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剛剛開採的石油怎麼加工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的發票怎麼查 2025-05-14 16:46:27
想買一台車怎麼查看價格 2025-05-14 16:45:46

剛剛開採的石油怎麼加工

發布時間: 2022-08-01 01:56:57

㈠ 石油的主要加工方法有哪些

目前石油加工行業內主要的加工方法有一次加工、二次加工和三次加工等過程.一次加工是將原油用蒸餾的方法分離成輕重不同餾分的過程,常稱為原油蒸餾,它包括原油預處理、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二次加工主要是指將重質餾分油和渣油經過各種裂化生產輕質油的過程,包括熱裂化、減黏裂化、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三次加工主要指將二次加工產生的各種氣體進一步加工(即煉廠氣加工)以生產高辛烷值汽油組分和各種化學品的過程,包括石油烴烷基化、烯烴疊合、石油烴異構化等.

㈡ 石油是怎樣提煉成品油的

成品油是什麼油,石油如何提煉成成品油的?

石油資源是目前為止非常重要的資源之一,它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石油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以及天然焦油等。從外表上看,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石油並不是從地面下開采出來就可以直接利用的,我們生活中用到的是成品油,成品油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所運用的,比如汽油、柴油、煤油等等,那麼石油是如何轉換成成品油呢?接下來就讓小編告訴大家吧!

石油加工的過程都有不同的產物,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不同特性來利用他們,在過去我們還不熟悉石油的特性的時候,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寶藏卻沒有辦法用上,科技的發展帶動了石油產業的發展,使石油的利用率越來越高,石油的衍生品也越來越多,但是石油產量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們要珍惜。

㈢ 石油加工的過程,急需

一次加工過程 是將原油用蒸餾的方法分離成輕重不同餾分的過程,常稱為原油蒸餾,它包括原油預處理、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一次加工產品可以粗略地分為:①輕質餾分油(見輕質油),指沸點在約370℃以下的餾出油,如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等。②重質餾分油(見重質油),指沸點在370~540℃左右的重質餾出油,如重柴油、各種潤滑油餾分、裂化原料等。③渣油(又稱殘油)。習慣上將原油經常壓蒸餾所得的塔底油稱為重油(也稱常壓渣油、半殘油、拔頭油等)。
二次加工過程 一次加工過程產物的再加工。主要是指將重質餾分油和渣油經過各種裂化生產輕質油的過程,包括催化裂化、熱裂化、石油焦化、加氫裂化等。其中石油焦化本質上也是熱裂化,但它是一種完全轉化的熱裂化,產品除輕質油外還有石油焦。二次加工過程有時還包括催化重整和石油產品精製。前者是使汽油分子結構發生改變,用於提高汽油辛烷值或製取輕質芳烴(苯、甲苯、二甲苯);後者是對各種汽油、柴油等輕質油品進行精製,或從重質餾分油製取餾分潤滑油,或從渣油製取殘渣潤滑油等。
三次加工過程 主要指將二次加工產生的各種氣體進一步加工(即煉廠氣加工)以生產高辛烷值汽油組分和各種化學品的過程,包括石油烴烷基化、烯烴疊合、石油烴異構化等。
原油加工流程 是各種加工過程的組合,也稱為煉油廠總流程,按原油性質和市場需求不同,組成煉油廠的加工過程有不同形式,可以很復雜,也可能很簡單。如西歐各國加工的原油含輕組分多,而煤的資源不多,重質燃料不足,有時只採用原油常壓蒸餾和催化重整兩種過程,得到高辛烷值汽油和重質油(常壓渣油),後者作為燃料油。這種加工流程稱為淺度加工。為了充分利用原油資源和加工重質原油,各國有向深度加工方向發展的趨勢,即採用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過程,以從原油得到更多的輕質油品。
各種不同加工過程在生產上還組成了生產不同類型產品的流程,包括燃料、燃料-潤滑油和燃料-化工等類產品的典型流程(見石油煉廠)。

㈣ 剛采出來的油是咋樣提煉的,提煉的順序是咋樣的

采出的石油送化工廠,先分餾出乙烯等烯烴作化工原為了使機油能發揮其主要的功能--潤滑--它的粘度(用於測量它的濃度或防流動性)必須做到即使在發動機處於極端溫度下仍能保持穩定。油品加熱時變稀,冷卻時變稠。因此根據你居住的的地理環境周圍的溫度選擇合適的油品是十分重要的。
單級是針對那些無論溫度高低,粘度只確定在一個溫度上的油品。復級必須同時滿足高溫和低溫不同的粘度要求。 復級對於要經歷嚴寒和酷暑的駕駛員來說是一個簡單而方便的選擇。油品的雙重粘度很容易辨認(例如,10W-30,10W代表低溫,或指為冬天使用,而30代表高溫)。正是粘度調節添加劑使得油品在高溫下變厚,而在低溫下不發揮作用。
關於油品的性能、粘度級別和保存特性的信息可以在API服務手冊內找到,它也被稱作Donut。這個標志代表了API(美國石油學會) 的評級,由兩個字母定義的級別,表明了機油的質量水平和適合的車型。第一個字母S代表其適用於火花點火也就是汽油發動機。第一個字母C代表其為壓縮點火即適用於柴油發動機。第二個字母代表了在不同類別中的性能。在S開頭的分類中,性能水平是根據字母表的順序遞增的。但是C開頭的分類中的排序卻並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因為柴油機的種類和應用范圍變化很大。因此根據用戶手冊的推薦相當重要。
手冊的中心是SAE(汽車工程師協會)粘度分類。手冊的後面是介紹經標准化測試確定的油品的保存特性。
如果油品達到S類最新的標准以及目前的保存標准,它就可以使用被稱作Starburst的API證明標志。Starburst的標志始終出現在標簽的正面。
機油-基本知識
我們已經達成共識定時更換油品是十分重要的。干凈的油品對於車輛發動機的平穩運行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您可能仍然不太清楚機油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工作的。
讓我們先從基本知識開始。車輛所使用的油品有兩個基本成分:基礎油和添加劑。基礎油使機油可以發揮其基本的潤滑發動機運動部件的功能,從而防止發動機因摩擦而受損。添加劑則是通過防止機油在發動機處於極端溫度條件下失效而為發動機提供輔助保護。
基礎油是從原油中精煉而來(原油是指從地下抽出的天然狀態的石油)。原油必須經過好幾道工序的精煉才能用於生產機油。諸如白油、硫磺和氮化物等不需要的成分都要去掉。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必須提取出來或轉換成更穩定的分子。原油先是經過真空蒸餾分離成一系列的分餾物或粘性分子。這些用於生產基礎油的分餾物將通過各種聯合精煉過程做進一步處理,如:
溶解提取 -自然的分離飽和與不飽和碳氫化合物。
加氫精製 -將氮化物和硫化物清除, 增強色彩、氧化性和耐熱性
加氫處理 -在溶解提取之前,將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轉換成飽和碳氫化合物以加快分離。這個方法也同樣可以幫助清除一大部分的硫和一些氮化物。
氫化裂解 -這是一個將原油中的分子重新排列組合成需要的飽和碳氫化合物分子的復雜過程。這種方法所產生的飽和分子要比加氫處理和溶解提取產生的多得多。
加氫異構 -與氫化裂解同時使用,可使原油中的分子轉換成最穩定的形態。
僅使用基礎油並不能完全保護發動機。機油要在不同發動機運行條件下發揮其各項功能。因此在配方中要加入多種添加劑:
清凈/分污添加劑- 用於保持發動機的清潔,使各種不同的污垢懸浮,防止其沉澱以堵塞發動機的零件
防腐防銹添加劑-防止發動機受到燃燒副產品--水和酸性物質的侵襲
抗氧化劑- 抑制會導致油料濃化和形成淤積的氧化過程
抗磨添加劑-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防止金屬之間的摩擦
改粘劑和傾點下降劑-幫助改進機油的流動性。
既然你已經了解了什麼是機油,它是怎樣煉制的以及它的作用,這里引出一個最易混淆的概念:等級。為了讓機油能發揮它最主要的功能--潤滑--它的粘度(測量濃度或流動性的方法)必須使其即使在發動機處於極端溫度條件下仍能正常工作。油在加熱時會變薄,冷卻時變濃。根據所處的地理的氣候狀況選擇合適的粘度顯得尤為重要。
理化性質
柴油主要是由烷烴、烯烴、環烷烴、芳香烴、多環芳烴與少量硫(2~60g/kg)、氮(1g/kg)及添加劑組成的混合物。以燃料油為例:白色或淡黃色液體。相對密度0.85。熔點-29.56℃。沸點180~370℃。閃點40℃。蒸氣密度4。蒸氣壓4.0kPa。蒸氣與空氣混合物可燃限0.7~5.0% 。不溶於水。遇熱、火花、明火易燃,可蓄積靜電,引起電火花。分解和燃燒產物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氧化物。避免接料,然後再分餾、催化重整和催化裂出汽油,煤油,然後柴油,最後是重油,石蠟,瀝青。當然還有別的產物

㈤ 石油咋加工成汽油

不同標號的汽油是由汽油的幸烷值決定的,不是什麼低標號的油家點什麼添加劑就可以變成高標號的汽油。(最開始的高標號汽油有那樣的嫌疑)

下面是石油煉油工藝的不同流程。

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
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習慣上合稱常減壓蒸餾,常減壓蒸餾基本屬物理過程。原料油在蒸餾塔里按蒸發能力分成沸點范圍不同的油品(稱為餾分),這些油有的經調合、加添加劑後以產品形式出廠,相當大的部分是後續加工裝置的原料,因此,常減壓蒸餾又被稱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個工序:原油的脫鹽、脫水 ;常壓蒸餾;減壓蒸餾。

原油的脫鹽、脫水
又稱預處理。從油田送往煉油廠的原油往往含鹽(主要是氯化物)、帶水(溶於油或呈乳化狀態),可導致設備的腐蝕,在設備內壁結垢和影響成品油的組成,需在加工前脫除。常用的辦法是加破乳劑和水,使油中的水集聚,並從油中分出,而鹽份溶於水中,再加以高壓電場配合,使形成的較大水滴順利除去。

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是在熱裂化工藝上發展起來的。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生產優質汽油、柴油最重要的工藝操作。原料范主要是原油蒸餾或其他煉油裝置的350 ~ 540℃餾分的重質油,催化裂化工藝由三部分組成: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再生、產物分離。催化裂化所得的產物經分餾後可得到氣體、汽油、柴油和重質餾分油。 有部分油返回反應器繼續加工稱為回煉油。催化裂化操作條件的改變或原料波動,可使產品組成波動。

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簡稱重整)是在催化劑和氫氣存在下,將常壓蒸餾所得的輕汽油轉化成含芳烴較高的重整汽油的過程。如果以80~180℃餾分為原料,產品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60~165℃餾分為原料油,產品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烴, 重整過程副產氫氣,可作為煉油廠加氫操作的氫源。重整的反應條件是:反應溫度為490~525℃,反應壓力為1~2兆帕。重整的工藝過程可分為原料預處理和重整兩部分。

加氫裂化
是在高壓、氫氣存在下進行,需要催化劑,把重質原料轉化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潤滑油。加氫裂化由於有氫存在,原料轉化的焦炭少,可除去有害的含硫、氮、氧的化合物,操作靈活,可按產品需求調整。產品收率較高,而且質量好。

延遲焦化
它是在較長反應時間下,使原料深度裂化,以生產固體石油焦炭為主要目的,同時獲得氣體和液體產物。延遲焦化用的原料主要是高沸點的渣油。延遲焦化的主要操作條件是:原料加熱後溫度約500℃, 焦炭塔在稍許正壓下操作。改變原料和操作條件可以調整汽油、柴油、裂化原料油、焦炭的比例。

煉廠氣加工
原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各生產裝置都有氣體產出,總稱為煉廠氣,就組成而言,主要有氫、甲烷、由2個碳原子組成的乙烷和乙烯、由3個碳原子組成的丙烷和丙烯、由4個碳原子組成的丁烷和丁烯等。它們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生產汽油的原料和石油化工原料以及生產氫氣和氨。發展煉油廠氣加工的前提是要對煉廠氣先分離後利用。煉廠氣經分離作化工原料的比重增加,如分出較純的乙烯可作乙苯; 分出較純的丙烯可作聚丙烯等。

㈥ 石油開采出來後煉油的過程

石油煉制工業
石油煉制工業

石油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把原油通過石油煉制過程加工為各種石油產品的工業。包括石油煉廠、石油煉制的研究和設計機構等,石油煉廠中的主要生產裝置通常有:原油蒸餾(常、減壓蒸餾)、熱裂化、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催化重整以及煉廠氣加工、石油產品精製等,主要生產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潤滑油、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和各種石油化工原料。

重要性 石油煉制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十分密切,無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國防建設都離不開石油產品。石油燃料是使用方便、較潔凈、能量利用效率較高的液體燃料。各種高速度、大功率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軍用機動設備,如飛機、汽車、內燃機車、拖拉機、坦克、船舶和艦艇,它們的燃料主要都是石油煉制工業提供的。一架波音707飛機飛行1000km要用噴氣燃料6t;一輛4t載重汽車百噸公里耗油約5kg;一輛 4t柴油汽車百噸公里耗柴油約3kg;一標准台拖拉機年耗柴油約4t以上。

處在運動中的機械,都需要一定數量的各種潤滑劑(潤滑油、潤滑脂),以減少機件的磨擦和延長使用壽命。當前,潤滑劑的品種達數百種,絕大多數是由石油煉制工業生產的。

石油煉制工業提供的石油化工原料,可用於生產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以及化肥、農葯等。

世界概況 1984年,世界原油總加工能力約 3.7Gt,煉廠數約 700餘座。年加工量在70Mt以上者有11個國家,其中最大的是美國,約佔世界總量的五分之一,其次是蘇聯、日本和西歐一些國家(見表1984年世界主要國家原油加工能力和煉廠數)。為了節省投資和降低生產費用,現代煉油廠的年加工原油量均在3.5Mt以上,有的已超過10Mt。

世界主要煉油國家油品消費結構中,以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的消費量最大。日本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因煤和天然氣短缺,電站鍋爐和工業窯爐大量使用原油常減壓蒸餾的渣油作為燃料油,因而煉油廠的加工深度較淺,催化裂化、石油焦化、加氫裂化等裝置所佔的比例較小。而美國等因煤和天然氣較多,可用作鍋爐燃料,還由於汽油需用量很大,故煉油廠多為深度加工,大部分渣油被加工轉化為汽油。

中國概況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見石油煉制工業發展史),但近代石油煉制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和原油產量的增長才得到迅速發展的。1983年原油加工能力已超過100kt,1984年居世界第7位。而且加工手段和石油產品品種比較齊全,裝置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已成為一個能基本滿足國內需要,並有部分出口的加工行業。

1983年石油產品消費結構中,直接作為燃料的重油消耗量較大,正逐步加以調整。石油煉廠規模年產在 2.5Mt以上的有22個,煉廠主要分布在東北、華東、中南和華北地區。煉油廠裝置的組成是根據中國原油特點和產品需要而確定的。中國大多數原油含重餾分多、含蠟量高、含硫量低。因此,催化裂化、焦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等二次加工裝置所佔的比例達三分之一以上,而加氫精製和催化重整所佔比例相對較低。

發展趨勢 從1973年開始,原油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並由於世界很多油田開采已處於中後期,輕質原油開采量減少,重質原油產量相對增加。此外,國際上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對石油產品質量要求更高。這些因素促使近年來石油煉制工業發生以下重大變化:

①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的增長速度減慢 發達國家的原油加工能力過剩,開工率降到60%~70%,在此期間,中東產油國的石油煉制工業則迅速發展。

②石油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 燃料油需要量大幅度減少,噴氣燃料、柴油等中間餾分需要量增加,因而原油深度加工受到普遍重視,減粘裂化、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生產輕質油品的裝置增建較多。與此同時,還開發了很多加工重質餾分油和渣油的新工藝。

③節能技術有了很大發展 採取了整頓性措施,如對設備和管線進行保溫,消除泄漏,加強換熱,降低加熱爐排煙溫度等。並逐步實施節能新技術,如採用加熱爐新型燃燒火嘴和各種空氣預熱器,催化裂化裝置使用CO助燃劑、配備CO鍋爐和煙氣能量回收機組,採用新型填料和乾式減壓蒸餾、低溫熱量致冷和發電、熱泵、多效蒸發、液力透平等。從而使每噸原油的加工能耗明顯降低。例如:美國1981年比1972年減少20%;中國1983年比1978年降低30.7%。

④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 石油煉制工業的污水、廢氣、廢渣排放量很大,是很大的污染源。近年來,各國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標准,限制污染;同時開發和實施了很多環境保護新技術,如大量採用空氣冷卻器以減少冷卻用水、污水深度處理和回用、煉廠尾氣深度處理,以及大力發展加氫處理和加氫精製工藝等,逐步實現無污水排放煉廠、清潔煉廠等。

⑤採用先進加工工藝和發展催化劑、添加劑,以增產輕質油品和提高油品質量 為了增加汽油的辛烷值和減少四乙基鉛添加量,很多國家廣泛採用催化重整、異構化、烷基化工藝。為脫除石油產品中硫、氮等雜質以及改善油品的安定性和顏色,加氫處理和加氫精製工藝日益受到重視。中國廣泛應用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多金屬催化重整、分子篩脫蠟等新工藝。

⑥注意原油的綜合利用,增產石油化工原料 石油煉制工業和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工業的關系更加密切,成為發展石油化學工業的基礎。

㈦ 石油煉制的一次加工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燃料油主要包括哪幾種

一次加工有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得到石腦油、煤油、輕柴油、重柴油。一次加工過程是將原油用蒸餾的方法分離成輕重不同餾分的過程,常稱為原油蒸餾,它包括原油預處理、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一次加工產品可以粗略地分為:

(1)輕質餾分油(見「輕質油」),指沸點在約370℃以下的餾出油,如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等;

(2)重質餾分油(見「重質油」),指沸點在370〜540℃左右的重質餾出油,如重柴油、各種潤滑油餾分、裂化原料等;

(3)淹油(又稱殘油)。習慣上將原油經常壓蒸餾所得的塔底油稱為重油(也稱常壓渣油、半殘油、撥頭油等)。

(7)剛剛開採的石油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石油加工過程中在汽油、煤油、柴油之後,從原油中分離出來的剩餘產物,廣泛用於船舶鍋爐、加熱爐、冶金爐和其它工業燃料。

近年來,由於重油催化裂化、渣油加氫等重油深度加工技術的發展,為燃料油深度加工、提高輕油收率提供了可能。燃料油深加工後可產生石腦油、聚丙烯、液化石油氣、柴油、石油焦和硫磺等產品,市場前景很好。

㈧ 石油是怎樣加工的

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如不進行加工,那就只能當成像煤一樣的燃料去燒掉,這就實在太可惜了。所以,100多年來,人們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和創新中,開發出了一系列加工石油的方法。

在19世紀中葉,人們就開始用蒸餾的方法來處理原油,但是當時只是為了取得一些煤油來點燈照明,剩下的部分卻當廢物扔掉了。蒸餾是最基本的物理加工方法,至今仍是石油加工過程的龍頭。它是按照石油中所含成分的沸點高低來進行分離的,經過分離得到的各個產物,便可依據其各自的特性來合理利用。此外,還有用適當的溶劑來處理石油的另一類物理加工方法,這些在生產潤滑油產品時是常用的,其中包括溶劑精製、溶劑脫蠟和溶劑脫瀝青等過程。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石油加工工業與汽車工業像是比翼齊飛的親密伴侶。汽車工業的發展不斷對石油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這促使石油加工工業迅速發展和不斷創新。就拿汽油來說,光從原油中用蒸餾的方法得到的汽油,不僅在數量上滿足不了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在質量上也越來越無法符合要求。因而,石油的化學加工便應運而生,這就是說要改變石油的分子結構,把其中較大的分子變成較小的分子,這樣便可增加汽油的產率。最早的化學加工方法是20世紀初在美國投入生產的石油熱裂化,它利用石油中較大分子在較高的溫度下會分解為較小分子的這種性質,生產出熱裂化汽油。這類熱裂化汽油比直接用蒸餾得到的汽油,不僅數量更多,而且質量更好。但是,時不多久,汽車發動機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連熱裂化汽油也無法滿足了。接著,一類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採用催化劑的新加工方法異軍突起,並且逐漸成為石油加工舞台上的主角。20世紀30年代法國人胡得利發明了催化裂化,很快在美國實現了工業化。由於催化裂化汽油的質量遠優於熱裂化汽油,催化裂化就逐漸取代熱裂化成為生產汽油的主要手段。此外,諸如加氫裂化、加氫精製、鉑重整以及烷基化等催化過程也都成了石油加工舞台上的璀璨群星。當今,石油加工新科技的發展可以說都離不開催化劑,新型催化劑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能耗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以及污染的減少等等。

石油加工典型流程與此同時,高效石油加工設備的出現,使煉油裝置的大型化成為現實;現代信息和控制技術的運用,使煉油裝置的自動化水平突飛猛進。可以說,在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煉油業已以它雄健的步伐走在了前列。

㈨ 簡單的說下石油開採的工藝過程。

石油開採的工藝過程:
1、通過抽油機帶動井下深井泵將原油由地下輸送到地面。

2、由地面管網輸到送採油中轉站。
3、一般的中轉站都有沉降罐對站外來液進行初步處理,再由中轉站經加熱爐加溫後由離心泵通過長輸管線輸送到聯合站進行進一步處理。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1982年世界石油產量為26.44億噸,天然氣為15829億立方米。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油氣從儲層流入井底,又從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驅動方式。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生的油狀液體礦物稱石油,把可燃氣體稱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研究的深入,認識到它們在組成上均屬烴類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因此把它們統稱為石油。1983年9月第11次世界石油大會提出,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以及少量雜質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所以石油開采也包括了天然氣開采。
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石油是重要能源,同煤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等重的石油燃燒熱比標准煤高50%)、運輸儲存方便、燃燒後對大氣的污染程度較小等優點。從石油中提煉的燃料油是運輸工具、電站鍋爐、冶金工業和建築材料工業各種窯爐的主要燃料。以石油為原料的液化氣和管道煤氣是城市居民生活應用的優質燃料。飛機、坦克、艦艇、火箭以及其他航天器,也消耗大量石油燃料。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石油列為戰略物資。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能源消費的構成中,石油已超過煤而躍居首位。1979年佔45%,預計到21世紀初,這種情況不會有大的改變。石油製品還廣泛地用作各種機械的潤滑劑。瀝青是公路和建築的重要材料。石油化工產品廣泛地用於農業、輕工業、紡織工業以及醫葯衛生等部門,如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製品,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1982年世界石油產量為26.44億噸,天然氣為15829億立方米。1973年以來,三次石油漲價和1982年的石油落價,都引起世界經濟較大的波動(見世界石油工業)。
油氣聚集和驅動方式油氣在地殼中生成後,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層中,經過運移進入儲集層,在具有良好保存條件的地質圈閉內聚集,形成油氣藏。在一個地質構造內可以有若干個油氣藏,組合成油氣田。
儲層 貯存油氣並能允許油氣流在其中通過的有儲集空間的岩層。儲層中的空間,有岩石碎屑間的孔隙,岩石裂縫中的裂隙,溶蝕作用形成的洞隙。孔隙一般與沉積作用有關,裂隙多半與構造形變有關,洞隙往往與古岩溶有關。空隙的大小、分布和連通情況,影響油氣的流動,決定著油氣開採的特徵(見石油開發地質)。
油氣驅動方式 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油氣從儲層流入井底,又從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驅動方式。主要有:①水驅油藏,周圍水體有地表水流補給而形成的靜水壓頭;②彈性水驅,周圍封閉性水體和儲層岩石的彈性膨脹作用;③溶解氣驅,壓力降低使溶解在油中的氣體逸出時所起的膨脹作用;④氣頂驅,存在氣頂時,氣頂氣隨壓力降低而發生的膨脹作用;⑤重力驅,重力排油作用。當以上天然能量充足時,油氣可以噴出井口;能量不足時,則需採取人工舉升措施,把油流驅出地面(見自噴採油法,人工舉升採油法)。
石油開採的特點與一般的固體礦藏相比,有三個顯著特點:①開採的對象在整個開採的過程中不斷地流動,油藏情況不斷地變化,一切措施必須針對這種情況來進行,因此,油氣田開採的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不斷改進的過程;②開采者在一般情況下不與礦體直接接觸。油氣的開采,對油氣藏中情況的了解以及對油氣藏施加影響進行各種措施,都要通過專門的測井來進行;③油氣藏的某些特點必須在生產過程中,甚至必須在井數較多後才能認識到,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勘探和開采階段常常互相交織在一起(見油氣田開發規劃和設計)。
要開發好油氣藏,必須對它進行全面了解,要鑽一定數量的探邊井,配合地球物理勘探資料來確定油氣藏的各種邊界(油水邊界、油氣邊界、分割斷層、尖滅線等);要鑽一定數量的評價井來了解油氣層的性質(一般都要取岩心),包括油氣層厚度變化,儲層物理性質,油藏流體及其性質,油藏的溫度、壓力的分布等特點,進行綜合研究,以得出對於油氣藏的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油氣藏研究中不能只研究油氣藏本身,而要同時研究與之相鄰的含水層及二者的連通關系(見油藏物理)。
在開采過程中還需要通過生產井、注入井和觀察井對油氣藏進行開采、觀察和控制。油、氣的流動有三個互相聯接的過程:①油、氣從油層中流入井底;②從井底上升到井口;③從井口流入集油站,經過分離脫水處理後,流入輸油氣總站,轉輸出礦區(見油藏工程)。
石油開采技術
測井工程 在井筒中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鑽過的岩層和油氣藏中的原始狀況和發生變化的信息,特別是油、氣、水在油藏中分布情況及其變化的信息,通過電纜傳到地面,據以綜合判斷,確定應採取的技術措施(見工程測井,生產測井,飽和度測井)。
鑽井工程 在油氣田開發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設一個油氣田中,鑽井工程往往要佔總投資的50%以上。一個油氣田的開發,往往要打幾百口甚至幾千口或更多的井。對用於開采、觀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產井、注入井、觀察井以及專為檢查水洗油效果的檢查井等)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應保證鑽出的井對油氣層的污染最少,固井質量高,能經受開采幾十年中的各種井下作業的影響。改進鑽井技術和管理,提高鑽井速度,是降低鑽井成本的關鍵(見鑽井方法,鑽井工藝,完井)。
採油工程 是把油、氣在油井中從井底舉升到井口的整個過程的工藝技術。油氣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層的能量自噴,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氣舉等人工增補的能量舉出。各種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經常出現的結蠟、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證油井正常生產。水力壓裂或酸化等增產措施,能提高因油層滲透率太低,或因鑽井技術措施不當污染、損害油氣層而降低的產能。對注入井來說,則是提高注入能力(見採油方法,采氣工藝,分層開采技術,油氣井增產工藝)。
油氣集輸工程 是在油田上建設完整的油氣收集、分離、處理、計量和儲存、輸送的工藝技術。使井中采出的油、氣、水等混合流體,在礦場進行分離和初步處理,獲得盡可能多的油、氣產品。水可回注或加以利用,以防止污染環境。減少無效損耗(見油田油氣集輸)。
石油開采中各學科和工程技術之間的關系見圖。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的大規模開采和應用,是近百年的事。美國和俄國在19世紀50年代開始了他們各自的近代油、氣開采工業。其他國家稍晚一些。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與數學、力學、地質學、物理學、機械工程、電子學等學科發展有密切聯系。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內燃機的出現,對油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這個階段技術上的主要標志是以利用天然能量開采為主。石油的採收率平均只有15~20%,鑽井深度不大,觀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簡單的溫度計、壓力計等。
第二階段 從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開發的理論體系為標志。主要內容是:①形成了作為鑽井工程理論基礎的岩石力學;②基本確立了油藏物理和滲流力學體系,普遍採用人工增補油藏能量的注水開采技術。在蘇聯廣泛採用了早期注水保持地層壓力的技術,使石油的最終採收率從30年代的15~20%,提高到30%以上,發展了以電測方法為中心的測井技術和鑽4500米以上的超深井的鑽井技術。在礦場集輸工藝中廣泛地應用了以油氣相平衡理論為基礎的石油穩定技術。基本建立了與油氣田開發和開采有關的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體系。
第三階段 從60年代開始,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科學技術廣泛用於油、氣田開發為標志,開發技術迅速發展。主要方面有:①建立的各種油層的沉積相模型,提高了預測儲油砂體的非均質性及其連續性的能力,從而能更經濟有效地布置井位和開發工作;②把現代物理中的核技術應用到測井中,形成放射性測井技術,與原有的電測技術,加上新的生產測井系列,可以用來直接測定油藏中油、氣、水的分布情況,在不同開發階段能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③對油氣藏內部在採油氣過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現象及在多孔介質中的多相滲流的規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根據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這些現象由定性進入定量解釋(見油藏數值模擬),試驗和開發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新技術;④以噴射鑽井和平衡鑽井為基礎的優化鑽井技術迅速發展。鑽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種特殊類型的井,包括叢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優質泥漿,使鑽井過程中油層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⑤大型酸化壓裂技術的應用使很多過去沒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藏,特別是緻密氣藏,可以投入開發,大大增加了天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對油井的出砂、結蠟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見稠油開采,油井防蠟和清蠟,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⑥向油層注蒸汽,熱采技術的應用已經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開發;⑦油、氣分離技術和氣體處理技術的自動化和電子監控,使礦場油、氣集輸中的損耗降到很低,並能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
海上油氣開發海上油氣開發與陸地上的沒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建造採油平台的工程耗資要大得多,因而對油氣田范圍的評價工作要更加慎重。要進行風險分析,准確選定平台位置和建設規模。避免由於對地下油藏認識不清或推斷錯誤,造成損失。60年代開始,前瞻中國油田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海上石油開發有了極大的發展。海上油田的採油量已達到世界總採油量的20%左右。形成了整套的海上開采和集輸的專用設備和技術。平台的建設已經可以抗風、浪、冰流及地震等各種災害,油、氣田開採的水深已經超過200米。
當今世界上還有不少地區尚未勘探或充分勘探,深部地層及海洋深水部分的油氣勘探剛剛開始不久,還會發現更多的油氣藏,已開發的油氣藏中應用提高石油採收率技術可以開采出的原油數量也是相當大的;這些都預示著油、氣開採的科學技術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㈩ 石油是怎麼提煉的

煉油生產過程通過高溫加熱使石油分離,經冷卻後調合為不同油品或進一步加工為其它產品。在管理上必須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定比例配料生產,同時還要組織好企業的熱平衡,以不斷降低能耗。

同的煉油廠,它們生產的產品品種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生產過程特點是相同或相近的,它們的經濟關系流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採用統一的方法和模式來分析煉油廠的生產經營總體狀況,制定企業的綜合發展規劃,指導企業生產。

(10)剛剛開採的石油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