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私有化
擴展閱讀
唱吧小飛俠鑽石在哪裡 2025-07-20 21:54:05
為什麼拿到鑽石速度慢 2025-07-20 21:20:26

石油怎麼私有化

發布時間: 2023-02-02 06:22:55

❶ 如果石油管理不再是國有化,而是私有化將會怎樣

如果石油私有化,最可能的就是國內富豪們大量資金湧入石油行業,資本家的的本性是利益最大化!國內貧富差距會更大!

❷ 遼河油田退市了,現在是私有化,是國有還是私人

勉強算是國有。
遼河油田(000817)2007年注銷工商登記並退市,原因是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北京市春暉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吸收合並協議》,春暉公司以要約價格8.8元人民幣/股對遼河油田(000817)進行吸收合並。所以現在的遼河油田僅僅是一個中石油子公司的分部,已經不再獨立。只能說憑借與中石油的從屬關系,勉強可以算是國有。

❸ 民營的加油站汽油質量怎麼樣為何價格會那麼便宜

如果把中國石油改成私有化,改成私營企業等三年扭虧為盈!

❹ 為什麼說石油工業全球化發展進程加速將加劇市場競爭

石油工業全球化發展主要體現在:產油國國家石油公司趨向私有化和國際化、產油國向國際石油公司開放、國際石油公司通過兼並與收購在全球市場實現利潤目標和經營的多樣化等方面。
隨著一些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其國家石油公司已逐步私有化並且開始對外國投資者開放部分資本市場,如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俄羅斯等。阿根廷在此方面已初見成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優化了資源配置。
目前,大多數國家石油公司尚未私有化的產油國都已將上游部門向國際石油公司開放。這一方面可以學習和借鑒國際石油公司在項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從國際石油公司那裡獲得資金支持,有時甚至可以得到更加優惠的借貸,以推動項目實施。
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國際石油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內部重組來削減成本以維持和擴大利潤。如本書第一章中所述的世紀之交波及大石油公司的兼並浪潮,極大地提升了這些石油公司的經濟規模和協同作用,同時使他們能夠有效分散技術、經濟、政治和環境方面的風險,使公司在分布全球的大量項目和地區中都能佔有一席之地。
在石油公司經營多樣化方面,隨著天然氣和電力市場的逐步開放,已有10個左右的石油公司涉足英國天然氣銷售部門,一些公司准備購買電力公司的股票以保證其天然氣的銷售;同時英國天然氣公司、法國天然氣公司也在通過建立夥伴關系進入石油上游領域。
隨著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活動領域的擴大以及國家石油公司趨於國際化,石油工業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市場經濟法則越來越發揮作用。地緣政治因素仍很重要,經濟因素比過去更具有決定性。石油工業的全球化降低了供應短缺及西方國家對中東依賴加重所帶來的風險,而競爭的加劇也使各國能源部門更加註重相互的依賴關系,不斷擴大合作。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在促進競爭、彌補儲量遞減和保護環境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

❺ 中央企業象中國移動和中石油將來的前途會是怎樣會不會私有化

我個人認為像中國移動和中石油之類比較關鍵的央企,是不會私有化的。

並非『因為壟斷,所以不能私有化』。而是『因為這是命脈行業,所以需要壟斷,所以不可能私有化』。

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實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遵循『看不見的手』的規律進行『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過程。這個波動過程,很難抑制,但是很容易加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就比如說囤貨居奇、哄抬物價之類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需求較為剛性,而且產出規模有限的行業,很容易被認為操縱從而出現大幅波動。而這種大幅波動會給整個市場造成惡劣的沖擊影響,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所以為了長治久安,這些行業必須進行管制。於是在我國,這些關鍵企業就必須是國家持有並控制的,因此私有化不會出現。

另外,由於非壟斷情況下行業內部會出現競爭,這種競爭也很可能會引發行業內『價格-供應』的大幅波動,所以命脈行業需要壟斷。雖然這樣會出現壟斷優勢,會有超額的壟斷利潤,但是國家可以通過稅收分紅等政策,將這些壟斷利潤從別的渠道『用之於民』。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將來壟斷型央企其本身的前途很好,但是可能因為稅率較高和內部管理腐敗而出現報表層面的虧損。或者是說,其本身的盈利水平出色,但是在政府收取『壟斷稅』之後,其盈利水平會大大下降,甚至低於市場的一般水平也是很可能的。

❻ 中石油私有化被叫停了么

分給每位職工嗎?

❼ 問什麼是「私有化」

以前我國不允許私有化,就連中外合資企業中方資產最少也要51%,但我國國企現在都是國家不給補貼自負盈虧,國家不再作為唯一的投資者,不能對國企絕對的掌握,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前我國國企要交55%的所得稅和30%調節稅,現在國企和其他所有制形式一樣統一交33%的所得稅,不交調節稅了,其次現在是市場經濟,所以國家對國企的計劃控制也不能實行了,最後關鍵一點是我國國企雖然表面上是國家所有,但並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去管理國有資產,企業又利潤國家收繳,虧損時沒有一個部門承擔負責,所以90年代設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局,但也只是擺飾而已,所以現在沒有絕對的國企,教育現在都是產業化了,警察稅務的屬於行政單位不屬於企事業單位所以也不是國企,國有銀行現在都是國家股份制銀行了.中國私有化比例已經超過公有了。

❽ 英國石油公司、德國電信公司在英德屬於國有企業嗎外國對於這些行業採取什麼管理模式

這兩家企業都不算是國有企業,因為國家持有的資產和股份都沒有超過半數。

英國石油公司已經私有化了。英國政府從1979年到1987年分批將其持有的所有英國石油的資產出售

德國電信公司也已經實現了私有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直接持有31%的股份,另外通過德國重建信貸銀行(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KfW)間接持有12%的股份。剩餘的57%的股份(至2003年6月)為公開發行股票。

英國石油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常年虧損。所以英政府其持有的英國石油資產出售,實現私有化。但當外來勢力嘗試控制的時候(科威特投資辦公室試圖購買並獲得英國石油控制權)。英政府又沒有批准交易
而德國電信是一家由國有德國聯邦郵政私有化後的電信部門分離出來的股份公司(AG)。德國政府直接和間接持有43%的股份。

❾ 國家石油公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家石油公司不同於一般的國有或國營石油公司,不僅是國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為國家總體利益服務的基本特徵。各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發展中的石油出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資石油公司,對其資產加以經營管理,並進而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為振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類,石油依靠進口的國家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供應的控制和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從戰略上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
第三類,油氣資源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代表政府同外國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託經營管理石油資產,收回曾經被西方石油公司廉價佔有的油氣資源。
國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趨向於發展並服從於當時政府具體政策的要求。比如,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經營活動常常是從石油工業的低技術領域,即銷售部分開始;然後,延伸到相近的技術較復雜的領域中,如煉油;最後,進入最高技術領域的勘探與生產。這成為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近幾十年來,國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加強。這期間,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出於提高石油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的石油利益和解決自身投資不足等種種原因,國家石油公司出現了私有化和加強國家控制兩種不同趨勢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起,石油領域的私有化從歐洲興起,波及了整個石油領域。英國帶頭領導了向私有化的轉變,廢除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轉向私營。私有化的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擴展,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爾公司、道達爾公司、埃爾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和秘魯國家石油公司及義大利埃尼集團。
在石油工業私有化運動中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類似英國、阿根廷石油工業的私有化,是政府放棄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控制,國家資本退出石油工業,取消國家石油公司。另一種是石油資源國對本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對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石油工業的開放,旨在搞活國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加快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使國家石油公司為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為政企分離,對國家石油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對國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權。上游歡迎外資參與勘探和開發,由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維護石油資源的權益;下游開放油品市場,允許外國公司參與競爭,但國家通過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進口和市場價格實行一定的控制,對一部分「包袱」性資產予以出售。種種跡象表明,世界范圍的石油工業私有化仍將持續,但是,國家石油公司不但不會消亡,而且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拉美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等,為了振興本國石油工業,恢復和發展經濟,都逐步放寬或解除了對本國能源部門的壟斷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業開發措施,積極鼓勵引進外資與對外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工業開始對外開放,為外國石油公司和資金、技術介入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甚至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自20世紀70年代實現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就一直不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本國勘探開發市場的中東產油大國也開始出現政策松動的跡象。上述國家放寬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管制、開放本國石油市場的做法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跨國經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然而,近幾年來,伴隨著世界油價的不斷攀升,尤其是從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石油國有化呼聲日益高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疑是20世紀石油資源國為保護自身石油權益進行斗爭的延續和升級。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政府,不斷調整石油投資政策,並通過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實現國家對其石油產權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資源國有化。玻利維亞、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也積極響應,不同程度的通過國有化加強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
綜合分析國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數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都有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後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稅收、金融等方面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對本國的油氣資源進行管理和經營,維護國家權益,利稅上繳國家。
其次,都依託上游逐步建立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實力大增。通常石油儲產量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優勢。世界上擁有石油儲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初創之時,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開採石油,然後把原油運送到發達國家去煉制和銷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雖然失去了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油氣田,卻依然控制著世界石油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賣給它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氣發展下游業務。它們不僅在本國大力發展煉油和銷售,而且還打入歐、美發達國家開拓業務。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不僅在國內擁有6座煉油廠,而且在國外擁有11座合營煉油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國、瑞典各有一家從事下游的合資公司。下游業務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國際大石油公司。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煉油能力最大的企業中分別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員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煉油能力總計達5.2億噸,油品銷售量達6億噸,徹底打破了跨國大石油公司把持煉油和銷售的局面。
其三,以國際化經營帶動公司快速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國范圍內「守攤」的局限,先後走出國門,到國際大舞台上去參與競爭。在上游參與全世界油氣資源的再配置,在下游爭奪、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並以國際化促進上下游一體化。在這方面,科威特國家石油總公司(KPC)、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較突出的。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國際化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0—2000年,國際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並以此帶動公司的各項業務和整體實力的根本性改變與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強中排名第86位。
歷經幾十年的摸索發展,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憑借其資源稟賦優勢,憑借其多年來在石油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和儲備,憑借其在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中的豐富經驗,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成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隊」。
面對未來,國家石油公司除了發揮其上游優勢外,都在努力加快一體化進程和跨國經營步伐,調整和改革石油工業結構,增強自身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