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星或月球等其他星球有石油嗎有何依據
答: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主流解釋為生物成油理論,如果該理論正確,那麼月球上不可能有石油,火星上還不得而知。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屬於有機物;按照目前主流的石油形成理論,石油是死亡動植物的生物質在地下,經過數百萬年甚至千萬年演化而成。
另外還有非生物成油理論,說石油是地殼中自然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由於密度比水輕,於是向上滲透後聚集而成,不過該理論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地球有45.5億年的 歷史 ,目前人類發現的石油油田,形成時間多為數億年,最古老的油田在5億年左右,這正好和地球上的生物演化相符合,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爆發,出現於5.3億年前的寒武紀。
而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了空前的60%,大氣含氧量達到了 歷史 最高45%,這一時期是形成煤炭和石油的主要時期。
如果生物成油理論正確的話,月球上不可能存在石油,因為月球不存在大規模的生命;而火星的情況比較復雜,火星處於太陽系的適居地帶,2018年好奇號還在火星上發現了有機物,不排除火星在遠古時候存在生命的可能。
而非生物成油理論,目前只是一種假說,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理論本身也存在很多漏洞,當然,如果該理論正確,在其他行星上或許也能形成石油。
科學愛好者報到!
石油的來源,目前尚無統一的說法。一種理論認為,石油源於古代湖泊、海洋中的生物遺骸沉積物,采一桶少一桶;另一種理論認為石油是地球「自產」的,是地質活動的力量將地球內部的碳、氫、氧等物質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石油,所以它是可以慢慢補充的。
如果理論一是正確的,那除地球外,太陽系其它的行星、衛星都沒有石油。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生物形成理論,因為石油中經常能發現大量的生物遺骸。而理論二的支持者則認為那些遺骸是「不慎掉入油坑的倒霉蛋」,並且確實有一些采空的油井又重新蓄滿了石油。
如果理論二是正確的,那太陽系中就不止地球上有石油了。所有內核還未凝固的、有地質運動的行星、衛星都有可能仍然在產生石油;而水星、月球、火星等已經「死去」的星球上也可能留存有遠古形成的石油。
問題是,如果人類 科技 已經高度發展,有能力開采那些遙遠星球的資源了,石油對我們還會有用嗎?
我是科學愛好者章北海,拋棄繁復的計算公式,拒絕無聊的堆砌數據,科學,其實也挺好玩的。
在太陽系,很可能只有地球上有石油,因為石油是生物沉積演化的結果,而太陽系地球以外還沒有證實有生命存在過。
石油的成因現在有兩種假設,一種主流的說法是遠古生物的沉積。這種說法認為,在古代海洋或者湖泊中的生物,由於地質變化被埋在了地底下,在高壓和高溫下,經過漫長的時間的演化,就成了石油。成油時間沒有一個標准,一般認為最少要200萬年,而現在有的石油年齡達5億年之久。
如果石油是有機生物形成的,在火星上就可能不會有石油存在,因為目前還沒有發現火星有過生命。
這個理論認為,地球上探明已知油的儲量是生物轉化遠遠達不到的,這個量比相差太大,因此生物成油論不成立。
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理論基礎上建立了非生物成油理論,他認為在地殼中本來就有很多碳,一些碳以碳氫化學物的形式存在,這種比水更輕的物質經過岩石空隙向上滲透,積聚成了油礦。而石油里具有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里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的形成無關。
如果這種形成機制,則很難確定火星有沒有石油。但這種成油理論並沒有多少人支持,而且理論也有不少漏洞。
現代火星探測和科學研究,有一定證據支持火星上有過海洋和湖泊的看法,還發現火星極地地底下有冰凍水,但生命有沒有或者是不是曾經存在過,尚無結論。所以火星到底有沒有生命,有沒有石油,都還要等待。
人類現在已經加快了探測火星的步伐,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先後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已經有數十艘,成功的也有20幾艘,絕大多數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都是美國航天局(NASA)派出的。NASA已經派了5部火星車,現在還有2部一直在火星上工作著。
NASA今年5月5日又發射了洞察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艘對火星進行深層內部研究的探測器。經過幾個月漫長的太空旅途,洞察號將於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4到達火星,屆時會全球直播。
洞察號將通過地震調查,測地學及熱傳導進行火星內部探測。科學家希望通過「洞察」火星內部,了解到火星的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火星內部的溫度、地震活動情況等信息。
這回能不能得出火星有沒有石油的結論呢?我們拭目以待。
石油向來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成因主要分為生物成油理論和無機成油論,目前生物成油論占上風
生物成油論認為地球的石油資源來自於遠古生物屍體遺骸的特殊變化,簡單來說就是有機物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質。不少人對這個理論嗤之以鼻,反駁說「難道全世界的生物都死在中東產油區了嗎?」
實際上人類能看到的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小部分,數量巨大的微生物和海洋浮游動植物才是生物圈的主流,這些有機物的屍體在高溫高壓下用至少200萬年的時間變成了石油,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油田年齡在5億年左右,而5.3億年前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炸正好和生物成油理論互相照應。
目前人類詳細探測過的只有火星和月球,上面都沒有發現生命的痕跡,因此按照目前的理論來看火星和月球上可能並沒有石油,甚至全宇宙絕大部分星球都沒有石油,因為絕大部分星球都沒有生命。
不過話說回來,石油本質上並不是什麼完美能源,人類只是受限於科學技術才大規模應用石油資源的,除了用作燃料外石油還用在塑料和橡膠等領域,但和核裂變與核聚變相比,石油的優勢就盪然無存了。
未來人類是不可能靠著石油 探索 宇宙征服太空的,因此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石油並不是什麼重要條件,畢竟月球上的氦3和木星取之不盡的氫元素都能為可控核聚變提供能源。
我現在懷疑石油是動物屍體的理論。因為屍體是會腐爛的,生物很難大批死亡如果是分散,逐漸死亡,屍體不會沉積堆積形成石油。露天腐爛有機物很快分解,不會聚集成石油。從成分看,屍體主要是蛋白質,蛋白質腐爛分解的結果也不太會是碳氫化合物,烷烴類物質
地球上的石油是由大量生物遺骸在特殊環境下形成,月球等星球沒有生命,自然沒有石油,但是月球、火星等太陽系星球上,卻有不少可以充當能源的物質。
石油的形成過程比較復雜,簡單說來就是生物遺骸在高溫、高壓環境下,有機物發生特殊變化,成為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質。有人問得死多少地球生物才能形成那麼多石油?這樣的疑問是忽視了一個現實,海洋中除了大型生物,有數量非常多的浮游動植物,其中浮游植物產生的氧氣佔大氣氧含量的70%,海底復雜的生態系統,食物的主要來源就是海洋上層生物的遺骸。
全球生物數量龐大的我們難以想像,由多個國家參與實施的「綜合海洋鑽探計劃」,在海底岩層1000米以下的地方,仍發現了龐大的微生物種群。數量這么龐大的地球生物種群,在地球漫長的數十億年中生物的生物數量更是駭人,形成一些石油還真不奇怪。地球之外的其他太陽系天體至今沒有發現生命存在,但是卻也有可以充當能源的物質。
月球上的氦-3是一種比較科幻的能源,未來作為可控核聚變的原料;火星上有季節性波動的甲烷,雖然總量不是很大,但好歹也有。
未來人類如果建設月球基地或者建設火星基地,最好的燃料供給辦法就是就地取材,月球的科幻了一些,近期沒可能實現,但火星上的甲烷人類卻可以直接利用,或者改造一下再利用。
這里就涉及到石油的形成原因了,不過科學界關於石油的形成並沒有形成統一口徑,大部分科學家支持「生物沉積成油說」,而另一部分則支持「非生物成油說」。
所以按照兩種形成理論,那麼這道題的答案也就不唯一了。
如果是生物成油,那麼火星上或許會存在石油,因為火星早期的環境還是比較好的(而後來環境的惡化是由於火星內核的冷卻導致磁場消失,進而使得太陽風有了可乘之機,火星表面的大氣以及水源都被消滅殆盡),因此是有可能存在過生物的;但月球就不一樣了,由於不具備生命存在的條件,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石油了。
如果按照非生物成油的理論,石油的產生是來自於地球內部本身的碳元素,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從底部向上滲透形成油田。這樣說來,火星以及月球都是有可能存在石油的了。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火星或月球等其他星球有石油嗎?
當前流行的石油成因有兩種,一種是生物成因,另一種則是無機成因!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麼月球上肯定是不會有石油的,因為月球自始至終不像有過生命的天體,但火星就不好說了!假如是無機成因的話,很明顯只要天體足夠大,碳氫物質能夠富集並且被擠壓流動以及匯集,那這些天體上都有可能有石油,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簡單了解下!
上圖是生物成因石油形成過程簡單示意圖;從生物到石油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形成乾酪根,在這個過程中,早期形成的是什麼物質並不是特別關鍵,主要還是有機物!
有機成因的來源可以藻類,浮游生物以及植物和動物屍體等!
隨著深度增加,乾酪根轉化成石油的中間產物!當然乾酪根有連個發展途徑,一是熱解成氣態烴,成為天然氣,以及熱降解成石油!有機成因有兩個有力的支持是石油餾分具有旋光性,生物有機質普遍具有這種旋光性!而另一個則是地質沉積物中含有的碳氫物質與構成石油的碳氫類化合物成分一致,並且最古老的油田與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間基本能吻合(約5-6億年前)!
無機成因則認為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在地下經過高溫高壓通過無機化學過程反應生成,從這一點上看,油田的埋藏並不深,行星和很多衛星都能構成這種條件,特別是土衛六甚至都有甲烷等碳氫湖泊,這一點也許是無機成因最好的支持!
不過無論是無機還是有機,對於火星來說都有可能挖到石油,因為這兩種條件它都具備!如果是有機的話,那不正說明遠古時期的火星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星球嗎?如果是無機的話,難不成我們要在火星建立一個煉油廠?
暫時沒有發現。石油是多種有機化合混合物,首先要在火星和月球上存在有機物,才有可能通過有機物的合成產生石油。
火星和月球是沒有石油的,因它們上面沒有出現過動植物。石油是因為未完全氧化的動植物屍體沉積在過度堆積產生的巨大壓力和大量熱量的作用下,部份蒸餾而形成的。原油一生成就會流動,形成易於開採的油田。
2. 月球和火星上有沒有石油石油是不是地球獨有的物質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一直待在地球上,總有一天,人類會進入浩瀚的星辰大海,而人類實現這一目標的第一步,就是在太陽系的其它星球上定居,首選的星球當然就是月球和火星。
由於路途遙遠,人類在其它星球上的居住點不可能完全依賴地球的供給,更多的物質應該從本星球來獲取。
我們知道,石油被人們稱為「工業的血液」,對人類的現代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當未來的人類在月球和火星上定居的時候,最期待的事情應該就是在星球上發現石油。
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人類只知道地球上存在石油,那麼問題就來了,在太陽系中,石油是不是地球獨有的物質?月球和火星上有沒有石油呢?
因為我們暫時還不能到月球和火星上進行實地勘測,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目前只能根據石油的形成機制來進行推測。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主要有「生物成油論」和「非生物成油論」這兩種理論,相對來講,人們對前者的認同度較高,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
該理論認為,石油來自於生物遺骸的沉積,在遠古地球上的海洋、湖泊等區域中生活著大量的浮游生物、藻類以及動植物,它們留下的遺骸會在不停地在底部沉積,並與泥沙等物質混合在一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沉積物不斷在上方形成,而「舊」的沉積物則會持續下沉,周圍的溫度和壓強也會越來越高,當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生物遺骸中的有機物就會轉化成一種被稱為「乾酪根」的物質。
隨著沉降過程的持續,溫度和壓強也會進一步升高,在合適的溫度下,「乾酪根」就會發生熱解,並釋放出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其中液態的物質就是石油,氣態的物質則是天然氣。
該理論認為,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大量的金屬碳化物(如碳化鐵),這些物質是地球「與生俱來」的(可以是來自宇宙的物質,也可以是在地球形成之初的高溫熔融物質中生成),當地球表面的水沿著地殼的縫隙滲透到高溫高壓的地球深處時,就會與金屬碳化物發生反應,並形成大量的碳氫化合物。
反應過程可簡單描述為,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金屬碳化物與水反應後會生成金屬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由於密度的原因,碳氫化合物會不斷地向上滲透,隨著溫度和壓強的降低,它們就會在地殼的淺層形成石油和天然氣。
根據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月球形成於大約45億年前的一次撞擊事件,在該事件中,一顆被稱為「忒伊亞」的行星撞擊了早期地球,月球則是由此次撞擊產生的大量碎片凝聚而成。
而火星則是與地球一起形成於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行星盤」,其形成機制與地球大同小異。
盡管月球和火星的形成機制是不一樣的,但它們的物質組成卻與地球基本一致,相關研究表明,月球和火星在早期同樣存在著熾熱的內核以及活躍的地質活動,這也就意味著,這兩顆星球都具備「非生物成油論」中的條件,因此以「非生物成油論」來講,月球和火星都可能存在石油。
如果從「生物成油論」來講,月球上就不可能有石油了,因為從月球形成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存在過孕育生命的自然條件,雖然從理論上來講,早期月球上可能存在過大氣層和液態水,但是科學界普遍認為,由於這段時間太過短暫,月球是不可能孕育出生命的。
(遠古火星想像圖)
正因為如此,科學家普遍對「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這一觀點持有樂觀的態度,甚至還有人認為,即使是現在的火星上,依然存在著生命力頑強的微生物。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測出,在遠古火星的海洋中,生活著大量的簡單生物,它們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生息,遺骸不停地在海洋的底部沉積,隨著時間的流逝,有機物逐漸轉化成「乾酪根」……
一切都和地球上發過的基本一樣,直到某一天,火星上的自然環境不再宜居。
綜上所述,月球具備了「非生物成油論」的條件,而火星則很可能同時具備了上述兩種理論的條件,因此可以說,石油很可能並不是地球獨有的物質。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合理的猜測,具體怎麼樣還有待人類的進一步 探索 。
3. 火星上有石油嗎
很可能沒有!!!
如果你的前提和假設是正確的,那麼你的結論是一種可能。因為石油的形成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它和氣候變化還有地殼運動也有關系。
但宇航局的官員找到火星曾經有生命(甚至大型的動植物)
的證據!!
石油的資料(形成):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4. 火星上有石油嗎兩種石油生成方式皆可在火星上造油,卻難以利用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當今世界最離不開的能源和物質原材料來源之一,體現為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石油存在於地球的地層中,那麼在火星的地層中,會不會也有石油存在呢?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白石油是怎麼形成的?一般認為石油是由於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動物和微生物的遺體在地層中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形成的,這是一種廣為人知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石油是生物遺體沉積變油,是不可再生的,根據這種說法來判斷,火星上會不會有石油存在呢?
我們都知道火星是一個表面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星球,起碼至今還沒有在火星的表面發現任何生物,那麼既然火星人沒有生物,應該說火星上也不會有石油了,但是石油的形成需要經歷數百萬甚至幾億年的時間,那麼火星在遠古的時候是不是有生命存在呢?如果那時候有類似地球這樣的大量生物存在的話,火星的地層中也有可能是有石油存在的。
通過對太陽系演變的推算以及火星表面地形地貌狀況的判斷,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遠古時期的火星表面上是有河流、湖泊和海洋存在的,液態水的存在也說明火星上有適宜的溫度,既然有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那麼火星上就很可能有生物存在,在地球上原始的藻類曾經在大氣層大量釋放氧氣,火星可能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因此遠古的火星或者也不缺氧氣,那麼它的環境就會支持動物的存在,這些生物的遺體在火星地層中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也就形成石油了,所以如果火星上遠古時期也曾經有生命存在,那麼火星上應該也是有石油的。
但是石油的形成還有石化油的說法,也就是無機形成,是指碳氫元素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有機物,類似於甲烷這種簡單有機物的形成,這種石油形成的說法目前還沒有形成定論,但是也為很多科學家所接受,如果石油以這種狀態也可以形成的話,那麼火星上應該是和我們的地球一樣存在不少石油的,而且不只是火星,應該是很多類地行星上都存在石油。
從如上兩種情況來看,火星上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石油的,只是如果石油只能以第1種情況形成的話,那麼火星上的石油存在的可能性將會小很多,因為遠古的火星存在生命還只是一種假象,而且迄今為止,人類也並沒有在火星的表面上看到有石油或者天然氣溢出的現象,只是覺察到了少量的甲烷溢出的現象。
不過現在判斷火星上有沒有石油還為 時尚 早,因為即便是有時有,我們也是用不了的,只有等到我們人類能夠往火星上移民的時候,才能想辦法利用它,而且即便火星上有石油,我們也無法在它的表面利用它,因為火星的大氣層基本上都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極其微小,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燃料不可能在火星的表面像在地球上這樣燃燒使用,只有在人類建設的封閉式基地中,裡面的空氣含量類似於地球大氣層,石油燃料才可以燃燒,但是那樣對封閉式基地中的氧氣消耗量又非常大,所以如果不將火星大氣改造成地球這個樣子,那麼火星上就是有石油也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5. 火星或月球等其他星球有石油嗎有何依據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主流解釋為生物成油理論,如果該理論正確,那麼月球上不可能有石油,火星上還不得而知。地球上的石油是由大量生物遺骸在特殊環境下形成,月球等星球沒有生命,自然沒有石油,但是月球、火星等太陽系星球上,卻有不少可以充當能源的物質。
月球上的氦-3是一種比較科幻的能源,未來作為可控核聚變的原料;火星上有季節性波動的甲烷,雖然總量不是很大,但好歹也有。而非生物成油理論,目前只是一種假說,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理論本身也存在很多漏洞,當然,如果該理論正確,在其他行星上或許也能形成石油。
未來人類如果建設月球基地或者建設火星基地,最好的燃料供給辦法就是就地取材,月球的科幻了一些,近期沒可能實現,但火星上的甲烷人類卻可以直接利用,或者改造一下再利用。
6. 石油發電
是的,是1356900!
不過,我計算的是2037kwh或587.78kwh.另外,給你補充些知識!
1月13日,山東省渤海灣南部水深僅25英尺(1英尺=0.3048米)淺海區的埕島西油田冒出了滾滾原油。諾布爾能源公司(NYSENBL)旗下子公司——EDC和中石化一同開啟了輸油管線閘門,一條5英里(1英里=1.609344公里)長的輸油管將原油送到岸上並銷售給中石化。當天,3個油井實現採油,日產6000桶,本周內,剩下的十幾口井將陸續開啟,生產能力將達到日產1萬桶(年產40萬噸)。
《財經時報》從勝利油田得到消息,埕島西區塊合同區面積為149平方公里, 已勘測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5000萬噸。EDC總計對該項目投資9億元,持57% 的石油開采權,而合作方中石化持有43%的開采權,雙方按照該權益進行產品分成。EDC總經理帕特·麥克森預計,EDC將在這個項目上每年獲得贏利至少1個億。
這對於總儲量超過30億噸的渤海灣大油田(預計今後至少還可以在這里找到15億噸儲量,使總儲量達到45億噸)來說,只是個「小故事」——引用中石化一 位員工的話來說就是——埕島西「僅是冰山的一角」。
渤海灣:「海上大慶」
記者了解到,2001年渤海油田年產量已經接近600萬噸,預計到2005年產量將達到2100萬噸,渤海石油的產量將達到全國產量的近15%,而相當於中國整個海洋石油產量的一半。目前,這里再加上周邊陸上的遼河、勝利、華北和大港油田 的石油產量,已經超過全國的40%。
包括大陸菲利普斯□Conoco Phillips□、雪佛龍、科麥奇、德士古、阿帕奇、王朝能源(加拿大)等公司在內的,至少有6家以上赫赫有名的國際石油巨頭已經獲得渤海灣區域的石油開采權,EDC只是其中名不見經傳的一家而已。
2002年的最後一天,新華社發出了一條不太引人注意的消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萊19-3油田一期工程日前正式投產,設計產能最高可達4萬桶油當量/天(約年產200萬噸)。
蓬萊19-3油田是繼陸上大慶油田以後,中國發現的第二大整裝大油田,年產原油有望突破1000萬噸,幾乎占渤海石油產量的一半。其儲量預計約26億桶(約
3.5億多噸),並具進一步評價的潛力,堪稱「皇冠上的明珠」。大陸菲利普斯公司的前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於1999發現了它,目前開發由菲利普斯中國有限公司□大陸菲利普斯的下屬公司,簡稱「菲利普斯中國」與中海油合作進行。菲利普斯中國擔任項目的作業者,據說擁有49%的權益,而中海油擁有51%的權益。
也就是說,這塊油田差不多一半原油歸美方所有。事實上,整個渤海石油的前景都是如此,中國還有許多的海上油田都是與外國合作開采。
國際石油巨頭瓜分渤海灣
這讓中國關心能源發展的人士罵起娘來——本來貧瘠的石油資源卻被海外這些「風險投資」收割走——中外合資項目的大部分勘探合同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
中期以前簽訂的,那時候中國原油基本可以自給,石油價格也沒有和國際接軌,海油的勘探極具風險,而且開采成本比陸地石油高出3-5倍。1990年年初中國勘
探、開發和開采海油的技術、經驗和資金都遠遠不夠,於是向外國石油公司出售特許權成為中國開采海油的重要手段。
埕島西、蓬萊19-3油田就是「歷史問題」,在渤海灣石油進入收獲期的時候,坐享其成的中海油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外國石油公司也紛紛享受成功的喜悅。
事實上,渤海油田的勘探成功率,已連續6年保持在五成以上,遠高於35%的世界水平。勘探的結果也表明油田質地非常高,以前的理論認為,油層可能在2000米以下的深層,結果卻在1000米處的淺層收獲多多:一年多時間內發現的石油儲量竟相當於該地區的所有歷史發現,7個1億噸以上儲量的油田被發現。受最近勘探成果的鼓舞,17家海外公司正在渤海灣狹小的地帶內正抓緊進行著新一輪的勘探。
據悉,中外合作方式包括以下幾種:開發合同(對於已經勘探出原油儲量的區域進行開發)、提高產收率合同、單井合同(外方勘探,一旦發現油區就按照合同行使權益),以及原油勘探開發生產一體化合同。中方一般要求獲得勘探權的海外公司投入一定比率的資金進行區域內的勘探。一般的做法是,中海油獲得51%的權益,而外方獲得49%的收益。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埕島西項目的合作中,EDC的收益大於中石化。ED C向《財經時報》解釋,1997年以前中方勘探出的石油地質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1997年EDC投產埕島西,勘探出該區域石油儲量總計達到5000多萬噸,因而至今在該地區擁有佔主導地位的開采權。
中國石油缺口驚人
相比美國油田全部封閉,在「9·11」以後進一步增加了儲備,並只開采外國 的石油,中國的這一歷史遺留政策不甚高明。目前盛傳的國家能源委即將成立的
消息也反映了普遍的呼聲,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應該會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
目前,石油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約佔20%,而全球平均數字是40%。由於陸上老油田產量開始走下坡路,中國今後20年石油、天然氣、銅等礦產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其中石油需求缺口超過60億噸。而迫於環保和國際輿論壓力,中國煤炭產量已由過去的13億噸減少到現在的9億噸。2001年以來,中國原油進口已經達到7000萬噸,並成快會突破億噸,接近石油消費的1/3。到2010年和2015年,中國石油年需求量可能達到3.6億至4.3億噸,屆時,年進口量可能達到1.8億噸至2.5億噸。進口的80%可能來自中東,幾乎全部是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油輪運輸。
因此,美伊戰爭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傷害。有人認為如果戰爭拖一年的話,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一到兩個百分點——因為中國幾乎沒有任何戰略儲備(美國的戰略儲備相當於其叄個月的進口量)。美國打擊伊拉克之後,可能會對另一個產油大國伊朗施加壓力,而伊朗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源。
國家石油政策變化
中國試圖分散進口源和進口途徑,中俄輸油管計劃即是一例。計劃中,它在2005年投入使用,前五年內每年經該線路向中國進口2000萬噸石油,2010年後提 高到3000萬噸。
但是,最近傳出可能泡湯的消息,輸油管終點不再是大慶,而是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港,因為日本和韓國都不希望「從中國人手中買油」,近日日本首相小泉訪俄時,更向俄提出願提供優惠貸款50億美元,支持興建繞過中國的輸油管。這令普京態度游移——此前中國石油公司在壓力下,已被迫中途退出了俄羅斯著名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投標拍賣。俄羅斯不允許中國染指他們的石油公司。
於是中國重拾從哈薩克修建長達3000公里的輸油管達到新疆的計劃。但是輸油量卻只有每日50萬桶,本身並不經濟。同時,由於美國軍事打擊阿富汗,中亞五國紛紛靠近美國,原先修建輸油管計劃的大環境也發生了微妙變化。中國石油的中亞戰略也陷入尷尬之中。
與此同時,中國叄大石油公司拚命擴大海外領地,也意味著國家石油政策的變化。
中石油的主要投資集中在蘇丹和哈薩克,在委內瑞拉、秘魯和加拿大也有業 務。2002年中國石油宣布以2.16億美元收購戴文能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油氣資產,希望到2005年,實現海外銷售收入40億至50億美元。2002年中海油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和印尼的叄塊石油天然氣田,計劃在「十五」期間斥資100億元用於海外業務拓展,到2005年獲得每年200萬至300萬噸份額油。近日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購海外油田資產。
亡羊補牢
同時,國內的勘探權許可顯然已經收緊。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兩叄年來,像渤海油田這樣的地域是已經很難再出售勘探權給國外石油公司了。在那些勘探權到期之後的區域,中海油自己承擔起了獨立勘探任務,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2002年10月22日,中海油宣布位於渤海灣遼東區塊的預探井錦州25-1S-1獲得成功,擔任此區塊的作業者並擁有100%的權益。
至於蓬萊19-3項目的進展,知情人稱,目前合作雙方——中海油和菲利普斯中國仍舊在某些敏感問題上存在分歧,例如該項目是進行整體開發還是分區開發
。中海油希望採取整體開發方案,這樣有利於提高石油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能保證中方利益,但雙方並沒有就此達成一致意見。
1)世界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四大趨勢
一、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加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本屆石油大會的主題是"石油工業,追求傑出業績與承擔服務社會的責任"。石油工業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對人類居住環境造成了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為了保持石油和石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替代能源。這次大會號召石油公司要在追求傑出業績的同時,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責任,與政府密切合作,加強對話,共同創造能源的未來,這是關繫到人類生存權的重大問題。
二、技術進步是發現新的油氣田、增加油氣儲量的基本動力
在本屆大會上,各國專家們在總結近年來深水和超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老油田下面發現新油田的經驗時指出,勘探開發的技術進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石油替代能源問題受到廣泛重視
專家們認為,天然氣變為液體的技術(GTL)和LNG技術可以在未來市場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盡管由於經濟性問題,GTL和LNG永遠不能取代整個傳統燃料,但是GTL作為車用優質環境友好燃料,在未來 15年內將佔全球柴油燃料的10%,GTL和LNG將在解決世界能源問題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煉油與石化一體化,充分利用石油資源,提高產品競爭力
煉油廠與石化廠互供原料、總體優化,特別是以煉油過程生產低碳烯烴尤其是生產丙烯作為石化原料,使煉油廠與石化廠的結合更為緊密,這已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一個普遍趨勢。
2)在日益高漲的求「綠」大趨勢下,化工企業講理無門,只有及早迎合今年化企咬牙要過「綠」關
2002年,對化工企業而言,最敏感的詞莫過於綠色了,不管是化肥、農葯,還是塗料、染料,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綠色的影響———一些企業讓綠色逼得步履艱難,甚至無路可走;一些企業卻也借著綠色的口號引來了不少人的眼球。在即將到來的 2003 年裡,綠色對化工企業又意味著什麼呢?2002 年是我國加入 WTO後的第一年。在這一年裡,更加開放的國門讓更多的國內產品走出去,更多的國外產品走進來。隨著出口大幅度上升,國際上針對產品的各種壁壘也隨之出現,綠色壁壘就是今年我們的出口產品遭遇最多的一個。茶葉出口受阻,蔬菜出口受阻,水果出口受阻,服裝出口受阻……一連串產品出口受阻幾乎都與化工有染,不少化學物質殘留過高成了產品受阻的口實。接下來就是不明真相的人把化工產品看成是萬惡之源,甚至於對多年來一直充當農業生產保護神的化肥農葯也不能倖免。綠色壁壘發難在先,綠色農業欲棄傳統化肥農葯在後,國內諸多企業不得不坐下來討論對策。
國外壓力尚且如此,國內在這一年中也一波一波地涌動著以綠色為口號的活動。今年二三月間,北京首先出現了一些聲音,對即將出台的內牆塗料標准提出質疑,在圈內引來了一場動靜不小的'護國標'與'抗國標'的爭論。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是,此次爭論並非由於國標過於嚴格,而是企業認為國標太過寬泛,不如企業標准或地方標准嚴格。爭論雖然以一家企業退出協會為最後收場,但它卻表現出人們對綠色異乎尋常的熱愛。本屬化工領域的業內技術之爭也空前地引來了眾多眼球。爭論到此並未結束,就在國家內牆塗料標准正式施行前後,上海一家塗料企業也通過媒體質疑國標,同樣認為標准中對有害物質的要求過於寬泛不利於行業發展。為此還導致了兩家企業的直接交戰。一時間,標準是否夠'綠'硝煙再起。拋開南北二企業叫板塗料國家標準的最初動機,起碼這兩家企業因沾了綠色而名氣流傳開來。
2002年就這么過去了。沒有人不相信,新的一年對綠色的追求將會更執著。在這種日益高漲的求'綠'大趨勢下,化工企業無理可講,既不能訴委屈也不能講條件,只有迎合。 就農葯而論,目前高毒農葯在我國占據比例過高的狀況必然要在近兩年內得到改變,高毒高殘留農葯要退出舞台,低毒低殘留農葯唱主角是必然趨勢。但是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開發能力不足、企業分散形不成大的集團等等困難都明擺在面前,產品結構的大調整所需要的就是產業的調整和企業的整合。這既為農葯企業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產品結構調整是農葯生產企業的生存之路,積極開發和尋找高效低毒低殘留替代產品,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改進和改善低毒低效的用葯效果,認真防範產品轉型時期可能帶來的各種經營風險,盡早搶占產品競爭的制高點。這是農葯企業惟一的選擇。
化肥企業在新的一年中也將受到更加嚴厲的綠色制約。據報道,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經貿委制定的《關於發布排污收費標准試行及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已下發。通知的下達表明國家將大幅度提高排污收費標准。經有關方面測算,若按新標准收取排污費,將為目前收費標準的 5倍左右。以小氮肥行業為例,如果按新標准收費,排污費一項據初步估算僅尿素廠就達 1.36 億元,碳銨廠為 1.87 億元,小氮肥行業為 3.23 億元,加上廢氣、廢渣、噪音等的收費,新標准收費比老標准增加了 80%。據悉,新的一年我國化肥的進口配額將超過 1000萬噸。這樣,化肥生產企業在環境保護、綠色生產和進口壓力下,供大於求的現象將會日益嚴重。中小企業的關停並轉、大企業重新劃分勢力范圍……這些都將圍繞著綠色更廣泛、更具體地展開。
據悉,明年國家有關部門將重點在塗料行業展開打假(實際上也就是打假綠)行動,一些假冒名牌產品的作坊式小廠將退出市場,充滿綠色且適銷對路的名牌產品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節能低污染的水性塗料、高固體分塗料、粉末塗料、無溶劑塗料和輻射固化塗料形勢將看好。我國塗料年產量 200萬噸,有報道說生產企業多達 8000 家,市場總的發展態勢是總量供大於求。在這種形勢下,綠色幾乎成為塗料企業優勝劣汰的惟一尺度。過得了綠色關就過得了生存關,反之將會被淘汰。
綠色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對化工企業來說,在新的一年裡,如果你還有一點資金的話,如果你還有一點技術的話,如果你還有一點競爭的雄心的話,那就毫不動搖地投到綠色上吧,那是惟一的一條能夠繼續走下去的路。
7. 火星上真的有可能存在石油嗎
前者是大家熟知的,數億年前沉積物中的有機質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形成了干洛根,這是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基本源頭!
干洛根:是沉積岩中不溶於一般有機溶劑的有機質,另一種可溶於有機溶劑的角瀝青!
如果是無機成因,那麼同時形成於太陽系原始星雲中的水星、金星、地球與火星將都存在石油的可能,那麼為未來將產生火星石油工人?
未來的火星石油開采現場?當然馬斯克倒並沒有打算在火星開採石油後煉油,然後開著加滿油的BFR回來,而是打算在火星使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甲烷燃料,盡管方法不同,但似乎火星石油的另一個版本的演繹!
8. 月球和火星上有沒有石油石油是不是地球上獨有的物質
雖然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搖籃,但是人類不可能從始至終生活在地球上,特別是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地球上的資源也逐漸的被開發。所以地球上的資源肯定有一天會被開發完的,這個時候人類就要尋求其他的星球生活了。實際上,現在人類也已經開始在找尋其他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了,火星就是大家寄予厚望的一個星球。所以現在人類對於月球和火星的探索也在持續的進行,希望能夠在月球和火星上找到一些生命的痕跡,這樣才能夠證明月球和火星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因為路途比較遙遠,所以如果人類必須要去其他星球上居住的話,肯定是沒有辦法再靠地球上的能源供給了。
另外一種理論就認為石油的形成是金屬碳化物和水在高溫高壓的反應下形成的物質。如果是按照這種理論來說的話,那麼火星和月球上都是有可能存在石油的。但是如果按照第一種理論來講的話,那麼火星和月球上本身就沒有生命,那麼就更不可能通過長時間屍體的沉澱來形成石油了。但是根據現在的研究表明,火星上是很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所以也不能否認火星上沒有形成石油的特質。總而言之,月球上沒有完全具備形成石油的條件,但是火星上形成石油的條件是相對比較完善的,所以火星上很有可能有石油。不過這些都只是猜測而已,月球和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石油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
9. 火星上有石油嗎
火星,質量為地球質量的0.11倍,大氣非常稀薄,表面氣壓僅相當於地球上空30 — 40公里處的大氣壓,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溫度在20℃—140℃之間。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曾拍攝到寬闊而蜿蜒曲折的干河谷,說明火星上曾有過海洋和河流的存在。因此,可以斷定,火星表面的沉積岩層中,一定蘊藏著石油礦藏。
10. 石油租地按什麼標准收費
時間。石油租地由於會進行時間的計算,因此是按時間標准收費的。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