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質石油類和動物油類會對水質產生什麼影響
礦物油類化學物質,是各種烴類的混合物。石油類可以溶解態、乳化態和分散態存在於廢水中。石油類進入水環境後,其含量超過0.1~0.4mg/L,即可在水面形成油膜,影響水體的復氧過程,造成水體缺氧,危害水生物的生活和有機污染物的好氧降解。當含量超過3mg/L。時,會嚴重抑制水體自凈過程。分散油和乳化油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使魚苗畸變,魚鰓發炎壞死。石油類中的環烴化學物質具有明顯的生物毒性。
中國規定:漁業水中不大於0.05mg/L。
❷ 海洋石油污染對海洋生物有哪些影響
海洋作為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海洋石油污染的發生使魚蝦類、貝類大量死亡,海帶、紫菜等藻類腐爛,直接影響了海洋養殖和捕撈業的發展。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健康,人們食用這些被污染的海產品也會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海水中含有的石油及石油氧化物污染了海水,使沿海地區的海鹽生產等傳統海洋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也污染了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大量海上泄漏石油被海水沖上潮間帶,形成很厚的石油覆蓋層,污染了海灘並使沿海的植物、海鳥、海獸等死亡,也大大降低了空氣質量和一些沿海景區的旅遊價值。海洋荒漠化使海洋水循環蒸發環節減弱,進而影響整個系統,使陸地上降水減少、荒漠化現象更加嚴重,對全球災害性天氣的產生和氣候變化也具有明顯的影響,不利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❸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後,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石油成品油中燃料油類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麻醉和窒息、化學性肺炎、皮炎等。如汽油麻醉性毒物,急性中毒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損害;而在短期內吸入大量柴油霧滴可導致化學性肺炎。如地下油罐和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尤其是石油進入到海洋後,還可以通過食物鏈最終在人體內富集,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研究表明,汽油、柴油、煤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的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等都有危害。國外研究發現,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車修理廠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風險要高出平均水平4倍,這些孩子得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幾率比住在同一地區但不在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有關統計表明,全國每年新生兒出生缺陷高達80萬-120萬人;全國每年死於肝癌的患者超過11萬人,佔世界每年肝癌死亡患者的比例高達42.5%。
2.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石油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會對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發生巨大的影響。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變細胞活性,使藻類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當海洋中石油濃度在10-4~1-3mg/L時,可以對魚卵和魚類的早期發育產生影響。而石油的塗敷作用會導致大量的鳥類死亡,如Exxon公司的Valde號沉船事故在4個月里造成多達30000隻的海鳥死亡。石油中的重質組分沉入海底,還會對底棲生物造成危害。石油會滲入大米草和紅樹等較高等的植物體內,改變細胞的滲透性等生理機能,嚴重的油污染甚至會導致這些潮汐帶和鹽沼植物的死亡。石油對海洋生物的化學毒性,依油的種類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煉制油的毒性要高於原油,低分子烴的毒性要大於高分子烴,在各種烴類中,其毒
性一般按芳香烴、烯烴、環烴、鏈烴的順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烴對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
是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和透性,干擾生物體的酶系,進而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理、生化
過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阻礙細胞的分裂、繁殖,使許多動物的胚
胎和幼體發育異常、生長遲緩;油污還能使一些動物致病,如魚鰓壞死、皮膚糜爛、患胃病以至致癌。
3.對漁業的影響。
石油污染能夠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壞生物的正常生理機能,使漁業資源逐步衰退。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惡劣水質使養殖對象大量死亡。存活下來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異味,導致無法食用。資料表明魚類和貝類在含油量為0.01mg/L的海水中生活24h即可帶有油味,如果濃度上升為0.1mg/L,2~3h就可以使之帶有異味。海洋石油污染會改變某些經濟魚類的洄遊路線;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著了油污的魚、貝等海產食品,難於銷售或不能食用。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等。
4.對旅遊業的影響
受洋流和海浪的影響,海洋中的石油極易聚積於岸邊,使海灘受到污染,破壞旅遊資源。如2002年巴拿馬籍油輪「威望號」的擱淺漏油事故,使得原本風光迷人的西班牙加里西亞海岸成了黑色油污的人間地獄,給當地旅遊業造成沉重打擊。
5.對環境的影響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
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
❹ 石油和石油製品怎樣污染環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通常是深褐色、黑色、深綠色的粘稠液體或膠狀半固體,是由多種烴(烷烴、環烷烴等)和少量有機硫以及氧和氮的化合物組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地下采出、沒經過加工的石油叫原油,平均含碳量約80%~85%,含氫量約10%~15%,多數原油的密度為0.75~1.0克/立方厘米,但有些重質油(例如,委內瑞拉的重質油)的密度超過1克/立方厘米。原油經過蒸餾、裂解、加氫等加工,可產生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加工後剩下渣油、石蠟、瀝青和經過壓縮的液化石油氣。
在石油的開采、儲運、裝卸和煉制加工過程中,在石油和油品的使用過程中,都可能有石油的泄漏和排放。泄漏和排放進入水體(江、河、湖、海)的石油和石油製品,會在水面上形成很薄的膜,這層膜會阻止空氣中的氧進入水體,而且石油的降解也要消耗大量的氧,1千克石油在15℃的海水中降解,需要41萬升海水中的氧(即直徑1米、深410米的海水柱中的全部氧),被油污染的水域局部缺氧,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阻斷,水生動物則因缺氧而死亡。
石油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最嚴重,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時,捕撈出的魚有油味,其食用價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為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為0.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畸形率仍高達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魚的比例僅7%~10%)。裏海由於遭到石油污染,魚類賴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數量減少,致使1969年鱘魚的產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魚則幾乎滅絕。英國和荷蘭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萬只海鳥死亡。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後在這一海域捕到的魚95%是死的。
石油類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鏈中不再分解並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魚和貝類)中富集,就可能進入人體,石油污染物中長效的致癌物質在人體中聚集會危及健康。
被石油污染的水域,其沿岸污濁不堪,尤其是使療養區和旅遊區失去療養和旅遊價值。
水面上的油膜,甚至會引起火災,影響水上交通。在原蘇聯的伊謝特河和伏爾加河的水面都曾由於河面漂流大量石油,有人不慎將未熄滅的煙頭丟到水面而引起大火。在美國的凱霍加河,也曾因為河面上有很厚的油污和臟物,引起一場高達五層樓的大火,燒壞了河上的兩座鐵路橋。
用被石油污染過的水灌溉農田,會使土壤中的油類增加,附著在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體內,影響其生長。油膜覆蓋農田還會使水溫和地溫升高,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黃瓜、西葫蘆等蔬菜類受石油污染後,葉片捲曲,植株萎縮,生長緩慢,污染嚴重時,地上莖部表皮腐爛,隨後植株枯黃死亡。
石油及石油製品是低毒性物質,但人體大量吸入,也會引起頭疼、惡心等症狀。石油污染物在人體內長時間積蓄會引起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皮膚和粘膜的損傷。
❺ 從油井井口和輸油管道泄露的「落地油」會造成哪些污染
石油從井底采出,一般是在井口經過簡單的油水分離後進入石油天然氣集輸管線,凡是在採油生產過程中沒有進入集輸管線而散落在採油區地面的石油或從石油管線中泄漏出的石油(如不法分子從正在輸油的管線上鑿孔偷盜石油而引起的石油泄漏),通常叫做「落地油」。落地油通常是指在油井中的石油由於地下油層的壓力過大而洶涌地噴出地面(這種現象叫「井噴」)。以前,在某些油井開始生產前(通常是新發現油區的第一口井),有意識地使石油從井口向外噴出,這種生產工藝叫做「放噴」,目的是為了「求產」,即觀測記錄這口井在一定時間(幾小時或一天)究竟能生產多少石油?在井噴和放噴後總有一些石油無法回收(現在已經不採用這種方法了),這就形成了落地油。另外,在油井中總有一些設備,例如使石油從井底油層流向井口設備的油管、抽油泵的泵桿等,在將這些設備從井下取出時總有一些石油會散落在地面;石油管線和採油井的井口設備如果發生跑、冒、滴、漏,也有一些石油泄漏到地面。還要說明,有些不法分子為了偷盜石油,私自在井口將控制石油流出的閥門打開或在石油集輸管線上鑿孔,都會形成大量的落地油。2002年10月23日,在勝利油田陽1井,不法分子偷盜石油,打開井口控制閥門造成井噴和井噴後的事故現場。據估計,我國每年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落地油約10萬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勝利油田陽1井因不法分子盜油造成井噴後的現場
落地油和地面的土壤形成混合物,其中石油的揮發成分進入大氣會污染空氣,隨雨水或水流進入水體則污染水體。石油滲透進入土壤後,如果植物吸收了石油,會破壞植物的新陳代謝過程,或阻斷植物需要的水分和養料,從而使植物死亡,植被破壞。而且被落地油污染的土壤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內都喪失農耕和畜牧的功能。
為了減少落地油,在石油開采和各種井下作業中採取一系列技術和設備防止石油的跑、冒、滴、漏。同時在管理上也有及時清理和回收落地油的制度和措施,已經將石油正常生產過程中的落地油減少到最少。但是不法分子偷盜石油的犯罪活動還是屢禁不止,應該引起全社會的警惕,因為損失的不僅是石油資源,而且還包括局部生態環境的惡化。
❻ 為什麼石油倒入海洋會造成危害
為什麼石油倒入海洋會造成危害?
回答:一句話——石油倒入海洋加劇海水富營養化,導致赤潮等不良現象發生。
具體解釋: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污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
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❼ 石油對環境的污染分哪幾個方面
石油對環境的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他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生成光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二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地下油罐和輸油管線發生腐蝕和滲漏,就會造成此類污染,不僅使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一些有毒物質還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到人類自身。
三是油膜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然後油膜再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方式進行遷移和轉化。漂浮的油膜會黏附在魚鰓上,使大批魚類窒息死亡;油膜還會抑制水鳥進行產卵和孵化,破壞海鳥羽毛的不透水性。此外,大面積油膜的形成還會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里浮游生物的生長,從而破壞海洋生態平衡。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原油,會被海洋里的微生物消化分解,成為無機物,或者直接由海水中的氧進行氧化分解。這樣,海水中的氧就被大量消耗了,海洋里的魚類和其他生物就會難以生存。海上溢油事件不僅嚴重破壞了海洋環境,還存在發生火災的危險。因此,一旦出現溢油事故,一方面要採取緊急措施,盡可能縮小污染區域,另一方面要迅速消除和回收海面上的浮油。
❽ 石油泄漏對生物的影響
主要是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一個是直接對動植物的直接毒害作用,另外一個是對環境破壞對動物的間接危害。
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進入了食物鏈,從低等的藻類、到高等哺乳動物,無一能倖免。成批海鳥被困在油污中,它們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可能中毒或死亡。此外油污將沾粘在其毛皮上,使其無法承受本身的重量,因而溺斃。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皮毛將無法存儲氧氣,就是去保暖作用,一次又一次躍出水面,試圖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後終於精疲力竭,掙扎著沉入海底。海象和鯨等大型海洋動物,也面臨同樣厄運。此外潛在的損害更進一步擴展到事件發生地的生態系統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在受到沖擊後的數年中,受毒物的影響也將遺傳至數種生物的後代。
另外,是有對這個海平面大面積進行覆蓋,在水面的藻類缺少光照,也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對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取食都造成影響。
最後就是污染環境,尤其是海灘,石油染上後將極難去除,生物對是有的降解作用,造成該海域含氧量降低。在深海里,氧氣的消耗不會那麼快,但同時恢復得也很緩慢。整個海域都不適合生物的生存
❾ 石油及其化學物質造成土壤污染
石油開采、煉制、運輸、儲存以及使用過程中引起的原油落地和各種泄漏、滲漏進入土壤和水體的原油及其製品,引起的污染受到全球性關注。
當前每年世界石油產量約30×108 t,長期以來對海洋污染的嚴重性引人注目,但很少論及石油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其實除採油造成的土壤污染之外,當今世界各地加油站林立,地下儲油設施比比皆是,很多地下儲油罐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已超過預期使用壽命,因銹蝕而導致滲漏,使之緩慢滲入土壤,石油巨頭殼牌石油公司,1993年曾調查設在英國的1100個加油站,發現其中1/3滲漏嚴重,已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環保局對21萬個加油站進行調查,發現其中40%有滲漏現象;1998年再次調查,發現10萬個加油站存在滲漏現象,其中1.8萬個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哈薩克的塞米巴拉舍斯克一座軍用機場下面蓄水層里由滲漏匯集了6460 t煤油,嚴重威脅著本地區的供水。我國的加油站建設較晚,但滲漏報道仍然常見。北京的安家樓和六里橋加油站滲漏已造成污染水源。此外使用過程的滲漏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原蘇聯在匈牙利駐軍營地根據地球物理探測結果證明石油嚴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與石油相關的化工產品近10萬種,如苯、甲苯、氯乙烯、三氯乙醛,已構成美國土壤及地下水最常見的污染物。
石油產品與化學制劑滲入土壤之後,常與細菌作用發生轉化,如柴油(C12-C18)的高分子重烴與細菌作用向輕烴轉化,變得易揮發。三氯乙醛與土壤細菌作用三五天後轉化為三氯乙酸是一種脂肪酸,易溶於水,通過根部進入植物體內,使植物枯萎。
❿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後,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石油成品油中燃料油類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麻醉和窒息、化學性肺炎、皮炎等。如汽油麻醉性毒物,急性中毒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損害;而在短期內吸入大量柴油霧滴可導致化學性肺炎。如地下油罐和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尤其是石油進入到海洋後,還可以通過食物鏈最終在人體內富集,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研究表明,汽油、柴油、煤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的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等都有危害。國外研究發現,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車修理廠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風險要高出平均水平4倍,這些孩子得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幾率比住在同一地區但不在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有關統計表明,全國每年新生兒出生缺陷高達80萬-120萬人;全國每年死於肝癌的患者超過11萬人,佔世界每年肝癌死亡患者的比例高達42.5%。
2.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石油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會對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發生巨大的影響。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變細胞活性,使藻類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當海洋中石油濃度在10-4~1-3mg/L時,可以對魚卵和魚類的早期發育產生影響。而石油的塗敷作用會導致大量的鳥類死亡,如Exxon公司的Valde號沉船事故在4個月里造成多達30000隻的海鳥死亡。石油中的重質組分沉入海底,還會對底棲生物造成危害。石油會滲入大米草和紅樹等較高等的植物體內,改變細胞的滲透性等生理機能,嚴重的油污染甚至會導致這些潮汐帶和鹽沼植物的死亡。石油對海洋生物的化學毒性,依油的種類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煉制油的毒性要高於原油,低分子烴的毒性要大於高分子烴,在各種烴類中,其毒
性一般按芳香烴、烯烴、環烴、鏈烴的順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烴對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
是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和透性,干擾生物體的酶系,進而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理、生化
過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阻礙細胞的分裂、繁殖,使許多動物的胚
胎和幼體發育異常、生長遲緩;油污還能使一些動物致病,如魚鰓壞死、皮膚糜爛、患胃病以至致癌。
3.對漁業的影響。
石油污染能夠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壞生物的正常生理機能,使漁業資源逐步衰退。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惡劣水質使養殖對象大量死亡。存活下來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異味,導致無法食用。資料表明魚類和貝類在含油量為0.01mg/L的海水中生活24h即可帶有油味,如果濃度上升為0.1mg/L,2~3h就可以使之帶有異味。海洋石油污染會改變某些經濟魚類的洄遊路線;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著了油污的魚、貝等海產食品,難於銷售或不能食用。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等。
4.對旅遊業的影響
受洋流和海浪的影響,海洋中的石油極易聚積於岸邊,使海灘受到污染,破壞旅遊資源。如2002年巴拿馬籍油輪「威望號」的擱淺漏油事故,使得原本風光迷人的西班牙加里西亞海岸成了黑色油污的人間地獄,給當地旅遊業造成沉重打擊。
5.對環境的影響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
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