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石油歷史
1.中國石油的歷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
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 *** 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 *** 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
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
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
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2.中石油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油氣儲運、石油貿易、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於一體的綜合性能源公司。2008年,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國《財富》雜志2008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25位。2010年5月30日,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中石油當前市值達到3293億美元(截至2010年3月31日),位居全球500強企業榜首,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
油氣業務: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銷售、天然氣與管道;
工程技術服務:物探、鑽井、測井、井下作業;
石油工程建設:油氣田地面工程、管道施工、煉化裝置建設;
石油裝備製造:勘探設備、鑽采裝備、煉化設備、石油專用管、動力設備;
金融服務:資金管理、金融保險;
運輸服務:危化品運輸、特種大件運輸、涉外(國外)運輸,社會物流等;
新能源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3.中國石油的由來
中國石油歷史上曾在編國家 *** 部門叫石油部,80年代從 *** 部門改為中央企業,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簡稱中石油負責陸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
中國石化成立較晚,從開始就叫中國石油化工公司,簡稱中國石化,從事原油煉制和石油化工。90年代後期,國務院按照上下游一體化和建立競爭機制的原則,將兩個特大型中央企業以及負責成品油銷售的中國石油公司一並打亂重組,大致按南北把石油勘探開發和原油煉制、石油化工以及成品油銷售上下游組成兩個新的公司,即現在的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慶次之松風介紹的上市情況翔實,現在的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是指後來的上市公司,原來的母公司依舊叫集團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4.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本帖最後由 布拉萬 於 2009-8-18 10:47 編輯 《讀書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
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
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
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 *** 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 *** 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
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
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
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
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
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
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
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
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
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
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
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
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
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
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
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
5.石油開采歷史
石油最早的發現者、採集者和應用者就是聰明而富於進取心的古代中國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中就有了「澤中有火」的記載,中國的第二部歷史著作《漢書》中則進一步明確指出「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在今陝西延安一帶,洧水為延水支流,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開采和應用全在這一地區;也可以說,陝北地區是石油的搖籃。晉代范曄著《後漢書》說:「延壽縣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籮,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更細致地描繪了石油的性狀和用途:「高奴縣有洧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❷ 中國什麼時候有石油
根據已經發現的史料,中國是世界最早發現和利用天然氣和石油的國家之一。關於中國石油的最早記載,首先見於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有「高奴有洧水可」。高奴,秦置縣名,在今陝西延長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北魏酈道元(?-公元527年)在其《水經注》中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述:「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里所說「肥」即石油。
據不完全統計,記載中國古代石油的史書有幾十部之多,在中國古代,已發現的石油產地,有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廣東、台灣等八、九個省區。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給「石油」定名,最早對石油進行科學觀察記錄,對石油性能、用途作詳細研究的是宋代的沈括(公元1031-1095年)。在被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的座標」的著作《夢溪筆談》中,有許多關於石油的遠見卓識。沈括不但提出「石油」這一名稱,而且認為石油「生於北際沙石之中」,「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並作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此物後必大行於世」的預言。
❸ 中國石油這個名稱是什麼時候有的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是於1999年11月5日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重組過程中按照根據《公司法》和《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油氣行業佔主導地位的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是中國銷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❹ 中國石油是在幾幾年發現的
中國石油應該是在五幾年就開始發現了,那個時候不是有勝利油田大慶油田嗎?
❺ 中國石油的歷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❻ 中國哪年開始開採石油
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工業油田。
193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顧維鈞的「中國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發現了玉門油田。
1939年開始工業化生產。
新中國的第一個工業油田是克拉瑪依油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黑油山1號井完鑽出油,
❼ 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有區別嗎
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有區別,區別在於成立時間不同、公司規模不同、經營范圍不同等等。
一、成立時間不同
中國石油成立時間為1998年7月;中國石化成立時間為1983年9月14日。
二、公司規模不同
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3位,在美國《財富》雜志2015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4位。2015年7月7日,中石油市值達到3820億美元,位居全球500強企業第二位 ,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企業。同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也是2014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
中國石化公司注冊資本2316億元,在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位。 2016年、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之一。
三、經營范圍不同
中國石油的經營范圍為組織經營陸上石油、天然氣和油氣共生或鑽遇礦藏的勘探、開發、生產建設、加工和綜合利用以及石油專用機械的製造;組織上述產品、副產品的儲運;按國家規定自銷本公司系統的產品;組織油氣生產建設物資、設備、器材的供應和銷售等等。
中國石化的經營范圍為組織所屬企業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組織所屬企業石油煉制;組織所屬企業成品油的批發和零售;組織所屬企業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經營活動;實業投資等等。
❽ 中國石油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❾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的簡明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斗,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下面我們分三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和合並了一系列煉油廠,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同時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七個大型煉油廠和一大批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3、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2001年,石油集團銷售收入3401億元,利潤總額530億元;石化集團銷售收入3600億元,利潤總額128.1億元;中海油銷售收入303.8億元,利潤總額9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各公司的資產規模,海外影響力,利潤總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在運營的主要指標上均有一定差距。
❿ 中國在什麼時候有石油的最早記載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石油最早的國家。有關石油最早的記載,見於我國周代的《易經.革卦》「象日,澤中有火」。有關石油使用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東漢《漢書.地理志》:「高奴(延長一代),有洧水可燃」。 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 中第一次使用「石油」這一科學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