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石油有多大的重要作用
石油能夠給人類帶來什麼?石油有什麼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我們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從而進入到了現代社會,因為工業革命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在第二次的工業革命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石油,可以說是石油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那麼石油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石油在當今社會當中具有什麼重要作用?
其實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多多的關照一下環境問題,因為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如果我們不對他們進行保護那麼我們的生存根本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關注環境問題,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做到真正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是科學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學會綠色的發展,地球這個大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去維護他們的原有的面貌,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
『貳』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叄』 石油大會戰是什麼意思
石油大會戰是開發石油的過程。
『肆』 大慶石油會戰簡要復述
大慶石油會戰階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志,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常識科技篇。
『伍』 大慶石油會戰是什麼時期
20世紀50年代末,在東北松遼平原發現了石油,面積多大,儲量多少,都還是個未知數。國家組織了石油大會戰,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採取了邊勘探、邊開發、邊建設的「三邊」方針,在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吹響了石油會戰的號角。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比較困難的時期、比較困難的地區、比較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並在戰勝各種困難中取得了勝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合同。很明顯,依靠外援這條路走不通。當時國家由於實行「大躍進」經濟政策造成的失誤,以及連續三年自然災害,使國民經濟陷入困境,拿不出足夠的資金開發大慶油田。而且大慶油田地處東北,冬季嚴寒,夏季沼澤,吃住都成問題,自然環境惡劣。為此,石油工業部決定集中優勢兵力,以打「殲滅戰」的形式,組織石油會戰。這一重大舉措,立即得到黨中央的批准和支持。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2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從當年退伍兵中動員3萬人交給石油工業部參加開發大慶地區新油田工作」的決定。不久,中央軍委又決定給大慶分配3000名轉業軍官。1960年3月,1萬多名由新疆、玉門、四川、青海等老油田來的石油職工和3萬多名解放軍轉業官兵及大專院校學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雲集大慶。國務院各部門和黑龍江省支援石油會戰的幹部工人,也陸續到達大慶地區,揭開了氣壯山河的大慶石油會戰的篇章。
會戰伊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戰隊伍,陸續到達指定的區域,自己動手搭起了帳篷,有一字形的,有院落式的,還有重疊式的,在這個大草原上安營紮寨,投入到了會戰的洪流之中。路在何方?茫茫大草原一望無際,人煙稀少,幾乎沒有現成的路可走。由於會戰人員、車輛的來來往往,逐漸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小道和大路,給草原勾畫出了新的交通線。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遇到了生產不配套、生活條件差的矛盾和困難。面對這些矛盾和困難,是迎著困難前進,還是畏難不前?4月29日,大慶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在薩爾圖草原上召開(圖2.6)。「鐵人」王進喜代表5萬多名石油會戰職工吼出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鋼鐵誓言。一場千軍萬馬戰大慶的艱苦創業歷史,從這一天開始譜寫。石油會戰職工夏季站在沒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冬季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野外堅持生產。水,在會戰中是多麼重要。沒有現成的水井,多是就地挖井,或是在附近的水泡內取水。雖然水質不好,但還是解決了燃眉之急。開鑽打井要用水就從臨近的水泡內取水,有時候是由人排成長蛇隊形,用臉盆、水桶從水源向井場傳遞,以保證鑽井用水。
圖2.61960年4月召開大慶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
從全國各地調運來的設備、物資器材,都要在薩爾圖車站集散,使這個區區彈丸之地,只有三股道岔的末等車站,不堪重負。站內站外,凡是能卸貨的地方幾乎都堆滿了物資器材。為了減輕車站的壓力,晝夜有人員值班,貨車隨到隨卸,並把卸貨地點從薩爾圖車站向東西延伸到讓胡路、龍鳳、安達等車站。同時還組織人員採取了螞蟻搬家式的戰術,凡是人能扛得起、搬得動的貨物,都由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靠人力去完成。那些笨重的機械設備則由少數的吊車、卡車吊裝外運,盡量減少在車站積壓的時間。在會戰中已經沒有休息日和工作日的區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還有近2小時的班務會,總結當日工作布置次日工作。在那會戰的日日夜夜,嚴寒酷暑,都不曾阻止會戰的腳步。為石油拼搏,為國家作貢獻,雖苦猶榮,累而無怨,這是會戰隊伍的心聲。
「干打壘萬歲!」在一次萬人大會上,是石油工業部康世恩副部長喊出的鏗鏘有力而又充滿激情的一個口號。也正是那數以萬計的干打壘房屋,使會戰職工家屬在這茫茫大草原度過了第一個嚴冬,沒有凍壞一個人、一台設備。干打壘施工進入高潮之時,也是雨季來臨之際。一批房打起來了,一場大雨使它們頃刻間化為一攤泥土。大雨過後,清理了現場又繼續打。就是這樣打打塌塌,塌塌打打,經過幾個月的拼搏,一幢幢干打壘房屋在戰區拔地而起,為草原增色不少,為石油會戰解決了後顧之憂。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天當房屋地當床,棉衣當被草當牆,五兩三餐保會戰,為國奪油心歡暢」。通過大規模的油田勘探,迅速探明了一個面積達860多平方千米、儲量達22.6億噸的特大油田,打破了陸相沉積貧油的觀點。與國外同類油田相比,美國拿下東得克薩斯油田用了9年,蘇聯拿下羅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慶油田從第一口井噴油到1960年底探明大慶長垣儲油麵積,只用了1年零3個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慶油田。
按照「邊勘探、邊開發、邊建設」的方針,在全面勘探的同時,又開展了油田開發試驗工作。油田規模不斷擴大,原油產量不斷上升。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生產原油97萬噸,緩解了國家缺油的局面,解決了會戰資金不足的困難。到1963年底,原油年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生產原油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67.8%,為中國石油自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由於大慶油田的發現和建成,中國需要的石油已經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依靠「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大慶石油會戰為改變中國石油工業面貌,做出了重大貢獻。
氣壯山河的大慶石油會戰,在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譜寫了光輝奪目的篇章,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它的歷史功績怎麼評價也不為過,人們將它概括為三大歷史性貢獻。
第一,大慶會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國民經濟度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嚴重經濟困難。當時國家被迫中斷「二五」計劃,實行經濟調整,大批工廠和項目「下馬」,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當局又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從蘇聯進口石油產品銳減,全國成品油供應緊張,城市公共汽車背上煤氣包,軍隊執勤、訓練受到嚴重影響,國家安全遭遇空前威脅。也就在這個時候,大慶石油會戰只用一年零三個月時間探明22.6億噸石油地質儲量,並在三年半時間里建成600萬噸/年原油生產能力和100萬噸/年煉油加工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上繳利潤和折舊10.7億元,實現了國內石油產品基本自給。從而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度過嚴重困難,頂住反華勢力的壓力,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堅定了全國人民獨立自主建設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大慶石油會戰創造的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會戰模式,是在當時經濟體制下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大慶石油會戰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促進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高速發展。
第三,大慶石油會戰中形成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作風,激勵和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鐵人」王進喜成為一代石油人的楷模,大慶精神成為一代石油人的共同價值觀。石油職工發揚「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攻堅克難,越戰越強,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陸』 大慶油田建成後的偉大意義是什麼
①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主要開發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52個油氣田,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03月22日8時,累計為國家生產原油20億噸,佔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共為國家上繳各種資金1萬多億元,2000年以來連年位居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主力油田採收率已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15個百分點,從1976年開始,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持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先後形成了勘探開發、鑽井、基建、科研設計、精細化工、機械製造以及水電信服務保障等業務。
②形成了一套自主研發、系統配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的勘探開發配套技術。上世紀六十年代,打破了海相生油理論的認識局限,在大慶長垣地區探明石油儲量40多億噸,開創了第一次儲量增長高峰;九十年代,通過深入研究非構造油藏的成藏模式,發展完善了向斜區岩性油氣藏勘探理論,連續5年探明儲量超過8000萬噸,形成了第二次儲量增長高峰。進入新世紀,向低、深、難領域進軍,在長垣外圍、海拉爾盆地、松北深層天然氣勘探等都獲得了大突破、大發現,累計提交三級石油儲量13.5億噸,2002年,利用「火山岩儲層預測技術研究及應用」技術發現了中國東部第一大氣田慶深氣田,迎來了儲量增長的第三次高峰。
③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實現了快速發展,已有300多支隊伍進入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鑽探業務進入了美國、印尼、委內瑞拉、埃及、蘇丹等國際市場;先後承攬和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滬寧高速公路、大連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20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石油裝備製造產品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抽油機、潛油電泵、螺桿泵、射孔彈為主的20個系列150種產品,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尼等10多個國家;油田化工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擁有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20萬噸/年醋酸裝置、國內最大的20萬噸/年輕烴分餾裝置及亞洲最大的5萬噸/年戊烷精細分離裝置,重烷基苯磺酸鹽生產成為集團公司的生產基地,主導產品為甲醇、甲醛、液氨、液化石油氣、工業混合烷、重烷基苯磺酸鹽,以及熒光增白劑和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
④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每年給社會提供的市場容量都在300億元以上,年均上繳稅費約佔大慶市稅收的85%以上,年均GDP佔大慶市的76%左右,不僅帶動了地方GDP及稅收的增長,帶動了地方勞動力資源的開發,而且帶動了城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周邊市縣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油田還大力實施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文明生產,加強隱患治理,加大環保投入,努力打造綠色油田,「十五」期間,油田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完成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雜訊等污染控制環保工程260餘項。工業廢物無害化處理達到100%,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工業污水處理系統和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示範區。積極支持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幫建工作,油田與地方政府合資合作開發了21個外圍小油田,注冊成立了9個屬地納稅的分公司,累計向地方上繳稅金127.83億元,極大地推動了周邊市縣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為肇東、雙城、安達、肇源、肇州、杜蒙等成為「財政強縣」提供了強力支撐,為維護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⑤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在大慶石油會戰和油田不斷發展建設中逐步形成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實踐中逐步摸索和積累了一套建設社會主義企業的成功經驗,成為我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多次受到黨中央的肯定;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錘煉隊伍,培育了一支「鐵人式」幹部員工隊伍,共涌現出國家先進集體12個,省部級先進集體76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先進集體56個。國家級先進個人45人,省部級先進個人322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先進個人104人,傑出青年集體202個,先進個人306人。(來源:大慶油田)
『柒』 大慶石油會戰的事件經過
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隨後位於大慶長垣上的另一個高點處的葡7井出油,表明這是一個含油麵積很大的油田。於是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黨組擴大會議決定、經中共中央批准,在大慶開展石油大會戰。「全國石油系統37個局、廠、院、校,由主要領導帶隊,組織精兵強將,自帶設備、工資,參加大會戰」,參加會戰者5萬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慶長垣從南到北七個構造部位均獲工業油流,而且長垣北部是高產地區。於是大慶會戰領導小組決定揮師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薩爾圖草原上舉行萬人誓師大會,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大軍雲集薩爾圖油田,石油大會戰全面展開。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史性突破,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松基3井噴油後,經過擴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麵積,為開展大慶石油會戰准備了有利條件。
1960年元月,石油工業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經反復研究和討論,准備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組織石油會戰,進一步加快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並於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說:
「最近,我們對東北松遼地區的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作了反復的研究和討論。從現在已經掌握的資料來看,可以說形勢很好,來頭很大。目前,已經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大慶(原名大同鎮)地區,探明了一塊二百平方公里儲油麵積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儲量在一億噸以上,大體上相當於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產油情況很好,現在已經打出來的探井,經過一個多月的採油試驗,平均每口井日產量在十二噸左右。」「油層產油性良好,出油穩定。油層埋藏不算很深,第一、二兩組油層深度在一千米左右,而且地層松軟,打井容易。總起來看,開發和建設這里的油田,有很多便利條件。整個大慶地區,從地質資料上看,是一個很大的適於儲油的構造帶,面積達兩千餘平方公里。現在拿到手的這塊油田,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邊界尚未摸到。看來,儲油麵積還會有大的擴展,遠景非常樂觀。」「根據這個地區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下一個狠心,用最大的干勁,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積和更多的新油田。為此,我們的部署是:
第一、甩開鑽探,在現已探明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儲油麵積的四周,向外擴展。在兩千平方公里的構造范圍內部署鑽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積和儲量究竟有多大。
第二、在已經探明的儲量面積內,選擇一兩塊地區,打出一批生產試驗井,進行油田開采試驗。
第三、在大慶構造帶以外的附近地區,還發現有許多好的構造,儲油的可能性很大。准備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選擇地進行鑽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我們打算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
中共中央於1960年2月20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黨組的這個報告,大慶石油會戰開始了。 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業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會上確定全國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由其主要領導幹部帶隊,組織人員,並自帶設備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石油會戰期間的組織領導工作,由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到第一線主持,並組成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由康世恩、唐克、吳星峰等13人組成,康世恩任組長。
籌備會後,參加石油會戰的各路石油隊伍,於三、四月間相繼抵達大慶地區。當年退伍的3萬名解放軍戰士和3000名轉業軍官,也分別從沈陽部隊、南京部隊和濟南部隊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國務院各部門和黑龍江省支援石油會戰的幹部和工人,也陸續到達大慶地區。
1960年3月25日至27日,在哈爾濱市召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二次籌備會議。余秋里部長在會上宣布:石油會戰領導機關立即遷往第一線辦公。到四月上旬,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各司局領導幹部和松遼石油勘探局相繼搬遷到黑龍江省安達縣,組成了石油會戰的指揮機關。據當年四月的統計,參加石油會戰的人員已達4萬多人,其中總工程師、總地質師、大學教授、工程師和地質師等各類工程技術幹部達1000多人。同時,從全國各地運到大慶的各種器材、設備已有幾十萬噸。 石油會戰隊伍集中的同時,勘探工作仍在進行。大慶長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繼噴出工業油流,對石油會戰重點地區的轉移起了推動作用。
第一口探井是位於薩爾圖構造中央部位的薩66井。這口井於1960年3月11日完鑽噴油,日產原油50噸左右。
會戰領導小組根據這種新情況,同時考慮到薩爾圖地區有哈爾濱至滿洲里的鐵路線通過,交通方便,有利於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於是決定把石油會戰的重點由大慶長垣南部轉移到北部的薩爾圖地區。1960年3月17日,會戰隊伍由大同鎮一帶揮師北上,以薩爾圖地區為重點展開了石油會戰。
接著,位於高檯子以北、薩爾圖以南的杏樹崗構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於4月9日完鑽噴油,日產原油27噸。位於大慶長垣最北部喇嘛甸構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於4月25日完鑽噴油,用5毫米油嘴試油,日產原油48噸;用14毫米油嘴試油,日產原油174噸。
薩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繼噴油,表明大慶長垣的含油麵積又進一步向北延伸。從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餘平方公里范圍內,都發現工業油流,顯示出了大油田的輪廓。長垣北部地區的地質條件優於南部地區,越往北地下油層越厚,油井產量越高。當時人們把薩66、杏66和喇72口探井噴油,稱為「三鑽定乾坤」。
『捌』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什麼模式有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
會戰模式。石油會戰是一種集中石油行業人力、物力、財力,用打殲滅戰的方式解決某一地區勘探開發難題的特殊作業模式。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組織過多次石油大會戰,為石油行業的發展壯大乃至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老一輩石油人懷著崇高的石油理想,肩負「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責任使命,舉家遷移,征戰東西,嘔心瀝血,披堅執銳,為我國實現從「貧油國」到「石油生產大國」的轉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玖』 為什麼有華北石油會戰
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山東東營地區鑽探的華8井獲得工業油流。當年10月,石油工業部黨組決定,在抓緊大慶外圍勘探的同時,將華東石油勘探局與華北石油勘探處合並,集中力量加強渤海灣沿岸地區的勘探工作。1962年9月23日,又在東營凹陷上的營2井獲得高產油流。經過兩年多地球物理普查和鑽探,到1963年下半年已有10多口探井出油。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隊在黃驊凹陷羊三木構造鑽探的黃3井,也於1963年12月噴出工業油流。
基於開展華北石油會戰的條件已經成熟,1964年1月22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央書記處呈報《關於組織華北石油會戰的簡要報告》。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轉這個報告,同意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指出「這是繼松遼石油會戰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的會戰」。石油工業部抽調大慶、青海、新疆、玉門等油田的2萬多名職工,在南部的濟陽坳陷和北部的黃驊坳陷兩個主戰場,同時展開石油勘探會戰,並開始組建隊伍在渤海海域開展海上物探和鑽探。
華北石油會戰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在南部濟陽坳陷迅速探明和開發了勝利油田。到1965年5月,僅用了11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勝坨油田。到1966年,共發現了9個油田,原油產量達134萬噸。此後,勝利油田進一步加強勘探,把勘探范圍從東營凹陷擴大到整個濟陽坳陷,相繼開發建設了東辛、孤島、臨盤、義和庄等20個油田,發現了利津、梁家樓、大王莊等18個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946萬噸。
華北石油會戰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在北部黃驊坳陷探明和開發了大港油田。1964年12月和1965年2月,首先在港東的港5井、港7井獲得工業油流,只用1年多時間初步探明了港東油田。1965年7月,港西地區相繼有11口探井發現良好油氣顯示。1966年大港油田原油產量達到11.5萬噸。1967年渤海海上第一口油井出油。大港油田後經進一步勘探開發,1971年原油產量達到169.23萬噸,1978年達到300萬噸。
『拾』 《戰爭與文明》石油會戰是什麼
那個年代有各種會戰,就是舉全國之力來發一個項目或建設一個工程。60年代初,最有名的就是大慶石油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