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簡述石油天然氣時怎麼形成的
擴展閱讀
石油采排監控崗怎麼樣 2025-05-14 19:08:36
鑽石店工作怎麼做 2025-05-14 18:28:13

簡述石油天然氣時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7-31 13:01:05

1.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1、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在腐敗分解之前就被埋在地底,轉化成泥炭,然後轉化成褐煤,然後為次煙煤,之後煙煤,最後是無煙煤。煤產生之碳氫化合物經過地殼運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亦即,煤炭就是植物化石。這涉及了很長時期的生物和地質過程。

2、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3、天然氣的形成: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

(1)簡述石油天然氣時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煤特點

煤炭資源量豐富,且因世界各地都有煤炭礦藏,因此開采及供給皆很穩定,價錢也較石油及天然氣便宜。

石油特點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膠質含量高,屬含硫石蠟基。其直餾汽油餾分產率高,感鉛性也好。柴油餾分的十六烷值高,閃點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經精製後可生產輕柴油與專用柴油。潤滑油餾分中,有一部分組分的粘度指數在90以上,是生產內燃機油的良好的原料。

天然氣特點

採用天然氣作為能源,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並有助於減少酸雨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

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具有單位熱值高、排氣污染小、供應可靠、價格低等優點,已成為世界車用清潔燃料的發展方向,而天然氣汽車則已成為發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

2. 油氣生成的主要階段及其特徵

樓主你好,

油氣生成分為四個階段:
生物甲烷氣階段、熱催化生油氣階段、熱裂解生氣階段、深部高溫生氣階段。

天然氣與石油生成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石油主要形成於深成作用階段,由催化裂解作用引起,而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與石油的生成相比,無論是原始物質還是生成環境,天然氣的生成都更廣泛、更迅速、更容易,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因此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天然氣的成因可分為生物成因氣、油型氣和煤型氣。生物成因氣—指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 生物成因氣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更加豐富的有機質和強還原環境。 最有利於生氣的有機母質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這些有機質多分布於陸源物質供應豐富的三角洲和沼澤湖濱帶,通常含陸源有機質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硫酸岩層中難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氣的原因,是因為硫酸對產甲烷菌有明顯的抵製作用,H2優先還原SO42-→S2-形成金屬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還原為CH4。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300mV為宜(即地層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還原以後,才會大量繁殖);其次對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長溫度O~75℃,最佳值37~42℃。沒有這些外部條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氣。 油型氣包括濕氣(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和裂解氣。它們是沉積有機質特別是腐泥型有機質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或者是在後成作用階段由有機質和早期形成的液態石油熱裂解形成的。 與石油經有機質熱解逐步形成一樣,天然氣的形成也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 在剖面最上部(成岩階段)是生物成因氣,在深成階段後期是低分子量氣態烴(C2~C4)即濕氣,以及由於高溫高壓使輕質液態烴逆蒸發形成的凝析氣。在剖面下部,由於溫度上升,生成的石油裂解為小分子的輕烴直至甲烷,有機質亦進一步生成氣體,以甲烷為主石油裂解氣是生氣序列的最後產物,通常將這一階段稱為干氣帶。 由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干氣,甲烷含量逐漸增多,故乾燥系數升高,甲烷δ13C1值隨有機質演化程度增大而增大。 煤型氣是一種多成分的混合氣體,其中烴類氣體以甲烷為主,重烴氣含量少,一般為干氣,但也可能有濕氣,甚至凝析氣。有時可含較多Hg蒸氣和N2等。

3. 石油化工生產的主要過程是什麼

石油化工包括以下三大生產過程:基本有機化工生產過程、有機化工生產過程、高分子化工生產過程。基本有機化工生產過程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經過煉制加工製得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和萘等基本有機原料;有機化工生產過程是在「三烯、三苯、乙炔、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合成步驟製得醇、醛、酮、酸、酯、醚類等有機原料;高分子化工生產過程是在有機原料的基礎上,經過各種聚合、縮合步驟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最終產品。

4.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過程是:
1.在遠古的海洋里,生活著很多水生動物。它們有的體型大,有的體型小,甚至還有很多浮游生物。當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們的屍骸就沉積在海底。有的骨骼變成了化石,但由於海洋中有很多鹽分,它們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魚一樣,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2.由於海底的水壓很大,所以長年累月動物和微生物的屍體就逐漸被壓縮。幾千年後我們看到的沉積岩,就是壓縮的結果。在強大的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了石油,存在於沉積岩中。
3.很多的陸地上也盛產石油,這是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造成的。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5.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海洋中的有機物質在合適的環境下演變所產生的。這些有機物質包括陸生和水生的低等植物,死亡後從陸地搬運下來,或被江河沖積下來,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陸地上的湖泊中沉積,逐漸使此處淤泥的中形成有機質含量。這種有機淤泥又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埋藏起來,造成一種不含氧或含極微量游離氧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下沉、沉積物不斷堆積,有機淤泥所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增大,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質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慢慢地轉化成對人類影響甚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經過數百萬年漫長時間的萬物更迭的交替變化,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後,變成沉積岩,並進一步生油岩層。沉積盆地是指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
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岩沉積在像盆一樣的海洋或湖泊等低窪地區,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稱為沉積盆地。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隨著地殼運動抬升,海洋變成陸地,湖盆變成高山,一層層水平狀的沉積岩層也跟著發生規模不等的撓曲、褶皺和斷裂等形變,從而使摻雜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動性的點滴油氣離開它們的原生地帶(生油層),經「油氣搬家」再集中起來,儲集到儲油構造當中,形成可供開採的油氣礦藏,所以說,這一個個沉積盆地就像是一個個聚寶盆。
在儲油構造里,由於油、氣、水所佔比重不同,因此各自的分布也有不同:氣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層在中間。儲油構造包括油氣居住的岩層——儲集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避免油氣向上逸散的保護層——蓋層;以及遮擋油氣進入後不再跑掉的「牆」——封閉條件。只要能找到儲油構造,就不難找到油氣藏。油氣藏通常是多種類型的油氣藏復合出現,我們將多個油氣藏的組合稱為油氣田。
世界上,海洋油氣同陸地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為不均。在四大洋及多個近海海域中,波斯灣海域的石油、天然氣含量最為豐富,約占總貯量的50%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據中國南海油氣資源也有巨大的發展遠景,是世界海洋油氣主要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人們向海洋索取資源的一大重要成果。

6. 地球上有石油,那麼石油資源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

對人類來說,石油是一種很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石油資源用完的時候,必然會使得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發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雖然現在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還算是比較豐富的,但是我們在市場生活中也要學會的珍惜。人類可能會好奇了,地球上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石油呢?石油究竟是怎樣生成的呢?根據地質學家對石油的探究,我們可以知道在地球上石油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中第一個來源是生物體。,另一個來源是非生物體。

三、非生物學說

在自然界中,關於石油的形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由自然界中的無機物沉積而成的。但是在人類中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石油是自然界的有機物沉積而形成的。因為無機物的沉積形成學說在理論上本就解釋不通。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地球上的石油是由有機物沉積而成的原因。

7.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一)石油的化學組成和類型

石油是指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石油的組成和性質受到原始母質、形成條件和後期變化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因此,石油的成分變化較大。

組成石油的主要元素為碳、氫,主要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次為氧、氮、硫,主要形成非烴類化合物。其中,碳佔82%~87%(Hunt,1961),氫佔12%~15%,氧、氮、硫的含量僅為0.5%~5%。此外,石油中還含有40餘種微量元素,其中V、Ni含量較高。石油與有機質的微量元素含量分布極為相似,但與泥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相差較大(圖4-11)。上述元素組成特點表明石油與有機質在成因上密切相關,而且有機質向石油的演化過程是一個脫氧、加氫、富碳的過程。

圖4-11 有機質、石油和泥岩中25種微量元素深濃度的分布

石油的烴類組成可以用各族烴在石油中所佔的百分含量來表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飽和烴,包括正構、異構烷烴和環烷烴,約佔57.2%;芳香烴,包括芳香烴、環烷芳香烴和環狀的含硫化合物,約佔28.6%;膠質和瀝青質,約佔14.2%。瀝青質和膠質是含氧、氮、硫原子的多環分子,分子量高,其含量多少決定了石油的密度、黏度的大小。

(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及其類型

廣義地講,一切經自然過程生成的氣體都叫做天然氣。除宇宙氣體外,它們在成因上與地殼中有機質分解和裂解作用、岩石變質作用、岩漿作用、地幔去氣作用等有關。天然產出的氣體大多以分散形式存在,只有少部分聚集起來形成了有經濟價值的礦藏。狹義地講,天然氣是指在沉積有機質演化過程中生成的可燃氣體。這類氣體由烴類氣和非烴類氣組成。不同成因類型、不同地區的天然氣的組成變化較大。

烴類氣體中CH4所佔的比例最高,此外還有數量不等的C2~C6烴類。根據CH4以上重烴(C2+)的含量,可將天然氣分為干氣和濕氣。C2+低於5%的為干氣,干氣不與油伴生,可形成純氣藏。C2+大於5%的為濕氣,常與油伴生。

非烴類氣包括CO2、H2S、N2和少量稀有氣體,其含量一般不高(小於10%)。在個別地區的天然氣中,CO2、H2S、N2含量很高,可形成CO2、H2S、N2氣田。

根據天然氣的成因類型,可將天然氣分成生物成因氣、油型氣和煤成氣。生物成因氣是指在成岩作用階段,沉積物中的有機質經厭氧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而形成的氣體。其中CH4的含量高達98%以上,重烴的含量小於1%,其他的是CO2和N2。油型氣(包括濕氣、凝析氣和裂解氣)是在沉積有機質熱裂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同時形成的,或在過成熟階段由有機質和液態烴熱裂解形成。煤成氣是指煤系地層或亞煤系地層中的有機質在整個煤化過程中形成的天然氣。

8. 原始大氣的演變與石油天然氣的形成

李漢韜

(滇黔桂油田規劃設計所,雲南昆明650200)

【摘要】關於石油天然氣的形成,有機成因說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但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大量天際有機分子,其中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這就說明有機物並非是石油天然氣的唯一來源,石油天然氣的形成可能十分復雜,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本文試圖從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氣組成入手,簡要分析其演化歷程以及可能形成的有機物,重新探討石油天然氣的形成。

【關鍵詞】石油天然氣;原始大氣;有機結核體;原始油氣藏

由於石油具有生命有機物才具有的旋光性,並且存在某些生物標志的化合物,如卟啉化合物、異戊間二烯烴、萜和甾烷類化合物,石油天然氣的有機成因說已經普遍被接受。但由於石油天然氣的比重小於水,在強大的地層壓力下,有向上運動的趨勢,一旦遇到裂縫或斷層,便會從下面的古老地層運移到上面的更新的地層,並溶解新地層的有機物。因此,石油中含有生物標志的化合物不能完全說明它就是有機成因的。

1石油天然氣成因理論簡述

關於石油天然氣的形成,主要有無機成因說與有機成因說兩種觀點。本文在這兩種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原始大氣演變理論,供有關專家討論。

無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是由碳化無機物反應形成的,以L.高契爾[1]的闡述最具有說服力。他認為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氫氣首先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再與水按照類似於費—托合成反應模型(Fischer-Tropsch Type)無機合成各種烴類。

朱夏油氣地質理論應用研討文集

當溫度在180~400℃時,特別是存在鎳、鐵、二氧化碳的情況下能生成各種沸點的烴類及少量的酸、酮、醛、酯、醇等有機物。

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海洋或湖泊中的微生物死亡後,它們的遺體被迅速埋藏免遭細菌的分解,當沉積到一定厚度後,在溫度壓力適宜的條件下,便轉變成石油天然氣。

原始大氣演變理論認為,石油中的輕組分及天然氣主要是由原始大氣合成的,而石油中的重組分則可能由早期的有機物降解而成,二者通過地殼運動產生的裂縫運移在一起,混合成為復雜的混合物。石油天然氣的形成貫穿地球的起源至生命的誕生,研究石油天然氣的形成應從原始大氣開始。

2原始大氣的演變與石油天然氣的形成

2.1原始大氣的組成

原始地球有哪些大氣成分呢?誰也不知道。不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員,我們不妨先將太陽系9大行星的氣體成分作比較,從中找出一些規律。

根據探測器發回來的資料[2],水星、金星、火星等近日行星的大氣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其中金星的二氧化碳含量為97%,火星為95%,而輕組分氣體含量較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遠日行星的大氣成分以氫氣、氦氣為主,其餘是少量的甲烷、氨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極小。不過這並不能說明這類行星不含二氧化碳,只是因為這類行星離太陽較遠,表面溫度較低,二氧化碳、甲烷、氨氣等氣體在低溫高壓下以固態或液態的形式存在,加上星球外而覆蓋一層以氫氣和氦氣為主的厚厚大氣層,無法探測到它們的存在。冥王星由於距離地球甚遠,我們了解得不多,從它的密度來看,估計與彗星相似,可能是由乾冰、氨冰、甲烷冰組成的冰球。

盡管這些行星大氣組成不同,但卻是有規律可尋的。近日行星表面溫度高,一般質量小,大氣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遠日行星由於遠離太陽,表面溫度低,甲烷、氨等分子量較小的物質也能以固態、液態的方式存在。巨行星遠離太陽,氣體組成則以氫氣、氦氣為主。宇宙中氫氣含量最大,氦氣次之,質量小的行星不能吸附它們。

地球質量大於近日行星,又遠遠小於巨行星,原始大氣組成必定以二氧化碳為主,同時還含有大量的氨氣、甲烷,此外還含有少量的乙烯、乙炔、氫氣、氦氣、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氫和水蒸汽。

原始大氣中的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氣體是天然氣及可燃冰的主要成分。

2.2原始大氣合成原始有機物

2.2.1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的證據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許多天際有機分子,其中有比較簡單的有機分子,如乙炔、丙炔、乙醛、二甲醚、乙醇、乙烯;也有比較復雜的有機分子,如脂肪酸、氨基酸、多肽等。這些有機分子顯然是由無機分子合成的。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設計出模擬原始大氣化學反應的實驗,他將燒瓶中的空氣抽掉,泵入甲烷、氫氣、氨氣等混合氣體模擬地球的原始大氣,然後暴露在連續放電的條件下,結果得到了多達20種有機物,其中包括11種氨基酸。

2.2.2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的條件

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需要能量,這些能量主要來源於太陽能以及地球內部的火山爆發。地球處在離太陽約1.5×108km的特殊位置,使得地表溫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溫度太低,沒有足夠的能量;溫度太高,合成的有機物不穩定。月球離地球約38×104km,質量約為地球的1/81。由於它們彼此靠得很近,受到的潮汐力非常大,使得地殼活動劇烈,其劇烈程度遠遠大於與地球相鄰的金星和火星,因此頻頻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時產生的高溫,為原始有機物合成提供了能源。在火山爆發的同時,釋放出鉑、鎳、鐵、硫等元素及其氧化物,而這些物質正好為有機物的合成起著催化作用。

除此之外,天空中的放電,宇宙射線的照射,隕石或彗星同大氣碰撞時發出的沖擊波等等,亦有利於原始有機物的合成。

2.2.3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的種類

原始大氣合成的烴類可能以正烷烴為主,也有異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

朱夏油氣地質理論應用研討文集

由於原始大氣含有水蒸汽,原始大氣合成的烴類降落地面後,遇到酸、鹼、鹽等化合物,便進一步合成脂肪酸、氨基酸、多肽、原始蛋白質等。除此之外,還能合成具有生物標志的化合物,如卟啉化合物、萜類和甾烷類化合物。

原始大氣合成的烴類是石油的主要成分,脂肪酸、氨基酸等有機物在高溫時能降解為烴類。但是,由原始大氣以化學方式直接合成的有機物非常有限,只有在有機物出現結果核現象,能吸附、過濾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氨氣等氣體,類似生物生長後,有機物才大量產生。

2.3原始有機物的結核

由於原始大氣的還原性極強,合成的有機物能長期保存。某些有機物具有極性基團,彼此相互吸附、聚結、並與某些金屬離子絡合,從而形成類似於葉綠體之類的有機結核體。結核現象在物質世界中普遍存在,如常見的癌症和結核病等。無機物中也會出現結核現象,如海洋中的錳結核,它是一種球狀塊狀的錳與鐵的結核塊,直徑從0.5cm到25cm,個別達到米以上,切開來看,裡面像洋蔥頭一樣層層相疊,顏色從暗黑到褐色,最常見的是土黑色,全身有很多細孔,具有過濾作用,海水通過這些細孔時,錳、鐵等元素便被吸附下來,因而能以驚人的速度不停地生長。

由原始大氣合成的這種有機結核體也能像錳結核過濾海水一樣過濾原始大氣,大量吸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及氨氣,並利用光能合成新的有機物。由於原始大氣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沒有細菌分解,有機結核體能長期保存,並大量沉積下來。早期的有機結核物可能能溶於有機溶劑,部分受熱能降解為石油的重組分、瀝青質等。而後期的有機結核體一般不溶於有機溶劑,成為地層中的乾酪根或煤。

有機結核體長期遭受紫外線的照射,便進一步演變成為具有細胞分裂功能的原始生命:原始細菌和原始藻類。原始藻類出現後,大量吸收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原始大氣逐漸由還原性變成氧化性。這時期的生物體仍能大量沉積,受熱能降解成烴類,形成少量、分散的煤氣、沼氣,但不能形成石油天然氣。

3油氣藏的形成

由於地質作用,原始大氣合成的有機物處在封閉的地層中保存起來,當沉積到一定深度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變化,演化成今天的石油天然氣。儲藏原始有機物的地層稱為原始油氣藏。

3.1油氣藏的形成條件

能形成原始油氣藏的必定是能儲藏原始有機物的原始盆地。既然石油、天然氣主要形成於生命起源之初,那麼,只有足夠古老的地層才有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氣。其次是地層要相對穩定。由於石油、天然氣的比重小於水,很容易經裂縫滲透到達地面,因此在地殼活動頻繁的地區,油層中的輕組分散失,剩下稠油或瀝青。再次是地層中孔隙多、滲透性好。因此,在中東、裏海等不毛之地的沙漠,石油的含量十分豐富。

3.2原始油氣藏的形成過程

3.2.1油層的形成

原始地球類似於現在的金星或火星,表面是一個砂塵的世界,沒有水,也沒有海洋。原始有機物合成後,飄盪到低溫地區,便會象雨水一樣降落在地球表面,在低窪的地方聚集起來。如果這些區域滲透性極好,如像中東、裏海等沙漠地區,這些有機物便滲透到地下去,在地層孔隙中儲藏起來成為含油層。

3.2.2覆蓋層的形成

原始有機物出現結核後,分子量越來越大,並且具有較強的粘性,一般不再滲透到地下,而是留在地面,與砂子發生進一步反應出現成岩作用,形成堅硬、緻密、非滲透的覆蓋層,將早期的地層圈閉起來,形成原始油氣藏。

3.3原始油氣藏的演化

原始油氣藏形成至今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隨著沉積深度的增加,地層溫度升高,原始油氣藏的某些有機物,如脂肪酸、氨基酸、多肽、原始蛋白質、卟啉化合物,便會受熱降解,增加石油天然氣中的烴類組分。

另外,地殼運動很容易破壞原始油氣藏,原始油氣藏中的石油天然氣便沿著斷層、裂縫運移到新的地層,並且會溶解新地層中的有機物,成為新的油氣藏。與原始油氣藏相比,新的油氣藏中石油天然氣的成分更復雜。

4原始大氣演變理論與有機成因說的比較

4.1油氣的運移

石油有機成因說的主要理論支柱是乾酪根受熱後降解生成烴類,而烴類是石油天然氣的主要成分。這個理論經過人們的實驗得到證實。乾酪根受熱後降解生成的烴類,必須運移到儲層中聚集起來,才能形成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藏。

石油天然氣在地殼內的任何移動都稱為油氣運移,是油氣藏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有機成因說的關鍵。但這種觀點明顯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該定律認為:熱量可以自動地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而不能自動地作相反的傳遞,用熵來表達是,任何一個自發過程總是朝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物質運動的秩序就越來越混亂。既然石油、天然氣是有機物埋藏到一定深度、當溫度壓力適宜時轉化而成的,不論是陸相生油還是海相生油,有機物沉積時必然伴有大量的水分存在,由這些有機物演化而成的石油、天然氣必然是以水分為主的混合物;而且人們在解釋油氣運移時都提到,沉積物中的原生水是促使油氣初次運移的重要動力[3]。但新開發的油層表明,其含水率幾乎為零。當然,石油天然氣與水是不相溶的,但由於石油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等乳化劑,它們能以乳濁液的形式共存。因此,石油很難自發地從乳濁液中分離出來,由高度分散狀態集中到某一圈閉的地層形成油氣藏。油氣若在地層中發生運移,只能由高度集中向著分散方向進行,由單一的純凈物轉變為混合物。這種現象在注水採油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再說,許多油層中含有粘土,粘土吸水後便會膨脹。極度分散的油氣集中起來將粘土中的水分擠走,這種情況可能性極小。

原始大氣演變理論也認為油氣形成後會發生運移,油氣運移意味著成分更復雜及輕組分散失。

4.2油氣在地層中的分布

沉積層中,沉積深度與地質年代有一定聯系。一般來說,地層越深,地質年代越古老。如恐龍的化石常見於120m左右的地層,其盛行於130Ma前的侏羅紀;煤炭埋藏在200~300m的地層,它主要形成於300Ma前的石炭紀。而油氣層的深度普遍在800~2400m,甚至在6000m以下的地層也含有油氣。

由於石油天然氣的比重小於水,在強大的地層壓力下,有向上運動的趨勢,一旦遇到裂縫或斷層,便會從下面的古老地層運移到上面的更新的地層,比如我國的陝甘寧、新疆等地和國外的墨西哥灣曾有石油從地下流出。因此,盡管在許多中新生代以後的地層中發現了石油天然氣,但並不能證實這些地層的石油天然氣是這一地質時期形成的。

原始大氣演變理論認為,早在地球形成之初,那時生命還沒有起源,就有石油、天然氣形成了。因此,石油天然氣埋藏深度較深是理所當然的。

4.3地層中有機物的來源

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主要來源於地層中乾酪根的降解產物。乾酪根是指岩石中不能被有機物溶劑溶解的有機物,它在沉積岩中分布最普遍、數量最多,約佔地質體總有機質的95%,有機成因說認為它主要來源於生物死亡後的遺體。但在現在的環境下,可能性很小。盡管海洋或湖泊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但它們死亡後一般漂浮在水中,很少沉到洋底或湖底。即使這些微生物能及時被掩埋,依然難以擺脫被細菌分解的命運。從生態平衡角度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極小,它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的重要原料,如果大量有機物沉積下來免遭細菌分解,大量的綠色植物就會因缺乏合成有機物的原料而停止生長。

原始大氣演變理論認為石油天然氣主要形成於生命誕生之前,有充足的原料來源。原始有機質在原始的大氣環境下能長期保存並大量沉積在地層中,在溫度壓力適宜時受熱降解,並演變成石油天然氣。

5結論與討論

(1)石油天然氣是一種以烴類為主的混合物,它的成分十分復雜,以無機物合成主產物為主,也含有機物、生物遺體分解產生的產物。

(2)石油天然氣的形成貫穿著從地球的誕生到生命的形成的整個過程,與天體運動、地殼運動、原始大氣的演變以及生命的誕生密切相關。

(3)地層中大量有機物主要來源於有機物結核。有機物結核是生命起源關鍵的一步,但有關細節尚未清楚,有待實驗的檢驗。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與沉積學研究室.有機地球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洪韻芳.天文愛好者手冊[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18~111.

[3]張萬選,李晉超,郝石生.石油地質學進展[R].北京:石油工業部勘探培訓中心,1982.

9.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9)簡述石油天然氣時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10. 油田開發地質學

第一章 油氣水的化學組成及物理性質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石油、天然氣的元素組成、化合物組成。

2、簡述石油的物理性質。
顏色、 相對密度、 粘度、 溶解性、 熒光性、
旋光性、 導電性、 凝固點 等

3、簡述天然氣的分類。
聚集型--氣藏氣、氣頂氣、凝析氣等
離散型--溶解氣、固態氣水合物、煤層氣

4、簡述油田水的來源及產出狀態。

來源:沉積水、滲入水、深成水、轉化水

油田水的產出狀態:
與油氣藏關系分—油層水、上層水、層間水、下層水;

存在狀態分--超毛細管水、毛細管水、吸附水;

5、簡述油田水的化學組成及油田水的蘇林分類。
無機組成(各種離子成分)、有機組成(烴類、酚和有機酸)、
溶解氣 及 微量元素;

三個成因系數 Na+ Na+ Cl Cl Na+


Cl SO24 Mg2 +

Na+>C1- 大陸水型:硫酸鈉水型、重碳酸鈉水型、

Na+<C1- 海洋水型:氯化鎂水型、氯化鈣水型;

油田水:以氯化鈣型為主,重碳酸鈉型為次

第二章 現代油氣成因理論

二、主要思考題
1、簡述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主要依據及學派。
無機生成說--火山噴出氣體中有甲烷、乙烷等烴類成分;

實驗室中無機物可合成烴類;石油分布常常與深大斷裂有關等。

有機生成說--岩石類型分布上; 地質時代分布上;

成分特徵上; 某些稀有金屬特徵; 油層溫度特徵;

形成時間上; 近代沉積物中觀察等。

成因學派:泛宇宙說(宇宙說、地幔脫氣說)

地球深部無機合成說(碳化物說、高溫生成說、蛇紋石化說)

2、何謂沉積有機質,簡述其來源及類型。
--是隨無機質點一起沉積並保存下來的生物殘留物質;

來源--原地有機質、異地有機質、再沉積的有機質。

3、何謂乾酪根?試述乾酪根的化學分類及主要特徵。
沉積岩中所有不溶於鹼、非氧化型酸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

分散有機質。

4、試述油氣生成的條件。
地質條件:大地構造背景、岩相古地理條件、古氣候條件

動力條件:溫度與時間、催化劑、細菌作用、放射性作用等。

5、試述有機質向油氣演化的過程(成烴模式)。
生物化學生氣階段 熱催化生油氣階段

熱裂解生凝析氣階段 深部高溫生氣階段

6、簡述生油層的地質特徵及主要地化特徵。
地質特徵:岩性特徵、岩相特徵等;

地化特徵: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等。

第三章 儲集層和蓋層

二、主要思考題
1、簡述孔隙的分類(孔隙大小及對流體作用分類、成因分類)

2、圖示說明典型毛管壓力曲線類型及其意義。
鑄體薄片法、掃描電鏡法、圖像分析法、毛管壓力曲線法 等

3、簡述碎屑岩儲集層的儲集空間及孔隙結構類型。
原生--原生粒間孔隙、粒內孔隙、填隙物孔隙、成岩裂隙等
次生--孔、縫兩類;
大孔粗喉型、大孔細喉型、小孔極細喉型 微孔管束狀型

4、試述影響碎屑岩儲集層儲集性能的因素。
碎屑顆粒的礦物成分、 粒度和分選程度、

排列方式和圓球度、 膠結類型及成分、

成岩作用、 層面與層理面發育程度、

構造作用影響、 砂岩中泥質條帶的影響等。
5、簡述碎屑岩儲集體的成因類型。(沉積環境分類)

6、碳酸鹽岩儲層儲集空間類型及影響其發育的地質因素
原生孔隙、溶蝕孔隙(溶洞)、裂縫;

沉積環境、壓實作用、溶蝕作用、白雲岩化作用、

重結晶作用、褶皺斷裂作用等

7、試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儲層儲集空間異同。
⑴ 相同點:成因上均有原生、次生分類。
⑵ 差異點:① 孔隙類型差異:碎屑岩主要為粒間孔隙,碳酸鹽
岩儲集空間類型更具多樣性,次生孔隙占據重要地位。
②孔隙形態及分布差異:碎屑岩儲集空間形態較規則,分布較均
一,碳酸鹽岩儲集空間形態多樣、變化大,分布不均一。
③控制孔隙發育因素差異:碎屑岩受岩石顆粒大小、形態、分選
等影響較大;碳酸鹽岩受沉積環境、次生變化等影響。 教材55頁表

8、簡述蓋層的類型、封閉機理及影響其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分類:膏鹽類、泥質岩類、碳酸鹽岩類;
封閉機理:物性封閉、異常壓力封閉、烴濃度封閉;
影響因素:主要是岩性、韌性、厚度和連續性。

第四章 油氣運移

二、問答題(圖示說明題)
1、圖示說明靜水及動水條件下的測壓面及折算壓力。

2、圖示說明油氣運移的過程。(初次運移及二次運移)

3、試述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途徑、方向及時期。
壓實作用、欠壓實作用、蒙脫石脫水作用、流體熱增壓作用
有機質的生烴作用、滲析作用、其他作用

孔隙 微層理面 微裂縫

4、試述油氣二次運移的主要動力和阻力。

浮力、毛細管力、水動力、構造運動力

5、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運移方向及運移的主要時期。

儲集層的孔隙和裂縫、斷裂、地層不整合面

二次運移是初次運移的繼續--連續的過程;

一般,大規模二次運移時期應該是主要生油期之後或同時

發生的第一次構造運動時期。

6、試述影響油氣二次運移距離的主要因素。
區域構造背景; 儲集層的岩性、岩相變化; 地層不整合

斷層分布及其性質; 水動力條件 等。

第五章 油氣藏及油氣聚集

二、問答題(圖示說明題)
1、圖示說明溢出點、閉合面積、閉合高度(構造幅度)、
油氣邊界與含油范圍、油氣藏(柱)高度。

2、圖示說明油氣的差異聚集(單一圈閉及系列圈閉)。
3、簡述油氣藏分類的基本原則及分類方案(圖示說明)。
4、試述(大)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富集條件)。
油氣來源條件(烴源條件); 生儲蓋組合及運移條件;
(大容積的)有效的圈閉; 必要的保存條件。

5、何謂生儲蓋組合,圖示說明其類型。
6、何謂圈閉的有效性,如何評價圈閉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氣來源的前提下,圈閉聚集油氣的實際能力。
圈閉形成時間與油氣運移時間的相應關系;
圈閉所在位置與油源區關系、與油氣運移通道的關系;
水動力對圈閉有效性的影響 ……

7、圖示說明斷層的封閉機理及斷層油氣藏類型。
對置封閉、泥岩塗抹封閉、顆粒碎裂封閉、成岩封閉
根據斷層性質分類:正斷層油氣藏、逆斷層油氣藏 ……
根據斷層線與儲層等高線的組合關系分類:
斷鼻油氣藏、弧形斷層斷塊油氣藏、
交叉斷層斷塊油氣藏、多斷層切割的復雜斷塊油氣藏。

8、試述斷層在油氣藏形成中的作用(圖示說明)。
斷層的封閉作用; 通道和破壞作用。

9、簡述含油氣盆地的歷史地質學分類。
區域構造及沉積史分類--台向斜型、單斷坳陷型、
雙斷坳陷型、 山間坳陷型、 山前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邊緣斜坡型、 山前坳陷-中間地塊型。

10、簡述盆地內構造單元的劃分。

一級:坳陷、隆起、斜坡;

亞一級構造:凹陷、凸起、斜坡;
二級:背斜帶、斷裂帶、潛山帶、長垣 ……
三級構造:背斜、斷塊、鼻狀構造、潛山 ……

第六章 油氣田勘探

一、問答題
1、簡述區域勘探階段的主要任務。
查明區域地質及石油地質條件;

進行早期含油氣遠景評價和資源量估算;

評選出最有利的坳陷(凹陷)和構造帶; 提出預探方案。

2、簡述圈閉預探階段的主要任務。
地震詳查,編制各主要標准層的構造圖;

構造分析和評價;預探井鑽探,探明圈閉的含油氣性;

查明含油氣層位及可能油氣藏類型、含油氣邊界等;

計算預測儲量,初步確定工業價值。

3、簡述油氣評價勘探的主要任務。
進一步探明含油氣邊界及油氣田特性; 提交探明儲量;

對油氣藏進行綜合評價及經濟效益預測分析;

為開發方案編制提供地質基礎資料及相關參數。

4、簡述滾動勘探開發的適用范圍及主要優點。
復式油氣聚集帶(區)或復雜油氣田;

減少探井井數,降低勘探成本; 縮短勘探周期;

加強及時分析及對比評價,提高整體效益。

二、基本概念 勘探程序、區域勘探、圈閉預探、
評價勘探、滾動勘探開發

第七章 鑽井地質

一、主要概念:參數井、預探井、評價井、岩心錄井、
岩屑錄井、遲到時間、鑽時錄井、泥漿錄井、氣測錄井

二、主要問答題
1、圖示說明井斜角、井斜方位角、全變化角。
2、試述通過岩心錄井及岩心分析可獲得哪些信息。
古生物特徵; 確定地層時代; 進行地層對比;
觀察岩心岩性、沉積構造,恢復沉積環境;
儲層岩性、物性、電性、含油氣性--四性關系;
生油層特徵; 了解構造和斷裂情況--如地層接觸關系;
檢查開發效果,了解開發過程中所必須的資料數據。

3、試述常規地質錄井方法及其地質意義。

4、簡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內容。

岩性; 相標志; 儲油物性; 含油氣性;

岩心傾角測定、斷層觀察、地層接觸關系 等

5、簡述測定岩屑遲到時間常用的方法及真假岩屑識別。

理論計演算法; 實物測定法; 特殊岩性法

6、簡述鑽井液的類型及影響鑽井液性能的地質因素。

兩大類:水基泥漿、油基泥漿

高壓油氣水層、鹽侵、砂侵、粘土層、漏失層 等。

7、如何利用氣測資料判斷油、氣、水層。

半自動氣測資料解釋、色譜氣測解釋

第八章 地層對比及油層沉積相研究

一、主要概念: 沉積旋迴 岩性標准層 油田標准層
標志層 標准化石 小層平面圖 儲集單元 測井相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區域地層劃分與對比的依據及方法。
2、簡述碎屑岩油層劃分對比的依據、方法、程序、成果。
依據:岩性特徵--岩性及組合; 沉積旋迴; 地球物理特徵
方法1: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
步驟:利用標准層劃分油層組;利用沉積旋迴對比砂岩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對比單油層;連接對比線。
點(關鍵井)--線(骨幹剖面)--面(體)。
方法2:等高程沉積時間單元對比法
步驟:三個環節。

3、試對比分析油層劃分對比與區域地層劃分對比的差異。
① 對比區域、對比井段、對比單元的差異:
區域對比--油區內全井段對比;油層對比--油區內含油井段的對比--砂岩組、單砂層。
② 對比依據的差異:區域對比--地震資料、古地磁資料、地層接觸關系、古生物資料等
油層對比--岩性特徵、沉積旋迴、地球物理測井等;
③ 對比方法的差異:區域對比--岩石地層學方法、生物地層學方法、構造學方法、層
序地層學方法等; 油層對比--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等高程沉積時間單元對比法
④ 對比成果及其應用方面的差異:區域對比--主要用於指導油氣勘探,指出有利生、
儲油層位及地區等;油層對比--主要用於油氣儲量計算、指導油氣開發及方案調整等。

4、簡述碳酸鹽岩儲集單元的劃分原則。
5、試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油層劃分與對比的異同。
油層對比的資料(依據)、對比程序、對比方法相似或相同;
油層對比單元的劃分不同; 單元界線(等時、穿時);
對比依據也有一定差異 等。
6、簡述油層細分沉積相研究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
深入認識油砂體縱、橫向非均質性,掌握地下油水運動規律
掌握高產井的分布規律; 選擇調整挖潛對象。

通過A、B、C三口井的地層對比,繪制地質剖面圖。

第九章 油田地下構造研究

1、試述井下斷層存在的可能標志
及應用這些標志需要注意的問題(圖示說明)。
井下地層的重復與缺失、非漏失層泥漿漏失和意外油氣顯示、
近距離內標准層標高相差懸殊、近距離內同一岩層厚度突變、
短距離內,同層內流體性質等明顯差異、
地層傾斜矢量圖中的特徵。

2、試述地層重復、缺失的地質意義(圖示說明)。
鑽井過程中若缺失某些地層(地層重復),能否說明
一定存在正斷層(逆斷層)?圖示說明。
3、何謂斷層線圖?簡述斷層線圖的編制方法。
4、簡述井斜校正的任務及方法(圖解法,圖示說明)。

5、何謂井位校正?圖示說明位移方法。
剖面線與地層走向斜交或垂直

→井位沿地層走向線(等高線)移至剖面線上;

剖面線與地層走向平行→沿地層傾向投影到剖面線上。

6、試述斷層封閉性研究內容。(如何判斷斷層的封閉性)
斷面兩側的岩性條件; 斷層的力學性質;

斷層面及兩側岩層的排驅壓力; 斷層活動強度;

斷層產狀與岩層產狀配置關系; 單井斷點的測井曲線特徵;

斷層兩盤的流體性質及分布; 鑽井過程中的顯示;

斷層活動時期與油氣聚集期的關系。

7、簡述油氣田地下構造圖的編制及主要用途。

第十章 地層溫度和地層壓力

一、基本概念--靜水壓力、原始油層壓力、壓力梯度
地層壓力、壓力系數、異常地層壓力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原始油層壓力的來源、分布特徵及等壓圖應用。

● 來源:靜水壓力,其次是天然氣壓力、地靜壓力等。

● 分布特徵:隨油層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流體性質影響;氣柱高度變化對氣井壓力影響很小。

● 預測新井原始油層壓力、計算油藏平均原始油層壓力、

判斷水動力系統、計算油層彈性能量。

2、圖示說明折算壓頭、折算壓力及其計算方法。
3、試述異常地層壓力的成因及預測方法。
成岩作用、熱力和生化作用、斷裂作用、剝蝕作用 ……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測井方法,如聲波測井;
鑽井地質資料分析法--如鑽速增大、鑽井液溫度異常等。
4、簡述地溫場與油氣生成、分布的關系;
影響地溫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⑴ 大地構造性質--活動性、地殼厚度等--是具全局性和主導因素。
⑵ 基底起伏--隆起區高地溫梯度、坳陷區低地溫梯度
⑶ 岩漿活動--活動規模、幾何形狀、年代等
⑷ 岩性--岩石的導熱能力不同
⑸ 蓋層褶皺--背斜頂部地溫梯度大,翼部地溫梯度小
⑹ 斷層--封閉性斷層或壓扭性斷層一般導致高異常
⑺ 地下水活動--深部熱水至淺層、地表水補給
⑻ 烴類聚集--上方往往存在地溫高異常。

思考題: A B C
某背斜油藏已鑽3口井,
其中B井產油,A、C井位於
油水邊界之外,各井數據
見下表。判斷:該油藏兩
翼油水界相對高低關系。

A C
原始油層壓力 MPa 16 20
油層中部井深 m 2100 2600
井口海拔 m 300 300
水的密度 g/cm3 1.0 1.0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氣儲量計算

一、主要概念:工業油氣流標准、地質儲量、可采儲量
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採收率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遠景資源量及儲量的分級(相關概念)。
見後面內容。

2、如何確定油水界面(方法)。
① 利用岩心、測井及試油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② 利用壓力梯度資料確定流體界面
③ 利用壓力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④ 利用毛管壓力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3、簡述油層有效厚度的條件及下限標準的確定方法?
油層內具有可動油、在現有工藝技術條件下可提供開發;

測試法、含油產狀法、泥漿侵入法 等。

4、試述如何獲取儲量計算中含油麵積數據。
⑴ 應確定油水界面--方法; ⑵ 確定油氣藏類型;

⑶ 應確定油層頂界面構造圖(斷層線)、岩性尖滅線 等;

⑷ 根據油水界面標高及構造圖,獲取含油麵積。

5、圖示說明壓降法獲取天然氣地質儲量及可采儲量。

6、簡述壓降法計算天然氣儲量的適用條件及影響因素。
單位壓降采氣量非常數--

邊水或底水供給、低滲透帶補給、異常高壓、反凝析作用等

測壓和計產不準確; 井身質量不達標。

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一、原地量分類

--總原地資源量
推測原地資源量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潛在原地資源量

預測地質儲量、 控制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
探明地質儲量

早期劃分的含油氣盆地總資源量:
包括兩部分--根據勘探階段以及對油氣田認識程度:

遠景資源量:推測資源量、潛在資源量

儲量:預測儲量、控制儲量、探明儲量

一、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1、原地量分類

⑴ 總原地資源量--指根據不同勘探階段所提供的地

質、地球物理與分析化驗等資料,經綜合分析,採用針

對性方法估算出的已發現和未發現的儲集體中原始儲藏

的油、氣總量。 ★★

包括: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和 地質儲量。

⑵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包括:潛在原地資源量 和 推測原地資源量。

⑵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 推測原地資源量--主要在區域普查或其它勘探階

段,對有含油氣遠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區帶等推測

的油氣儲集體,根據地質、物探、化探等資料估算的原

地油氣總量。

● 潛在原地資源量--指在對圈閉預探前期,對已發現

的有利圈閉或區塊,根據石油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和類比,

採用圈閉法估算的原地油氣總量。

--可作為編制預探中後期部署的依據。

⑶ 地質儲量--指在鑽探發現油、氣後,根據已發現的
油、氣藏(田)的地震、鑽井、測井和測試等資料估算出

的已知油、氣藏(田)中原始儲藏的油氣總量。 ★★
根據勘探、開發對油氣藏的認識程度,分為3級:

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

● 預測地質儲量--指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了
油、氣流或綜合評價有油、氣層存在時,對有進一步勘探
價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氣藏(田),估算得出的、確定性很

低的地質儲量。 ★★ ●估算時,應初步查明構造形
態、儲層情況,預探井獲油氣流或鑽遇油氣層等。

● 控制地質儲量--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工業

油(氣)流後,並經過初步鑽探認為可提供開采後,估

算求得的、確定性較大的地質儲量。 ★★

◆ 估算時,應初步查明構造形態、儲層變化、油氣層

分布、油氣藏類型、流體性質等。

◆ 相對誤差不超過±50%;

◆ 可作評價鑽探,編制中、長期開發規劃的依據。

● 探明地質儲量--指在油氣藏評價階段,經鑽探證實

油、氣藏(田)可提供開采,並能獲得經濟效益後,估

算出的、確定性較大的地質儲量。 ★★

●估算時,應查明油氣藏類型、儲層類型、驅動類型、

流體性質、分布、產能等。

●相對誤差不超過±20%。

●是編制油田開發方案、建設投資決策等的依據。

二、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2、可采量分類

⑴ 可采資源量--指從原地資源量中可采出的油、氣數
量。可分為:推測可采資源量、潛在可采資源量。

⑵ 可采儲量--指從油、氣地質儲量中可采出的油、氣
數量。 ★★
探明技術可采儲量; 探明經濟可采儲量
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 控制技術可采儲量

控制經濟可采儲量; 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
預測技術可采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