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可以把煤轉換成石油嗎
當然可以。
二戰時,德國就有了這個技術。煤直接液化技術是由德國人於1913年發現的,並於二戰期間在德國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德國先後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裝置建成投產,到1944年,德國煤炭直接液化工廠的油品生產能力已達到423萬噸/年。
現如今,我們也有類似的項目。神華寧煤集團的400萬噸煤制油項目。400萬噸煤制油是一個示範項目,它從2004年啟動,歷經13年才正式產油,突破了數不清的工程和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
不過現在原油儲備還是很多,什麼時候會需要,要看直接煉油的成本,和煤化油的成本哪個合適了。
另外一個趨勢是,電力作為能源直接驅動,譬如汽車。能量只要有電的形式就行。所以也許我們能預計到的未來,都沒有必要煤轉成油了。
❷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的簡明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斗,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下面我們分三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和合並了一系列煉油廠,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同時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七個大型煉油廠和一大批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3、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2001年,石油集團銷售收入3401億元,利潤總額530億元;石化集團銷售收入3600億元,利潤總額128.1億元;中海油銷售收入303.8億元,利潤總額9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各公司的資產規模,海外影響力,利潤總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在運營的主要指標上均有一定差距。
❸ 中國石油的歷史
1)CNPC成立前的中國石油工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的國家,但是中國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則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事。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原油年產量只有12萬噸。為迅速改變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局面,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保證,1955年,中國政府正式成立石油工業部,全面負責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工作。隨著1959年9月和1962年9月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的發現,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隨後,大港、江漢、遼河、長慶、河南、華北、中原等一大批油田也相繼發現並投入開發,中國石油產量迅速攀升。
2)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1988年9月17日,根據中國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政府職能轉換的要求,國務院撤銷石油工業部,以其所轄主要資源和資產為依託,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作為中國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上游領域的生產業務,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調控職能。
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1998年7月27日,根據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和國務院組建國際化大集團、大公司的要求,通過對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業務進一步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一個真正市場化運作的上下游一體的從事石油天然氣生產和經營的綜合性能源公司。公司擁有大慶油田等14個大中型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和14家煉化企業;業務領域涉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油氣煉化產品銷售、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石油機械加工製造、石油貿易等多個領域,在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加工和銷售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❹ 中國的煤制油技術詳情
我國加快煤制油技術產業化
供稿人:陳文龍 供稿時間:2005-4-15
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達到2.5億噸,凈進口量達到0.9億噸,進口原油占國內原油消費量的比重達到36%。2004年,我國原油消費量2.9億噸,比上年增長近17%,石油凈進口達到1.4億噸, 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45%。而2000年進口依存度還僅為29%。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權威部門的預測數據又顯示,我國石油進口的依存度還將進一步加大。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石油總需求量將達到3.5~3.8億噸,石油進口規模將達到1.8~2億噸,進口依存度也將隨之突破50%。202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有關專家認為,一旦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0%,整個國家的石油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都面臨很大的挑戰。
相對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言,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資源占能源資源96%。全國累計探明煤炭保有儲量超過1000億噸。據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2004年6月發布的統計報告,截至2002年年底,我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按年產19億噸煤炭計算,可以保證開采上百年。
1、煤制油已成為我國解決石油安全的戰略選擇
煤制油是以煤為原料,經過化學加工,生產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油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煤炭潔凈利用技術。發展煤制油技術,用煤作原料來生產合成汽油, 不僅可以逐步減少我國對國際市場石油依賴、緩解我國未來石油資源短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而且也能大大減輕煤直接燃燒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因此, 煤制油已成為我國解決石油安全問題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能源戰略調整的重大決策。煤制油工程已被列為「十五」期間國家重點組織實施的12大高技術工程之一,予以攻關研究。原國家經貿委在煤炭工業「十五」規劃中提出,「十五」期間,我國將推進煤炭液化的開發和應用。2004年 6月30日,國務院出台了以煤炭為主體、以節能為原則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將煤化工列入我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的發展重點。這標志著我國將重新估價煤炭和煤化工在我國能源的可持續利用中扮演的角色,煤化工在我國迎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
2、我國煤液化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研究煤制油技術。八十年代起,為了解決石油短缺的問題,加強了煤炭直接液化技術研究,並將煤的液化技術列入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組織力量予以重點攻關,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系統地進行了鐵基催化劑費托合成生產汽油的技術開發,並完成了2000噸/年規模的煤基合成汽油工業實驗;在鈷基催化劑合成工藝開發方面,於90年代開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並取得階段性結果,開發出3種型號合成柴油鈷基催化劑。針對新型漿態床合成工藝的催化劑、反應器等進行了小型試驗,「十五」期間立項進行1000噸/年級間接液化裝置的開發和試驗,並研製工業級煤基合成油工藝軟體包。又如,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煤化所從70年代末開始煤炭直接液化技術研究。先後對27個煤種在0.1噸/日裝置上進行了53次運轉試驗。「九五」期間分別同德國、日本、美國有關部門和公司合作完成了神華、黑龍江依蘭、雲南先鋒建設煤直接液化廠的預可行性研究。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煤炭直接液化、油品提質加工、催化劑開發和分析檢驗實驗室,通過大量研究,選出了15種適合於液化的中國煤,液化油收率可達50%以上(無水無灰基煤),並對4個煤種進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藝條件研究;開發了高活性的煤直接液化催化劑;利用國產加氫催化劑,進行了煤液化油的提質加工研究,經加氫精製、加氫裂化和重整等工藝的組合,成功地將煤制油加工成合格的汽油、柴油和航空油。
1997年以來,我國先後引進了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煤炭液化技術,對我國不同煤種進行了試驗,分別進行了建設煤炭直接液化示範廠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2004年9月,神華集團聯合上海電氣集團、上海華誼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了神華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初步建成了煤制油中試裝置(PDU)。該裝置擬在實驗室的基礎上放大60倍進行試驗。同年12月16日,神華集團煤直接液化關鍵技術獲的突破,日處理6噸煤的中試裝置在上海中試基地一次性投煤成功,並獲得實驗油品。據神華集團稱:「煤直接液化的工藝流程業已打通,神華煤制油向實現產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神華煤直接液化中試」也列入上海市「科教興市項目」計劃。目前,神華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神華煤直接液化工藝」,並初步形成了煤液化技術創新體系,在上海成立了煤制油研究中心,為建設大型生產裝置提供技術支撐。
3、大型煤制油項目已經啟動
2004年8月25日,由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企業神華集團承擔的我國第一個煤炭直接液化項目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正式開工建設,並計劃在2007年建成第一條500萬噸的生產線,生產各種油品320萬噸。到2010年,該項目產量提升到每年500萬噸;到2015年,產量增加到1500萬噸;2020年,產量達到2000萬噸。
此外,2004年9月28日,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南非SASOL合成燃料國際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三方正式簽署了《中國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可行性研究第一階段合作諒解備忘錄》文本。內容包括合作方式、間接液化項目的產品結構、工藝技術路線選擇、風險評估、產品的市場分析及營銷以及三方合作的組織機構等。這標志著利用SASOL公司專有技術在中國建設煤炭間接液化項目的中南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神華集團與寧夏煤業集團將分別在陝西和寧夏與SASOL公司合作建設兩座煤炭間接液化工廠,兩個工廠的首期建設規模均為年產油品300萬噸,總投資分別約為300億元。
山東最大的煤炭企業——兗礦集團坑口煤炭液化項目也正在緊張運作中。該項目是兗礦集團煤化工新基地項目之一,將採用俄羅斯煤直接加氫液化技術,項目每年計劃處理高硫煤500萬噸;而魯能集團則確立了煤電化、煤液化、煤電冶一體化開發思路,將分三期建設煤電液化項目,建成後可達到年產960萬噸成品油的規模,每期油品生產能力320萬噸/年。
又如,我國產煤大省——山西省已經將「煤變油」列入省級發展規劃,並計劃在今後5~10年內,依託自己的煤炭資源優勢,藉助產業化部門的加盟,通過國家投資和社會融資方式,在朔州和大同幾個大煤田之間建成一個以百萬噸煤基合成油為核心的、多聯產特大型企業集團,並初步計劃在煤都大同附近建設一個「煤變油」的大基地。
除內蒙古、陝西、雲南、山東外、安徽、黑龍江、河南,甚至在新疆和貴州,都在籌劃大小不等的「煤變油」項目。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正在考慮將「煤變油」列入「十一五規劃」,並把包括「煤變油」在內的煤轉化與西氣東輸一起列為今年我國的10大重點工程,希望在「十五」沖刺階段在煤轉化和發展替代能源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
4、上海主動為煤制油產業化提供裝備支撐
上海市政府對神華集團煤液化項目十分關注,要求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上海工業和科技的整體優勢,積極參與煤液化項目重大裝備的研製,實現煤液化裝置大型、特大型壓力容器和關鍵設備的國內製造。目前,上海市已將煤制油成套裝備列入「上海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行動方案」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新興產業,有關大型煤液化裝置關鍵設備技術攻關和設備製造已經開始設計試制。與此同時,煤制油裝備配套用關鍵新材料也在攻關開發。2005年將研製成功加氫反應器、換熱器、泵、機、閥等主要設備,並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開始承接中、小項目的設備成套和工程總承包,實現年銷售收入5~10億元。到2007年擁有主要關鍵設備製造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形成煤液化裝備的製造、銷售、安裝、調試和工程成套能力,實現年銷售收入20~30億元。到2010年實現年銷售收入60~80億元,基本建成煤液化裝備製造基地,以滿足國內外大中小型煤液化項目對設備的市場需要。
❺ 煤炭變石油是怎麼回事
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烴類(碳氫化合物)。
許多勘探資料都表明,全世界煤的可開采資源是巨大的,其能量值相當於石油資源的10倍。煤和石油的形態、形成歷史、地質條件雖然不同,但是它們的化學組成卻大同小異。煤中約含碳80%~85%,含氫4%~5%,平均分子量在2000以上。石油含碳85%,含氫13%,平均分子量在600以內。從組成上看,它們的主要差異是含氫量和分子量的不同,因此,只要人為地改變壓力和溫度,設法使煤中的氫含量不斷提高,就可以使煤的結構發行變異,由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當其碳氫比降低到和石油相近時,則煤就可以液化成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噴氣燃料等石油產品了。同時還可以開發出附加值很高的上百種產品,如乙烯、丙烯、蠟、醇、酮、化肥等,綜合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國際上經典的煤變石油工藝是把褐煤或年輕煙煤粉與過量的重油調成糊狀(稱為煤糊),加入一種能防止硫對催化劑中毒的特殊催化劑,在高壓釜里加壓到20266~70931千帕並加熱到380~500攝氏度的溫度,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通入氫氣,使氫氣不斷進入煤大分子結構的內部,從而使煤的高聚合環狀結構逐步分解破壞,生成一系列芳香烴類的液體燃料和烷烴類的氣體燃料。一般約有60%的煤能轉化成液化燃料,30%轉化成為氣體燃料。具體來說,煤變石油的工藝可分為「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哪一類液化技術,都有成熟的範例。
「直接液化」是對煤進行高壓加氫直接轉化成液體產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納粹德國就注意到了煤和石油的相似性,從戰略需要出發,於1927年下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煤炭直接液化廠,年產量達10萬噸,到1944年達到423萬噸,用來開動飛機和坦克。一些當時的生產技術,今天還在澳大利亞、德國、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地應用。
「間接液化」是煤先氣化,生產原料氣,經凈化後再行改質反應,調整氫氣與一氧化碳的比例。此項技術主要源於南非,技術已非常成熟,煤變石油成本已低於國際油價,但技術一直嚴格保密。20世紀50年代,南非為了克服進口石油困難,成立了南非薩索爾公司,主要生產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種產品,總產量達到700多萬噸。目前,這家公司的3個液化廠,年耗煤4590萬噸,年產合成油品1000萬噸。該公司累計投資70億美元,現在早已回收了全部設備投資。此外,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也相繼陸續完成了日處理150~600噸煤的大型工業試驗,並進行了工業化生產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