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底石油怎麼儲備
擴展閱讀
憑證處理工具怎麼選 2025-08-05 01:35:20

海底石油怎麼儲備

發布時間: 2023-01-05 12:57:37

A. 現在海洋油氣資源開採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全球海洋油氣田,指的是世界各地海洋油氣田的概況,主要關注油氣田分布情況、儲量情況以及產油量情況幾方面。到90年代,世界各地發現了約1600多個海洋油氣田,近300個已正式投入生產,其中70多個是巨型油氣田。儲量超過1億噸的有14個。在特大油田中有7個位於波斯灣。波斯灣面積近150萬平方千米,目前查明儲量120億噸,平均每平方千米其中英國日產原油達30萬噸,波斯也就成為世界上海上產油量最多的國家。常用的採油方法

一,自噴採油法:利用油層本身的彈性能量使地層原油噴到地面的方法稱為自噴採油法。自噴採油主要依靠溶解在原油中的氣體隨壓力的降低分享出來而發生的膨脹。在整個生產系統中,原油依靠油層所提供的壓能克服重力及流動阻力自行流動,不需要人為補充能量,因此自噴採油是最簡單、最方便、最經濟的採油方法。

二、人工舉升。人為地向油井井底增補能量,將油藏中的石油舉升至井口的方法是人工舉升採油法。隨著采出石油總量的不斷增加,油層壓力日益降低;注水開發的油田,油井產水百分比逐漸增大,使流體的比重增加,這兩種情況都使油井自噴能力逐步減弱。為提高產量,需採取人工舉升法採油(又稱機械採油),是油田開採的主要方式,特別在油田開發後期,有泵抽採油法和氣舉採油法兩種。在陸地油田常用抽油機,海上多用電潛泵,像一些出砂井或稠油井多用螺桿泵,此外常用的還有射流泵、氣舉、柱塞泵等等。

B. 海底石油藏在哪兒

  • 01

    海底石油的生成需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有機淤泥,而大陸架有巨厚的有機淤泥層,有生成石油的良好條件,所以那裡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

    海底石油的生成需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有機淤泥。有機淤泥是泥沙和生物的屍體混在一起沉在海底的淤泥。大陸架有巨厚的有機淤泥層,有生成石油的良好條件,所以那裡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

    在大陸坡之外,是平緩的大陸基,雖然水深在2000米以上,但那裡沉積著大量的泥沙和生物碎屑,沉積物厚達10千米,是海洋重要的沉積帶。這些巨厚的沉積物,是在海底貧氧環境中堆積而成的,富含有機質,所以具有生成油氣的良好條件,也是油氣富集區。

    科學家還發現,許多水深達4~5千米的小洋盆或邊緣海,如墨西哥灣、地中海、中國南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印度尼西亞海域的深海部分,都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現在,人們主要在墨西哥灣、委內瑞拉灣、波斯灣、幾內亞灣、加利福尼亞灣、澳大利亞近海、巴西近海,以及中國的渤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域開采海底石油。

C. 怎樣在海底採石油

知道海底有石油,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如何開采。在海上採油,可比在陸上困難得多啊。即使在大陸架淺水區,水深也有20米,深水則有二三百米。所以,要用一套特殊的設備,才可能在海上採油。

海上採油一般是用鑽探船。這種船最早出現是在40年代。船表面上像是一個浮在海面的平台,實際上平台是由支柱固定在海底。在平台上安裝有鑽井。鑽井的形狀和陸地上的一樣。鑽完之後,平台可以卸下,移到新的地方安裝。現在,出現了一種自航式鑽探船,它可以像船一樣航行,在深於200米的海域作業。

D. 海底石油儲量是怎樣的

據地質專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蘊藏著全球3000億噸石油的一半以上。海底石油將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產量占石油總產量的10%左右;1970年,產量占總產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總產量的26.74%,2000年,已超過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氣是工業化社會一刻也離不了的動力源泉。現代化的交通多數離不開石油、天然氣和煤。20世紀以來,傳統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讓位於石油和天然氣。以1950~1970年為例,短短20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氣消費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種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所佔比重達到了64%。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其比重高達75%以上,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靠進口石油來滿足本國需要。西歐各國所消費的石油96%依靠進口,開採石油量佔世界石油總量1/3的美國,也要進口40%的石油才能滿足本國石油需求量。日本進口的石油量佔世界石油耗量的17%。這一趨勢有增無減。

能源短缺,早已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因此開發海上天然氣和石油,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共同行動。190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臘海峽,用棧橋式井架,在水深僅有幾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後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和前蘇聯裏海的淺灘上也先後建起了海上石油鑽井架,進行石油開采。這些石油井架都用棧橋同陸地相連。直到1946年,美國建造的海上鑽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據科學家研究報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陸架,石油儲量最多的首推波斯灣。其中有六個產油量超1000萬噸,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氣儲量方面,波斯灣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中國淺海大陸架面積近285萬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圍內的大陸架面積共130萬平方公里。經勘探研究表明,我國沿海主要有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淺灘、珠江口、鶯歌海、北部灣等七個含油盆地,總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千米,現已查明有17個新生代沉積為主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估計有很多的油氣資源量,大約達100億~13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含油氣帶的主體部分,是中國油氣資源的重要後備基地。

位於英國北海的巨大的海上石油鑽井平台20世紀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氣的國家僅六個,而現在已達100多個。海上油氣鑽井數,1961年為726口,而到1995年達2663口,其中美國海上油氣鑽井數最多。海洋石油的產量,1950年僅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1960年為1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0%;1995年為9.65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08%。海洋天然氣的發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產量為2903.11億立方米,1995年為4421.00億立方米。

從1980年開始中法、中日先後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進行聯合勘探開發。1981年在中日合作區打了第一口預深井,日產原油近1000噸,天然氣約60萬立方米。同年10月又打出了一口井,日產原油270噸,天然氣3.3萬立方米。1982年4月,中日合作打出第一口深井,日產原油390噸,天然氣7萬立方米。

早期的海上鑽探,通常採用固定式或活動式平台進行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水深作業。固定式平台既可用於鑽探,也可用於石油生產。

位於英國北海的巨大的 海上石油鑽井平台

活動式鑽井裝置具有既保證鑽井時的平穩性,又有易於活動和適應多種水深的特點。

採油是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後一道工序。固定式生產平台是目前最常用,最主要的是採油平台,它有鋼管架樁基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張力腿平台、綳繩塔平台。建一座固定平台,其投資量非常巨大,必須要有大面積的採油要求條件,才是可行的。

浮式生產系統有半潛式和油輪式兩種,半潛式適用於900~1500米的深海區或邊際小油田開採油氣。油輪式的最大作業水深可達1800米。有的國家採用向海中填石砂、泥土和廢料等建造人造島來進行石油開采。

E. 海底石油資源是怎樣的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

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

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

F. 海里怎麼取石油有了解海底石油的嗎

1、海底石油的生產過程一般分為勘探和開采兩個階段。海上勘探原理和方法與陸地上勘探基本相同,也分普查和勘探兩個步驟。方法是以地球物理勘探法和鑽井勘探法為主,其任務是探明油氣藏構造、含油麵積和儲量。普查是從地質調查研究入手,主要通過地震、重力和磁力調查法尋找油氣構造。在普查的基礎上,運用地球物理勘探分析了解海底地下岩層分布、地質構造類型、油氣圈閉情況,從而確定勘探井井位。然後,採用鑽井勘探法取得地質資料,進行分析評價,確定該地質構造是否含油、含油量及開采價值。
2、海底石油的開采過程包括鑽生產井、採油氣、集中、處理、貯存及輸送等環節。海上石油生產與陸地上石油生產不同的是要求海上油氣生產設備體積小、重量輕、自動化程度高、布置集中緊湊。一個全海式的生產處理系統包括:油氣計量、油氣分離穩定、原油和天然氣凈化處理、輕質油回收、污水處理、注水和注氣系統、機械採油、天然氣壓縮、火炬系統、貯油及外輸系統等。
3、供海上鑽生產井和開採油氣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人工島,多用於近岸淺水中,較經濟。固定式採油氣平台,其形式有樁式平台(如導管架平台)、拉索塔式平台、重力式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的重力式平台)。浮式採油氣平台,其形式又可分為可遷移式平台(又稱活動式平台),如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和船式平台(即鑽井船);不遷移的浮式平台,如張力式平台、鉸接式平台。海底採油裝置:採用鑽水下井口的辦法,將井口安裝在海底,開采出的油氣用管線直接送往陸上或輸入海底集油氣設施。
4、供開采生產的油氣集中、處理、轉輸、貯存和外運的工程設施包括:裝有集油氣、處理、計量以及動力和壓縮設備的平台。儲油設施,包括海上儲油池、儲油罐和儲油船。海底輸油氣管線。油氣外運碼頭,包括單點系泊裝置和常規的海上碼頭(有固定式和浮式兩種)。

G. 海底油田很多,該如何才能找到海底油田呢

在深邃的海底,蘊藏著許多石油和天然氣。它們不僅被海水覆蓋,而且還深藏在海底儲油構造里。儲油構造往往是呈倒"V"字型的上穹岩層,天然氣位於最上層,石油在中層,水在最下層。

為了尋找海底石油和儲油構造,科學家每每藉助船上的儀:器進行地球物理勘探。簡單地說,它就像是為地層作一次透視。

最重要最常用的"透視"方法是地震勘探,它利用在船尾拖曳的電纜發出和接收人工地震波。因為地震波在不一樣的地層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在不一樣地層的界面上就會形成不同的反射。儀器把接收到的反射波加以放大、分析,就可以知道地層中的情況,把儲油構造尋找出來。

另外,物探的"透視"方法還有重力勘探法和磁力勘探法。前者是通過測量地面上各點的重力變化來 探索 地層的情況,後者則是通過測量岩石磁性的變化來了解地層構造。它們也能找出地層中的儲油構造。

儲油構造找到以後,裡面是否有油,有多少油,仍不能完全確定,這時科學家必須通過實地勘探才能知道。因此在進行物探以後,還要進行石油勘探。石油勘探的任務由鑽井船或鑽井平台承擔。在實地,鑽井船將長長的鑽頭伸向海底的儲油構造里,從取出的岩芯的分析結果中,可估算出有多少油或天然氣,然後確定有沒有開采價值。

以前多半使用石油勘探船,它是把鑽探設備安裝在船上來進行鑽探的。由於海上風浪大,船的搖擺往往會使鑽探工作無法進行,勘探的結果會受很大影響。

現在多半使用鑽井平台。一種是自升

式鑽井平台,利用插在海底的樁腿支撐,把平台升至海面以上進行鑽探,鑽探完畢後平台降至海面,拔起插在海底的樁腿,自航或由拖船拖走至新的井位工作。這種自升式鑽井平台因為樁腿的長度有限,所以在較深的海域就無法使用。另一種是半潛式鑽井平台,它由水下浮箱、樁腿和水面上的工作甲板三部分組成。由於海面上20~~30 米處波浪十分微弱,所以整個平台比較平穩,勘探的效果也比較理想;更重要的是它不受水深限制,任何海區都可使用。當然,由於海流和風浪的沖擊,平台也會移動,這就需要用錨纜把它拉住。

經過多口油井的鑽探和岩芯分析,科學家就可以比較准確的得到該海區有多少油氣的數據,確認這個地區是否有開採的價值了。

H.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