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油工業有哪些特點
石油工業的五大特性:
(1)易燃性
燃燒的難易和石油產品的閃點,燃點和自燃點三個指標有密切關系。石油閃點是鑒定石油產品餾分組成和發生火災危險程度的重要標准。油品越輕閃點越低,著火危險性越大,但輕質油自燃點比重質油自燃點高,因此輕質油不會自燃。對重油來說閃點雖高,但自燃低,著火危險性同樣也較大,故罐區不應有油布等垃圾堆放,尤其是夏天,防止油品自燃起火。
(2)易爆性
石油產品易揮發產生可燃蒸氣,這些氣體和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濃度,一遇明火都有發生著火、爆炸危險。爆炸的危險性取決於物質的爆炸濃度范圍。
(3)易揮發、易擴散、易流淌性。
(4)易產生靜電
石油及產品本身是絕緣體,當它流經管路進入容器或在車輛運油過程中,都有產生靜電的特性,為了防止靜電引起火災,在油品儲運過程中,設備都應裝有導電接地設施;裝車要控制流速並防止油料噴濺、沖擊,盡量減少靜電發生。 (5)易受熱膨脹性
石油產品受熱後,溫度上升,體積迅速膨脹,若遇到容器內油品充裝過滿或管道輸油後內部未排空而又無泄壓設施,很容易體積膨脹使容器或管件爆破損壞,為了防止設備因油品受熱膨脹而受到損壞,裝油容器不準充裝過滿,一般只准充裝全容積的85-95%,輸油管線上均應裝泄壓閥。
石油產品是指石油煉制工業中由原油經過一系列石油煉制過程和石油產品精製而得到的各種產品。
石油產品的分類:
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燃料,如液化石油氣、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另一類作為原材料,如潤滑油、潤滑脂、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以及石油化工原料等。
精製方法:
1、酸精製
是用硫酸處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膠質。
2、鹼精製
是用燒鹼水溶液處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潤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並可除去酸精製時殘留的硫酸。酸精製與鹼精製常聯合應用, 故稱酸鹼精製。
3、脫臭
是針對含硫高的原油製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產生惡臭,硫醇含量高時會引起油品生膠質,不易保存。可採用催化劑存在下,先用鹼液處理,再用空氣氧化。
4、加氫
是在催化劑存在下於300~425℃,1.5兆帕壓力下加氫,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屬雜質,改進油品的 儲存性能和腐蝕性、燃燒性,可用於各種油品。
5、脫蠟
主要用於精製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蠟,在低溫下形成蠟的結晶,影響流動性能,並易於堵塞管道。脫蠟對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脫蠟可用分子篩吸附。潤滑油的 精製常採用溶劑精製脫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組成和顏色。有時需要脫蠟。
6、白土精製
一般放在精製工序的最後,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組成)吸附有害的物質。
7、潤滑油
原料主要來自原油的蒸餾,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潤滑性。生產潤滑油的基本過程實質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組分,主要是膠質、瀝青質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蠟、多環芳香烴,這些組分主要影響粘度、安定性、色澤。方法有溶劑精製、脫蠟和脫瀝青、加氫和白土精製。
8、溶劑精製
是利用溶劑對不同組分的溶解度不同達到精製的目的,為絕大多數的潤滑油生產過程所採用。常用溶劑有糠醛和苯酚。生產過程與重整裝置的芳香烴抽提相似。
9、溶劑脫蠟
是除去潤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溫下產生結晶的組分,主要指石蠟,脫蠟採用冷結晶法,為克服低溫下粘度過大,石蠟結晶太小不便過濾,常加入對蠟無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劑,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脫蠟常稱為酮苯脫蠟。
B.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石油工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石油開發、石油加工和基礎原材料生產等工作的行業,涉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含鑽井、採油、油藏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油氣加工等專業方向。石油工業由「上游」和「下游」兩大部分構成,上游包括石油勘探與石油開采,下游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
1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和利用
中國石油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人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3000多年前就已開始。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1900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這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2卓筒井的發明
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稱它「卓筒井」。
中國發明卓筒井鑿井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這一鑽探技術,被譽為「世界近代中國石油鑽井之父」,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揭開了人類開發儲存於地下深處的礦產資源的序幕,推動了石油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3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1)延長油田——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中國陸地上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安縣。雖然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了。1907年4月,開始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當年9月正式完工,並命名為「延一井」。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圖6-1為延長石油的標志。
圖6-4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4位。中國石油以建成世界水平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為目標,通過實施戰略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注重質量效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到2020年主要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成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領先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820億元,總部設在北京。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公司成立於1982年,總部設在北京。自成立以來,中國海油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2013年,公司海外業務已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比重達到40%,海外收入比重達到30%,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2%,跨國指數正在向國際一流公司邁進。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9位。
5)中國油氣資源
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油氣資源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
(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等地;
(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
(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
(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上述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
2013年,我國石油剩餘探明儲量33.39×108t,我國排名列世界的第14位。中國原油年產量2.1×108t,目前中國的儲采比是15.9。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3年,我國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4.4×1012m3,我國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居世界第11位。
21世紀,石油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材料和戰略物資。石油與全球政治、經濟和國家戰略緊密相關。
C. 石油工業由哪兒部分組成各部門的任務和工作原理
石油工業包括油、氣地質勘探,油、氣田開發,油、氣開采,石油煉制,油、氣運輸和儲運等單位。
1、石油勘探:是指為了尋找和查明油氣資源,而利用各種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質狀況,認識生油、儲油、油氣運移、聚集、保存等條件,綜合評價含油氣遠景,確定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找到儲油氣的圈閉,並探明油氣田面積,搞清油氣層情況和產出能力的過程。石油勘探為國家增加原油儲備及相關油氣產品。
2、油氣開采:是將埋藏在地下油層中的石油與天然氣等從地下開采出來的過程。油氣由地下開採到地面的方式,可以按是否需給井筒流體人工補充能量分為:自噴和人工舉升。
3、石油儲運工程:是把分布在油田各井口處未經 處理的石油和天然氣的混合物,用一定的方法收集起來,經過計量,然後匯集到集油站,油氣混合物經過初步分離,轉輸到聯合站。在聯合站,油氣混合物經過加熱分離、脫水,天然氣經過脫輕質油,污水經過沉降、過濾,變成穩定原油、干氣、輕質油和凈化采出水。凈化水回注至油層,其餘三種產品經由管道和泵站分別輸送出去。
(3)石油工業是什麼的一個部門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工業不僅提供原油,更在不斷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工業運行注入新動力;石油可以產出汽油、柴油等燃料,更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飛機、輪船、汽車、機械的運轉甚至部分工廠的電力供應都離不開石油,石油緊缺成為被『卡脖子』的痛點。在此背景下,中國自力更生開采、研發石油應用技術,對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重大工程、提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中石化工程技術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廷學對本報記者表示,盡管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但考慮到石油重要能源與重要工業原料的屬性,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開采產量及煉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石油下游衍生品涉及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一定的自主石油工業水平,在國際市場上也就沒有議價能力。」
D. 石油歸哪個部門管
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大致分兩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
從1955年至1988年,中國石油石化工業先後由石油部、燃料和化學工業部、石油和化學工業部以及石油工業部管理。
1982年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從事海上油氣開發;1983年從原石油工業部下屬的煉制和石化部門、化工部及紡織部下屬的石化企業基礎上組建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石化),從事成品油的石化產品的生產和分銷業務。1988年,撤銷石油工業部,在其基礎上組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石油),從事陸上油氣開發。2003年,成立於1950年的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改組為中化集團,其下屬中化石油在國內外開展油氣全產業鏈業務,成為三桶油之外的第四桶油。至此,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市場格局確定。
石油產業從上游的勘探、鑽探、開採到下游的冶煉、運輸、倉儲、批發、零售......各個環節均有相關職能部門管轄,主要包括國土資源部、發改委、商務局、應急局、市場監督局。各個部門分別在各自專業分工領域進行管理。
E. 石油工業的介紹
石油工業,燃料工業之一。從勘探、開採到加工石油一系列過程是由石油部門所完成。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各種燃料油,包括天然石油和油頁岩的勘探、開采、煉制、儲運等生產單位。
F. 中石油石油工業部的前身
前身是石油管理總局,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決定,在石油管理總局的基礎上成立石油工業部。首任部長李聚奎。1988年6月,石油工業部撤銷。
G. 石油工業的分類
開採石油(包括天然氣石油、油頁岩、天然氣)和對其進行煉制加工的工業部門。它是由油田勘探、油田開發、輸送、煉制加工等單位構成的。
以石油、天然氣等為對象,進行地質勘探、鑽井、開采、煉制等以提供動力燃料、潤滑油類、化工原料等的重要工業部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
H. 石油工業是什麼
石油工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石油開發、石油加工和基礎原材料生產。涉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含鑽井、採油、油藏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加工等專業方向。石油工業由「上游」和「下游」兩大部分構成,上游包括石油勘探與石油開采,下游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加工。
目前,我國有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英文縮寫CNPC)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作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原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商和最大的煉油化工產品生產、供應商,中國石油集團業務涉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煉化產品銷售、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石油機械加工製造、石油貿易等各個領域。在中國原油、天然氣生產、加工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石油集團在《財富》雜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名列第24位(按年營業收入排序)。中國石油集團在中國境內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廣大地區擁有13個大型、特大型油氣田企業;16個大型、特大型煉油化工企業;19個石油銷售企業;一大批石油、石化科研院所和石油施工作業、技術服務、機械製造企業。在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南美等地區擁有近30個油氣勘探開發和生產建設項目。2006年中國石油集團在國內生產原油1.06636×108t,生產天然氣442.1×108m3,加工原油1.24067×108t;同時在海外獲取權益原油產量2807.3×104t,天然氣38.0×108m3。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8936.5億元,利潤總額1857.6億元、凈利潤1057.6億元,利潤在國內企業中位居榜首。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集團」,英文縮寫Sinopec)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原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和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機電設備製造;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及咨詢服務。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在《財富》雜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名列第17位。2006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國內生產原油4016.7×104t,生產天然氣72.7×108m3,加工原油1.57×108t。200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46.7億元,實現利稅1390.3億元,其中利潤672.4億元。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國海油」,英文縮寫CNOOC)是1982年2月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在中國海域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由原先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純上游公司演變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基地服務、化工化肥煉化、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等六大板塊。200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國內外油氣總產量4033×104t油當量,海外權益產量580×104t;實現銷售收入1324億元,利潤達到490億元。
I. 石油化學工業的簡介
是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部門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加工工業。石油產品又稱油品,主要包括各種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潤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氣、石油焦碳、石蠟、瀝青等。生產這些產品的加工過程常被稱為石油煉制,簡稱煉油。石油化工產品以煉油過程提供的原料油進一步化學加工獲得。生產石油化工產品的第一步是對原料油和氣(如丙烷、汽油、柴油等)進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產多種有機化工原料(約200種)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這兩步產品的生產屬於石油化工的范圍。有機化工原料繼續加工可製得更多品種的化工產品,習慣上不屬於石油化工的范圍。在有些資料中,以天然氣、輕汽油、重油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製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