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富可敵國的石油巨人——國際大石油公司
所謂「國際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資本創建和經營的跨國石油公司。提起國際大石油公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們龐大的經營規模、橫跨全球的業務范圍、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在2006年度《財富》全球500強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強榜首,361億美元的高額利潤使其成為全球500強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每天為它帶來近1億美元的進項),3399.3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使這個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氣日產量幾乎是科威特的兩倍,公司在全球六個大洲均擁有能源儲備,油氣儲量超過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質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幾家大石油公司還包括雪佛龍德士古、康菲、殼牌和BP,這些石油巨頭同樣也贏得了舉世關注的目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參與。在不同歷史階段,它們的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1)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締造者,也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建者。當年他一手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將原油產量由1889年的佔全美總產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國加工和銷售的市場份額高達75%~80%。此外,它還帶動了石油工業國際化業務的發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設立了分公司,逐漸取得了在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它還開創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業務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風險。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開發業務中虧損,則可以在下游煉油和銷售業務中找到平衡。但這個石油帝國的壽命不長,因為被指控「壟斷和暴利」,1911年美國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標准石油集團解體,將其所屬的92家公司改組成在法律上獨立的20個公司集團,「大廈」坍塌後,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得以倖存下來,這也是今天幾大石油巨頭的前身。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以及戰事的需要極大地刺激了對石油的需求,推動了石油生產。壟斷美國石油市場的五家上下游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灣和雪佛龍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相當長時間里,它們與英國的BP和英荷殼牌構成了世界石油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七姊妹」,憑借在中東獲得租借地石油開發特許權而發了大財,壟斷了世界石油市場。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了依賴石油資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創,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國際大石油公司開始對自身發展模式和如何增強競爭能力進行思考,並開始新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石油領域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1997年之前,這些較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多數發生在下游業務(煉制和銷售)和天然氣業務(包括天然氣發電)領域,並且很多隻是公司部分業務之間的聯合。1998年後,面對低油價的沖擊,更多的石油公司捲入了兼並聯合的浪潮,希望通過從外部進行的資產重組,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禦和降低風險,石油公司的兼並與聯合演變成為以大型石油公司橫向整體合並為主要特點的兼並與聯合狂潮,並直接導致超級國際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紀之交以國際大石油公司為主導的新一輪兼並浪潮,是面對石油業激烈競爭環境所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塵埃落定之後,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殼牌集團、BP、道達爾、雪佛龍德士古共同組成了石油業內的超級巨無霸方陣。這次兼並與聯合狂潮強化了國際石油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同時也重新調整了當今石油工業的主體布局。
(2)新世紀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趨勢。
起於1998年的大規模石油公司並購和結構調整,國際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擴大資產規模和強化競爭實力為目標的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際油價走高的有利形勢下,它們在繼續優化調整資產組合的同時,普遍將營造長期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戰略重點,進入了一個為長期增長而投資的新階段。國際大石油公司在經營戰略和競爭策略方面所做的戰略調整,體現出一些全新的特點。這些戰略調整,將對國際大石油公司的中遠期業績表現乃至世界石油工業的競爭和發展態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新動向包括:一是實施戰略轉移,立足於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二是進行資產組合的優化,一方面通過補缺性的收購,彌補在關鍵發展領域的資產組合缺陷,另一方面擇機處置邊際資產,優化老油區投資,緩解近期內的成本上升和投資回報下降的問題;三是積極介入天然氣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石油領域,重新重視勘探,立足更長遠的發展,構建在新的關鍵領域的競爭優勢。
舉措之一:為長期增長投資,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
在主要產區的資源戰略接替上,國際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的油氣發現項目為重點,表現出四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灣深水區、俄羅斯、實行開放政策的OPEC國家和LNG業務領域作為今後重要的新產量增長源。
如BP公司,已將其戰略重點轉向新的五大利潤中心,即墨西哥灣(深水區)、特立尼達(天然氣)、亞塞拜然(環裏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區)和俄羅斯(TNK-BP)。公司現有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為1.15億噸,預計將以年均3%的速度遞減;而新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是5000萬噸,預計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產量將達到1億噸。由於新利潤中心的勘探開發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別為每桶油當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於現有生產區(發現開發成本為6~7.5美元/桶油當量,操作成本約為5美元/桶油當量),因而新利潤中心產量的增長和資本支出的下降,將有助於提高BP的整體投資回報水平。
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以及多年來在資源國的影響力,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上述關鍵領域占據了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將能夠支撐其全球油氣儲量的可持續接替。根據高盛公司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現、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儲量在5億桶油當量以上的50個大油氣開發項目的統計分析,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們在50個大項目中占據了45%的儲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據了50個大項目預計凈現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灣、中東(卡達LNG)和裏海,預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區新增產量將達5.5億桶,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國家中的產量比重將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蘭殼牌西非(奈及利亞)、俄羅斯(薩哈林天然氣)、加拿大油砂業務,預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產量4.6億桶道達爾西非、中東、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預期2006年西非深水區可新增產量37萬桶油當量/日,占總產量的13%,中東產量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龍德士古墨西哥灣、西非(奈及利亞)和裏海(哈薩克),預期西非深水區2006年可新增產量30萬桶油當量/日,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規石油生產前景
近年來,受天然氣價格上升、LNG供應成本下降以及資源國推動天然氣資源商業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液化天然氣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一個新的熱點。預計全球25%~35%的天然氣儲量最終需通過LNG來實現商業化。預計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氣儲量開發和LNG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來LNG的發展,並紛紛搶佔LNG領域的制高點。近兩年來,國際大石油公司參與的LNG現有項目擴建、在建和擬建新項目就超過了30個,預計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億噸。LNG 項目開發不僅成為國際大石油公司商業化其天然氣儲量資源的關鍵,而且也將成為公司盈利的重要來源。因成本下降和項目壽命期長,目前LNG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明顯高於其他項目,甚至高於上游勘探開發項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將上游的生產加上液化、船運和再氣化資產組成獨立的LNG業務的話,預計到2010年,這一業務在國際大石油公司運用資本中的比例可達到5%~10%,成為勘探生產、煉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業務,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化工產品業務。
GTL 是一項將天然氣轉化為極清潔的煉制產品的技術,盡管這一技術的出現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受項目經濟性的限制,一直以來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資很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突破,GTL項目的經濟性顯著提高,加上資源國為開發「困氣資源」(因缺乏當地消費市場而難以經濟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只有通過LNG或GTL方式開發)提供優惠的財稅條款,GTL項目開始真正被資源國和國際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氣資源」量至少在2500萬億立方英尺,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5%。隨著全球對於煉制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將從目前的2500萬桶/日增長到2010年的2800萬桶/日),特別是環境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GTL將因其可用作煉廠提高柴油質量的原料等特點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殼牌已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意向書,計劃到2009年建成投產14萬桶/日的GTL生產廠,埃克森美孚也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於2011年建成產能為15.4萬桶/日的GTL項目的意向書。預計今後10年,這些公司將在GTL項目上投資330億美元,實現產量75萬桶/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經積極開發GTL技術,其專有技術AGC-21的開發耗資6億美元,持有約3500項相關的國際和美國專利。
近年來在旨在減少瀝青礦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燃氣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術進步,使得油砂開發項目的經濟性得到顯著提高,項目開發進展明顯加快。據加拿大權威機構分析,預計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產量將增長到148萬桶/日。盡管目前仍存在著加拿大環境法規限制的不確定因素,但隨著原油價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項目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石油公司的關注。
委內瑞拉的超重油項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興趣。盡管委內瑞拉的財稅合同條款比較苛刻(政府所得為51%),雪佛龍德士古和皇家荷蘭殼牌公司仍十分關注60億~70億美元的新項目機會,道達爾公司也正在談判擴大其Sincor項目的產能。
舉措之四:重新重視勘探。
受1998—1999年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這一趨勢持續到2003年。據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錫的研究,200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國家(簡稱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龍德士古更是分別下降了25%和15%。由於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計劃共獲得72億桶儲量,與1996—1998年89億桶的儲量發現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機儲量接替率為75%。
除了受低油價影響外,國際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它們將投資重點集中在低風險的探明儲量的開發上,進而開發資本支出排擠了勘探資金。同時,技術進步也為深水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開發項目機會增多,需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以實現這些儲量的商業化。
在勘探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出現多年之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目前已開始重視新前景區的勘探。2003年雪佛龍、雷普索爾、殼牌和道達爾均增加了勘探區塊面積,涉足的國家也增加了。
舉措之五:開拓新的並購熱點,俄羅斯上游權益成為主要關注點。
以公司並購、資產重組和戰略聯盟為主要內容的資本運營活動,歷來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是其實現規模擴展、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1998年以來的巨型並購活動,國際大石油公司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圍內強化關鍵資產規模、實現協同效應和降低成本的任務。巨型並購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進行公司和資產並購交易的動機開始向彌補公司資產組合缺陷和實現資產最優配置轉變,並購的主要目標也開始轉向那些規模較大、資產的戰略匹配性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盡管俄羅斯的油氣行業投資環境仍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但其豐富的未開發儲量一直吸引著西方大石油公司。由於俄羅斯的產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審批過程冗長,加上俄羅斯目前的生產重點仍以現有開發項目為主,對外國石油資本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通過PSAs合同進入俄羅斯的難度很大。BP公司採取了放棄產量分成協議途徑的投資戰略,收購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過股權參與的方式,迅速在俄羅斯石油項目中獲得了規模優勢。
另外,因多數國際大石油公司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資本投資密集期,為降低成本、改善投資回報,也不排除出現大型公司間合並的可能性。在本輪高油價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現金流充裕,而股價大都沒有隨國際油價同步同幅上升。因而從公司收購者的角度來看,目前目標公司現金充裕但股價便宜,未必不是進行交易的有利時機。
當今世界石油工業正在全面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競爭更激烈,風險更大,更需要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界變化做出積極反應的時代。著眼於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項目,優化公司資產組合,加強對石油資源包括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控制和開發無疑是這些國際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戰略選擇。
❷ 英國的石油工程師大概工資多少
這個薪水不那麼固定的 看企業的實力。就說中國工程師吧 日費有100美金的 200美金的 300美金的 也有1000美金的 2000美金的 。也看個人能力。一般而言,外國工程師比中國工程師薪水會更高一些。
❸ 英國石油公司的發展歷程
進入30年代以後,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展開了大規模的購買兼並活動。1930年,該公司購買了日供原油10 000桶的麥克曼油氣公司,1931年以7 250萬美元購買了辛克萊輸油管道公司和辛克萊原油購買公司其餘50%的股份,分別組成Stanolind輸油管道公司和Stanolind原油購買公司;1935年公司又以4 200萬美元購買了Yownt-Lee石油公司的資產。30年代末期得克薩斯東部大油田的發現更使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的業務急劇擴張。這一勢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到1945年,該公司雇員人數達到 33244人,營業純收入達6.189億美元。這一系列兼並活動使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很快牢固地確立了該公司作為中西部石油精煉廠商和銷售商的主導地位。1952年,該公司被認為是美國最大的國內石油公司。它擁有12家煉油廠,在全國41個州銷售其產品。此外,它還擁有5 000公里原油採集管道,10 000公里鐵路線和1 700公里精煉石油產品輸送管道,年營業毛收入達15.4億美元(1951年)。1960年,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改組為一家持股公司,公司的經營資產轉由美國石油公司(American Oil Company)經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賴以供應原油的大草原石油及天然氣公司轉而供應大西洋沿岸煉油廠以滿足軍事需要,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被迫轉向其它來源。1920年,該公司購買了懷俄明州中西部煉油公司33%的股份,1921年又以1 640萬美元購買了擁有2900公里輸油管道、6000口油井的辛克萊管道公司的一半股份。1925年,該公司又以3760萬美元購買泛美石油及運輸公司的控股權(1929年達到81%),這是石油工業史上最大的合並事件,從而使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油船隊,並且使之進入了墨西哥、委內瑞拉和伊拉克的石油開采領域。此外,這次兼並還使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取得了對位於巴爾的摩的美國石油公司(American Oil Company)的控制權。到1929年,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僅次於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的美國第二大原油購買商和石油產品供應商,稅後年凈利潤達到 7850萬美元。 以1945年組建阿莫科化學公司(American Chemical Corporation)為契機,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自50年代初期開始實行多樣化經營。在60年代中期,該公司先後在阿拉巴馬、得克薩斯等州建立了幾家化學企業,並在中西部和南部擁有641家化學肥料銷售機構,聚苯乙烯的生產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到1967年末,公司化學產品銷售額達到1.58億美元。 1968年,該公司又以8 000萬美元收買了聚苯乙烯製造商Avisun Corporation,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在化學工業部門的投資。到70年代末,化學產品占該公司年銷售額的7%以上。此外,公司還於1961年首次涉足保險業。1979年,公司還通過購買塞普勒斯礦業公司而進入礦業領域,但1985年又退出該領域。
為了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於1970年投資1億美元引入無鉛汽油生產工藝。但是,1978年阿莫科國際石油公司的油船Amoco Cadiz在法國海岸觸礁沉沒使該公司受到生態保護者的嚴厲譴責。這次事件導致該公司損失了73萬加侖石油、7 500萬美元的清理污染費,並且面臨法國政府提出的3億美元的賠償訴訟。1990年,法院判決該公司賠償1.28億美元。
1985年,印第安納美孚石油公司更名為阿莫科股份公司(Amoco Corporation),並將其全部資產和負債轉給其獨資擁有的下屬企業阿莫科公司(Amoco Company)。1986年,阿莫科股份公司兼並了聯合炭化物公司的工程聚合物和高級化合物分部。1988年,在經歷了16個月的努力之後公司下屬的加拿大阿莫科公司又以42億美元購買了負債累累但資源豐富的多姆公司,獲得了2 870萬英畝未開發油田的開采權,成為北美天然氣儲量的最大私人佔有者。同年,公司耗資9 000萬美元購買坦尼科石油公司的落基山脈分公司。但歷時不久,1991年,加拿大阿莫科公司又宣布與加拿大道氏化學公司聯合,阿莫科英國公司也被出售給埃爾夫·阿基坦石油公司。與此同時,公司還關閉了國內懷俄明州的卡斯帕煉油廠,1992年又出售了下屬的鹽湖城煉油廠。這表明,在經歷了10餘年的總收益 267億美元、凈收入16億美元的繁榮時期之後,該公司正處於一個大規模的資產經營結構調整時期。
❹ 工程項目融資的歷史是什麼
絕大多數人認為,工程項目融資是近期才出現的現象,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甚至近千年前。最早記載的工程融資行為是在1299年,當時英國國王招募佛羅倫薩商業銀行援助加拿大北部德文島銀礦的開發。該銀行獲得了一年的租賃權,以支付所有開采作業的費用作為交換,可以獲得這一年內全部開采出的銀礦產品。如果采出的礦藏量或價值比所期望的少,英國國王也沒有追索權。今天,這種類型的貸款被稱為生產支付款項貸款,在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的交易中,也出現過以一個工程為基礎的融資活動。投資者為荷屬東印度公司和英屬東印度公司提供資金,以供它們到亞洲的航海活動,在那以後,他們根據在出售時所承擔的貨物量而獲得報酬。歷史上,由於可以獲得更多的長期不變的資金類型,所以這些商行就會削減它們的海運項目或工程的特殊融資措施。在美國,最早的工程融資發生在自然資源利用領域和房地產業。20世紀30年代,美國得克薩斯州與俄克拉荷馬州的「野貓井」勘探者使用了生產支付性貸款資助處境困難的油田勘探工作。同樣,房地產開發商在20世紀的工程基礎上建築並資助了獨立的商業性(包括在工地上所建房屋在內的)地產項目。在這兩種情況下,債權人擁有僅對所資助的工程的索取權。
20世紀70年代,工程項目融資開始進入現代模式,部分地擔負起一些大型自然資源的開發工程項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能源價格的飆升,進而導致人們對非常規能源需求量的增加。70年代初期,英國石油公司(BP)以一個工程項目為基礎融資9.45億美元,用於北海的40個油田的勘探開發。大約在此前後時期,「自由港礦產(Free port Minerals)」工程項目融資資助了印度尼西亞的Ertsberg銅礦的開采工程,澳大利亞的ConzincRiotionto工程項目融資資助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的Bougainville銅礦的開采。現代的工程項目融資措施已經開始,大量統計表明,80年代初美國就以這種方式修建了數座發電站。70年代持續高攀的能源價位走勢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公共事業管理政策法案」(Public Utility Regulatory Policy Act,縮寫PURPA),將其作為促進替代(非化石燃料)能源投資的途徑。這一法案需要地方公共事業部門根據合同規定購買所有產品。股權投資者創造了新型的、獨立的公司——它們擁有自己的發電廠並以無追索權的債務形式資助它們。這些發電廠是獨立的電力生產者。
下圖展示了一個典型的工程體系,其中包含了15個組成部分,以縱向互相連接,或以一些更為契約性的合同形成一個IPF,其顯著特點在於一個開發者必須簽署四份重要合同:(1)建設與設備合同,大多為價格固定的,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承包商簽署的總承包性合同;(2)長期燃料供應合同;(3)與一家信譽出眾的公共事業部門簽署的長期電力購買合同;(4)一份運營與維護合同。在這些合同和大量其他合同簽署之後,工程負責方就可在此工程基礎上注入資金。由於這些合同用途廣泛,一些工程融資也可以作為契約性資金運作。
一個IPP標準的工程融資體系
工程項目融資是一種頗具吸引力的方式,可以為工程主辦方的資產負債提供有限或無限的索取權的舉債經營方式。貸款者可能會對這種條款感到滿足,因為IPP擁有長期公債和來源於有資格接受信用貸款的合同,加上另一方穩定的現金流支持,因此可以用常規的標准來約束這種契約。20世紀80年代,電力公司獲得了總工程項目融資中三分之二的投資額度。根據這個原因,在90年代之前,工程項目融資已成為美國電力融資的同義詞。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分化,現代工程項目融資的前身是公共事業部門將免稅的市政公債債券用於公路建設、水處理廠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工程的融資。市政當局和其他實體部門往往利用依靠它們的良好信譽和信貸能力而獲得常規公債保證金——以此作為自己的融資資金。長期以來,它們一直在用由特殊紅利現金流返還的(美國市、州政府以收益為擔保而發行的)收益債券作為一種融資手段。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市政當局開始把工程項目融資與私營企業的投資緊密結合起來,在規定的目標下,促進更為良好的管理。而且贊成者也能更加有效地分擔風險時,這些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也可獲得更多的可用資金。而實際上,此舉限制了政府的預算案。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合作模式(英文縮寫為PPP)近年來已經變得更為規范。比如,英國已經在1992年建立了私人融資計劃(the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PFI),內容包括私營企業對社會基礎設施工程的資助與管理。到1999年,英國簽署了總價值達160億美元的250項 PFI工程,根據早期的成功,英國政府已經確認了更多的可以包括在PFI范疇的工程項目,包括網路醫院、學校和監獄的建築工程等。近年來,包括澳大利亞、愛爾蘭、義大利和南非等許多國家已經建立了相似的PFI。PPP模式是另外一個混合體系的實例。PPP模式利用私人資金和私人公司構成並運作工程資金,如公路、監獄和學校。從歷史上來看,這些都是由公共資金資助並以營利的目的運營的。
通過PPP模式,政府會將建設與運營的風險轉嫁給私人企業,此舉往往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並運作這些資金。然而,政府預料到了市場風險(如在公路收費的實例中,就會存在與交通收益相關的風險)。一個政府的市政部門能夠比私人企業(公司)更適合應對許多重大的、長期的風險。隨著PPP模式在未來的應用,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在開發與運營公共工程資金中的角色將繼續得以確定。那些正在非傳統領域中(如電力工業之外的工業部門)得到資助的或者正出現在市場上的工程項目將能從IFI和其他保險形式中獲得更多的支持。
投資者在尋找能夠化解最重大風險並掌控宏觀經濟學風險的新途徑,其部分原因在於市政部門參與後而提供保護措施要弱於工程承包者們事先想像的程度。作為替代,那些工程承包商們正在使用政治風險保險(PRI)去抵消當前貨幣貶值、沒收(土地或財產)以及合同不履行等所造成的損失。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PRI價格正在因需求量開始超過實際供給量而呈增長的趨勢。此外,標准商業活動的終止費用和其他類型的商業保險也正在變得更加昂貴。尤其是,2002年9月11日發生的悲劇性事件以後,保險公司為恐怖主義危害的保險金額度大幅度增加了。從那以後,保險公司要求為恐怖事件分割一部分保險金,此前,這部分金額是包含在普通財產和事故傷害保險金中的。這種增加的成本使得許多種類的工程融資和那些已經開展且需要再度籌措資金的措施更加難以進行。其他一些特別棘手的是國外貨幣交換匯率風險,對於發展中國家和「零售」型工程項目(即這些工程涉及公路收費、電力、供水等相關的個人用戶)來說,更成問題。目前,這些工程將使用當地的貨幣進行融資,以化解貨幣貶值所造成的損失,而且這種趨勢日漸明顯。一種相對較新的措施是貨幣貶值保險。2001年,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縮寫OPIC)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引進了一種新的防止貨幣貶值損失的形式。如在巴西的一項水力發電工程中,AES Tiete使用了3億美元融資資金。貨幣貶值保險在這些沒有投資等級的國家中成為一級投資資金來源。
2002年,世界所有工程項目融資市場的資金約為1350億美元,包括貸款和工程承包公司的股權投資數額,比2001年的2170億美元下降了38%。在2003—2007年間,工程項目融資都是正向增長的,尤其是在海灣合作委員會和中東地區,總投資金額以年均23%的速率增長。隨著中東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工程項目融資市場,從迪拜到整個中東地區都存在著用舉債經營融資的方式進行全部收購式投資的明顯趨勢。在過去的幾年中,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尤其是迪拜酋長國對舉債經營性融資的興趣持續且穩定地增加。日益活躍的中東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融資市場:2006—2007年間,全世界工程項目融資貸款額已達2755億美元,其中僅中東地區的工程項目融資就高達1013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僅在傳統的以能源為基礎的工程,而且在所有領域都迅速擴大了。來自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市場開發貸款和市場資金配給都已連續而快速地增加,在企業聯合組織的貸款市場上也可以看到這種增加。海灣合作委員會的企業聯合組織貸款市場從2003年以來一直持續增長;企業聯合組織貸款以其總金額高達1905億美元的股權市場而揚名天下,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OPI(份額高達39%),而就規模而已,沙烏地阿拉伯擁有最大的份額(達47%)。
❺ 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前十的營收入都有多少
8月10日,備受全球矚目的2020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行榜榜單揭曉,中國(133家)企業《財富》500強數量超過美國(121家),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超過美國。
在今年的榜單中,沃爾瑪(美國)位居榜首,這也是沃爾瑪連續第七年成為全球最磊的公司。中國石化(中國)位居第二,位居榜三的則是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前十企業依次排名是: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荷蘭皇家殼牌石油(荷蘭)、沙特阿美集團(沙烏地阿拉伯)、大眾公司(德國)英國石油(英國)、亞馬遜(美國)、豐田汽車(日本)。另外 ,華為排名上升至49位,京東集團位居第120們,阿里巴巴位居第132們,騰訊控股位居第197位,聯想位列第224位,蘇寧易購集團位列第324位,小米集團排名第422位。
排名前十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如下(百萬美元):
❻ 英國石油工業概況什麼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長期處於衰退中,患了所謂「英國病」,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下降。北海油田的開發,雖不足以治好英國經濟的痼疾,但畢竟使英國經濟增添了某些活力,對經濟的復甦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資源與儲量
英國為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國土面積24.48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4萬千米,人口6078萬(2006年7月)。英國為歐盟第二大經濟強國,2005年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2000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8%,2006年增長2.2%。
英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為西歐重要的油氣資源國(圖20-2)。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英國擁有石油探明儲量4.93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4120.12億立方米。
表20-2英國油氣儲量、產量與消費量統計
①資料來源:《油氣雜志》,2007年。
②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2008年6月。
據英國貿易工業部統計,2006年英國石油出口量為7815.1萬噸,其中原油出口為5819.6萬噸,油品出口為2795.5萬噸;石油進口量為8472.6萬噸,其中原油進口為5846.6萬噸,油品進口為2626萬噸。英國石油的出口對象為歐盟、加拿大、挪威和美國。
自1981年英國成為石油凈出口國,1999年北海石油產量達到高峰之後,英國石油產量每年以7.6%的速度下降,2006年英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未來隨著英國北海石油產量下降,英國的石油進口將逐年增加。
❼ 英國石油公司市場佔有率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❽ 關於石油特別收益金的計算
答案是
29.5美元,計算方法是
120-40=80,然後80*0.4=32美元,然後32-2.5的速算扣除數=29.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