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原油燃點是多少
原油燃點是2-154℃(36F-310F)之間,根據純度的不同燃點不同。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
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1)石油多少度碳化擴展閱讀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
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採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但不管採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變質
在油品儲存過程中,要保證油品的質量,必須注意:降低溫度、 空氣與水分、陽光、金屬對油品的影響。
(2)降損耗
油庫通常的做法是:選用浮頂油罐、內浮頂油罐;油罐呼吸閥下選用呼吸閥擋板;淋水降溫。
(3)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由於油品火災危險性和爆炸危險性較大,故必須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並應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貳』 油的最高溫度是多少度超過了會怎麼樣石油和食用油是一樣的嗎
食用油在鍋里燒到開始冒青煙時的溫度是280度左右。
食用油的燃點在300度多一點。冒青煙的再燒就要著火了(有時油中含水分也會冒的)如油中有水的話可以用小火慢慢加熱,油不怎麼有氣泡就算水沒了。沒有經驗可不要單獨操作喔。危險~~~~~`
『叄』 液化石油氣多少度能讓它氣化
沒有給出前提條件,不好作答。
常溫常壓下液化石油氣就是氣態
如果溫度低於-5℃,氣化就較慢.
『肆』 剛開采出來的石油溫度是多少
剛開采出來的石油跟井深有關,井深越大,溫度越高,一般2000-3000米深的井,溫度在60-80度居多。
『伍』 石油焦的燃燒溫度是多少度
烘乾石油焦中的水分考慮水的蒸發溫度就可以了,150左右就可以。關於烘乾時間,如果嚴格,就找到一個烘至恆重的時間說明水烘幹了。150度,石油焦是不會燃燒的。
『陸』 油的凝固點是多少度
油的凝固點是25度以上。油的凝固點主要由油中的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的比例來決定。花生油中約含20%的飽和脂肪酸,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大概是3:4:3的樣子,凝固點約為0℃。
另外,油的凝固點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溫度,而是一個范圍,它會從某一個溫度開始出現少許絮狀物,但不見得全部凝固。
油的凝固點以及粘度
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到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到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
原油凝固點在一定條件下失去流動性的最高溫度,原油凝固點大於等於40℃稱為高凝油其餘稱為常規油。
准確地說,石油不會凍住,只會凝固。至於多少度能凝固,主要看石油中的成分,地區不同出的石油成分不同,凝固點也不同,相差很大,比如我國克拉瑪依出產的石油因其中輕組分多就是大約C15以下的烴類,瀝青質和石蠟組分少,凝固點就低,零下溫度也不凝固,還具有流動性。
而含有瀝青質多的比如委內瑞拉超重原油,在常溫下,就凝固了。我國的許多地方出產的用於做瀝青的原油,比如盤錦地區的,也是在常溫下就是凝固狀態,含石蠟多的石蠟基原油,也是容易凝固。
『柒』 碳化反應的最適宜溫度主要與什麼有關系
活性炭炭化料的活化反應活性與其揮發分的含量密切相關,而揮發分的含尬又由炭化溫度決定。給出了活性炭炭化溫度對碳與co2的反應活性,可以出當炭化溫度為60攝氏度左右時所得到的炭化料顯示出最高的反應活性,若炭化溫變迸一步升高則反應活性明顯下降。此外還有研究發現碳材料隨著加工溫度的升高,基本微晶有增大的趨勢,生產實踐也表明炭化溫度升高則活化過程所霈的溫度也相應提高,但石油焦是例外,因為在較高溫度下石油焦容易發生石?化轉變,形成大面積的石墨晶體結構,難以形成豐富的孔隙結構,因此甩普通氣體活化法很難得到吸附性能優良的活性炭產品。Boucheha等以棗核為原料制備活性炭,發現碳化溫度高於700攝氏度之後碳化得率就固定了,因此採用700攝氏度為最優條件,經過活化後得到了微孔分布均勻的活性炭產物。
『捌』 石油燃點多少昂
原油加熱到閃點以後,再繼續加熱,使其所產生的油氣與空氣混合之後,一經點燃不在熄滅,達到此情況的最低溫度稱為原油的著火點,通常在2-154℃(36F-310F)之間
『玖』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