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見外石油是什麼
擴展閱讀
淮濱資源有限公司怎麼樣 2025-08-08 13:01:32
一批商品成本多少錢 2025-08-08 12:52:22

見外石油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25 08:19:52

㈠ 原油和石油的區別是什麼

原油與石油的區別:
1.狹義上的石油是指原油。廣義而言,石油是一個大概念,包括原油和各種成品油。
2.原油是在石油加工和精煉過程中提取的。未經任何處理就從油田中提取的是原油。原油是未經加工的石油。石油是原油的組成部分,從原油中提取。
3.原油的外延不同於石油,一個外延窄,一個外延較寬。前者僅指從地層中提取的原始油,未經任何加工和精煉;後者指從地層中提取的可燃油性物質。

加工前後,我們可以稱之為「石油」,但加工後的石油產品。根據它們的特性和用途,人們給它們起了更准確的名字,如「汽油」、「柴油」、「潤滑油」、「瀝青」等,以便區分它們。

我們過去稱未加工石油為原油,是一種黑褐色粘稠油狀液體,綠色熒光,有特殊氣味,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石油則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原油的問題在於它含有數百種不同類型的碳氫化合物,所有這些碳氫化合物都混合在一起。不同種類的碳氫化合物需要分離以提取有用的物質。幸運的是,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分離這些物質,那就是石油精煉。

石油精煉過程從分餾塔開始。隨著烴鏈長度的增加,其沸點將逐漸升高,因此可以通過蒸餾將其完全分離。這就是煉油廠的情況——在煉油過程的一部分,原油被加熱,不同長度的烴鏈在不同的蒸發溫度下被分離。不同長度的鏈具有不同的性質,對應於不同的用途。
這樣,就可以從原油中提取石油。

(1)見外石油是什麼擴展閱讀:
原油價上漲對石油股影響:
原油價格上漲利好石油股,因此石油股可能會被炒作,股價會被拉高。原因是:
1、原油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因原油需求大,因此原油短期供給少,而原油漲價那麼意味著石油類的上市公司成本增加,利潤也會跟隨增加。
2、原油是世界經濟的血液,經濟發展離不開原油,這幾年美國一直攻打中東地區主要也是因為石油戰爭,比如說拜登上台後下令空襲敘利亞,因此在2021年2月份時,石油股上漲過一段時間。
原油價格上漲,對股價雖然利好,但由於我國大多數石油股屬於大盤股,大盤股由於盤子太大,所以拉升一隻股票需要很大的資金成本,即便利好也很難出現漲停的情形。因此當原油價格上漲時,投資者購買一些小盤的石油股,這樣盈利機會更大。

原油交易時間:
原油在不同市場上,其交易時間不同,在國內市場上,原油交易時間被分為白盤和夜盤。白盤交易時間為每周周一至周五的09:00到10:15、10:30到11:30和13:30到15:00;夜盤交易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21:00-次日02:30,法定節假日除外。
在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的交易時間段如下:
交易所交易時間段,周一至周五,美國東部時間10:00到14:30,而北京時間顯示為周一至周五的23:00到3:30,節假日除外。
電子盤交易時間段,周一至周四,美國東部時間15:15到次日9:00,而北京時間顯示為周二至周五的4:15到22:00;周日,美國東部時間19:00到周一9:00,而北京時間為周一8:00到22:00。
除此之外,原油交易規則與A股交易規則存在一些不同,原油採取雙向交易、實行T+0交易方式,其杠桿性較高。

㈡ 石油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去過油田,你會看到從地下采出來的石油是一種粘稠的,顏色很深的液體,人們叫它原油。

原油的顏色雖然很深,但各地產的石油並不是同一個色。大慶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門出的原油是綠色的、克拉瑪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為什麼顏色不一樣,原來裡面含的膠質和瀝青多少不一樣,含量越多顏色越深。

原油帶有各種特殊的氣味,這是由於裡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種原油有股臭雞蛋味,這是因為裡面含有硫化氫。

原油的「體重」比較輕,密度大約是水的0.75或多一點,只有極少數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說好這些是原油的「外表」狀況,那麼它的「內心本質」是由碳和氫構成。其中碳佔84%~87%左右,氫佔12%~14%左右。餘下的百分之一是極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氫可以形成多種化合物,按它們的原子數從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這些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組成石油的各種化合物「脾氣」不一樣,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這就像各種性格的人攪在一起,發揮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樣。為此,科學家決定給石油「分家」。「分家」的辦法就是加熱,也就是蒸餾。

由於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溫下呈氣體狀態,所以一蒸餾,它們就從蒸餾塔頂跑出來。

當加溫到40~150攝氏度時,就會從蒸餾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來,它們在這個溫度下呈液態。這部分液體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溫150攝氏度以上,至300攝氏度時,在蒸餾塔中部會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態,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繼續加溫,從200攝氏度加到350攝氏度時,則會在蒸餾塔下部流出另一種液體——柴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溫,從300攝氏度開始,則會在蒸餾塔底部流出沸點很高的重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重油的沸點很高,到400攝氏度也不蒸發,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熱的方法來給石油「分家」了。科學家採用減壓加熱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還有潤滑油、石蠟、瀝青等許多有用的東西。

這樣,我們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們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來了。

㈢ 什麼是石油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剛開採的石油不用加工能不能使用

是一種能源,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原油,能夠燃燒產生能量。長期的無機物在地下腐爛後演變成油料。原油一般不能直接使用,一般要加工處理後使用。

㈣ 石油是干什麼的

石油可以提煉成汽油、煤油、柴油、瀝青、潤滑油、石蠟等用於國家的經濟生產中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形貌與成分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
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
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
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
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
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

㈤ 石油是由什麼物質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
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石油會穿過疏鬆岩石層向上流動,
一直流到緻密岩石層才被擋住.天然氣和煤的形成方式與此相似.因此,它們統稱為石化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等
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是有限的,將來必定會用完.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這些寶貴的資源,不能隨意浪費.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㈥ 石油外采是什麼意思

但是一般不用采過的油氣田,因為國內油田追求採收率,第一次採油之後都有壓裂的環節,地層已經破碎了。儲氣庫找的是地下鹽礦,注水把鹽洗出來,剩下的空腔注氣。重新采出來損耗30%左右。

另外石油不會這么搞。外行人以為石油存在一個地下油湖裡,實際上石油是存在多孔岩石里。像海綿里的水一樣,你要注進去再采出來,損耗太大。

㈦ 給小朋友講什麼是石油

石油:在古代,人們發現從石頭縫里冒出黑色的液體,並且可以燃燒,所以古人稱起為石頭里出來的油,石油的名稱就是這么來的。
石油是一種黑色液體,有些輕質石油也呈現橙色,就像拖拉機加的柴油的顏色。
石油比水輕,能燃燒。
石油可以做瀝青,可以煉成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也可以做塑料袋、化纖等,用途十分廣泛;
石油一般都埋在地下幾百米到幾千米的深度,需要鑽一口井,把他們開采出來。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國家的戰略資源……

估計和小朋友們講這些,他們應該能聽懂了,再讓他們找找身邊有沒有用石油的地方,比如汽車、塑料帶、衣服,甚至是發電,都與石油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