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小海豹為什麼要去吃石油
擴展閱讀
石油卡掛失了怎麼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體產品哪個好 2025-05-12 14:24:51

小海豹為什麼要去吃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8-07 06:33:15

① 小海豹的游戲介紹

操作:採用觸屏操作模式
畫面:畫質清晰,優美,歡樂的海底世界,非常的有好感的音樂
音效:不錯的音樂效果,聽上去很休閑
可玩性:休閑益智的游戲,玩起來很不錯,樂趣無窮,值得一試
小海豹_Num Nums 詳細介紹:
寧靜的海上一群魚兒過著快樂的生活,直到人類在這里建起了海洋油井平台……
不幸的是海底的石油管道破裂了!黑色的石油污染了大海,產生了很多可怕的怪物,倖存的小傢伙們要從它們的追捕中逃脫。快來加入拯救小動物行動吧,
你只要輕輕點擊小動物們上方的泡泡為他們指路,他們就會游過去。你幫助他們游得更遠就能獲得更高的分數,注意躲開那些黑色的壞傢伙!
最重要的是,小動物們是我們的家庭成員,我們有責任愛護他們,讓我們共同保護美麗的大海!
您只能點到大圈內的氣泡。
為了擺脫污染物和壞魚們請盡量向上游吧。
有多種氣泡能給你特殊的能力。
升級各種能力可以使小傢伙們游得更遠。
有多種可愛的小動物可以選擇。
你不但可以看到本地的排行榜,還可以通過Game Center和全球的玩家一起比較和交流游戲結果

② 小海豹應用程序是什麼

是小海豹沖沖沖。
小海豹應用程序是小海豹沖沖沖,是一款游戲。
小海豹沖沖沖(Num Nums)是一款運行在安卓平台上的休閑益智游戲,在大海的深處生活著一群快樂的海洋生物,有一天海洋上的鑽井平台泄漏,大量的石油污染了海洋生物,使他們變成僵屍,現在你要幫助我們的主角小海豹躲避危險,一路沖沖沖.游戲畫質清晰優美,歡樂多彩的海底世界,動感悅耳的游戲音樂.玩起來很不錯。

③ 小海豹為何被叫做脂肪陛下

因為它吃得太胖了,所以被網友稱為「脂肪陛下」。

一隻可愛的海豹,名叫什利西克,半年前獲救後人們試圖把它放歸自然,但三周後,什利西克又回來了。現在,它被安置到了聖彼得堡近郊的「一居室」居住——在這里有一日三餐,每天還有兩公斤的魚吃。

有網友給它取外號,戲稱它為「脂肪陛下」,因為它的確吃得太胖了。

(3)小海豹為什麼要去吃石油擴展閱讀

海豹的生活習性

海豹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繁殖期不集群,仔獸出生後,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後,家庭群結束。在冰上產仔,當冰融化之後,幼獸才開始獨立在水中生活。少數繁殖期推後的個體則不得不在沿岸的沙灘上產仔。以魚類為主要食物,也食甲殼類及頭足類。

在自然條件下,海豹有時在海里游盪,有時上岸休息。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例如,在中國的遼寧盤山河口及山東廟島群島等地都屢見有大群海豹出沒。海豹的游泳本領很強,速度可達每小時27公里,同時又善潛水,一般可潛100米左右,南極海域中的威德爾海豹則能潛到600多米深,持續43分鍾。海豹主要捕食各種魚類和頭足類,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kg魚。

④ 小海豹的吃喝

剁碎的新鮮海魚吧,海豹館好像大多用鯖魚

⑤ 北美海豹的保護級別

一六七五年,英國探險家威廉·丹皮爾的探險記錄中也曾詳細地記載著:一些西班牙人乘著船,單手持著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們竟絲毫意識不到將要發生什麼事情,而是穩穩地呆在原處。
就連居住在牙買加的英國人也都趁著當時的那股捕獵浪潮,大量獵殺美洲海豹。
下面這個片斷記錄的是二十世紀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們獵殺塔德果海豹的場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時候會暫時離開大海。對於人們來講,這段時間就是捕獵海豹的絕好季節。人們不去追趕成年海豹,而是把目標瞄準了有著雪白毛皮的、剛剛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們捕殺美洲海豹的目的並不是要得到它們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過加熱會成為油。與鯨的脂肪作用是一樣的,可用來點燃照明。
在歐洲盛行航海的時代里,發現海豹群與開采出一個石油井一樣令人興奮。無論是獵殺海豹還是獵鯨,就好比是當時的某個石油井被人們開采出來。以後,以采礦為生的其它人就乘著熱浪蜂擁而上,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幸運地存活下來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紀來臨,然而等待它們的都是更加先進的獵槍。人們越來越難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後一隻海豹出現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樣種類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樣面臨著滅絕的危機。不過,最近,隨著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增強,夏威夷海豹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總而言之,動物的數量無論是增加還減少,都是取決於人類自身的!

⑥ 生活在南極的動物:生命如何在地球最冷之地生存

生存於南極洲種類不多的生物,有著奇特的環境適應能力。主要表現在耐黑暗、抗低溫、耐高鹽、抗乾燥等方面。在漫長的極夜裡,南極洲的生物主要通過變換自身的顏色、改變代謝方式、休眠等辦法求得生存。在維多利亞地的一個淡水湖裡,有一種「湖藻」能忍受4個月的極夜,在極夜來臨前,它能充分利用白晝的陽光,高效率地進行光合作用,合成大
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除供它生長發育外,還將剩餘部分排到體外,貯存在它生活的水環境中。在極夜期間,它就停止光合作用,並吸收它釋放出來的有機物,維持最低限度的代謝,就能發育生長。有一種名叫輪蟲的生物,它可以不吃不喝地休眠4個月,度過漫長的極夜。還有一種名叫「冰雪藻」的生物,有陽光時,它便成綠色,黑暗時便成藍綠色,依靠這變換,吸收不同波長的光進行光合作用而生存下去。

南大洋魚類的抗低溫本領,早為人們所熟知,南極鱈魚抗凍蛋白的發現,揭開了南大洋魚類抗低溫的秘密。因為,抗凍蛋白能降低魚類血液的冰點,使它們在低溫下不凍結,現在人們正依照鱈魚抗凍蛋白的結構,人工合成抗凍劑,用於醫學和日常生活。某些南極鳥類,還具有同一軀體兩種體溫的特性,有人測得南極海鷗雙爪的溫度只有0℃,而身體其他部位的溫度卻為32℃。這樣,當它站在冰上棲息時,就縮小爪與冰之間的溫差,以減少體溫的散失。獨特的南極環境,孕育著奇特的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種適應性,為科學家研究生物的進化和適應能力,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南極冰雪中有沒有生物?

從表面看,南極大陸周圍的海冰非常潔白乾凈,一塵不染,如果你看到在海冰上鑽取的冰芯或是看到破冰船翻起的海冰,就會發現海冰中間是黃褐色的,原來,南極大陸周圍的海冰中間,生活著大量的藻類,即便是在南極寒冷的冬季也進行著光合作用。但你知道嗎?在在終年嚴寒的大陸深處,甚至在幾千米厚的冰雪之下,仍然存在著堅強的生命!最近,俄羅斯南極考察站的科學家從南極冰下3500多米處鑽取到了一些生物。科學家利用一種專用微生物鑽探裝置取得了南極超深度冰層樣品。冰層樣品在嚴格消毒和密封的容器中融化,研究人員在融化的冰水中發現了具有生命形式的細菌、硅藻、酵母、菌類。令科學家驚奇的是,這些富有生命力的有機體竟能在3500多米深的冰層里生存。對於這些生命物質的研究將有助於人們了解南極冰層深處的生態環境,從而進一步發現南極冰下不為人所知的一面,為進一步揭開南極奧秘提供了重要幫助。

南極有開花植物嗎?

遍地鮮花的草地是人們經常會看到的賞心悅目的景象,南極洲不但沒有這樣的美景,就連開花植物也是不多見的。開花植物是南極洲的稀有植物,僅分布在南極半島北端和南極大陸周圍的海洋性島嶼上。地球上開花植物的南界約在南緯64度,南極半島的北端和某些島嶼剛剛越過了「開花植物線」。南極現有的3種開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種是墊狀草,另兩種是發草屬植物,其形態近似於禾本科植物,葉狹長,脈平行,有節,小穗狀花序。它們對南極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生命周期和花期長,屬多年生,有人企圖將它們從南極半島移植到英國的哈利站,但沒有成功。

南極有幾種企鵝?

世界上約有20種企鵝,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極大陸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陸沿岸和某些島嶼上。南極企鵝有7種,約有1.2億只,它們是: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又名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又名南極企鵝)、王企鵝(又名國王企鵝)、喜石企鵝和浮華企鵝。這7種企鵝都在南極輻合帶以南繁殖後代,其中前4種在南極大陸上繁殖,後3種在亞南極的島嶼上繁殖。

南極有多少只企鵝?

南極企鵝的種類並不多,但數量相當可觀。據鳥類學家長期觀察和估算,南極地區現有企鵝近1.2億只,佔世界企鵝總數的87%,佔南極海鳥總數的90%。數量最多的是阿德雷企鵝,約有5000萬只,其次是帽帶企鵝,約300萬只,數量最少的是帝企鵝,約57萬只。

南極企鵝有什麼生活習性?

企鵝是海洋鳥類,雖然它們有時也在陸地、冰原和海冰上棲息。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里和陸上的時間約各佔一半。

企鵝不會飛,善游泳,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端足類、烏賊和小魚。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千克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00萬噸,佔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

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雷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企鵝喜歡群棲,一群有幾百隻,幾千隻,上萬只,最多者甚至達10~20多萬只。在南極大陸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企鵝聚集的盛況。有時,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面朝一個方向,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在等待和歡迎遠方來客;有時它們排成距離、間隔相等的方隊,如同團體操表演的運動員,陣勢十分整齊壯觀。

世界上最大的企鵝是哪一種?

帝企鵝又稱皇帝企鵝,是南極洲最大的企鵝,也是世界企鵝之王,它已經成為南極的象徵性動物。帝企鵝身高一般1.20米,體重可達40~50千克。其形態特徵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黃色羽毛,向下逐漸變淡,耳朵後部最深,全身色澤協調,莊重高雅。帝企鵝在南極嚴寒的冬季冰上繁殖後代,雌企鵝每次產1枚蛋,雄企鵝孵蛋。其次是與帝企鵝外觀非常相似的王企鵝(又名國王企鵝),王企鵝身高一般在90厘米左右,體重12千克左右。

為什麼帽帶企鵝又被稱為警官企鵝?

南極帽帶企鵝身材不高,也不好管閑事,卻因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條紋,配上同樣的頭頂毛色,像海軍軍官的帽帶,顯得威武、剛毅,被人稱之為「警官企鵝」。

帽帶企鵝身高43~53厘米,體重4公斤,最明顯的特徵是其生殖季節在冬季,雌企鵝每次產2枚蛋,孵蛋由雌、雄企鵝雙方輪流承擔,先雌後雄,雌企鵝先孵10天,以後每隔二、三天,雄、雌企鵝輪流換班,雛企鵝2個月後即可下水游泳。

喜石企鵝真的喜歡石頭嗎?

喜石企鵝真的喜歡石頭。

喜石企鵝是冠企鵝中的一種,身高44~49厘米,體重約2.5公斤,是南極企鵝中最小的一種。它喜歡棲息於石塊、卵石密布的山坡和高地和海灘,銜石、啄石、玩石似乎是它的本能和習慣,用石頭築巢更是它的拿手好戲。有趣的是就連它求愛時也是向對方贈送一塊漂亮的小石子,用作定情的禮物。

企鵝為什麼不怕冷?

企鵝能在南極落戶,並在那裡生兒育女,一代一代傳下去,成為冰雪世界的永久居民,這確實是生物界的一大奇跡。特別是帝企鵝能在南極的冬季繁殖,更是生物界的一大壯舉。登上南極大陸的人們,無不為之感嘆萬分。

企鵝為什麼有這種驚人的抗低溫的本領?它有什麼特殊的構造和特異生理功能呢?這些都是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科學家早已對此進行了研究,然而這個謎並沒有完全揭開,只是略知一二。

企鵝具有適應低溫的特殊形態結構和特異生理功能。企鵝身被一層羽毛,仔細看來,這一層羽毛可以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細長的管狀結構;內層為纖細的絨毛。它們都是良好的絕緣組織,對外能防止冷空氣的侵入,對內能阻止熱量的散失。絨毛層能吸收並貯存微弱的紅外線的能量,作為維持體溫、抗禦風寒之用。企鵝體內厚厚的脂肪層大約3~4厘米,特別是那些大腹便便的帝企鵝,脂肪更厚,脂肪層是企鵝活動、保持體溫和抵抗寒冷的主要能源。企鵝懷卵和孵蛋時,不吃不喝,就是靠消耗自己的脂肪層。雄企鵝孵蛋時,脂肪層消耗90%。

維持低代謝水平是企鵝適應低溫的一種生理功能。科學家為了闡明企鵝的代謝率,測定了在不同溫度下企鵝吸收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量。結果表明,在一23度~-25度的溫度范圍內,企鵝所消耗的能量幾乎恆定。

企鵝是溫血動物,體溫恆定,一般保持在37度左右,但是有時會產生同體異溫的現象,即身體的溫度比腳的溫度高,這是防止體溫散失的一種適應能力,因為腳通常站在溫度較低的冰雪上,腳的溫度低,可降低熱量散失的速度。

此外,企鵝一年一度更換羽毛,也是適應環境的措施之一。大約在每年9~10月,企鵝開始脫毛,它的脫毛方式也很簡單別致,新毛不斷長出,把舊毛頂掉,當舊毛脫光時,新的羽毛業已長齊,冬季也就來臨了。企鵝的這種逐漸更換羽毛的方式,比一次性脫舊換新優越,避免了因脫換羽毛而凍死的危險。

企鵝是怎樣孵蛋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鳥類是由雌鳥完成孵蛋任務的,有時雄鳥根本不參加孵蛋和撫育後代的工作。但在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的南極洲,養育後代不可能由雌企鵝單獨完成,於是,企鵝爸爸就承擔了孵蛋的艱巨任務,成為鳥類中不可多得的模範丈夫。

南極在4月份開始進入冬季,帝企鵝便上岸尋找安家的寶地,它們一邊走,一邊追逐、嬉戲,談情說愛,尋找配偶,過起家庭生活。雌企鵝在5月份左右產蛋。帝企鵝每次只產l枚蛋,其它企鵝每次產2枚蛋。企鵝每年繁殖一次,雌企鵝產蛋後,就暫時完成任務了,雌企鵝在產卵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體能,早已飢腸轆轆了,於是不顧一切地奔向海邊去覓食。孵蛋的重任便交給了雄企鵝。

帝企鵝的耐寒能力超出人們的想像,但想要在零下40度的條件下孵出小企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帝企鵝但不能直接放在地面或冰面上,否則就會把未出世的企鵝寶寶凍壞的,於是企鵝爸爸雙腳並攏,用嘴把蛋滾到腳背上,其目的就是不讓蛋直接接觸地面。然後,充分利用大腹便便的特點。用腹部的皺皮把蛋蓋上,真如同一床羽絨被一樣,給未來的小寶貝製造出一個溫暖舒適的窩。成千上萬的雄企鵝,為了保暖,背風而立,肩並肩地排列在一起,一動不動,不吃不喝,一心一意地孵蛋。大約60天之後,雌企鵝吃飽喝足,膘肥體壯,准確地找到它的丈夫,這時,小企鵝才剛剛出世。雌企鵝接過養育後代的重任,用它在胃中儲存的營養物質喂養企鵝寶寶。這時,骨瘦如柴,精疲力盡的企鵝爸爸放下重擔,奔向大海,去尋找美味的南極磷蝦。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鵝都是由雄企鵝孵蛋。比如,在南極地區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阿德雷企鵝的產卵、孵蛋時間是在夏季,雌企鵝每次產兩個蛋,然後就把蛋交給丈夫,自己下海覓食。雄企鵝接過蛋後,認真守護,直到雌企鵝吃飽喝足返回後,才開始由雌企鵝正式孵蛋,孵蛋期一般需要兩個月左右,每次通常只有一隻小企鵝能夠成活。也就是說,阿德雷企鵝是由雌企鵝完成負孵蛋的。而另一種叫金圖企鵝的和帝企鵝一樣,產蛋期也是在冬季,所不同的是金圖企鵝的孵蛋任務是先雄後雌,執行的是夫妻換班制.每隔1~3天換班一次。因為、金圖企鵝的孵蛋期長達七、八個月,而不像帝企鵝孵蛋期才兩個月,忍一忍就挺過去了。在長達七、八個月的時間里,看來不換班是堅持不住的。

你知道企鵝也有幼兒園嗎?

幼兒園是社會的產物,應該是在只有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產生的,但在南極企鵝社會中,也有企鵝幼兒園。開始這讓人們覺得非常有趣,細細一想,又覺得合情合理,這是企鵝對抗南極嚴酷的自然環境的發明創造,有利於企鵝群體的繁衍生存。

很多去過南極的人,都看到過幾只大的帝企鵝周圍有很多的雛企鵝,幾只大的帝企鵝儼然像警惕的哨兵一樣,左顧右盼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是在小企鵝孵出一個月以後,自己已經能獨立行走、開始遊玩的情況下。它們的父母為了給小企鵝更多的營養,要去尋覓更多的食物,同時也為小企鵝盡快地成長,使小企鵝學會自立,就把它們交付給幾只大企鵝看管,這樣,就形成了企鵝「幼兒園」。幼兒園的小企鵝有時會受到賊鷗的侵襲,此刻,負責看護的大企鵝就會發出求救信號,招呼鄰居前來增援,對來犯之敵群起而攻之。大多數小企鵝很聽話,但也有個別不守紀律的小企鵝到處亂跑,這時,負責看管的大企鵝就會用它尖間的嘴啄一下亂跑的小企鵝,讓它歸隊。那些小企鵝非常活潑可愛,耐心地等待著它們的父母來接它們,它們的父母回來之後會從叫聲中准確地判斷出自己的兒女。一般來說,小企鵝從生下來3個月左右就可以遠離父母,開始獨立生活了。

企鵝能游多快?

企鵝不會飛,在海里游動速度一小時可達20~30千米,為了減小前進阻力,企鵝經常在快速游動時躍出水面,與大家所熟悉的海豚躍出水面的動作有些相似。南極的海冰邊緣經常是陡直的,冰面距離海面有時將近一米,企鵝又不會爬,那他們怎麼上冰呢?沒關系,企鵝自有絕招,它們先是快速游動,在距離冰邊緣不遠處躍出躍出水面,它們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呢。企鵝在空中保持頭上腳下的直立姿勢,雙腳踏上冰面,身體就勢向前一傾,改用腹部滑行的姿勢減低前進速度,滑行一、兩米後再站立起來。有時,如果出水動作完成得好,企鵝可以落下後直接站在冰面上呢。

企鵝的天敵有哪些?

南極企鵝的天敵有兩個,一是來自空中的南極最常見的猛禽——賊鷗,二是南極水中的猛獸——豹形海豹。雖然,南極的企鵝選擇在南極的冬季進行繁殖,是為了避開天敵的侵襲,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企鵝也有旦夕禍福。冬季偶爾也會有天敵出沒,萬一孵蛋的企鵝碰上這些凶禽、猛獸,也是凶多吉少,不是企鵝蛋被吞,就是蛋碎。這種悲慘景況時有發生。

南極的海豹有幾種?

全球共有34種海豹,約3500萬頭,南極地區有6種,它們是象海豹、豹形海豹、威德爾海豹、食蟹海豹、羅斯海豹、南極海狗,總共約3200萬頭,佔全球海豹總量的90%。在這6種南極海豹中,有2種在陸地上繁衍後代,2種在冰上,另外2種在冰緣線附近。鋸齒海豹、豹型海豹、威德爾海豹和羅斯海豹是南極地區特有的。南極地區的海豹主要分布於南極大陸沿岸、浮冰區和某些島嶼周圍海域,它們全都是南極海豹保護公約適用的保護對象。

南極海豹游泳本領如何?

除去南極海狗以外,其他5種南極海豹在陸地和冰面上行動遲緩,非常笨拙,就連挪動一下身體都顯得非常費力。但是南極海豹一下海,就與在陸地上「判若兩人」了。海豹的食物來源全部在大海,想要在海洋中捉到靈活的魚兒和企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有非凡的水下本領才能填飽自己的肚皮。南極海豹在海里游動速度為每小時20~30千米,最高可達37千米。潛水時間一般為5~10分鍾,最長可達70分鍾。潛水能力最強的是威德爾海豹,一般潛水深度為180~360米,最深可達600米。

有了如此出眾的水下功夫,南極海豹不但可以吃得肚大腰圓,還可以有效地避開虎鯨等水下殺手的襲擊,在南極海域繁衍生息。

威德爾海豹有什麼特點?

威德爾海豹體長3米左右,體重300多公斤,雌性略大於雄性。它背部呈黑色,其他部分呈淡灰色,體側有白色斑點,其數量約75萬只。它在冰上繁殖,每胎產一仔,乳汁脂肪含量高,幼仔顯得格外肥胖可愛。

威德爾海豹是出名的海冰打洞專家,出沒於海冰區,並能在海冰下度過漫長黑暗的寒冬。它靠鋒利的牙齒,啃冰鑽洞,伸出頭來,進行呼吸,為了維持威德爾海豹賴以生存的冰洞,使冰洞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下不被凍結,威德爾海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們經常看到它們左右不停地擺頭,用牙齒啃咬和刮掉剛剛凍結的海冰,以維持呼吸,即便是牙齦磨出血來也在所不惜。威德爾海冰經常鑽出冰洞,獨自棲息,少見成群現象。雌性多棲於冰面,雄性多在水中,二者在水中交配。威德爾海豹是長潛和深潛的優勝者,以魚類、烏賊和磷蝦為食。

為什麼要制定保護南極海豹公約?

早在19世紀末,人類就開始大量捕殺南極的鯨和海豹等哺乳動物了。南極大陸周圍海豹的數目便急劇下降。據統計,光是在南喬治亞島上,從1780~1830年和1860~1880年間就有120萬頭南極海獅被捕殺。到19世紀末期,南極周圍的海獅幾乎絕跡。

應該說明的是,南極大陸周圍的海豹之所以沒有遭到滅頂之災,是由於人類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因為,電的問世解決了人類社會的照明問題。特別是由於石油的發現,更使動物油脂的經濟價值大大地下降了。於是,人類在南極大陸周圍對海豹的血腥屠殺漸漸減少。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恢復之後,它們的數量開始增長起來。據調查表明,南大洋里的海獅在20世紀30年代只剩下100頭左右,到1954年增加到1.5萬頭,而到l 976年則增加到35萬頭,大約每4年其總數就可以翻一番。

雖然南極海豹的種群數量在增長,但它們珍貴的毛皮仍然對貪心的人構成巨大的吸引力,為了不使海獅的悲劇重演,有效制止大規模破壞性捕殺南極海豹行為,保護和合理開發這一巨大的生物資源,1972年,南極條約協商國起草並通過了《南極海豹保護公約》,並於1978年4月正式生效。該條約規定,對羅斯海豹和海獅要特別嚴格地加以保護,而對其他海豹則都規定了每一種類每年可以捕獲的最高限額。例如,食蟹海豹的捕獲量最多不得超過17萬頭,豹形海豹為1.2萬頭。

南極海豹能夠人工飼養嗎?

南極海豹適應性強,人工飼養比較容易,它不像企鵝那樣,對生活條件,特別是對溫度要求嚴格。因此,許多國家的科學家早已進行了南極海豹的人工飼養工作。他們把南極海豹飼養在海洋公園里、水族館里,甚至研究所里。其目的有兩個,一是供遊人觀賞;二是作為研究材料,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海豹的生活習性和生理功能。飼養的種類主要是象海豹和威德爾海豹,也有鋸齒海豹和其他種海豹。研究較為深入的是威德爾海豹,因為它是游泳的能手,潛水的冠軍,對威德爾海豹潛水的生理功能的研究已卓有成效,揭示了它能夠深潛和長潛的奧秘。

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隊,於1987年2月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西海岸捕獲了2頭象海豹,一雄一雌,經鑒定,均為1齡幼豹。於1987年5月將其運到青島,送交海產博物館飼養。雄的取名為「南南」,雌的取名為「冰冰」。在該館科技人員的精心飼養和管理下,2頭象海豹很快適應了新環境,長得十分健壯,發育正常。一年後,「南南」的體長由2米增加到2.9米,「冰冰」由2.5米增加到3.10米。1988年11月,雌海豹生了一頭小海豹,不幸的是小海豹被它的媽媽壓死了。「南南」和「冰冰」現都已經去世,之後我國沒有再進行南極海豹的人工飼養。

南極磷蝦有多少?

研究南極磷蝦總量對於磷蝦的合理開發,保護南大洋生態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根據這些成果,可以制定合理的磷蝦捕撈限額,使磷蝦資源不受破壞。

過去科學家估計南大洋磷蝦資源量為10~50億噸,有人甚至估計上百億噸,但根據實測結果估計,其蘊藏量為4~6億噸,當然這不是最後結論。實際上,磷蝦資源量有很大的年際變化,每年的資源量是不同的。同時由於過去對南大洋初級生產力估計過高,因而磷蝦資源量可能沒有估計的那樣多。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也在增加。水產品是蛋白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由於過度捕撈,傳統的魚類資源正在衰退,傳統漁場在消失,漁汛不明顯,湖泊等自然水域所能提供的水產品已呈飽和狀態。在此情況下,人們自然而然希望另找出路,開辟新的蛋白資源,於是南極磷蝦便成為大家追逐的對象。

為什麼說南極磷蝦是人類的蛋白質資源寶庫?

南大洋磷蝦的蘊藏量為4~6億噸,那麼磷蝦的捕獲量應是多少才合適呢?有人研究過,在鯨資源未被破壞以前,一頭體重40噸的須鯨每天要吃磷蝦1噸,按此計算,須鯨每年要吃掉磷蝦1.9億噸。現在須鯨少了,估計每年只有5000萬噸磷蝦被吃掉,於是就有1.4億噸磷蝦的「過剩量」。如果磷蝦捕獲量為5000萬噸的話,那麼它就是觀在世界總漁獲量的一半(現在世界總漁獲量是1億噸左右),這是一個多麼誘人的數字啊!無疑,磷蝦是人類的蛋白質資源寶庫。

南極磷蝦有什麼奇特的習性?

南極磷蝦絕大多數生活在50米以淺的表層,但是,磷蝦卵的孵化卻是在下沉(一二千米還可能更深—些)過程中進行的。具體地說,磷蝦產卵後,其卵就開始往下沉,邊下沉邊孵化。磷蝦卵下沉的速度很快,每天下沉約140~320米。三五天後可下沉到一二千米的深度,這時孵化也就結束了。孵化後的磷蝦邊變態發育,向上緩慢移動,當到達100米水層時,已成為能夠直接主動攝食的幼蝦了。下沉到上升的全部時間為三、四周。

人們對磷蝦這一奇特的習性很難理解,但是科學家認為,這對磷蝦種群的繁衍和保持在適合的生活區域分布有重大意義。因為磷蝦(包括幼體)的天敵主要活動在表層,磷蝦的受精卵如不迅速下沉,將成為許多動物的餌料。剛孵化出來的磷蝦幼體身體最脆弱,在此期間到深層去避一避,對種群是有利的。不過,在深層呆久了也不行,那裡暗無天日,沒有食物,剛孵化出來的磷蝦幼體,尚有卵黃可以維持生命,所以必須趕緊上升。到了表層,小磷蝦的消化道已形成,可以主動攝食,那就不會因缺乏食物而餓死。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磷蝦群體生活在表層水中,由於南極海洋中的表層水是不斷向北擴展的,這就有可能將磷蝦帶出它的分布區。而深層的暖水是由北向南擴展的,磷蝦的幼體有一段時間在深層度過,這有助於磷蝦種群保持在適宜它生長的南大洋。

南極磷蝦為什麼只分布在南極周圍海域?

環繞南極的南大洋蘊含豐富的南極磷蝦資源,但離開高緯度的海域,磷蝦資源量就顯著減小,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南大洋的水溫終年是低溫,鹽度也無大變化,沒有江河流人等其他因素干擾,長期穩定的環境造成使磷蝦變得嬌嫩起來,應變能力差,環境略有變動就不能適應。磷蝦的成體適宜在較高溫和低鹽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適溫范圍僅在O.64度~1.32度,成體磷蝦的適應范圍似乎應該廣一些,但是,如果溫度大於1.80度就可能給它帶來致命的危險。所以,南極磷蝦只適宜生活在南極周圍比較寒冷的海域,遠離南極的海中是找不到南極磷蝦的蹤跡的。

南極磷蝦是怎樣繁殖的?

南極磷蝦雌雄異體,成體雌蝦略大於雄蝦。在交配時,其情況同對蝦相似,即雄蝦將一對精莢留在雌蝦的儲精囊內,一旦雌蝦卵子成熟便開始受精。受精卵排出後邊下沉,邊孵化;孵化後,邊變態發育,邊上升,直到仔蝦。

南極磷蝦產卵時間是每年南極夏季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但絕大部分磷蝦集中在1月下旬到3月下旬這段時間內產卵。磷蝦卵的直徑0.7毫米左右。一齡幼蝦體長20~30毫米,體重O.6~O.7克,兩年後就長到45~60毫米,體重O.7~1.5克,即為成體磷蝦了。

磷蝦的生殖能力很強,懷卵量在2100~14000顆之間。生殖力強是保存種族的需要,因為,在那種惡劣的海洋環境中,在那強大而眾多的天敵面前,每天有大量磷蝦被吞食,如不提高生殖能力,磷蝦恐怕早就滅種了。這也是南極磷蝦一直保持巨大資源量的重要原因。

怎樣捕撈南極磷蝦?

捕撈磷蝦和捕魚不同,因為磷蝦個體小,只有50~60毫米體長,這就要求網眼要密。但是網眼密,磷蝦又多,濾水量就少,因此捕撈磷蝦比捕魚要慢而費時。

蘇聯和日本最早使用的網具是舷側框架式表層拖網。蘇聯採用的網口大小為5米×5米,在這種網的尾部裝一吸魚泵,平均網獲量為0.3噸。而日本使用的網口為4米×4米,在網囊的尾部不裝吸魚泵,平均網獲量僅為0.1噸。用雙船中層拖網,平均網獲量有0.8噸。如果採用單船在表中層拖網,結合用探魚儀瞄準捕撈,能捕到水深20米以下的磷蝦群,平均日產10噸,最高日產達30噸。日本捕磷蝦船「第十一大進丸」最大一網獲量是4.9噸,一般網獲量0.9噸,以後又作了改進,平均網獲量2.3噸。

如何在南大洋發現磷蝦群?

當南大洋天氣晴朗的時候,在甲板上或在駕駛室用肉眼或望遠鏡四面瞭望,如果發現海水呈赤褐色,那就是磷蝦群在起浮。有經驗的人,可根據其范圍或顏色的深淺來判斷磷蝦群的大小和厚度。注意觀察海上的動態,也可以判斷是否有磷蝦群的存在。

如果海鳥在海面上忙碌飛翔,表示水下可能有磷蝦群的存在。海鳥飛翔的高低,可以判斷蝦群在水中棲息的層次,當海鳥高飛時,表示磷蝦群處在較深的水層。

某些種類的鯨在水中追逐、跳躍,表明它正在攝食磷蝦,這里正是磷蝦群密集的水域。 當然,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現代化的探魚儀,能測出肉眼看不到的各水層磷蝦群的厚度、長度,通過計算機算出各水層映像面積分布的百分比,然後下網捕撈,捕撈量會更多。

⑦ 生活中因救一個動物導致整個動物群體,受到傷害

①巴巴里獅子
巴巴里獅子,它身體全長三米左右,比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獅子要長四十公分左右。它體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經是地球上體形最大的獅子。歐洲和阿拉伯的國王或皇室們都把獅子比喻成權威的象徵,但是在他們的領土范圍之內,為什麼完全看不到獅子出沒的身影呢?
我們要想見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獅子,就必須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現在,人類與獅子格鬥的血腥場面,只有在虛構的電影畫面中才能看到。因為,在歐洲人類文化中,人們一方面把獅子看做是勇氣與崇高的象徵,另一方面,人類把獅子驅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顯示人類勢力的無比強大。
歐洲獅子在公元兩世紀就滅絕了,南非的凱布獅也於1865年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進入二十世紀以後,被稱為獅中之王的巴巴里獅,又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這些悲劇的發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羅馬時代。
很久以前,強大的羅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種種文明,同時,他們也征服了巴巴里獅子。被羅馬人征服的其它國家中的人民被迫成為羅馬的奴隸。獅子也被運送到可容納二十五萬名觀眾的大競技場,供人們娛樂。
有時,人們會安排獅子們與劍鬥士進行格鬥表演;有時,又會被基督教徒挑鬥,還有的羅馬皇帝為了舉行一次盛大的戰爭勝利紀念遊行,而捕獲六百隻獅子運到羅馬。在羅馬帝國滅亡之時,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經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獅子的蹤影了。控制了北非的並不是羅馬人,更不是巴巴里獅,而是沙漠。家畜的過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點點綠色覆蓋的地方,人們就會把大量的家畜趕到此地,就連獅子也被趕跑了,這種情況就一直這樣惡性循環著,直到這里變成了一片廣闊的沙漠。
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一九二二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的。
這就是全身長三米,長長的鬃毛一直延續到後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獅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經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種。它肩高三十五公分,體長1米,是世界上體形最小、最為稀有的一種狼。它們曾經居住在本洲、四國、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國家,人們把狼視為襲擊家畜的惡魔。但是在日本,它卻被人們視為追趕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莊稼守護神。
阿伊努族人給狼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在遠方長聲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長長的冬夜裡,狼的嚎叫聲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某種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們對狼總持有一種恐懼的心理,無論是什麼種類的狼,在一般狀態下,襲擊人類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類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擴展到了狼的領域,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為了人類的敵人。
在日本,流傳著許多關於狼的民間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中講到:有一個出外賣藝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後來,他是依靠一隻狼帶路才回到村莊里的。
現在,在一些山區里,還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們視為凶惡無比的動物是在日本的貴重家畜或馬被它襲擊以後。有時,人們怕它,獵殺它,有時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殺它們,也並沒有威協到它們的生存數量。真正迫使它們滅絕的是在明治時期以後,人類為了毛皮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獵殺,還有步槍的普及。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人類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而侵犯了狼,致使狼開始襲擊家畜,人們便想方設法地對它們進行捕殺,政府甚至以獎金懸賞的方式鼓勵市民捕狼,據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滅絕的。
日本狼也沒能幸運地存活下來。隨著那時提倡的富國強兵政策,工業化,都市化,還有一些西洋犬進口所帶來的犬瘟熱,這些一系列的問題都逼得日本狼走投無路。日本狼的生存與文明開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縣的吉野郡鷲家口,人們捕獲了一隻狼,這只日本狼被確認為最後一隻日本狼。
在那之後,"我看到了一隻日本狼"這樣的事情也發生了好幾次。現在,還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還殘留生存著很少數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體長達兩米以上,體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溫和,動作緩慢,即使見了人,也不會掉頭就逃。
經歷了千艱萬苦的探險家哥倫布來到美國時,發現了美洲海豹,因為它的叫聲與狼相似,所以,哥倫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從那時起,美洲海豹的命運也就隨之起了變化。不光是哥倫布,所有以美國做為征服目標的歐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陸最先看到的動物就是這種"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當時,被眾多的人們看做是新世界即將走向繁榮的象徵。
像海驢一樣,美洲海豹喜歡群居。它們曾經以捕食魚類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為食物的。即使是這樣,海豹的數量也沒有因此而減少。
幾千隻海豹生活在巴哈馬群島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島,墨西哥和白羅里達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們在海中捕魚時動作非常敏捷,與其相反,在岸上時它們都又是那麼的遲鈍。單單這一點就成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點。
一六七五年,英國探險家威廉·丹皮爾的探險記錄中也曾詳細地記載著:一些西班牙人乘著船,單手持著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們竟絲毫意識不到將要發生什麼事情,而是穩穩地呆在原處。
就連居住在牙買加的英國人也都趁著當時的那股捕獵浪潮,大量獵殺美洲海豹。
下面這個片斷記錄的是二十世紀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們獵殺塔德果海豹的場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時候會暫時離開大海。對於人們來講,這段時間就是捕獵海豹的絕好季節。人們不去追趕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準了有著雪白毛皮的、剛剛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們捕殺美洲海豹的目的並不是要得到它們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過加熱會成為油。與鯨的脂肪作用是一樣的,可用來點燃照明。
在歐洲盛行航海的時代里,發現海豹群與開采出一個石油井一樣令人興奮。無論是獵殺海豹還是獵鯨,就好比是當時的某個石油井被人們開采出來。以後,以采礦為生的其它人就乘著熱浪蜂湧而上,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幸運地存活下來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紀來臨,然而等待它們的都是更加先進的獵槍。人們越來越難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後一隻海豹出現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樣種類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樣面臨著滅絕的危機。不過,最近,隨著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增強,夏威夷海豹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總而言之,動物的數量無論是增加還減少,都是取決於人類自身的!
④旅行鴿
旅行鴿。從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鴿子非常相似。不過,它的後背是灰色的,似乎還有些發藍,而胸前的顏色又是鮮紅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麼地絢麗多姿。它和一般的鴿子不一樣,叫聲高昂響亮。它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數量繁多,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鳥類。
旅行鴿那龐大的隊伍一面發出巨大而又不和諧的叫聲,一面飛過北美森林的上空。這個時候,鳥群遮住陽光,地面上一片陰暗。這種影像,如果被稱做是鳥群,還真不如被稱為龍卷風恰當。
有時,鳥群隊伍長十五公里,寬達兩公里。奧迪波曾經說道他所親眼目睹的一個鳥群,數量足有兩億只。
旅行鴿,象徵著美國的繁榮。
並不光是因為它的數量繁多,旅行鴿食用起來味道鮮美是改變它命運的主要原因。
對於那些美國初期的移民來說,在這片大地上,所有資源都是豐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無限延伸的地平線,可開墾的土地無窮無盡,地圖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間變成了繁華的街道。在廣闊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這時,大自然的象徵物就是旅行鴿。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揮動幾下,就能打掉好幾只鳥兒。這曾經都是事實。當然,用獵槍捕殺幾百隻甚至幾千隻旅行鴿更是不在話下了。
那時,每天都有數百萬只旅行鴿被火車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為止,隨著人們對森林的大面積開墾和狩獵的普遍進行,誰也沒有注意到旅行鴿的數目在逐漸減少。在狩獵競賽中,一個獵人會擊落幾萬只旅行鴿。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鴿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這種情況,但是密歇根州的獵人每年還是向市場提供三百萬只旅行鴿!
最後一隻野生的旅行鴿被擊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經有著鋪天蓋地般數目的旅行鴿只剩下最後三隻了,它們被喂養在新西納提動物園中。
現在,我們明白了一點就是,旅行鴿原本是有一定數量的,當它們的數量減少後,再想讓它們重新回到原來的數量,那是不可能的!
從旅行鴿鋪天蓋地的時代開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再也聽不到它那響亮的叫聲了。
動物園最後的那隻被旅行鴿是一隻雌性鴿,被人們起了個名字叫做瑪莎。瑪莎是於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當日,美國所有的新聞電台都報道了這一死訊。
⑤波利尼西亞蝸牛
波利尼西亞蝸牛是一種小型的蝸牛。從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為一萬個種類以上,它們棲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個小島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個小島就像每個星星一樣,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獨自進化著。這也是它們種類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國的領土索西愛特群島的一個叫做摩雷阿小島上就生存著七個種類的蝸牛,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徵。
"為什麼在相同的環境下,卻進化成為不同種類?"美國的自然研究家瓊·居里克帶著這個疑問於一八七零年來到了摩雷阿小島。
這個時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進化論》,他受到了信仰聖經的人們對他發出的各種攻擊。
居里克對摩雷阿小島上生存的這七種蝸牛進行了詳細地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種類的不同與環境和自然淘汰毫無關系。而遺傳變異是其主要原因。當他發表了這一言論後,卻惹怒了相信達爾文進化論的人們。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庫·朗普通提出了與居里克相反的學說。並來到了摩雷阿小島。他在那裡花了五十年時間,研究種類不同的蝸牛,對它們將來走向什麼樣的進化歷程做了詳細的記錄和推理。對於將來的學者來說,這些記錄都是有力的檢證。
然而,他提出的學說最終沒有得到認可,原因還是因為一隻蝸牛。索西愛特群島上居住著法國人。法國人喜愛蝸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為鮮美的要屬大大的非洲蝸牛了。在進口非洲蝸牛的時候,偶爾會發生蝸牛逃走的事情,因為沒有天敵,逃走的非洲蝸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來。受到非洲蝸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島要比其它小島晚許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並且,非洲蝸牛的繁殖速度快的驚人,有一家人請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蝸牛,竟然有兩手推車那麼多。所以不採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們從美國佛羅里達進口一種吃蝸牛的蝸牛。然而,這種肉食蝸牛都遠遠地躲開了非洲蝸牛,而是把目光瞄準了波利尼西亞蝸牛。沒有一絲防範意識的波利尼西亞蝸牛到一九八八年為止,終於徹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島上的極少數波利尼西亞蝸牛被當地動物園保護了起來。但只有七個種類的五種,另外兩種已經滅絕了。
⑥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
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被人們稱為是熱帶草原斑馬亞種中最美麗的一種斑馬,也正是這種美麗的外表使它們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馬被分為三個種類。在乾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馬叫做古雷比斑馬;生活在山中的斑馬叫做山斑馬;而數量最多的要數熱帶草原斑馬了,它們廣闊地分布在東部的熱帶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熱帶草原斑馬的亞種之一,被英國的旅行家巴切爾帶回了英國。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曾經生活在非洲最南埠的草原地帶。按照分類來講,斑馬與驢很相近,熱帶草原斑馬的四條腿很長,樣子更接近馬。
在"斑馬"這個大家庭中,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可以算是姿態最為優美的一種斑馬了。
它們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裡,可以看出,它們的骨格結實而又強健,耳朵則象馬一樣小巧。雄性斑馬的肩高一點五米,體長兩點五米。
它們性情也如英國純種賽馬一般,活潑好動。
它們身上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有時讓人感覺是白底黑紋,有時又讓人感覺是黑底白紋。熱帶草原斑馬與牛羚和駝鳥三者組合就形成了一個防衛聯盟。駝鳥的眼睛、斑馬的耳朵、還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種動物的身上吸取到了這三種動物的特徵,那可真算得上天下無敵了!
然而,它們面對著人類舉起的獵槍卻毫無任何抵抗能力,布爾人就曾大量獵殺了熱帶草原斑馬,他們把斑馬肉分給從非洲來的隨從人員,又把斑馬皮製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們把野生動物做為寵物來飼養逐漸形成了一種潮流,巴切爾熱帶草原班馬更是倍受人們的喜愛。
對於這些斑馬來講,不幸的是,它們的皮很容易加工,顏色以及質地又是那麼地美麗,所以,在眨眼之間就有了廣闊的市場。
比起經營農場,捕獵斑馬賺錢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們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術,於是斑馬皮製品的經營更加火爆了。
獵殺斑馬是在一八四零年開始的,盡管少數的自然保護家對此進行了抗議,但是這種猖狂的捕獵活動還是持續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逐漸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馬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草原上,還有當地的地主家,也偶爾飼養著僅有的幾只,以及動物園中存活下來的極少數目。
最後一隻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於一九一零在倫敦的動物園中死去了。自從孩提時代以來,就再也不曾見過故鄉的熱帶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馴鹿
這種小巧玲瓏的馴鹿這所以滅絕,是源於人類的好奇心。
"那麼小巧的馴鹿到底是否存在"成為了動物學家們爭論的話題,正是這個爭論迫使多索森林馴鹿走上了不歸路。
多索森林馴鹿生活在美國大陸上,是馴鹿中的一種,它們體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所倖存至今的一種馴鹿。
位於加拿大太平洋一側的葵峽洛特群島大部分屬濕原地帶。被繁茂的針葉樹林叢叢圍住。那裡濕氣很高。然而,馴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種動物,它們又為什麼生活在這里呢?學者們便產生了疑問。
多索森林馴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長不到一米四十,體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種類馴鹿的一半以下。它們模樣與一般馴鹿一樣,脖子下長有鬃毛、四蹄很大。這種小型的馴鹿數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數量始終不曾增加。
在島的沿岸,曾經居住著當地的居民。他們靠資源豐富的大海為生,從不進入島的內陸地帶。直到歐洲人侵入這個神聖的小島。
為得到皮毛的歐洲獵人讓當地居民在島內陸設下捕獵圈套,並且獎勵居民們。這樣,小巧的馴鹿終於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國殖民地調查官G·M多索於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調查報告。
一八八零年,一個名叫瑪堪基的貿易業者拿出賞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獲的一隻雄性馴鹿的頭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給了國立博物館。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馴鹿被確認為新種類動物,並且有了一個拉丁語的學名。
然而,這項決定在當時學者之間掀起了一個很大規模的爭論。他們認為這種馴鹿並非新種類動物。
一九零一年,一個居民在島上的宣教師與五個居民一同進入了島的內陸地帶。然而他們只看到了馴鹿的足跡,卻未看到馴鹿的身影。六年後,雖然調查還在繼續進行,但是馴鹿始終沒有出現。
終於,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兩個獵人發現了兩只雄性馴鹿與一隻雌性馴鹿,還有一隻小馴鹿。盡管獵人們逐一將馴鹿射倒,但其它馴鹿沒有做民任何反應,最後,只留下一隻小馴鹿。
多索森林馴鹿被人類發現,以很快的速度便滅絕了,只剩下那隻小馴鹿,孤單地生活著。
⑧袋狼
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來到它們生活的土地上,它們就會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這種肉食有袋類動物從頭到尾全長一點五米至一點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著像袋鼠那樣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後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條花紋。顎的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喀哧一下咬碎獵狗的頭。夜晚,它們單獨行動,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不舍,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它們往往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使獵物結束生命。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移民來到,袋狼的生存繼而出現了危機。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傷害了。而人們誤以為是袋狼所為,因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賞金獎賞捕殺袋狼的人們,在那之後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隻袋狼被捕殺了。這也是記錄袋狼數量的珍貴資料。
最後一隻袋狼,是於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岩石上發現了古代居民於一萬年前繪成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經生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現在,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一個袋狼保護區。這樣做是否表明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呢?總而言之,這么珍貴的動物--袋狼滅絕了。
盡管與澳大利亞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萬年以上。但是,隨著新世界被人類一一發現,在一瞬間,袋狼終於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⑨瓜達魯貝美洲大鷹
瓜達魯貝美洲鷹是鷹的同類,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鷹大的多的多,就是這一點引發了悲劇。
在猛禽類動物中,從小型的鷹到大型的鷹、禿鷹有許許多多的種類。瓜達魯貝美洲大鷹是隼和鷹的同類,一眼看上去,它比鷹小一些,有著優美的外形,它保留著原始鷹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領土,加里佛尼亞半島的邊際,瓜達魯貝島。這里有著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層形成。
瓜達魯貝美洲大鷹保留著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鷹類。因為在島上沒有天敵,它們幾乎沒有進化。它有著鷹一樣寬大的翅膀,飛翔的姿勢也和大型的猛禽類一樣,所以,在當地,人們管它叫做瓜達魯貝大鷹。
瓜達魯貝大鷹一般吃蟲、小鳥或是動物卵體。然而,因為它的外形像鷹所以被人們視為仇敵。
一七零零年,人們開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們都誤認為瓜達魯貝大鷹像鷲那樣襲擊了山羊群。他們認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從空中看來是顯眼的目標。人們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對付美洲大鷹,從獵槍到毒餌,人們想把美洲大鷹全部消滅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鷹面臨滅絕的危險。而同時新的攻擊又開始了。
鳥類學家們知道美洲大鷹的數目越來越少,於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鷹。一八九七年,一隻美洲大鷹值一百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人三個月的工資。同一年,瓜達魯貝島的漁民賣出了一隻美洲大鷹。他聲稱這只鷹是島上的最後一隻,於是要價一百五十美元。買者沒有同意,他便把鷹的羽毛拔下,憤怒地投向大海。這樣,零七八碎的屍首被復制,再生了。但是在兩周後放置復製品的店鋪發生了火災,一切全化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僅存最後一群美洲大鷹了。目擊鷹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這樣說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鷹向這邊飛來。11隻中,有九隻被留了下來!"留下來是指被擊落下來。另外兩只美洲大鷹的命運如何,誰也不知道。從此以後,沒有任何人再次看到過美洲大鷹的蹤影了。
⑩卡羅拉依那鸚哥
卡羅拉依那鸚哥是生活在廣闊的北美中唯一的鸚哥。和現在的鸚哥一樣,它們喜愛玩耍。活潑、快活、還很會說話。
它們在大樹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國東部的落葉樹林地帶。卡羅拉依那鸚哥會站在森林的樹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貫穿美國東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兩側是鸚哥的領土。卡羅拉依那鸚哥因生活在山脈的東西兩部,所以分成為兩個亞種。它們有著橙紅色或黃色的頭部,還有長長的尾和綠色的翅膀。在當地,樹木的果實是它們的食物。然而,從歐洲來到這里的移民開墾了森林,隨之事情也發生了變化。鸚哥們逐漸開始採食果物以及農作物。對於移民們來說,鸚哥成為他們的大敵。鸚哥們不光把果物整個吃掉,有時還會剝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隻鸚哥毀掉一顆樹毫不費力。人們一旦見到鸚哥就會毫不猶豫地舉起槍射死它們。到了十九世紀未,卡羅拉依那鸚哥成為了人們舉行的獵射比賽的對象或食物。美麗的羽毛也被裝飾帽子,在歐洲市場或美國供不應求。
那時,飼養美麗的鳥兒也成為一種時尚。愛說,愛玩的美國產鸚哥更加受到了人們的好評。而且,隨著大面積的森林被開墾,落葉樹木越來越少,也成為鸚哥滅絕的決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後一隻野生鸚哥被人們擊落了。
新西那提動物園於一八八六年開始想要通過某種辦法使卡羅拉依那鸚哥的數量增加,卻沒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護起來的卡羅拉依那鸚哥的數量僅剩下兩只了。雌性鸚哥是於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鸚哥也於第二年死去。最後的這只雄性鸚哥被人們親切叫做"因卡斯" 。

⑧ 人獵殺動物的故事

1.DoDo

DoDo鳥是一種不會飛的鳥,僅產於模里西斯肥。擁有肥胖的身子和巨大的嘴。

16世紀後期,歐洲殖民者來到了模里西斯。不會飛又跑不快的DoDo鳥很快成為歐洲人來到島上後主要的食物來源。人們開始大量的濫捕濫殺可憐的DoDo鳥,有時每天可以捕殺到幾千隻到上萬只。

由於過度的捕殺,很快島上DoDo鳥便得越來越少。1681年,最後一隻DoDo鳥被殘忍的殺害後,從此,地球上再也見不到這種東西了,除非是在博物館的圖片中。

2.海牛

海牛是一種大型水棲食草哺乳動物。它身軀肥大,行動緩慢,前肢如漿,後肢已經完全消失。它主要吃淺海和海灣以及流速緩慢的河流中的植物。

早期由於海牛不僅肉細嫩味美,皮還可以制耐磨皮革,甚至肋骨也可作象牙的代用品,全身是寶。這是導致它被人類大量的捕殺

1973年,美國等北美和拉美國家,都先後把它列入瀕危動物名單,加以保護。但海牛仍然在逐年減少,除了人為偷捕,無意中殺害也很嚴重。如美國佛羅里達沿海,因水質污染,連年發生赤潮,海牛也連年死亡不斷。去年死304頭,超過1990年創下的年死206頭的最高記錄。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在菜譜中見到這樣美味的食物了。

3.TheGreatAuk

GreatAuk是一種不大會飛的水鳥,它們曾廣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個島嶼上,體型與外觀像小一號的DoDo,但比DoDo聰明多了。但即便是這樣,也逃不過人類的濫捕濫殺。

16世紀初,隨著歐洲殖民者的進入,不會飛的GreatAuk開始了與DoDo同樣的不行遭遇。

到了18世紀40年代初,短短的幾十年間,因過度捕殺,使數量不多的GreatAuk很快變得所剩無幾。1844年大海雀終於被人類斬盡殺絕了。

4.ThePassengerPigeon

它是一種終年生活在北美的鴿子,每到一定季節,成千上萬只鴿子都會開始大面積的遷徙。

當歐洲人剛踏上北美大陸時,這里有50多億只ThePassengerPigeon。可是仍舊由於沒有節制的捕殺,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ThePassengerPigeon從幾十億猛減到瀕臨滅絕的地步。

到了1900年,最後一直野生旅鴿被一個14的男孩給打死。之後再沒人見到野生的ThePassengerPigeon。

人們曾想用人工飼養繁殖的辦法使ThePassengerPigeon恢復種群,可是卻一直沒有成功。到了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叫「瑪莎」的雌性ThePassengerPigeon在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中死掉,代表著ThePassengerPigeon從此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