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投資美國石油出口有多少利潤
擴展閱讀
資本補充工具如何減計 2025-08-08 23:15:12

投資美國石油出口有多少利潤

發布時間: 2022-12-22 10:52:54

A. 為什麼石油結算必須用美元這給美國帶來了多大的利益

為什麼石油結算要用美元?

二戰結束後,有70%的黃金在美國而市面交易石油的黃金不足導致交易起來困難和混亂。沙特是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有巨大的石油儲備(2017年底探明石油儲備約2608.6億桶)。具有領導地位以及沙特的皇室容易被收買,所以美國選擇了沙特作為談判對象。後來就達成協議,逼使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保證所有原油交易以美元結算,直到目前美元也是主要原油的主要交易結算貨幣。

沙特得到了持久地位和安全,而美國得到了用美元結算,而其他歐佩克國家也能正常愉快地交易石油,表面看來是一舉三得的局面。

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後,只需要幾張廢紙就能一舉買下全世界的商品,就等於美國不斷印鈔然後買買買,美國想刮羊毛還有很多手段的。

美元在全世界的經濟作用之大,還可以用作政治工具。美國擁有美元的定價權,從而就能影響石油的價格。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依賴石油出口,當石油價格不斷插水就嚴重影響國內經濟。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沙特等等。

B. 石油美元通俗的解釋

石油美元是主要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石油大幅度提價以來,歷年國際收支順差所積累的石油盈餘資金,因美元所佔比重最大,故稱石油美元。70年代以前,石油價格長期為石油進口國的國際石油公司所壟斷,「石油輸出國組織」建立後,取得了石油定價權。1973年10月該組織採取石油減產、禁運、提價、國有化等措施抬價,1974年油價猛漲3倍,石油輸出國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順差。1973年10月至1980年7月,油價由每桶3.01美元漲到32美元。1980年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順差,一般都在3000億美元左右。

石油美元出現之後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產生了巨大影響:
1、為產油國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促進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它們長期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2、使不同類型國家的國際收支發生了新的不平衡,國際儲備力量的對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比如石油大國俄羅斯由於油價上漲,賺到了更多的石油美元。預計2005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大約為900億美元。截至2005年9月18日,俄不僅提前償還了欠巴黎俱樂部的巨額外債,而且將黃金和外匯儲備提高到了 1497.54億美元。
3、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石油美元投放到國際市場之後,一方面充實了國際信貸力量,滿足了許多國家對長、簡訊貸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游資在各國之間流動。時而投資於股票時而投資於黃金和各國貨幣導致股票、黃金和外匯市場更加動盪不定。
應答時間:2021-11-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C. 美元是怎麼和石油掛鉤的怎樣從中獲利的

(一) 有一個名詞叫做石油美元,它是指上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由於石油價格大幅度提高後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發展本國經濟和國內其他支出後的盈餘資金。由於歷史原因,現如今石油在國際市場上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所以有人把產油國的全部石油收入統稱為石油美元。目前的石油美元估計有8000億到1萬億美元,未來還在增長,其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一支舉世矚目的巨大經濟力量,然而由於現如今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遇到瓶頸,我們需要打破局限,就要打破美元的世界貨幣的地位,隨之美元石油也將逐步隨著時代的洪流消失。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沒有擁有世界上70%的黃金,當時正值工業發展的時期,沙特作為世界上石油儲備量最大的國家,只認准黃金作為交換石油的籌碼,許多國家把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再用美元換取黃金,利用黃金去沙特兌換石油,這讓美國的黃金越來越少,到1971年,美國宣布黃金脫銷。這時,美國為了保住美元的世界貨幣的地位,與沙特談判建交,最後成為合作夥伴,美國和沙特達成共識,美國同意向沙特提供軍火和設備,然而規定以後美元成為石油的交通貨幣,其他國家如果想買石油,必須拿著美元去買石油,由此,美元石油體系由此確定。
(三) 美國利用美元是通用貨幣的便利,在全世界掠奪各種資源。在美國,可以隨意印美元,拿著這些美元去世界各地買資源,這也就是美國的財政已經是赤字了,卻依然可以保持強盛的原因。
拓展資料: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結構急需轉變,各國從大量石油煤炭能源轉向開發利用電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這削弱了石油的利用,從而削弱了美元的地位。這也正是人民幣崛起的機會,我國現如今正在加快建設碳交易視場,未來,中國將越來越強盛。

D. 為什麼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

先說結論,疫情將美國從世界原油供給體系中踢除,深刻的改變了石油行業!

首先我們從疫情發生前的世界原油出口形勢來分析一下原油行業:

全球主要的原油出口地有幾個:1、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地區;2、俄羅斯;3、以委內瑞拉為代表的南美;4、北美地區。

1.美國的開采情況

由於開采技術的提升和全球對輕質低硫原油需求增加推動,美國已經成為了全球主要的原油輸出國之一。在2019年6月,美國曾一度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日均出口量超過300萬桶。能源貿易也成為了美國經濟支柱的一部分。

由於美國的原油主要是頁岩油,主要使用水力壓裂法,需要藉助高壓把化學物質與大量水、泥沙的混合物注入地下,壓裂油井附近的岩層構造,進而採集原油和天然氣。這樣的開采方式導致了美國的原油開采成本較高,達到了46美元以上。

2.中東的開采情況

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實現了原油的天然累計,用調侃的話來說,就是你在中東的土地上隨便打一個洞,都可以看到石油從中流出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沙特等國開采原油的成本很低,大約在17美元左右。

3.俄羅斯的開采情況

根據沙特阿美的IPO招股說明書,俄羅斯布倫特原油的開采成本超過40美元/桶(含稅),但由於俄羅斯石油行業的高稅率,除稅後的開采成本應該在20美元左右。

在疫情發生前,國際油價保持在較高水平,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創下達到75.6美元/桶的高點。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開采成本較高的北美地區,原油出口也能得到豐富的利潤,這極大的促進了北美地區頁岩油行業的發展,世界原油供應體系基本形成了美國-沙特(中東)-俄羅斯三角供應體系(委內瑞拉因為受到制裁,出口量有限)。

我們再來看一看疫情之後的石油市場情況:

由於疫情的發生,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生產和消費都出現了大幅的萎縮,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原油需求量急劇下降。同時由於俄羅斯無法和歐佩克達成原油限產協議,國際油價迅速下跌。截至發稿,NYMEX原油報價20.19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當月連續報價在25.29美元/桶。據此價格我們來分析一下石油出口國的盈利情況,在主要的原油出口國中: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地區出口原油,還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俄羅斯出口原油,基本保本; 美國出口原油,每桶要虧損20美元以上!

美國剛剛成為了世界原油出口的主要國之一,這個價格意味著,美國在今年的能源出口幾乎萎縮為0,同時將大大的抑制美國的石油開采活動,新增油井會大大的減少,原有的開采企業可能面臨破產潮。 全球原油供給將從美國-沙特(中東)-俄羅斯三角供應體系演變為沙特(中東)-俄羅斯的兩極供應體系。

同時由於油井的開發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一旦美國的石油(頁岩油)行業被抑制,美國要再次重啟該行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在此之下,世界原油行業將發生重大的改變。

我想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

沙特、俄羅斯兩桶油把持石油價格,一招鮮吃遍天,還製造石油只夠人類使用幾十年的假新聞。

世道變了頁岩油革命發力了!2017年5月北美的頁岩產量達到了世界原油總產量的6%,為528萬桶/天,2019年4月,美國頁岩油達到了859萬桶/天,到2019年12月,美國二疊紀盆地、巴肯、鷹灘等七大產區頁岩油產量突破900萬桶/天,占原油總產量的70%,美國日產原油1290萬桶/天,已經是地球上第一大產油國。

這次沙特俄羅斯趁著新冠疫情危機全球股市暴跌之際,發動價格戰,劍指頁岩油這個打破他們美夢的「惡魔」,不把頁岩油革命之火撲滅誓不罷休。

特朗普的特點就是反應慢,戰火已經讓頁岩油公司岌岌可危,他還沒想明白呢。別想了,三桶油一起談判吧。

現在明白了為什麼特朗普不想跟伊朗開戰?美國制裁伊朗、委內瑞拉依然不改世界石油供過於求的局面。特朗普制裁北溪2號,無非自己多賣石油。特朗普是不是讓沙特多折騰一會兒呢?滅掉沙特才能啟動油價上漲。

疫情只是國際能源轉折的開始。其他國家學會了開采頁岩油,石油比水便宜就是長期真理。

依靠石油單一產業的國家,要勒緊褲腰帶過20年苦日子。

確實是這個樣子,幾年前沙特為了打擊美國的頁岩油,把油價打到了30美元左右。但是因為需求端還很活躍,再加上沙特本身的財政無法支撐他這個計劃,低油價一共也沒持續去幾個月。

這次疫情直接從需求端開了刀,石油需求可能一時半會上不來,因為疫情結束不知道2020年能不能完全過去。現在雖然歐美已經到達了一個新高峰,但是有些國家我們還沒有看到是什麼樣的情況,比如印度,未來會不會爆出更大的瓜?我們不得而知。

所以,2020年內石油的需求端都不會有明顯的上漲,這確實改變了國際能源的格局。就拿美國的頁岩油行業來說,這次疫情對他們來說將是一次大洗牌。現在小型的頁岩油企業幾乎都扛不住了。但這對於大的能源巨頭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大的收購並購機會。

當這些小的頁岩油企業倒下時,有實力的大型能源企業會把這些倒下的企業收購,好的資產剝離,壞的資產扔掉。預計在2020年結束後,疫情結束後,美國的頁岩油企業會出現新的能源巨頭。

經過這一大輪大魚吃小魚後,美國的能源企業才具有了在能源行業跟沙特俄羅斯群雄逐鹿的實力。這時候才會有真正的三足鼎立的情形出現。在此之前美國雖然石油產量高,但是並沒有集中,無法形成有效的定價權。在此之後,可能他們就有了。

對於能源需求過來說,疫情打壓了油價,對他們好處十分明顯。但是當疫情結束之後,等需求上來之後,美國的頁岩油將成長為另一個巨頭,能源市場又多了一個屠夫。

高盛所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優勝劣汰,低需求下必將重新洗牌行業內的企業。

隨著疫情持續在海外蔓延,全球10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受到疫情的沖擊,經濟和消費均放緩,其中航空業、航空運輸業、傳統運輸業等此類原油消耗高的行業對原油需求量同樣下降, 更悲觀的預測是:航空業和全球通勤者的原油需求將永遠不會回到疫情爆發前消耗量1600萬桶/天的水平。

據有關機構預測, 全球范圍內4月份對原油的需求量會暴跌1870萬桶/天,超過3月份暴跌1050萬桶/天的數據;本周全球原油需求量將同比下降25%,下降2600萬桶/天;原油期貨指數方面,WIT本月累計跌幅50%、布倫特原油跌幅超過65%; 並且新冠疫情已經造成全球萬餘人死亡,未來全球經濟將處於「停滯」狀態。

這意味著沙特和俄羅斯「自殺式」的原油擴產、降價越來越變的無關緊要,因為原油需求量驟降,再低的價格也沒有「買主」。甚至各國原油儲藏庫的庫容基本都已經「爆倉」了。

(圖: 歷史 上油價最大單日跌幅)

所以,高盛的第一層意思是,原油需求量暴跌,必將導致全球范圍內原油開采企業、油品加工提煉企業、油品經銷商重新洗牌。 那些本身開采成本就高的企業因原油價格暴跌,無法覆蓋成本而倒閉或被吞並,而需求量驟降也將使市場份額小的油品經銷商陷入破產的邊緣。

另一方面,倒閉的原油開采商、原油提煉商將會造成全球原油開采能力縮減。 疫情以後,原油需求量重新回升之後,全球將面臨因開采能力有限而造成原油供應能力不足的風險,從而推動原油價格上漲。

結語:總之,高盛想表達的意思是在此原油需求量低迷的形勢下,原油周邊企業將會出現重新洗牌的現象,優質企業會存活下來,整個行業的相關企業數量會減少。而當原油市場走出低迷時,可能面臨原油開采能力不足的問題,而且還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會推動原油價格上漲。

疫情對原油行業的影響很大,一定程度上或許真的就會改變石油行業的格局!

經濟學的正向思維是需求決定供應!

受疫情的影響,世界范圍內對原油的需求大減,這將驅動原油供應下降。這是理想的供需平衡市場狀態,最重要的目的是維持原油價格的穩定。

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原油的產量相對集中於幾大組織:

以沙特為首的OPEC組織,他們掌握世界上儲量最多、產量最大、開采成本最便宜的原油;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原油財團,他們掌控國際原油的定價權力,掌握頁油生產技術;以俄羅斯為首的原油輸出定向國家,掌握西歐等周邊國家的原油市場。

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原油優勢,這決定了三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

高儲量、高供應、低成本的原油集團OPEC組織希望擴大市場份額,但政治、軍事以及國際地位等的弱勢要求他們只能通過增產降價來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掌握國際原油定價權的美國憑借其霸主地位,意圖通過金融手段來控制原油價格,保證自身頁油權益;

掌握周邊市場份額的俄羅斯也需要通過資源、甚至軍事脅迫保證自己的出口市場。

這就決定了,面對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的狀態下,三個利益集團必然會把存量市場蛋糕保護好,甚至去借機搶奪多方市場蛋糕。

而疫情導致的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定價作用略佔下風,OPEC和俄羅斯藉助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通過增產壓低低油價,成功打擊了美國原油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

而忙於國內疫情防控的美國,面對感染人數的激增、金融市場的崩潰,基本上無暇顧及原油問題。

所以,給了沙、俄兩國「痛打落水狗」的機會。且這種局面會因疫情的影響而長期持續。

當然,隨著疫情的防控,當美國精力恢復以後,還是會認真的處理這個問題,這就是後話了!且聽以後調侃......

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於頁岩油的開采,全球石油早就供不應求了。當石油輸出國組織和俄羅斯等產油國還在妄圖和以往一樣,通過限制產量來維持市場價格時,美國的頁岩油企業根本不管他們的產量如何,不斷擴大頁岩油在全球原油市場上的市場份額。

俄羅斯之所以不再願意限產,就是因為俄羅斯讓出的市場份額都讓美國人的頁岩油佔領了。而頁岩油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越來越低。埃克森美孚的開采成本已經低到15美元一桶了。繼續通過限產維持石油高價已經不太可能了。

疫情使得消費突然消失,油價不得不大跌,但投資者看到了石油市場的結果性問題,油價一口氣跌下20美元/桶。顯然短期內不可能再漲回原有水平了。

而隨著新能源行業,尤其是新能源 汽車 的發展,石油的需求早就過了高點,未來在供過於求的市場結構下,油價很可能沒有機會再漲到原有高價。石油行業或許已經被永遠改變了。

高盛是一家美國的公司,石油行業對美國的重要性、對美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排名第一的大宗商品,石油其實就是美元結算的最重要的依仗。高盛這么說,可能有居安思危的意思在裡面,但是這次疫情只會改變石油行業的內部結構,不會改變國際石油的整體格局。

隨著海外疫情的不斷爆發,世界經濟可以說已經陷入停滯,需求銳減,原油價格一度跌破每桶20美元,因為需求的大量減少,石油價格將在低位運行保持很長時間,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生產成本比較高的石油公司,尤其是美國的頁岩油企業就很有可能破產,因此這次疫情如果持續較長時間,那麼會是石油行業一個大洗牌的機會,一些競爭力差的石油企業就會被淘汰,被收購兼並,這對石油行業來說,毫無疑問影響非常大,但是石油作為當前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和工業原料,其地位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動搖的,因此,這次疫情更多的是從產業內部影響,比如加速淘汰落後企業,實力強的企業通過整合產業資源,反而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比如收購破產企業的油井和開采設備、吸納優秀人才等等,但是國際石油格局是不會變化的,因為石油這種商品,只要資源在,主導企業就不會有問題,比如我們的三桶油就是這樣,石油越跌三桶油反而會得利,但是就國際石油格局來說,將來還是美國、俄羅斯、中東這些產油大國說了算,所以說疫情改變的只是行業內部,國際石油格局不會變的。

海外疫情不斷惡化,沙俄油價戰毫無緩和跡象,國際油價持續保持在低位,如果這種情況延續下去的話,世界石油市場就會重新洗牌,誰的開采成本高誰就會被最先淘汰出局。如果按這個邏輯推理的話,美國頁岩油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因為美國頁岩油開采成本最高。但是,很多時候,現實和邏輯是不一樣的,沙特想用油價把美國頁岩油淘汰出石油供給市場,這可能嗎?成功的概率很低。

首先,供需關系看

現在頁岩油產量是世界第一,比沙特和俄羅斯還要高,沒有了頁岩油誰來填補這一塊,前提還要把油價維持在低位,只要油價漲到50美元以上,頁岩油就存在利潤空間,就會死灰復燃。當前世界,歐美國家發展到了瓶頸,用多少油基本穩定了,可發展中國家的用油量還在上升,這也是一塊缺口。因此,沒有頁岩油,只靠傳統石油根本就填不上這個坑。

其次,美國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國家

美國是什麼國家,是世界霸主,軍事,經濟、外交、金融無一不是,石油這樣一個大市場想要把美國踢出去,可能嗎?想想當年美國沒有頁岩油時,都會想辦法控制石油,把美元和石油捆綁在一起,更不用說現在有了頁岩油了。不要小看美國,有的是辦法讓油價恢復正常,只是現在被疫情和經濟拖累而已,什麼時間有餘力了,有的是辦法搶占石油市場。比如增加石油的進口關稅,這樣就可以保住本國的市場,日本國內寧願吃著天價的大米,也不降低糧食關稅,美國不會嗎。還可以挑起戰爭,沙特不聽話,在中東再扶持一個傀儡去搞沙特,或在沙特內部搞一場政變,這種事對美國來說手到擒來,只要有美元,總有勢力會出頭。

最後,疫情影響,經濟危機只是暫時影響了石油需求,終究會恢復正常

現在石油需求因為疫情和經濟危機影響下下降,但這種情況終久不會持續,能持續多久不好說,美國頁岩油企業在美聯儲背後支撐下如果挺過去也不是不可能,再說了,美國是一個多元化國家, 科技 、石油、地產、服務業齊頭並進,不向沙特和俄羅斯,國家收入太單一,最後誰先抗不住,真不好說。

總結,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但可能太小。如此大的一塊肥肉放在美國的面前,美國會不動心才怪,何況美國已經嘗過個中滋味,國家強大了,再加上不要臉的特性,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嗎。

很多人誤解高盛的意思了,當前的新能源想要完整地替代當前的石油他至少還要需要10~20年的時間發展周期。所以在短期內石油交易市場依舊是全球工業化的核心,石油市場之前延伸出來的所有產業鏈,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裡依舊還會延續它的傳統。而高盛所說的意思,並不是經過此次疫情的影響之後,石油行業將開始徹底的衰退下去,反而是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內的爆發會引起石油行業內部的競爭洗牌格局呈現出新的巨頭。

所以高盛這里的意思很有可能指代的是當前的美國頁岩油企業,這次石油價格戰的主要挑起對象就是中東產油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OPEC,以及聯合俄羅斯共同抵制,和打擊當前的美國頁岩油企業。2016年中東主要產油國與俄羅斯達成主要的能源交易協議,就是大家一起共同減產提高價格,但是這個減產所空出來的市場卻全部被美國依然由企業占據而去。

2019年美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它的頁岩油 科技 經過改革之後,產油量提升了34%每年提升30%左右,2019年10月份它的產油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250萬桶每日。而沙特之前的最大單日產量也才1200萬桶,俄羅斯就更達不到這個水平了。即便是俄羅斯4月份開始增產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1300萬桶每日。

所以高盛的意思,我們到這里基本上就清晰了,它指的就是當前沙特聯合中東其他產油國以及俄羅斯率先打擊當前的美國頁岩油產業,而在這個相互價格戰中,基本上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這同樣會改變當前的行業競爭格局,尤其是世界能源市場的供應量和增量市場。

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

其實說實話,疫情為什麼會改變石油行業呢?因為這一波疫情引起的是,整個全世界各國都在封鎖,不允許任何人進來。

既是沒有封鎖國家的,那些國家也是要求在進入國家內,先隔離14天,這其實對於外貿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石油行業是你自己的國家在,但不代表你國家會把所有的石油都會用掉,這就意味著你的外貿出口消失了。

一旦外貿出口消失,那石油的外銷會大打折扣。

從這一點而言會直接改變石油的行業格局。

還有一點是這一波疫情的同時,石油行業都在出現問題,石油的價格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短短的,不到一個季度下跌了將近60%。

E. 石油利潤大概是多少

樓主、您好:


歐佩克中東成員國的原油開采成本為每桶2.90美元;中東地區以外的歐佩克成員國的陸上油田開采成本為每桶4.93美元;北海油田每桶10.95美元;中歐和裏海地區每桶7.94美元;墨西哥灣每桶9.02美元;俄羅斯則為每桶11.92美元。
以現在原油期貨70美元一桶計算一下。

一般來說,從世界上大石油公司來看,開采、提煉、銷售都是一體的。
隸屬同一集團的不同部門。很少有單獨的開采公司或提煉公司、銷售公司。至於利潤率,你可以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年報中(稅前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的比值。那就是關於石油公司的綜合利潤率。另外說明的是,現在世界上對石油公司的估值,主要是評價它的石油儲備的市值。


希望能夠幫到您。望採納


F. 為什麼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

先說結論,疫情將美國從世界原油供給體系中踢除,深刻的改變了石油行業!

全球主要的原油出口地有幾個:1、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地區;2、俄羅斯;3、以委內瑞拉為代表的南美;4、北美地區。

1.美國的開采情況

由於開采技術的提升和全球對輕質低硫原油需求增加推動,美國已經成為了全球主要的原油輸出國之一。在2019年6月,美國曾一度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日均出口量超過300萬桶。能源貿易也成為了美國經濟支柱的一部分。

由於美國的原油主要是頁岩油,主要使用水力壓裂法,需要藉助高壓把化學物質與大量水、泥沙的混合物注入地下,壓裂油井附近的岩層構造,進而採集原油和天然氣。這樣的開采方式導致了美國的原油開采成本較高,達到了46美元以上。

2.中東的開采情況

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實現了原油的天然累計,用調侃的話來說,就是你在中東的土地上隨便打一個洞,都可以看到石油從中流出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沙特等國開采原油的成本很低,大約在17美元左右。

3.俄羅斯的開采情況

根據沙特阿美的IPO招股說明書,俄羅斯布倫特原油的開采成本超過40美元/桶(含稅),但由於俄羅斯石油行業的高稅率,除稅後的開采成本應該在20美元左右。

在疫情發生前,國際油價保持在較高水平,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創下達到75.6美元/桶的高點。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開采成本較高的北美地區,原油出口也能得到豐富的利潤,這極大的促進了北美地區頁岩油行業的發展,世界原油供應體系基本形成了美國-沙特(中東)-俄羅斯三角供應體系(委內瑞拉因為受到制裁,出口量有限)。

由於疫情的發生,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生產和消費都出現了大幅的萎縮,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原油需求量急劇下降。同時由於俄羅斯無法和歐佩克達成原油限產協議,國際油價迅速下跌。截至發稿,NYMEX原油報價20.19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當月連續報價在25.29美元/桶。據此價格我們來分析一下石油出口國的盈利情況,在主要的原油出口國中: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地區出口原油,還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俄羅斯出口原油,基本保本; 美國出口原油,每桶要虧損20美元以上!

美國剛剛成為了世界原油出口的主要國之一,這個價格意味著,美國在今年的能源出口幾乎萎縮為0,同時將大大的抑制美國的石油開采活動,新增油井會大大的減少,原有的開采企業可能面臨破產潮。 全球原油供給將從美國-沙特(中東)-俄羅斯三角供應體系演變為沙特(中東)-俄羅斯的兩極供應體系。

同時由於油井的開發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一旦美國的石油(頁岩油)行業被抑制,美國要再次重啟該行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在此之下,世界原油行業將發生重大的改變。

我想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

沙特、俄羅斯兩桶油把持石油價格,一招鮮吃遍天,還製造石油只夠人類使用幾十年的假新聞。

世道變了頁岩油革命發力了!2017年5月北美的頁岩產量達到了世界原油總產量的6%,為528萬桶/天,2019年4月,美國頁岩油達到了859萬桶/天,到2019年12月,美國二疊紀盆地、巴肯、鷹灘等七大產區頁岩油產量突破900萬桶/天,占原油總產量的70%,美國日產原油1290萬桶/天,已經是地球上第一大產油國。

這次沙特俄羅斯趁著新冠疫情危機全球股市暴跌之際,發動價格戰,劍指頁岩油這個打破他們美夢的「惡魔」,不把頁岩油革命之火撲滅誓不罷休。

特朗普的特點就是反應慢,戰火已經讓頁岩油公司岌岌可危,他還沒想明白呢。別想了,三桶油一起談判吧。

現在明白了為什麼特朗普不想跟伊朗開戰?美國制裁伊朗、委內瑞拉依然不改世界石油供過於求的局面。特朗普制裁北溪2號,無非自己多賣石油。特朗普是不是讓沙特多折騰一會兒呢?滅掉沙特才能啟動油價上漲。

疫情只是國際能源轉折的開始。其他國家學會了開采頁岩油,石油比水便宜就是應該的。誰都無法預料石油的未來,拿石油互相欺騙不是好項目了。

依靠石油單一產業的國家,要勒緊褲腰帶過20年苦日子。俄羅斯石油依賴度太高了,不是大國思維。

關於題主提的:為什麼高盛說「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首先石油和老百姓的出行息息相關,也對墨林有一定的影響,墨林以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確實是這個樣子,幾年前沙特為了打擊美國的頁岩油,把油價打到了30美元左右。但是因為需求端還很活躍,再加上沙特本身的財政無法支撐他這個計劃,低油價一共也沒持續去幾個月。

這次疫情直接從需求端開了刀,石油需求可能一時半會上不來,因為疫情結束不知道2020年能不能完全過去。現在雖然歐美已經到達了一個新高峰,但是有些國家我們還沒有看到是什麼樣的情況,比如印度,未來會不會爆出更大的瓜?我們不得而知。

所以,2020年內石油的需求端都不會有明顯的上漲,這確實改變了國際能源的格局。就拿美國的頁岩油行業來說,這次疫情對他們來說將是一次大洗牌。現在小型的頁岩油企業幾乎都扛不住了。但這對於大的能源巨頭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大的收購並購機會。

當這些小的頁岩油企業倒下時,有實力的大型能源企業會把這些倒下的企業收購,好的資產剝離,壞的資產扔掉。預計在2020年結束後,疫情結束後,美國的頁岩油企業會出現新的能源巨頭。

經過這一大輪大魚吃小魚後,美國的能源企業才具有了在能源行業跟沙特俄羅斯群雄逐鹿的實力。這時候才會有真正的三足鼎立的情形出現。在此之前美國雖然石油產量高,但是並沒有集中,無法形成有效的定價權。在此之後,可能他們就有了。

對於能源需求過來說,疫情打壓了油價,對他們好處十分明顯。但是當疫情結束之後,等需求上來之後,美國的頁岩油將成長為另一個巨頭,能源市場又多了一個屠夫。

經濟學的正向思維是需求決定供應!

受疫情的影響,世界范圍內對原油的需求大減,這將驅動原油供應下降。這是理想的供需平衡市場狀態,最重要的目的是維持原油價格的穩定。

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原油的產量相對集中於幾大組織:

以沙特為首的OPEC組織,他們掌握世界上儲量最多、產量最大、開采成本最便宜的原油;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原油財團,他們掌控國際原油的定價權力,掌握頁油生產技術;以俄羅斯為首的原油輸出定向國家,掌握西歐等周邊國家的原油市場。

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原油優勢,這決定了三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

高儲量、高供應、低成本的原油集團OPEC組織希望擴大市場份額,但政治、軍事以及國際地位等的弱勢要求他們只能通過增產降價來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掌握國際原油定價權的美國憑借其霸主地位,意圖通過金融手段來控制原油價格,保證自身頁油權益;

掌握周邊市場份額的俄羅斯也需要通過資源、甚至軍事脅迫保證自己的出口市場。

這就決定了,面對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的狀態下,三個利益集團必然會把存量市場蛋糕保護好,甚至去借機搶奪多方市場蛋糕。

而疫情導致的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定價作用略佔下風,OPEC和俄羅斯藉助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通過增產壓低低油價,成功打擊了美國原油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

而忙於國內疫情防控的美國,面對感染人數的激增、金融市場的崩潰,基本上無暇顧及原油問題。

所以,給了沙、俄兩國「痛打落水狗」的機會。且這種局面會因疫情的影響而長期持續。

當然,隨著疫情的防控,當美國精力恢復以後,還是會認真的處理這個問題,這就是後話了!且聽以後調侃......

這是2020年3月30日高盛的一封報告,原文是:隨著油價低迷期過後持有優質資產的公司越來越少,疫情導致全球原油需求史無前例地暴跌,這可能會永遠改變石油行業。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如下:

我們知道,一國的石油消費增速及其趨勢與該國經濟走勢呈現極強的「正相關」關系。

看看全球經濟的停擺,就知道,這對於石油行業的沖擊。

美油「油價」大幅下跌,美國頁岩油企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他們的生產成本較高,疫情之下的國際原油大跌,很可能讓這些企業破產。很多企業的現金流已接近枯竭,頁岩油又一次受到重創。

當下美國崛起的LGN業務,該業界人士透露,由於一直以來都是長協合同和DES(即目的港交割)交貨方式,目前受到的影響不太大,但若疫情持續半年以上,很有可能對美相關企業和產業鏈造成影響,產生美國內大量失業。另外,受疫情影響,有中方買家正在以不可抗力等原因試圖減少此段時期內的LNG進口量。

油價的大起大落,都意味著,很多小的,新型,抗風險低的石油公司破產以及被賤賣,被收購。

優質資產的趨勢聚合,將徹底形成幾個能源巨頭,不可戰勝的巨頭。

不可戰勝,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既得利益者霸佔上風,意味著不會改變和動搖。

這就是改變,和永久改變的原因。

實則內因有兩個:

1、國際石油持續衰退,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原油需求下降了43.5萬桶/日,4月份,預計需求量將減少到1870萬桶/日。原因一是疫情影響,其二是全球在大力發展新能源 汽車 ,尤其是國內,隨著政策不斷推進,新能源車佔比將越來越大,縱觀全球對於石油的消費呈減少趨勢。

2、俄羅斯與沙特之間大打價格戰,倍受傷害的是OPEC各成員國以及美國頁岩油,雖然這場價格戰是沙特與俄羅斯雙方經濟都造成了傷害,但為了殺敵一千而自損八百在所不惜。

俄羅斯為了自身利益,不惜與美國頁岩油拼價格戰,沙特為了限制伊朗發展,也是大大出手,這也是俄羅斯與沙特聯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大國之間的博弈並非一句兩句能說清楚,這次價格戰之後,雙方一定還會重返談判桌,來達到各自想要的目的。

海外疫情不斷惡化,沙俄油價戰毫無緩和跡象,國際油價持續保持在低位,如果這種情況延續下去的話,世界石油市場就會重新洗牌,誰的開采成本高誰就會被最先淘汰出局。如果按這個邏輯推理的話,美國頁岩油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因為美國頁岩油開采成本最高。但是,很多時候,現實和邏輯是不一樣的,沙特想用油價把美國頁岩油淘汰出石油供給市場,這可能嗎?成功的概率很低。

首先,供需關系看

現在頁岩油產量是世界第一,比沙特和俄羅斯還要高,沒有了頁岩油誰來填補這一塊,前提還要把油價維持在低位,只要油價漲到50美元以上,頁岩油就存在利潤空間,就會死灰復燃。當前世界,歐美國家發展到了瓶頸,用多少油基本穩定了,可發展中國家的用油量還在上升,這也是一塊缺口。因此,沒有頁岩油,只靠傳統石油根本就填不上這個坑。

其次,美國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國家

美國是什麼國家,是世界霸主,軍事,經濟、外交、金融無一不是,石油這樣一個大市場想要把美國踢出去,可能嗎?想想當年美國沒有頁岩油時,都會想辦法控制石油,把美元和石油捆綁在一起,更不用說現在有了頁岩油了。不要小看美國,有的是辦法讓油價恢復正常,只是現在被疫情和經濟拖累而已,什麼時間有餘力了,有的是辦法搶占石油市場。比如增加石油的進口關稅,這樣就可以保住本國的市場,日本國內寧願吃著天價的大米,也不降低糧食關稅,美國不會嗎。還可以挑起戰爭,沙特不聽話,在中東再扶持一個傀儡去搞沙特,或在沙特內部搞一場政變,這種事對美國來說手到擒來,只要有美元,總有勢力會出頭。

最後,疫情影響,經濟危機只是暫時影響了石油需求,終究會恢復正常

現在石油需求因為疫情和經濟危機影響下下降,但這種情況終久不會持續,能持續多久不好說,美國頁岩油企業在美聯儲背後支撐下如果挺過去也不是不可能,再說了,美國是一個多元化國家, 科技 、石油、地產、服務業齊頭並進,不向沙特和俄羅斯,國家收入太單一,最後誰先抗不住,真不好說。

總結,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石油行業,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但可能太小。如此大的一塊肥肉放在美國的面前,美國會不動心才怪,何況美國已經嘗過個中滋味,國家強大了,再加上不要臉的特性,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嗎。

都說此次疫情對世界格局和世界經濟的影響的不亞於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石化行業尤其如此,高盛的判斷決不是危言聳聽。

一、疫情對油氣市場的影響

1、首先對原油市場的影響

(1)國際市場: 根據IHS公司預計,由於此次疫情影響,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費增量同比將由此前預計的60萬桶/日變為負增長(-50萬桶/日),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費水平將同比削減110萬桶/日左右。此次疫情加劇了全球石油市場過剩態勢,出現了推低油價的「極端情景」。疫情發生以來,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破60美元/桶,從1月22日62.3美元/桶降至2月11日的54.01美元/桶,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持續徘徊在55美元/桶左右。

(2)國內市場: 201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超過5億噸(相當於進口1000萬桶/日),石油消費量達到6.9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至72%,石油消費量佔全球消費總量已達14.5%左右。原預計2月全國石油消費水平同比將增加70萬桶/日,受此次疫情影響,IHS公司預計2月全國石油消費量同比將至少下降300萬桶/日,佔全國平均消費水平(1400萬桶/日左右)的約21%,3月份消費量將有所收窄。

2、其次對天然氣市場的影響

(1)國際市場: 2019年全球天然氣產量4.11萬億m3,消費量3.98萬億m3,市場供應寬松。在此次疫情的沖擊下,預計全球LNG消費的增量將從2019年的5000萬噸左右降至2020年的2000萬噸以下。2019年,東北亞(中日韓)地區的LNG現貨價格約6美元/MMBTU,全年平均進口價格(含長約)約9.2美元/MMBTU。此次疫情引起LNG價格進一步下降,預計2020年東北亞地區LNG現貨價格可能跌至5美元/MMBTU以下,進口價降至8美元/MMBTU左右。

(2)國內市場: 2019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含LNG)首次超過3000億m3,達到3030億m3,進口天然氣(含LNG)1373億m3,對外依存度超過45%。按照IHS公司原來的正常預測,2020年中國天然氣及LNG的消費量將達到3270億m3,同比2019年增長8%。由於此次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回落到6%左右,達到約3210億m3。

二、疫情對石化行業的影響

疫情發生以來,上游油品及石化原料生產企業由於其連續化生產特點,尤其是國內大型煉化企業大部分都處於開工生產狀態,運行態勢總體保持良好。但就行業整體運行來看,出現一些新問題:一是原料及產品運輸受限,造成產品庫存上漲,裝置開工率下降;二是部分地煉企業和下游加工企業出現資金緊張、負債率增加甚至面臨資金鏈斷裂的狀況;三是下游油品、化學品消費減弱,產品出口壓力增加,一部分企業由於延遲交貨,出口訂單被迫取消;四是部分下游企業用工及防疫用品出現短缺,對企業正常開工造成較大影響。

此次疫情對石化產品生產及消費的具體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成品油需求疲軟、銷量下降、終端消費放緩疫情發生以來,由於企業延長假期、高速公路限行、公共交通基本停運、私家車出行銳減,國內汽油消費量急劇下降。另外,由於大型戶外工程、工礦企業、物流運輸等行業短期內難以復工,柴油消費需求進入「冰點」,而原本春節以來加速增長的航空客運市場發生了難以避免的「跳水」之勢,航煤需求面臨尷十分尬的境地。綜合預計,1-2月國內成品油市場消費量將出現明顯回落,跌幅在30%左右。由於市場消費觸底,預計成品油產量減少30%左右,汽柴油表觀消費量跌幅在35%左右,終端消費量(加油站銷量)大幅下滑;汽柴油售價寬幅下調,89#汽油價格已從1月份的8705元/噸下調到2月上旬的8285元,0#車用柴油價格從1月份的7710元/噸下調到2月上旬的7305元/噸,油品消費疲軟導致煉油企業成品油庫存上升。

(2)石化基礎原料需求大幅下降,短期化學品市場波動激烈。

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大型石化裝置生產運行基本保持穩定,但下游加工企業延遲復工,農膜、食品包裝、塑料管材需求受到開工抑制,石化原材料需求顯著下降,因此上游石化裝置大部分被迫降低生產負荷,導致企業產品產量及銷量同時降。大宗化學品下游的紡織、建築地產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復工推遲,使得用於化纖、建材等領域的大宗化學品(如乙二醇、PTA等)銷售也將受到一定影響。根據IHS公司預測,如果2020年我國GDP下降1%,乙烯、丙烯、甲醇、苯、對二甲苯等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國內需求損失在200萬噸以上;如果GDP下降2%,上述5種原料需求損失在400萬噸以上。

(3)口罩/防護服等醫用品需求爆發式增長,聚丙烯醫用料及無紡布產能迅速激活

隨著此次疫情的蔓延,防護用品尤其是口罩、防護服及消毒液等醫衛用品需求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在此嚴峻形勢下,上游石化企業及時調整生產計劃,確保原材料全力保供。從產業鏈分析,口罩、防護服是由上游的聚丙烯原料經過一系列加工得到無紡布,無紡布再加工製得口罩和防護服。通常1噸高熔聚丙烯纖維可生產一次性外科口罩90~100萬個,生產N95醫用防護口罩20~25萬個。目前口罩和防護服產能已全面恢復,但與疫情防控期間國內民眾巨大的消費需求相比,目前口罩產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供應缺口,需要繼續增加產能,確保供應。

除了口罩和防護服用聚丙烯纖維料(噴融無紡布)外,聚丙烯透明料(注射器)、聚乙烯(透氣膜)等石化原料生產需求明顯提升,這類產品較少受到生產企業延遲復工的影響,通過全力生產可滿足抗疫需求。經過此次疫情,未來民眾對於口罩的消費習慣可能會有所改變,同時醫療衛生行業將更加重視醫用品的應急儲備,聚丙烯、聚乙烯等潛在的消費增量有望進一步提升聚烯烴行業發展景氣度。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國石油大慶煉化、撫順石化、大連石化、蘭州石化、獨山子石化、寧夏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吉林石化等煉化企業,提前結束春節休假,對生產醫用料的聚丙烯裝置進行升級管控,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口罩、防護服等用緊缺醫療物資原材料。截至2月9日,中國石油已累計生產醫用物資原料6.43萬噸,累計出廠5.53萬噸,及時供應下游生產企業,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4)消毒用品需求激增,市場供應滿足需求

疫情發生以來,84消毒液、洗手消毒液和75%醫用酒精等消毒用品需求激增,目前我國消毒用品產能供過於求,完全可以滿足需求。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我國共有消毒液生產企業433家,其中84消毒液企業95家,平均開工率目前僅60%,日產量1579噸,另有庫存1908噸。84消毒液的原料是次氯酸鈉,按照一般含量5%-6%計算,日需求量100噸。我國次氯酸鈉日產能1萬噸左右,雖然目前復產率不高,但產量近5000噸,因此,84消毒液市場供應非常充足。另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我國洗手消毒液生產企業70家,目前日產量達到140噸左右,庫存200餘噸,供應量充足;醫用酒精生產企業59家,日產能407噸、產量200多噸,加之我國乙醇生產企業都可以生產95%以上酒精,日產量900噸,能夠充分保證醫用酒精原料供應。此次疫情發生後,影響消毒用品市場供應的因素主要是運輸瓶頸。在疫情嚴峻形勢下,防護用品的運輸優先順序較高,有可能出現產品交付滯後的現象。

三、石化行業應對措施

從整體情況看,近年來國內煉化新增產能較多,市場本身存在供過於求的風險。本次疫情在短期內將對實體經濟帶來較大沖擊,煉化產品市場供過於求的風險加大。從積極的角度看,煉化產能將得到優化,有利於 社會 資源向競爭力強的企業集中,降低 社會 平均成本,促進煉化行業向高質量發展。從國家出台的財政政策看,減稅和基礎建設投資力度將加大,有利於加快5G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步伐,特別是在5G基礎設施以及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為高端石化產品帶來較大的市場空間和機會,從而加快石化產品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針對疫情影響,下一步石化行業應如何應對,提出如下措施建議:

(1)加快消化成品油庫存,進一步增強煉化一體化及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短期看,疫情對成品油銷售帶來嚴重沖擊,生產企業庫存處於高位,在相關行業陸續復工後,市場將會經歷一段消化期,預計一季度國內成品油銷售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隨著疫情後期私家車、物流、公共交通等的逐漸恢復,成品油市場總體呈現上行趨勢。地煉企業庫存壓力大,應設法消化庫存;主營煉油企業應控制油品外采數量,加大出口,積極排產。長期看,石化行業應在優化裝置工藝流程和生產負荷、加強區域內企業間的儲運協調能力、增強煉化一體化以及應對大型突發事件預案方面有所作為。

(2)優化完善下游產業鏈,彌補醫用聚丙烯專用料及無紡布等相關領域產能短板

疫情發生以來,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等物品出現嚴重短缺,其原因並非上游聚丙烯原料供應不足問題,而是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下游無紡布及口罩終端生產線總體產能不足、生產周期較長等因素所致。此次疫情後,需要行業人員深入思考,共同行動,加強上下游企業間的聯合,持續優化聚丙烯醫用料產業鏈和新產能布局,彌補產能短板,提升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為及時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保障。同時,需要密切跟蹤以5G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狀況,掌握行業動態,加強企業合作,明確細分市場需求,提前布局,加快新產品開發,提高市場競爭力。

相信不同的石化企業和組織正在調動一切資源,爭取在這次變革中尋找到新的機遇。

我個人來看,疫情只是導致石油行業大洗牌,很多石油公司難以在這種嚴寒中生存下去,另一些成本低、市場反應靈活的公司或許能熬下去,等到春天到來。


如果沒有發生新的能源革命,石油還是人類主要的能源,那麼石油行業就不會被根本改變。等到經濟恢復,對石油的需求就會恢復,那麼石油業的春天就會再次來到。

G. 假設原油寶50美元買空100手,跌到-40美元賺多少

原油寶價值50美元的時候買空,如果原油暴跌至-40美元,這個時候能賺多少錢呢?關於這個問題,涉及原油專業投資知識和數學知識,下面進行分析解答。

原油期貨1手原油是多少桶?

根據美國原油期貨的規定,美國大原油1000桶/手,小原油500桶/手。

而我們國內合約要小一點,根據上海期貨交易所的規定原油一手是100桶。


根據這個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可以得知,90萬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為637.182萬元人民幣。

總結

通過上面計算得知,假如在原油50美元買入100手空單,當原油暴跌至-40美元之時,可以賺到90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為637.182萬元。(提示:以上這些數據存在誤差,畢竟沒有考慮杠杠,以及交易手續費。)

綜合這個問題告訴我們大家一個道理,原油投資是高風險高收益,錢都是數字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建議大家,別盲目投資原油,建議大家遠離原油投資為好。

H. 美國石油進口來源

2018年7月,美國進口石油最多的五個國家是:加拿大第一,每天415.7萬桶;沙烏地阿拉伯第二,每天87.6萬桶;墨西哥第三,每天86.1萬桶;第四是委內瑞拉,每天62.5萬桶;伊拉克是第五大產油國,每日為48.5萬桶。

拓展資料:
美原油暴跌是一個綜合問題。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近期主要產油國原油供應量增加;第二,世界對原油的需求正在逐漸下降,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石油需求國的需求最近一直在持續下降;第三,因為美原油儲量不斷上升,達到歷史新高,這也是下降的原因。
原油暴跌可能會影響的方面有:首先,原油價格暴跌,而油價或迎來下跌,這將刺激石油產品的使用,比如大排量車又會變得有吸引力。
其次,油價下跌可能會阻礙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高油價不僅為投資這些新技術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還間接為發展新能源提供輿論和政策環境,如果油價未來進一步下跌,新能源將失去在短期內的競爭優勢,能源創新速度將放緩,油價最終將再次上漲。
第三,油價暴跌會造成石油相關金融資產的風險,石油公司和其他能源公司的股票可能會進一步下跌,能源債券和衍生品也面臨風險。
最後,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上游市場原油價格下跌帶來的好處不會像想像中那麼大。以航空公司為例,由於航空燃油成本通常可以佔到航空公司運營成本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而國際原油價格已經下跌,理論上我們應該大幅降低迎來的機票價格。
2017年,美國石油的進口量是1014萬桶,主要來源於世界84個國家,包括原油、石油產品、乙醇和生物柴油。在其中,原油占所有石油進口的79%,非原油產品佔21%,當年,美國向世界上168個國家出口石油,每天的數量為638萬桶,而其中18%是原油,82%是非原油類石油產品。
從2017年相關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美國出口絕大部分是加工石油產品,進口原油占絕對比例。這表明美石油加工業非常發達,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能向世界市場出口大量石油產品。與主要出口原油的石油輸出國相比,美國石油工業可以獲得更多的額外利潤。

I. 美國賣儲備油庫的石油是為了賺世界各國的錢,還是只賺能源需求國的錢

美國是為了全世界各國的錢。美國作為世界上非常強大的國家,在經濟實力上非常強大,但是美國對於世界石油資源的需求量還是非常大。美國通過儲備油庫來達到自己的經濟利益。

中東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地區的觀念是通過石油來換取了很多的財富。但是美國對於石油的需求量非常的大,不可能依靠著在中東進口石油,美國想通過賣儲備油庫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J. 關於美國石油出口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並不一定就表明美國在走下坡路,當經濟不景氣肯定是影響這一變化的因素之一。我們還應該考慮美國國內能源形勢的新變化。

由於美國經濟是傳統的面向世界市場的開放型經濟,當自給有餘時大量出口;在國內石油不能滿足供應且總體成本越來越高時,就大規模地將投資和經營向國外轉移,以獲得利潤並滿足國內供給。這就是你所謂的下坡路。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直接反映了美國能源供應格局發生了變化,間接反映了美國能源消費格局的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與經濟、技術有關。由於基礎設施完善,加上多數氣田離用戶並不太遠,美國天然氣的利用率較高。同時,美國把減少對國外石油依賴相當大的期望寄予石油替代品上。早在2006 年的國情咨文中就強調了這一點。「擺脫對石油依賴的最好方法是依靠科學技術⋯⋯通過開展乙醇、燃煤電廠、太陽能、風能技術以及核能領域的研究。這也側面說明資源不是戰略武器的唯一形式,科學技術也能提供戰略武器。

美國國內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仍然放慢,對石油產品需求不足,必然影響美國對石油產品的消耗,降低了石油的進口。同時,美國煉廠剩餘的煉油產能只能進一步地依賴出口市場,這樣必然會對世界能源市場供應產生影響。當然,美國目前的出口狀況僅反映了美國短期的能源市場變化。未來15年到20 年,美國的原油處於凈進口國量地位,這一根本格局仍將難以得到改變。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很大,而其國內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量。

受影響是肯定的,但是否落空短期內還不好判斷。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想通過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進而控制東石油以及中東石油運輸線。滿足自身的石油需要,還主導了國際石油價格。美國控制中東石油,就是想把歐盟、日本等盟國的能源需求操控在自己手上,然後可以抑制它們的經濟發展,以保住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利用伊拉克戰爭打擊歐元,以保持美元的強勢地位。
我國高調支持歐元低位一方面是希望歐元能與美元抗衡,同時希望加強中國同歐盟國的合作。

但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打破了美國伊拉克戰爭的利好局勢。此次危機已波及全球,並且對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影響極其嚴重,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一次危機;從影響的深度來看,已造成三大經濟體相繼陷入衰退,並且預計衰退將持續。從發生的原因來看,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體系內部的危機,由於金融體系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此次對於金融體系的摧毀性打擊,將導致市場化融資和信用體系的重新建立;危機將重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話語權之爭,世界經濟、政治、金融、貨幣等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