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印度石油為什麼下降
擴展閱讀
憑證處理工具怎麼選 2025-08-05 01:35:20

印度石油為什麼下降

發布時間: 2023-01-05 13:23:40

『壹』 印度出口量持續下滑,和哪幾個因素有關

印度這幾年的經濟一直增長得非常快,尤其是2014年,莫迪擔任印度總統之後,他帶領印度走向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而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上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不過似乎從今年開始,印度的經濟就開始走向下滑,如今連續三個季度都下跌。隨著印度經濟的下滑,印度的出口量也受到了影響,連續下滑。印度出口量持續下滑和那幾個因素有關?


集裝箱短缺

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放緩,很多港口被封鎖,同時一些企業資金周轉不過來,導致很多的集裝箱在碼頭堆積,造成了集裝箱周轉時間過長,如今很多地方都嚴重缺乏集裝箱,這也是導致印度出口下滑的一個原因。

在眾多的因素當中,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經濟下滑,如今早就已經是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大環境不理想,自然對其他的國家也是出現不利的影響,所以印度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貳』 怎麼看印度低價購買俄羅斯石油,高價賣給歐盟的事

印度人會鑽空子,現在不光是印度,美國也在購買俄羅斯的石油,然後高價賣給歐盟呀。

『叄』 印度石油產量

245萬噸
外電8月23日消息,印度7月產量較2021年同期下降3.8%,因私人公司和國有公司(ONGC)在一些油田開採的原油減少。
印度媒體周二援引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的政府數據報道稱,印度7月原油產量從去年7月的254萬噸降至245萬噸。
2022年7月,由於印度西部海上油田產量下降,ONGC運營的油田的原油產量下降1.7%。數據顯示,7月私營油田的石油產量同比下降12.34%。

『肆』 印度停止進口中國石油,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印度停止進口中國石油,事實上這對印度造成了許多不良後果,比如油價、物價上漲等問題,那麼印度出於何種考量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呢?筆者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推測,一是限制從與印度接壤的陸地國家進口的新法規 ,二是反華政策的延伸,三是疫情原因導致的印度石油需求量減少從而使印度減少了顧慮

隨著疫情發展,印度經濟活動遭到拖累,根據印度公布數據顯示,19-20財年,印度燃油需求增長僅0.2個百分點,這對於印度這一新興經濟體而言是不正常的,大量煉油廠處於產能過剩的階段。另外,有趣的是,中國實際上不對印度出口石油,畢竟大陸本身就是石油進口大國。中國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油田的股權,是全球主要石油貿易商,經常參與印度石油項目的投標,印度停止的實際上是對這些石油貿易商的進口貿易,印度完全可以更換石油貿易商,油價波動只是暫時性的。正因為種種考慮,印度便打出停止對華石油貿易這一籌碼,延續反華策略。

『伍』 印度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1990—2003年,世界初級能源消費從81.17億噸當量增長為97.41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4%,同期印度初級能源消費從1.93億噸增長為3.45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4.6%。印度在世界初級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從1990年的2.38%躍升至3.54%,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的第五大消費國。
2003年印度初級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但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必須依賴進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費1.13億噸,國內生產3670萬噸,進口8200萬噸,進口石油所佔的比例超過70%。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產量年平均達600萬噸,1992年達1500萬噸,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為5000萬噸,國內產量2000萬噸,進口石油約佔60%,1985年後,加大了海上石油開采力度,進口總量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對海上油田開發總投資約200億盧比,油氣開采累計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億盧比以上的財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個5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給石油工業投資300億美元,將年煉油能力提高到5000萬噸。
海上油氣開采促進了印度海洋技術的發展,在近海油氣服務方面,一段時間印度在採油平台、供應船、動力定位船、檢修平台的潛器等全部從國外引進,現除動力定位船、潛器之外,印度已能製造供應船、貨駁船、吊駁船等設施設備。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由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承擔,印度石油公司也負責印度東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產,該公司以前是緬甸石油公司的夥伴。印度原先不允許國際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印度政府已開放陸上和近海地區,以便讓國際石油大公司投標。
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印度邀請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幫助其尋找石油。1979年,在孟買高地附近的區域,同雪佛龍國際公司簽訂了一項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結果,該公司蒙受了約3000萬美元的損失。第二和第三輪投標也令人失望,沒有發現碳氫化合物,據說損失約1億美元。在第四輪投標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響應。於是印度政府同美國、荷蘭及印度國內的一些集團公司簽訂了5項合同。1993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五輪和第六輪投標,接著於1994年進行了第七輪投標。但投標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數據。為此,印度政府邀請了一些私營公司進行地理測量。印度政府還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氣供私營公司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同意為這些計劃中的一些項目提供35%的開發費用。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1975年孟買高地油田的發現,以及近海石油生產的開始,使印度當時在石油方面可以達到自給。但是過度開采導致一些油田的嚴重損壞,最終使大量油井關閉,產量下降。1993年,原油總產量下降了11%,這主要是由於阿魯納恰爾邦的產量減少。但在1990—1993年連續4年產量下降後,1994年石油生產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區,人們也認為具有近海石油生產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地帶內,在拉瓦油田的兩口油井開始產油。這些油井的目標是每年生產40萬噸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買高地的兩口近海油井開始啟動,目標是每年生產797萬噸原油。在同一地區的尼拉姆油田,那裡有多達6300萬噸的石油儲量。
自1986年以來,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從1986年的140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3050萬噸,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1%。進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生產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進口量每年增加19%,而國內生產則下降10%,據印度一份官方報告稱,1994—1995年,原油進口量估計為2400萬噸,其中1600萬噸是根據定期合同進口的,800萬噸則從現貨市場上取得。印度分別同沙烏地阿拉伯簽訂了進口600萬噸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簽訂了進口450萬噸原油的合同,同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簽訂了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產品的生產和消耗不斷上升,1971年生產約1700萬噸,1994年上升到約5100萬噸。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印度比較先進的煉油能力。1993年石油產品的產量為5040萬噸,比1992年增長了4.2%,這種增長,主要歸因於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導致了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產品中,柴油占總產量的53%以上,而輕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別為20% 和27%,隨著對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煉油廠已調整了它們的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輕油、重油的產量分別為2700萬噸、1000萬噸、134萬噸。1991—1993年,這3種油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產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長率約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產品的消耗量,1971年為1910萬噸、1981年3230萬噸,1991年5770萬噸,1994年達到6330萬噸。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約2400萬噸,1994年達到3800萬噸。高速柴油和煤油是兩種最重要的柴油產品,它們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總消耗量為3450萬噸,其中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為2580萬噸。輕油的消耗量從1986年的68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1050萬噸。車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是輕油中最重要的產品。1993年,液化石油氣和車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別增加了8%和6%。國內部門消耗的液化石油氣占總消耗量的85%,而且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達1020萬噸,1994年為1200萬噸。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這種下降是由於燃料油的消耗量較低導致的。肥料和化學工業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產量下降了22%。在第八個經濟計劃期間,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估計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萬噸左右。有人建議本國供應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進口彌補。印度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由4家公司進行,它們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緬石油公司。國營石油公司占潤滑油市場的85%。許多跨國公司,如ELF公司、卡爾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等,已同一些國營石油公司合資,利用已有的市場網路。私營部門也可以在煉油工業投資。
天然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很小,1991年僅為2%(世界平均水平為20%)。如果把木柴、農業廢料和畜力等傳統能源(傳統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35%)也加入計算,天然氣所佔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數國家一樣,印度的天然氣工業是由國家控制的公司經營的,大約90%的天然氣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氣委員會(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產,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產和供應天然氣的公司,但其作業僅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
1987/1988財政年度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主要是伴生氣,從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氣,即游離氣投入生產。各產區生產的天然氣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產區的天然氣,不僅探明儲量、生產水平、利用狀況和政府政策有顯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價格亦有巨大差異。
印度的天然氣用戶可分兩類:約定用戶和臨時用戶。天然氣生產者通常與前者簽訂有中期合同,保證最低供應量。有多餘的天然氣則供應後者。由於各地區天然氣儲量、伴生氣在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需求量、用戶數量、基礎設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氣產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氣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產量大約為1100萬噸油當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紀80年代,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9%,而原油僅為10%。不過,天然氣是在80年代末才開始加速生產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長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大部分為伴生氣。70年代初,天然氣利用量大約僅占天然氣總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到70%,相當於大多數歐佩克國家的水平。
三個主要天然氣產區,即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孟買高地(海上),1988/1989財政年度的產量在印度天然氣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開始生產天然氣時,幾乎找不到天然氣買主。因此當時僅以每千立方米8.83盧比(約合1美元)的低價向一家國營電力局和另外幾家用戶供氣。後來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盧比的價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氣。這種價格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原油價格暴漲時。1974年1月,出售給電廠的天然氣價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盧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盧比。出售給化肥公司的天然氣從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盧比。油氣委員會在古吉拉特邦銷售的天然氣的價格則高一些。
歷史上,印度的天然氣價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區別,對不同用戶也相差甚遠。由於沒有統一的價格體系,天然氣生產者不得不與消費者逐個談判,以確定價格。而這樣,往往引起糾紛。鑒於這個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並從1987年開始執行。統一價格體系的基價以南部地區天然氣的生產成本為基礎。南部地區是一個新開發的天然氣產區,因此其成本可被視為長期邊際成本。此外南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因此價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開發和設備成本。根據這個原則,在登陸點的海上天然氣價格和陸上天然氣價格定為每千立方米1400盧比,其中不包括運輸費用。加上運輸費用,HBJ管道沿線的天然氣價格為2250盧比。這一基價適用於熱值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氣。價格中不包括各項稅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這一遠景規劃制定了未來25年印度在油氣領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確指出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中長期措施。
規劃指出,油氣勘探開發部門在以下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對未勘探各地質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過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權控制的各自區域內進行。從1993年開始,為使私營企業、印度與外商合資企業以及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在優先實施該計劃的油田中包括位於西海岸的巨大的孟買高地油田,已於2001年1月開始實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為那些願意與印度攜手康德油氣勘探、提高印度本國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廣闊空間。不過,國營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氣工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尤其油氣供應與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僅招商引資,而且印度政府還要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國營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印度曾與俄國M/s Roseneft簽訂了一個長期協議,涉足庫頁島和越南一個海上氣田。
這些年來,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及石油產品市場逐步開放,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量,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印度的能源企業也會積極向海外擴張,在國際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陸』 停止進口中國石油,印度為什麼要這么做

印度確實採取了停止進口石油的舉措,印度作為一個極度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做出此舉動確實有點令人費解。不過結合疫情的當下,印度做出此番舉動倒也可以理解,疫情之下對石油的需求顯著下降,很多煉油廠產能過剩,所以印度難免出現了不需要進口石油的錯覺,但是不難看出這又是印度自己給挖的一個坑。

一、印度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服從意識很明顯。

隨著美國與中國互相制裁不斷加深,印度作為美國的小弟,也是對美國的指示絕對服從,停止進口中國石油,成為了向美國效忠的舉措,更是忽略自己的利益要去捧美國的臭腳,但是從過往的事件,美國並沒有把印度放在眼裡,甚至正眼都不瞧一下印度,所以印度對美國的服從只能是自作多情。

由此可見,印度停止進口石油確實有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但是整體而言印度還是缺乏清醒的認知,幫助美國對抗中國並沒有什麼好處,畢竟對於美國而言,並不會把印度真正看在眼裡,希望印度能夠迷途知返,不要一條路黑。

『柒』 印度是石油大國嗎

是。

印度國土面積很大,但是是石油進口大國。在雙邊貿易中,印度購買價格高的美國工業產品,估計發展前景有限,農產品價格低,美國也扭轉不了多少逆差,況且印度也是個農產品出口大國,進口幅度有限。

印度人口多,經濟發展也迅猛,它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2020年,雖然疫情嚴重,各種封鎖隔離,影響石油消耗,印度石油消費總量下降了10%以上,最終達到1.934億噸。

美國現在是石油凈出口國,2020年凈出口量為平均75.1萬桶/日。如果按照9月22日美國紐約原油交易所價格72.23美元/桶算,一年出口額剛好平抑逆差。

石油消費伴隨印度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美國能說服烏克蘭,波蘭進口自己的液化天然氣,而減少進口旁邊俄羅斯廉價油氣,如今印美貿易逆差過大,這將是美國減少逆差很重要的一個辦法。

『捌』 印度不撿漏了印度減少購買俄石油,對俄影響有多大

印度減少進口俄羅斯石油已成定局,下降幅度高達40%。曾經被譽為“撿漏王者”的印度,突然改變撿漏先有印象,這令許多媒體倍感疑惑。這將會對俄羅斯入口石油造成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影響俄羅斯石油出口量。

其實,每一個國家在進行進出口貿易時,都會有側重的合作夥伴。合作夥伴根據國內行情向其訂購產品,例如聖誕節期間,義烏生產廠家迎來歐美大單。假如雙方錯過最佳時間,勢必會影響兩個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

總的來說,俄羅斯擁有著天時地利人和,諾大地域面積中,伴隨著豐富天然資源。這為俄羅斯出口資源奠定良好基礎,但是合作夥伴對俄羅斯相當重要。當其失去合作夥伴時,出口額下降已經成事實。

『玖』 原油價格為什麼持續下跌油價下跌的原因

美國六大期貨交易所期貨的總經銷商,中國上海的是分銷商。從總經銷商處進來然後分銷到各個消費商。所以大宗商品價格都是美國控制的。
美國人缺錢就會擼羊毛。具體步驟是先聚攏全世界的錢,再製造各地的經融危機,最後用自己的錢買廉價的資產坐等升值。也有對賭靠賣空賺錢的,但這相比國家經濟體來說都是賺小錢。
為什麼世界人都認美元,曾經是美元可以直接兌換黃金,黃金是硬通貨。後來美國耗不起了就開始找到另一個標的物,石油。工業國家離不開石油,假設你需要10噸石油,現價共計100塊,你用於購買石油的美元儲備是100元。現在石油跌了,10噸石油只要50元了,那多的50元怎麼辦呢,當然是拿去增殖啦,最好的辦法就是買國債。中國國債是用人民幣買的,歐洲國債是用歐元買的,美元自然是買美國的國債啦。
美國缺錢都缺瘋了,當然要壓石油價格,這樣能夠使美元升值。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遏制中國貿易順差越遏制順差越大,美元升值了人民幣相對就貶值了。實際上中國每年拿大量的外儲用來保證人民幣不會過快貶值。
我還可以預見到未來美國會推動另一波廣場協議要求人民幣升值來彌補美元的升值,這就是70年代發生過的事情再重演一遍。中國是否會像日本一樣洋洋得意,中國房地產是否會像日本一樣跌十幾年,中國股市是否會像平成景氣一樣上天再如泡沫破滅一樣入地。反正中國少子化是板上釘釘,已然無法避免了。
①價值決定價格。隨著石油開采技術的革新,石油開采和冶煉的成本逐漸下降,石油價值降低,導 致價格下降。
②供求關系影響價格。石油產量增加,供給擴大,經濟增長減緩,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減少,石油供過於 求,導致價格下降。
③商品價格的漲落受相關商品需求量變動的影響。石油和天然氣是互為替代品,由於人們對天然氣需求的 增加,從而減少了對石油的需求量,導致了石油價格的下降。

原油價格下跌原因有哪些? - : 由於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給彈性較小,所以在沒有新的大型油田被發現以及重大技術創新出現時,影響原油價格的最主要因素是決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經濟發展狀況. 1、原油庫存與油價 原油庫存和需求數...

原油價格為什麼會繼續下跌? : 原油屬於短線交易,有波動就行 整理來看原油價格是歷史最低,原因應該是石油組織之間的價格戰(美國的汽油比水還便宜),應該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國際油價為什麼連續下跌? : 主要是為了打擊俄羅斯經濟,以懲罰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國際油價大跌,美國汽油0.73美元/L,而水1美元/L,油比水賤.美國大媽的幸福時刻似乎到來了. 從今年夏天開始,國際原油價格狂瀉30%至4年來最低點.截至北京時間17日晚21時,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在每桶78.4美元上下徘徊,較前日繼續下跌.分析師們仍在喊: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專家預測,此輪下跌將探至50美元/桶. 當地時間11月1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74.21美元,跌破每桶75美元關口,為2010年9月以來最低.12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77.92美元,也跌至四年來最低.

油價連續下跌的原因 - : 主要是增產的原因: 一,近來國際油價重陷跌勢的主因在於供給過剩以及需求疲弱導致的市場擔憂加劇.目前,沙特、伊拉克等中東主要產油國仍然以創紀錄的水平生產,7月歐佩克主要成員國的原油總產出仍然處於高位水平...

國際石油價格為什麼會持續走低 - : 你好,這是由於頁岩氣的出現,美國(包括中國)等國家發現頁岩中有大量可釆的石油,尤其是美國大都位於表層,開釆十分便宜,對石油市場沖擊很大,沙特等產油國內部意見不一,不願減產怕失去市場份額,美國出於打擊俄羅斯的目的也不願減產,供應大大增加,而中國以及歐洲經濟增長緩慢,需求增長不大,導致供大於求,加上對沖基金的做空石油,導致石油連續下跌

為什麼原油價格持續下跌 - : 暴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上升乏力,對原油消費動力減弱 2、全球新能源革命持續推進,原油投資持續增長,原油供大於求狀態正在形成. 3、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美國在本輪原油下跌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由於放開產量生產,甚至加大成品油出口,使得原油進口持續下降,國內油價更是顯著低於國際市場. 4、原油主要以美元定價,而美元持續走強,導致油價回落. 5、國際地緣政治博弈

國際石油價格為什麼連續下跌 - : 2個原因 1、美元強勁升值,而石油使用美元計價的,所以石油自然貶值2、美國為了打擊俄羅斯經濟,俄羅斯經濟強烈依賴石油出口.

油價下跌本質原因是什麼? - : 近來國際油價重陷跌勢的主因在於供給過剩以及需求疲弱導致的市場擔憂加劇.目前,沙特、伊拉克等中東主要產油國仍然以創紀錄的水平生產,7月歐佩克主要成員國的原油總產出仍然處於高位水平.與此同時,美國原油庫存也處在5年季節性...

為什麼原油一直跌? : 現貨原油最近一直跌的原因有以下: 一:因OPEC表示准備好與其它生產國談判來實現「合理的油價」,並且美國政府也下調原油產量預估,周一油價在此前經歷持續數周的下跌後「瘋狂」反彈.操梓熙認為,國際原油價格的回升,提升了投資者對現貨商品的信心,刺激價格反彈上行. 二:空頭回補支撐油價.市場交易員已經大量的做空原油,而現在這些做空的倉位被平倉了.

油價下跌的原因 - : 受上周 OEPC會議影響

『拾』 近期油價下降暴跌的原因

1.油價下跌本質原因之一:供需失衡,供大於求。
首先,油價的下跌從本質上看,處於供大於求的現象。根據歐佩克的預期,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為每日2890萬桶,是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該需求水平低於上月歐佩克成員國的日均產量及維也納會議所確定的每日生產3000萬桶的目標。雪上加霜的是,美國能源信息署同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庫存近期持續增加,庫存增加暗示需求疲弱。2014年以來,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實際石油需求增長緩慢,頁岩油供應增加和歐佩克穩產,國際石油市場出現的供應過剩情況是油價下跌不可否認的誘因之一。

2.油價下跌本質原因之二:國際政治局勢和人為意圖的刻意打壓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國際油價的一跌再跌已經不能簡單地用供需失衡基本面來分析,更多的是政治和人為因素的博弈。長期來看,頁岩油從供給增長和價格傳遞兩個層面降低國際原油價格,同時這種供應的多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油價波動,加劇美國和歐佩克之間的原油產量博弈。這就有形成了另一種市場聲音-「政治意圖的刻意打壓」。美國為了控制國際經濟的脈搏,首先要對中東國家形成能源上的控制。節前伊朗石油部長表示,如果歐佩克再不團結一致,原油價格恐跌至每桶40美元的低位。而有海外媒體披露稱,伊拉克將對明年南部巴士拉港口出口的重質油給予更大幅度的折扣。在上月的歐佩克緊急會議上,盡管阿爾及利亞和委內瑞拉建議採取行動穩定油價,沙特石油部長歐那密仍維持維也納會議上的論調,堅決不減產。很明顯,沙特要把美國頁岩油扼殺在搖籃里,再加上華爾街投行在唱空。油價一跌再跌是有主力持續做空。至於底在哪,根據對頁岩油成本的數據跟蹤,沙特心中有個底價。通過這輪大跌,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頁岩油的成本。原油一跌再跌,是需求持續放緩,供應過剩不斷累積爆發的一個結果。此外,供應過剩的量持續得不到改善,再加上歐佩克放棄擔當市場調節者角色,進而引發市場價格戰。

3.影響之一:油價大幅下跌,制裁俄羅斯經濟的「重拳」
俄羅斯全國的GDP有近50%來源以原油和天然氣出口,本次的下跌打壓,同時也是對俄羅斯國家經濟的一種制裁。種種跡象表明,油價的下跌與國際的政治策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4.影響之二:油價大幅下跌,拖累大宗商品連鎖反應
另一方面,原油價格的下跌,引起了大眾商品的連鎖反映,銅、糖、豬肉、大豆等產品均出現供給過剩現象,而對市場的投機機構來說也是雪上加霜,早在2008年,東航、中航集團和中遠集團在國際油價歷史最高點時,與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簽訂了高額石油期權合約,油價快速下跌,3家企業不得不雙倍賠付,截至2008年底共賠付人民幣8億元。油價下跌,金銀避險需求刺激貴金屬價格上漲我們可以看出油價目前持續破位已經開始拖累全球經濟復甦進程。最對貴金屬來說反而構成利好刺激,因人們在擔心經濟放緩的同時,避險需求則會提升,金銀顯然成為首選。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在油價下跌過程中,金銀表現一直比較強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