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怎麼防止石油污染
擴展閱讀
深圳燙染費用一般多少 2025-08-04 17:45:07
大豆價格什麼時候能下來 2025-08-04 17:15:32

怎麼防止石油污染

發布時間: 2023-01-08 09:34:27

A. 如何防治在解決石油污染問題中對海洋資源的二次破壞

你好,在海洋中發生的石油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海洋鑽井平台、海岸的濱海油氣田採掘由於設計缺陷或操作失誤 、地震等自然災害引發原油井噴、採掘井壁坍塌、管道破裂、儲油罐體原油泄露。
2.遠洋運輸過程中油輪觸礁、傾覆等事故泄露,原油的集輸管線,儲油罐破裂泄露等。
針對這兩個方面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防止和降低由於石油泄露產生的對海洋環境及海洋資源尤其是生物資源的破壞。例如對井噴和井壁坍塌油井的封堵措施、對船舶和管道原油泄露的局部區域封閉和原油收集措施;例如海上溢油設備有收油機、MH消油劑、 CX-S抽吸式收油機、海洋圍油欄、 收油機、吸油氈、消油劑等
總之,在發生石油泄露事故時要再第一時間採取措施,及時封堵污染源,防止原油大面積擴散,同時對周邊的重要海洋生物保護區,海產養殖區域加強監控,隨時掌握海水水質的動態變化,並在必要時設置隔油浮索防止對重要生態區域的污染。
為防止在解決石油污染問題中對海洋資源的二次破壞,要將石油污染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時要對各種治理設備和收集上來的泄露石油及時清運,洋石油鑽井船、鑽井平台和採油平台及其海上設施在作業期間產生的含有油份的廢棄物、其他工業垃圾如:在海上油氣田鑽井平台、採油平台的安裝、拆卸等作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廢棄物,一切塑料製品,包括用於包裝的廢塑料、合成纜繩、塑料袋等廢棄物質,一切有毒化學製品以及其他一切有害物質。上述物質如棄置到海洋中以後,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因此須要求送陸地處理,禁止向海洋中處置。
海洋石油鑽井船、鑽井平台和採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後排放;殘油、廢油必須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經回收處理後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鑽井所使用的油基泥漿和其他有毒復合泥漿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漿和無毒復合泥漿及鑽屑的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同時石油開采項目要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

B. 海上石油污染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1)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散。但不宜在漁場周圍使用。
(2)沉降: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但會危害海底生物。
(3)吸收:利用麥稈、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質吸收石油,然後集中處理。只能在靜水中進行。
(4)圍欄:需要靜水環境。
(5)放任: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量不大的通常讓其自然分解。
(6)燃燒:油層厚達2毫米時即可用燃燒法清除。

C. 海洋石油污染的治理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於1983年12月29日國務院公布,目的是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從事石油勘探開發的企業、事業單位、作業者和個人,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固定式和移動式平台及其他有關設施。
第三條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主管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及其派出機構,以下稱「主管部門」。
第四條企業或作業者在編制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的同時,必須編制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海洋局和石油工業部,按照國家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組織審批。
第五條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油田名稱、地理位置、規模;
(二)油田所處海域的自然環境和海洋資源狀況;
(三)油田開發中需要排放的廢棄物種類、成分、數量、處理方式;
(四)對海洋環境影響的評價;海洋石油開發對周圍海域自然環境、海洋資源可能產生的影響;對海洋漁業、航運、其他海上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為避免、減輕各種有害影響,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
(五)最終不可避免的影響、影響程度及原因;
(六)防範重大油污染事故的措施:防範組織,人員配備,技術裝備,通信聯絡等。
第六條企業、事業單位、作業者應具備防治油污染事故的應急能力,制定應急計劃,配備與其所從事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規模相適應的油收回設施和圍油、消油器材。
配備化學消油劑,應將其牌號、成分報告主管部門核准。
第七條固定式和移動式平台的防污設備的要求:
(一)應設置油水分離設備;
(二)採油平台應設置含油污水處理設備,該設備處理後的污水含油量應達到國家排放標准;
(三)應設置排油監控裝置;
(四)應設置殘油、廢油回收設施;
(五)應設置垃圾粉碎設備;
(六)上述設備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機關檢驗合格,並獲得有效證書。
第八條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以前,已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從事石油勘探開發的固定式和移動式平台,防污設備達不到規定要求的,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並在本條例頒布後三年內使防污設備達到規定的要求。
第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作業者應具有有關污染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其他財務保證。
第十條固定式和移動式平台應備有由主管部門批准格式的防污記錄簿。
第十一條固定式和移動式平台的含油污水,不得直接或稀釋排放。經過處理後排放的污水,含油量必須符合國家有關含油污水排放標准。

D. 石油污染防治問題

石油經濟目前是生態經濟區內的主體經濟,石油工業也是造成區內水土體污染的主要因素,採油與煉化兩大部門是最主要的工業污染行業。揮發酚、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是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工業廢水的排放。區內的挑河、神仙溝、支脈河、廣利河、溢洪河、小清河、渤海灣7個主要水系的11條河流是主要的納污水系,土壤污染源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根據前面的敘述,揮發酚是區內地表水體第一位污染物,其餘依次是石油類、化學需氧量。從地面分析資料看,各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石油類。但實際上揮發酚雖然由排污口外排是含量很高,但進入地面水後,由於稀釋揮發物化等作用,在較短一段流程中削減較大,從而達到地面水國家標准。故應該把化學需氧量、石油類定為地面水控制的污染物。因此治理時主要應該以這兩項目標,削減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的排放量。

自1986年以來,油田淺海海水污染有所加重,污染區域也有擴大的趨勢,神仙溝口及廣利河口的潮間帶污染較嚴重。因盡快採取措施控制入海河流及排澇站的水質,防止淺海海水的進一步惡化。

局部地區淺層地下水污染元素含量超過家飲用水標准。據監測,主要污染物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石油類、COD和氨氮,其中以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最為嚴重。污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其他地區污染輕微。控制污染的根本途徑還是減少企業的排污量。

區內土壤污染較大的地區為東營市東側和南側一帶、濱州北側、河口西側、北側一帶,均達到輕度污染程度,污染面積約佔全區24%。石油類是最大的污染指標,嚴重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達40mg/kg以上,一般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20mg/kg左右,輕度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10mg/kg左右,而非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0.04mg/kg左右。從污染的深度上看,落地原油的70%~90%處於0~40cm的土壤深度上。

各項工業生產應按常規把其生產過程的污染物排放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准之內,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生產工藝,並把污染控制逐步從未治理、或治理不達標為主轉到污染過程與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首先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石油化工企業特別是污染大戶,大力改進工藝、設備和生產操作技術,把工業「三廢」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加強對「三廢」研究,實現「三廢」資源化,實現清潔生產,最終實現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石油化工行業的清潔生產。

E. 我們如何防治石油污染

尋找替代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改變生活方式。停止石油開采,是最根本的防治石油污染的方法。

F. 治理石油污染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石油污染目前還是個世界級難題,大連石油污染時間和墨西哥灣的污染世界足以說明.
遇到海洋溢油的事件,一般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布設圍油欄,防止污染區域進一步擴大.在將海面的污染區域圍起來後,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出動清污船隻,利用吸油器和吸油氈清理油污,等於就是把這些石油抽出來,但這樣做肯定是抽不幹凈的,只能說盡量把損失降低.大連海域的漏油主要是採取機械回收,這是對環境造成最小污染的一種方法.機械回收的工作過程是首先在溢油水域布設圍油欄,然後將「撇油器」也就是油水分離器放到水面上,利用油和水不同物理機制將兩者分離,然後通過水泵抽到存儲艙,達到一定量後轉到岸上進行油水分離,分離出來的水達到環保標准後再排到海里,油則回收.浮在海面上的油污一般比較好清理,但海水下層的油污因為會在海浪的震盪下形成較難清理的乳狀液油污,
第三步,用專門的破乳劑使得油、水分層,然後再加以清理,也就是用一些消油劑,將污染物徹底分解. 至於微生物修復石油污染的方法,如果是基因工程菌,涉及生物安全性問題,並不為業界所重視.如果是天然的菌種,其修復的濃度很低,時間很長,無法解決大的污染事故.

G. 石油污染怎麼辦

治理方法
(一)土壤石油污染治理

2O世紀8O年代以前.治理石油烴污染土壤還僅限於物理和化學方法,即熱處理和化學浸出法。熱處理法是通過焚燒或煅燒,可凈化土壤中大部分有機污染物。但同時亦破壞土壤結構和組分,且價格昂貴而很難實施。化學浸出和水洗也可以獲得較好的除油效果。但所用的化學試劑的二次污染問題限制了其應用。早在2O世紀7O年代。為了解決輸油管線和儲油罐發生故障漏油和溢油時土壤被石油污染的問題,美國埃索研究和工程公司就已經開始尋找清潔的生物解決方法,並且其實驗室研究找到一種有效的「細菌播種法 ,開了生物修復石油污染土壤先河。上世紀8O年代以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生物修復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正在逐漸成熟。

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土壤環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濃度,使污染土壤恢復到健康狀態的過程。目前,治理石油烴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微生物修復技術,按修復的地點又可分為原位生物修復和異位生物修復;另一類是植物修復法。

1.微生物修復技術

(1)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原位處理方法是將受污染土壤在原地處理。處理期間.土壤基本不被攪動,最常見的就地處理方式是土壤的水飽和區進行生物降解。除了要加人營養鹽,氧源(多為H202)外:還需引入微生物以提高生物降解的能力。有時,在污染區挖一組井.並直接注入適當的溶液,這樣就可以把水中的微生物引入到土壤中。地下水經過一些處理後,可以恢復和再循環使用,在地下水循環使用前,還可以/JnA+壤改良劑。

污染土壤經過處理,所有多環芳烴的降解都很明顯,但是.三環和多環芳烴的降解率一般明顯低於60%。因為就地處理對溫度較敏感。所以只能在氣溫大於8℃的月份進行。在一定的時間內。原位處理不可能有效地去除大多數多環芳烴,而且這種方法因受溫度和土壤類型的影響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異位生物修復技術

異位生物修復主要包括現場處理法、預制床法、堆制處理法、生物反應器和厭氧生物處理法。

a.現場處理法

近年來國外石油烴污染生物處理的研究很多,其中土壤耕作處理是現場處理土壤污染常用的方法。被污染的廢物施在土壤上。通過施肥、灌溉和加石灰等管理措施,保持氧氣、水分和pH的最合適值,並進行耕作以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確保在污染廢物和下面土層中污染物的降解。降解過程所用的微生物多為土著微生物。但是要提高效果還需要引入馴化的微生物。

b.預制床法

現場處理中土壤耕作處理最大的缺陷是污染物可能從處理區遷移。預制床的設計可以使污染物的遷移量減至最小,因為它具有濾液收集和控制排放系統。預制床的底面為滲透性低的物質,如高密度的聚乙烯或粘土。將污染土壤轉移到預制床上,通過施肥、灌溉,調節pH,有時還加入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劑,使其最適合污染物的降解。與同一區域的原位處理技術相比,預制床處理對三環和三環以上的多環芳烴的降解率明顯提高。

c.堆制處理法

土壤的堆制處理就是將受污染的土壤從污染地區挖掘起來,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大的地域擴散.運輸到一個經過處理的地點(布置防止滲漏底,通風管道等)堆放,形成上升的斜坡,並進行生物處理。堆製法是生物修復技術中的一種新型替代技術。堆制處理過程對污染土壤中的多環芳烴降解,多環芳烴的降解隨著苯環數的增加而降低。當多環芳烴的初始濃度提高約5O倍時,除熒、蒽外,其他多環芳烴的降解隨著污染濃度的提高而降低。

d.生物反應器法

生物反應器法是將污染土壤置於一專門的反應器中處理。生物反應器一般建在現場或特定的處理區。通常為卧鼓形和升降機形,有間隙式和連續式兩種。因為反應器可使土壤與微生物及其他添加物如營養鹽,表面活性劑等徹底混合,能很好的控制降解條件,因而處理速度快,效果好。生物反應器處理的過程為:先挖出土壤與水混合為泥漿,然後轉入反應器。為了提高降解速率,常在反應器先前處理的土壤中分離出已被馴化的微生物,並將其加入到准備處理的土壤中.

e.厭氧生物修復法

修復受石油烴污染土壤的研究已開發了生物堆層、堆肥及土壤泥漿反應器等好氧修復工藝,但分離獲得某些降解菌時。一些降解菌伴有產生高生態風險的產物。最近的研究表明以厭氧還原脫氯為特徵的厭氧微生物修復技術有很大的潛力。

(2)植物修復技術

目前,對土壤有機污染的生物修復研究較多,但是,多集中在微生物作用上。事實上,植物對污染物的去除起著直接和間接的重要作用。植物生物修復是利用植物體內對某些污染物的積累、植物代謝過程對某些污染物的轉化和礦化,植物根圈與根莖的共生關系增加微生物的活性的特點。加速土壤污染物降解速度的過程。

植物修復的方式包括植物提取、植物降解和植物穩定化三種。植物提取是指利用植物吸收積累污染物,待收獲後才進行處理。收獲可以進行熱處理,微生物處理和化學處理。植物降解是利用植物及相關微生物區系將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物質。植物穩定化是指植物在同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將污染物固定,以減少其對生物與環境的危害。植物根際使土壤環境發生變化,起到了改善和調節作用,從而有利於污染物的降解。因此通過選擇適當植物和調控土壤條件等手段.可以實現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復。

植物生物修復是一項利用太陽能動力的處理系統.具有處理費用低,減少場地破壞等優點而受到普遍重視。據美國實踐,種植管理的費用在每公頃200~1000美元之間.即每年每立方米的處理費為0.02~1.00美元.比物理化學處理的費用低幾個數量級。

(二)水體石油污染治理

水體石油污染和土壤治理不同,水具有流動性,不及時處理會使污染范圍以很快的速度不斷擴大。因此.水體石油污染首先是控制污染然後再對污染水進行處理。

(1)海洋、江河、湖泊水體治理

水體石油污染治理對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治理,目前僅限於化學破乳、氧化處理方法進行分解處理和機械物理的方法進行凈化吸附。清除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難的。防止油水合二為一的唯一選擇是噴灑清除劑,因為只有化學葯劑才能使原油加速分解,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清除水面石油污染還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撤沫器刮油,用油纜阻擋石油擴散。英國有一位農場主發明了一種用機編禾草排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不僅能防止石油在海中擴散,而且能吸收比自身質量多15倍的石油,可防止油輪流出的石油污染水岸,禾草中又以大麥秸稈治污最為有效。1992年,一艘油輪在舍德蘭群島附近失事後,在海上放置了22千米長的禾草排,從而保護了海濱浴場和漁場不致遭受污染。而俄羅斯莫斯科精細化工科學院的教授奧列格.喬姆金研製出了用農作物廢料清除石油污染的全新方法。演示實驗中,喬姆金在一盆水中擠了幾滴重油,水盆中頓時漂起了一層薄薄的油花。緊接著喬姆金向水盆中撒人了一小撮稻米殼,幾分鍾後水盆中的油跡開始減少,二小時後水盆中的油跡完全消失了。

而對收集上來的污水以及石油工廠排出來的石油污水採用生物處理法。生物處理法也稱生化處理法。生物處理法是處理廢水中應用最久、最廣和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它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達到廢水凈化的目的。

(2)地下水體治理

對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採用水動力學方法,通過抽水井或注水井控制流場,可以防止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對抽取出來的受污染的地下水進行處理。

近年來。臭氧氧化技術對石油污染的地下水處理取得了很大進展。經臭氧氧化反應後,水體中有機物種類增加,經過一定時間接觸氧化反應後,苯系物和稠環芳烴類在水中的相對含量有較大幅度下降,但酯、醛、酮類和烷烴類在水中的相對含量卻大幅上升。一般認為,水中芳香烴物質危害性較大,多具有較大的毒性和致癌性,而烷烴、酯類和其他低分子物質的危害性小得多。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臭氧氧化法是把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轉化為危害小的污染物.污染水體沒有得到根本治理,因此臭氧氧化法與吹脫、活性炭吸附、生物氧化等處理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

(三)空氣石油污染治理

石油對空氣的污染僅限於其所含的具有揮發性的物質以及輕質石油產品了,而不像對於土壤和水體,石油中的粘稠膠體可以在這兩者中成片成塊的形成時間很長的污染。雖然如此,石油產品對空氣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對空氣相對於水體更具有流動和擴散性,治理更加困難。到目前為止,對於石油產品對空氣污染還沒有一種很好的治理方法,局限於採用控制油氣排放等措施,如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等.而具體的污染治理方法還有待於人類進行探討和研究。

H. 處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種方法

1、物理處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噬油微生物,然後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見圖)。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8)怎麼防止石油污染擴展閱讀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

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如1983年12月,「東方大使」號油輪在青島膠州灣觸礁擱淺,溢油3000多噸,嚴重地污染了青島海濱及膠州灣。

制定有關法規,制止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防止海難事故。

發生石油污染後,可應用圍油欄等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並用各種機械設備盡量加以回收,對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噴灑各種低毒性的化學消油劑。

鑒於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術和方法尚待改進,港灣和近海地形復雜,因此,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惡劣的氣象條件,則大部分石油無法回收處置。

I. 如何解決海上的石油污染

方法一先把浮油圍住

如果泄漏的石油量大,第一步是用漂浮圍欄圍住石油。這些漂浮圍欄有些是充氣的,有些是用比水輕的材料做的,一般都高出水面1米左右,有些就「坐」在波浪上,還有些會向水下伸展出1米的「裙子」。

方法二物理化學法

對於水面的浮油,可以使用「汲油船」讓油水分離。有的汲油船把油水混合物吸進船上的罐子里,然後用離心機分離,再把水排到海里。還可以用類似海綿之類的東西把油吸到裡面,這種東西用化纖可以做,也可以用頭發之類的天然纖維。

為了獲取石油,有時候可以在其中加上「凝油劑」。它可以讓水中的石油從液體狀態變成半固體狀態,甚至像橡膠一樣的固體狀態。這種物體容易撈取,也可以避免石油向空氣中揮發苯、甲醛、丙酮等物質。這種固化劑對環境的危害相對較小。一些固化劑生產商宣稱,這種固化石油可以被再利用生產瀝青或者人造橡膠,甚至用作一種灰燼很少的燃料。

還有一種方法正相反,它不讓石油固化,而是讓它們和水更好地結合。「分散劑」打破石油完整的油膜,讓它們在海水中分散成一個個的小油滴。

方法三採用「吃油菌」

現在利用細菌降解石油主要用在修復海上小規模溢油、陸地石油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如果是大規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般都先用物理、化學方法收集泄漏石油,直到剩下一些很難收集的石油,再用微生物降解。

至於要多長時間才能把石油完全降解,和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比如環境的冷熱,在阿拉斯加和赤道的分解速度肯定不一樣。還和石油的成分有關,重油越多分解越困難,再有海水鹽分比較高,營養物質比較少,分解也會比較困難。總的來說,肯定不會是一天兩天就能分解完的。這個速度和細菌的生物量、活性、存活時間也有很大關系。

總之,人類對付石油污染有「十八般兵器」,哪一般都很難除盡石油,同時難免傷及自己,所以它們最好永遠沒有被使用的機會。

國際上都有哪些清除方法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