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勘探中的壓裂是什麼原理
壓裂 就是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層形成裂縫的一種方法,又稱油層水力壓裂。油層壓裂工藝過程是用壓裂車,把高壓大排量具有一定粘度的液體擠入油層,當把油層壓出許多裂縫後,加入支撐劑(如石英砂等)充填進裂縫,提高油層的滲透能力,以增加註水量(注水井)或產油量(油井)。常用的壓裂液有水基壓裂液、油基壓裂液、乳狀壓裂液、泡沫壓裂液及酸基壓裂液5種基本類型。
㈡ 油氣田被發現的過程是怎樣的
石油地質第一定律:油氣比水輕,在沒有阻礙的時候回往上運移,因此找油就是找四周閉合的高點(圈閉)。
石油地質第二定律:油氣是富含有機質的頁岩(烴源岩)在高溫的作用下生成的,只有對盆地中的烴源岩有比較好的了解,才能推斷出油氣的類型和量。
如果一個盆地完全沒有勘探過(現在世界上的這種盆地已經不多了),那麼先飛機來測一下重磁電,看看大致構造,然後開始選幾個地點開始打探井。以松遼盆地為例,是典型的凹中隆,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容易的。那麼沒商量,直接高點打井。打探井的時候取的資料最全,基本上能上的都上了(測井、錄井、取芯、地溫、壓力等等)。如果見到油氣(最好是直接噴了),那麼量一下油氣柱的高度,周圍繼續打井,直到找出比較可靠的圈閉面積,然後體積V=H*S*形狀參數刨去水,然後折算一下壓力溫度轉換成地表的體積,儲量就算出來了。這算是最容易的情形了,世界上一批巨型油田就是這么找出來了。現在這種情況基本見不到了。
如果盆地沒有凹中隆怎麼辦?或者見到了油氣顯示但是沒有工業油流怎麼辦?那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以勝利油田為例。勝利油田所在的濟陽坳陷(謝謝朋友們指正)(渤海灣盆地的一部分)是一個典型的斷陷盆地,正斷層多的讓人崩潰,跟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盆地很不同。如果不存在那種四面閉合的穹窿狀的圈閉,那麼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邊是斷層,一邊是傾斜的地層的斷塊油氣田了。斷塊油氣田一般不大,個別也有例外,比如勝利油田的勝坨油田就是這么一個比較大的整裝斷塊油氣田。此時斷層的封閉性對是否有油氣是決定性的。斷塊的確定幾乎完全取決於地震資料的好壞了。此時地震勘探至少應該有幾條大的二維剖面。
其它的環境就又不同了。比如墨西哥灣的深海勘探,相當一部分是在鑽鹽下的油氣藏(sub-salt)。深海探勘成本非常高,不能像在陸上一樣隨便打井了,定井位要非常小心。此時三維地震資料對於整個項目的預算而言已經並不多了,因此一般會先取得非常好的三維成像資料。Sub-salt對地球物理成像而言非常有挑戰。近些年發展出來的逆時偏移等技術使得鹽下成像得以很大的提高。
如果是被動大陸邊緣(比如美國東海岸等),那麼基本上是在找地層圈閉,濁流沉積、三角洲前緣、點壩等等。其它各種環境不一而足。
基本上的思路就是:找圈閉》打井》見到工業油流後在周圍繼續打井確定面積》計算儲量,不見到工業油流都是白扯。
這個時候算出來的是地質儲量(控制儲量?國內分類比較細,國外不怎麼管),再乘以採收率(10%-40%)就是可采儲量。
近年來的非常規是另外一塊了,算儲量的方式又有所不同。
盆地分析、構造地質和沉積學在勘探的過程中是靈魂。此外顯然需要地球化學搞明白烴源岩以及油源對比,測量地熱梯度等等。鑽井、錄井、測井、試井多方面協作。
地球物理是石油勘探的眼睛,質量的好壞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勘探的成敗。此外地球物理的一些特殊的技術比如亮點技術,會直接指出油氣的位置,相當給力。題主要好好學習,將來有機會為祖國的石油勘探做出貢獻。
㈢ LWD與MWD是在石油鑽探中的哪個部分使用 鑽井 OR 測井
他們是隨鑽測井的意思,也就是說 本來是先鑽井再測井,但是為了測量原狀地層的性質更快速 更准確(主要是防止井眼附近的地層受到破壞),提出的 將測井儀器裝在鑽桿上 邊鑽邊測、、、您說它在那一部分使用呢?
㈣ 江漢油田放的探油的炮眼有多深
3000m以下。
埋藏深度在3000m以下。原油性質除個別層位外,一般都較好。比重0.82~0.92間,多數小於0.87。地下原油粘度0.7~49.9cP(厘泊),多數在10cP以下。
石油天然氣的鑽探勘察,要根據鑽機和深度。常用的口徑50、60、73、89、110等。
㈤ 如何提取原油
石油是從油頁岩中提取出來的。油頁岩又稱油母頁岩,是由沉積在淺海和湖沼中的腐泥轉換而來的。在地殼不斷下降和在深水缺氧的條件下,經嫌氣細菌的作用,使腐泥中的有機物質發生還原與分解反應,形成含有豐富碳氫化合物的瀝青砂和油頁岩。它的原始物質除古代水生植物、孢子和花粉之外,還有若干動物質。面對日益臨近的能源危機,各國科學家們非常重視研究新能源的開發使用,並且已經成功地從自然界的一些物質中提取出了石油。目前提取石油的新方法主要有:從樹木中提取:科學家最近發現,有些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將碳氫化合物存在體內,形成類似石油的烷烴類物質。如巴西的苦配巴樹的樹液稍作加工,便可當作柴油使用。從花草中提取: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含有碳氫化合物的花草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國的黃鼠草、澳洲的櫻葉藤現已被用作提取石油。從煤炭中提取:英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在北威爾士修建了一座煤煉油廠,提取一噸石油用煤二點五噸。從廢液中提取:中國的科學工作者發明了一種從廢液中提取石油的方法。他們將一些工業廢液經過發酵、硝化、熱裂、過濾、凈化等過程,提取出碳氫化合物,從而獲得石油。從糞便中提取:加拿大安大略省興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工廠,原料是糞便,產品卻是柴油。其方法是用高溫使糞便起泡變成氣體,再把氣體變為液體,從中提取柴油
㈥ 井下掘進探水眼和炮眼的區別
1、探水眼是巷道掘進過程中接近積水區或易出水地點時,打設的防止突水事故發生及有效探明積水情況的探眼。
2、探水眼一般以探透老硐、老巷或采空區為准。
3、探水眼堅決不能當做炮眼使用。
4、炮眼是炮掘施工過程中施工的進尺眼,用來裝葯進行爆破。
結論:兩者各有各的作用,木有什麼大的聯系,只是記住上面第三條即可。
㈦ 測井是做什麼的
測井就是檢測一下地下有沒有值得開採的油氣。測井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學科,要掌握很多基礎物理、化學知識才能學好。比較形象的說測井就是搞石油的工作者伸向地層深處的眼睛,地下有沒有值得開採的油氣都靠測井技術來實現了。
油井:
為開採石油,按油田開發規劃的布井系統所鑽的孔眼,石油由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通道。油井是通過鑽井方法鑽成的孔眼。一般油井在鑽達油層後,下入油層套管,並在套管與井壁間的環形空間注入油井水泥,以維護井壁和封閉油、氣、水層,後按油田開發的要求用射孔槍射開油層,形成通道,下入油管,用適宜的誘流方法,將石油由油井井底上升到井口。
㈧ 石油的鑽井通常都有上千米深,大概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通俗簡單的說吧:
能源是電力,
機械傳動,通過方鑽桿,轉動的力在地面傳給方鑽桿,方鑽桿下面是鑽桿,鑽桿下面是鑽頭,跟我們在地面上用電鑽鑽一個孔原理差不多
不同的是鑽桿之間用螺紋連接,鑽到一定深度,就得擰開中間再加一節鑽桿,這樣一節一節鑽下去,就可以達到幾千米深了。
每鑽一定深度,還得測量,有專門的測井公司,如發生偏差及時修正,
現在的鑽井水平,十分厲害,可以在直著鑽上千米深後再拐彎90度,鑽孔能拐彎這種情況,在其它行業,是完全不可能的,
㈨ 油氣勘探之四—為什麼要解剖構造帶,甩開鑽探
我國石油勘探的實踐經驗說明,油氣田在一個含油區域內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個構造帶的控制下,成群、成帶地分布著(石油地質學稱其為「構造帶含油」)。為什麼油氣藏會成群、成帶分布呢?
原來,一個構造帶上的每個局部構造都是同一地質歷史時期中形成的,它們有相同的地質成因和共同的發展歷史。所以,當石油從深坳陷運移出來的時候,它不是單獨進入某個構造,而是在一定面積內,由近到遠、由低到高,進入各個構造。這樣,當某一構造帶處於油源充足的深坳陷附近時油氣可以運移到各個構造,使得構造帶上的各個局部構造都可能充填油氣。在石油勘探中,在一個構造帶上發現了油氣田往往是發現一系列油氣田的開始。因此,要有效地探明油田面積,就應採用以發現構造帶整體含油為目標,綜合部署鑽探。
全面部署,整體解剖,鑽探構造帶。
首先,在確定井位時要甩開鑽探,探井不但要打在構造的高點部位,也要打在構造的低部位。這樣部署探井就能用較少的井了解整個構造帶的全部情況。這是由於它既抓住了油氣在構造中分布的共性—油氣主要分布在構造中較高的部位;也抓住了它的個性—油氣還可以富集在構造較低的部位。例如,大慶油田第一批探井打在局部構造高點上,見到石油後,並沒有圍著這幾個孤立的高點打轉轉,而是甩開鑽探,在低部位上也布置探井,結果發現低部位上也有豐富的石油,證實了整個構造帶全含油,很快拿下了大油田。相反,一口井見到了油以後,那些眼光短淺的人,往往是圍繞著出了油的井,一步一步向外打井,確定油田大致范圍。這種辦法是一種盲目的勘探方法,往往會把成群、成帶分布的大油田丟掉。
其次,在勘探目的層上,要注意已知目的層,也要注意未見油的可能目的層,既要注意深層也要注意淺層。這是因為我國多數沉積盆地在動盪的地質環境中沉積了大量的陸相沉積物,其中生、儲油層重復多次出現。而儲油層又有多種類型,譬如,石灰岩風化殼也能儲油,所以,已經發現的目的層與儲油層並不一定是盆地惟一的儲油層,經過深入鑽探往往還會發現新的儲油層。
在鑽探構造帶中,在找背斜油氣藏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去勘探地層圈閉油氣藏和岩性圈閉油氣藏。
在構造帶鑽探中,要始終把大油田放在首位,這是一個重要原則。因為現在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田雖有數萬個,然而石油產量的75%是一些大油田中采出來的,這些油田只佔已知油田總數的3%。美國、委內瑞拉的沉積盆地都打了很多井,一個盆地中發現了數十個甚至數百個油氣田,但石油的儲量和產量也只集中在少數幾個大油氣田中。因此,合理部署鑽探工作,把迅速發現大油田放在首位,對加速石油工業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石油產量的大幅度增加,關鍵是發現新的高產油氣田。
在找大油田時,對小油田、低產油田也不要忽視。對於低產油田,要千方百計地進行改造,變低產為高產;對大面積內分布的一些小油田,不應孤立地看待它們,應綜合分析,加強深、淺層及不同類型油氣田勘探,從而使小油田不同層位的油層在大面積上不同層位連片,形成大油田。
對構造帶部署鑽探時,不能因為一兩口井失利而放棄整體的鑽探部署;也不能因為一兩口井獲得高產就急於在小范圍內圈定油田面積。
只有堅持構造帶的整體鑽探工作,才能達到尋找大油田的目的。
在大慶油田三號探井出油並發現了油田以後,不是局限在出油的一個構造上進行鑽探,而是在查明大慶構造帶整體特徵的基礎上,在整個構造帶上部署一系列探井,甩開鑽探,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舉拿下了大慶這個陸相大油田。
大港油田、勝利油田等大型油氣田都是這樣發現的,雖然地質條件比較復雜,但是堅持了綜合評價,整體部署勘探工作,始終以有利的構造帶作為鑽探對象,因而迅速地拿下了大油田。
㈩ 油井的原理是什麼
「採油」這個術語是指所有穿過地表,旨在發現並採集地下石油和天然氣的施工作業。一口鑽井的完鑽和壽命可以分為5個部分,即設計、鑽探、完井、開采和枯竭。鑽井口的直徑為30英寸,可供帶有鑽頭的旋轉著的鑽桿插入。在一口井完成以後,會用一套直徑略小於井徑的鋼管(套管)從地表插入井孔內,在井壁與套管之間用水泥固定。下套管的目的就在於給新鑽成的井壁提供支撐力和保護,以防來自地表和井孔內的高壓可能造成的對井孔的傷害。有了套管的隔離,井孔內的地層就可以得到保護,這樣一來就可用直徑較小的鑽具向更深處鑽進(可以鑽入更加不穩定和劇烈變化的地層)。越深入地下,所採用的套管直徑也會相應地越小。現代鑽井常常進行2到5次下套管作業,每一次的套管直徑都比前一次的直徑略小一些,每一次都用水泥膠結。在鑽井過程中,鑽機的設備可以進行鑽井液的循環,提升並旋轉鑽桿,控制井孔內的壓力,將岩屑從鑽井液中清除,並為這些操作提供實時動力支持。
一口井標準的鑽井費用
鑽井位置 標准費用(百萬美元) 淺水區 5~15 高溫和高壓區 35~50 深水區 80~110 極為困難的環境下鑽井 90~140海上鑽井所需費用與井位離岸的距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與那些使用遠離海岸線的深水鑽井設備的項目相比,那些距岸較近的淺水區的鑽井費用就要少得多。比如2007年,在北海中部,一口高壓和高溫井的鑽井費用約為350萬到500萬美元,而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的鑽井費用就超過1億美元。陸上鑽井相對要便宜一些,尤其在油氣田埋藏深度較淺時,這種情況下的鑽井費用低於500萬美元,若埋藏較深且鑽井難度大,則費用可達1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