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地質基礎是什麼系的
擴展閱讀
全國有多少人在開採石油 2025-08-05 04:38:39
怎麼合成空的工具台 2025-08-05 04:28:55
亞馬遜商品價格會怎麼樣 2025-08-05 04:27:15

石油地質基礎是什麼系的

發布時間: 2023-01-03 21:38:55

『壹』 油氣地質與勘查技術屬於啥專業系

您好,屬於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油氣地質方向。即一個專業會分成不同方向,比如我的就是煤炭方向。望採納

『貳』 石油地質基本特點

5.1.1 構造條件優越

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是多構造體系復合、聯合作用下復合疊加型盆地,具有多旋迴演化特徵,震旦紀以來發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擠壓-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陸盆地,為油氣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礎。

5.1.2 油氣資源豐富

區內各大型沉積盆地均具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以塔里木盆地發育最全,從震旦繫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烴源岩,但中-小盆地烴源岩層系較少。經初步計算,油氣資源量為400×108t油當量,佔全陸地油氣資源總量1/3左右。

5.1.3 多儲蓋組合

本區儲層具有多時代、多層位特點(Z、Є、O、S、D、C、P、T、J、K1、E、N1),其岩石類型主要有四類,即:碎屑岩、碳酸鹽岩、火山岩及變質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上述四大類儲集岩均已發現油氣田。

區內蓋層亦具有多時代、多層位的特點(Z—N1),其蓋層主要岩石類型有:緻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質泥岩、石膏、鹽岩、火山熔岩、緻密砂岩。

西北地區自下而上主要發育有5套烴源岩(Є—O、C—P1、T3—J2、K2—E、N1)圍繞各套烴源岩形成相應的生、儲、蓋成油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於多類型盆地疊加造就了多套烴源岩、多期生烴、多期成藏的特徵,經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東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准噶爾盆地至少兩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為喜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氣藏特徵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儲、古生古儲、晚生古儲、晚生中儲、晚生新儲、新生新儲。

2)油氣藏疊加:在一個油氣田中常出現多時代、多類型油氣藏疊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奧陶系油氣藏、石炭系油氣藏、三疊系油氣藏疊加;有古岩溶型、構造型、岩性-地層型油氣藏復合疊加。

3)多相態並存:不同烴源岩油氣並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氣並存、不同期的油氣並存、不同相態的油氣並存,如塔河油田。

『叄』 陸相石油地質學理論在與海相石油地質學理論的比較中產生和日臻完善

一般來說,海相石油地質是石油地質學的基礎,而陸相石油地質學理論只是石油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胡見義,1996)。19世紀中葉,俄、美學者利用近代科學對石油、天然氣的成因和分布進行廣泛的研究。經過一百多年的探討和石油、天然氣勘探的實踐,逐漸形成和完善了系統的油氣生成、聚集與油氣藏形成和分布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油氣的生成和聚集都是發生在特定的大地構造單元內的海相環境(胡見義等,1991)。我國石油地質學家在廣泛借鑒海相油氣勘探和研究成果的同時,十分重視陸相與海相石油地質條件對比研究,深刻揭示了我國陸相油氣藏形成條件的特殊性,使我國陸相石油地質學研究的系統性和深度都達到了世界矚目的領先水平。這里根據前人研究成果(胡見義等,1991;翟光明等,1996),簡要總結海、陸相石油地質特徵的主要差異。

(一)海、陸相沉積在地史中的分布

沉積盆地發育是油氣礦床形成的基礎,「沒有盆地,就沒有石油」(Perrodon,1996)。全球顯生宙全部地質歷史說明海相沉積岩石組合和體積占據絕對優勢,陸相沉積居次要地位(圖1-3)。元古宙-早古生代全球屬於泛海相沉積時期,陸上沉積不足5%。加里東運動後至石炭紀海相沉積仍佔90%,陸相沉積主要分布在大陸邊緣經碰撞成山的前陸區,但隨即又被海侵所覆蓋。在二疊紀經海西運動,許多大陸開始增生拼接,聯合大陸開始形成,出現頻繁的海陸交互相沉積,但發育的盆地仍以海相或海陸交互相為主,陸相碎屑沉積雖開始增加,但海相仍佔主要地位,佔60%以上。在整個中生代陸相盆地和沉積雖然取得越來越明顯的地位,可是,海相沉積占據著穩定的優勢,即在沉積岩石比例中維持在70%~80%之間。在新生代隨著大陸的增生加積,陸相沉積迅速擴展,海相沉積約在50%以上。這就在宏觀上解釋了油氣主要產自海相盆地的客觀原因。

中國大陸獨特的地質構造發展歷史,造成陸相沉積岩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沉積厚度較大,而成為油氣生成和聚集的主要場所。海西和印支運動之後,海水相繼退出中國大陸,除西藏、新疆等少數地區外,中國大陸均演變為陸地環境。中、新生代陸相盆地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馬拉雅和晚喜馬拉雅5個構造發展階段,相應形成了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等5個沉積旋迴。陸相沉積不僅在大陸區分布十分廣泛,沿海大陸架在新第三紀以前也廣泛發育陸相沉積。沉積厚度大於1000 m的中、新生代陸相盆地 424 個,總面積達 527×104 km2 (翟光明,1996)。其中面積大於10×104 km2的盆地有14個,沉積岩總面積 272×104 km2 ,這些大型盆地擁有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70%以上。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大多數具有很高的沉降—沉積速率,一般可達(100~140)m/Ma,是一般海相沉積速率的數倍(圖 1-4)。快速堆積有利於有機質快速埋藏,避免沉積有機質氧化分解,大大增加了有機質保存的機遇。

圖1-4 海相和陸相盆地沉積速率對比圖

(二)海、陸相盆地油氣生成條件

經過近百年幾代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家不間斷的研究,石油天然氣有機成因論的觀點被人們普遍接受。石油天然氣有機成因論的要點有3個:①有豐富的原始有機質堆積,水體中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細菌構成生烴有機質的主要來源,陸源有機物是次要的;②水下沉積是有機物保存和轉化為油氣的基礎。有機物保存下來不足原始沉積量的0.1%,因此在缺氧的環境,寬闊、相對穩定和較深的水體是生物生存和繁殖、有機物堆積、保存的必要條件;③乾酪根成烴論。在成岩過程中,有機質由生物聚合物(合成的蛋白質、類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纖維素)轉變為地質聚合物,形成沉積岩中不溶於有機溶劑的分散有機質——乾酪根。一般認為在還原的海相沉積環境中,乾酪根最具油氣生成潛力。

100多年來,世界勘探實踐說明,大型油氣區和大中型油氣田主要分布於海相盆地中,這與海相盆地具有相對理想的有機質富集和保存條件是分不開的(胡見義等,1991)。首先,海相盆地具有優越的、比較穩定的水下環境。眾所周知,沉積物中有機質保存的關鍵因素是環境的缺氧程度、較深的水體和細粒沉積物。海水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由氧分子的進入,也限制了細菌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和破壞,而只有有機質被保存或石化於水下沉積物中,對生烴才有實際意義。陸相沉積物大多數堆積在水面附近或水體不深的環境,以及在補償(有時是過補償)沉積條件下,堆積了較粗的碎屑物質,加之淡水環境使氧很容易波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有機質保存的機會大為減少。第二個基本因素是有機質的性質。形成石油的原始有機質主要是脂肪、類脂組分及蛋白質,主要來源於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而陸源高等植物的有機質中以木質素、纖維素和碳水化合物為主,類脂物含量很低。陸相河湖、沼澤沉積有機質,主要形成Ⅲ型乾酪根,H∶C一般在1~1.5,而海洋浮游生物有機質的H∶C在1.7~1.9。因而,多數學者得出結論:「Ⅲ型乾酪根主要生氣,不生成石油,或生成石油的數量是極為有限的」(胡見義等,1991)。第三,海相盆地規模較大,構造活動相對穩定,生油岩和油氣藏保存機遇相對較好;而陸相盆地多分布在山前、山間相對活動的區域,且規模相對很小,生油岩的發育受到很大限制,斷裂和褶皺作用容易造成油氣的散失。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通過對中國陸相石油勘探實踐和陸相石油生成的研究,逐漸對油氣生成的地質條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首先,在古生代末,特別是中、新生代以來,隨著陸地不斷增生,陸相沉積范圍迅速擴大,為生物演化和大量繁衍創造了條件,其中湖相沉積也有良好的石油生成條件。現代湖泊和中國許多古代湖相有機質沉積研究說明,湖泊原始生物產率與海洋環境近似,在湖盆周圍陸源有機質占優勢,而向盆地中心逐漸過渡為Ⅰ型或Ⅱ型,類脂和蛋白質達到很高的水平。在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盆地,發育了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下白堊統、下第三系始新統和上第三系中新統5套烴源岩,有機碳含量達1%~2%以上,總烴含量達800 mg/g以上,成為東部地區的有利生油氣岩系。其次,在快速沉降的背景下,造成了周期性的非補償沉積環境,有利於形成厚度較大的生油岩,富含有機質的泥岩沉積厚度可達1000 m以上,生烴強度可達40×104 t/km2。單位面積生烴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陸相盆地面積相對較小的不足,也可以形成較大規模的油氣聚集。我國的勘探實踐已經證明,生油凹陷的面積不在於「大」而在於「深」,小的深凹陷可提供豐富的油源,形成大油田。如面積僅800 km2的大民屯凹陷和泌陽凹陷形成了儲量億噸級的靜安堡油田和雙河油田。

近10年來的勘探實踐與專項研究還發現,在沼澤環境下形成的煤系,由於接受了年復一年的來自生長植被的果實、果核、葉片與體內滲出物的堆積,也有生油條件,這是陸相生油岩的新類型。說明在特定環境下堆積的一部分煤系烴源岩不僅生氣,還能生油,並可形成有商業價值的油氣聚集。

(三)海、陸相盆地油氣儲集條件

儲層發育是油氣運移聚集的必要條件。它必須具有供流體聚集的有效儲集空間,而且連接通道發育、有良好的滲透性。儲層不僅是油氣聚集的場所,而且是油氣輸導體系基本組成部分。形成大規模油氣聚集要求儲集體的分布面積和體積均較大。儲層與生油岩接觸面積越大,烴源岩排烴效率越高,也越有利於油氣二次運移和聚集。

海相沉積環境對儲層發育無疑是十分有利的。首先,海相環境發育砂岩和碳酸鹽岩兩種類型儲層,二者聚集的石油儲量平分秋色。據卡梅爾特和聖約翰(Carmalt和St.John,1986)統計,世界上509個大油田中,砂岩油層儲量佔53.2%,碳酸鹽岩油層儲量佔45.1%。而陸相儲層基本上都是各種類型的砂岩,碳酸鹽岩儲層所佔比例微不足道。其次,海相儲層分布面積較大,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在濱岸-近岸發育三角洲砂體、壩砂、堤-灘砂、生物碎屑灰岩,在淺海-陸棚除砂體外還有礁、生物灰岩和碳酸鹽岩,在次深海-深海有碳酸鹽岩和濁積砂岩體。而陸相儲集體規模相對較小。第三,由於海相沉積介質能量較強,海相砂岩儲層分選好、磨圓度高,不穩定礦物含量少,礦物成分單一,以石英砂岩或長石砂岩為主,儲層物性往往比較好。而陸相盆地碎屑岩主要來自周圍山系水系的注入,沉積物搬運距離短,加上湖泊水體能量較低,因而岩石成熟度較低,分選性較差或中等,長石和岩屑含量高,多為岩屑長石砂岩或長石岩屑砂岩。

通過對中國中、新生代陸相儲集條件的深入研究,發現陸相儲層也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首先,由於陸相盆地近物源,碎屑物質供給充分,發育多種成因類型砂體,分布也十分廣泛。由於湖盆水體能量低,廣泛發育建設性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砂體,此外還發育河流相、沖積扇、濁積扇等多種類型砂體。由於這些砂體臨近生油岩,有利於捕獲油氣,而成為主要的儲油砂體。其中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砂體規模較大,構成我國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等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的主要儲油砂體。其次,雖然單個陸相砂體規模較小,但多個砂體橫向聯合、縱向疊置,也可以形成規模較大的復合型儲集體,分布面積可達數十至數百平方千米,縱向上累計含油氣厚度可達1000 m以上,為大型或特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儲集條件。第三,陸相盆地碎屑岩的礦物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比較低,造成了儲層非均質性比較嚴重的問題。但也是因為成熟度較低,在成岩過程中不穩定礦物易於選擇性溶解,而大大改善了儲層物性。我國陸相儲層成岩作用研究表明,進入晚成岩階段後,生烴作用伴生的有機酸,使孔隙水呈酸性,造成長石等礦物的大量溶解,在縱向上可形成2~4個次生孔隙發育帶,使儲層物性得到改善。第四,陸相盆地多幕式構造活動,使湖盆周期擴張和收縮,生油層和儲層在縱向上交替發育,橫向上呈指狀交叉接觸,生油岩的泄油麵積大,有利於排烴作用。

(四)海、陸相油氣運移與聚集條件

陸相和海相盆地的油氣運移和聚集機理本質上是相似的,但表現特徵有明顯差異。

(1)海、陸相油氣聚集的規模大小,都受油氣源的豐富程度控制,這一基本前提條件對海、陸相盆地都是適用的。但海、陸相地層穩定性不同,油氣富集區帶與生油中心的空間配置關系存在差異。海相地層橫向上分布通常較穩定,油氣可作長距離運移,最大運移距離超過100 km,油氣富集區帶可以偏離生油中心。陸相地層橫向上相變快,使得油氣難以做長距離運移,總是就近聚集在臨近生油岩的砂體中。為此我國地質學家提出了「源控論」的觀點。說的就是生烴中心控制了一個盆地主要的油氣聚集。換句話說,有效生油凹陷內部和周邊的岩性、地層和構造圈閉最易捕獲來自凹陷的油氣,形成油氣藏。

(2)由於相變快和斷裂發育等原因,我國陸相油氣藏規模一般較小,油、氣、水關系復雜,在空間上相互交織。但一個二級構造帶中不同層系、不同類型油氣藏在平面上可疊置連片,也可以形成很大規模的油氣聚集,老一輩地質學家稱之為「復式油氣聚集帶」。我國海相盆地處在疊合盆地沉積層系的最底層,可以說經受了盆地自形成以來幾乎所有的構造變動。除在大陸板塊邊緣被切割破壞的那一部分沉積盆地外,至今保留在中、新生界沉積層系之下的海相沉積也經受了多次構造變動與改造作用,油氣的生成有多次過程,油氣的聚散也發生過多次,現今還保存在盆地中的油氣聚集有些還處在生烴灶內部或附近,有些經過幾次調整已經遠離了生烴凹陷,到了我們僅僅依靠簡單的石油地質分析所無法預測的地方。捕集油氣的圈閉可能是與油氣運移整個過程都有聯系的各種各樣的儲集體,它們可能是礁體、灘體、砂岩尖滅帶、裂縫-溶洞網路以及與構造相配位的層狀有孔隙岩石。分布的位置可以與烴源岩緊密接觸,也可以通過斷層或不整合面,到距生烴灶很遠的部位。因此,對中國海相地層中油氣分布的研究,需要在遵從「源控論」的前提下,通過過程重建與對不同階段輸導網路的系統分析,追蹤油氣運移與調整的過程。否則,要准確預測這些層序中所蘊含的油氣資源就相當困難。國外海相盆地一般繼承性和保存較好,區域蓋層分布廣泛且封蓋能力強,加上儲層橫向上分布穩定,因而國外的油氣聚集帶概念包括的含義是:「具有相同的產層,油氣有近似的化學組成,具相同的圈閉類型」(Bois,1975)。

(3)油氣的密度比水小,總是向高部位運移和聚集,這一點在海、陸相盆地是共同的。古老克拉通盆地內部的古隆起、克拉通邊緣地層超覆帶和前陸盆地逆沖斷層帶是海相盆地油氣分布最集中的區帶。陸相盆地的油氣富集特點因盆地類型而異,我國中、新生代陸相盆地主要油氣聚集帶有12種類型(胡見義等,1991),其中最重要的油氣聚集帶是盆地內部的隆起構造帶和盆地邊緣的斷裂構造帶(西部為褶皺-逆沖斷裂帶,東部為伸展斷裂及其逆牽引背斜帶)。

『肆』 中國石油大學地質學學什麼

學科:理學
門類:地質學類
專業名稱:地質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教學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質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地礦、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環境、基礎工程、旅遊開發從事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質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踐訓練,掌握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質工作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知識產權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地質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資源開發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報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設計實驗,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幹學科:地質學
主要課程:地質學、結晶礦物學、古生物學、地史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學、遙感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課程的實驗和實習在課程內安排、野外地質的認識實習、區域地質測量實習和畢業實習等,一般安排6-12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伍』 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 地質工程屬於什麼院系

屬於地球科學學院,本科地質類專業叫做地質工程
地質研究生階段的延伸也有個地質工程專業

『陸』 石油地質學包含哪些方面

石油地質學包含的內容有:
一、石油天然氣、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質
石油的成分和性質;天然氣的成分和性質;油田水的類型及其地質意義。
二、儲集層和蓋層
岩石的孔隙性和滲透性;碎屑岩的孔隙類型及影響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鹽岩的孔隙類型及影響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蓋層的類型及封閉機理。
三、油氣藏的類型
油氣藏的基本類型;各類構造油氣藏的基本特徵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規律;各類地層油氣藏和岩性油氣藏的基本特徵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規律;地層、岩性油氣藏的形成機理和控制因素。
四、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乾酪根及其類型;油氣生成的動力條件;有機質演化的階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氣形成條件,天然氣成因類型、特徵及鑒別;烴源岩的特徵及地球化學研究。
五、石油天然氣運移
初次運移的相態、動力、方向和運移模式;二次運移的相態和動力;二次運移的通道和輸導體系;影響二次運移方向的主要地質因素;二次運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體勢的概念,流提示分析的方法及應用。
六、石油天然氣的聚集
圈閉和油氣藏的概念;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油氣差異聚集原理;油氣藏破壞的地質因素;油氣藏破壞的產物;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方法;異常壓力、流體封存箱及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天然氣的成藏機理;凝析氣藏的形成與分布;深盆氣的形成與分布。
七、油氣聚集和分布單元
油氣田的概念及其基本類型;油氣聚集帶的概念及其基本類型;含油氣系統的概念及研究內容;含油氣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八、油氣分布規律及控制因素
前陸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疊合盆地的石油地質基本特徵(包括盆地的概念、構造特徵、石油地質條件及油氣藏分布模式);國內外典型盆地實例;盆地中油氣分布的主控因素。

『柒』 石油是地質學類嗎

地質是建立在其他學科基礎之上。它的第一原理是:「現在是揭示過去奧秘的鑰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地質學是一門觀察地球的各種現象,並研究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成因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隨著生產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和廣泛,許多專門的地質學科不斷分化獨立出來,如構造地質學、礦床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沉積學、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勘探、遙感地質等。
石油地質學是礦床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應石油工業的發展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一門新學科。石油地質學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與許多基礎地質學科和石油專業技術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石油地質學的主要任務是闡述石油在地殼中的形成過程、產出狀態以及分布規律,是指導石油勘探和開發的理論基礎。

『捌』 石油地質學的相關學科

石油地質學與流體力學、有機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岩石學和岩相古地理學等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這些學科的發展,以及色譜、色譜-質譜、紅外光譜、電子顯微鏡和同位素分析等技術的廣泛採用,為解決石油成因問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一些重要的油氣藏與河道砂、三角洲砂、沉積砂和礁密切相關。而這些類型的砂體和礁的分布受沉積體系的控制,因此,只有通過研究沉積岩石學和岩相古地理才能確定儲集岩分布的有利地帶。
石油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關系十分密切。油氣的運移和聚集受盆地區域構造和局部構造條件的控制,要想成功地找到與背斜構造、斷裂構造,以及不整合面有關的油氣田和油氣聚集帶,就必須深入掌握有關構造地質學的知識。

『玖』 天津石油職業技術學院的主要院系

石油工程系是學院重點發展和建設的系部之一,其優勢在於緊緊圍繞我國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石油產業,打造石油行業特色。
主要專業:石油工程系開設有鑽井技術、油氣開采技術、油氣儲運技術、石油工程技術等四個石油類主幹專業。
師資情況:石油工程系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35名,專業教師19人,副教授以上職稱4人,講師10人,碩士以上學位8人,雙師型教師15人。
實訓基地:石油工程實訓基地是中國石油化工協會掛牌認定的「石油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全國示範性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包括石油工程專項技能訓練中心、計算機模擬與資料處理中心、石油工程綜合技能訓練中心、採油綜合技能訓練中心,配置有成套鑽機、單井、計量間、配水間、聯合站等大型設備及最新引進、購置的先進模擬及模擬儀器設備等。開設有鑽井、採油、井下、集輸、井控中級工等職業資格培訓考點,可以滿足石油、煉油、油品儲運、鑽井、油氣開采等專業學生的技能訓練和企業員工崗前培訓、崗位培訓、技術人員再培訓要求。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多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
就業情況:學院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所屬的大型國企及外資獨資、大型民企、股份制企業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與華北油田、大港油田、冀東油田、新疆油田、中原油田、大慶煉化、獨山子石化、華北石化公司等單位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開展訂單培養。為學生的實習、就業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
鑽井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石油鑽井、完井、固井工程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業務范圍:從事鑽井、完井、固井工作中各環節的設計、組織、生產操作及施工過程中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技術管理工作。
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工程制圖、工程力學、工程流體力學、電工電子基礎、基礎設計基礎、石油地質基礎、鑽井工程、鑽井機械、石油工程儀表、鑽井液、井控技術、油氣層保護技術、井下工程等課程及相應實踐內容。
油氣開采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採油工程、完井工程在生產、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性高級技術人才。
業務范圍:從事採油工程技術各崗位實際操作工作,負責採油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採油工具、設備的維修、檢測和使用,以及油氣井施工、採油各作業環節的具體組織、實施和管理等工作。
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工程力學、滲流力學、油層物理、油氣田開發地質、石油工程儀表、採油機械、提高採收率原理、油藏工程、井下工程、油氣層保護技術等課程及相應實踐內容。
油氣儲運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石油及天然氣儲集、輸配、銷售和油庫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業務范圍:在油氣集輸、管道施工、油田建設、加油站、庫區管理等部門從事一般性設計、安裝、調試、操作、維修以及油氣產品的營銷等工作。
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電工及電子技術、石油儀表及自動化、油氣集輸工程、金屬腐蝕與防護、油庫設計與管理、城市燃氣輸配、油料學、泵與壓縮機、油氣管輸工藝、油品計量學等課程及相應實踐內容。
石油工程技術專業介紹
主要課程: 計算機應用基礎、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工程力學、工程流體力學、電工電子基礎、石油地質、石油工程儀表
專業方向一 :採油工程、採油機械、油藏工程、油層物理、提高採收率原理、油氣層保護技術。
專業方向二 :鑽井工程、鑽井機械、鑽井液、井控技術、井下工程、油氣層保護技術。
畢業要求: 獲得全國大學生實用英語應用能力B 級以上證書,鑽井或採油中級專業技能證書。
專業能力: 具有應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石油工程實際問題、進行技術革新的初步能力;具有應用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油氣鑽采工程設計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專業外文書刊的初步能力。
就業方向: 從事鑽井、採油工程技術工作,擔任鑽井、採油技術員,負責油氣井施工、採油各崗位的操作工作,負責鑽井、採油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並能進行鑽井、採油工具、設備維修、檢測和使用,同時還可完成鑽井、採油的部分工程設計工作。 主要專業:資源勘查系下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探技術、地球物理測井技術、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等三個專業。
師資情況:資源勘查系師資力量雄厚,既有治學嚴謹、為人師表的老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又有一批銳意進取、勇於革新的青年教師。有專職教師2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6人,講師13人,碩士以上學位7人,在讀碩士1人,雙師型教師13人。
實訓基地:資源勘查系校內實驗實訓設備齊全、實訓手段先進。實踐教學強調調動學生積極性、著重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使實踐課程接近現場。現建有地質實驗室、地質實訓室、測井實訓室、工程測量儀器室等多個校內實訓基地,同時擁有7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可以滿足教學、實訓及學生的技能訓練和企業員工崗前培訓、崗位培訓、技術人員再培訓要求。學生畢業時可獲得相應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
就業情況:按照「以人為本、突出特色、依託油田、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與中石油、中海油等所屬的大型國企及民企、股份制企業具有良好的協作關系,為學生的實習、就業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就業率達90%以上。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探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在油氣勘察和開發方面獲得地質工程師初步訓練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業務范圍:從事油氣田及廠礦地質部門的地質勘察、地質綜合分析和技術管理等工作。
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沉積岩石學與沉積相、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油層物理、油氣田地下地質、石油地球物理測井、地震地下地質、地震資料數據處理等課程及相應實踐內容。
地球物理測井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資源、能源、基礎工程、礦場生產和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測井方法原理、生產測井、測井工程學、測井資料數據處理與解釋、測井儀器原理等課程及相應實踐內容。
實驗實訓基地: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訓練室、測井工藝訓練室、測井儀器訓練室。
就業領域:主要從事測井儀器的操作工藝流程和生產組織管理、測井資料的實時監測和驗收及測井數據的質量控制、井下測井儀器的維修和保養、常規測井綜合解釋(資料處理、地層評價、油藏決策)、特殊測井(成像測井)資料識別和評價、生產測井分析、儲層評價、油藏管理、測井新技術的引進、研究和開發等工作。從事資源調查、基礎工程、礦場地球物理測井生產與管理等工作。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在工程建設、測繪等生產一線從事工程施工放樣、施工控制測量、工程測量、地形測繪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業務范圍:在城鎮建設、國土資源管理、水利水電、交通建設、農業、環保、地質、礦山等部門從事工程測量、地形測繪、控制測量、地籍測量、礦山測量等工作。
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計算機應用基礎、工程制圖與識圖、資料庫技術與應用、Auto CAD、測量學、測量平差、控制測量學、工程測量學、GPS原理與應用、航空攝影測量學、地籍測量、數字化測圖等課程及想應實踐內容。 主要專業:電子信息系開設應用電子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三個專業。
師資情況:電子信息系師資力量雄厚、隊伍結構合理,下設4個教研室,有教職工38人,35名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4人,碩士研究生8人,天津市級優秀教師1人,「雙師型」教師17人。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電子產品及設備的製作、使用與維修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電工技術、電子線路與電子器件、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介面技術、電子測量儀器與智能儀器、自動測試與轉換技術、電子線路CAD、電視技術、電子組裝工藝及設備、電力拖動與控制技術、供變電技術、可編程式控制制技術(PLC)、通信技術等課程及實踐技能訓練、虛擬儀器實訓、電子線路讀圖實訓、職業技能取證訓練、職業技能崗位訓練實習實踐。
實驗實訓基地: 1、電子技術實驗室 2、音視頻技術實驗室 3、虛擬儀器實驗室 4、通信原理實驗室 5、電子技能實訓室 6、(PCB)印刷線路板製作工藝實訓室 7、(SMT)表面安裝工藝實訓室 8、電子線路故障檢測與排除實訓室 9、電子整機裝配工藝實訓室,10、 單片機實訓室11、PLC控制實驗室 12、感測器應用實驗室
畢業生就業領域:從事微電子組裝工藝、設備維護、電子測量、電子儀器設備維護及生產過程管理、電子產品的推廣、營銷和售後服務、簡單電子產品開發以及低壓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與維修等方面的工作。
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生產過程檢測和自動化系統及設備的性能分析、調試和安裝維護與技術管理方面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生產過程自動化設備和電氣設備的使用與維修方面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電工基礎、電子技術、電機拖動技術、化工測量及儀表、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控制技術、工廠電器控制設備、微機原理及應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及應用、工廠供變電技術、自動控制系統、組態控制技術、C語言程序設計、變頻技術、虛擬儀器、電子CAD技術、過程式控制制技術、工業網路與現場匯流排、電氣基本技能訓練、電工電子綜合實訓、綜合讀圖訓練、專業考工訓練等。
實驗實訓基地:1、電路基礎實驗室 2、電機控制實驗室 3、變流技術實驗室 4、計算機控制實驗室,5、 單片機實訓室6、PLC控制實驗室7、電氣控制基本技能實訓室8、電氣綜合訓練實訓室,9、感測器及檢測實驗室 10、電工技能實訓室
畢業生就業領域: 從事生產過程自動化系統及自動化儀表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改造與管理等技術工作;自動化生產線及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改造與管理等技術工作;電氣產品的生產、銷售與技術服務和技術管理工作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生產、管理、服務、建設第一線需要的從事計算機網路管理、計算機系統管理、計算機維護和應用的高技能人才。
專業主幹課程:Flash動畫設計、C程序設計、網路基礎、Photoshop圖像處理、編程語言基礎、微機維護與維修、網頁製作與設計、Flash動畫設計實訓、C程序設計實訓、編程語言基礎實訓、圖像處理實訓、網頁設計實訓。Windows 200X Server配置與管理、網路安全技術、網路設備配置、區域網組建與維護、資料庫原理與SQL語言、綜合布線技術、Windows配置與管理實踐、網路設備配置實訓、區域網組網實踐、網路資料庫查詢設計。其中區域網組建、Windows200X的配置與管理、網路設備配置、網路安全技術和綜合布線技術五門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
實驗實訓基地:專業專用綜合實訓室2個,分別為計算機網路技術實訓室和網路綜合布線技術實訓室。
畢業生就業領域:在企業、事業單位、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從事計算機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網路系統集成、網路運行管理與系統維護、網路運用開發,進行網路日常管理、安全設置及相關開發等工作。 師資情況:機械工程系下設五個教研室和一個機械加工中心。現有專任教師41人,其中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22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2人,「雙師型」教師34人,師資力量雄厚,隊伍結構合理。
主要專業:機械工程系現開設有3個高職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數控技術專業、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其中數控技術專業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我院骨幹專業。
系部特色:注重系部建設,努力營造和諧、團結、上進的集體氛圍,強化服務意識,在學院年度考核中連續兩年為院級先進單位,多次獲局、院級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重視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好,水平高,教科研成果顯著,多名教師在天津市和全國的優質課比賽和課件比賽中獲獎,汽車構造、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圖、公差配合與測量等課程為院級精品課;注重學生技能培養,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各項技能,獲取相應工種等級證書,多名學生在天津市技能大賽中獲獎,先後有2名汽車專業學生在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並被保送到普通本科院校繼續深造;堅持教書育人,強化學生管理和養成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素質,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
實驗實訓基地:我系具有現代化的機械加工中心、汽車維修技術實訓基地和各種焊接設備,設有數控加工實訓中心、普加實訓中心、鉗工實訓中心、CAD/CAM實訓室、數控系統調試和維護維修綜合實訓室、數控模擬實訓室、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實訓室、液壓與氣動實驗室、汽車構造與維修實驗室、汽車檢測技術實訓室、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實訓室、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實驗室、自動變速器構造與維修實訓室、焊接實訓基地和汽車駕駛訓練場。
就業情況:學院實行「雙證制」(一張文憑多種證書),我系畢業生能夠取得相應專業的中級或高級技能證書以及汽修專業要求的汽車駕駛證。畢業生質量高、信譽好,深受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歡迎與好評,與天津、北京、華北地區、華北油田公司等地的多家模具加工、裝備製造和汽車、汽修、汽保企業建立了長期用人協議,畢業生供不應求,歷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

『拾』 石油地質學與油氣田地下地質學有什麼區別

石油地質學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氣在地殼中生成、運移和聚集規律的學科。石油地質學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氣、固體瀝青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和分類;石油成因與生油岩標志;儲集層、蓋層及生儲蓋組合;油氣運移,包括油氣初次運移和油氣二次運移;圈閉和油氣藏類型;油氣藏的形成和保存條件。油氣藏的形成過程就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油氣從分散到集中的轉化過程。能否有豐富的油氣聚集,並且被保存下來,主要取決於是否具備生油層、儲集層、蓋層、運移、圈閉和保存6項條件。石油地質學就是圍繞生儲蓋圈運保這六個字系統展開的。
油藏地質學,全稱是油氣藏開發地質學,類似的科目是油氣田地下地質學。它是石油地質學的進一步深入和細化。它分為油氣藏理論基礎(主要講解圈閉類型和油氣藏的形成,主要是對石油地質學的回顧,只講解石油地質學的一部分內容)、鑽井地質基礎(鑽井的地質設計、地質錄井方法)、開發地質基礎(油藏精細描述,包括地層精細對比,沉積微相劃分、構造研究、油藏評價、儲量計算、剩餘油分布等等。)
簡單概括就是,石油地質學是學習純勘探知識,勘探范圍大到整個含油氣盆地,小到油氣藏,目的是找到油氣田(藏)(或油氣有利勘探區塊)。油藏地質學是勘探和開發的過渡銜接學科,研究范圍只局限於某個油氣藏,其目的在於更精細的研究已經找到的油氣藏,制定布井開發方案、在鑽井、生產過程中應用地質知識指導生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