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油在地球開采完了以後,對地球,對大氣層,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對於石油在地球開采完了以後,對地球,對大氣層,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呢之話題。此題我已有多年的相關研究,已在「科學中國人」雜志上發表了關於《大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頻繁發生原因》(網路可查)學術論文,詳細闡明了石油在地球存在的自然作用和開采完畢所造成的嚴重效果,人們要清晰理解此題,首先要明白地球地殼層存在的石油之自然作用,方能明白開采完畢之後會對地球、大氣層和人類有什麼影響。
上述所說是地球物質運動儲能自然規律的生態鏈,而碳化物沉積層(石油層)在這個生態鏈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有了它的自然存在,就會有這個生態鏈常規性運行的自然存在。如果人類只顧生物能源和經濟利益上發展,將儲存在地殼圈層之中的石油層全部開采完畢,會徹底破壞了地球物質運動的發展規律,破壞地球儲能生態鏈的自然性。
由於地核和地幔圈層自然吸納碳化物沉積層的手段是地震現象,它們需要適當比例有機碳化物的不斷來源和補充,達成地核不斷儲能之目的。可是地殼圈層的石油都被開采完了,被地震吸納到地幔圈層之中的物質比例發生了突大的變化,無機物尤其是液態水體居多,有機物居少或無。
會徹底破壞了地核和地幔圈層的儲能規律的自然性,會導致流進地幔表層的液態水體居多,佔領地幔表層的空間就越多,高溫蒸發後所形成的地幔表層空間就越大,引發地震的震級會越來越大,導致地球特大地震和特大海嘯現象頻繁發生成為必然。
此外,地幔表層的無機物居多,排泄出去的地幔廢物會越來越多,引發火山爆發現象會頻繁發生,級數就越來越大,所噴發有毒化學物質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進而改變了大氣層物質的自然比例結構,導致地球氣候環境惡劣的突變現象和有毒氣體超標之霧霾天氣的頻繁發生。
由此可見,如果人類將石油開采完畢,將會徹底破壞了地球儲能的自然發展規律,破壞地球物質運動的自然性,會引發地球特大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現象的頻繁發生,造成對地球、大氣層和對人類的生存產生惡劣的影響。
如果再不警醒,再不保護自然,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任其開採下去,地球上的惡劣生存環境將會越演越烈,將會進入到無法收拾的地部,我們現代人就無法向後代做出交代。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准確?
⑵ 石油對人體有輻射嗎輻射有多大會不會影響下一代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基本上都是烴類,沒輻射的
⑶ 石油對身體有害嗎
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進入了食物鏈,從低等的藻類、到高等哺乳動物,無一能倖免。成批海鳥被困在油污中,它們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可能中毒或死亡。此外油污將沾粘在其毛皮上,使其無法承受本身的重量,因而溺斃。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一次又一次躍出水面,試圖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後終於精疲力竭,掙扎著沉入海底。海象和鯨等大型海洋動物,也面臨同樣厄運。此外潛在的損害更進一步擴展到事件發生地的生態系統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在受到沖擊後的數年中,受毒物的影響也將遺傳至數種生物的後代。
石油產品所含有的石油氣、苯和芳香烴、硫化氫都具有一定的毒性,當達到人體中毒極限,被人體所吸入後,將會導致人員中毒。①石油氣體對人的危害:石油氣體在不存在苯和硫化氫的情況下,導致人員中毒的臨界值(TLV)在300×10—6,相當於可燃下限(LFL)的2%,具體現象見表6—3。②硫化氫對人的危害:硫化氫的中毒臨界值(TLV)為10×10—6,超過此臨界值濃度的氣體對人員產生的反應見表6—4。③苯和其他芳香烴的危害:芳香烴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芳香烴的中毒臨界值一般小於其他石油烴類物質的中毒臨界值,尤其是苯,其中毒臨界值為10×10—6。吸入較高濃度苯氣的人員臨床表現為血液和骨髓發生病變。④惰性氣體中有毒氣體:向儲油裝置中充加惰性氣體是防火防爆的有效手段,但在惰性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一旦被人體所吸入將會造成嚴重危害。其有害物質如下。氧化氮:一氧化氮為無色氣體,中毒臨界值為25×10—6。二氧化氮的中毒臨界值為3×10—6。二氧化硫:在惰性氣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為2×10—6~50×10—6,二氧化硫對人的眼睛、鼻、喉等器官有刺激作用,使人感到呼吸困難。一氧化碳:當燃燒不完全和燃燒緩慢時會產生200×10—6以上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為無色無味,中毒臨界值為50×10—6,其中毒機理為阻止血液吸收氧氣,引起化學性窒息
⑷ 石油的開采和利用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石油還被稱為黑色金子,於它帶來的利益財富會使地區之間產生巨大沖突,比如奈及利亞暴力沖突非常嚴重。也嚴重污染環境,原油泄漏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且石油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變暖。
⑸ 石油開采中對人體有毒害物質最多的是什麼
要開採石油,首先要找到哪兒蘊藏著石油。經過上百年的探索,人們創造出各種找油氣的方法,但絕大多數油氣是在沉積盆地中進行的,可以說,各種各樣的沉積盆地(如我國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是找油、找氣的首選目的地。
在盆地內找油,首先要了解盆地的性質,從搞清盆地的基本情況入手,認識盆地的基底起伏、基底岩性、基底形成時代及發展歷史等,經過一系列的地址調查等,初步確定盆地的性質。第二步就要了解盆地內的情況,認識盆地的內部構造。石油地質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利用一切高技術的手段,確定可能的生油地層、儲油地層。第三步就要研究石油的地質特徵,確定含油氣的構造、層位,最後確定打鑽井的位置。經過地質勘探和開發人員的艱苦勞動和研究,確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鑽井結束後,還要在井口安裝一套井口設備,有很多的閥門和儀表,看上去就像一棵樹,所以被人們稱為「採油樹」。是否能將原油從地下採到地面來,還取決於地下油層壓力的大小。我國很多油田,如大慶、勝利等,很多油層的壓力都很大,只要一打開採油樹的閥門,地下的油氣就會不停的往外噴,這就是「自噴井」。現在世界上60%—70% 的石油是靠自噴井開采出來的。
⑹ 人類肆無忌憚地開採石油,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
從很多的新聞報道之中,我們發現地球上目前的資源有限,有些甚至即將面臨枯竭的狀況,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何有些媒體聲稱,地球上的石油等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如果地下的礦產資源被挖空之後,是否會出現地面塌陷的情況呢?
如今的確有很多的新能源出現,但是因為它們的開發成本都太高,所以沒有被廣泛運用。對於能源的使用,大多還是以石油為主。
⑺ 既然石油是地球不可再生的資源,為什麼還在大肆開采使用後果是什麼人體的血漿虧空了會生病,地球呢
因為現在的世界工業太過依賴石油,而且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能源。
石油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盡管科學家們最近考察表明這種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斷生成,例如在墨西哥灣、黑海等地,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計算,而是要用地質年代來計算,因此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多年來,專家們對此有不同的結論。多數專家認為,石油時代至少將持續兩三個世紀。持悲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石油匱乏之勢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開發替代能源,將會出現悲劇性後果。
盡管地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確地估算出來,但據石油專家們粗略估計:人類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間向地球索取了大約5000億~8000億桶石油(一噸約等於7桶),占當時探明儲蓄量的85%。自那時以後,新發現的油田幾乎使儲蓄量翻了一番。法國專家賈內西尼認為,就目前已積壓的石油儲蓄量,這個數字約為1萬億桶,夠人類消費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費速度計算)。除了這1萬億桶以外,有待發現的石油大約也有1萬億桶。這就是說,地下總共有2萬億桶石油可供開采利用,可供人類消費近80年。
有人說石油采空後會導致城市下陷,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問題,不過現在科學家也在積極研究也應對這些情況
⑻ 過度開發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會造成哪些危害
近二三百年以來,人類相斷發明了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等動力機械,使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能源的消耗也急劇增長.研究人員估計,按照目前的石油開采速度,地球上的石油儲藏將在幾十年內全部采完;煤的儲量稍多一些,但也將在200多年時間內采完.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了石油和煤碳,汽車、飛機、輪船和鐵路上的內燃機車都不能開動,火力發電廠將停止發電,人類的社會生活將會癱瘓.
大量消耗石油和煤炭還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此產生了「溫室效應」…
煤炭中常常含有較多的硫,燃燒時形成的二氧化硫等物質會使雨水的酸度升高,形成「酸雨」,腐蝕建築物,土壤酸化.
⑼ 石油原油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由於苯的揮發性大,暴露於空氣中很容易擴散。人和動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大量苯進入體內,會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報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在體內苯生成了苯酚。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
烴分類:
烴含有大量的能量。來自原油的許多產品,例如汽油、柴油和石蠟等都是利用了這一能量。烴有多種存在形式。最簡單的烴是甲烷,這是一種比空氣輕的氣體。含有5個及5個以上碳原子的長鏈都是液體。非常長的長鏈則是固體,例如蠟或焦油。
通過對烴鏈進行化學耦合,可以得到各種產品,從合成橡膠到尼龍再到特百惠家用塑料製品(Tupperware)所用的塑料都是這樣生產出來的。烴鏈幾乎無所不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原油
⑽ 過度開採煤礦、石油會怎麼樣
美國的約翰·霍德倫曾指出,能源是環境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而環境則是能源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有目共睹。能源在給我們提供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提出了挑戰。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90%是依靠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些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費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引起地球暖化,此外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氮化硫和氮氧化物會形成酸雨,嚴重破壞地球環境。因此,解決能源開采與利用中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問題迫在眉睫。
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牛沖槐。
記者:能源開采與利用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牛沖槐:一是煤炭。
1.地表沉陷。煤礦地下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導致相應范圍內建築物、鐵路變形,土地與水利工程破壞,農業減產等。據估算,礦井每采萬噸煤塌陷土地0.3公頃。
2.洗煤水與礦井排水污染。
3.煤矸石山自燃。全國煤矸石堆存量達20億噸。目前年新增煤矸石量達一億多噸,但綜合利用率僅為10%左右。至今常有部分煤矸石山自燃,排放大量的煙塵,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4.煤礦甲烷氣體污染大氣。據估算,平均生產一噸煤炭,大約要產生幾立方米的甲烷氣體。此氣體是一種溫室氣體。目前,甲烷利用量僅占排放量的一部分。
5.城市大氣污染。煤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煙塵、SO2、NOx等污染物,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6.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采和加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油田勘探開采過程中往往出現井噴事件,產生大量的採油廢水、鑽井廢水、洗井廢水以及處理人工注水產生的污水。
2.氣田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底層水,含有硫、鋰、鉀、溴等元素,主要危害是使土壤鹽漬化。
3.油氣開采過程中排放的硫化氫。
4.油氣加工利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煉油廢水、廢氣(含二氧化硫、硫化氫、氮氧化物、烴類、一氧化碳和顆粒物)、廢渣(催化劑、吸附劑反應後產物)。
5.海洋油氣污染,在油氣生產中對環境影響最為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估計每年有一億噸的石油因井噴、漏油、海上採油平台傾覆和油輪事故等原因瀉人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運活動產生嚴重影響。
6.戰爭破壞。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即將結束時,伊拉克縱火燒毀了科威特油田的727口油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三是水電。
水力發電要修建水庫,特別是大型水庫,對生態環境有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1.淹沒。修建水庫會淹沒土地、地面設施和古跡,影響自然景觀尤其是風景區。三峽工程淹沒土地七萬公頃,其中耕地佔40%,水電站淹沒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工程總投資的10%~15%。
2.淤積。水庫泥沙淤積會使上遊河道界面縮小,河床抬高;下遊河岸被沖刷,引起河道變化。
3.誘發地震。20世紀60年代,尚比亞——辛巴威的卡里巴、希臘的克雷瑪斯塔、印度的柯納伊等大型水庫相繼發生6級以上地震,引起世界關注。中國丹江口水庫建成後,發現地震活動異常活躍。專家估計,三峽水庫建成後也可能誘發地震,震級約5.5~5.6級。
4.對水生和陸生生物的影響。水庫建成後,會改變河流的水深、水溫,流速及庫區小氣候,從而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
5.對水環境的影響。建庫會改變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鹽鹼化,甚至形成沼澤,導致環境衛生條件惡化而引起疾病流行。
四是其他能源。
其他一些能源雖然是潔凈能源,但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比如,核能會對人體造成輻射,發生核事故以及產生一些放射性廢物等;風能主要是雜訊、影響景觀和電磁干擾等影響;太陽能主要是佔用土地、影響景觀等。
記者:我國能源生態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牛沖槐:能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縱觀我國的能源生態環境問題,目前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綠色能源發展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表明,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2.2億噸標准煤,比上年增長9.5%。萬元GDP能耗1.43噸標准煤,與上年持平。其中,煤炭消費量21.4億噸,增長10.6%;原油3.0億噸,增長2.1%;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長20.6%;水電4010億千瓦小時,增長13.4%;核電523億千瓦小時,增長3.7%。可見,我國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為主,其中煤炭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75%以上,然而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發展緩慢。截至2004年末,我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為76萬千瓦,尚不足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千分之二。
在太陽能方面,由於我國還沒有完全解決矽片生產的核心技術,所以太陽能發展更是緩慢。然而在舊金山,風力發電占總供電量的44%,甚至在緯度很高的加拿大、北歐都盡量考慮利用太陽能。目前,我國綠色能源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1)優惠政策扶持「疲軟」,國家現行的關稅、貸款及增值稅等優惠政策效果不明顯;(2)電網建設滯後、市場割據嚴重,綠色能源產區與消費市場難對接;(3)配套產業「短腿」,綠色能源難以「自力更生」。
二是能源過度開采造成海洋、淡水污染嚴重。
石油在開采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一般來說,一口油井每天排七立方米的污水。按2004年我國共有油井近八萬口計算,全國每天因開採石油排放污水近56萬立方米,全年就超過兩億立方米。同時,由於我國許多油田處在西部少水區,淡水資源缺乏,石油對淡水的污染危害更加嚴重。如甘肅慶陽市是甘肅最缺水的地方,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6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量1300立方米的25.7%,是全國人均水量2400立方米的13%。然而,2002年,僅隴東油田在慶陽就排放廢水113萬噸,佔到全市排放總量的29%。另外,海洋油田的開采對我國海洋污染也十分明顯。2003年我國海洋石油開采向海洋排污近7600萬立方米,其中南海最多,達7000萬立方米。
我國煤炭開采量大,對水污染更加嚴重。與石油資源相似,我國煤礦區水資源也普遍缺乏。據統計,全國有71%的煤礦缺水,40%的煤礦嚴重缺水,80%以上的煤礦職工飲用不潔水。而煤炭開采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卻相當驚人,2002年全國煤礦外排礦井水達22億噸,選煤水0.28億噸。其他工業廢水0.3億噸,生活污水4億噸;北方礦區平均噸煤破壞地下水資源約10立方米,生態環境脆弱的中西部礦區,因採煤疏干排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進一步加劇。如果按平均噸煤破壞水資源約10立方米,2005年全國煤炭產量21億噸計算,全年因煤炭造成的水污染就達210億立方米。
三是能源消費過度使得空氣質量嚴重惡化。
1.城市大氣污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煤炭消費國,2004年煤炭消費量達19.6億噸,佔世界煤炭總消費量的43%。大量煤炭和石油燃燒所排放的污染物,使中國城市大氣質量狀況嚴重惡化,主要污染物是煙塵、二氧化硫、NOx等,這些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包括呼吸系統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智力障礙等,並損害動植物、水體、材料等。目前,城市大氣污染依然嚴重,2003年監測的340個城市中,只有142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全國排放煙塵1048萬噸,S022159萬噸。SOx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81%,SO2約85%是燃煤排放的。而SO2極易引起酸雨,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估算,1995年全國酸雨和SO2造成的生態系統和健康損失達1100億元。
2.室內空氣污染。室內燃煤或柴草所造成的室內污染是中國能源生態環境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仍有62%的城鄉居民燒煤和柴草,農村居民生活消耗薪柴2.038億噸,秸稈3.33億噸,占生活用能源消費量的56%;農村民用煤消費量也比1991年增加97.4%。但是室內燃煤可以釋放可吸人顆粒物(RMP)、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醛類等有害物質,這些污染物會導致呼吸系疾病、肺癌、砷中毒等病症。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監測資料表明,室內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高達1000—10000微克/立方米,超過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標准(100微克/立方米)的10—100倍。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的室內顆粒物暴露水平是發達國家農村地區的7—26倍。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炊煙傷農」現狀有所改善,但形勢仍不容樂觀。據不完全統計,燃煤型氟中毒在我國14個省市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氟斑牙患者165萬,氟骨症患者108萬;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於2個省市,3個地市,受影響人口33萬人,其中燃煤砷>100毫克/升的高砷暴露人口5萬人,查出砷中毒2400人。
四是煤炭大幅消費造成CO2排放量激增。
中國使用能源排放的CO2,約占各種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0%。從1990年到2002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長了4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86%。而單就2002年來說,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953百萬噸煤,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3.87%,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燃煤排放的佔80.1%。這說明我國要想解決CO2的排放問題,煤炭是重中之重。
五是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生態破壞嚴重。
目前,農村薪柴消費量超過合理採伐量的20%以上,薪柴的過度消耗導致大面積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而石油入海後漂浮在海面形成的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影響海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散油和乳油破壞了浮游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引起植物大量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石油的毒性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發育,據研究,遭受嚴重石油污染的海域要經過5—7年生物才能重新繁殖。修建水電站也會對生態造成影響。水庫建成後,會改變河流的水深、水溫、流速及庫區小氣候,從而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例如,葛洲壩建成後,大壩截斷了魚類回遊通道;珍稀水生動物中華鱘的繁衍生息受到影響。新安江水庫蓄水後,富春江水溫降低,珍貴魚種鮒魚不再上溯產卵。
記者:確保能源開采與利用中生態環境安全的建議與措施是什麼?
牛沖槐: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在環保方面的主導作用。
政府作為環保的重要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好其作為第一機制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強調對公共物品提供的重要作用。因為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如果沒有相應的特殊制度是難以完全利用市場手段得到解決的。由於環保資金不足,政府應在環境和能源保護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主導投資的作用。其次,能源行業往往發生環境突發事件,因此要做好危機處理的准備,要完善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比如建立環境污染事故和能源不合理使用的危機管理資源保護系統;建立領導責任制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減少污染事故的發生。
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進入工業化以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人類社會面臨越來越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煤炭資源開采方式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還降低了企業經濟效益,給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就是要尋求環境污染的源頭治理範式,而這個範式就是循環經濟。其技術經濟特徵就是通過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技術融合,降低資源消耗、回收和利用生產廢棄物,減少污染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它的實質就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從生產活動的源頭對生態進行保護與治理,實現資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能源開采利用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三是加快節能技術的研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是減少污染物和CO2排放的最現實、最經濟的途徑。中國到2020年能源需求如按目前趨勢發展,將達35億噸煤。強化節能可減少9億噸煤,價值8510億元,相當於減排SO216.3百萬噸,CO2540百萬噸煤。
全球環境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問題與對策研究」減排溫室氣體的費用/效益分析結果表明,提高能效減排溫室氣體的凈費用為零,因為提高能效都是「無悔」項目,即對經濟、社會和環境都有益,並非專為減排溫室氣體的項目。風力發電、水電、核電、光伏發電的凈費用分別為提高能效的6.1、6.2、7.0和9.5倍。
四是積極實行綠色開采技術,確保能源安全。
綠色開采技術是一項有益於環境保護的開采技術,綠色開采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中國能源工業主要採用的開采技術。它與傳統技術的最大區別在於其指導思想不僅考慮開採的數量,還要把開采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失綜合考慮在內,提出有益於生態環境的安全可靠的技術。當前,單就煤炭的綠色開採的技術已有不少,如房柱式開采、部分開采、分層間歇開采、充填法管理頂板和離層帶注漿技術等。21世紀的綠色煤炭開采技術還包括減輕地表沉陷的技術、減少開采中造成的廢棄物排放技術,露天礦剝離——採煤——排土與生態環境一體化技術和地下氣化技術等。實行綠色開采技術可使能源產業走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確保能源安全。
五是大力發展潔凈能源,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發展。
1.發展潔凈煤技術。潔凈煤技術是當前世界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技術之一,也是高技術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領域。潔凈煤技術涉及到煤炭加工、燃燒、轉化、污染控制等,其目的在於降低污染,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潔凈煤技術主要包括:選煤、型煤、水漿煤、流化床燃燒技術、先進的燃燒器、煤炭氣化以及煙氣凈化技術。我國是世界煤炭消費大國,發展潔凈煤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水能的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7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目前水電裝機容量為8200萬千瓦,其利用率僅為13%。我國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於2.4萬億噸標准煤的能量,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風能資源量約為16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2.5億千瓦。地熱資源中,僅中低溫直接利用量就超過2000億噸標准煤。我國生物質能也十分豐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量每年約有3.1億噸標准煤,薪柴資源量約為1.3億噸標准煤。另外,還有海洋能、波浪能、溫差能等等。如此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國家應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來加快對它們的開發,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能源資源,還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因為這些能源的開采與利用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與煤炭所帶來的問題相比要小得多。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可以確保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發展。
六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加強環保方面的作用。
1.徵收能源稅。當前,對能源可以徵收能源資源稅和污染稅。目前,中國已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的開采進行收稅,但是征稅的規模很小,對減少資源生產和消費,保護資源的效果甚微。因此,應加大對能源資源稅的徵收規模。徵收污染稅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很好的辦法。例如,可以嘗試徵收煤的污染稅,按照煤的不同質量(灰分和含硫量)對低質煤徵收污染稅,這樣可以使人們選擇優質的煤,推進煤的洗選加工以及其他治理措施,或者選擇更清潔的燃料。
2.實施排污權交易。排污權是環保部門根據某地區某種污染物的環境容量和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分配給每個排放源的排放量限額指標。排放量超標的企業可以從排放量低於限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指標。排污權交易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從總體上降低污染控製成本,有利於達到總量控制目標。我國在90年代開始試行排污權交易,目前正在山東、陝西、江蘇、天津、上海等省市開展SO2排污權交易示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