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有石油嗎
山西目前沒有油田,但 山西省現有耕地553876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高粱、豆類和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大同、太原、忻州、臨汾和運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農作區。
山西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煤、鋁土、鐵等為最。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分布在全省90多個縣(市、區)內。工業以能源、冶金為主,輕工業相對薄弱。
山西省土特產繁多,較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陳醋、清徐葡萄、平遙牛肉、晉祠大米、沁州黃小米、恆山黃芪、長治黨參等。
『貳』 山西有石油嗎
山西還是煤礦居多。
『叄』 為什麼山西煤炭資源這么豐富卻還是很落後
阻礙山西發展的原因:
1、產業結構單一問題
山西是一個資源大省,特別是礦產資源豐富。去年原煤產量達到9.7億噸,佔全國產量的1/4以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省產業以傳統產業和能源產業為主。如焦炭、鐵礦石、水泥、生鐵、鋼鐵、食醋等傳統行業,都是一些耗能和污染行業。在產業升級方面,高新技術企業和外資企業仍然缺乏,民營經濟不活躍,產業結構不具備競爭優勢。
一個省有1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和11個地級市。規模以上企業只有38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傳統產業和資源產業。江西省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1000多家,是中部地區倒數第二大規模以上企業。
2、環境和人類社會問題
首先,由於工業問題,自然環境和空氣都有問題,整個城市面貌灰頭土腦烏煙瘴氣。其次,山西很多人思想落後。他們似乎仍然停留在過去,從未想過如何發展和改變。由於行業性質,山西習慣於這種一次性計劃經濟體制。缺乏開拓精神。山西煤老闆為什麼出名?民營企業為何能在山西絕對主導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誰能當煤老闆?顯然,在經營環境和服務管理方面,山西更是不可言喻。
3、交通問題
要致富,先修路。由於地質問題,山西一直相對落後,交通運輸不足。如今,大多數城市仍然沒有高鐵,因此其他省份的客流、物流和商機很難進入山西。到2019年底,山西高速鐵路里程僅800多公里,其中大部分為時速200公里的子彈頭列車。
山西交通發展滯後的原因是政策和經濟。一方面,經濟欠發達,人口流入不足,不符合建設高速鐵路的政策要求,國家層面難以支持。另一方面,沒有政策批准,就無法修建道路,交通繼續落後,人口和人才繼續不願來,投資和產業也不願來。
4、教育和人才問題
山西不僅是高考困難省份,也是教育資源相對較少的省份。全省僅有太原理工一所211大學,學科建設中僅有五個B+學科,難以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當然,山西的發展也是中西部地區的一個縮影,不僅僅是山西。對於一個自然環境惡劣、缺乏配套政策支持、缺乏科教文衛、人才匱乏的傳統能源大省來說,要實現快速發展確實不容易。
5、制約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大力發展煤炭工業。在煤炭產業發展的後期,一個主導一個吸納一個遮蔽,制約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它影響到其他生產階段的健康發展,導致山西經濟的脆弱性。
『肆』 山西為什麼會有煤拜託各位大神
因為山西遠古時代是一片森林。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雖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石油的日漸枯竭,必然走向衰敗,而煤炭因為儲量巨大,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炭汽化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煤炭必將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無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小巫見大巫,由此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煤炭的形成可能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洪水那樣強大的力量和搬運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絕對不會那麼集中,也不會那麼優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千百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期間,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面上生長著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的植物,那時的雨量又是相當的充沛,當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嘯等自然災害降臨時,就會淹沒了草原、淹沒了大片森林,那裡的大小植物就會被連根撥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須上的泥土也會隨之被沖刷得乾乾凈凈,這些帶著須根和枝杈的大小樹木及草類植物也會相互攀纏在一起,順流漂浮而下,一旦被沖到淺灘、灣叉就會擱淺,它們就會在那裡安家落戶,並且象篩子一樣把所有的漂浮物篩選在那裡,很快這里就會形成一道屏障,並且這個地方還會是下次洪水堆積植物殘骸(也會有許多動物的殘骸)的地方。當洪水消退後,這里就會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積植物殘骸的丘嶺,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這座植物殘骸的丘嶺就會逐漸地埋入地下,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煤礦。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1998年中國遭受的一場罕見的水災,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區,在平原到處是糧田,幾乎到了沒有什麼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過是淹沒了一些農田的防護林,並且農田防護林的樹木很稀少,而且樹木的根須又十分的發達,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時間的浸泡、沖擊不會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樹木就不同了,很多樹木都擠在一起生活,它們為了吸食太陽的能量,拚命地往上長,根須並不發達,一旦一處樹木被洪水連根撥起,就會連帶成片的樹木被洪水毀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樣,順流漂浮而下,勢不可擋,最後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 另外,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增強,抵禦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興修水利,築起堅固的堤壩,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減緩了兇猛洪水的沖擊力,泛濫的現象少了,甚至乖乖地聽從人類的召喚,並把兇猛的洪水變成了電能、動能、熱能,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社會。 不僅洪水有搬運動植物這樣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風、海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於地震、火山噴發等因素引起的海嘯,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還高,並且在頃刻之間把一個島嶼上的動植物掃盪一空;把海岸線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由於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積,被深深的埋在地層下,受到高壓和高溫,經過幾億年的時間,變成煤炭 煤礦和其它礦一樣,是層狀的,且不是到處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積聚而成,則不會那麼集中,應該到處都有,所以我認為,書上所說的不對。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單質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噴出時,一部分為鑽石,一部分為石墨,大部分為煤(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和其它大部分礦的成因一樣。 植物當被壓在地下,在長時間的缺氧高壓的條件下便會形成煤。 石炭紀地球植物大繁盛,為煤的形成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後來的造山運動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經過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希望採納
『伍』 遍地礦老闆,煤炭之後又是天然氣,為何上蒼如此厚愛山西
也是因為山西在之前就是一片樹林,然後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最後樹木慢慢的埋在地下,因此就形成了煤炭。是因為地域的問題,也不是說上蒼偏愛山西。
『陸』 山西省為什麼會被稱為煤海
說山西煤多,其實不準確,應該是山西可開採的煤多。其實在國內,像安徽,江蘇的煤也很多,但是他們儲存的深度高於1500米了,開采不劃算。所以大家尋找在500米一類的,山西因為地形的問題,所以就很多儲存的煤被發生了。
山西陝西內蒙在約2億年前被大面積的森林覆蓋,後由於火山地質活動經過復雜的地質變化形成煤炭,煤層氣等資源,早先大規模先是侏羅紀的煤,現在多開採的是石炭紀的煤。煤礦多是因為由原來的地方煤礦,區域性煤礦,個人煤礦整合而來。
現山西的陽煤,同煤,晉煤,焦煤等大型煤礦是在原有基礎上多年來整合地方煤礦,私有煤礦形成的較大的國有煤炭企業。已經縮減了很多了。地質原因,山西地處太行山脈,以前該地區都是大片森林,後地殼運動後被埋在山底轉化成了煤炭比如說波斯灣附近石油一樣。
『柒』 為什麼山西煤礦多
山西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煤鐵之鄉"之稱。山西煤炭資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國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優勢礦產資源。山西煤炭資源分布從北至南有大同、寧武、西山、沁水、霍西、河東六大煤田及渾源、五台等煤產地,含煤面積6.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總資源儲量2681.62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702.87萬噸,佔26.21%;基礎儲量為1167.63億噸,占總資源儲量的43.54%;其餘1513.99億噸均屬可研程度低的資源量(包括原表外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56.46%;山西另一優勢礦種鋁土礦,總資源儲量為9.89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0.99億噸;基礎儲量為1.07億噸,資源量8.82億噸,三者占鋁土礦總資源儲量的百分比分別為10.03%、10.84%、89.16%;鐵礦總資源儲量為38.97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4.81億噸,占總資源儲量的12.35%;基礎儲量5.49億噸,佔14.08%;資源量為33.48億噸,占鐵礦總資源儲量的85.92%。
相對集中。佔全省90%以上的鐵礦資源儲量分布在五台山區和呂梁山區;石膏均分布在北緯38°以南的太原--襄汾和潞城一帶;佔全省95%以上的銅礦儲量集中分布在中條山區;芒硝、鎂鹽和鹽礦全部分布在運城鹽湖;錳、石墨、銀、膨潤土、沸石、珍珠岩等礦產分布在晉北陽高、靈丘、大同、渾源一帶。
礦石工業類型較全,貧礦多富礦少。煤的種類從褐煤到無煙煤都有;耐火粘土有高鋁粘土、硬質粘土、半軟質粘土和軟質粘土四種類型;石灰岩有電石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玻璃用灰岩、建築石料灰岩等類型。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富礦少貧礦多,如鐵礦中富礦儲量僅佔6.44%,富銅礦佔13.86%,高鋁硅比的鋁土礦佔12.89%,石膏、硫鐵礦無Ⅰ級品礦石等。
共伴生礦多。以鋁土礦為主的本溪組含礦岩系中,伴生有鈮、鈧、鎵等稀有、稀土金屬,並與耐火粘土、鐵釩土、山西式鐵礦共生;在含煤地層中共生有煤層氣、硫鐵礦、高嶺岩、軟質粘土;許多的內生礦產中常伴有多種組份可綜合回收利用,如中條山銅礦中伴生有鈷、鉬、金、銀、硫、靈丘縣刁泉礦區為鐵、銅、金、銀綜合礦床,小青溝一帶是銀、錳、鉛、鋅綜合礦床等。
地質條件簡單,開采條件好。許多重要礦床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礦體多為層狀、似層狀,規模較大。許多非金屬礦床均適宜露天開采。
山西主要的優勢礦產資源有煤炭、鋁土礦、鐵礦及非金屬礦;煤炭資源的特點是儲量巨大,分布集中,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易於開采,煤炭品種齊全,品質優良從氣煤--無煙煤均有,著名的晉城"蘭花炭"早已聞名海內外。煉焦用煤佔全國的56.5%,無煙煤佔全國的43.06%。離柳-鄉寧優質煉焦煤、晉城-陽城優質無煙煤、大同侏羅系的優質動力煤早已被原國家計委列為我國稀缺礦種;鋁土礦是僅次於煤炭的第二大優勢資源,分布廣且集中,僅埋深在400米以上的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截止1999年底,保有儲量9.89億噸,佔全國的41.57%,儲量位居全國之冠;其它如銅礦、鐵礦、金礦及許多重要的非金屬資源也都在全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全省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具有資源優勢並在國民經濟、工農業生產和外貿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礦產為煤、鋁土礦、鐵礦、銅礦、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電石用灰岩、熔劑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鐵礦等。此外,錳、銀、金、石墨、膨潤土、高嶺岩、硅石、含鉀岩石、煉鎂 用白雲岩、花崗岩、沸石等礦產也有著非常良好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媒體報到較多的山西的煤層氣、金紅石(鈦礦)也越來越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
山西礦產資源
『捌』 為什麼山西煤炭那麼多
在遠古時代,山西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山西會有大量的煤炭產生。
在4.9億年左右的奧陶紀,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汪洋大海。之後,海水慢慢地退去,滄海變成了桑田(但是,在華北的周緣,還是有少量的海)。
然後,到了3.2億年的石炭紀,海水又入侵大陸,桑田又變成了滄海。當時,華北西高東低,北高南低 ,海水自東向西灌入。那個時候的海岸線大概就位於晉陝地區。
煤大都形成泥炭沼澤地區,濱海三角洲、河口等,或一些陸相的湖泊環境。第二個,就是要有茂盛的植物提供有機質。總之,就是要有泥和植物。植物死後,掩埋在泥中,隔絕空氣,防止氧化。
當時的華北,比現在的位置要靠南,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而且石炭紀地球的整體環境濕熱,特別適合植物生長。當時的蕨類比現在的樹木要高大許多,茂盛許多。而山西,就在海邊,海水時進時退,形成了大量的沼澤地,生長著茂盛的植物,山西的位置得天獨厚。
總結起來,山西滿足了一下幾個條件,才能形成如此多的煤
1、當時石炭紀全球整體濕熱的環境。
2、華北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
3、晉陝一帶為海陸交互的環境,有大量的泥炭沼澤地,適於植物生長。
4、沉降環境,使得泥炭到達高溫高壓的地下,變質成煤。
(8)山西為什麼有煤炭沒有石油擴展閱讀:
山西的地下百分之七十有有煤炭,可以說分布非常之廣。早年間,煤炭的開采已經達到了八點多億噸,比例已經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這八億還是非常保守的數字,至於為什麼保守,相信大家心裡都數。如果加上其他的,至少還要再加個幾千億噸。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只有幾個地區的煤炭多一些,山西的煤炭幾乎能運到全國各地,供應范圍覆蓋了整個國家。山西又地處中心,可以向四面發放輻射。除了向國內運送煤炭,還有大量的煤炭被運往海外。這兩年國家也開始對這方面開始管控,不能過度開采。一是為了以後儲存,二就是煤炭的污染確實太嚴重了。
當然了山西煤炭的儲存量還是非常樂觀的,其他地區加起來的估計還沒有山西多,雖然限制開采,但大部分煤炭還是由陝西省供應。有些外國買山西的煤就是看重它的質量,然後儲存起來。
『玖』 為什麼山西有很多煤炭卻沒有石油
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煤炭是n年前地殼運動把那一片地區蓋住了 地區原本生長的樹木等東西經過n年變化變成煤炭 石油相反 必須從裂開的地縫里流出來 而且還不是所有裂開的地縫里都有石油
『拾』 山西煤炭經濟發展這么多年,為什麼依然落後
山西煤炭雖然起步早,開采量大,
但是太過度依賴煤炭資源。
1.量大質比一定優.
2.煤炭能耗高,重污染,國家不提倡。
3.當地人靠煤吃煤,坐等煤空,沒有多元化發展。
4.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大。
拓展資料:
山西省煤炭發展現狀:
1、山西,是華夏民族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擁有非常悠久的人文歷史。最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煤炭資源豐富,比如:大同等一些產地。山西作為能源大省總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中國,現如今山西省是人盡皆知的煤炭大省。
山西煤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西煤礦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礦井在山體中錯落著,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1949年的3676處,經過大規模建設,到1997年達到最高峰10971處,伴隨而來的是煤炭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經安全整治、整合重組和去產能等,減至2018年978處。2018年山西省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省、農戶)增長速度下降53.5%;至2019年有所增長,增長速度為19.5%。
2、煤炭生產情況
煤炭產量上,山西省煤炭從1949年的267萬噸,發展到2018年的9億噸,佔中國煤炭產量的比率從8.23%增至25.2%,70年中有58年煤炭產量位居中國第一,2019年山西省原煤產量97109萬噸。
3、山西省煤炭出口情況
2014年山西省煤炭出口量達到45萬噸,為近幾年來最高值,之後出口量下降,2018年山西省煤炭出口量只有0.9萬噸;2019年出口量有所增長,出口量為7.1萬噸。
山西省將採取以下措施。
1.繼續按照「定量、穩價、提效」的原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市場需求合理控制產能,科學組織生產,科學調控產量,穩定煤炭價格,合理安排銷售計劃,加大煤炭銷量,維護煤炭市場平穩運行,保證煤炭供需平衡。
2.建立煤炭市場風險共擔機制,全省煤炭企業實行同煤種、同區域、同流向、同價格機制,統一協調,加強合作,抱團取暖,堅決防止互相壓價、內部競爭。
3.建立煤炭經濟運行分析例會制度,加強對市場研判和日常運行監測,把握煤炭市場形勢,防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
4.加強貨款回收管理,以防造成死債和形成新的貨款拖欠。
5.保證省內重點行業、重點用戶用煤需求。
6.加強企業管理,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開源節流,減少企業支出,增加收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