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草油怎麼變成石油
擴展閱讀
新石油公司先要做什麼 2025-08-08 15:05:52
運作費用收條怎麼寫 2025-08-08 15:02:16

草油怎麼變成石油

發布時間: 2022-12-24 18:44:01

『壹』 地球上的石油植物怎樣提煉石油

人們還發現,地球上存在著不少的石油植物,它們所分泌出的液體,不需加工或稍經加工就可作為燃料使用。如澳大利亞有一種樹,含油率高達4.2%,也就是說,一噸這種樹可獲取優質燃料5桶之多。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有一種被譽為石油樹的銀合歡樹,這種樹分泌的乳液中含石油量很高。

經專家測試,某些芳草也含有石油。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產一種粗生分布廣泛的雜草,由於黃鼠等嚙齒動物很害怕它的氣味,故取名黃鼠草。黃鼠草可以提煉石油,大約1萬平方米草原生長的這樣的野草可提取石油l000千克。若經人工雜交種植,1萬平方米草原生長的這種草可提煉石油6000千克。目前,美國學者已發現了30多種富含油的野草,如乳草、蒲公英等。此外,科學家還發現300多種灌木、400多種花卉都含有一定比例的石油。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始石油植物及其栽種的研究,並通過引種栽培,建立起新的能源基地石油植物園、能源農場,專家預計在21世紀石油植物將成為人類能源的寶庫。

『貳』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2)草油怎麼變成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

『叄』 如何提取原油

石油是從油頁岩中提取出來的。油頁岩又稱油母頁岩,是由沉積在淺海和湖沼中的腐泥轉換而來的。在地殼不斷下降和在深水缺氧的條件下,經嫌氣細菌的作用,使腐泥中的有機物質發生還原與分解反應,形成含有豐富碳氫化合物的瀝青砂和油頁岩。它的原始物質除古代水生植物、孢子和花粉之外,還有若干動物質。面對日益臨近的能源危機,各國科學家們非常重視研究新能源的開發使用,並且已經成功地從自然界的一些物質中提取出了石油。目前提取石油的新方法主要有:從樹木中提取:科學家最近發現,有些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將碳氫化合物存在體內,形成類似石油的烷烴類物質。如巴西的苦配巴樹的樹液稍作加工,便可當作柴油使用。從花草中提取: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含有碳氫化合物的花草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國的黃鼠草、澳洲的櫻葉藤現已被用作提取石油。從煤炭中提取:英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在北威爾士修建了一座煤煉油廠,提取一噸石油用煤二點五噸。從廢液中提取:中國的科學工作者發明了一種從廢液中提取石油的方法。他們將一些工業廢液經過發酵、硝化、熱裂、過濾、凈化等過程,提取出碳氫化合物,從而獲得石油。從糞便中提取:加拿大安大略省興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工廠,原料是糞便,產品卻是柴油。其方法是用高溫使糞便起泡變成氣體,再把氣體變為液體,從中提取柴油

『肆』 石油草與石油

「石油植物」種類不少
植物石油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植物界可用於製成石油的植物品種很多,不少喬木、灌木、草類、藻類等都含有可觀的天然煉油物質,這些植物主要集中在夾竹桃科、大戟科、蘿摩科、菊科、桃金娘科以及豆科上。折斷這些植物的莖、葉,可以從傷口處看到乳白色或黃褐色液體流出來,這些液體中便含有與石油成分相似的碳氫化合物。
某些野草也含有類似「石油」的成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境內廣泛生長著一種野草,由於黃鼠等嚙齒動物都害怕它的氣味,當地人稱其為「黃鼠草」或「鼠憂草」,1公頃面積的黃鼠草可提煉1噸石油,若經過雜交人工種植,每公頃產量可高達6噸。這種植物可以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生長,既不與其它植物爭地,又能改善生態環境。目前美國已開始大面積種植這種油料植物。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芳草類植物,分類上屬於芒屬作物,具有很強的光合作用能力,是一種理想的石油植物。這種植物生長迅速,一季就能長3米高,所以當地人稱它為「象草」。象草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廣闊地區都能生長。就產量而言,一公頃平均每年可收獲12噸「生物石油」,比其它現有的任何能源植物都高產,而且種植成本很低,還不到種油菜成本的1/3,可是變成石油所產生的能量卻相當於用菜籽油提煉的生物柴油的兩倍。
在澳大利亞北部,也發現了兩種可以提取石油的多年生野草———桉葉藤和牛角瓜。這些野草生長速度極快,每周長30厘米,如果人工栽培它,每年可以收割幾次。科學家們用溶解法從這兩種野草的莖葉中提煉出一種白色汁液,然後再從中製取石油。
(似乎詳細了點.~)
怎麼拿呀,我給你上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拿兩棵???

『伍』 如何向植物要石油

人們都知道阿凡提「種金子」的故事,可不一定知道石油也能「種」出來。這是因為石油和煤炭一樣,都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人們自然認為它是一種礦物。然而,從石油是古代的動植物形成的這點來看,石油確實可以種植。

石油樹美國有位得過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名叫卡達文。他從花生油、菜籽油、豆油這些可以燃燒的植物油都是從地里種出來這點推論出,石油也應該可以種植。於是,從1978年起,他就決心要將石油種出來,以驗證自己的預言。隨後,卡達文就到處尋找有可能生產出石油的植物,並著手進行種植試驗。有一天,卡達文發現了一種小灌木。他用刀子劃破樹皮後,一種像橡膠的白色乳汁便流了出來。然後,他對這種乳汁進行化驗,發現它的成分和石油很相似,就把這種小灌木叫做「石油樹」。

接著,卡達文便忙碌起來,既選種,又育種,還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試種了約6畝地的「石油樹」。結果,一年中竟收獲了50噸石油,引起了人們「種石油」的興趣。

此後,美國便成立了一個石油植物研究所,專門從事「種石油」的研究試驗。這個研究所人員發現,在加利福尼亞州有一種黃鼠草中就含有石油成分。他們從一公頃這種野生雜草中提煉出約一噸的石油來。後來,研究人員對這種草進行人工培育雜交,提高了草中的石油含量,每公頃可提煉出6噸石油。在巴西,有一種高達30多米、直徑約一米的喬木,只要在這種樹身上打個洞,一小時就能流出7千克的石油來。

菲律賓有一種能產石油的胡桃,每年可收獲兩季。有一位種石油樹的能手,種了6棵這樣的胡桃樹,一年就收獲石油300升。

人們不僅在陸地上「種」石油,而且還擴大到海洋上去「種」石油,因為大海里的收獲量更大。

美國能源部和太陽能研究所利用生長在美國西海岸的巨型海藻,已成功地提煉出優質的「柴油」。據統計,每平方米海面平均每天可採收50克海藻,海藻中類脂物含量達6%,每年可提煉出燃料油150升以上。

海藻發電站加拿大科學家對海上「種」石油也產生了興趣,並進行了成功的試驗。他們在一些生長很快的海藻上放入特殊的細菌,經過化學方法處理後,便生長出了「石油」。這和細菌在漫長的歲月中分解生物體中的有機物質而形成石油的過程基本相似。但科學家只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就代替了幾百萬年漫長時光。

英國科學家更為獨特,他們不是種海藻提煉石油,而是利用海藻直接發電,而且已研製成一套功率為25千瓦的海藻發電系統。研究海藻發電的科學家們將乾燥後的海藻碾磨成直徑約50微米的細小顆粒,再將小顆粒加壓到300千帕,變成類似普通燃料的霧狀劑,最後送到特別的發電機組中,就可發出電來。

目前,一些國家的科學家正在海洋上建造「海藻園」新能源基地,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進行人工種植栽培,形成大面積的海藻養殖,以滿足海藻發電的需要。

利用海藻代替石油發電,具有這樣的兩個優點:1.海藻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可通過光合作用再循環用於海藻的生長,因而不會向空中釋放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有利於保護環境。2.海藻發電的成本比核能發電便宜得多,基本上與用煤炭、石油發電的成本相當。據計算,如果用一塊56平方千米的「海藻園」種植海藻,其產生的電力即可滿足英國全國的供電需要。這是因為海藻儲備的有機物約等於陸地植物的4~5倍。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海藻發電大有可為,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當前,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地進行海藻培植,並將海藻精煉成類似汽油、柴油等液體燃料用於發電,從而開辟了向植物要能源的新途徑。

『陸』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有何證據嗎

甲烷+二氧化碳,還有水,在高溫高壓的地下發生的反應,已經超越了我們目前的理解范疇,這種極端反應條件,我相信是除了原子核沒有熔在一起外,電子是自由移動的,因此組合也是我們沒法理解的,如果加上周圍土中有吸收氧的礦物,這樣甲烷+二氧化碳+水,或者其中的兩種,就有生成烷烴的可能了。

工業用的氦氣主要來自於天然氣,通過比對氦3和氦4的比例不就可以知道這些氦氣到底是來自原始大氣還是來自放射性衰變嗎?進而推測出石油的成因。就像通過水的含量推測氧氣的積累過程一樣?

在地球的歷史上,有兩個地質時期,第一個是石炭紀,是生物大爆發的時期,之後到了二疊紀,生物大量死亡。第二個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生物大爆發,但到白堊紀後期,又出現了生物大量死亡的地質時期,兩個時期埋藏的生物遺體形成了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兩種化石能源,即煤和石油,煤炭形成歷史有2-3億年,石油大概有1億年的歷史。

『柒』 能否從樹木、花草、煤炭等物質中提取石油

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從自然界的一些物質中提取石油,並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從樹木、花草、廢液、煤炭、糞便中就可提取。
(1)從樹木中提取:有些樹木在進行光合作時,會將碳氫化合物儲存在樹內,形成類似石油烷烴類物質,如巴西的苦配巴樹,只要在樹幹上鑽個孔,流出的液體稍作加工,便可作柴油,直接發動柴油機。我國海南的油楠樹等,分泌出的液體也能提煉石油。
(2)從花草中提取:據研究結果表明:含有碳氫化合物的植物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國的黃鼠草,澳大利亞的桉葉藤等,均可提取出汽油和柴油。
(3)從廢液中提取:利用工業生產中的一些排放物,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發酵、硝化、熱裂、過濾、凈化,提取出碳氫化合物,從而獲得混合柴油。
(4)從煤炭中提取:英國在北威爾士建有一座煤煉油廠,提取一噸石油用煤2.5噸,這種石油含硫低,驅動力強,環境污染小,但生產費用相當高。
(5)從糞便中提取:在加拿大有座特別的工廠,工廠的原料是糞便,產品卻是柴油。他們先把糞便排干水分,再加熱產生氣體,然後將其變成液體,從中獲得柴油。

『捌』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
賦存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一種液態可燃有機礦產。一般認為是有機物死亡後經分解、運移、聚集而形成。也有認為是無機碳和氫經化學作用而形成。

『玖』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國家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東,中東地區是海洋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和這些熱帶植物的屍體所組成的。

(9)草油怎麼變成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