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煤石油天然氣怎麼發電
擴展閱讀
怎麼很快弄出石油 2025-08-08 03:11:59
鑽石新聞怎麼關注 2025-08-08 03:10:25
鑽石要什麼參數的好 2025-08-08 03:10:23

煤石油天然氣怎麼發電

發布時間: 2022-12-27 17:25:31

① 煤是怎麼發出電來的

利用煤發熱,加熱水,形成高溫高壓過熱蒸汽,推動氣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轉子(電磁場)旋轉,定子線圈切割磁力線,發出電能,再利用升壓變壓器,升到系統電壓,與系統並網,向外輸送電能。

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固體、液體、氣體燃料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發電動力裝置(包括電廠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及其輔助裝置)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在所有發電方式中,火力發電是歷史最久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由於地球上化石燃料的短缺,人類正盡力開發核能發電、核聚變發電以及高效率的太陽能發電等,以求最終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能源問題。
火力發電按其作用分單純供電的和既發電又供熱的。按原動機分汽輪機發電、燃氣輪機發電、柴油機發電。按所用燃料分,主要有燃煤發電、燃油發電、燃氣發電。為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火力發電應盡量靠近燃料基地進行。在大城市和工業區則應實施熱電聯供。
火力發電系統主要由燃燒系統(以鍋爐為核心)、汽水系統(主要由各類泵、給水加熱器、凝汽器、管道、水冷壁等組成)、電氣系統(以汽輪發電機、主變壓器等為主)、控制系統等組成。前二者產生高溫高壓蒸汽;電氣系統實現由熱能、機械能到電能的轉變;控制系統保證各系統安全、合理、經濟運行。

② 發電廠怎麼利用煤炭 發電

煤炭發電屬於火力發電
火力發電(thermal power,thermoelectricity power generation)是指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固體、液體、氣體燃料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熱能來加熱水,使水變成高溫產生高壓水蒸氣,然後再由水蒸氣推動發電機繼而發電的一種發電方式.燃料化學能→ 蒸汽熱能→ 機械能→ 電能 簡單的說就是利用燃料(煤)發熱,加熱水,形成高溫高壓過熱蒸汽,推動氣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轉子(電磁場)旋轉,定子線圈切割磁力線,發出電能,再利用升壓變壓器,升到系統電壓,與系統並網,向外輸送電能。
煤炭在鍋爐內燃燒放出的熱量,將水加熱成具有一定壓力和溫度的蒸汽,然後蒸汽沿管道進入汽輪機中不斷膨脹做功,沖擊汽輪機轉子高速旋轉,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在汽輪機中做完功的蒸汽排入冷汽器中並凝結成水,然後被凝結水泵送入除氧器。水在除氧器中被來自抽氣管的汽輪機抽汽加熱並除去所含氣體,最後又被給水泵進一步升壓送回鍋爐中重復參加上述循環過程,發電機發出的電經變壓器升壓後輸入電網。火力發電中存在著三種型式的能量轉換過程:在鍋爐中煤的化學能轉變為熱能;在汽輪機中熱能轉變為機械能;在發電機中機械能轉換成電能。進行能量轉換的主要設備——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被稱為火力發電廠的三大主機,而鍋爐則是三大主機中最基本的能量轉換設備。

③ 發電廠是怎樣發電的,燒煤的嗎水力的是怎麼回事。求基本原理。

目前世界上大規模建造使用的大型發電廠,主要有以下幾類:火力發電廠、核能發電廠、水電站。 火力發電廠是使用化石燃料、通過熱能轉化成機械能發電的。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多數火力發電廠是使用煤作燃料的,特別是我國(因為我國地質中煤炭儲藏量大,而石油和天然氣則相對比較缺乏)。 火力發電廠的工作原理是,煤(當然也可以是燃油)在鍋爐里燃燒,將水加熱成溫度和壓力都很高的蒸汽。高溫高壓的蒸汽在蒸汽輪機中做功(這是熱能轉化成機械能的過程),帶動發電機發電。 蒸汽輪機僅僅是熱機的一種。隨著燃氣輪機的發展成熟,大型火力發電廠具有採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的趨勢。燃氣-蒸汽聯合循環,就是燃料在燃氣輪機中燃燒,釋放熱能推動燃氣輪機做功。燃氣輪機排放出的廢氣溫度還很高,正好用來加熱水變成蒸汽,再利用蒸汽輪機做功。 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的優點是熱效率高,就是使用同樣數量的燃料能夠發出更多的電。目前在天然氣資源或者供應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新建造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廠已經能夠占據一半以上,比如美國。 核能發電與普通的火力發電類似,都是產生高溫高壓蒸汽,在蒸汽輪機中做功。不同的是核能發電的能量來源是核反應堆,而不是化石燃料。 水電站是直接利用河流中水的動能和勢能,推動水輪機轉動發電的。 內燃機、燃氣輪機也可以燃燒化學燃料來發電,但是這些一般都用於小容量的發電機組,作為輔助電力、應急用的發電站等,不適於用作長期大規模使用的、負擔基本負荷的發電廠。 還有一些採用新技術的火力發電廠和核能發電廠,比如使用各種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的發電廠、使用高溫氣冷堆-閉式循環燃氣輪機的核能發電廠、使用生物質燃料的發電廠等。這些發電方式目前一般處於試驗階段,也很少建造大容量的電站。 此外,發電的原理還有很多,比如太陽電池板直接把光能轉換成電能、風力機直接把風能轉化成電能等等,還有溫差發電、熱電偶發電、磁流體發電、波浪能發電等等等等。這些發電方式都處於一種概念或者試驗階段,沒有大規模建造發電廠。 這些發電方法的原理也各不相同,如果您想要更詳細一點了解的話,試著在網上搜一下吧。

④ 火力如何發電

一般是通過煤炭燃燒而產生的熱能

火力發電一般是指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燃燒產生的熱量加熱水,將水變成高溫、高壓的水蒸氣,再利用水蒸氣驅動 用於發電的發電機。 我國的火力發電廠以燃煤為主。

火力發電的弊端

1、煙氣污染

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SO2、NOx等酸性氣體不斷增加,加劇了我國許多地區的酸雨。 該國每年生產 140 萬噸二氧化硫。

2、粉塵污染

對電站附近環境造成飛灰污染,對人們的生活和植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該國每年產生 1500 萬噸煙塵。

3、資源消耗

發電用汽輪機通常使用水作為冷卻介質。 1000mw火力發電廠日用水量約為十萬噸。 全國每年消耗5000萬噸標准煤。

⑤ 煤用什麼原理發電啊

煤利用能量轉化的原理發電。

燃料在燃燒時加熱水生成蒸汽,將燃料的化學能轉變成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然後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

煤炭的用途十分廣泛,可以根據其使用目的總結為三大主要用途:動力煤、煉焦煤、煤化工用煤,主要包括氣化用煤,低溫干餾用煤,加氫液化用煤等。

(1)發電用煤:中國約1/3以上的煤用來發電,平均發電耗煤為標准煤370g/(kW·h)左右。電廠利用煤的熱值,把熱能轉變為電能。

(2)蒸汽機車用煤:占動力用煤3%左右,蒸汽機車鍋爐平均耗煤指標為100kg/(萬噸·km)左右。

(3)建材用煤:約占動力用煤的13%以上,以水泥用煤量最大,其次為玻璃、磚、瓦等。

(4)一般工業鍋爐用煤:除熱電廠及大型供熱鍋爐外,一般企業及取暖用的工業鍋爐型號繁多,數量大且分散,用煤量約占動力煤的26%。

(5)生活用煤:生活用煤的數量也較大,約占燃料用煤的23%。

(6)冶金用動力煤:冶金用動力煤主要為燒結和高爐噴吹用無煙煤,其用量不到動力用煤量的1%。

(5)煤石油天然氣怎麼發電擴展閱讀

中國雖然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但煉焦煤資源還相對較少,煉焦煤儲量僅佔中國煤炭總儲量27.65%。

煉焦煤類包括氣煤(佔13.75%),肥煤(佔3.553%),主焦煤(佔5.26%),瘦煤(佔4.01%),其他為未分牌號的煤(佔0.55%)。

非煉焦煤類包括無煙煤(佔10.93%),貧煤(佔5.55%),弱粘煤(佔1.74%),不粘煤(佔13.8%),長焰煤(佔12.52%),褐煤(佔12.76%),天然焦(佔0.3%),未分牌號的煤(佔13.80%)和牌號不清的煤(佔1.06%)。

煉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煉焦炭,焦炭由焦煤或混合煤高溫冶煉而成,一般1.3噸左右的焦煤才能煉一噸焦炭。焦炭多用於煉鋼,是鋼鐵等行業的主要生產原料,被喻為鋼鐵工業的「基本食糧」。

⑥ 天然氣如何發電

一般來講,除核電廠之外,許多公共設施可以用大型鍋爐發電,這可以產生數百兆瓦的電力。這些基礎發電廠 (可以為整個國家提供大量的電力)主要是以煤為燃料的,較小的高峰調節工廠 (可以在夏季或其他高峰用電時供電)則常常以天然氣為動力。最近,大型基礎電力設施已經開始大量使用天然氣,以減少硫化物、氮化物與顆粒物 (煤煙或煙塵)的排放。

天然氣渦輪機

渦輪機與噴氣式飛機發動機相似,可以採用各種能量為動力,包括水力發電、核能或者化石燃料 (如天然氣、石油和煤炭)。渦輪機產生機械能以驅動發電機,它可以將渦輪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天然氣可以直接用於以蒸汽為動力的渦輪機 (使用以天然氣為燃料的鍋爐產生的蒸汽)進行間接發電。許多高峰調節的工廠用天然氣渦輪機發電。

天然氣渦輪機可以達到極高的效率 (可達40%),而且極少產生氮的氧化物 (低於25/1000000)和其他空氣污染物。一些發電機使用「組合循環」,這種設施將蒸汽與天然氣渦輪機結合,以達到更高的整體效率。在美國,聯邦政府支持開發更為高效、更低排放的天然氣渦輪機的研製與開發,旨在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

共燃與再燃

聯邦政府的法令要求發電廠 (也稱為中心發電站)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硫氧化物的排放可以用一種稱為靜電除塵器的設備來控制,特製的燃燒爐與催化劑可以減少氮的氧化物的排放。然而,這些技術可能引起一些操作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還會減少鍋爐的功率或輸出的能量。最近,許多公共設施和發電廠正在轉向使用天然氣,將其作為一種鍋爐的補充燃料以減少排放量,而且,此舉的一種優點在於可以提高鍋爐的功率。在這些技術中,天然氣供給鍋爐的熱量約占總熱量的20%或略低於此值。所以, 目前,煤或其他燃料依然是主要的燃料。

共燃是大型公共設施鍋爐中最簡單的使用天然氣的設備 (圖7.15)。天然氣鍋爐的原理是將天然氣直接噴射到鍋爐的燃燒室內,這些天然氣與煤 「共燃」,或一起燃燒。這種共燃可以減少硫化物與氮氧化物的排放,並減少不透光物質 (顆粒排放物)的排放。

天然氣共燃 (得到天然氣研究所許可)

在再燃中,將天然氣噴射到鍋爐內煤的燃燒面上,以便對燃燒的物質進行「再燃」。天然氣再燃可以極大地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燃燒效率可達50%以上。共燃與再燃可與常規的排放物控制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減少排放物。

⑦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什麼能源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化石能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是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這類礦產的產生最短也是以萬年來計算的。從有機質的沉積、壓實、埋藏、 再經過一系列演化過程,這個時間短則上萬年,長則以千萬年甚至億年計算。

煤是古代的植物體因為地殼運動而埋沒地下,在適宜的地質環境中經過漫長年代的演變而成的,含碳量一般為46%~97%。煤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學工業原料。煤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豐富。

煤是由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混合組成的。煤中有機物質主要由碳(C)、氫(H)氧(O)、氮(N)四種元素構成,還有一些元素則組成煤中的無機物質,主要有硫(S)、磷(P)以及稀有元素等 。

石油

石油一般認為是由地層中的有機物質「油母質」,經地溫長時間的熬煉,一點一滴地生成而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石油在水中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

它可以被加工成各種餾分,包括天然氣、汽油、石腦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以及其他許多種衍生產品,是最重要的液體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氣

天然氣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多是在礦區開采原油時伴隨而出,過去因無法越洋運送,所以只能供當地使用,如果有剩餘只好燃燒報廢,十分可惜。若以人工建築設施存放天然氣,在遭到外力破壞如地震、火災等,極易產生危險。

天然氣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烴類組成,其中甲烷佔80%~90%。天然氣通常可以分為純天然氣、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和礦井氣4種。

(7)煤石油天然氣怎麼發電擴展閱讀

其他非可再生能源

1、化學能

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稱為化學能,除了燃燒煤、木材、石油及其製品產生的燃燒熱外,還有電解化發電。電解化發電是將兩種不同的金屬板隔若干距離,一起浸入電解液中,金屬板間會產生電壓。兩金屬對於電解液的離子傾向力或溶解壓不相同,發生化學變化,以電解方式放出能量。

2、核燃料

核能也稱原子能,是一種高效率持久的能源。核能發電是利用鈾235的核分裂連鎖反應釋出大量熱能,將水變成水蒸氣,利用這些蒸氣來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的實際利用有兩種方法:一是目前已達到實用階段的重核裂變方法,這就是核裂變反應堆的原理;二是目前還處於研究試驗階段的輕核聚變方法,這就是核聚變反應的原理 。

3、人力獸力

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就懂得利用最簡單而且容易取得的能源----人力。沒有車子,人們走路得靠雙腿;沒有工具,搬運東西就要用雙手。漸漸地,人們懂得利用獸力,如馬、牛、騾等牲畜來拉動,代替人力。十九世紀初期,已經有簡陋的鐵路出現,但沒有動力,所以只能用人或牲畜拉車。

大約在兩百年前,已經有腳踏車出現了,在沒有發明動力以前,腳踏車是最方便且最受歡迎的代步工具。

⑧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樣產生的

天然氣的產生

科學家們認為,天然氣的形成多數與生物有關,例如礁型的天然氣資源。在地質歷史中,海洋里生存著大量的生物,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具有分泌鈣質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溫度、光照和海水含鹽度適宜的條件下,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堅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鈣藻類、海綿、水螅、苔蘚蟲、層孔蟲、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質歷史中的造礁生物,現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類共同形成的。在漫長的地質史中形成的礁體厚度巨大,它們死亡後,被沉積物覆蓋並埋藏在地層深部,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逐漸成為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物質基礎。科學家們通過對地史時期和生物礁的研究發現,在礁體的生物骨骼遺骸中具有成千上萬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較理想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它們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儲集提供了便利條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產量豐富的礁型天然氣田。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馱�閑災剩�約壩扇饒芤�鸕謀浠��痰鵲南晗缸柿稀S紗酥腫柿霞茨芙�徊攪私庠�仙�鏌藕≈鸞ザ鴉�鋇幕肪匙純觥?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2

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被稱作「工業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石油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以前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內容: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雖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石油的日漸枯竭,必然走向衰敗,而煤炭因為儲量巨大,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炭汽化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煤炭必將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無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小巫見大巫,由此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煤炭的形成可能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洪水那樣強大的力量和搬運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絕對不會那麼集中,也不會那麼優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千百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期間,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面上生長著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的植物,那時的雨量又是相當的充沛,當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嘯等自然災害降臨時,就會淹沒了草原、淹沒了大片森林,那裡的大小植物就會被連根撥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須上的泥土也會隨之被沖刷得乾乾凈凈,這些帶著須根和枝杈的大小樹木及草類植物也會相互攀纏在一起,順流漂浮而下,一旦被沖到淺灘、灣叉就會擱淺,它們就會在那裡安家落戶,並且象篩子一樣把所有的漂浮物篩選在那裡,很快這里就會形成一道屏障,並且這個地方還會是下次洪水堆積植物殘骸(也會有許多動物的殘骸)的地方。當洪水消退後,這里就會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積植物殘骸的丘嶺,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這座植物殘骸的丘嶺就會逐漸地埋入地下,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煤礦。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1998年中國遭受的一場罕見的水災,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區,在平原到處是糧田,幾乎到了沒有什麼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過是淹沒了一些農田的防護林,並且農田防護林的樹木很稀少,而且樹木的根須又十分的發達,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時間的浸泡、沖擊不會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樹木就不同了,很多樹木都擠在一起生活,它們為了吸食太陽的能量,拚命地往上長,根須並不發達,一旦一處樹木被洪水連根撥起,就會連帶成片的樹木被洪水毀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樣,順流漂浮而下,勢不可擋,最後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
另外,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增強,抵禦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興修水利,築起堅固的堤壩,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減緩了兇猛洪水的沖擊力,泛濫的現象少了,甚至乖乖地聽從人類的召喚,並把兇猛的洪水變成了電能、動能、熱能,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社會。
不僅洪水有搬運動植物這樣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風、海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於地震、火山噴發等因素引起的海嘯,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還高,並且在頃刻之間把一個島嶼上的動植物掃盪一空;把海岸線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由於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積,被深深的埋在地層下,受到高壓和高溫,經過幾億年的時間,變成煤炭
煤礦和其它礦一樣,是層狀的,且不是到處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積聚而成,則不會那麼集中,應該到處都有,所以我認為,書上所說的不對。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單質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噴出時,一部分為鑽石,一部分為石墨,大部分為煤(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和其它大部分礦的成因一樣。
植物當被壓在地下,在長時間的缺氧高壓的條件下便會形成煤。
石炭紀地球植物大繁盛,為煤的形成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後來的造山運動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經過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⑨ 我國使用的電能最主要由哪種方式產生水力燃燒天然氣風力還是煤燃燒

今天晚上的新聞聯播上才報道過,今年1-4月份的用電量同比增長14%,總共xxxx千瓦,然後出來一個餅圖,顯示火力發電、水力發電、其它發電的比重,大概分別佔到的比例是80%、10%、10%。也就是說,我國使用的電能主要是火力發電,可以通過煤、石油、天然氣的燃燒來發電。

⑩ 人類有哪些發電方式

發電方式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發電、風力發電、地熱發電等。
發電是指利用動力發電裝置將水能、石化燃料(煤、油、天然氣)的熱能、核能等等的原始能源轉換為電能的生產過程。
發電用以供應國民經濟各部門與人民生活之需。
現在發電依然使用化石燃料為主要的發電形式,但化石燃料的資源不多,日漸枯竭,人類已漸漸較多的開始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能源來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