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土高原上的哪個省份產石油
黃土高原上的哪個省份產石油黃土高原跨越了多個省份,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其中甘肅省有我國的大油田,甘肅的玉門油田。
Ⅱ 為什麼有的地方多產石油,而有的地方多產天然氣
為什麼有的地方生成石油多,有的地方生成天然氣多?這個問題的提出很自然,從目前我國的油氣分布現狀看確實會給人留下這樣的一個印象。我國東部石油儲量多,油田規模大,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使東部成為中國主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天然氣區則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近些年來在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發現了大氣田,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一些地區也有氣田發現。石油與天然氣能源在我國東西部的分布不夠均衡。這也正是國家建設「西氣東輸」工程以保證東部經濟持續發展的地質科學依據。
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為什麼會這樣分布?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由特定的地質、地球化學條件決定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兩點。
(l)有機質類型的差異是決定是生油還是生天然氣的最基本條件。
有機質類型,就是生油母質類型的不同是決定以生油為主還是以生氣為主的根本原因。而不同的生油母質類型又與形成有機物質的不同生物來源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表明,古湖泊中或古海洋中富含的低等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各種藻類等)是生成石油最有利的生源物質來源。而帶入湖水中或海洋中的陸生高等植物,是有利於生成天然氣的母質類型。若是由兩種來源的生源組成,則既可生油也可生氣,但更多還是生油,且其生成量較第一種類型小。以水生生物為重要生源的有機質雖然可生成大量油,但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生成大量天然氣。而以陸生生源為主的有機質類型,一般生油很少,而生成天然氣相對多。
在我國發現的大油田(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都是以水生生物為主要生源的大型湖泊相沉積,其有機質屬最好的腐泥型乾酪根類型,因此形成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天然氣則相對較少。又如塔里木盆地庫車地區發現的大氣田,其生源物質主要來自陸生高等植物,其有機質主要屬於腐殖型乾酪根類型,因此基本形成的是天然氣資源。
(2)有機質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氣的關鍵因素。
有機質成熟度高低與生油或生氣密切相關。在開始生油時成熟度不是很高,但隨著地下溫度、壓力的增加有機質成熟度不斷增高,石油生成量會不斷增加;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過成熟階段時,這時,就使已生成的原油不斷發生裂解開始生成濕氣,最後進入生成干氣(CH4)階段。在生成干氣階段,以生油為特色的腐泥型有機質也只能生成天然氣了。我國的四川產氣區和鄂爾多斯含氣區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天然氣藏都屬於此類。這也是我國中部地區富含天然氣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國石油界對天然氣的石油地質特徵並不十分了解,沒有摸清天然氣勘探的規律,而且對天然氣的勘探工作也重視不夠。經過學習與探索,我國的石油地質學家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界存在著從石油裂解出來的「油型氣」、由煤或煤系生成的「煤型氣」以及由厭氧甲烷菌生成的「生物氣」(就是俗稱的「沼氣」)等類型的天然氣。在我國開拓了越來越廣的找天然氣領域,不但在不同地區,而且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層系都發現了一些新的天然氣藏(層)。
Ⅲ 陝西省介紹
陝西,簡稱陝或秦,也稱「三秦」,是中國的西北地區的一個省,省會西安市,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個地級市。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西部腹地的一顆明珠,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較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 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陝北榆林的紅鹼淖。 三秦大地在國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別黃土漫天的時代,森林覆蓋率達41.42%,遠超很多西部省份,處處山清水碧,尤其是陝北黃土高原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堪稱「北方的江南」。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境內)為界。 陝西省地跨中國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嶺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名稱來源
陝西,這個名稱早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三秦大地
陝西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地理、歷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區:陝北、關中、陝南。由於陝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均位於秦嶺-淮河分界線以南,因此陝西省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陝西的境內的秦嶺被親切的稱謂父親山,渭河和漢江共為母親河。而朱䴉因為其分布地被稱為陝西的省鳥。陝西從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稱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塞外文化——陝北
陝北位於北山山脈以北。 榆林機場
陝北南部是黃土高原地區,北部是毛烏素沙漠地區。它位於「北山」以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陝北是中國現代革命聖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 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 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走上這塊歷史舞台,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變遷。陝北成為中原華夏民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變。 從陝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殘留在征服者的語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 歷史文化: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我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徵。 經濟:陝北土地原本貧瘠,黃土高原,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後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晉語。 氣候:溫帶半乾旱氣候。 代表城市:陝北為關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輻射區域,南部中心城市為革命聖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中原文化——關中
關中位於北山山脈以南、南山(秦嶺)山脈以北。 關中南部是渭河沖積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八百里秦川」關中號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小麥和玉米產區。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谷,東迄潼關港口,東西寬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 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 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西安鍾樓
歷史文化:西秦文化,是中國西部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秦王朝的建立、漢隋唐帝國的延續,再至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 經濟:關中是全國重點城市群,重工業、紡織工業、高科技產業、電子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遊業是關中地區的支柱。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關中片。 氣候:南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雪。 代表城市:關中城市群是全國率先發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設城際軌道交通網。代表城市東有「東府」渭南;西有「西府」寶雞;北有「同官」銅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古都省會西安、千年古都咸陽以及中國唯一的農科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示範區。 關中特寫之咸陽篇 咸陽
咸陽...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咸陽成為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 咸陽是是陝西省第3大城市。省轄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2004年,又被評為首屆中國魅力城市。 為了充分體現尊重歷史、復興文化、改善生態、再鑄輝煌的理念,「咸陽湖」兩岸將以兩寺渡公園、釣台西照、細柳清風、渭水晚情、防洪渠系、渭濱公園、咸陽古渡、渭陽新區、長堤石刻、古渡公園、化工之光、杜郵春草、上林晨曦等景觀,展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藍天白雲相映,與咸陽千年古都呼應。
秦蜀楚文化——陝南
陝南位於秦嶺山脈以南,屬於西南。
陝南-商洛(10張)陝南地貌特徵為「兩山夾一川」:北部的秦嶺山脈、南部的大巴山區及中部的漢水谷地、丹江平原。它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岩組成,是陝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氣候潮濕多雨,常年溫熱,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水稻產區。 陝南位於「南山」秦嶺山脈以南,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秦境秦嶺是秦嶺山脈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紀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保存完好。 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川陝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餘米,東西長約300餘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迴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岩組成的山地,岩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陝、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陝西主要的農業區和亞熱帶資源寶庫,也是陝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歷史文化:中部和西部為蜀文化,東部為秦、楚文化;是漢族重要的發祥地。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漢朝因此得名,漢族也因此得名。劉備曾在漢中稱帝,因此劉備政權被稱作「蜀漢」。 經濟:陝南經濟以生態農業、漁業、林業經濟為基礎,航空產業、葯業、旅遊業為支柱。隨著陝南進入全國重點支持戰略,陝南已經成為了連接華中、西南的交通樞紐。 語言:漢語族,西南官話,中原官話關中片、秦隴片。 代表城市:陝南有西部中心城市為「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漢中;中部中心城市為「上壅古城」安康;東部中心城市為「華中華南交通樞紐城市」「商鞅封邑」商洛。 商南金絲峽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熱帶。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丹江為漢水流域的一部分,洛河為黃河的一大之流,東流河南洛陽入黃河。 該地區具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和人文特徵,該地區的人飲食方面既有南方特點,又有北方特點,面、米、玉米都是日常主食,主要特產是核桃、板栗、柿子,以上特產的產量居陝西省各市之首,核桃出口量歷年來一直佔全國六分之一左右。 該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既栽種北方的小麥、玉米又有地區種植南方的水稻。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具有開發旅遊產業的潛在優勢。 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 旅遊景點有老君山、天竺山、塔雲山、牛背梁、金絲峽、仙娥湖和丹江漂流等。溶洞有天洞、佛爺洞、月亮洞、玉虛洞等,其中柞水溶洞群被譽為「北國奇觀」。 商洛東部各縣區(商州、商南、洛南、丹鳳、山陽)的方言屬中原官話關中片,西部各縣(柞水、鎮安)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秦隴片。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橫貫其中。面積: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60多萬。 行政區劃:現轄10縣1區,市政府駐漢台區。 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 漢中夜景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漢台、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勉縣、城固、略陽、鎮巴、留壩、佛坪的方言屬西南官話區。 安康市位於陝西省以及西北地區(行政規劃上而言)最南端,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南方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轄1區9縣。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東北與商洛市(鎮安、柞水)接壤。 安康是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行政規劃上而言)水、熱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東部各縣區(漢濱、平利、旬陽、白河)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秦隴片,西部、南部各縣(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鎮坪)屬西南官話區氣候資源
陝西省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整體屬大陸季風性氣候,由於南北延伸很長,達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緯度多,從而引起境內南北間氣候的明顯差異。長城沿線以北為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陝北其餘地區和關中平原為暖溫帶半乾旱或半濕潤氣候、陝南盆地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山地大部為暖溫帶濕潤氣候。 陝西溫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7~16℃。其中陝北7~12℃;關中12~14℃;陝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多在14~16℃。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陝北-10~-4℃,關中-3~1℃,陝南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陝北21~25℃,關中23~27℃,陝南24~27.5℃。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比較顯著。春季少於秋季,春季降水量佔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佔全年的1%~4%。暴雨始於4月,於11月結束,主要集中在7~8月。 關中、陝南春季第一場320.0毫米的降水過程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現在6月下旬後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間,暴雨相對集中,關中、陝南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較多。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陝西省實行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第一級為副省級、地市級;第二級為縣級;第三級為鄉鎮級。 第一級:1個副省級市,1個副省級新區(西咸新區),9個地級市,1個省轄市; 第二級:2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80個縣; 第三級:175個街道辦事處、921個鎮、649個鄉: 西安市 市轄區9 縣4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 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 藍田縣周至縣戶 縣高陵縣 咸陽市 市轄區3 縣級市1 縣10 秦都區渭城區 楊陵區 興平市 三原縣涇陽縣 武功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 縣 長武縣 旬邑縣 淳化縣 (縣級興平市由陝西省直轄,咸陽市代管) 寶雞市 市轄區3 縣9 渭濱區金台區陳倉區 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 縣太白縣 渭南市 市轄區1 縣級市2 縣8 臨渭區 韓城市華陰市 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 (縣級華陰市和韓城市由陝西省直轄,渭南市代管) 銅川市 市轄區3 縣1 耀州區王益區印台區 宜君縣 延安市 市轄區1 縣12 寶塔區 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 黃陵縣 榆林市 市轄區1 縣11 榆陽區 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漢中市 市轄區1 縣10 漢台區 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 安康市 市轄區1 縣9 漢濱區 旬陽縣 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白河縣 商洛市 市轄區1 縣6 商州區 洛南縣 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
陝西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陝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陝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 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3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咸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後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現今的陝西在西漢中期涉及3個州。 三國時期,現今陝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唐以後行政區劃演變
唐初對州、郡、縣加以改革,全國共設10道,道轄州、郡。今關中、陝北屬關內道,陝南屬山南道。宋改道為路,今陝西的大部分屬於永興軍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陝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它們為陝西路。今佛坪、鎮巴以西屬利州路,治所在今漢中市。今寧陝、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縣屬河東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設在陝西境內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在元朝以前的陝西,並不包括漢中、安康等秦嶺以南今屬陝西管轄部分。 元代的政治中樞稱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中統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稱陝西四川行省、陝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陝西西安),其後兩次移治興元(今陝西漢中);至元八年罷,以京兆諸路直隸中書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以京兆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罷王相府,復立陝西四川行省於京兆;十八年,分設四川行省,於是只稱陝西行省。轄境包括今陝西及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 陝西是中國目前現存的省份中建省最早的,陝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陝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陝西布政使司所轄地區包括今陝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部分。清代廢去布政使司的稱號,仍稱行省或省,嘉慶年間全國有18個省。清初陝西仍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陝西右布政使駐鞏昌,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從此,陝、甘兩省分治。
民國時期
陝西省雖從1926年11月起隸屬於國民政府,但當時軍事甫定,百端待理,為新舊更替之過渡時期,各縣各自為政,除部分縣按國民政府規定組織縣政府外,多數縣仍沿襲北京政府時期之縣制。1927年7月,陝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後,全省各縣才逐步改制,縣知事一律稱縣長,縣政府設縣長1人,縣佐1人。1930年10月,國民政府任命楊虎城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後,陝西省各縣才開始依據國民政府之《縣組織法》改組,「縣之組織重新改訂,並確定縣政府經費,分期裁撤各縣縣佐,同時積極籌備自治。」
編輯本段交通
鄭西高鐵、西寶高鐵、大西高鐵、西成高鐵
編輯本段經濟總量
十一五期間,陝西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10年全省GDP總量居全國第16位(由2005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0的第16位),正式跨入國內「萬億元省份俱樂部」。2009年陝西省人均GDP達2.6萬元人民幣,摺合4008美元,突破4000美元大關。 從1978年至2004年26年間,陝西省人均GDP從87美元起步發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關,達到1037美元,又經過5年發展實現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11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2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繼續位居第一方陣。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20.9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6836.27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4334.13億元,增長11.7%。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地形面積
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
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於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
Ⅳ 想知道陝西的一些地理資料和問題
1 三個自然區,陝北,關中,陝南。
2 陝北在北原以北,包括榆林、延安和銅川三市區,是我省的能源化工基地,主產煤、石油、天然氣和鹽四大能源礦物。關中地處北原和秦嶺之間,人稱八百里秦川,地勢平緩,物產豐富。陝南地處秦嶺以南,包括漢中、安康和商州三市區,自然環境良好。
3 陝北屬於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黃土層厚度一般為200至400米。關中是陝西的糧食主產地,屬於平原地帶。陝南屬於南方丘陵地勢,多山。
4 陝西四季分明。陝南和關中雨水較豐富,陝北較乾旱,平均氣溫最高接近四十攝氏度,最低可達零下五至十攝氏度。
5 基本同4.
6 陝北乾旱黃土層,低矮旱生植被,退耕還林後,植被覆蓋面積增大。關中北半球溫濕氣候,闊葉林植被。陝南山高林茂,自然環境優美。
7 陝北小麥、土豆、玉米。關中小麥、玉米、蘋果、獼猴桃等等。陝南水稻、油菜等等。
8 全省基本上都為一年兩熟,夏收小麥秋收玉米。
9 陝北同2。關中主要是工業企業。陝南主要是稀有金屬。
10 每個市均有工業局,領導全市的工礦企業。
11 陝西的高速公路發展很快,西寶、西榆、西漢等等,南北縱橫,鐵路有寶成、隴海、西榆等,公路四通八達。其中關中由於地勢平緩交通最發達。陝北和陝南相對較差。
12 沒有明顯制約,陝南和陝北主要考慮地勢影響。
13 陝北主要由於能源開采對環境污染較大。關中由於工廠企業和人口眾多,工業污染和生活垃圾較大。陝南自然環境最好,污染較少。
建議在網路上直接輸入陝西,介紹很詳細,我說的太簡略。還有每一個城市的詳細介紹,包括你想知道的一切。
我積累的陝西知識快被你掏空了!
Ⅳ 陝西有石油嗎
陝西石油蘊藏量在全國排第三名的,陝北有中石油長慶油田、延長石油。陝南鎮巴還有中石化的勘探
Ⅵ 陝西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陝西省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3種。該省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資源分布廣泛,金屬、非金屬礦產特大型、大型礦少,中小型礦多,富礦少,中低品位礦多,單一礦少,共伴生礦多。
截至2007年,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陝西,省會古都西安。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位於西北內陸腹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
陝西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全省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812.62萬,下轄1個副省級城市、9個地級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其中西安、寶雞兩市城市人口過百萬。
陝西是中國重要科教高地,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陝西有三項九處世界遺產,分別是: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大明宮、未央宮、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
Ⅶ 石油從哪裡來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
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Ⅷ 中國人創立並發展的「陸相生油理論」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人類發現並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應用近代科學技術手段開採石油、天然氣只是近100多年的事情。經過不懈的理論探討和勘探實踐,人們逐步確立和完善了系統的油氣生成、聚集和油氣藏形成、分布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基礎和結論都認為,石油的生成和油氣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構造單元內的海相環境中進行的。
早在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質學家T.S.亨特就闡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質是低等海洋生物;原蘇聯地球化學之父B.A.別納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學概論》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1943年美國地質學家W.E.普賴特再次強調,「石油是未變質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層的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的國家之一。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術在中國出現以來,近半個多世紀,中國的石油工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陸相貧油」的觀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1913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組織了一個調查團到中國的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河北、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調查,打了幾口百十來米深的探井,沒有什麼收獲。據此,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埃蒙斯教授於1921年撰文認為:「所有的產油層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層或與海相地層密切相關的淡水地層。」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學教授勃拉克韋爾德在一篇題為《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的論文中再次強調,中國沒有新生代海相沉積,似乎為「中國陸相貧油」又增加了論據。
在此背景下,中國老一輩地質學家以扎實的地質理論基礎結合多年石油勘探經驗,建立了適合中國的「陸相找油」理論。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1928年撰文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石油可辦。」從20世紀20—30年代開始,以謝家榮、潘鍾祥、黃汲清、孫健初等為代表的地質學家先後到陝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進行油氣地質調查,分別於1937年和1939年在陸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獨山子油田和甘肅玉門老君廟油田。1936年,孫健初三出嘉峪關,對玉門老君廟和石油溝進行了地質和石油資源的詳細勘察。1938年冬,他與嚴爽、靳錫庚等一行9人騎著駱駝,頂風冒雪到達玉門老君廟,次年陸續鑽淺井6口,發現了老君廟油田。老一輩石油地質學家堅持實踐第一的工作作風以及對大自然奧秘不斷求索的精神,拉開了中國陸相找油的序幕。
1941年,《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系陸相生油》這篇放射光芒的劃時代論文首次在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會議上宣讀。「中國陸相生油」這一嶄新的命題出自當時正在美國堪薩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一位中國青年—潘鍾祥。1931年,潘鍾祥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4次到陝北進行石油地質調查,並在四川等地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他指出「陝北的石油產自陸相三疊系及侏羅系,四川產天然氣的自流井無疑也是陸相地層」。赴美求學後,他在浩瀚的文獻中也發現了諸如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產於陸相第三系的例證,終於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的論點。
至20世紀50年代末,國際地質學界還在分析世界各地發現的陸相地層產出的原油,盡管存在不同的來源與成因解釋,但已孕育著陸相生油理論,它將作為石油地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沖擊著惟海相成油理論的主導地位。應當說明的是,這一時期,一些中外學者雖承認陸相石油生成和聚集的事實,卻還不能證明具有較大規模的有機質堆集、轉化、運移,並能夠形成較大型油氣田。
「陸相生油」理論的提出為在中國陸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據。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地質工作者在玉門油田所開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為證實「陸相地層」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證。從1955年開始,人們在新疆准噶爾盆地找到了克拉瑪依油田,並陸續在酒泉、柴達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氣田,這一切充分展示了陸相地層的含油氣遠景。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石油勘探重點戰略東移,松遼盆地發現了特大型油田—大慶油田,其原油產自白堊系陸相儲層,油源岩也由陸相湖泊沉積物形成,厚度達1000米以上,油田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年產量達5000萬噸。這一重大突破不僅是勘探實踐上的重大進展,更重要的是對石油地質學的極大豐富和完善。大慶油田的發現雄辯地證明了陸相油氣藏的形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形成大中型乃至特大型油氣田。大慶油田的發現不僅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而且表明了依靠對陸相地層的研究可以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從60年代以後,中國相繼開發了渤海灣(包括大港油田與遼河油田)、江漢、南陽、蘇北、北部灣、二連等油氣盆地和地區,它們都是在陸相含油氣盆地中形成的油氣藏。盡管陸相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相對海相盆地要復雜得多,但油氣儲量是豐富的。例如,在渤海灣盆地發現的一系列陸相油田具有大中型規模,有的單井日產量可達千噸以上。陸相石油地質研究在短時期內從勘探實踐到確立理論取得如此明顯而巨大的進展,的確使世界石油地質界的一部分科學家難以理解和接受。直到1966年,仍有一些國外著名地質學家發表文章認為,中國人在渤海灣地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陸相生油論」是「不可能的,是聳人聽聞的說法」。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世界陸相盆地中又有一重大發現,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吉普斯蘭盆地和庫珀盆地找到了一系列由陸相沉積所形成的大中型油氣田。
中國在進入70年代以後,先後在湖北江漢盆地、陝甘寧地區以及蘇北和豫西南等地區發現了一批油氣田。1975年末,河北任丘的古潛山油田的發現開拓了石油勘探的新領域。陸相石油地質理論也經歷了從背斜油田、斷塊油田到復式油氣聚集帶等不同的認識論發展階段。
隨著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石油地質專家對一些陸相盆地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陸相成油理論已被越來越多的石油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家所接受。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的一些著名學者也發表了不少關於陸相生油的論述。當然,不容置疑的是中國石油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家對陸相生油及油氣藏形成理論做出了極其卓越的貢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質系主任A.D.馬洛爾教授在了解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的情況後著文說「中國油氣藏普遍形成於陸相沉積。作為陸相沉積盆地專家,我從那裡(中國)學到了許多有關盆地的知識」。
中國陸相烴源岩有機質成烴演化模式圖(據黃第藩,1985)
陸相石油地質理論是石油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提高了石油地質學的整體水平。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將不斷吸收海相石油地質的理論,以促進世界石油與天然氣勘探的發展。
Ⅸ 最早「投身革命」的陝北石油資源是什麼
1935年4月28日,陝北紅軍解放延長,繼而解放永坪,接管了陝北油礦探勘處本部及延長區、延長石油官廠。同年10月,中央紅軍北上先遣支隊到達陝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部長毛澤民,決定恢復延長石油廠的生產,以供應黨中央機關和紅軍的需要,任命嚴爽為延長石油廠廠長,高登榜為特派員(黨代表),迅速組織恢復延長、永坪兩地的生產,將永坪采出的原油用毛驢馱運到延長煉制,煉出了煤油、擦槍油、蠟燭、石墨等產品,供應黨中央機關和紅軍各部隊。
在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裡,延長石油廠共生產原油3155噸,經加工生產汽油163.94噸,煤油1512.33噸,蠟燭5760箱,蠟片3.98噸,以及擦槍油、凡士林、油墨、黃油等產品,滿足了陝甘寧邊區的運輸、照明、印刷等需要。還以部分產品換取大量布匹和其他物資,實現了毛澤東關於「增加煤油生產,保障煤油自給,並爭取部分出口」的指示,直接支援了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內戰爆發。延長石油廠職工在廠長張俊、政委萬品山組織下,在最短時間內把機器、油井堅壁封存。在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犯陝北時,石油廠一部分職工撤退,一部分職工組成工人支隊打游擊。1948年4月,延長再次解放,石油廠職工立即恢復生產,不久採油、煉油全面開工,加緊生產,支援前線。當年生產原油158噸,汽油40噸。1949年,鑽井工作恢復,打了一批新井投產,全國原油產量達到820噸,煉制汽油176噸,直接支援了前線,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貢獻。
Ⅹ 黃土高原的礦產資源及其分布
陝西黃土高原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氣、水泥灰岩、陶瓷粘土等,尤其是煤,分布廣,儲量大,在我國煤炭資源中佔有重要地位。
一、煤
陝西黃土高原區是我國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之一。該區含煤地層眾多,石炭二疊紀和侏羅紀為主要成煤時代。成煤環境以濱海平原型及大型內陸盆地型為主,因而煤系地層分布廣,岩性、岩相較為穩定,分帶明顯,含煤性好,煤層一般層數多、厚度大、產狀平緩,煤種多,煤質好。區內有五大煤田:神府煤田、黃陵煤田、彬長煤田、焦坪煤田和渭北煤田的一部分。
1.神府煤田
神府煤田即榆(林)神(木)、府(谷)煤田。總儲量1233億噸,探明儲量1021.1億噸,榆神府、榆林、橫山三個勘探區的保有儲量達796億噸。分布在南北130公里,東西55公里的7890平方公里范圍內。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分三個成煤期: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主要分布在府谷、吳堡南北一帶,總儲量699.8億噸,地層平緩,厚度70米,可採煤層4~6層,可采厚度7.2~17.9米,以氣煤為主,預測吳堡有焦煤和瘦煤;三疊紀含煤地層厚290米,含煤7~15層,5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厚0.8~2.9米;侏羅紀含煤地層,分布在神木、府谷、榆林、橫山、靖邊、定邊一帶,含煤地層部厚250米,可採煤層3~7層,總厚8.4~21米,為長焰煤、不粘結煤、弱粘煤。神府煤的主要煤種,煤質優良,發熱量高達6437~7579大卡/千克,特低硫0.23~0.57%,特低灰6~8%,不需洗選,是世界少有的高級動力煤,可與我國大同煤質媲美;煤層穩定,結構簡單,基本上無夾矸,地層平緩,僅1~3度,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有的覆蓋僅20~30米,適於大規模露天開采。
2.黃陵煤田
分布於黃陵的店頭等地,總儲量33.1億噸,探明儲量27.6億噸,為侏羅紀煤田。地質構造簡單,煤層賦存淺而穩定,含煤地層厚10~150米,有三層可採煤層,總厚1~7米。店頭一帶,鑽孔原煤灰分15%左右,硫低於1%。煤種為弱粘結煤、長焰煤和氣煤。
3.彬長煤田
彬長煤田僅次於神府煤田。是陝西黃土高原第二大煤田。煤田總面積913平方公里,地跨彬縣、長武、旬邑三縣,以彬縣為中心,東西、南北走向各30公里。煤炭總儲量為68億噸。該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含煤地層厚50~100米,可採煤4層,屬侏羅紀煤田。煤層厚度大,儲量多,煤質好、埋藏淺。整個煤層分布幾乎呈水平狀態,未發現斷層,平均厚度為16.64米,最厚處達43.87米;屬長焰煤、弱粘結煤和不粘結煤。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少,灰分為14.8%,含硫0.7%,含磷0.017%,平均每千克發熱量為6000~7000大卡,低灰、特低硫磷、高發熱量,是理想的動力用煤和氣化用煤。
4.焦坪煤田
焦坪煤田北接黃陵煤田,為侏羅紀煤田。主要是焦坪礦區,總儲量47億噸,探明儲量11.4億噸,含煤地層厚50米左右,可採煤兩層,總厚度5~34米。為特厚煤層,煤種為長焰煤、弱粘結煤和不粘結煤。
5.渭北煤田的西段
陝西黃土高原南部的銅川礦區建在渭北煤田的西段,渭北煤田是我國主要煤炭產地之一。銅川礦區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6公里,含煤面積252.6平方公里,總儲量5.2億噸,保有儲量約1.5億噸。屬石炭二疊紀煤田。石炭繫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的下部山西組為主要煤系地層。具有開采價值的煤層為10號煤及5號煤。10號煤厚度為0.8~5.3米,一般為1.3米,為結構復雜的薄煤層。5號煤厚度為1.4~6米,一般為2.5米,為結構復雜的中厚煤層。煤種主要為瘦煤、貧煤和焦煤。銅川礦區是陝西煤炭開采最早的地區之一,目前,銅川市仍是陝西省最大的煤炭工業基地。
除了上述五大煤田以外,子長、富縣、安塞等地也有一定的煤炭資源。子長礦區的煤主要賦存在上三疊統的瓦窯堡組地層中。瓦窯堡組含煤30餘層,唯單層煤層厚度較小,僅有1~2層可達1米以上,最厚的不超過3米。目前主要開採的有兩個層位,其厚度在0.8~2.58米之間。煤層埋藏較淺,多在30米上下,層位穩定,傾角一般小於4度,地質構造簡單,便於開采。子長礦區探明儲量為28.94億噸,保有儲量為7.9億噸,煤的質量較好,主要為氣煤。煤的揮發分為44%,灰分25%,含硫0.3%,每千克熱量為8000~8200大卡,屬中灰分至富灰分的特低硫、特低磷的易選煤。可作為氣化、煉油,配焦和動力用煤。富縣、安塞等地的煤礦普查勘探,近年來都取得很大進展,陝西黃土高原區正在成為我國最大的能源重化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榆林地區是陝西省泥炭儲量最大的地區,以榆林縣城北40公里處的孟家灣大營盤泥炭礦最大。1979年探明該區泥炭礦儲量約為10萬噸,屬第四紀湖泊沼澤相沉積礦床。泥炭中,有機物佔41.82%,灰分佔50.44%,含氮1.34%,含五氧化二磷0.212%,含氧化鉀0.195%。泥炭層厚0.38~1.57米,產狀水平,埋深約1米。由於地下水富集,難於開采。在其它地方,如榆林橋頭村,高傢伙場、吳家河叉、五道河、馬合、橫山趙石畔等地,也有分布,但一般礦體不大,分布零散。近一些年來,對泥炭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泥炭除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以外,研究泥炭對於研究第四紀,尤其是研究一萬年以來的全新世地理環境,對於研究形成煤炭的地質環境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二、石油和天然氣
陝西黃土高原是我國石油的故鄉,著名的延長油田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油田。在《漢書.地理志》中,就有。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的記載。高奴縣跨今延安、安塞、志丹、延長、延川五縣市,延長油田就在這里。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曾在今富縣、延安一帶考察過石油,他在《夢溪筆談》一書中首次提出「石油」這個礦物名稱。延長油田是我國開發最早的油田,我國大陸上第一口油井,就是1907年在這里建成的。
陝西黃土高原是陝西省最主要的石油產地。石油主要分布在陝北斜坡帶上。中生界是目前勘探開發的主要含油地層,厚度約4000米,含有三疊繫上統延長組及侏羅系下統延安組兩套油層。延長組油層是主力油層,岩層平緩,為典型陸相岩性油,埋藏深度多在千米之內,延安組油層屬於古河道砂岩體儲油,油井產量比較高,但含油麵積小而分散,規律性較差。境內目前已發現12個油區,總控制探明含油麵積800平方公里,含氣面積26.3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3億噸,其中延長油礦2億噸,長慶油田陝西部分1億噸,天然氣儲量16.6億立方米。這12個油區是:富縣直羅油氣區、甘泉下寺灣油區、延長油區、延安甘谷驛油區、延安青化砭油區、安塞油區、延長永坪油區、子長油區、吳旗油區、定邊油房庄油區、定邊東紅庄油區和定邊馬坊油區。除12個油區外,其它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加速進行。
天然氣是隨著石油地層而伴生的寶貴資源。近年來,經過大面積勘探,發現陝西黃土高原北部是一個大氣海。在南起甘泉王家坪、富縣直羅鎮,北至榆林縣的廣大地區內,天然氣的遠景儲量約856億立方米。延安地區儲量約為33億立方米,榆林地區儲量約為800億立方米。
油頁岩是一種灰分高,可以燃燒的有機質岩石。陝西黃土高原區內,油頁岩分布廣泛。油頁岩生成於內陸盆地靜水還原和半流通環境,常與煤層共存和相鄰,礦床類型屬內陸盆地沼澤相式油頁岩。賦存於延長群上部,侏羅系延安組和安定組三個層位。其中賦存於安定組中的油頁岩分布不廣,多在煤層中呈夾層出現。目前,已知有工業價值的油頁岩有兩套,一套是延安組頂部的油頁岩層,主要分布在延安、子長等地;另一套是安定組油頁岩層,以安塞為中心,北至橫山,東達清澗,南沿杏子河流域及洛河沿岸,以及宜君、黃龍等地均有分布,僅局部地段可開采利用。另外,像彬縣水北溝、旬邑張洪鎮、淳化安子窪等地的油頁岩,厚1~50米,含油率5~7%,目前均未開發利用。
三、石灰岩
石灰岩是生產水泥、石灰、石材等的主要原料。陝西黃土高原南部的銅川一帶和東北部的府谷一帶為水泥灰岩的主要產地。奧陶系海相灰岩,廣泛出露於耀縣東南葯王山、將軍山及銅川市東南部,質量較好,儲量巨大。奧陶系灰岩還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廟一帶,沿著黃河谷地分布。目前,在這些灰岩出露區,已建成許多石灰岩礦,較大的石灰岩礦有:府谷上天橋、府谷東山、銅川黃堡石坡、銅川崖窯溝、銅川趙家山、耀縣寶鑒山等。
1.府谷上天橋石灰岩礦
該礦位於縣城東北12公里的黃河邊。礦石含氧化鈣 52.94%,氧化鎂1.18%,屬1級品。探明累計儲量573萬噸。礦體埋深0~26米,層厚14.7~18.7米,傾角2~7度,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為府谷縣水泥廠備用礦源。
2.府谷東山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縣城東北約8公里的黃河邊。礦體分上下兩層,礦石均為Ⅰ級品。上層礦礦石氧化鈣含量為54.43%,氧化鎂含量為1.62%;下層礦礦石氧化鈣和氧化鎂的含量分別為53.64%和1.09%。上層礦厚1.2~2.3米,下層礦厚7.4~11.2米。探明累計儲量為33萬噸。礦層傾角4~8度,埋深0~12.4米,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為府谷縣水泥廠提供礦源。
3.銅川黃堡石坡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銅川市黃堡附近。探明累計儲量約527萬噸。礦石多為Ⅰ級品,大部分礦石含氧化鈣53~55%,含氧化鎂<1%。礦區缺水,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是銅川水泥廠的備用礦源。
4.銅川崖窯溝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銅川市南7公里。礦石為1級品,主要指標為:氧化鈣53.98~55.30%;氧化鎂0.32~1.23%;二氧化硅0.92~1.61%;氧化鋁0.09~0.12%;氧化鐵0.13~0.22%。探明累計儲量達1億多噸。礦石破碎等性能較好,埋深0.50米,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此礦已由新川水泥廠開采。
5.銅川趙家山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銅川南6公里之南硝子河西岸。為緻密塊狀灰岩,礦石含氧化鈣>53%,含氧化鎂<1%,探明累計儲量約1000萬噸,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被銅川市水泥廠露天開采。
6.耀縣寶鑒山石灰岩礦
此礦位於耀縣葯王山東。為高鋁水泥和普通水泥特級、Ⅰ級、Ⅱ級品。探明累計儲量6723萬噸,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由耀縣水泥廠露天開采。
另外,在陝北地表附近沒有石灰岩的廣大黃土區,人們把第三系三趾馬紅土層與第四系黃土層中的海綿狀鈣質結核作為燒制水泥的主要原料。
陝西黃土高原區黃土廣布,除可燒制磚瓦外,一些地方的黃土還可以作燒制水泥的豐要配料,主要的黃土礦有銅川庫當溝、耀縣五岩山和葯王山等。
四、陶瓷粘土
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銅川一帶的煤系地層中,在廣大黃土區,三疊系延長群以及第三系三趾馬紅土之下也有零星分布。
銅川狼溝陶瓷粘土礦礦石為半硬質粘土,二氧化硅含量為59.09%,氧化鋁,含量為26.04%,探明累計儲量為17.9萬噸,屬於早二疊世內陸湖相沉積。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曾進行過地下開采,後因礦體不大,質量不高而停采。
銅川土黃溝陶瓷粘土礦位於黃堡附近,礦石為半硬質粘土,各項指標為:二氧化硅52.45~64.66%;氧化鋁21.59~33.06%;氧化鐵<2%;氧化鈦0.74~1.34%,礦石物理性能良好,質量較高,屬雲母含鋁粘土類,礦石為Ⅰ、Ⅱ級品,Ⅰ級品可做電瓷工業原料。探明累計儲量22萬噸。仍為早二疊世內陸湖相沉積。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可進行地下開采。
子長縣玉家灣鎮和縣城附近,在第三系三趾馬紅土層下,分布著陶瓷粘土,埋深0~5米,已揭露的礦體最厚可達5米,礦石顏色斑雜,以灰綠、淺紫、灰白色礦石質量較好,灰黑與黑色礦石質量較差。當地以此為原料燒制粗瓷製品。由於目前尚未進行勘探評價,其質量和儲量尚不清楚。
清澗雙廟一帶,在三疊系延長群中,一些灰綠色粘土層呈條帶狀類夾在白堊層中。白堊佔80~85%,粘土佔15~20%。可做陶瓷業的原料和配料。
五、其他礦產
除上述礦產資源外,陝西黃土高原區還有鋁土礦、池鹽、鐵礦、石英砂岩礦和礦泉水等。
1.鋁土礦
鋁土礦是提鋁的礦石,另外還可以做高級磨料—人造剛玉、高鋁水泥、耐火磚的原料等。陝西黃土高原區的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府谷、銅川等地。主要有府谷天橋則和銅川上店鋁土礦。
(1)府谷天橋則鋁土礦
此礦是陝西省目前最大的鋁土礦。礦體呈似層狀,主要賦存於石炭統本溪組之灰色夾紫色鋁土質頁岩中,為濱海潟湖相沉積礦床。主礦體長1200米,寬1050米,平均厚4.83米。礦體最大埋深為92.9米,深采區平均埋深61米,露采區平均埋深26米。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有利於開采。礦體的東北部和南部可以露采,露采部分的儲量約占礦床總儲量的60%,截止1979年底,此礦累計儲量為891.6萬噸。礦石質量較好,屬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各項指標為:氧化鋁 57.64%;二氧化硅8.23%;氧化鐵15.18%;氧化鈦2.00%。另外,此礦還伴生分散元素礦鎵等。礦層上部尚有煤層,此礦可以綜合開發利用。
2.銅川上店鋁土礦
此鋁土礦與粘土礦共生,是生成於奧陶系灰岩古侵蝕面上的一種沉積礦產,常與山西式鐵礦伴生。生成於桃曲坡群灰岩侵蝕面之上,上石炭統太原組的灰岩之下。屬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呈黃、淺黃、紫紅色,礦石化學組成:氧化鋁50.67~70.17%;氧化鐵 3.31~10.67%;二氧化硅9.26~26.50%;氧化鈦1.05~2.24%。礦體層位穩定,呈透鏡狀、似層狀產於耐火粘土礦層或粘土岩層中。一般為單層,局部地區可見4~5層,厚度0.2~3米,最厚可達10米。累計儲量為66.6萬噸。礦體埋藏較淺,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宜於露天開采。
3.池鹽
本區西北部的定邊縣內,分布著許多鹹水湖—鹽池。鹽池水中除含食鹽以外,還含有氯化鉀、氯化鎂和芒硝等鹽類。這里采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漢代時,這里就有「鹽池以為利」的記載。這里的鹽池,目前采鹽面積已達100多平方公里。生產原鹽僅供食用。這里的池鹽,粒大、色青、體重,味純。產鹽量占陝西省總產鹽量的90%。較大的鹽池有花馬池、苟池、爛泥池等。對池鹽綜合利用大有可為。
4.鐵礦
本區鐵礦資源缺乏,僅有一些沉積式小型鐵礦零星散布在府谷、子長、安塞、宜君等縣。礦石主要為菱鐵礦、褐鐵礦和赤鐵礦,一般品位較低,屬於貧鐵礦。府谷縣境內,鐵礦點相對較多,礦體呈雞窩狀,總儲量約1.5億噸,多由群眾就地開采。
5.石英砂岩礦
石英砂是製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本區有神木縣三塘石英砂岩礦等。三塘石英砂岩礦賦存於上三疊統地層中,是一種湖相沉積的石英砂岩。礦石為Ⅲ、Ⅳ、Ⅴ級品。各級質量如表2.12 表2.12 神木縣三塘石英砂岩礦礦石質量等級表
礦石級別 二氧化硅 氧化鋁 氧化鐵
Ⅲ級品 99.02% 0.48% 0.22%
Ⅳ級品 98.39% 0.69% 0.38%
Ⅴ級品 97.73% 0.80% 0.79% 地表出露為透鏡體狀,產狀近於水平,一般出露長150~300米,厚5~8米,最厚12.9米,最薄0.3米。截止1979年底,保有儲量為214.4萬噸。埋深不大,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由神木縣玻璃廠露天開采。
6.礦泉水
甘泉縣美水泉是陝西黃土高原區出礦泉水的地方之一。美水泉位於縣城南3.5公里的神林山和太皇山之間。有泉九眼,分布在約30平方米的范圍內。據《甘泉縣鄉土志》記載,「美水自縣西神林山發源,泉去地一丈,飛流激射,厥味甘美,以之作餚饌,雖盛暑不變味,烹茗亦香美」。又據《延安府志》記載,「隋煬帝北巡遊於此,偶飲此水,頓覺心曠神怡,遂賜『美水泉』,後取水於禁內,為隋唐兩代皇宮專用」。據分析,美水泉水,味道甘美清涼,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是一種優質礦泉水,目前,該縣美水廠以此泉水為原料生產的「甘泉礦泉水」已進入國內外市場。
淳化縣境內的御泉和皇城泉是陝西黃土高原區另兩處出礦泉水的地方。御泉日涌水量為150立方米,皇城泉日涌水量為600立方米,都是黃土高原區的名泉。相傳漢高祖劉邦吃用過御泉之水,官莊鄉的皇城曾是皇家避暑勝地。御泉和皇城泉的泉水為弱鹼性、微硬、低礦化重碳酸鹽—鈉、鈣、鎂型水,無色透明,清涼可口,作為飲料水可與甘泉水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