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8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多少
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9%。
據中石油最新公布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的原油產量預計為1.89億噸,同比下降1.3%,已經是連續第3年錄得下降。而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煉油的利潤越來越少,所以在2016年原油產量跌破2萬億噸後,中國原油產量出現了三連跌。
中石油預計2019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還將上升,也就是說中國還會加大原油進口。
(1)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百分之多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重被稱為該國的外貿依存度。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和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經濟發展戰略的許多構成要素,並對其國際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
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激發他國與中國的經貿沖突,並為中國威脅論提供口實。這必然惡化我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需要我們認真應對。
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加大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風險。當世界經濟發生劇烈波動和國際政治出現重大事件時,中國經濟將會受到事先難以預測的打擊,事態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我國獨立決策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外依存度
⑵ 2021年百分之多少的石油依賴進口
依賴度超7成,2021預計約75%左右。
從整體來看2012-2019年,石油探明儲量不斷增長,但增速自2015年開始明顯下滑,後續多年均保持在低位。
自1996年起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20年已達到74%,遠高於國際公認的50%的安全警戒線。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巨大的原油需求量相對於有限的自給能力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於******之上。
⑶ 20丨8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4.62億噸,同比增長10.1%,相當於日進口量924萬桶。成品油的進口量也大漲13%,至3350萬噸。 至此,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9%,同比上漲2.5%。
⑷ 50%依存度是國家石油安全的警戒線嗎
根據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累計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4%。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4.8%。
1993年,中國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後的十幾年裡,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5%。其後每年均以2%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為49.6%,2008年為50.9%。
新中國剛成立時,由於遭到石油進口封鎖,中國千辛萬苦地找油。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飛機大炮的開動問題,也就是國防問題。但是今天,石油已經從國防血液成為中國的經濟血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對於石油的需求有增無減。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馮連勇,依據其研究的「石油峰值」理論預測,按照目前的國內經濟發展方式,2020年、2030年國內所需的石油量分別為5.3億噸和6.5億噸。而中國石油產量則預計在2015年達到高峰後開始減少,峰值產量不超過2億噸。這意味著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越來越大,2020年、2030年國內供需缺口將分別為3.36億噸和4.88億噸。
2009年初公布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預測顯示,如不加強勘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0%。而《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則指出,202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4.5%。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有關研究也證實了這些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的需求量將為4.5億~6.1億噸。屆時國內石油產量估計為1.8億噸,進口量將為2.7億~4.3億噸,進口依存度將處於60%~70%。
石油進口量不斷提高,至少有兩個意義:其一,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石油進口量的提高,意味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和自產石油的下降。其二,標志著我國國內能源供求將更多受制於國外。
從各國經驗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0%,是一條安全警戒線。當一個國家的石油進口量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就會影響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當一個國家的石油進口量超過1億噸以後,就要考慮採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當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60%時,石油供應的不安全性加大。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石油消費的進口依存度已達54.8%,這意味著中國能源環境已從「比較安全」向「比較不安全」轉移。將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放在國際貿易上,這意味著國際油價波動、地緣政治、氣候變化、運輸等種種因素,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意味著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變動聯系更加緊密,漲漲跌跌將更頻繁,也意味著我國面臨著很大的石油依賴威脅。
⑸ 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多少年消費多少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5%
進口量超過2億噸
⑹ 誕生不久的新中國 石油極其稀缺,每年消耗的石油百分之多少是依賴進口
我國原油供需及對外依存度
中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也就是說從那一年開始,石油的出口和進口相抵後,進口量大於出口量,成為石油凈進口國。
⑺ 中國石油消耗量是多少
根據國內數據,2011年消耗石油4.7億噸,2012年消耗石油4.93億噸,2014年國內石油消費量為5.08億噸左右,呈每年都在增長的趨勢。
注意:
我國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石油必然成為發展途中的一個重要物品。據可靠統計,中國在2020年進口了約5.4億噸原油,和中國石油總消耗相比,從國外購買石油高達了70%。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會問,中國的石油夠用嗎?石油儲備是按步驟進行的,等我們遇到石油不夠用的情況,就會啟動儲備的石油資源,用完了下次又重新儲備。
隨著世界科技飛速發展,對石油的消耗與需求量也逐漸的增大,人們也發現了這一事情的嚴重性,開始作出規劃減少石油的使用量。國際能源署發布了(2025年凈零排放全球能源行業路線圖),警告各個國家停止發展與研究消耗石油的項目。
⑻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如何
石油和石油的衍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出露於地表,所以很早就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古人以石油照明、葯用以及作為潤滑劑,以天然氣熬鹽,用瀝青塗船防腐和作建築材料等。
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了發現天然氣的記載。東周時,四川的勞動人民在臨邛(今四川邛州市)開鑿鹽井時發現了天然氣,並把產出天然氣的井,形象地稱為「火井」。臨邛因有「火井」而出名,在南北朝時被定名為「火井鎮」,隋朝時又改名為「火井縣」。後來在我國的陝西、甘肅、雲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西等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天然氣。隨著對天然氣性能的逐漸認識,我國古代人民開始了有目的地開采和利用天然氣。據史書記載,從晉朝起,古代人民就開始利用天然氣熬鹽、煮飯和照明了。
西漢時期,陝北延安一帶的人們就採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用作燃料。到了北宋年間,又把石油加工成石燭,用來照明。元代以後,用石油生產石燭的規模越來越大,並且出現了加工石燭的工場。到了明代,陝北人又用石油熬制出了點燈用的油,這說明四百多年前,我國就已經初步掌握了從石油中提煉燈油的技術。
在古代,石油還被作為葯物使用。我們的祖先對石油的葯用性能曾做過很多嘗試和研究。早在南北朝時,石油就被作為葯物治療脫發病。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曾詳細地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石油作為葯物的經驗,指出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以與它葯合做丸散,塗瘡癬蟲癩……」。
利用石油煙制墨,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獨特發明。從漢代以來,我國多用松煙墨。北宋科學家沈括制出了黑光如漆的油煙墨。由於油煙墨比松煙墨好,一時間民間大量製造,流傳很廣。
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有洧水可燃」。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在我國古代,對石油、天然氣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九百多年前,沈括就首先提出了「石油」這個名字。沈括在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080年沈括曾在延長一帶對石油的產狀、性能、用途等作過實地考察。在世界古代科學著作中,他是論述石油最詳的第一人。沈括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今天這已被實踐所證實。
2.卓筒井的發明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的;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叫它「卓筒井」。
打卓筒井(圖1-1)需要較復雜的設備和較先進的工具。北宋中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勞動工具得到不斷創新和改造。滑輪、杠桿等簡單機械的發明與應用,為卓筒井技術的發明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圖1-1打卓筒井示意圖
關於卓筒井的施工方法,在蘇軾著的《東坡志林》上曾經有過記載。開鑿這種井所用的鑽頭只有碗口那麼大,而深度可以達到幾丈。古代鑽鑿一口卓筒井,至少要四五年,有的需要十餘年時間。
古代發現的石油,僅僅是少量露出地面的油苗。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打開地下的寶庫。四川省自貢市1835年鑽成了一口天然氣井,井深1001.42m。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後來,這口井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我國古代發明的打卓筒井技術,是世界鑽井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後來,該技術傳入西方各國,推動了世界石油工業、采礦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對造福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被國外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列舉中國傳入歐洲的重大發明時稱:「中國的卓筒井技術,在11世紀就傳入西方。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都是採用中國人創造的方法打成的。」
3.我國古代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氣井我國明代學者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廣記》中曾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四川樂山一帶,在開鑿鹽井的時候,偶然發現有大量「油水」冒上來。這種「油水」引燃以後,可用於夜間照明。於是便繼續挖掘了幾口井,專門採集「油水」。美國的德雷克於1859年5月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一口21.69m深的油井;俄國的謝苗諾夫於1848年在黑海沿岸上打了一口油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最早的油井比美國、俄國開鑿的油井早了三百多年。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開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氣井的開鑿者。以前,西方學者大都以為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的是英國。英國是1668年開始開采天然氣的,而我國古書上記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在四川開鑿出了著名的臨邛火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開鑿天然氣井的歷史,比英國至少早1500年。
4.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是台灣省的苗栗油田。1861年,一個叫邱苟的人,在新竹縣東南的出磺坑一帶發現了油苗。於是,他就在那裡挖了一個3m深的坑,每天可採集到6kg原油。他用這種原油點亮馬燈,還把剩餘的原油賣給當地農民,用於點燈或治病。這件事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清朝政府知道後,便於1876年收歸官辦,並從美國請來了技師,買來了鑽井機器,於1878年在苗栗鑽鑿出了第一口油井,每天產油約750kg。
中國內地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長縣。雖然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國,大肆掠奪我國的資源。德、日、美、俄都想獲得陝北石油的開采權。有識之士為了保護祖國的石油資源,1904年提出了開辦「延長油礦」的主張。190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延長石油官廠,聘請日本技師到延長進行調查,最終得出了延長地區石油儲藏淺、油質好的結論。1907年延長候補知縣洪寅聘日本技師佐藤彌市郎等7人,從日本購得鑽機及煉油設備。當年4月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6月5日開鑽;9月6日鑽到井深68.89m處見油,每日可產原油150~200kg;再向下鑽進,於9月10日鑽到井深81m處完井,名曰「延一井」,初期日產量1t。此井開采10年後,最高日產油量達到1.25t,以後逐漸減少,至1934年枯竭停產,總計產油2550t。1978年,該井加深至118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9t;1985年8月,再加深到152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t。隨著油井的開采,「延一井」上的採油工具也由原來的櫓台機器變為現代的抽油機。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5.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35—1938年,孫健初等人曾三次深入荒無人煙的甘肅祁連山地區實地考察。經過研究分析,認為玉門石油河畔的老君廟一帶具備儲藏油氣的有利條件。根據孫健初確定的井位,1939年3月開始挖掘一號井。5月6日,從延長油礦運來鑽機開始鑽井。8月11日鑽至115.5m時,發現油層,日噴原油10t左右。由此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從1939年到1949年,玉門油田共生產原油近50×104t,占同期全國原油總產量的90%以上。不僅能滿足西北各省工業和民用的需要,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49年9月28日,玉門油田獲得解放,時任軍事總代表的康世恩宣布接管油田。根據彭德懷「要把玉門建設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的指示,康世恩發動廣大職工積極生產原油,對解放軍進軍新疆和解放全國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田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關懷和重視,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單位。油田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到1957年,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從1949年的9×104t增長到75.54×104t,占當年全國原油年產量的87.78%。新華社於1957年10月8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1958年,玉門油田原油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1959年達到140×104t的高峰,撐起了當時中國石油的半壁江山。
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石油工業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玉門油田曾先後調出7.8萬餘人、設備2000多台套,從人力、技術、設備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油田的建設。今天,無論是在茫茫的戈壁,還是在遼闊的草原,從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濱,從江南水鄉到華北平原,「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玉門油田提出了「東山再起,再現青春」的響亮口號,以玉門為主體,先後開發了吐哈油田和青西油田。今天,玉門油田正在煥發新的青春。
6.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兩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km,東西最寬處73km,總面積5470km2。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國家先後對松遼盆地北部、海拉爾盆地、依蘭—舒蘭地塹、三江盆地等進行了石油勘探。1959年4月11日正式開鑽的松遼盆地的第三口基準井——松基三井,9月26日噴出了原油,成為發現大慶油田的標志。
傳來這一特大喜訊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當時黑龍江省的省委書記歐陽欽到現場祝賀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從此大慶油田這個響亮的名字就和中國石油工業輝煌發展的歷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為了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60年3月,黨中央決定由余秋里親自領導,調集37個廠礦及院校的職工、剛畢業的學生以及3萬多名復轉軍人會師大慶,展開了一場氣貫長虹的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職工,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摸清楚了該地區的含油麵積和儲量,不到兩年就初步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1963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就達到四百多萬噸。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64年初,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從此,大慶油田成為中國工業的一面旗幟。
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油量突破5000×104t。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大慶油田走「科技興油」之路,積極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攻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開發理論。經過廣大石油職工的不懈努力,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連續27年穩定在5000×104t以上,達到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的先進水平。2006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340.5×104t,天然氣24.5×108m3,實現油氣當量4535.9×104t。
大慶油田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培育出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工作作風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進入21世紀,大慶油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祖國大地,創造出石油工業新的輝煌。
7.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成長歷程
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只有12×104t,其中天然原油7×104t,人造原油5×104t;天然氣年產量為0.1×108m3;石油探明儲量為2900×104t;原油加工能力為17.5×104t均未包括台灣省。。
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是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年輕工業。20世紀50年代前期,我國積極恢復玉門、延長油礦以及東北的人造石油工業,同時在西北勘探石油。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104t。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石油勘探戰略東移。1959年9月26日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三井噴油,揭開了開發大慶油田的序幕。1958年9月蘭州煉油廠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個年加工能力100×104t的大型煉油廠。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成立。1955年7月石油工業部成立。1958年10月石油科學研究院成立。1958年11月,我國第二所石油院校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立。
196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了648×104t,基本上滿足了國內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隨後,我國又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和華北油田,使全國原油產量迅速增長。從1973年起,中國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1978年我國原油年產量突破1×108t,從此跨入了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1985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25×108t,排名世界第六位。20世紀90年代,中西部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初步形成了油氣資源的接替區。同時,我國在渤海、東海和南海三大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了成功。1996年,我國海洋石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104t,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跨上了新台階。
到2000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62×108t,連續13年名列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227×108m3,名列世界第15位。到2006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4×108t,仍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達到595×108m3。
二、中國油氣資源與生產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廣闊的近海大陸架,具有形成石油、天然氣的良好條件。可能有石油、天然氣分布的沉積盆地面積達670×104km2,在世界各國沉積岩面積位次中居第三位,其中陸上面積約佔520×104km2,近海大陸架面積約佔150×104km2,大大小小的沉積盆地有500餘個。
由於石油、天然氣形成的環境比較復雜,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南部海域;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於中部地區和西北地區。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地區;(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中國油氣資源相對豐富。根據2005年公布的中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初步結果,全國石油總資源量約1021×108t,其中陸上約775×108t;天然氣總資源量為47×1012m3,其中陸上38.9×1012m3。資源量是根據地質理論和有關技術預測的、遠景的量。資源量中經過鑽井、測試證實的那一部分油氣含量叫儲量。儲量與資源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凹陷儲量增長規律的分類研究,認為中國的最終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140×108~160×108t,最終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約為10×1012~15×1012m3。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國石油探明程度為33%,處於勘探中期階段,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天然氣探明程度不足10%,尚處於勘探早期階段,屬於快速增長期。
未來15~20年內,隨著勘探投入的增加,中國天然氣儲量將進入高基值穩定增長階段。年均增長量為1500×108~2000×108m3。儲量增長將為提高天然氣產量奠定資源基礎。石油資源勘探難度雖然不斷加大,但從石油資源總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國石油資源還有較大的潛力。通過加大勘探力度、提高採收率、增加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彌補產能遞減,實現穩產增產目標,並有可能發現大型油田。
中國的非常規資源也很豐富。煤層氣資源量約30×1012m3,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油頁岩、油砂和瀝青等也有一定的儲量;中國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可以作為常規油氣資源的補充。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0多億噸,累積可采儲量70×108t,剩餘可采儲量還有25×108t。2006—2010年,中國原油年產量將維持在1.8×108~2.0×108t之間。目前中國的儲采比只有14∶1,而中東國家達到80∶1,世界平均水平也是40∶1。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為4.1×1012m3。中國天然氣儲量的增長已由幼年期進入了青年期。2005年我國天然氣的儲采比為45∶1,遠高於我國石油的儲采比。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可能分別達到4.9×1012m3和7.5×1012m3,這就意味著至少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儲量增長仍保持著青年期的特點。同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也將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900×108~1100×108m3,2020年達到1500×108~1700×108m3。
三、發展方針和任務中國是一個油氣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油氣消費大國。2006年我國一年生產的原油是1.84×108t,但我們消耗了3.30×108t,其中的1.46×108t從國外進口,對外依存度在44%左右。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年中國消費原油總量的50%需要從國外進口。油氣作為能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掌握了世界的經濟命脈。為此,必須盡快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快改革和發展。在極力穩定東部老油田產量的同時,積極勘探開發西部新區和海上油氣資源,使之成為戰略接替油區。中國政府要求石油、石化企業努力走出去,到海外尋找資源,這也是我們必須的選擇。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生產規模很小,遠未進行充分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我國在天然氣利用方面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天然氣占總能源消費的20%以上,而這一比重在我國只有3%,甚至低於印度的8%。
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但石油資源使用不盡合理。能耗高、效率低、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因此,節約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石油的利用效率上,我國每千美元GDP是0.2t,而美國是0.1t。利用效率不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石油、石化本身而言,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把最好的寶貴資源全部變成成品油;另外在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我們的電力用油、汽車用油與國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我們使用燃料油發電,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基於上述緣由,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方針是:「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加強勘探、合理開發、厲行節約、建立儲備。」我國石油工業將實施市場化、國際化、低成本、科技創新和持續重組戰略。重點進行結構調整,改善石油儲采結構,提高天然氣對原油產量的比例、增加境外份額油與國內原油的比例,優化油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以較小的經濟代價換取石油的長期穩定供應,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大力加強油氣勘探,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資源。加速發展天然氣工業,積極改善儲采結構和消費結構。嚴格執行厲行節約的法規,抑制不合理消費。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穩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安全。
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任務和政策是: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力度。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岩、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調查勘探,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的多元化。實行油氣並舉,穩定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產量。加強老油田穩產改造,延緩老油田的產量遞減。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擴大境外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擴建和新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加快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路。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的成品油輸送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⑼ 中國石油進口佔比例是多少
中國石油進口佔比例是百分之73。
我國石油進口每年都不一樣,但是,自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來,石油消費量和進口量每年都不斷上升,2020年我國石油總消費量為7.37億噸,其中我國自己生產的石油為1.95億噸。
進口的石油為5.42億噸,因此,我國進口石油的佔比為73.54%,實際上,這幾年,我國石油對外的依存度都在70%以上,雖然,我國這幾年也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但在短時間內,這個比例還是難以改變。
石油比例分析
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國進口石油排名第一的國家,2020年我國從沙特進口的石油總量為8492萬噸,佔全部進口石油的15.67%。沙特是中東石油國家的帶頭大國,一直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出口大國,國土底下的石油存量大並且開采成本低,石油資源的豐富讓世人羨慕。
俄羅斯是我國進口石油排名第二的國家,2020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總量為8357萬噸,佔全部進口石油的15.42%。俄羅斯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石油出口大國。
我國與俄羅斯有長期的石油供應協議,也已經修建有直接的管道把俄羅斯的石油輸入我國黑龍江。沙特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的石油供應佔比為我國總進口的近三分之一。
⑽ 2018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多少
摘要 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