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油氣田勘探對象是什麼
長期的勘探實踐發現,油氣在地殼中是受區域地質構造及岩性、岩相等地質條件的控制而成群、成帶有規律出現的。油氣藏只是地殼中油氣聚集的最小單元。從小到大依次還有油氣田、油氣聚集帶、含油氣區和含油氣盆地等。為了有效地進行油氣田勘探工作,需要研究它們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
一、油氣聚集單元1.構造單元劃分一個沉積盆地的構造區劃可進一步劃分為三級:一級構造、二級構造和三級構造。
一級構造是指根據盆地基底的起伏情況劃分的隆起、坳陷和邊緣斜坡等。
坳陷是盆地主要發育時期的沉降中心或沉積中心。一般是盆地中沉積地層最全、地層最厚的地方,其中心是生油的有利地區。
隆起是盆地中相對於坳陷地勢較高的地方。一般沉積地層不全,即某一時期的沉積地層缺失或被剝蝕,因而厚度不大,不利於生油。
邊緣斜坡是盆地中從坳陷到邊界的過渡地區。其沉積地層一般是由老到新,呈超覆的接觸關系。超覆帶往往是儲集油氣的有利地帶。
二級構造是指在一級構造范圍內進一步劃分的凹陷、凸起、長垣、背斜帶和階地等。
凹陷是盆地中沉積地層最厚的地方,一般是有利的生油區。
凸起、長垣和背斜帶都是相對於凹陷的正向構造。一般都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帶。
階地一般是在坳陷與隆起或坳陷與斜坡之間,由階梯狀正斷層所形成的平坦地帶。有時它也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
三級構造也叫局部構造。它是二級構造范圍內的背斜、向斜和鼻狀構造等。其中背斜和鼻狀構造都是油氣聚集的有利構造。
2.油氣聚集單元1)油氣藏油氣在單個圈閉中具有統一壓力系統的基本聚集稱為油氣藏。其中「基本聚集」的含義是油氣聚集的數量足夠大、具有開采價值。人們又把具有開采價值的油氣藏稱為「工業油氣藏」。究竟聚集多大數量的油氣才算有開采價值?這要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各方面的條件和需要進行綜合考慮。一般是把經濟收益大於全部投資費用的油氣藏定為具有開采價值的油氣藏。
2)油氣田油氣田是指受同一局部構造面積控制的油氣藏的總和。如果在這個局部構造范圍內只有油藏,則稱為油田;只有氣藏則叫氣田;既有油藏又有氣藏的則為油氣田。
油氣田的全部含義,除上述地質學上的概念之外,還應理解為地理上包括一定范圍、經濟上是基本建設的獨立投資核算單位。例如大慶油田的含義就相當廣泛了。
3)油氣聚集帶油氣聚集帶是指同一個二級構造帶中,互有成因聯系的、位置鄰近的、油氣聚集條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氣田的總和。
從油氣藏形成的全過程可知,油氣運移是區域性的,即運移的主要指向是二級構造帶。當二級構造帶與生油凹陷連通較好或相距較近時,整個二級構造帶各局部構造內的所有圈閉都有可能形成油氣藏,致使油氣田成群、成帶出現而成為油氣聚集帶。因此,油氣聚集帶的形成是二級構造帶與油源區和儲集岩相帶有利配合的結果。
4)含油氣區含油氣區是指在同一大地構造單元內,具有統一的地質發展歷史和油氣生成、運移及儲集條件的地區,包括若干二級構造帶和生油凹陷的沉積坳陷。
5)含油氣盆地在起伏不平的地殼表面上,那些被山巒或丘陵所環繞的低窪地,地貌學術語稱為盆地。
地殼表面上的低窪地(包括陸地上的湖泊和大洋中的海域),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不斷下沉、接受沉積物,如今已被沉積岩所充填,地質學術語稱為沉積盆地。沉積盆地是石油地質勘探工作者首先調查研究的對象。
含油氣盆地是指那些在地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沉積盆地。或者說,在其中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氣田的沉積盆地即可稱為含油氣盆地。也可以說,凡是地殼上具有統一的地質發展史,存在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和圈閉條件,並已發現油氣田的沉積盆地均可稱為含油氣盆地。
3.油氣聚集單元與構造單元的對應關系油氣聚集單元與構造單元的對應關系見表3-1。
1油氣聚集單元與構造單元對應關系表構造單元油氣聚集單元沉積盆地含油氣盆地一級坳陷隆起含油氣區二級長垣、凸起背斜帶、凹陷油氣聚集帶三級背斜鼻狀構造油氣田圈閉油氣藏二、油氣分布規律大量的勘探實踐與科學研究證明,世界上99%的油氣田都是在地殼上的沉積岩分布區發現的。因此,石油地質工作者總是把沉積盆地當作主要的勘探對象。如果在一個沉積盆地中發現了油氣,其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油氣藏的形成與分布受多種因素控制。
1.盆地基底的起伏盆地基底的起伏控制著生油凹陷的形成與分布。在一個沉積盆地中,由於基底結構不同及升降運動的差異,致使有的地區隆起、有的地區沉陷,形成相對的隆起區、坳陷區和斜坡區。相對坳陷或凹陷的沉積中心常常發育著厚度較大的生油層,而成為有利的生油區。隆起和斜坡區因水體較淺,生油層不發育,但儲集層相對發育—些。
2.地殼運動的周期性地殼運動的周期性控制著生、儲、蓋組合的形成與分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地殼的升降運動是持續不斷的。地殼上某一地區從開始下降到上升結束稱為一個周期。地殼運動的一個周期也就相應的形成了一個沉積旋迴。一個周期大致可以分為初期下沉、相對穩定下沉、小幅度振盪運動和趨於上升四個階段。在升降過程中,相應形成了一套由粗到細再到粗的沉積旋迴。
一個地區的地殼運動往往是多周期性的,因而形成的沉積也具有多旋迴性。一般來說,在每個周期的穩定下沉階段,容易形成還原相的灰黑色泥岩沉積,是有利的生油岩沉積期。在每個周期從下降至上升的轉折階段,即振盪階段,往往形成以砂岩為主的沉積,這是有利的儲集層沉積期。也就是說,在每一個旋迴的中部,生、儲、蓋組合最有利,含油也最為豐富。碎屑岩沉積是這樣,碳酸鹽岩沉積基本上也是如此。一般是旋迴開始所形成的石灰岩有利於生油;旋迴結束時所形成的蒸發岩,如石膏、鹽岩等成為良好的蓋層;而旋迴中期形成的碎屑灰岩、白雲岩等有利於儲油。
3.岩相古地理條件岩相是在一定沉積環境中所形成的岩石組合。生、儲、蓋組合是一定沉積環境的產物。岩相古地理條件的變化,對生、儲、蓋組合的形成與分布有著重要的控製作用。對陸相碎屑岩發育區來說,湖相多為有利的生油區,而三角洲相多為有利的儲集區。對海相碳酸鹽岩發育區來說,適宜於生油層發育的相帶是水體較深的、低能還原環境下形成的泥灰岩、石灰岩發育區。適宜於儲集層發育的相帶則是水體較淺的、高能氧化環境下形成的碎屑灰岩、介殼灰岩和鮞粒灰岩等發育區。
4.二級構造帶綜上所述,生、儲、蓋組合的形成取決於大地構造條件。而油氣的富集則受二級構造帶的控制。由於各地區地質背景不同,二級構造帶的形成與發展也不一樣。歸結起來主要是繼承性的二級構造帶和非繼承性的二級構造帶兩種類型。
繼承性的二級構造帶不僅與盆地坳陷中的生油凹陷相毗鄰,而且更重要的是與生油凹陷同時形成並一起持續發育。因此,它也接受了與凹陷相同時期的沉積,僅在岩性和厚度等方面有所區別。凹陷具有良好的生油條件,而二級構造帶則具備有利的儲油條件。因此,它常常形成高豐度的油氣聚集帶。
非繼承性的二級構造帶是指由於受後期的側壓應力等構造運動而形成的二級構造,與古隆起的關系不大。分析非繼承性二級構造帶與油氣聚集的關系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凡是在油氣生成及最後一次運移之前或同時形成的二級構造,都有可能形成有利的油氣聚集帶;反之,則不利。
總之,與生油凹陷匹配的或在二次運移時形成的二級構造帶,控制著油氣區域性運移和富集。因此,有利的二級構造帶是油氣勘探的主要目標。
㈡ 什麼叫石油科學技術
石油科學技術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對象,研究其生成、發現、開采、處理、加工利用的一系列理論認識、方法手段的總稱。
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由科學的概念、定律、定理、原理、學說等系統表述。技術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是反映所採用的工藝、方法、技能、規則的手段系統。石油科學技術體系中闡述油氣生成的原理、油氣在自然界運移和賦存的形式、勘探發現的機制、地下油氣水滲透和流動規律等的理論性認識部分,屬於石油科學范疇;以開采、加工為目的的工藝方法、操作技能、信息手段和標准規范等,則屬於石油技術范疇。技術中也有科學,凡技術工藝的機理性、基礎性理論也屬於科學范疇,稱技術科學。如,指導石油鑽井的岩石破碎力學、鑽頭及鑽柱動力學、鑽井工程力學、鑽井液流變學等,以及指導油氣田開發的油氣地下滲流力學、油藏工程學、油層物理學、油田化學、油氣動態分析與預測理論等,也應屬於石油科學范疇。石油科學技術的組成,從大的部分而言,一般包括油氣地質科學、油氣勘探技術、油氣鑽井工程技術、油氣田開發與開采工藝技術、油氣田地面建設工程、油氣管道及儲運工程、石油機械裝備製造技術、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技術等幾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可分解出眾多的專項及單項科學技術。
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發展而形成的新學科群——軟科學的普遍應用,石油軟科學也得到了迅速的進展。它為制定決策、戰略、策略、規劃、計劃、方針、政策服務,滲透到石油行業的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石油科學技術結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個大部分。
㈢ 石油是什麼
對於石油的具體描述,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石油大家可以理解為是乾酪根轉化來的,而乾酪根又幾乎全部來自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高等植物。
第二、目前有機成因說占據學術以及各國石油公司絕對主流。(包括無機成因說發源國俄國。1.1876年門捷列夫大佬提出碳化物說 2.1889年3月俄國學者索克諾夫發表宇宙說 3.前蘇聯學者庫得梁采夫提出岩漿說 4.1971年切克留卡提出高溫生成說 5.1966,1971年葉蘭斯基提出蛇紋石化生說)
第三、有機成因說之所以被各國學術界廣泛接受和認可並用於指導實踐,有以下幾大事實:
1.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油氣田99.9%都分布於沉積岩中,無論是海相還是陸相盆地中都發現了油氣田;而與沉積岩無關的地盾和巨大結晶基岩凸起發育區尚無油氣發現。(想了想,還是有岩漿岩中發現石油的例子,就在准噶ga爾盆地裡面,可是,可是,岩漿岩形成的儲層確是被高度風化後的產物,嚴格來講他已經大半步邁進了沉積岩的懷抱)
2.從前寒武紀到第四紀更新世地層都有石油發現(這意味著什麼呢,不懂就去翻翻地質年代表哈,算了聽說多圖吸引人我給你們找個好圖,算了我不賣關子了 這意味著地球上開始出現沉積岩的同時就生成了石油呀~)
3.光譜分析證明,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鐵為主(<70% 那個說O都消失了的你出來)古生代石油的灰分主要為氧化鎳和氧化鈷(<60%-80%)。將此數據與岩石圈元素含量對比,會發現釩鎳銅鈷這些元素的含量大約是岩石圈平均含量的2000,1000,50,30倍(想起來沒?對!生物富集作用!真棒)。將石油灰分與煤灰分對比,各元素含量基本吻合,而煤是有機成因的已經被世界公認無可辯駁,石油與煤行業相關術語也是通用的,豈不是就證明了有機成因理論?
㈣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它的能的來源故事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常識能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