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日本在中國采了多少石油
擴展閱讀
枕式包裝機成本多少錢 2025-08-04 11:50:25
膽總管移植費用多少 2025-08-04 11:37:36

日本在中國采了多少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1-10 18:44:13

⑴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長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沒有了石油進口,其國內經濟就很快崩潰了,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之後,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資源多樣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國內石油消費量略有下降,從1980年代後期的每日約510萬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萬桶。盡管該國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氣使用卻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業,例如電力公司和鋼鐵製造商,日本從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氣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

⑵ 日本位居世界儲油量榜首,中國"功不可沒

原文在這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前段日子裡訪問了中東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埃及。那麼此行明確提議向沙特構建「石油共同儲備構想」,通過提供巨額資金以及展開技術合作等措施,從而獲取沙特的石油優先購買權、阿聯酋的長期石油供應合同、科威特的能源穩定供應承諾。

同時,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的石油存儲量竟然達到了158天。美國比日本竟然還少了20天。這讓很多人感覺到始料未及。那麼我們回頭看一看中國的是多少呢?僅僅是30天。雖然中國地大物博,雖然中國每天進口的石油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但是在石油存儲方面,中國都達不到日本的一個零頭。
一直以來,伊朗因為受到美歐的制裁,國民經濟痛苦難堪,中國作為一個陌生人卻不斷接濟它走出危機。而日本作為伊朗石油戰略的上面的合作夥伴,確實落井下石,積極參與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猶如背後小人,可恨至極!伊朗經濟制裁解除後,就算不斷增加石油天然氣的出口量,也絕對不會向日本出口石油。一國執政好比做人一樣恩怨分明,要報復就得狠心!如此看來,伊朗停止出口石油,是日本是自食其果。日本要想再次挽回伊朗的信任,恐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伊朗制裁解除後,積極與中國展開合作,不但將其原屬日本的開採油田權轉給中國,與中石油、中石化共同開發兩大油田,而且還是以日本所花價格的1/3。今年上半年,又將日本最後一塊大型油田的55%的產量劃歸中國使用。
之前日本的石油進口來源於哪些地區?日本是當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中國和美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近來,俄羅斯向日本輸出石油的比例也在上升,泰納線(從泰舍特到納霍得卡)的石油管線建成後,日本每年從俄羅斯獲得700萬噸石油。

中國也是日本石油的來源之一,過去中國是為了換匯,現在主要是為了平衡雙方的貿易。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經過幾十年的運作,目前已頗具規模。截至2015年底,日本擁有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17個民間石油儲備基地,其中2個是官民共用儲備基地。
日本國家儲備在日本全國10個地方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以及從民間石油公司租借的油罐中,儲備了大約4782萬千升(約合2.97億桶)的原油。日本民間大約儲備了3288萬千升(約合2.04億桶)原油。據估計,假如日本石油進口中斷,這些原油能維持197天。

中國似乎早已忘記了當年日本人給予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災難,善良的中華民族是根本就不善於將仇恨銘記永遠,不過,好了傷疤就忘記疼也不應當成為中華民族輕易放過仇敵的理由借口,牢記歷史,牢記教訓不忘恥辱,自強不息奮發圖強,與其去資助昔日的仇敵,不如發展壯大自我,廣大中國百姓應當覺悟警醒,國產產品的發展壯大,必須是要依靠中華民族每個分子的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才能發展壯大,一味崇洋媚外只能是自絕生路。

⑶ 美國石油儲備8600萬噸,日本石七千萬噸,我國呢

如今的中東國家還處於不斷的戰亂之中,石油供應每時每刻都可能被切斷,所以每個國家都要做好石油儲備的工作。不過近些年來中國也在努力維持與中東各個國家的良好國際關系,也有很多國家願意把自己的石油出口給我們,這是無數國家領導人努力得來的結果。

中國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趕上世界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也證明了中國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有美好的生活,當然國家的繁榮昌盛也離不開每個中國人,這是每個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的。

⑷ 日本所需要的石油主要來自哪裡

日本絕大多數石油都來自於西亞地區。

中東就是西亞。日本絕大多數石油都來自於西亞地區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國,而這些地區作為世界熱點地區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中東地區。

日本是當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中國和美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

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到2015年)以上,分布是非常不合理。

(4)日本在中國采了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在石油價格大跌的時候,日本不僅有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更鼓勵民間儲備石油。

根據國際石油組織的最新統計,美國目前的石油儲備可在外部原油進口渠道被封閉,本國石油企業不開工的情況下,支撐其使用139天,而日本,比美國還多20天。

截至2015年底,日本擁有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17個民間石油儲備基地,其中2個是官民共用儲備基地。

全部的石油儲備總計5.3 億桶,其中國家儲備3億桶,以原油的形式儲備;民間儲備2.3億桶,其中1.1億桶為原油儲備,1.2億桶為成品油儲備, 戰略儲備油支撐消費的時間長度世界第一。

而中國,才僅有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全部容納也只有1.9億桶,全國石油消費也只有16天左右,遠低於國 際戰略石油儲備的90天。

⑸ 石油資源儲備量:美國9100萬噸,日本8000萬噸,中國有多少

就目前來看,美國的石油儲備毫無疑問是相當龐大的。地理面積並不大的島國日本,也有著8,000萬噸的石油儲備。那麼,中國又有多少石油儲備呢?

中國的石油儲備量:8500萬噸

相比較於美國和日本而言,中國在這一方面其實比較少。一方面,我們本土並沒有多少石油資源。即使有,也是一些品質不太好的油田。再加上我們沒有足夠成熟的開采技術,最終獲得的石油資源質量遠遠比不上進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之所以遲遲不肯在國內開發石油資源,除了硬體條件跟不上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不想打擾廣大老百姓的生活。開採石油資源,必然會影響到周邊的老百姓,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

結語

為了能夠更好的保障這些老百姓的切實利益,政府部門寧願進口石油,也不願輕易進行石油資源的開發。不過相信未來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石油資源問題也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且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⑹ 侵華十四年,日本鬼子到底從中國掠奪了多少財富

從1931年入侵中國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14年中日本侵略者給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除了奴役和屠殺被佔領區的人民之外,日本鬼子還從中國掠奪了數量驚人的財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六,還有我國的很多珍貴的子畫古董之類的文物,據有關統計說,搶奪的文物大約有1879箱,一共有360萬件,數量非常的驚人,也讓人可恨,我國的大多數文物都是在這個時候遺失的,之後運回了日本的各大博物館中。有學者估計,在目前日本擁有的1000餘座大小博物館里,光來自中國的歷代文物就有200萬件之多。

⑺ 為什麼二戰中日本在中國沒找到石油

中國雖然有油田,但是開采條件要難很多,日本在東北的探井再往下打幾百米就能採到石油,但是那個深度日本人放棄了,至今中國石油的開采成本依然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不少。

⑻ 日本在中國東北找到了大量石油會怎樣

東北石油也就是大慶的石油了。
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以當時的技術,大慶的是有是很難勘探到的,即便是勘探到了也是無法開采出來的。
即便是到了20實際60年代後期,我們購買了大量蘇聯現金設備和引進了大量現金技術,大慶油田的開發也花了十多年的時間。
而且大慶油田的石油質量非常不好,後期處理非常困難,在抗戰時期的技術是無法分離和使用的。

⑼ 什麼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石油是從那裡來的

在珍珠港事變以前,日本的石油有三個來源:
從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進口,從美國、墨西哥進口,在中國東北的撫順利用油頁岩礦提煉人造石油(產量不多)。

當年正是因為美國、英、荷聯合對日本石油禁運,迫使日本孤注一擲,發動太平洋戰爭。所以有人說,如果當年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就不會有珍珠港事變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從美國、墨西哥的石油來源斷絕,但日本控制了印尼蘇門答臘的油田。

⑽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北開採石油了沒

東北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有人後來為這件事解脫說,以日本當時的煉油技術,很難用這種石油提煉90號以上的航空汽油,陸軍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最高不過是78號,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產航空汽油,就必須從美國導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僅這一點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載,所以就放棄了繼續在大慶地區找油的計劃。實際上,新中國時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從興安北省的海拉爾到熱河省這樣的范圍內做了廣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設了常駐住宅,進行了深度達一千米的鑽探。滿鐵的鑽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這樣先進的鑽探技術,卻將它擱置起來,實在是遺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鑽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鑽探罷了。

而日本曾經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麼沒有發現,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現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這是日本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的另一種解釋。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當時的日本專家非常迷信當時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論」,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屍體與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為沉積物,這些動植物腐爛,沉積物就會生出油氣。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論」,中東地區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東北找了14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依然一無所獲,又沒有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撐,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最終,日本將其大部分設備和技術人員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蘇門答臘等地。

但並不是說日本在東北沒有得到石油。

日本對東北石油工業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人造油的兩個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撫順頁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強?答案是德國。1933年納粹上台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希特勒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像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2萬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看到德國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堅定了開發人造石油的決心。但是,德國把這項技術視為國防工業機密,不肯外泄給日本。一無所獲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鑽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由於對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費巨資進行該項目,將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為第一次產業開發的一項重點。在1936年,建設撫順煤炭液化工廠,1939年開始試行生產,1941年實現了一次液化輕油和二次加氫液化石油生產。1943年,撫順液化廠移交給「滿洲人造石油株式會社」,並由日軍軍需部門直接指導,主要生產加氫油,即航空和汽車用油。但由於條件的限制,產量不高,「1944年生產航空汽油1289噸,普通汽油1487噸」。1937年,偽滿成立了「滿洲合成燃料株式會社」,主要用阜新煤製造人造石油,計劃用以強化國防,後因設備問題未能成功。還有四平的油化工業會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會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廠機構都因後期的資金、設備不足等問題,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於生產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產量為100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1400萬桶的8%。由於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東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鎖而無法將那些人造石油運回本土。

而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泥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的緻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這種開采方式後來被美國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奪撫順頁岩油最為嚴重。「撫順煤礦的油頁岩厚約120多米,藏量達55億噸,按平均含油量5.5%計算,可得原油3億噸」。關東軍與日本海軍均參與到對頁岩油的爭奪中,開始對頁岩油工業化進行試驗。1928年建立煉油廠,1930年開始實際運營,到「九一八」事變前,1930年產原油達5.7萬噸。撫順煉油事業能夠大量生產,且作為當時唯一的石油資源,為滿足日本與偽「滿洲國」需求,開始著手進行擴建。1934年到1936年,撫順煤礦西制油廠實行第一期改建計劃,改造干餾裝置並新建精煉油裝置,原油年產量達到了14.5萬噸。「七七」事變後,日本加緊對頁岩油的掠奪,在1936年到1939年,又實行二期擴建,使原油年產量增加到19.1萬噸。1939年著手建設撫順東制油廠,1944年投產,到1945年共產原油9078噸。撫順煉油廠所生產的原油基本上全部運往日本,供以軍用。1942年,撫順煤礦兩制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最後說句,日本陸軍的裝甲化、機械化程度比德國差遠了,其石油消耗量不過佔到日本龐大海軍的一個零頭,所以「只要石油這東西能滿足,日本的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就能動起來啊,中國完全抵擋不住日的輪番轟炸啊,中國必亡啊」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