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為什麼說石油拯救了鯨魚知識青年
擴展閱讀
石油出口需要什麼資質 2025-05-15 00:34:30
阜陽先進電子產品哪裡有 2025-05-15 00:30:09
成本類賬戶的有哪些科目 2025-05-15 00:22:09

為什麼說石油拯救了鯨魚知識青年

發布時間: 2022-07-31 02:58:36

❶ 寧波擱淺抹香鯨被成功放歸深海,人類為什麼要拯救鯨魚

人類之所以要花那麼多人力和時間來拯救鯨魚,首先是因為抹香鯨的數量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少了。其次是因為拯救抹香鯨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具有特別大的意義,同時能夠給人們減少不少麻煩。

❷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說石油的出現,拯救了抹香鯨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說石油的出現,拯救了抹香鯨?

以前家家戶戶都用煤油燈,但你一定不知道煤油燈和抹香鯨之間的故事。煤油是現代的產物。和外國火柴、外國釘子、外國汽車一樣,煤油是從外國進口的,所以前面會有一個外國字。說白了,煤油是石油做的。

在此之前,在中國,動植物油通常被用作燃料,如大豆油和菜籽油。這些老式燃料不僅照明效果差,而且有刺鼻的氣味和黑煙。清末,煤油開始被引進。這種燃料不僅燈火通明,而且沒有異味和黑煙,所以很快就傳播到了普通中國人的家中。

19世紀,石油被開采和利用。用石油製成的煤油不僅價格低廉,而且質量上乘。因此抹香鯨對市場的吸引力開始減弱,巨大的利潤損失。人們不再對抹香鯨著迷。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從遠洋航行的出現到石油的出現,只用了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但這幾乎造成了抹香鯨種群的滅絕。因此,必須說石油拯救了抹香鯨。

❸ 日本捕鯨船捕獲1438噸鯨魚肉,為什麼日本那麼喜歡捕殺鯨魚

日本人認為如果不捕殺鯨魚的話,那麼鯨魚在食物鏈當中就沒有天敵,就會繁殖泛濫,而且鯨魚的全身也都是寶貝,鯨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鯨魚的皮和油脂都有用,可以使日本的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20世紀初,日本的捕鯨業引進先進技術,蒸汽船、電動捕殺工具使得這個行業如虎添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困難時期,鯨魚肉大大緩解了日本的糧食危機,並為當時貧瘠的日本百姓提供了寶貴的蛋白質。

鯨魚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如果人類不捕殺它,那麼它們幾乎是沒有天敵的。而不受控制的發展和繁殖就意味著近海漁業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❹ 寧波象牙山擱淺的鯨魚回到大海,如何拯救擱淺的鯨魚

寧波象牙山擱淺抹香鯨,經過救援人員艱辛努力,現在已經重新回到大海中。讓一眾專家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原以為生還機會渺茫鯨魚,竟然奇跡般復活,生命體征還一切正常。

拯救擱淺抹香鯨,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情。需要不停給抹香鯨澆水,保障它們生命體征正常,而後制定救援方案,將其慢慢拖入到深海,讓其恢復呼吸自由移動。此次擱淺抹香鯨體長達到了19.5米,體重則有30-40噸重。

萬幸的是此次抹香鯨救援很成功,既挽回了抹香鯨生命,又為今後救援鯨魚,留下了寶貴經驗。

❺ 很多人說石油拯救了鯊魚,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除了地熱、原子能、潮汐能源等能源外,還來自太陽輻射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源、水利、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太陽能是直接利用太陽輻射能源。風力來自大氣運動,驅動大氣運動的能量源也是太陽輻射能量。水還可以通過太陽輻射驅動水循環來獲得能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可以看作是遠古時期儲存在地下的太陽輻射能源。一般認為煤炭是遠古時期的森林,是埋在地下形成的。石油被認為是遠古時期海洋或湖泊的浮游生物屍體,不斷沉積,經過長時間演化而形成。

但是,這個貓科普後,你需要稍微修改一下。用這樣的話來說:「有機物殘骸分散在水下軟土中下沉,被水下微生物部分消耗後,水中自發形成的氧氣減少環境得以保存,水中軟土逐漸演化成泥/頁岩,有機質經過熱演化逐漸成為復雜的乾酪根,乳酪根在不斷增加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依次熱解和這就是俗稱的石油。大型油田的來源石油的形成和油田的形成哪個更重要?如果科學只能說石油的形成理論,那科學和街道的信奉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為什麼我們認為有機原因學說更可信,可以被視為現代主流理論,因為這種學說會陷入油田的形成。

❻ 12頭鯨魚擱淺浙江頭門港,多部門上百人全力救援,現場的情況究竟如何

說起鯨魚這么一個大型動物,真的是充滿了好感,因為在之前去看鯨魚的時候真的是感覺真的好溫柔啊,而且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鯨魚,都是非常非常好看的正面的人物。而最近有幾個小鯨魚也在沙灘上被擱淺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快來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這一類的小鯨魚通常都是生活在深海的,他們的食物,主要都是頭足類他是母系氏族的動物,而且他也是一個群居動物,一般都是幾百頭的一起出現,而且他們歌錢也是比較多的,在全國各地都有他們擱淺的記錄。而他們的來到,也可能是因為夏威夷和馬達加斯加的兩次分別可能和海軍聲納以及石油頁岩氣開采。根據現在的有關報道來看,只有夏威夷有過一次比較成功的救助鯨魚。不管怎麼樣吧,小編在這里也都希望這幾個小鯨魚能夠好好的,而且在這里也對救援人員表示由衷的敬佩,你們辛苦了。

❼ 巨頭鯨為什麼變成了瀕危動物

巨頭鯨過分戀群的習性導致了它們的瀕危。
如果群體中有一個成員遇到危險(譬如擱淺或者被捕殺),群體成員都會趕去救援,這就導致全軍覆沒。這樣一來,每次的損失都很大。

❽ 鯨魚為什麼總是擱淺人類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鯨魚擱淺事件已經不是少數,近幾年,我們經常會在國內外的新聞里看到此類消息:

2020年7月30日,印尼東努沙登加拉的當地民眾發現有11頭領航鯨在撒布萊久阿地區的海灘擱淺。

2020年9月21日,大約270頭鯨魚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淺海灘擱淺。

2022年2月2日,一頭深海鯨魚在希臘近海死亡,此前曾兩度擱淺並獲救。

2022年3月19日,遼寧大連長海縣附近海域發現一頭小須鯨死亡。

那麼,為什麼鯨魚們總會擱淺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有以下幾種可能。

與地磁有關

阿根廷學者對1997年發生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岸的300頭鯨魚集體擱淺事件進行分析,他認為,這些鯨魚之所以擱淺,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人類能做的就是在經濟發展中,留給野生動物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找到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的一個最佳平衡點。希望每一頭鯨魚都不要迷路,也希望大家都能提高保護環境意識,讓這些海洋生物都能自由遨遊,在干凈、寧靜的大海中……

❾ 議論文

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這兩個字。就是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聯合國把每年10月31日定為世界勤儉日。
毛澤東生活簡朴,一件睡衣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20世紀60年代,有一次召開會議,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隨著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儉的優良傳統丟了。當前社會隨意浪費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這些不良現象中,「大款」、 「公款」充當了主要角色。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現今的物質生活日趨富足,但這不是揮霍浪費的理由。錢財花了固然可以再掙,但有些資源耗盡了卻不可再生。在遭遇「煤荒」、「油荒」之後,我們感受到了資源短缺所帶來的不便。在資源相對匱乏和人口眾多的社會背景下,提倡勤儉已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要求,而是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社會義務和責任。
民間勤儉故事: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他臨終前,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沒有一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儉」這個傳家寶不能丟
10月3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勤儉日,但這種無關休息和吃喝的「舶來」節日似乎難像傳統節日一樣引發共鳴。我國人均GDP在去年達到3266美元,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我國奢侈品消費也在今年超越美國,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這頂「桂冠」不算很意外,一些地方揮霍浪費確實很驚人。有的行政機構人均辦公面積上百平米,公款吃喝唯恐不豐盛;有的城市建築熱衷標新立異,人為加大施工難度,增加建設造價;一些地方囤地不建,造成土地閑置和社會資本的浪費。種種「未富先奢」的跡象,與我國人均收入排名尚在世界100位之後、還有一大部分人沒有富起來的狀況比較,顯得很不協調。
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還很重。有限的土地承載著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穿住行,如果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人口和資源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小平同志當年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希望以「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目標正在逐漸成為現實,但有那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就揮霍浪費,全然不顧社會責任和共同富裕的大局。
人類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需要是一對長期存在的矛盾。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既是用有限資源生產更多財富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需要。在資源上必須做到又勤又儉,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尤其如此。
勤儉能促使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我國人均資源有限,即便普通如空氣和水,在一定區域、一定時期也是稀缺的。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就有400多個供水不足;我國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而一些公共建築動輒以用鋼量超過「鳥巢」來炫耀;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礦產掠奪式、粗放式開發更是比比皆是。反觀一些發達國家,封存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不用,卻大量從國外進口石油、稀土等資源,與其說是一項戰略,更不如說是勤儉和憂患意識的長遠體現。在資源匱乏年代,勤儉能盡可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並激勵人們努力創造;而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享受更加多元、更高質量的消費,並不等於要消耗更多的同類資源。
勤儉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名句,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勤儉在我國傳統中被視為一項美德,並且體現在那些成就大事業者的身上。看看當前,一些官員因為「天價煙」、名貴表查出貪腐行為而「落馬」,足見過度的物質需求腐蝕人的精神世界,導致沒落與沉淪。中央將「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寫進了「八榮八恥」重要論述。堅持勤儉雖然屬於道德范疇,但長遠來講,構建的是人類消費倫理,故而能在國際形成共識。
放任資源的消耗和浪費而不加節制,人類將如同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只能獲得一時的舒適。正是基於長遠的考量,我們黨和政府從科學發展的高度,提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並實現這一戰略,勤儉節約的傳統將永遠不會過時。