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生產國的石油政策與法規是什麼
OPEC的油氣政策 這個由石油生產國組成的石油卡特爾,從它誕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視。盡管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員國的油氣探明總儲量居世界首位,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與供給能力,尤其是它實行的石油發展戰略及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OPEC在調整和實施其石油政策的過程中,協調行動、鞏固團結,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國際石油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從對產量控制和油價控制展開。
OPEC通過對組織聯合產量的控制和各國生產配額的分配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1982年開始,OPEC採用配額制度來實現產量控制。配額制度是將產量額度在所有的成員之間分配,以協調削減石油產量。
OPEC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油價政策。
生效日期會議地點變動(萬桶)日產量上限(萬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維也納-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維也納-1.71622.972000年4月維也納+1.71624.692000年7月維也納+0.70825.402000年10月維也納+0.80026.202000年11月維也納+0.50026.702001年2月維也納-1.50025.202001年4月維也納-1.00024.202001年9月電話會議-1.00023.202002年1月開羅-1.50021.702003年1月維也納+1.30023.002003年2月維也納+1.50024.502003年6月維也納+0.90025.402003年11月維也納-0.90024.502004年4月阿爾及爾-1.00023.502004年7月貝魯特+2.00025.502004年8月貝魯特+0.50026.002004年11月維也納+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維也納+0.50028.00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石油產量政策歷來變動一覽*OPEC 10國產量基準,利雅得減產的依據。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針對國際油價不斷下降的趨勢,OPEC為了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實行了凍結油價的政策,通過有控制地增產、實現油田費用經費化、減少原油銷售補貼等手段爭取獲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標價一直穩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紀70年代,OPEC實行大幅度提高油價的政策。通過實施提價、提稅和取消銷售回扣的策略,採取「參股制」及國有化方式,以及運用「石油武器」實行禁運和減產等斗爭手段,從西方石油公司手中爭奪回了石油資源主權和石油標價權,獲得了巨額「石油美元」,並在國際石油市場佔有了超過一半的銷售份額。阿拉伯輕油的官方價格,從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飆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國際市場現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8.63美元。這期間,爆發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20世紀80年代,OPEC針對世界石油消費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產量上升的形勢,先是實行限產保價政策,以期阻止油價下滑,繼而採取擴大市場份額等政策,以求保證石油收入和維持市場份額。這一時期OPEC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時期過度提高油價政策而帶來了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OPEC調整並交替實行「限產保價」或「增產抑價」政策。前者是在油價長期走低情況下,通過限制或減少產量,縮小市場供應量,推動油價轉跌回升;後者是通過增加產量,擴大市場投放量,抑制油價的暴漲,以達到穩定市場,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場份額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動油價平衡機制」,明確提出新的政策目標,即抑制油價波動,力求使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維持在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及國際油價影響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從最初的以爭取恢復自身權益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於各方的油價水平,保證持續、有效的石油供應,從而穩定世界石油市場的政策目標。這對於世界石油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益的、新的飛躍。近年來,OPEC能源政策的調整圍繞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標進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長會議提出要以庫存量而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產量的油價政策。2000年3月,OPEC進一步調整其政策,建立了油價「自動平衡機制」,確定了22~28 美元的油價浮動范圍作為其增減原油產量,以保證國際市場石油供應和穩定的油價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調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夠反映市場真實供需情況的原油定價基準,除調整油價政策外,各成員國也在修訂其能源發展戰略,包括適度開放由國家壟斷的石油天然氣部門,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和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本國石油開采等。委內瑞拉的能源戰略重視加強同南美洲國家的能源合作,爭取在建立統一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實現包括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推動拉美地區經濟的盡快恢復與發展。
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政策 以俄羅斯為例。油氣行業是俄羅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關繫到社會的整體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此類資源、確保其再生產水平、提高資源管理效率、在對外資源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是俄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作為最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俄羅斯非常重視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
(1)制定行業長期發展規劃。
2003年5月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詳細分析了能源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明確了該領域今後20年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基本框架。為不斷尋找新的礦脈、避免國家可探明資源儲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過《2005—2020年國家礦物資源勘探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綱要》,規定了37種主要礦藏的開采量與再生量的比例關系。為加大對大陸架資源的研究開發,2004年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大陸架石油天然氣資源研究開發戰略》,確定了大陸架油氣資源開採的階段性目標。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修改稅法,建立促進油氣行業發展的稅收體制。首先,合並稅種,簡化稅收辦法。從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礦區使用費、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留成和原油開采消費稅,代之以徵收「開采統一稅」。其次,取消不合理優惠,彌補稅收漏洞。2004年1月,俄羅斯政府撤銷了境內的最後三個離岸區設置,杜絕了石油巨頭們利用其逃稅避稅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再次,增強稅收公平性,促進行業均衡發展。為鼓勵對地質條件惡劣、效益低下的油田進行開發,俄羅斯政府擬將現行簡單化一刀切的石油開采稅改為級差開采稅——根據油田質量和開采效益確定不同的稅率。
制定新的《礦產資源法》,完善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俄羅斯現行《礦產資源法》出台於1992年,諸多條款已不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個別條款過於空洞,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嚴重的官員腐敗。為扭轉這種現象,俄羅斯主管部門正在重新制定《礦產資源法草案》,對包括油氣在內的地礦資源勘探、開采和使用等相關問題做出詳細規定,盡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根本利益。該法有望於2006年最終通過。屆時,它將成為規范俄油氣行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國家管理部門體系。
要實施國家對油氣工業的有效監控,必須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門。
從行政分工看,為減少開采許可證發放的混亂無序現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礦產資源法草案》將明確規定地礦資源歸聯邦所有,開采許可證也將由中央政府獨家發放。從部門設置看,俄工業能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能源局、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地礦利用局和自然資源利用監督署、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及其下屬的聯邦海關署、財政部及其下屬的聯邦稅收署等部門將從不同的角度對油氣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行規劃和監督。從人員安排看,總統的親信將被安置在油氣企業中任要職。
(4)加強對進出口運輸環節的管理。
俄羅斯政府牢牢控制著油氣產品運輸渠道,不允許私有油氣公司建設和擁有自己的管道系統。目前,國家控股的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分別在油氣產品的管道和鐵路運輸中具有絕對壟斷地位。2003年10月,俄羅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開交通運輸業的《至2025年俄羅斯交通發展戰略》,其中惟獨未涉及管道運輸改革,也未談及油氣運輸領域吸引私人投資的問題。
(5)在國家控制的前提下廣開資金來源。
首先,通過《產品分割協議》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項目均是以這種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國際油氣巨頭,包括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參與了上述項目的實施。其次,鼓勵油氣公司發行歐洲債券,增強其投融資能力。目前,俄羅斯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歐美股票市場上市,企業資本化程度和資本運作透明度明顯提高。再次,允許外國公司收購俄羅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中的國家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7.59%)。
(6)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執政後,從國家經濟安全形度出發,強調油氣出口多元化,並靈活運用能源牌,巧妙地實現了國家利益最大化。
為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俄羅斯試圖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拓展油氣運輸渠道。向東,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爭,在兩強之間游刃有餘,並最終選擇了對己最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為了抗衡美國倡議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阻擋土庫曼天然氣進入歐洲,更為了開拓東南歐的巨大市場,於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藍流」天然氣管道。向西,為了減少對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非友好國家的過境依賴,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穿越波羅的海海底至德國的北歐天然氣管道。向北,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議建設至摩爾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開拓北美市場。
對於傳統勢力范圍——獨聯體其他國家,俄羅斯更是利用油氣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對地區政策走向的控制。
❷ 冀中石油會戰的成立
1969年,大港石油會戰指揮部成立冀中會戰前線指揮部,在河北霸縣、河間一帶展開鑽探。1974年6月,位於高家堡構造的家1井,試油獲得工業油流。1975年7月和10月,任4井、任6井先後試油,均獲日產千噸級高產油流,發現了古潛山油田。為加快冀中石油勘探,1976年1月28日,石油化學工業部向國務院報送《關於組織冀中地區石油會戰的報告》。1月30日,國務院批准這個報告。2月26日,河北省委、天津市委和石油化學工業部黨組開會,決定成立華北石油會戰指揮部,從大港、吉林、勝利、長慶、江漢、四川、新疆、玉門、大慶等油田,以及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河北省地方企業等,組織抽調72台大型鑽機、3萬多人的會戰大軍,開展冀中石油勘探會戰。到1977年底會戰結束,兩年內共發現14個油氣田(藏)。1977年原油產量1230萬噸,1978年達到1723萬噸。
❸ 《戰爭與文明》石油會戰是什麼
那個年代有各種會戰,就是舉全國之力來發一個項目或建設一個工程。60年代初,最有名的就是大慶石油會戰。
❹ 江漢油田會戰開始了
為加速江漢盆地的石油勘探評價,1969年6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江漢開展石油會戰。由武漢軍區副司令員韓東山任政委兼指揮長,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康世恩任副指揮長,下設7個分部,四物、五普分屬六、七分部。
會戰分3個階段進行,以8月為始,這時五普在江陵打完江深13井,沔陽凹陷打完沔深3井、沔深4井及其他中深井便全部撒出江漢盆地,即兵分兩路北上南陽,南下洞庭,按李四光部長指示開展盆地外圍油氣勘查工作。
1958~1969年,四物、五普在江漢盆地油氣勘查共完成:
地震普詳查測線7002公里,查明二級構造帶11個,局部構造56個,其中詳查41個、普查15個。
鑽井104口,總進尺11.88萬米,試油井14口,其中6口獲工業油流,28口井見到不同程度的油氣顯示。
對36個構造進行了鑽探,發現了3個油氣田、4個含油氣構造、7個有良好顯示。
查明了兩套含膏鹽層系、5套生油岩系、5套含油氣層系和4種油氣藏類型。
在此基礎上,對江漢膏鹽盆地全面而系統地完成了區域整體油氣評價。
據原石油工業部張文昭撰寫的《中國石油勘探的回顧》,有關江漢油氣勘探這段歷史,他是這樣回顧的:「為了擴大江漢盆地的油氣勘探,1965年12月成立了江漢石油勘探指揮部,江漢盆地油氣勘探工作全面展開。1966年上半年,在王場、鍾市二構造又鑽了一批井,分別在潛深4、潛深5井獲日產201噸和533噸的高產油流,到年底初步控制了兩個構造的含油麵積和地質儲量。之後,相繼在廣化寺、光明台、黃場等構造,獲工業油流。到1969年,初步探明王場、鍾市和廣化寺油田的面積和儲量。1969年6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江漢地區開展300台鑽機的石油會戰。會戰職工經過3年時間的艱苦奮戰,發現丫角廟、新村等6個新油田,還發現了岩鹽、鉀鹽等資源。到1972年,建成了年產油100萬噸生產能力的油田。1976年產油100萬噸,一直到1988年穩產12年,為我國南方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文昭回顧中提到的黃場,位於王場和光明台構造之間,屬於周磯帚狀旋卷構造體系之內,說明這個帚狀構造帶是個整裝的油富集帶,其油氣排出驅動力,正是應證了李四光提出的「擠毛巾」的科學推論。
江漢油田會戰,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率領慰問團來到了江漢,向7萬名會戰職工進行了親切慰問,並親自作了傳經送寶的報告,以鐵人精神鼓舞了全體職工。
五普完成潛江凹陷油氣勘查任務後,將王場、廣化寺和光明台等油氣井交給江漢石油勘探指揮部,便奉命從潛江撤出隊伍南下江陵。
❺ 東北石油大會戰哪年頭
朋友您好:
1959年底,為紀念國慶10周年大慶和松基3井喜噴原油,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將大同鎮改名,從此,中國大地出現了一個和石油工業緊密相連的閃亮的名字:大慶。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關於在大慶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的報告。
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經中共中央批准後,3萬名退伍軍人,和全國37個石油廠礦、院校的4萬人在薩爾圖誓師,拉開了石油大會戰的序幕。早春的東北,天寒地凍,石油職工一無房屋,二無床鋪,更缺乏必要的機械設備。工人們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千軍萬馬,人拉肩扛,硬是在荒涼的松嫩平原上干出了一個大慶油田。
靠著這種精神,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全部油田的面積和儲量;1963年,中國終於甩掉了「貧油」的帽子,基本實現了石油自給。
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
❻ 大慶石油會戰簡要復述
大慶石油會戰階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志,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常識科技篇。
❼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什麼模式有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
會戰模式。石油會戰是一種集中石油行業人力、物力、財力,用打殲滅戰的方式解決某一地區勘探開發難題的特殊作業模式。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組織過多次石油大會戰,為石油行業的發展壯大乃至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老一輩石油人懷著崇高的石油理想,肩負「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責任使命,舉家遷移,征戰東西,嘔心瀝血,披堅執銳,為我國實現從「貧油國」到「石油生產大國」的轉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❽ 大慶石油會戰的成果意義
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共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佔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共完成財政上繳10.6億元,除回收投資外,為國家積累資金3.5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
1963年12月3日,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閉幕,周恩來總理向世人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1963年12月4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大慶石油會戰不僅為我國的石油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涌現出王進喜等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勞動模範,他們發揚和創建了「鐵人精神」、「八三傳統」。
目前,大慶油田仍然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52個油氣田組成,含油麵積6000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