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最原始的石油冶煉方法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對石油的開發與利用
提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1 我國古代石油的勘探與開采
由於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內燃機沒有出現以前的中國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石油勘探。我國古代最具石油地質萌芽的當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記》:「凡鑿井須審地中之岩」,「凡井,諸岩不備見,唯黃姜,綠豆必有之」。「黃姜」即今所稱的「東岳廟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堊系標准地層[2]。因此古代開採石油的方法也很簡單,基本上局限於「刮油」的水平上。據《元和郡縣志·卷四十·肅州玉門縣》載:「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見沈括《夢溪筆談》:「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雞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經論述過古代石油在國內從西漢起便有了較廣泛的運用。其主要用途在於以下幾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下面分別加以討論。
2. 最初的石油是怎麼開采 的,比如外國開始發現石油,用什麼方法開採的
最早是中國使用的噻,沈括的夢溪筆談裡面就寫得有,還把它命名為石油
是自噴油,然後收集的
最早的天然氣是在四川自貢,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了,採用頓鑽的方式打井,然後用竹子輸送
3. 新中國第一滴石油怎麼打上來的
玉門油田坐落於戈壁腹地,祁連山下,這里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1957年12月,新中國宣布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這里建成以來,玉門油田便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場所,擔負起了"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 中國第一口油井在什麼地方打出的
1907年2月,中國第一口油井, 在陝西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
中國自從1903年正式發現有石油礦藏之後,尚未有人進行過現代化的開采。1904年,延長縣撥款創辦延長石油官廠,由候補知縣洪洋任總辦,開始開採石油。
為進行大規模開采,洪洋即高薪聘請日本技師佐藤彌市郎、田中久造等人代購鑽采機器,並擔任勘測井位、安裝鑽機等方面的技術指導。
井位一經勘定,即於4月安裝櫓台機器, 6月5日用標准鑽頭開鑽,至9月6日見油。
中國大陸不產油的歷史從此結束。
5. 打一口石油井的過程程序是什麼
石油鑽井一般流程:
油氣田開發計劃確定後,進入開發過程,包括鑽井和生產 鑽井環節涉及的設備包括鑽機設備系統(包括八個系統)和測井設備。生產環節涉及的設備包括採油設備和測井設備鑽井前,應先在地面確定鑽井位置(即鑽井位置),然後鋪設安裝鑽機的基礎,井架和鑽機應安裝在鑽井位置。
在鑽井作業過程中,鑽桿和鑽頭由鑽機的動力驅動旋轉,鑽頭連續破碎遇到的岩層並形成井眼(也稱為井眼) 鑽孔的大小由鑽頭的大小決定。當鑽頭破碎地層時,它通過空心鑽桿將鑽井液(通常稱為鑽井泥漿)注入地面,將鑽頭在破碎地層時產生的大量鑽屑從循環鑽井液帶到地面。
地面上的固體控制裝置從鑽井液中移除鑽屑後,鑽井泵將鑽井液再次泵入井中。鑽井液穿過鑽桿的內孔到達鑽頭的水孔,然後從井壁和鑽柱之間的環形空間返回地面。鑽井過程是鑽頭破碎岩石,鑽井液不斷進行鑽屑並通過循環形成井筒的過程。
鑽至設計深度後,應在井筒內下入專用儀器進行測井作業。目的是確定地下地層的岩性以及每個油、氣、水層的位置。然後下入小於鑽井孔的無縫鋼管(也稱為套管),向套管和井壁之間的環形空間注入水泥漿,將套管固定在井壁上。
最後一步是在油層位置對套管進行射孔,人為地為流入套管的油氣形成一個孔。 油氣地層壓力高時,會自行流出地表。這種井叫做自噴氣井。 當油氣壓力較低時,需要通過外力從地下抽出。這種井叫做非自流井。鑽井期間,電纜測井或隨鑽測井可用於測井活動。
要完成上述一系列石油鑽井工作流程,需要鑽機設備系統中八個子系統的協調運行。 它們分別是:提升系統、旋轉系統、鑽井液循環系統、傳動系統、控制系統、動力驅動系統、鑽機底座和鑽機輔助設備系統。
(5)最早打石油怎麼打擴展閱讀: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開發的各項任務中,鑽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諸如尋找和證實含油氣構造、獲得工業油流、探明已證實的含油(氣)構造的含油氣面積和儲量,取得有關油田的地質資料和開發數據,最後將石油從地下取到地面上來等等,無一不是通過鑽井來完成的。
鑽井是勘探與開採石油及天然氣資源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勘探和開發石油的重要手段。
6. 我國是不是早在古代就開始開採石油了
石油——海上鑽油,最早鑽油的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制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古代波斯的石板紀錄似乎說明波斯上層社會使用石油作為葯物和照明。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采數百船石油。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伊拉克共和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 南海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
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