國率先在海外殖民,英國後來居上。打敗舊殖民帝國後,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落日計劃。因為英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他們要擴張就要向東走,所以根據離英國的遠近,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指的是阿拉伯帝國曾經所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