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才能節省石油300字
地球上有豐富的資源,但是大多數都是不可再生的.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和消耗這些資源.如:天然氣、石油、煤炭等,這些都是短時間內無法恢復的有限資源.只有節約資源,才能使國家長久發展下去.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擁有世界上1/5的人口,但是資源卻不是非常豐富,人均佔有率不高,在世界上排名進不了前三十名.就拿石油來說,中國一半以上的石油都是依賴於從國外進口的,在最近幾年許多有錢人還大量購買大排量汽車,這些汽車每百公里耗油量在10升以上,從而促使石油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中國也是一個煤炭儲量較高的國家.由於目前國內沒有太多的風力、水力、核能和太陽能發電站,從而使火力發電的壓力很大.開採的煤炭大多用於發電.造成2007-2008年中國煤炭價格不斷攀升.
2. 地球上的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會不會被用完
石油大家都認識吧,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源。沒有石油的話,地球上工業都會發展不起來,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新能源的發展,就是為以後在沒有石油的情況下,工業還能夠繼續發展。那麼是有到底是怎麼來的
至於石油會不會用完這個問題,那肯定是會的,並且如今很多地方的石油都被人們給開采完了,今後的石油只會越來越難開采。兩種說法哪種是正確的,要做的就是節約使用,避免往後面臨枯竭的現象。
不用經過幾千年。幾十年以後就用完了。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已經在地球上發現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影響,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3. 山西煤炭資源豐富,為什麼卻沒有石油
由於地質原因,山西位於太行山區,這里曾經是一大片森林。地殼運動後,後地殼運動後被埋在山底轉化成了煤炭。山西是一個煤炭大省。國家將山西定位為煤炭基地,因為山西在煤炭方面的比較優勢是客觀存在的。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煤的種類全。使山西在歷史上形成了以資源為主的產業結構。
事實上,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原材料。世界海洋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2.4倍。大陸架和大陸坡面積約為55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沉積盆地的總面積。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1/4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埋在海底。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重心將逐漸從陸地轉移到海洋。
4. 如果未來沒有石油種因靠什麼
核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如果未來沒有石油種因靠核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以代替。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
5. 哪些能源最可能會代替石油,使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化石燃料的世界中
幾百年前,人類走入了智能科技的路面,而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趨勢實際上也是能源的持續耗費全過程。只有充裕能源的供給才可以適用人類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如今,能源已經成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化學物質,沒了能源,不但科技的發展會終止,並且人類的日常生活也會遭受很大的影響。
自然,以人類智能科技的速率,在石油資源枯竭的問題以前,我們都是可以保證規模性開采可燃冰的。那個時候大家就擁有更潔凈的新能源來替代石油。大家也根本不用為並沒有能源而憂慮,假如可燃冰徹底替代了石油,那麼針對人類文明行為的總體轉型或是非常大的。
以往許多應用石油的機器設備等都必須開展升級換低。實際上可燃冰針對人類文明行為能源的快速發展也就是一個轉折期,它盡管比石油好些一些,可是依然屬於化石能源的范圍,依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全球變暖,更主要的是化石能源的動能等級是有局限的。
伴隨著人類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趨勢,我們要持續向宇宙深處開展探尋,這個時候大家就必須快速的宇宙飛船速率。而化石能源可以給予的能源是十分不足的,沒法讓宇宙飛船的效率獲得普遍性的提高。這個時候大家就必須一種根本有別於化石能源的更強勁能源,而這類能源便是大家了解的可控核聚變。
自然,可控核聚變要完成那難度系數就更變大,在它並沒有完成以前,大家依然僅有藉助化石能源。但是,以地球可燃冰的儲藏量可以供人類應用上千年上下,也充足堅持不懈到可控核聚變的完成。一旦可控核聚變實現了,那麼人類將進到核反應時期,化石能源將被完全替代,人類文明行為也未來新篇章。
6. 總有一天石油會枯竭,未來什麼東西可以完全取代石油呢
總有一天石油會枯竭,未來什麼東西可以完全取代石油呢?「石油疲憊」是錯誤的主張嗎?我們的耳朵經常聽到這樣的聲明:將食用油後多少年,或者石油即將疲憊不堪,所以價格瘋狂和崛起.油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耗盡嗎?你知道新能量可以取代油嗎?著名的地球物理師提出了這一聲明。他描述並預測了20世紀50年代石油生產中的鍾曲線生產。並挖掘石油產量將從1966年到1972年達到最高值,然後減少。這仍然是一個新穎性,但他說,1970年石油產量的高峰,這確實是真實的,許多人已經開始相信他的理論。
石油仍然埋在很多地方。我們沒有采礦的原因是他們需要太高,沒有利潤,所以沒有采礦。而且許多油田只利用一小部分,然後石油公司將轉向其他油田,因為許多油田已經開放到一定程度,由於各種原因,采礦困難,采礦成本增加,采礦成本高,采礦成本高。
7.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會枯竭是謊言嗎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確的來說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傳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謊言,是利益集團在操縱,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為時過早。如果目前真有那麼確定石油可再生的話,不管哪個國家都會偷偷加大生產力度好好撈一把,省的以後掉價了。
你可能會認為,說不定是各個國家已經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達成了統一並且緩慢的生產,以防止石油掉價?但是縱觀當今的世界,在各種利益沖突面前,很難保持這樣的一致性。難免會有一些國家出來攪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並沒有達成共識。
下面就說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現在的爭議在哪?
石油是當今工業 社會 的血液,很多的化學燃料都是從石油里提煉出來的,並且人類目前還依舊處在使用化學能源的階段,因此石油就成為了保障人類工業持續運轉的必要原料,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現在都離不開石油,如果真的發現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也沒啥可藏著掖著的,這對人類是件好事。
人類使用石油的 歷史 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公元前的3世紀已經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來燒飯、取暖和照明的 歷史 了,而當時的時候並不是說向地下打了鑽孔主動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而是這些流體燃料常常會因為地下壓力被噴到或流出地表。
人們當時對這種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紀人類才大規模的開採石油並用於工業生產。自從美國打出世界上第一個採油鑽孔至今,已經生產了將近數千億噸的石油。我們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廣泛性,那麼人們就像知道這種黑色的粘稠液體燃料是怎麼來的?
長期以來,關於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為兩大派別:生物成油說(有機起源說)和地球碳循環成油說(無機起源說)。
無機起源說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元素混合以後自發形成的,這中間肯定有十分復雜的物理化學機制。這種說法就意味著地球一直在不斷的製造著石油。
但無機起源說無法解釋石油復雜的化學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質分布情況。雖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氫元素(11% ~ 14%)還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並不是由簡單的原子組成的,而是由碳和氫構成的大分子烴類(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混合而成的。地球內部確實存在很多的碳和氫,但他們在地球深處混合成復雜的烴類分子並通過岩石縫隙向上滲透並形成石油的具體機制並不是很清楚。而且,這種理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各個地區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學家支持這一觀點,但石油的往上滲透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油田已經采空了,但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為依據說石油是可再生的,但這個現象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畢竟石油是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地區石油過度開采,導致壓力下降,其他高壓地方的石油滲入是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的。拿出來說石油可再生並不不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只能說是一個疑點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舊是主流的有機生成說,雖然是主流說法,但也存在一些疑點。有機說認為,在地球的遠古時代,海洋中生活著一些比較簡單的原始生物,我們知道生物都是有機分子構成,等這些生物死後,大量的遺體就被掩埋,並於空氣隔絕,在細菌的作用下經過了復雜的化學過程,經過漫長的演變和地質過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實跟煤的形成很類似。
隨著油田地質和石油化學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葉綠素和動物身體內的血紅素相似,當然石油也就有有機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於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來解釋。最有力的證據是石油都產自於和生物關系十分密切的沉積岩中,所以有機起源說也就成為了科學界公認的一種說法,當然這個說法也是石油會快速枯竭的來源。
但是在有機形成說中,也存在一些疑點,包括上文中說的一個疑點,隨著開采深度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了在地球深處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源,但是並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滲入是來自地球深處還是周圍的含油層。所以這個疑點也被經常用來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說法。還有就是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確實還在無生命的其他星球上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物質,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確實。不然早就推翻有機說了。
總結:現在說可再生還是為時過早所以兩個學說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來的瑕疵。但是現在就急著說石油可再生簡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後證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處通過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形成,並緩慢的往上滲透,但是這個碳循環也是相當緩慢的,不是說我們人類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馬往上滲多少,畢竟這是一個自發的碳循環過程,並不是機器在地球內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科學家也還沒真正弄清楚。
目前兩個結論,一是生物死後經過長久的堆積加上地殼運動形成的。二是地殼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現磚石或者碳酸鈣一樣,可能就是地殼運動產生。
會枯竭不是謊言,因為石油和煤碳等礦產都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是在幾千萬至幾億年地殼運動中形成的,如果過度開采就會面臨枯竭。不過人們不必擔心能會枯竭,現在人們已經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現在還有可燃冰、乾熱岩等可開發利用,總之人類在不斷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來會出現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會出現能源枯竭,會有新的能源來替代。
世界上有兩大騙局,一是石油,二是鑽石。鑽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構成,卻被包裝成「稀世珍寶」,天價銷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殼內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說」,其實是可再生資源,不會枯竭。
石油號稱「工業的血液」,用途廣泛。而它的成因與可否再生的說法已逐漸接近真實。
石油的成分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質、膠質、瀝青質及碳質。主要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構成的化學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氫、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鎳、釩、鐵、銻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國內石油的名稱和使用 歷史 悠久,名稱是由北宋時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時間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與枯竭論石油的形成,傳統的說法是「生物沉積變油說」,最近幾年的說法是「地殼內的碳形成說」。後者的說法日益佔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傳統理論,油價也隨之下跌,車主們暗暗慶幸。
「生物沉積變油說」,是1956年由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論》里提出的。論文認為:石油是一種古老的化學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億多年以前的海洋藻類及古老恐龍等生物在地殼中經過高溫高壓等漫長的生化反應形成,這樣漫長的生化反應不可能再發生了,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他的依據大約有兩個:1.石油具有油膩膩的旋光性,這是有機生物獨有的特徵;2.現代與古代沉積物中都有石油的烴類化合物。
不過哈伯特在1989年離世前曾說,在發表《石油峰論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頭的意示:讓他預算世界石油總量。於是他在論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總量只有1.25萬億桶,美國只1500億桶,1970年會達到開采峰值。這個數字比當時美國威克斯預估的美國有4000億桶低了三成。當然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為之,他們就是為了讓石油售高價,而且讓教科書也這樣記載,來增加權威性。
他們除了兩個不像理由的理由,沒有其它任何科學依據。
他們的第一個理由「石油呈現生物的旋光性,」其實只要在石油形成過程中落入一些動物就能形成這樣的「生物特性」;第二個理由「沉積物中都有石油的烴類化合物」並不嚴謹,因為「沉積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體底層的固體微粒,它們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內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並不多,沒有石油那些明顯,還是這樣的動物含油量低還是沒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萬億噸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動物全部加起來也難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構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應就會是鈣、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礦井在開采完的幾年後,石油又會出現。比如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羅馬什金油田在1948年發現時只有20億噸儲量,2002年卻還有30億噸。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說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說」的那樣會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來形容了!高昂的油價背後是復雜的利益鏈!
「石油會枯竭」是偽命題嗎?
一直以來都盛傳著一種說法:石油將在未來XX年用完,或者XX年後石油即將枯竭。
這個說法其實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來的,他繪制了一個鍾形曲線,用來描述和預測石油的產量。並且預言,石油的產量會在1966年到1972年達到峰值,之後開始下滑。
這聽起來還是挺奇葩的,但還真的被他說中了一部分,1970年真的就達到了石油產量的高峰。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他的這套理論。
可是好景不長,如果照這個理論推演下來,石油應該慢慢開始枯竭,事實上並沒有。於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個偽命題。那真的就是如此嗎?
從地球世界去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都知道,石油實際上是 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機物,其中含碳量極其高,這也是化學能源的主要特點。當然,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來看還是有爭議的,但並不是我們這次要說的重點,這里就不過講述。
有一點可以確定,從地球整體的視角出發來看,石油其實是地球碳循環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環還在持續,石油就不應該枯竭。換句話說就是,人類可能都滅絕了,石油都還不會枯竭。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並不是存在石油,我們就可以直接開采來用的。實際上,從石油的開採到銷售是一套極其復雜的體系。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人類開採的石油會枯竭嗎?
大家首先從做買賣的角度來思考時空開采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的是,開採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開採石油的難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開采起來就很容易,比如:中東,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開采其實就極其費勁,我們舉一個例子, 大港油田 。一開始技術條件比較差,就需要工人們在沒有完全融化的水塘當中穿行,並進行開采。
因此,同樣是開采一桶油,實際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裝備設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時間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價格是受到市場決定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開採的成本要大於油價,那開采還有意義嗎?這不是典型的賠本買賣嗎?
所以,實際上,許多還儲藏著石油的地方,而我們沒有去開採的原因就在於開采他們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償失,因此就沒開采。
而且許多油田只是開采了一小部分,然後石油公司就換到其他的油田。這是因為許多油田開採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各種原因,開采難度加大,開采成本上升,導致開采成本大於油價,於是就會暫停開采。
所以,我們看沙特是石油大戶,但究其本質其實是它們開採石油的成本要遠低於其他國家,因此可以掙這筆錢。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會知道,石油其實還有很多,只是我們因為成本的原因,沒有去開采,並不是說已經被開采完了。比如,中國油田的採收率只有可憐的28%~35%,這意味著一個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實沒有被開采出來。這樣的情況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想,花這么多錢,費老大勁開采這些石油,遠不如再花錢買一塊好開采來的劃算。
我們還總會聽到,多少年後石油就會被開采完,實際上也是有問題的。這里的問題就在於他們只計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況,但是實際上這些「已探明石油儲量」逐年在增加。
基於這兩點,實際上可被人類開採的石油還是很有潛力的,因此,一時半會,石油並不會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內人類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資源
尤其是在油價的驅使之下,但油價高到一定程度時。許多人就會開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氣,頁岩油等等。美國如今就在大力發展頁岩油。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 汽車 是消耗石油的大戶,隨著油價越來越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漸地加強,發展出了電動 汽車 。因此,各種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現,也在減緩石油的消耗。
總結
「石油枯竭」實際上是個偽命題。雖然從客觀的角度上看,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但人類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開採的石油,目前來看,人類也根本沒有必要擔心會發生枯竭。不過,石油燃燒產生溫室氣體這是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因為石油足夠多,而肆無忌憚地消耗石油,這會加重溫室效應。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看,發展新能源還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出現,許多的動物還處於進化前的低級時代,地球在海洋的復蓋下,溫暖的陽光孕育了非常多種類的植物。
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陸地上瘋狂的生長著,層層疊疊的生長在一起,許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體上,而使整個世界被植物復蓋。
地殼運動,許多平原隆起,而成為高山,這給形成河流創造了條件。
因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處下雨的水,流向低處,把上游的泥沙帶到低處。覆蓋了低處層層疊疊茂密的植物。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蓋了。
時間荏苒,底部的泥沙長期被上面的泥沙壓住,而變成了沉積岩。這些沉積岩,把這些腐爛的植物密封在一個巨大的空腔內,億萬年之後,這些植物變成了沼氣,沼氣凝聚液化而變成了石油。
我們的教科書上寫過,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殘骸形成的,當然一直以來任何的假說都存在爭議,這個假說也不例外,在這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石油的無機形成假說。
這個假說是說石油與古代的生物無關,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下,通過內部的高溫高壓,無機條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氣。原理是短練的烷烴類物質會在高溫高壓下自動合成長鏈吸聽物質,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氣,通過這種說法可以認為地球是一個裝滿石油和天然氣的海綿,不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氣還會不斷的形成,這樣人類使用傳統油氣就不會存在理論的天花板。
這個理論也有一些依據,比如說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為什麼石油大多戶籍在中東領域不是應該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劃分嗎?另一方面據一些油井開采者說,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質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殘骸形成的這一種說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這樣形成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人類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極限,唯一的極限是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說不好,沒研究過,也沒看到過資料。但是,有很多資料和專家講是古時有機生物沉積化學物理反應演變生成的,這我認為不正確,也不太符合常識。關於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為地球就那麼大,資源就那麼多,用沒了或者轉變為其他物質了,那不是沒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說法是哪來的?
話說關於「石油枯竭」的問題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傳的版本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40年,有時候是50年。但是每當我們到了那個時間節點時,卻發現還有很多石油。那麼問題來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了解一下這個說法到底是咋來的?
如果詳細地去追溯 歷史 ,我們會發現,這個觀點確實來自於一個學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譯過來就是馬里恩·金·哈伯特。這個學者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 他基於自己的長年以來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論。具體來說就是用一個曲線來描繪全球石油的產量和時間的關系,這個曲線是非常常見的鍾形曲線,根據他的理論,他預言在了石油的產量將會在1966年~1972年之間達到一個 歷史 性的峰值,並且從那之後開始逐漸下滑,直到消耗完為止。 照理說如果這套理論不準確的話,也不至於會流傳得那麼廣。偏巧這個理論說對了一小半,到了1970年的時候,石油的產量真的達到了高峰,再加上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著名的學者,這兩者一結合,這個理論和預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並且開始流傳開來。也就是在那時候開始,人們開始相信,石油在未來XX年後,就會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譜嗎?
不過,這件事其實沒多久就迎來了反轉,因為按照他的理論,石油的日常量應該在1970年之後沒多久就開始下滑,可是這非但沒有下滑,相反還保持著十分穩健的趨勢。那我們就能說「石油枯竭」這個說法不靠譜嗎?
其實,客觀地說,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我們還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看。
我們先從石油的本質來看。首先,石油其實就是一種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種烴,我們也管這叫做有機物。人類可以通過燃燒石油來獲取能量。石油燃燒後會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直接被排放到大氣當中,如果持續這樣下去,那地球就會越來越熱。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地球也有自己的調節機制,這就是 碳循環 。
無論是石油,還是二氧化碳本質上都是碳循環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有一部分還會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經過幾百萬年,最終又成了石油。如果我們僅僅從地球演化的角度來看,「石油枯竭」就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
因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盡了,說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鏈已經徹底不存在了。
以上僅僅是從地球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還可以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基本點,那就是開採石油來賣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碼要掙點錢的。那我們就可以來考慮一下,賣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麼?
其實這也很簡單,開採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設備、物流和時間的。而石油的價格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開採石油比較容易,還有一些開採石油比較難, 這就會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東地區開采成本是最低的。
不僅如此,同一個地區,隨著開採得越多,開採的難度也會提升,這時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於這兩點,我們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開采成本低於市場價,那其實皆大歡喜,可以開采掙錢,如果石油的開采成本高於市場價,那應該如何操作呢?
實際上,這時候就會選擇停止開采。
因此,大多數如今不再繼續開採的,並不代表沒有油了,只是繼續開采賠錢,所以不開采了。就拿中國來說,中國採收率只有28%~35%,這意味著大多數油還在地下沒有開采。
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石油是不可能耗盡的。因為如果人類真的要去耗盡石油,這就意味著要花巨大的功夫去開采,那這個油價肯定會是天價,誰能買得起,誰又捨得用?到那個時候,人類寧願花一部分錢去研發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們說到的還是已經探明的石油,事實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人類都會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儲量不僅僅沒有跌,相反還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國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這其實是基於環境的考慮,碳排放始終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或許有可能因為碳排放的問題而放棄使用石油。
因此,基於以上四點的分析,我們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現的,但在人類滅絕之前是不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會枯竭是謊言嗎?
石油「全身」是個寶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從地底下鑽出原油,脫去水和鹽,再利用精煉技術,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價值,可以做出許多於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包括瀝青、潤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義為液體黃金的美稱,石油現已經成為了大國博弈的關鍵,沙特地區遍地石油,撐起整個國家的財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時,石油依然是市場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謎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兩個學說。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們在教課書百年可以見到粗略的解釋,在上億年前,大量的動植物因地殼變遷埋藏地底,經過高溫、高壓反復打磨,成了現如今的石油資源。
詳細點解釋,就是在當時多數的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就像煤炭一樣,是由動物的屍體和藻類的屍體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兩者之間的形成區別是材料的來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來自於大海,而煤炭的材料來源於陸地的動物屍體。
經過漫長的時間,有機物和細菌,經過高壓和高溫的考驗,逐漸轉化成「黑金」,開始向上滲透到中空的岩石層,匯聚成油田,在經過人工開采便可以問世屬於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羅斯地質學家提出理論假設,他認為地殼中存在大量的碳,它們分層有序,有些碳會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漸沿著岩石縫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層,然後冷卻形成了石油礦藏,屬於可再生能源。
兩者本質上又很大的差異,生物成油註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則表明石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爭議中誕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論,不過非生物石油理論只能解釋了乾枯的油井中又出現了原油的現象,但是它又無法解釋石油中復雜的化合物。
總體來說,前者是多數人地質學家支持的觀點,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後者雖然是滿足了些特定條件,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存在無法解釋的原因。
不管怎麼樣,未來的世界絕對以新能源為核心的能源競爭,石油的爭議什麼時候能結束,恐怕到等到石油無價值的時候才能夠說明白吧!
話說小學時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遺骸形成的,那時候就說石油再有40年就開采完了,但目前的狀態是發現一個又一個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遺骸是個天大的謊言?石油行將枯竭是個巨大的陰謀?地球石油蘊藏很可能取之不竭?為這一顛覆性的觀點提供有力佐證的,是前蘇聯科學家花費40年時間,在傳統理論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們究竟用什麼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們又是如何用科學證據來證實傳統石油生成有機論是偽科學的?推薦看一下下面這本書:《石油大棋局》,這本書是我我在大學時候看的。
石油目前來說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國為何要編織這個謊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車臣戰爭、伊拉克戰爭、顏色革命,這些事件跟石油枯竭謊言有何關系?它們背後的黑手是誰?美英精英集團為達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從覬覦中東等國儲量豐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過外交、經濟、軍事等手段在這些國家駐軍、將其據為己有的。
8. 何時才能擺脫對石油的依賴電力和氣體能源,哪個最有可能取代石油
石油除了交通領域的應用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應用在化工領域。所以石油永遠也不會被完全取代。但看交通領域的話,未來交通領域面臨的競爭恐怕主要來自電動汽車。而且即使有電動汽車的發展,油車被完全替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天然氣也是一種化石能源,並不是完全清潔(CH4也是含碳的),也有一些對耗散氣的安全方面的擔憂,所以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支持天然氣汽車的發展的,比如說北京。而且在油價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天然氣的經濟性也得不到完全體現。我國在天然氣消費的終端統計中,大類裡面是城市燃氣、工業、發電、化工,
天然氣交通還沒有單列,原因之一就是佔比有限。雖然說干什麼吆喝什麼,有很多專家為天然氣交通鼓與呼,但是從現實來看,天然氣交通在我國的發展是低於預期的。
氫能交通目前還沒有實現商業化。一方面,人們對氫能的來源有爭議。當前氫能主要來自於煤炭等化石燃料制氫。化工領域的副產氫在供應方面難以規模化。電解水制氫面臨的爭議更大,被很多專家說成是脫褲子放屁(因為電本來就是生產出來的二次能源,還要去製取氫氣,氫能再轉化成電能驅動汽車)。我國在燃料電池、氫能的高壓儲運、高壓儲罐等國產化方面還有很長路要走。加氫站和氫能汽車這兩者也面臨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現在全國平均下來一個省份也只有一兩個加氫站,還遠遠談不上對其他交通能源的替代。
所以天然氣和氫能這兩種氣體能源目前還談不上對石油的替代。
電動汽車雖然也面臨諸多挑戰,但是發展還是快速的。2019年在汽車銷量明顯下降的情況下,電動汽車的銷量依然保持了相對平穩的增長(微降),這就是一個明證。
9. 如果石油被人們耗盡了,有什麼物質可以替代嗎
如果石油被人們耗盡了,有什麼物質可以替代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我們的常見能源物質,這是非常重要的,如發電或煤的主要能量來源,也是冬季加熱的主要能源來源。該油被稱為「工業血液」,也是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所需的燃料離不開,而天然氣是每個家庭所需的能量。因此,這能量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未來,煤炭,石油,天然氣被用完,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替代方案出現但個能源不是可再生能源,那麼第二天應該用什麼?有任何能量嗎?事實上,許多專家都擔心了這一點,許多人認為,根據目前的人類消費,即使他們甚至沒有使用它500年,只有20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傳統能源基本上是筋疲力盡!那麼時間,我們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材料作為能量替換它們?我們的生活會扭轉嗎?
10. 如何節約石油(重獎)
1、減擋、換擋節油。減擋過程中,腳踩加速踏板要輕緩,換擋時手的動作要快而及時。
2、發動機預熱保溫節油。發動機起動後,關閉百葉窗或簾布,保持發動機500~600r/min、水溫達到50攝氏度時掛擋起步。行駛中注意調節百葉窗開度,使發動機在80~90攝氏度的正常范圍內工作,以降低油耗。
3、正確制動節油。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不用或少用制動,避免緊急制動。應盡量採用「以滑代制 」或發動機怠速牽制制動的方法。
4、安全滑行節油。在平坦寬廣、視線良好的路段上,加速到50~60km/h,脫擋滑行;停車之前,正確估計停車的距離,將變速桿換入空擋,採用「以滑代制」,利用汽車本身慣性滑行至停車點。
5、少「轟空油」節油。汽車在起步前或停車後,不要無故踩加速踏板,以免「轟空油」而浪費油。
6、直接擋行駛節油。中速行駛的汽車在平坦的道路上用直接擋行駛時,車速應在45~50km/h范圍內。
7、節油先減重。有科學檢測表明,車內每增加10公斤重量,行駛1000公里後,將增加油耗400毫升。盡管有些劍走偏鋒,但這確實也是行之有效的省油方法。
①防滑墊代替地膠――→很多用戶對愛車關懷備至,特別是車內地板的清潔,為此很多車主選擇鋪設地膠。認為這既保護了地板,也便於打掃車內衛生。然而專家指出,汽車在出廠前往往就已經鋪設過保護地毯,再鋪上地膠等於是多此一舉。更何況一套地膠重達20~30斤,將增加車輛的負重,油耗自然也就上來了。而且一些不合格的地膠含有大量有毒物質,如苯等揮發在車內對身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專家建議:用防滑腳墊代替地膠,腳墊輕薄也就8~10斤左右,這樣一來比使用地膠時車的載重壓力減少了一半還多。
②加油別加滿――→一些車主每次加油一定加滿箱。其實每次加多半箱油,加到七八成的樣子就足夠用了。一是少小半箱油就能省掉幾十斤的負重,可以降低油耗。再者,在油箱口附近有一個溢出口,就算你加得再多再滿也會溢出,白白浪費了。專家建議:短途行駛時無需加太滿的汽油,加大約100元左右的油就可以了。而且城裡加油站點多,加油方便,何必增加愛車的負重呢。
③短途可將備胎卸下――→一個備胎的平均重量在四五十斤左右,在城裡被扎胎的概率並不高。專家建議:卸掉備胎,可隨車准備一些應急的補胎小用品。如小罐裝的快速補胎劑,可以快速粘合輪胎上的小漏洞並且再次充氣。或者配備一個車載的自動充氣泵,也可以達到應急的效果。
④保持後備廂清潔――→用女生審視自己身材的眼光來檢查自己的後備廂,然後把平時用不著的東西全部清理出去。別小看了那些零碎東西,積少成多,也會給車帶來不小的壓力從而加大油耗。比如說夏天大家都習慣在車上備上些礦泉水,有人乾脆就在後廂放上一大箱水備用,其實只要准備幾瓶水放在車上就足夠了。專家建議:車只是用來過渡的代步工具,不需要布置得像家裡一樣一應俱全,能放家裡的就盡量放在家裡,車內用品不宜過多。
8、合理使用輪胎。
①胎壓常測――→如果胎壓不正常,會讓行駛過程中的阻力加大,從而加大油耗。一般廠家都會在說明書中標明該車型的正常胎壓值區間,如果測出的胎壓值低於正常胎壓,就會增加油耗,如果偏高就會減小附著力,帶來操控上的不便。因此保持正常的胎壓,也是行之有效的省油方法。過一段時間就用測胎壓的儀器進行檢測,並據此對胎壓進行相應的調校。
②綠色輪胎――→綠色輪胎是指由於應用新材質和設計,而導致滾動阻力小,因而耗油低、廢氣排放少的子午線輪胎。在汽車行駛中,能量會被各種阻力所消耗,其中約20%的汽油被輪胎滾動阻力所消耗。使用綠色輪胎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能量消耗,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這類輪胎的市場售價在450元左右。以愛麗舍車型為例,使用綠色輪胎一年可節省燃油108升,節省油費400元以上。
③選用合適標號的汽油――→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汽油的標號與油品的清潔程度無關,所以不是標號越高的汽油油品就越好。汽油標號的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辛烷值,簡單說就是燃燒產生的動力是不一樣的。只有使用適合發動機壓縮比的標號汽油,才能使發動機達到最佳燃燒狀態,燃燒充分了,換個角度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耗。一般來說發動機壓縮比值在8以下的,使用90#汽油;壓縮比值在8到9之間的,添加93#汽油;壓縮比值高於9的,加97#、98#汽油都可以。至於發動機的壓縮比值,可以在你的車的說明書中查到。
9、認識節油三大誤區。
①空擋滑行省油。――→無論是對手動擋還是自動擋車型,空擋滑行都無法達到省油的目的。電噴車在不加油的狀態下,電腦都將此時默認為怠速供油狀態,也就是說以為空擋滑行可以省下的油實際上一滴沒少用,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變速箱燒毀。同時自動擋的車空擋滑行還有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在節氣門臟的情況下,有可能滅車導致助力設施失效,方向盤失控,從而車體失控。
②沾油換擋省油。――→資深汽修專家表示,這種做法是絕對不省油,而且對車有損壞。一般車身轉速表上都有一段綠色的區域,當轉速值在此區域內即可以安全換擋。而對採用不同壓縮比發動機的車來說,正常換擋的轉速值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是高壓縮比的車,比如說POLO,需要在2500~3500轉的時候換擋,如果在低轉速的時候換擋就會損壞發動機。
③多熱車多省油。――→實際上在涼車的情況下怠速過久,由於三元催化在冷卻情況下並不工作,導致汽油不經燃燒就直接排出車外,造成浪費。科學的做法是夏季熱車半分鍾到一分鍾,冬季在2~3分鍾即可。
10、提倡預見性駕駛細心觀察前方幾百米處的路況,再決定是否加油。明明還有幾秒就是紅燈了,偏要一腳油門去趕,增加油耗不說,還影響道路行人安全。多注意周圍的車況、路況再下判斷,平時多注意了,節油也就積少成多了。
11、最佳燃油時速一般車輛出廠說明書上都會標明一個經濟時速,這是廠家測定的最省油、對車輛運行狀況最好的行駛速度。高於此時速就會越來越耗油,一般家用小轎車的經濟時速約在90公里/時。
12、其他。
①理性購買。在購車前,檢查理論油耗和實際油耗的差距。
②平穩駕駛。最簡單的辦法,但能立即降低油耗。
③關窗。可能的話,都關上,減少空氣阻力。
④少用空調。至少減少油耗10%。
⑤清空行李架,降低風阻。
⑥按時保養。一輛維護良好的車,會更加節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