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流動性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北京農產品銷售哪裡找 2025-08-05 02:58:59

石油流動性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1-04 05:29:14

Ⅰ 石油的無機成因

石油對人類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會知道,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業生產都離不開石油。在人類沒有真正研究可取代的新能源之前,石油仍然會成為人類重要的能源。既然石油是人類發展所需的重要資源,那麼自然我們對石油的起源就非常感興趣了。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地球的金屬資源,比如黃金等,它們大概率是來自於太陽系早期,小行星跟地球的撞擊。像黃金這種貴金屬資源,它在宇宙中也是非常稀有的資源,之所以稀有,是因為黃金一般是由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因此,科學家猜測,地球上的黃金資源是由系外的小行星進入太陽系撞擊地球而帶來的。

金屬等資源的形成跟石油是完全不同的,石油在地球早期的時候是沒用的,不僅石油沒有,煤炭,天然氣等這些資源也是沒有的。它們都是在後來地球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煤炭的形成可能是來自於森林,天然氣可能是由古生物殘骸形成,那麼石油是的形成原因會是什麼呢?

對於石油的形成原因,科學家目前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只是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觀點,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現在也沒有定論。那麼科學家提出的兩種石油形成觀點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下。


第一種說法是是由各種有機物經過上千年的地質改變慢慢演變而成的。科學家通過對石油的成分進行研究後發現,組成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只要搞明白了碳氫化合物人來歷,我們也就揭開了石油形成之謎。

可是能夠形成碳氫化合物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其中一個主流觀點就是來自於生物殘骸。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在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上,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這些滅絕的生物大部分都隨著地質巨烈的運動翻到了地底之下。這些生物所含有的有機物在岩石中沉積下來,隨著漫長地殼的移動和有機物的不斷疊加,其中的氧成分消失,碳元素被保留下來,與剩下的無機物等化學物質形成了石油。

第二種說法,是在遠古時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和碳元素居多,這些物質與其它雜質相結合,重量比較輕,所以沒能像岩石一般沉入到地殼之中,而是粘附在岩石壁上,隨著地殼的運動,摩擦和產熱,慢慢的就形成了具有流動性的石油。這種說法跟生物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大自然自知孕育形成的。


不過,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更多的人們還是支持生物殘骸形成論,認為石油就是由大量死亡的生物殘骸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而形成的。海洋底的石油為什麼如此豐富,原因可能就是海洋中有更多的生命,一旦發生生物大滅絕事件,也是海洋生物滅絕最多的,所以會有更多的生物殘骸留下來。海洋資源的豐富可能跟它們都有密切的關系。

以上兩個觀點是目前科學家對石油形成原因的兩種觀點,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目前也沒有確定的答案。石油的形成說白了就是碳物質與其它物質的結合,只不過它在遠古時期到底是如何發生的,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是我們知道,石油是地球留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它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雖然儲量豐富,但是遲早也有用盡的一天。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

Ⅱ 為何有科學家提出石油並不會枯竭,他們有什麼依據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確的來說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傳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謊言,是利益集團在操縱,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為時過早。如果目前真有那麼確定石油可再生的話,不管哪個國家都會偷偷加大生產力度好好撈一把,省的以後掉價了。

你可能會認為,說不定是各個國家已經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達成了統一並且緩慢的生產,以防止石油掉價?但是縱觀當今的世界,在各種利益沖突面前,很難保持這樣的一致性。難免會有一些國家出來攪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並沒有達成共識。

下面就說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現在的爭議在哪?


但是在有機形成說中,也存在一些疑點,包括上文中說的一個疑點,隨著開采深度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了在地球深處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源,但是並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滲入是來自地球深處還是周圍的含油層。所以這個疑點也被經常用來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說法。還有就是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確實還在無生命的其他星球上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物質,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確實。不然早就推翻有機說了。

所以兩個學說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來的瑕疵。但是現在就急著說石油可再生簡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後證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處通過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形成,並緩慢地往上滲透,但是這個碳循環也是相當緩慢的,不是說我們人類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馬往上滲多少,畢竟這是一個自發的碳循環過程,並不是機器在地球內部合成。

Ⅲ 流動性油氣有哪些類型

石油的產生帶給了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沉積岩進過一系列的地質變化,形成沉積盆地。隨著地殼運動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海洋變成陸地,盆地變成高山。沉積岩層也跟著發生了規模不等的撓曲、褶皺和斷裂現象。

在這種環境下,沉積層里具有流動性的點滴油氣就會透過泥沙離開它們的原生之地(生油層),經「油氣搬家」再集中起來,流到一個比較平坦的「盆」里,這個「盆」就是沉積盆。沉積盆把這些流動性的油氣儲集到一起,然後,就形成了可供開採的油氣礦藏。

在這個儲油構造里,流動性的油氣大致為油、水、氣三種類型。由於三者的比重不同而發生重力分異,一般氣體都在上部,因為它密度是最小的。水密度是最大的,所以在下部。中間就是石油層了。儲油構造包括油氣居住的空間——儲集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的不滲透層——蓋層;以及遮擋油氣進入後不再跑掉的「牆」——封閉條件。所以,只要能找到儲油構造,就可以找到油氣藏。油氣藏往往是兩種或幾種類型的油氣藏復合出現,多個油氣藏的組合,就叫油氣田。

海底石油是埋藏於海洋底層以下的沉積岩及基岩中的礦產資源之一。海底石油的開采始於20世紀初,但在相當長時期內僅發現少量的海底油田,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海上石油的勘探和開采才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開採石油3

Ⅳ 石油價格上漲有哪些原因呢

決定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有以下幾點:第一,世界經濟對原油的依賴性(不可或缺和難以替代)與原油儲量和產量的限制,使原油價格對影響供求兩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動性較大。第二,原油供求結構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關系趨於緊張,從儲量、生產、運輸、煉油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原油價格的波動。第三,盡管原油供求大致相當,但供給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個變數或影響到供給和需求方面的相關變數,往往在一定時間內決定著價格的走勢。如戰爭、恐怖襲擊、石油工人罷工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等不確定性因素嚴重影響甚至左右油價走勢。第四,通常情況下,經濟衰退時期原油庫存的下降對油價支撐作用不大,原油庫存的增加對油價則有較大的破壞作用;而在經濟復甦和繁榮階段,原油庫存的增加對油價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庫存下降則會極大地支撐油價上漲。第五,在經濟衰退,原油需求減少,價格下跌時,產油國減產措施往往難以起到抑制油價下跌的作用,增產將加速油價下跌;而在經濟復甦,原油需求增加,油價上升時,增產對平抑油價上漲作用有限,減產則會明顯加劇價格上漲。第六,原油市場的投機與市場預期往往加大了原油價格的波動,國際原油市場中投機因素對原油價格有著10%-20%的影響力。
3、國際石油價格從長期看,在1986年至1998年的12年中基本上穩定在每桶15美元至20美元的水平,其間只有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以及1996年下半年有過短暫的波動;但1999年伴隨歐元出台以及隨後的科索沃戰爭,國際石油價格一路攀升,逐漸擴大上漲幅度與速度步入大牛市。以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為例,1999年1月平均價格為每桶11.11美元,到12月份上漲為平均每桶25.45美元,即原油價格在1999年上漲了129%。從紐約石油市場看,1999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每年上漲幅度都達到20%以上。而從2001年至2006年6年之中,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幅度達到118%,年平均價格水平從25美元上漲到66美元。
4、美國坐莊石油價格。其實背後真正的操控者就是美國政府和經濟調控當局。一方面,美國有美元報價體系的支持,有美國海內外機構的作用;有美國紐約石油市場的效應;有與石油生產國密切的關系。美國當局運用美元貶值,在本輪國際石油價格上漲風潮中,放棄平抑國際石油價格機會,甚至被外界觀察認為是故意利用公布石油商業庫存數據與對沖基金等投機資本相配合,刺激拉抬國際石油價格擴大上漲,及時出倉和補倉形成價格推波助瀾作用,主旨在增加石油美元流動性,維持美元依存度,實現美元全面霸權,石油美元環流是石油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態勢的主線。美國「坐莊」石油價格是引起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5、全球經濟增長引起石油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國、印度),加上基金炒作和中東地區的政治前途等問題,使得油價步步攀高,並且在高位振盪。

Ⅳ 影響石油的物理因素有哪些

影響石油的物理因素如下。

1)石油的顏色  顏色與原油中含有的膠質、瀝青質數量的多少有密切關系。深色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液性明顯的原油多呈淡色,甚至無色;粘性感強的原油,大多色暗,從深棕、墨綠到黑色。
2) 石油的密度  指在地面標准條件下,脫氣原油單位體積的質量。以噸每立方米(t/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表示。石油相對密度(以往文獻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時原油密度與4℃時水的密度的比值。
3) 石油的粘度  指液體質點間移動的摩擦力,以m Pa·s表示。粘度大小決定著石油在地下、在管道中的流動性能。一般與原油的化學組成、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有密切關系。通常原油中含烷烴多、顏色淺、溫度高、氣溶量大時,粘度變小。而壓力增大粘度也隨之變大。地下原油粘度比地面的原油粘度小。
4) 石油的熒光反應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發發光,並在照射後所發光立即消失的這種熒光反應特性,普遍被用於野外工作時作為判斷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顯示的重要標志。按發光顏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況,大體可推測所顯示的石油組分及其百分含量。一般油質呈天藍色,膠質呈黃綠色,瀝青質呈棕褐色。
5)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轉的特性。偏轉度一般小於1°。旋光性是有機質所特有的一種性質,而且當加溫至300℃時即消失。因此,在研究石油生成時,常以這種旋光性和在石油中發現的素(由動植物色素如葉綠素或血紅素變化而成,並在溫度超過200℃時被破壞)的存在作為石油有機成因的依據。
6) 石油的凝固點與含蠟量  凝固點系指原油從流動的液態變為不能流動的固態時的溫度。這對不同溫度尤其在低溫地區考慮貯運條件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Ⅵ 石油成品油的特性是什麼啊

一、易燃性

石油產品是碳氫化合物,遇火或受熱很容易發生燃燒反應。油品的燃燒危險性大小可以用閃點、燃點和自燃點進行判斷。

閃點:在規定的實驗條件下,油品蒸汽與空氣混合物接近火焰閃出火花便立即熄滅的最低溫度。燃點:可燃物開始持續燃燒的最低溫度。一般來說比閃點略高1—5度。

油品的閃點與燃點的產生需要外部火花,如果繼續增加油品的溫度,即使沒有火花,也會發生自燃。油品的閃點越低,油品的著火危險性越大。汽油和柴油均屬於遇到明火就會燃燒的油品。

二、易爆性

當石油蒸汽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混合比范圍時遇火即發生爆炸,混合比范圍稱為爆炸極限。最低混合比稱為爆炸下限,最高混合比稱為上限。低於下限遇火不會爆炸,也不會燃燒。高於上限遇火燃燒,石油火災中往往爆炸和燃燒交替出現。

三、易蒸發

1Kg汽油大約可蒸發0.4立方米的汽油蒸汽。油蒸汽比重一般在1.59—4之間,常常滯留在空氣不流通的低部位或聚集在低窪處。

四、易產生靜電

石油產品的電阻率一般在107~1013Ω.m之間。加油站經營油品的電阻率都很高,電阻率越高,導電率越小,積累電荷的能力越強。4V以上靜電壓產生的電火花就已達到汽油蒸汽點燃能量。 影響靜電聚集的因素:周圍空氣的濕度、油料流動速度、油料承受壓力、導電率。

五、流動性與膨脹性

油品是流體,具有流動性。同時油品與所有物質一樣,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溫度升高,油品體積膨脹,壓力增高;溫度降低,體積收縮,壓力下降。

(6)石油流動性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成品油是經過原油的生產加工而成,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6類。 其中,石油燃料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從2013年2月25日零時起.25元。自2013年3月27日零時起,汽、柴油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3元和0.26元,這是國內成品油價格2013年以來首次下調。

2013年11月1日零時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75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均降低0.06元,這一降幅創年內新低,也是十年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